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种只知道流水席,不知道办桌的,大概这片的文化内容可以加分吧?
这片,其实很水、很散,很没什么东西,只是看起来蛮亲切的,再可以加点分。
说到这里,还真的觉得这片没啥可说的,情感戏很弱,炒菜戏几乎没有,评分段落重复夸张过度,还不如电视台放的那个厨神比赛,学两手,结果屁都没学到。
不过我好像看啥都不会觉得太难看,这片还看得津津有味,不难看?
我觉得。
我以前对台湾电影有偏见,觉得那里出来的电影从来不能像美国巨片一样震撼。
但是看完这部《总铺师》,我想说,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需要通过视觉特效上的震撼才可以称作伟大,有一些电影制作虽小,但传达出来的温暖,同样可以震撼观众。
《总铺师》真的是一部人情味很浓的电影,在注重搞笑的同时也随处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以及友情。
很难想象陈导如何用看似很小的题材来拍出这么棒的电影。
“古早味”是闽南人怀旧以前的味道的用词,而陈玉勋导演对“古早心”的定义是古早社会时,人们在办桌时互帮互助那种的心意。
出生长大在福建西南部的山城,妈妈说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小时候6岁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时不时会用片段的记忆跟爸妈回忆起6岁以前的生活,家乡的方言也是台语(闽南话)的一支,家乡的人说话时跟电影里他们的谈话的方式也很像,再加上电影里时不时出现的略带伤感的大提琴配乐,这部电影便很轻易触动了我的怀旧神经。
剧组在第八个幕后花絮里聊得最多的就是古早社会时大家的互助,以及怎样都想着对别人好,在很怀念的同时口气里也略带遗憾。
杨祐宁说,越简单的东西,它越有你想念的温度。
对我来说,那想念的温度是自己六岁以前住在老房子的生活,不用上小学,可以在夏天的晚上和邻居的小孩子们在草地上玩一晚上,跟奶奶喂鸡种菜,最喜欢奶奶背着我上楼梯,舅母会带着我在小区里串门,也偶尔因为跟妈妈去家对面的食杂店买一罐汽水而开心半天。
这些是我为数不多的片段记忆,想起来它们都好旧。
那时候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却依然记得它带给我的快乐是很单纯单纯。
后来搬家了,上学了,长大了,那样的纯真就慢慢没有了。
每每回忆到这里,都会很想家,很想家里人。
从小家里我最得宠,大人们都把好的留给我。
我觉得以后回国一定要再去那些地方看看,好好的陪家人。
也一定要去台湾走一走,吃一次办桌,慢慢的体验这个人情味尚存的社会。
影评结束,你看,没有一丝剧透。
宝岛虽小,但却佩服他们能够一心一意追逐自己的梦想,尽管那个梦想可能很小。
《总铺师》,岬霸尚赢,5星力荐。
记得有人说人类感知这个世界最主要的方式是视觉和触觉,后面又加了一句——中国人除外,显然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折射出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与喜爱。
大陆很少能拍出这样有本土气息的电影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能够红遍大江南北的原因之一吧。
反倒是我们的宝岛台湾,多年来一直坚守着一份真诚与淳朴、担负着一个民族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饮食在中国向来就不是单纯的填饱肚子这种简单的行为动作,而是被给予了深刻的含义。
它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就像是片中憨人师、鬼头师与苍蝇师的传奇故事,后来延续到他们的后代身上;同时,它又承载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最真挚最难以忘怀的情感,就像是美食能让我们想到亲人的味道,能让我们想到儿时的甜美。
其实饮食的百味也代表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印象很深的是在地铁通道里女主角品尝到憨人师的餐后汤,感动得泪流满面,我想她此刻的心情也一定是百感交集,也许生活与美食的滋味混杂在一起,才是最真实的人生吧。
食客如此,厨师亦然,每一道精美的佳肴必定承载着大厨们对生活真切的感悟和真诚的热爱。
每一道菜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每一种味道都有一个故事,它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它是亲情、友情、爱情,是我们最美好的情感寄托,是这样的味道让这些情感变得更加坚固和不朽,是这些情感赋予一道道美食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全片看下来感觉欠火候。
是别人推荐的,所以我是抱着看传统美食片的心情,结果全片下来实在是少有切中我的点。
整片说是一部小情怀的怀念古早总铺师的台湾风小电影。
气格上就是这么说,小。
没有大方向的内涵,不过这种类型的电影还不要要求它要这样的内涵。
三个总铺师里唯独女主的老爸苍蝇师缺乏血肉,现在回想觉得稍有遗憾。
憨人师和鬼头师都分别有鲜明的性格。
憨人师的苦瓜故事我真喜欢听。
鬼头师的登场太帅,叼炸天嘛!
最后徒弟要改做最后一道菜的时候,他用菜刀那原来已经做好的冰火九重天砍坏的时候又帅到爆表!
最后得赢后飞车携音乐而走,又是那么的潇洒,真的是人生的最后一道菜”无怨无悔“,值得!
像我这种泪点渣的人,真的好容易泛泪光。
炒鳝鱼的时候,尼玛苍蝇师你终于出现了一下嘛,受感动,我很奇怪吧泪点低......爱情占的篇幅还是太多了,关于菜还是讲的少。
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台语对白,对方言的钟爱,这样的东西是很值得推崇的,难道要一部台湾电影里每个人都说着字正腔圆的东北话儿?
吐槽一下,月霞,泥垢了....还蛮喜欢结尾回到虎鼻师时光的叙述法。
古早的总铺师出门只用带工具,赚的是人心和人情还有人们的幸福。
影片是从一对老夫妻要结婚想做十道古早菜办桌开始拉开叙事线的,人人都有他怀念的味道,男主怀念的是妈妈的番茄炒蛋,省长怀念的是炒米粉,我有四道菜放在心里。
普通的家常菜却因为不同的人煮不出相同的味道。
有些只能永远怀念。
回到电影来,就像对食物的挑剔一样,我对电影也同样,见仁见智,我必须说,这电影的题材选的好,但是,却表现的,不 够 好!
欠火候!
看来缺古早酱油的是你们。
台词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的主题曲,每段时间,也要有他的插曲。
等听到那首歌的时候,你就能回到那段过去了。
心如果欢喜,菜就好吃 。
朋友推荐的,特意找来看了。
失望之极!
这部台湾电影是各种电影桥段的抄袭,一开始的音乐和画面是模仿的《天使爱美丽》,更不用说大量使用星爷《食神》中的桥段。
你可以说他是致敬。
一次模仿会觉致敬,但是如此大量就让人觉得恶心了。
人物剧情?
我只能呵呵了。
里面基本上没有塑造完整的人物。
这个原因即是因为演员不高明的表演,也源于剧本的先天不足。
女主角的弱智感是致命伤。
至始至终,我都没觉得女主角有经过足够的成长。
她也没怎么下过厨,也没怎么经历说要好好做厨师的决心,怎么就从从来不会做饭的幻想美少女变成了当铺师的亚军。
人物相对完成较好的应该是林美秀的后妈(多亏了林美秀拯救了这部戏),和两位水脚AB。
故事副线的发展也让人莫名所以。
反正我是没搞明白为什么男女主角在后面几乎没有交集的情况,却莫名其妙的一起坐在沙滩上恋爱了。
最让人诟病的是比赛环节。
那几个裁判轮番重现食神场景也就罢了,但这个比赛的曲折感太做作了。
受日本文化影响那么深,为什么不去日本动漫中吸收些如何把比赛过程编写得张弛有力的方法呢?
这样的片子在台湾竟然有三亿的票房,我只能再次呵呵了。
也许这年头只要打出”有情怀“的噱头就可以赚钱了吧。
可是光有情怀,拿不出干货,有啥用!
呵呵。
在开头请允许我,抨击所有指责这部电影剧情单一、无内涵亦或者只是单纯的友情、亲情及爱情的话语。
(注意,我说的是指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影标准,但能不能不要因为自己感受不到,而去全盘否认)这部电影主题是讲诉总铺师又或者是厨艺比赛这简单且无太多新意的故事,但整部电影,无论台词、剧情、角色关系都昭示着“古早”这一中心思想。
电影重复提到的古早,并不是所谓的古早味,而是一颗淳朴的古早心。
是对古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心态的怀念、日渐式微的传统文化的唏嘘、现代冷漠无情的社会氛围的深刻抨击!
一、传统文化的流失:电影里女主参加比赛及为新婚老人的食谱全是传统名菜,却因为女主不想继承老爸手艺而爱当模特,并且苍蝇师的过世,无人能再煮出令人怀念的古早味来,就连帮忙研究的男主也是鬼头师的亲传弟子才能煮出相近的味道。
三个直白的地方的在电影中指出反应现在社会传统文化流失的现象。
1.传统美食无人可以再做出来。
(闽南小吃,名传海内外,但是正味的小吃越来越少,原因是无人接班。
2.导致无人接班的重要因素在于,新文化及西文化的冲击。
一个厨子社会地位的降低,博名气、想出名的演艺圈文化在台湾越来越重,素人也想争着进入演艺圈(此现象风气在台湾非常严重),两种文化地冲突下,眼高手低的性格决定了,无人在去接受传统手艺的传承。
3.而传统之所为能够传统是因为,它的不可或缺性。
民以食为天,在传统手艺流失的情况下,便出现了苍蝇师的弟子弄虚作假,找枪手比赛,得名誉挣大钱的现象出现。
二、对古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心态的怀念电影中的憨人师的出现,正一步步像观众揭示总铺师的由来,及古早生活的状态。
在闽南风俗中,确实家家户户,无论红白喜事,生子乔迁,一定要大办酒席,宴请乡亲。
更热闹的是每个村子过节时,全村人拜神、请客、闹节,抬轿刷阵头!
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不是春节,而是村子过节,大人忙大人的,小孩玩小孩的,在这一天,什么都是喜庆的,每个人都是友善的,互帮互助,你一根白菜,我一条鱼,办一桌桌酒席,全村的人一起吃,一起欢庆。
而随着时代在进步,村子都拆迁为一栋栋高楼,村子的形式被日渐剥析,我已经有近十年不曾在有村子过节等与儿时相同的回忆。
憨人师跟女主说,古早时期,总铺师为大家办桌时,那些菜都是邻里一人出一点东西,有什么煮什么。
办桌的菜都是乡亲一起凑一起帮忙找到的。
而电影中,女主在比赛时遇到困难向人求助的时候,召唤兽千里送食材,一反常态贡献出家传酱油的小铺老板,憨人师的悉心教导……其实正是当年办桌时的场景重现!
电影中的友情及亲情体现的方式,其实都是在做重现当年场景的铺垫。
当我看到召唤兽,无条件千里送菜,因为过程中出现小差距而心急不已时,我真的感动了,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热情且善良的邻居,我仿佛感受到了很久没感受过的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互助互爱。
三、现代社会的冷漠电影和现实却有着强烈的反差,现在还有无条件帮助朋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况吗,只能说越来越少,一切的一切都已利益为目的。
憨人师,说苦瓜本来不是苦的。
人何尝不是,最单纯才是最幸福的,当你在这个社会立足时,既然你无法改变这个社会,你只能去改变自己适用这个社会,无条件接受社会的锻造,你,会快乐吗?
单纯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在,憨人师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见过冷暖,在鬼头师入狱、苍蝇师去世的情况下,也不出来博去名与利,而当个流浪汉,在地铁里,为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煮出在外值千金的佳肴,而仅仅采用食材互换的方式,仿佛回到了古早时期。
当那些社会最底层的人吃着憨人师煮的菜而忍不住哭泣时,我知道了,什么是吃憨人师的菜会感受到什么才是做人!
没有一颗古早心,怎么做出古早味。
整部电影若是从表面去看,确实剧情上虽曲折许多,但主线上并无新意,贯穿着只有闽南人才会真正听懂并感同身受的恶趣味笑话,唯一的亮点是台湾电影惯有的小清新,朴实,小人物的生活百态。
但当仔细品味,却发现所有关于友情、亲情甚至是爱情都只是假象,在表现这些的方式上确是古早时期最真实生活的写照。
这是对古早时期的无线怀念。
这确实是一部非常单纯非常单纯的电影,憨人师对世间百态的心灰意冷,也看得非常透彻,他知道没有古早心,做不成古早味,隐于市再也不着传人,苍蝇师的女儿与父亲代表着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导致传统手艺无人能接,而鬼头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明白,表面上鬼头师的手艺在于与常人不同,想法常常出乎人意料,就算亲传弟子也没办法传承所有手艺,就好比有些天赋只属于某些人,别人是无法复制的,但是,实际上,鬼头师在教男主如何剁肉时,所讲的方法很佛学,而闽南人非常迷信的,在杀鱼时如何把它的怨气释放,投入轮回,肉才能变得好吃,这虽然是一个很奇怪的理论,却与闽南人一直所迷信的佛学相通,所以,为什么鬼头师是唯一有传人,且健在未脱离世俗的人却也没有将自己手艺传承下去,因为这就想现在的人一样,知道因果循环善恶终有报,却在实际上真正做的,也就是我所说的,别人无法复制,因为在这个缺失信仰的年代,已经没有所谓的古早心了。
电影开头的儿时虎鼻师,以及结尾时的童真与电影中,因为女儿的事导致精神失常的他成为相反,这正是世间的无奈。
而就算有这些无奈,儿时的虎鼻师却告诉师傅他做了一个梦,收了一个徒弟叫苍蝇师,他居然帮苍蝇师的女儿比赛,他做了一个预示未来的梦,在故事的结尾,导演用这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对传统传承、社会温泉、人与人之间单纯的关系,衷心且美好的期望。
是的,这真的不是一部单纯讲友情爱情亲情的故事,它只是用这个方式重现古早时期的社会状态,及单纯的社会关系的无比怀念来告诉大家————没有一个古早心,怎么做出古早味!
为什么要做这种古早菜?
因为我们五十年前第一次见面时在人家的喜宴上,吃的就是这十道菜。
后拉后拉,给你切刀(吃到)流水年华,今宵多珍重。
五十年前正好是台湾的六十年代,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
应该有侯孝贤《童年往事》中的阿嬷,有王伟忠眷村里的贫穷和热闹,当然也少不了这群只拿菜刀和漏斗外带一个水脚的总铺师们。
总铺师的办桌大菜让人怀念过去的味道,不管是憨人师给轨道工人们做的有苦瓜和太空味道的菜尾汤,还是阿海那道全天下妈妈都会做的没有怨气的番茄炒蛋,又或者是小婉和老爸一起炒的鳝鱼,这些菜之所以美好,因为都包含了浓郁的古早味,而古早味依靠的是“古早心”,至于古早心,大概就是最纯真的“人情味”吧。
心如果喜欢,菜就做的好吃,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里头的菜除了番茄炒蛋外我一道都没吃过,但不知为何就是让我看的热泪盈眶,这片子是献给天下的师傅们的,而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也是能成为一名中华小当家,做总铺师,自己尊严,别人也幸福。
那天下午去萬華辦事,順道走路過去西門町,看了電影總舖師。
很高興,今年又有好看的台灣電影上市了。
沒有過往台灣電影那種「卡卡」的感覺。
有著流暢的情節和精彩、明確、好笑的故事以及內容。
沒有例外的是配角演技奇佳,沒有他們,台灣電影根本撐不起場面。
我小時候很愛吃辦桌,我至今也仍然認為,那種婚宴喜慶,在台灣鄉下和街頭辦桌的菜色,才是我心目中最想吃的好菜。
跟著陌生人一起坐在簡單又露天的棚子下,八人一桌、十人一桌,圍在一起,等待著一道道讓人驚艷的大菜上桌,那種心情至今讓人懷念不已。
有感動、有懷念、有欲求,你才會想講一個關於它的故事。
我想導演陳玉勳辦到了。
綜觀台灣這幾年的幾部賣破上億台幣的電影,大都有著導演記憶和強烈想說故事的能量和慾望,這部總舖師也不例外。
它也一樣遵循著台灣電影要破億元票房一定得成功的模式:「你的梗要能夠激發出台灣中、南部票房的口碑效應,因而達到北、中、南通殺的票房成績。
」紐承澤的『艋舺』,有市井氛圍和台北老城區的場面,有青春慘綠的懷舊記憶和兄弟相殘的偶像魅力,對於中、南部的年輕人,具有勾勒成長過程的再現描摩。
魏德聖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格局更大,它吸取的是更深遠的記憶,挖崛的是更深底層的歷史養份,追溯的是更遙遠的年代話題。
但它也一樣是北、中、南通殺。
九把刀的『那些年』,催出的票源,也是南北通殺,因為他撞擊出的是青澀的學生過往。
這個領域總是美好的和讓人津津樂道的。
只是一直以來,台灣欠缺有心的導演去挖崛出它的內核和美好罷了。
『總舖師』也一樣。
要有口碑效應,就要有新話題,能夠點引人們想一探究竟的慾望。
美食是一個誘因,當然配角也是,淹沒在鄉土的古老美食傳說也是。
當然導演本身的背景和說故事的功力也是。
我看到了台灣電影市場,在先天受限的格局窘境裡,為了生存和獲利,相應而生的一種存活之道,以及魚幫水、水幫魚的成功模式。
在總舖師這部電影裡,名義上的導演有一,但實際上的導演卻有三個!
三位傳奇總舖師裡面就有兩個是台灣的知名導演,包括柯一正,包括吳念真都飾演重要角色。
而配角裡面,竟然有一堆拿了金馬、金鐘獎的主角、配角的影帝、影后和得獎主,也有那些演戲演了幾十年,早已被人淡忘的老戲骨…。
在有限的資源和狹小的電影市場裡,電影要能賣錢,本來就不容易。
所以你在電影本身、導演功力、講故事技巧、戲梗、行銷…上要付出更多時間和心血。
這已經變成是台灣從業人員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我喜歡這種人在困境裡,被磨練出來和相濡以沫的「逗陣」情感。
就像一道功夫菜,往往不是從不同素材裡去煨熬烹煮出來,彼此刺激出來的好味道一樣。
這部電影很平凡,但很好看,你去看了沒?
够一帮还在玩矫情的国内导演喝一壶了,看看人家吴念真是玩转电影语言。
看这部电影能想起李安的《喜宴》,电影画面又有几米的味道。
仔细一回味,最近几年几部台湾电影画面都有这种色彩明艳,主题欢快的特征。
跟之前台湾电影那种沉闷阴暗的感觉完全不同,所以说导演的心态决定电影的品质,而非所谓那些大卡司或者大手笔的砸钱。
看好台湾电影的未来。
对于这部影片原本是非常期待的,谁让我们这个民族如此爱吃,对于中华儿女来说饮食早已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
从食材的选取,到加工的工艺,甚至是最后食用时的礼仪秩序,都能体现千年来的文化传承。
所以无论是现在大红大紫的《舌尖上的中国》,还是早年的《饮食男女》、《食神》,甚至是《春风得意梅龙镇》都让我看的十分喜爱,但是这部影片实在让我爱不起来。
题材、立意都是极好的,可是毫无逻辑的设定、段与段之间生硬的转换、演员夸张做作的表演、纯粹为搞笑而搞笑的段子••••••一部电影被破坏的体无完肤。
如果不是偶尔闪现的那几个亮点,我真的无法坚持看完。
电影最大的也几乎唯一的亮点就是三位传奇性的总铺师,对于他们的描写才让我相信这是本历经几十次修改耗时半年多的剧本。
人鬼神,先说说鬼吧。
鬼头师,拉风的出场,标志性的“主题曲”,一拉袖子露出满臂的刺青,真的很“屌”。
私认为他所代表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不断的推陈出新、精益求精,是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最后的比赛小碗所输给的不仅是累计了几十年的专业素养,更是传统让位于创新的必然。
当比赛结束后,他心满意足的离开,不是因为赢得了比赛,而是“无怨无悔”让他可以无怨无悔,也许初尝时不如其他菜肴富有冲击力,但是饱含了酸甜苦辣麻的人生,才是我们最值得回味的也是最难忘的。
个人非常喜欢他的一句台词,“当鬼何必出名”。
然后是人。
人不像神那么高高在上,也不是鬼总躲在阴影中,憨人师就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普通人,重感情,重人情,为了心中的欢喜而工作。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自由应该是很多人向往的,可是天为被地为床的流浪,又是多少人能鼓起勇气跨出的一步。
古早味不是出神入化不是鬼斧神工,那是人间的滋味,所以他在月球上和壁画前的诠释如此合情合理如此理所当然。
吃着白菜卤一边擦拭眼泪的画面,我认为是全片最好的美食评价。
最后是神。
他非常贴切的体现了神的神秘,人间不适合神,所以回到了他所该在的地方。
苍蝇师的技艺无疑是顶尖的,连他的蹩脚继承人——女儿都能险些战胜另一位伟大总铺师,但影片中更加重要的是体现他的亲情,那双陪伴在身旁的白色塑胶鞋,那本全世界只有父女两人能看懂的鬼画符。
虽然已经天各一方,圆桌上会空着一个位置,但正如那盘炒鳗鱼,他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亲人的身边。
古早味究竟是什么,那种记忆里最美妙的儿时味道,其实不正是家的味道吗。
世界上最好吃的是什么?
那是妈妈的菜,即使只是一盘番茄炒蛋,什么三星餐厅什么金牌大厨都永远无法胜过那个味道。
一碗菜尾汤,虽然普通甚至有些人不齿,但是这道菜出现的场合总是婚丧嫁娶的筵席最后一道,或者是春节年夜饭后的那锅大杂烩,它背后所代表的正是团聚。
小碗最后从都市回归了故乡,因为她选择了古早心。
电影作为文化载体,办桌文化值得传承
一星给菜,一星给杨佑宁的帅。
不是台灣人應該看不太懂, 實在太台味了, 看來只鎖定台灣市場, 但笑點也不到位, 唯一讓我有所收獲的是關於辦桌詞彙的認識, 如手路菜、水腳以及早期辦桌師傅無需自備食材的歷史, 其他沒更多了, 可惜; 很難想像是名作<熱帶魚>導演之手 btw,把辦桌台菜拍的確實還蠻漂亮的, 這時間有點餓.
剧情当然是有些儿戏了,可台湾的风土人情还是很能感染人,我相信有很多人也会和我一样,看完这部电影想去台湾走一走,品尝美食,浏览风景,和台妹交交朋友。
实在一般啊!唯一的亮点只有女猪脚的长腿了……
看了评论,都说食神的影子很重。但个人觉得看的时候还挺开心的。台湾电影总有种清新的味道。
完全没有必要这么长,也许是要走台湾乡土戏的套路吧。除此以外,很有特色的乡土气息,恰到好处辣眼睛的色彩和幽默,还有浓浓的人情味,都让这部其实没有什么悬念,人物也是一塌糊涂的故事,可以不让人提前离场。都不太清楚想讲什么,厨艺大赛,本片根本就没有什么厨艺介绍,完全就是找来一帮朋友捧个场,女主的个人成长有一点吧,但是那个莫名其妙出现,莫名其妙就爱上,莫名其妙就称为对手的男配,完全多余的角色啊。女主的妈妈算是撑住全场。配角们倒是还有点特色,最后三个评委完美诠释了美食节目最后都是表情包。美食好吃就行了,稍微深一点挖掘,有童年的味道可以理解,一定要吃出人生哲理就有点扯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影片的土味路线和片尾的土味黄歌还挺和谐的。
纯种台湾片,闽南语为主从清新到卖萌各种台湾风味云集。最后决赛的几个裁判剧情有点狗血,演技也浮夸。一部有血有肉的讲述老台湾办桌历史和风俗的故事片,还是很不错的。
許多梗顯然承襲自《熱帶魚》:阿輝老大/月霞,阿匹婆/虎鼻師,文英阿姨/澎風嫂......為了迎合市場口味猛下藥(例如好像是自《海角七號》以來就拼命用諧音語俏皮話的歪風),把原本能將成長/鄉土/小人物/愛情主題輕巧融合的功力破壞殆盡了。陳玉勳不是罪人,但臺灣又少了一位可以期待的舵手了。
值得推薦樸實的電影!!
出乎意料的差,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很和风,全片游移在卡通萌系和温情励志之间,但都没有做到极致。女主角除了卖萌求助之外好像没有任何努力啊,三位评委的演技太夸张。
很Ridiculous很Colorful很Funny很Warm。
女主角表演拖低水平
一贯的浮夸演技啊。。。。
【热带鱼】后十几年陈导还是懂笑点,赞呐。
从小说到大的三八阿花。
今年最好看的台湾电影 没有之一 第一次看台湾电影不快进 有种看了还想看的感觉就够了
主线主演都槽点满载,但总是充满各种莫名其妙的闪光点真是神烦啦!XD由于我对乡下办桌席的爱必须加一星,如此诚意又糟糕的ED必须再加一星,整体四星。
冲着三八阿花吹喇叭,多给一星,洗脑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