电影精致美丽的画面,清新美妙的配乐,无不在用力地构造出一个如同童话的梦境。
剧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仿佛都离我们生活的世界那么遥远,可又显得那么触手可得,如同踮起脚尖,就能触摸到的星空,美轮美奂。
天生残疾的Barfi,却拥有常人没有的热情、开朗和灿烂的笑容。
没有人能阻挡他快乐地生活着,更没有人能抵挡他给周遭带来的快乐。
空气都被他的生命所点燃,燃烧出一股温暖的味道。
Shruti犹如无意洒落在草原上的一朵柔花,那么夺目、那么耀眼。
她就像徐志摩诗歌中的词藻一般,轻轻地来,却带来了一片云彩。
闪亮了Barfi的双眼,爱上她,无法自拔。
Jhilmil患有自闭症,不被母亲所爱。
她害怕这个世界,抵触这个世界。
巧合的“绑架”案件,让Barfi闯进Jhilmil的生活,像阳光洒进绿林,一切都变得那么有热度。
Jhilmil的心门扣得如此紧,可还是被Barfi用戏剧的表演、贴心的照料,轻轻撬开,打开了一个无与伦比的世界。
三个人,被命运奇妙地串在一起。
Shruti已订婚,左手的婚戒并没有妨碍她的美丽,更没有打乱Barfi献出自己纯净的爱的节奏。
可世俗的念想,在Shruti的心中盘旋,她选择了一条“正常”的人应该走的路。
原本以为,沉默是她与Barfi之间最大的障碍,却没想到落成她与丈夫之间的鸿沟。
能淹没在沉默中的,只是剥离了爱情的共存。
可Barfi却从不曾埋怨过Shruti,相爱不一定是相守,在雨中,痛苦的泪水与雨水混成一块,可仍希望你能微笑、快乐。
愿阳光被你带走,剩下的一切都愿意被承担。
可天意弄人,Barfi总能那么不经意地闯进Shruti的生活,那么随意、那么美丽。
终于,Shruti鼓起勇气,选择跟随自己的内心,牵起爱情的双手。
可一切都太晚了,时间不作等,等待是最经不起变迁的打磨。
Barfi已将他那颗透亮温热的心交与了 Jhilmil。
无论空间、时间再作如何的变幻,两情相悦的牵绊,不能被阻断。
Shruti只能陪伴Barfi,却再也追不上他的灵魂。
Shruti是悲伤的,却又是无奈的。
Shruti说正是自己违背了内心,所以老天始终都不肯眷顾她,所以她收获不到Barfi和Jhilmil那样纯净的爱情和生死相守的结局。
我们不是剧中人,永远过不了屏幕里的生活,可我们的生活却总有类似。
内心的世界免不了和这个世界发生冲撞,剧烈的冲撞。
选择其实始终在我们手上,和老天无关,更没有所谓的天意。
哪一条路不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哪一个篇章不是一字一句拼凑出来的。
Barfi是值得被羡慕的,他仿佛和这个世界毫无裂缝般的结合在一起,整个世界都因他而美轮美奂起来。
其实不然,是Barfi在忠于自己内心地生活着,该爱的时候就爱了,该放手的时候就放了,该眷念的时候念了,该珍惜的时候努力了,该守护的时候勇敢了。
而我,和这样的一个人,差得太远太远。
我无法怀抱着一颗不计得失的心,爱着我的世界。
和过去,不能像Barfi一样,挥手道别、保温回忆;论当下,不能像Barfi一样,执着勇敢、衷于内心。
我的泪点,一向很低,贯穿影片的温情,让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中打转。
直到最后,Shruti守着曾经,念到“本来那个人应该是我,而不是Jhilmil。
确实她最后得到了Barfi。
因为她没有为爱步步算计,她不计后果,也不会去思考生活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她只是无条件地爱他,最终得到了完美的结局。
”我带着微笑泪如泉涌。
内心一片慌乱,渗透出浓浓地羡慕,也只能是羡慕。
电影总归只是电影而已。
可我却呆坐在沙发上,久久不能平复。
反复在脑海中想起,Barfi砍倒路灯的画面,所幸,终于有Jhilmil对他不离不弃,不怕不躲。
路灯倒下的那一瞬,亲爱的,你在哪里?
是否深感恐惧、心怀不安,仓皇逃走,只留下我一人在原地守着一地碎片和路灯熄灭后的黑暗。
本人理想主义者,生活虽然不易,却只认完美纯粹的爱情,以上忽略,耳聋男主放弃初恋(当然是初恋先放弃的他)爱上朝夕相处的别人或许是非常自然的事,突然之间爱情不完美了,但当你将电影全部看完,你了解了关于影片所有的所有,你又发现,爱情似乎本身就是完美的,不关乎和谁,当你和某人相爱时,那就是最完美的,虽然看完后心里感觉有点失望,但仔细一回味,对不起,没词了,但我是感触良多,犹如我欣赏一盆精致的兰花一样,有完美的一片叶,一朵花,也有那重叠的叶和花,有那被挡住的阳光。
巴菲是2012年看的最后一部片子。
看巴菲也是2012年不后悔的决定之一。
在看电影之前并没有去查看豆瓣上的剧情介绍,会找到它来看,也完全是因为觉得心情合适看一部印度片了。
说它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心灵归途。
片子的前大约一个小时都是讲巴菲和Shruti之间的爱情。
巴菲和S之间是有爱情的,但是最终他们并没有走在一起。
反而是很早就铺垫了j,一个患上自闭症的女孩出现。
后来Si嫁人,巴菲意外绑架了j,于是他们开始了一场美丽的流浪。
因为片中的场景实在太美,特别是巴菲与j一起流浪经过的田野、村庄、树林、还有田间的人们。
一切都像定格的照片。
若是留意,还可以看到印度那个年代特有的火车,真的真的非常慢,真的真的火车旁边都直接是地摊。
对于巴菲,我觉得他一直在找寻一样东西,叫安全感。
也许是他一出生妈妈就过世了,他特别害怕身边的人离他而去。
他找了路边灯柱的方法试探身边的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害怕身边的人离我们而去吧,我们也曾害怕。
手风琴:我觉得它是j的象征。
如果没有记错,第一次出现手风琴还有另外两种乐器伴奏是在j的家庭宴会上。
她还高歌了一曲,虽然这并未得到别人的认同。
看到巴菲回到赡养院找寻J的时刻,我便再也不吝啬我的眼泪。
我知道后面的故事不管我看与否,我已经看到了我最想要的了。
说实话,当Jl在二楼的窗户里拼命向巴菲呐喊,我真的很害怕S不告诉巴菲知道。
影片放到巴菲奔跑向j,而j也奔向巴菲。
巴菲一如既往的给她做鬼脸,逗她笑。
我又一次将泪水引到高潮。
电影中人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是重叠的。
当s后悔回到巴菲身边,一切都已经变了。
时间不等人,等你意识到爱了,其实它已经走了。
其实,也许在爱情上,S从来都不是巴菲的最终选择。
路灯的试验,她没有通过。
爱情应该有信任。
其实,我应该算是个愚笨的人了。
看到j鼓起勇气拦住S,我才发现,原来j和巴菲之间,是爱。
我本以为只是两个同命相连的人相互影响,相互创造出比常人更加阔达更为宽广的心境。
但,无论是否是爱,我觉得j应该是最勇敢、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角色。
她叫做,找到对的人、信任,坚持。
在电影里,看到我想要的了,谢谢barfi!。
无意间搜到这部小众的印度风光and爱情文艺片。
没想到大吉岭这么美街道,森林,建筑。。。
都和以往的印度电影完全不一样。。。
以为是女主的,结果并不是女主,以为是路人的,原来才是整部片子的真正女主。
路灯倒下的前两次,都是为了等待她出现的铺垫。
甚至与女神的初恋,都是为了最后明白什么是真爱。
男主去女神家求婚的时候,看到未婚夫在放唱片,看到未婚夫的奔驰,于是受到狠狠的打击,这就是现实。
人在现实面前,不得不低头。。。
女神妈妈曾经手里拿着一张车票,却没有上车。
女神自己手里拿着车票,犹豫到最后,上车了。
而我们的女主,手里拿着车票高高举过头顶,车来了也毫不犹豫的没有上车,那是因为男主也在,她绝不会离开。
她义无反顾的追求着自己的爱,一路追着巴菲的车,哪怕鞋子都是泥巴,哪怕巴菲生气假装要打她,让她回去,她也坚决不走。
当路灯倒下的时候,Barfi明白了真爱是绝对信任。
当Shruti知道只有自己能听到Jhimil的呼喊,犹豫片刻仍然选择了回头的时候,她明白了真爱是放弃和成全。
当Jhimil终于勇敢在Shruti面前挡住自己的男人时,真爱是勇敢坚持不放弃。
对于每个人,什么才是真爱。
看了一篇留恋前任的影评,似乎无限后悔自己选择任性的离去,但其实,即使时光倒流,当初的选择还是不会改变的。
固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人生也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唯有愿意为之付出一切者,才有资格被称之为爱。
其它的,都只是喜欢,而已。
PS,现在有了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的片子连续看两遍,不是最近一段时间再重温一遍,而是150分钟的片子看300分钟。
每次看第二遍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即便是小纸鸟也能翱翔 如果你坚持...even paper birds can take flight. And if you truly believe 即便是一碗的谁都是够泛舟Evena bowl of water is enough for ships to sail in 快乐存在于微小的事情中 我从巴菲身上明白了...that happiness is found in the little things. I had learned from Barfi.
一部片子是否好看,除了情节设计外,导演和演员的张力表演是必须的选项。
这部片子最后我还是给了5颗星,最主要的原因是片子很有张力,演员的表演很入戏。
一个聋哑、一个自闭、一个正常人,三个人对感情的理解也不相同,但只要是你爱了,毫无保留的爱了,你就无怨无悔。
如果你还有所保留,片中也有这样结局的描述。
关于自闭症的电影我看过《自闭历程》和李连杰、文章主演的另一部。
《自闭历程》我也给了5颗星,李连杰那部给了3颗还是4颗忘记了。
但从这个角度看,每部电影的水平立刻一分上下。
我再次感叹国内电影因为全民浮躁而近年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出现。
再看印度,这几年每年都有不止一部值得细细品味观看的电影推出。
甚至包括伊朗,也在近年不断有佳片推出。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乔普拉在这部片里演得太棒了啊,越来越有演技了。
开始的女主角也美爆了呢。。。
很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因为他没有为爱步步计算。
先说点感想再进入正题:首先必须说我爱Shruti。
其次,我认为这部电影原本可以更动人,或者更有深度。
这是两种不同的可能性,代表两种发展方向。
如果要更动人,则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下面就是我要说的问题:我觉得真正的问题不在模仿。
而在于导演立场暧昧导致一些细节表现和人物设置出现问题。
影片主题很明确:相信爱情,反对出于世俗理由的计算。
作为一部商业片,导演需要做到的就是把观众往支持巴菲那个方向去引导,同时对Shruti寄予遗憾和同情。
但导演有好几处处理打破了这个平衡,让观众的感情在巴菲的选择和Shruti之间难以抉择。
整个影片对Shruti的塑造几乎是完美的,她唯一的错误仅仅是选择错误(即电影主题中所反对的那种选择),她本身的人格是没问题的,但错误的选择贻害终生。
这在后面对Shruti的塑造都有所阐述。
Shruti不仅爱巴菲,而且非常善良。
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表演是自闭女双手护住巴菲的时候Shruti的笑容。
她情不自禁的笑容里充满真诚的善意,而那时她也正经历难以述说的心酸和羡慕以及对巴菲的爱。
与之相对的是,失去自闭女孩的巴菲和Shruti生活在一起的那段时间,巴菲曾对Shruti发怒。
而镜头是中景,我们看不到更有层次的表演,只有概念化的处理,这个处理使得巴菲对Shruti缺乏基本的善意,对巴菲的人格塑造是有损害的。
而自闭女孩相对Shruti,也缺少真正的来自于人性本身的光辉和美好。
唯一的一个细节是在影片尾声,自闭女对Shruti哭泣脸颊安慰式的轻抚,体现了她内心的柔软和善良。
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表现了。
而自闭女和巴菲站在路灯下的细节所表现的也仅仅是自闭女对巴菲的信赖。
这对爱情是对的,但在人格表现上却没有说服力 。
这些设置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与传播爱与善良这种初衷的矛盾,即“你Shruti再好,只要你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你就活该一辈子痛苦,哪怕你后来醒悟了,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你也甭想挽回”。
而在巴菲和自闭女孩之间, 着力去表现他们的默契当然是对的,但这种默契在影片前半段中巴菲和Shruti之间也并不缺少(唯一不同的是路灯下的考验,即便是这个细节也让人怀疑自闭女孩是不是因为依赖性和反应迟钝而没有躲开)。
这些处理使得导演对Shruti的“惩罚性”意味显得尤为明显,以至过于残酷。
也使得巴菲那对的爱情显得有些自私。
(当然对于很多女性观众来说,这不是什么问题。
甚至由于Shruti太过完美,而使得女性更愿意站在自闭女孩那一边,因她得到了令人羡慕的爱)。
如果要让电影整体显得更加温柔和协调。
巴菲在失去自闭女的那段时间,他对Shruti就不应该是概念化的恶意,导演不应以伤害这个人物的人格为代价去表现巴菲对自闭女的爱。
而对自闭女的塑造,也应该多一些来源于这个人物本身的人性光辉,以使她与Shruti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平衡。
这样影片的主题才会更有说服力。
否则电影的主题就会产生一种歧义,那就是“你不选我你就活该倒霉,活该一生痛苦,哪怕你爱我,哪怕你很善良,哪怕有一天你回心转意——既然你当初选择世俗放弃了我,那你对我就是自私的,因此我也可以用自私来回报你,使你得到应有的惩罚。
”那么作为导演,你所主张的真的是“不加计算的爱”吗?
作为观众的我是否有理由怀疑呢?
至于电影的优点,当然显而易见,大家都看的到。
我就不说了。
必须承认,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甚至热爱。
它很优秀。
假如中国电影有朝一日能够达到这个水平,那就可以试着拍一下王小波的作品了。
=====================================================至于第二种可能,如何使电影更有深度,则需要看到原作中人物塑造的潜在特质。
1.巴菲并不完美。
他有点自卑。
这体现在提亲失败后,他的应对策略是消极的。
没做更多争取。
路灯测试也是佐证之一,他内心缺乏信任和安全感;2.Shruti并不完美。
她之后的坚定是付出很大代价后换来的。
如果当初巴菲真的争取到了她,两人的性格缺陷也会埋下不少隐患,遇到危险一触即发;3.自闭女的人格——除了信任和依赖,她的优点是什么?
并未过多阐述。
暴露问题或解决问题,是使电影变得更有深度的方法。
在我看来,导演很有想法,但他给自己埋下了没能完美解决的隐患,在真实性和传递美好之间有所失衡,摇摆不定。
他做出的结论多少有些牵强。
=========================================关于电影主题暧昧以及主题和内容之间的失衡,还有一种解释是:导演选择Shruti作为叙述者,自然会倾向于悔恨自责的情绪。
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对Shruti的宽容和善意自然也就不多。
但问题在于,故事的主题与此种情绪产生了偏差。
也就是说,导演本身的态度和立场与叙述者视角以及相关情绪出现了混杂与矛盾,以至于间离效果不清晰,层次感没拉开。
爱情的逻辑是什么?
也许是初见时的怦然心动。
也许是波折后的百转千回。
也许是相濡以沫厮守终老。
幸运的巴菲,这一切他都经历了。
其实看到一小半的时候,我对这部片子的期望还没多高,但当Barfi与Jhilmil的流浪之旅开始后,意思终于慢慢出来了。
虽然色彩、光影、镜头都有点太过于……完美(或者说甜腻),但这个故事的活泼和生机还是一展无余,回过头来加一句,有一些角色身处丰富空间处的镜头还是很赞。
最打动人的地方,我觉着应该是Jhilmil跟Barfi和衣而卧之时,Jhilmil勾住了Barfi小手指。
“爱在现世,如速食面条一般,当它最终到达你的胃时,便寿终正寝。
爱在现世,通过脸书萌生,在汽车后座发芽,最终在冰冷的法庭之上消逝。
我们的故事是关于一份与众不同的爱,一份满溢如彩虹般绚烂梦想的爱,不是自私自利的爱,也不是错综复杂的爱,是一份会让人驻足徘徊的爱……本来那个人应该是我而不是乔密欧,却是她最后得到了巴菲,因为她没有为爱步步算计。
她不计较后果,也不会去思考生活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她只是无条件的爱他,最终得到了完美的结局。
”所有喜剧的情节设计,从开始那句“请调整到紧绷状态和多愁善感模式”就开始铺垫,且都那么合适那么自然那么温情毫不做作。
只要想到两人的互动镜头,真的会不由自主的开始微笑。
有的时候这种义无反顾的爱,真的很需要勇气,这勇气并不会白白浪费,会变成吸引力在双方之间永不消失,成为一份就连外人也会“驻足徘徊”的爱情。
剧情有点好玩,治愈系爱情喜剧,不会说话也听不见的却开朗聪明机灵鬼兰「比尔·卡普尔」,家里多金却有点傻气患有自闭症的「佩丽冉卡·曹帕拉」,二人的相遇相恋的过程蛮好玩的。
对泛滥爱情片无感 我心中好爱情片的典范依然是台湾青春片和重庆森林那种
#SIFF2013# 巴菲就是一个长相升级版的梅西,有卓别林式的形体幽默加憨豆先生般的假笨拙。典型的、想在一部电影里包括所有电影类型的印度片。悲喜交集,好看又好听。
典型的印度宝莱坞片。但无法纯情到相信会有这种感情,总觉得真感情会屈服于那些不耐烦的照顾和细节里。
印度版改编:恋恋笔记本。但是结果和过程一定是让你想不到的!都很好!很有意思!就是150分钟实在是长啊!
卓别林式的幽默,巴菲是那种可以让人快乐的男人。印度女人的大眼睛,真是美得没边了。
并不喜剧,也不好看,色彩倒是很艳丽
美女很美。画面很清新。也仅此。
感觉好无聊 看到马上从硬盘删掉 感觉如释重负 好讨厌女主 虽然漂亮 但你放着丈夫不管去跟别人厮混真的好?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守妇道的女人?
太拖沓差点没看下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专一执着的男人还是会移情别恋?受不了这个结局。
两个半小时片长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周 印度歌舞片也可以浪漫的像法国片 巴菲的默剧似的表演有卓别林的遗风 两个不完整的身体拼凑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配乐也丝毫不逊色于摄影 手风琴跟大吉岭的异域风光相得益彰 最后一幕在大树下三个乐手吹奏熟悉的节奏 让人想起''放牛班的春天''
细腻而枯燥
看了个开头,实在是不喜欢。。。。
有些镜头情节抄袭恋恋笔记本
1、更喜欢本片的另一个译名《恋恋大吉岭》,因为男主的肢体语言虽然是模仿的基顿和卓别林,但从外形和造型来看更像是《恋恋笔记本》的高司令附体,而且连剧情都有笔记本的影子,比如一开始穷小子男主费尽心思追求女神、到后来已为人妻的女神不顾一切的要和男主在一起、最终男主和女主一起躺在床上相伴离世等等。而女主的造型会让人想到《天使爱美丽》,本片也是充满了法式浪漫的气息。2、男女主角身体和精神上的残缺使得他们天然的屏蔽掉了凡尘俗世带来的诱惑和困扰,进而保持了心灵上的专一纯粹,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就像是从童话里走出来的人物,而身心健全的人们渴望着童话式的爱情却又在世俗面前患得患失,最终大部分人只能是成为了童话的见证者和旁观者。
爱没有淹没在沉默中
真受不了 整个就是莫名其妙 音乐都那么刻意地煽情…… 美女是真心美得不行~
有点拖沓了
愿是相携觅路的旅人,或者照耀彼此晦暗人生的光,孤勇果敢,紧紧相依。消融恐惧抚平不安,路灯倒下亦不放手,爱是连接两座孤岛的细长吊桥,除了你别无它路。
非常完整的一部电影。当然又是双刃剑,好的方面在于文本的完整度配合导演连同半致敬半抄袭嫌疑的表现手法,幽默与叙事双行。坏的方面在于为什么就非得两个半小时,剪掉半个小时节奏更紧凑。女主美得不像话,配乐适度减少,这次没有歌舞非常好,当然最重要的是严重过誉。影片整体显得非常腻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