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究不爱你,不是因为你风流成性,你高贵冷艳,美丽动人,看似风骚,滑稽可笑,你有多么聪明,多么美丽他都看不到,他只是在一次次隐忍你犯下的错,开始以为你们之间有多少个误会,可在你向他表明去前线的目的,五年了,没有让别的男人碰过你,那时他应该懂得你了,热烈的拥抱深情的吻,证明蒂金斯已经懂得了这份感情,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温普顿,这只能说他到底还是不爱你罢了。
别人都说你是婊子,可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挽回丈夫,与一个蠢男人私奔,无非想引起蒂金斯的注意,而他从来不怪罪但从未真正原谅,他去前线打仗,你如此担心,重重阻碍但你机智,美丽总有办法迷倒一群人混进去,打扮得像个妓女一样的向丈夫投怀送抱,这是多么想挽回这段得不到回应的感情,在酒店的表白,终于换来他的一个拥抱,而他终究不爱你,战争中、痛苦中、寒冷中、恍惚间,他的精神支柱就是那个一见钟情的温诺普小姐,心心念念的都是她,为了绅士作为,蒂金斯也一直压抑自己的感情,即使妻子总是品行不端,他依然克制自己的感情,没有做出任何出格举动,而这却让希尔维亚更加懊恼,像她说的一样,你倒是去勾引那个小厨娘,也让我觉得我们之间还公平,我们还有可能,希尔维亚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是对这婚姻冷暴力的控诉。
虽然西尔维娅曾犯下很多错误,说到底我却爱死这个女人了。
记得有一段,希尔维亚在看天上的鸟,问蒂金斯,无论怎么说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蒂金斯的回应,这是不是“ 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永远得不到回应的爱,你的幽默睿智他不爱所以不会赞赏,一个为了给自己与情人孩子找到个傀儡父亲的女人,被一个高级公务员丈夫无形间调高了品味,当你越来越爱越来越无法自拔,他却心念别人渐行渐远,他靠战争麻痹自己,而你不顾一切想要挽回,可不是所有的解释都有力量,所有的努力都有回报,一句句一声声都换不回回应,保守压抑的英国传统一次次把你推上有违伦理的风口浪尖,那个刻板的绅士默默接受着这些,却不去听你发自肺腑的解释与挣扎,一次次误会将你们拉远了,再也带不回去,说到底他还是不爱你,不是你说明白了,你努力了他就懂了,得不到回应的爱啊,就像很多尽全力也解释不清的事一样,拼尽全力,可有些人有些事还是要以无可奈何收场,我不爱看韩剧,接受不了剧情拖沓的电视剧,可这部剧看了多少遍了,从未快进,浓浓的英国古典气息,推进缓慢但饶有意味,以战争为背景,将英国当时政治混乱,妇女维权,社会百态呈现出来,结局应该说是圆满的,蒂金斯与温诺普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却不是我心中的完美结局。
蒂金斯内敛隐忍,希尔维亚惊艳华贵,聪明睿智,不拘小节,放荡不羁,但你们终究圆不了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婚姻。
像生活中的很多人或事,不是尽力挽回或说明就能改变什么,千万思绪化成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也许不是什么精彩的剧集,甚至冷门的要死,可这却是我这一生中最爱的一部剧,豪儿将希尔维亚演到了极致,每一分每一秒都耐人寻味,很有格调的一部英剧
前言:曾经一些人们所遵从的品德,逐渐在如今的社会中终结,人们已经无法理解和读懂,甚至是对立和谴责这些品德。
那么,我就是那个还在逆行的孤独者,拥抱光影里的美好,逆时代向前蹒跚。
正文:如今人人都爱西尔维亚西尔维娅是谁?
《队列之末》(Parade's End)的女主角。
看过希区柯克的《蝴蝶梦》(Rebecca)的观众始终没有看到这位魅力无穷的、隐形的女主角瑞贝卡的风貌,她就像长廊上的那幅油画高置在那里,令剧中的我痛苦不堪地存活在她的影子中,让男主德文特得不到幸福,让丹佛斯太太膜拜。
西尔维娅的故事,正是瑞贝卡与德文特的再现!
同样像交际花,同样有着众多的情人,只要她一个眼神,男人们就像Jasper(Rebecca之犬)一般,乖乖趴在她的面前。
她的情人太多,连她自己都怀疑孩子的父亲究竟是谁(婚后孩子越长越像她丈夫)?
幸好在广撒网中,火车上那有条名叫克里斯托弗愿意承担责任,娶她、并挽救了她的名声。
德文特因为瑞贝卡嘲笑他,要让他成为别人孩子的父亲,甚至继承曼德利庄园,而暴怒甚至动手打了她。
那么,西尔维娅的丈夫,这位信仰骑士时代传统道德的贵族绅士克里斯托弗,明知道并不确定孩子是他的情况下,愿意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而且是终身制。
因为他们是天主教徒。
从这点上,西尔维娅比瑞贝卡幸运许多。
不过,故事才刚刚开始,西尔维娅婚后也没有消停,上演了类似瑞贝卡给德文特戴绿帽的全部戏法以及之后各种境遇和情感变迁。
西尔维娅很美,美得不可方物。
她善于如何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女性美,如何成为芸芸众生中最璀璨的明星。
无论出现在何种场合,她永远是人们目光驻足的焦点。
哪怕是在婆婆的葬礼上,她也不会顾忌。
她自视很高,对于她想要的都可以信手拈来、轻而易举。
但偏偏她的丈夫克里斯托弗,让她很难以忍受。
同在一个屋檐下,她难以忍受丈夫关心孩子远胜于关心她,他可以为了哄孩子睡觉,而离开的她的怀抱;她难以忍受一直认为这个缺乏情调傻乎乎的蠢男人,其实远比她自己聪明很多;最让她难以忍受是他永远那么得体、礼貌的接受、处理她在外面的流言蜚语以及维护她的名声,甚至是在她与情人私奔后,居然能如此冷静的、理智的态度。
她一边受用他给予她的名声和家庭,一边唾弃他给予她的宽容和责任。
这位结婚前夜以及婚后,从未间断与他人滚床单的妻子,开始厌倦了跟不同的情人逃跑的美妙,虽然不受谴责,但玩得无聊。
她回到丈夫的身边,非常想得到她的丈夫,得到他的爱。
为此,她保持五年没有跟其他男人发生关系,心心念念想着跟丈夫在一起性爱。
这就是很多爱着西尔维娅的观众认为的洗白了!
纷纷谴责克里斯托弗的婚后冷漠隐忍,枯燥乏味,以及精神出轨。
西尔维娅的不忠,并非人尽皆知,甚至很多人认为她是个好女人,能娶到她是克里斯托弗的幸运!
只有亲属和密友清楚,他们私下都问过克里斯托弗是否考虑过离婚。
他的回答始终是坚守一夫一妻,忠贞不二。
哪怕是遇到想娶的女人!
离婚是只有抢劫犯、下三滥的人,才会这样对待他的妻子,会让妻子颜面尽失。
他这些坚决的话语,就算邂逅瓦伦汀,并爱上她后;就算他经历了人世沧桑,身心创伤时,也已然坚持,从未改变。
他不会离婚,“为了我孩子的母亲”,他也要坚守他的责任。
人人都爱西尔维娅。
其实,克里斯托弗也爱着她。
当初,去教堂结婚的路上,大家说他是傻瓜的时候,他很乐意当这个傻瓜。
在他的眼中西尔维娅有着她美好的特质。
只是这种美好的特质,变成了折磨丈夫的游戏。
结婚的前三年中,克里斯托弗期以绅士的风度去包容她的纵欲,是一种爱的方式。
而西尔维娅无法理解他的冷漠和隐忍。
逐渐的,她的纵欲变成了挑衅,夫妻关系变成了征服和被征服。
每一次,西尔维娅都是用肉体在挑衅他。
一战时,她甚至远赴前线,穿着最撩人的内衣,对着丈夫说:“你的忍耐自制击溃了我!
你一如既往地对我宽容有礼,不顾我嫁给你时耍的小伎俩,都不知……到现在都不知那孩子是你的,还是……你的原谅,是如此残忍。
哪怕厉声斥责,将我扫地出门,都比让我住在你家五年(霍尔本租的公寓),却不与我为伴更仁慈……这五年渴望一个男人的气息……”到这里,她彻底洗白了。
原本在战场上身心疲惫的克里斯托弗彻底被击溃了,他狂热地吻着她,就差一点点要滚床单了,却被被西尔维娅之前邀约的老情人撞到。
正如西尔维娅自己所说:“我不只是个不顾一切想挽回丈夫的女人。
”于是,她留门给了她的情人。
西尔维娅始终是本性难移,为了征服而折磨着。
最终,她砍掉了格鲁比之树,毁灭了丈夫心中童年以及亲情、父母爱情的整个记忆和情感的寄托。
西尔维娅始终为自己而活着,她始终爱着她自己,家、情人、丈夫、孩子、仆人等等,都是用来满足的,一切都在她的美貌和手腕掌控。
只要自己活着开心和精致,不必担心他人痛苦与否!
她不想受苦,不懂尊重,心情不好的时候,身边的人必然遭殃哪怕是孩子。
只要自己活得潇洒和畅快,哪管那些繁文缛节、条条框框!
偏偏是这样一个尤物,嫁给了像克里斯托弗这种Call it,parade.在他的面前,她觉得自己卑微,虽然她嘴上鄙夷,但是她的内心多么希望他能堕落一下,同流合污一次。
面对着克里斯托弗,就像面对一面镜子、就像修正百科全书般令人抓狂!
她苦恼,因为她自己无法做到。
她觉得自己五年不让其他男人亲吻亲密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却忽略了这本该是她的本分。
她愤怒,因为她一直无法征服自己的丈夫,她无法明白除了性爱之外,还有同等的灵魂交流。
她永远无法理解他的一生秉持品行端正,她不自觉用他的高尚来谴责他,这样她就会心里好过很多。
折磨这个男人,成为了她人生的乐趣。
如果她有失意之时,这些不愉快的情感本就是她自寻的。
现在往往许多人,自己犯错,却怪别人对其不公,把自己的过错责怪在他人的身上。
明明是始作俑的伤人者,反倒变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因此,别担心像西尔维娅这样的人会失意,相反他们会活得很好、很滋润、很优雅。
就算她在忏悔,也会给自己垫上枕头,这样更舒服一些。
五年守身,不忘调情,只为活得舒服点。
这些舒服,让她的丈夫背负更多的磨难。
她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她始终有着备份。
当预见无法挽回和折磨克里斯托弗时,还有那位将军可以勾搭,就算离婚,也有很多蠢男人可以愚弄。
就算他们死在了战壕里,至少他们是带着对她的微笑死去!
耳边仿佛可以听到丹佛斯太太狂热的崇拜言辞,她鲜活的诠释了瑞贝卡,而她的丈夫不是那位冲动的德文特,而永远是这位恪守责任的克里斯托弗。
可悲可怜的克里斯托弗爆发和隐忍,哪个更折磨人、更痛苦?
大家都无法理解克里斯托弗在想什么?
他既和这个娼妓不离婚,也不是像个男人般和她生活在一起。
“女人不贞,她丈夫还能怎么做?
”克里斯托弗被逼反问道。
在他的三观里,他一直坚持着Call it,parade.将军说:“现在已经没有人讲究了!
你是最后一个还在坚持、坚持至今的人。
”克里斯托弗生活在二十世纪,保持十八世纪保守主义。
他的骑士精神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还有道德层面。
不仅仅是礼节、举止、风度,还有更重要的爱护、尊重、慷慨、勇敢、怜悯、恪守、诚实、公平公正、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等。
他的思想并不老朽,他很聪慧,有远见,智商和文学素养都很高。
这样的人本应很杰出,荣誉和赞扬,本应属于他。
但他竟然成为了大不列颠最声名狼藉的人,他的父母为此先后去世。
年少被诱惑,火车上的不检点行为,让他明知道西尔维娅在他之外有人,也不确定西尔维娅怀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但对方提出结婚,他就挺身承担的责任。
婚后妻子的不检点和私奔,令克里斯托弗母亲虚弱的身体经不过打击而去世,他会开解妻子说是因为疾病而不是恶俗小说桥段。
并且,对外宣称妻子是出国照顾她母亲。
为朋友麦克马斯特安慰其惊慌失措的情妇,招致“共享情妇”的流言也不解释。
理性的理解妇女为了选举权示威,帮助她们而遭致流言蜚语、恶意诋毁。
朋友麦克马斯特缺少资金,就把母亲留给自己遗产的大部分赠送给朋友,不要归还和报答。
不认同造假数据,不愿意同流合污,毅然辞去皇家统计局职务,选择去前线当兵。
为了士兵的利益,为他们得到公正的待遇而得罪将军。
被送到前线阵地,承担起已经失控的指挥官的责任,与士兵们一起面对死亡。
能理智、人道主义的治疗敌方受伤士兵,最后将荣誉勋章让给更需要的人等等一系列的行为,都基于他尊重他人的人格、同情他人境遇、保留他人体面,宁可自己被误解、被污损,也要为对方负责的责任感;以及他对上级和民众的尽职尽责;俭省、守信、尊重过去,关心民众,即使因此贫穷困窘,也决不能不顾的责任。
恰恰是克里斯托弗这一系列高尚的负责行为,让他不容于这世道。
那些因西尔维娅五年守身而不忘勾搭的、又求爱不成嫉妒他的情敌、那些因造假而被他鄙视的同事、那些因被他维护了体面而由羞愧转恐惧的朋友、那些表面上圣人君子私底下淫荡的小人,朋友、亲人、同事等,他们都成了诋毁的、编排他的人,他们恨他的正直高尚、恨他的高贵、恨他不肯同流合污。
他们造谣克里斯托弗行为放荡,造谣他有私生子,造谣他事业上是法国间谍,让他透支支票,名誉扫地。
他的父亲受不了打击,失魂落魄,被自己的猎枪误杀。
他说是不能接受父亲没有与自己沟通,拒绝遗产以及锦衣玉食的舒适生活。
不如说是他不能原谅自己没有向父亲解释,听之任之谣言的发展,是他的错!
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完整的人。
对于父亲的死,他非常内疚和自责。
他非常爱他的家人,还有那个究竟是否是他孩子的男孩。
他全心全意爱着这个男孩,他能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不离婚,男孩将成为家族的第十四代继承人,有好的养育环境。
克里斯托弗除了火车上的一次不检点,几乎就是一位圣人。
但他不是圣人,他是人,他也会有感情,也会流泪,会痛会死。
影片里小提琴哀伤的音质,传递出他的内心世界。
他走在那棵伴随他成长的格鲁比之树遗迹上,抱起残留在那里木块,回到家徒四壁的霍尔本租的公寓。
瓦伦汀上门来找他,她听说他回来了,听说他病了,她迫不及待的跑来,跑到他的面前,就如同五年前,她为争取妇女选举权闯到他面前般。
他爱这个有一点点男孩子气的短发女孩,看到她的第一眼,他就爱上了她,在他眼中她是最美丽的。
曾经他们一起帮助女仆逃跑,在小径上驾着马车,聆听夜莺的歌唱,用莎士比亚的台词对话。
沉闷的克里斯托弗在浓雾里为她歌唱指引方向,她的面容在雾中浮现,爱情在破晓之前来到!
在这最长的一天夏至的朝阳下,一起看着静止的太阳。
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哪怕是在狂轰滥炸的战壕里,这美好一直支撑他没有失去理智,活下去。
对于处于婚姻阶段的男人,爱上另一个女人,虽然他的婚姻名存实亡,虽然他们没有肉体的联系,但是精神出轨也是一种出轨。
他们一旦彼此爱上,必将背负骂名。
这就是影片最讽刺的地方。
克里斯托弗不是圣人,他只是个好人。
当他抱着马儿哀伤哭泣的时候;当他只能送上朋友简单的新年祝福的时候;当独自坐在沙发里,品尝孤寂的时候;当他绝望地说出他没法拥有的时候,他一定悔恨过曾经的不检点(我想他每次坐火车,他都会很痛苦),但克里斯托弗不会放弃他的原则。
他不能给瓦伦汀什么,她也请他永远不必给她什么!
克里斯托弗的哥哥马克希望有人能照顾他,那个人就是瓦伦汀。
每个人都说他傻瓜,埋怨和责备他时候,他内心是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
瓦伦汀是唯一能交流的那个人,她懂得欣赏、尊重这个男人,给予他希望和安宁。
她爱他,被他的思想、人格、才智深深的吸引。
她想成为他的情人,想让他开心,哪怕是一小时!
影片结尾处,克里斯托弗一贫如洗,他只能把原本抱回来留作纪念用的格鲁比之树的木块投入壁炉,供暖给前来庆祝战争结束的战友。
在大家唱歌跳舞中,克里斯托弗伸出双手,他唯一可能拥有的是瓦伦汀。
镜头,在他们的舞姿和床戏,以及西尔维娅向将军要求娶她的画面中切换,这蒙太奇的手法,给予观众各种想象的空间。
Parade's End 是一部非常现实题材的作品,每位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属于他自己的观点。
在众多观点中,有一条即该剧是讲述骑士精神的终结,是荣誉的终结,像克里斯托弗这样的人最终将走向末路。
固然悲观了些,不过对比如今,倒是照实。
在人人都爱西尔维娅的时候,我倒是独赏克里斯托弗。
这样的人可能存在,但很理想。
瓦伦汀说他天真的像个孩子,孩子难免受伤,而我们多一份理解和欣赏,信仰就不会破灭。
不要让舆论成为道德的刽子手,不要惩罚自己,不随波逐流,遵从内心,做真实的自己!
恪守礼教,为爱而活,期盼美好,做到行为和道德统一。
后记:最初是偶然发现,然后是极其厌恶和困惑不解,再看是剖开现象见本质。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诠释克里斯托弗,细腻、自然,一个眼神、一次抽搐,一滴眼泪等,丝丝入戏,私以为比“卷福”演得更完美。
This is a love story about a stray sea eagle, a cumbersome whale shark, and a dolphin. 笨重,孤寂的鲸鲨,被一只飞累了的鱼鹰所吸引。
暂时忘却,一个应该翱翔天际,一个最好深潜海底。
两个世界的生物,不切实际的爱情。
最理想的结局,本应是小心翼翼地躲避那段往事,那段飞鸟对鱼的痴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the love between the sea eagle and the whale shark,One is flying high in the sky,The other dives deep into the sea.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using one’s indifference heart,To dig an impassable trench,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Ripping!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大背景大时代下的三角恋,那么请您去看美剧。
因为这是英伦作家的原著,所以它的内敛、反讽、智慧同黑色幽默,抽丝剥茧丝丝入扣余味无穷。
这是部向名著致敬的小说。
Sylvia评价Christopher的“You're the last decent man in England”,让我想起了“The Great Gatsby”;Valentine人如其名,超凡脱俗的feminist思想与人格魅力,则让我想到Jane Eyre;而整部片子的墨绿的神秘色调,唤醒了我心中的“Rebeca”。。。
但之所以说是致敬,而非山寨或杂烩,就是因为它糅合得恰到好处。
去表存里,形散神似。
要好好认识一下Ford Madox Ford了。
致敬!
剧集一开始很有意思:Christopher因为Sylvia怀孕而被迫娶了她。
这至少说明了一点,Sylvia固然放荡不假,但Christopher你也不是纯洁的小白花一朵嘛,XXOO这种东西不是你情我愿的话恐怕也发生不了。
【写这些只是想说Sylvia和Christopher火车上的啪啪啪并不能简单以Sylvia勾引了Christopher来解释…一夜情之后,舆论往往会同情男性而唾弃女性这点一直让我很不解】但随着剧情的展开,Christopher是个好男人这件事越来越铁板钉钉了。
虽然这段婚姻的开始并不乐观,与Sylvia不同,Christopher很重视这段婚姻,他在尽力做一个好父亲和好丈夫。
而Sylvia…的确她爱着Christopher,但我真的无法理解她的逻辑。
外貌美丽动人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自私幼稚的借口和理由。
和情夫私奔了之后要求丈夫来接自己回去-这就是这个女人引起丈夫关注的手段。
大小姐你行行好,凭什么所有人都要无条件地对你好?
身为一位母亲却从不关心孩子,身为一位妻子却多次和男人私通,自己毫不付出却总是处于一种DRAMA QUEEN的情绪里,什么我要死我要跳下去我得了癌症世界好无聊…以此来博取别人的关注。
拜托了,你自己对别人从不付出还总是希望所有人都爱你?
你以为自己是人民币嘛?
看到有人说Christopher不解风情按部就班呆若木鸡,但他是一个真正聪明,有责任感的男人而不是个轻佻的蠢货。
就凭这点,我喜欢他。
看到Valentine 同学【太爱她了><】跑过山坡跳过小桥的时候,被Sylvia虐了许久的Christopher【和围观的我】简直像看到一股清风吹过草地。
并不是因为她是女权主义者所以对她有好感,而是她愿意去倾听他的抱负和烦恼,愿意以对方的立场看问题,体谅对方的看法——恕我浅薄,但这的确是值得admir的爱情观。
有人又说了,Sylvia永远会是Sylvia,但Valentine 不会永远是Valentine 。
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一个女人能够在男人几乎没有表达的情况下一直一直等着对方【Christopher的闷骚简直登峰造极了】,并且坚持着自己的准则,那她内在会是不可小觑的。
第五集的结尾,Valentine 在空荡荡的公寓内铺床,她轻轻落在枕头上的一吻也许正是Christopher爱她的原因。
贯穿全剧的Cedar被砍掉了,一个家族的一段历史告一段落。
对于后来的人来说,这也许这是一个新开始。
Anyway,we all need a chance to restart.
这个剧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经常反复的看。
第三集C回到家,S去看望他,问他到底出什么事了,C形容各种炮弹的那一段。
豆瓣不可以上截图。。
"You cannot possibly conceive of the quantity of explosives the armies throw at each other for each man killed."The shells make a continuous noise, sometimes like an enormous machine breaking apart. Other times they come whistling towards you in a thoughtful sort of a way and then go, "crump!" and the screw-cap flies off, hurtling through the air, screaming."There's one kind of shell which comes with a crescendo like an express train, only faster. Another kind makes a noise like tearing calico, louder and louder. The largest kind of the ones which burst in the sky make a double crack like... wet canvas being shaken out by a giant...such immense explosions to kill such...small, weak animals..."那些比喻 那些话真是太美太浪漫了,再加上BC的低沉嗓音和优雅的英式发音演绎出来。。。
就在同一集,之前有一段,银行世家的Brownie对S说 "I love you like...." 却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马上抱怨说希望自己也会吟诗作对。
S看着他的眼神是戏谑的,"oh do try!"Brownie憋了半天说了一句, like everything!这就跟我看完C形容炮弹那一段,尽管十分震撼觉得喜欢的不得了却找不到什么话来表达所以只留下三个省略号,最多再加一句“这真真是极好的”,而其他大神能写出万字评论从原著到电影分析每个人每个场景。。
才华的区别就在这里。
魅力的区别也在这里。。
每次反复看之前那一段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深深地心动一下。。
fall for him...难怪S对Brownie是那样戏谑的眼神。
她瞧不上他还有其他那些男人。
她自己的丈夫是真正正直而才华横溢的。
只可惜C只对她形容过炮弹,却从来没有形容过他爱她像什么。
首先从情感表达上我不认同这个结局,其次以下观点与言论仅以剧情为主。
原著有原著作者的表达,剧作上的二次创作,是编剧和导演的表达,两者不必混为一谈,完全可以切割来看,看似相同的故事,不同的表述方式,已经让故事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我认为谈论情感纠葛之前,应该先思考一个问题:绅士精神或者说骑士精神,这种绝对的荣誉感,这种处处维持的体面,在旧时代瓦解,新时代滚滚而来的时刻,到底是需要坚持的,还是必须要面对现实,重新校正的。
毕竟时代的洪流不会给任何人喘息的机会,与其说是一个人的悲歌,不如说是时代的悲歌。
我们先抛去剧里那批更虚伪的顺流而下的人的品格,谈一下所谓正面的绅士精神。
绅士精神,真的是绝对正面的吗?
这种精神是否是虚假的,刻意的,不本真的,压抑人性的,当这种精神时刻贯穿你的情感的时候,你所作出的改变,还是不是你真正的选择,是你选择,还是时代力量让你如此选择。
全剧看完,面对精神上的体面与行为上的自由,孰是孰非?
骑士精神,到底是值得称颂的,还是需要批评,或者是只为了缅怀。
可从结局来看,如果缅怀下的仅是一个旧时代虚伪的失落的贵族精神的话,又何必这么大篇幅,如此费力不讨好。
绅士精神不仅定义了那个时代,那个阶层,还定义了一个人的本性,如果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馅的绅士精神,我们也不能够称之为虚假,换一种方式说,绅士精神早已经对这个人完成了人性最后的时代教化(这种教化也可以是两极分化的)。
本尼这个角色整个剧里都像是处于被虚伪的贵族精神裹挟中,他讨厌妻子私奔、出轨,又不得不压抑自己保持绅士的体面,处处维护妻子就如同是在维护自己和自己的家族的荣誉与尊严。
压抑中他好像是理所当然的爱上了那个激进的女人,他尝试着走出那套虚假的规矩,变得不体面,他走进战场,他处处挣脱,最后和这个激进女在一起,打破了这套“虚伪”的绅士枷锁。
看似如此,真是么?
在这段感情中要弄明白的,是男主到底对妻子抱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是碍于妻子风流的情史,在面对一个这样放浪的妻子保持一个绅士的尊严和体面不敢爱,事实上很想爱,还是这段婚姻只剩宗教信仰的捆绑和厌恶。
从男主偷偷嗅着妻子的睡衣,面对妻子坦荡的质问,迫不及待的抱住他,显然很想爱。
这样一来骑士精神中的虚伪更体现的淋漓尽致。
剧里总是通过妻子的话暗暗感叹这个角色是英国硕果仅存的绅士了,是个无比真诚正直的人,并且用周围人的暗度陈仓来衬托男主对荣誉与体面的一丝不苟,来凸显绅士精神。
再看看这种绅士精神给了他什么,他以为对方嫁给自己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利用自己,所以处处忍让拒绝,让妻子活得舒适体面,表面看他在维护荣誉,事实上更像爱而不得的挽留,就像妻子后来说的,她认为总有最后一丝机会让两人重新爱上,这个想法,应该不止妻子有,两人应该都在互相期待吸引又不甘着,那些体面的虚伪的拒绝,更像是一种日后动情的借口,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是妻子,却总有一种情妇的感觉。
丈夫虚伪的克制忍让,妻子又因为这种克制忍让带来的麻木感,使得她疯狂的向丈夫进攻,想要让丈夫原形毕露。
看吧,这时候,你觉得绅士精神真的好吗?
它不掺虚假吗?
假设没有这些体面的考虑,男主大方的告诉妻子自己的愤怒,无所顾忌的表达爱意,争取和占有而不是又想爱,又迫于自尊、体面和荣誉像块木头。
这种绅士精神未尝就是如此正面的。
而与激进女雾中若即若离的吻,草地上的交谈,显得更像是平衡妻子出轨的手段,一种心理补偿。
结局如能与妻子在一起,显然辩证价值要更高。
即可表明绅士精神对人本性上的打压,使得相爱的人也要带着体面的面具麻木的相处,不得自由,又能够单独把绅士精神虚伪的面具剥离开,不伤害故事本身,“我迫于体面的绅士精神忍着剧痛包容你,最终我又抛弃这种绅士的体面重新爱上你”。
这样的结局处理,文学价值和逻辑性都显然比与激进女在一起的结局更好,更正常。
不是莫名其妙的对妻子的深情告白动情后又虚假的跑去迎合激进女,况且妻子无时无刻不在嫉妒的和赤裸裸挑衅想要获得丈夫关注的神情,我不认为一个如此博学的,文学功底如此深厚的知识分子,一点点都没有明白自己妻子炙热的眼神,这正常么?
这种虚伪的无视并不是一种体面。
那次深夜坦白之后,妻子吃醋他要在战争后倒向激进女,不管是吃醋还是误解,一怒之下砍了树,这棵树,就像英国贵族戴在脸上根深蒂固的面具,这种民族文化深深扎根破坏着地基,砍了,扔进了火炉里,付之一炬,随之而去的是主角对旧时代幻想的破灭,他一头扎进新的时代洪荒里,可这是否就代表着从前的就变得一无是处。
假如结局他再次爱上迫于时代精神而不敢正视的妻子,本质上,并不是旧时代绅士精神虚伪的一面困住了他,恰好是脱颖而出的新时代绅士精神逐渐教会了他——摆脱虚伪,面对自己真挚的心。
无视并不是体面,正视这一切才是真正的体面。
这样的结局不仅保持了对绅士精神的辩证,剧情上还更正常合理。
而不是这样一个虚伪的为了摆脱旧时代束缚而强行在面对心动的妻子后而又选择了激进女。
为了摆脱虚伪而又重新陷入另一种虚伪。
最后总结一下所有的质疑:剧里结局如果是对绅士精神的认真批评,那为什么要时刻通过妻子的嘴说出主角绅士真诚的一面,时刻以主角的实际行为打脸那些顺着时代潮流而下选择放飞自我的人们?
如果是认真赞颂,那为什么最终让主角与激进女在一起,这样一来,以前面对妻子的种种岂不是变成了虚假可笑的绅士伪装,选择与激进女在一起岂不是正式抛弃了他耿耿于怀的旧时代绅士的体面与荣誉,选择了新时代的自由?
如果是辩证性的缅怀,那岂不是只有跟妻子在一起才能够合理的完成?
就这么看,剧里的结局对我而言只是一地鸡毛!
最后的最后,想要了解英国人根深蒂固的性格面具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教化下所塑造的人到底有多么深邃和克制,去看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吧。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与中国人的克己复礼,都是时代的遗留,一番修整后所存留下来的柔软细腻,正是我认为人性中能够春风化雨的东西。
2021.5.22 晚
声明:1、只看过迷你剧,没看过原著,所以只评导演的短剧,不针对原著2、喜欢V,不喜欢S,年龄和经历决定的3、在英国住过段日子看了一些人的评论,一律谴责V,维护原配,我想大家主要是从现在国内的情况来代入,而不是剧中的情况。
1、中国的现状是,某个男人有小三,难道是因为爱情么?
谁不是因为自己可以用权势和金钱换来肉欲的满足呢?
但100年前的英国是这样么?
2、100年前英国社会的某些害人的道德准则是高过很多事物的,而站在队列末尾的C是被害者,而这些准则或者说英国社会,它的表现形式其实就是那棵雪松,它让大家很痛苦,甚至逼C的父亲自杀了,自杀的时候还不能表现的象自杀,而是象事故。
当时英国社会一定有很多人拥有Mistress是因为本身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而外面寻找的是爱情的感觉。
记得C的哥哥好像说过自己的情妇这么一句“如果她不是天主教徒,我早就娶她了”。
宗教,是他哥哥没有结婚的一个原因,而在C身上,类似的原因也很多,当然实际都是他自己太“守旧”了。
3、说道对抗,S是用老的手段对抗这些准则的人,她用别人的孩子来骗取一段婚姻,不可否认她很有魅力,否则一开始火车上怎么会C第一次见面就车震呢?
这完全不是他的风格和行为准则啊,但魅力+S的手段高,也许她在没有车震的时候就选中了C当后爹了。
如果说S是旧的事物的代表,用一些旧的方式在争取爱情,或者自己的快乐的话,V就是在用新的方式,当然形式在电视上相当的理想化,但电视不就是为了迷人么,象真实生活那样,谁还看电视呢。
也许我年纪大了,也许是我的一些经历,我最喜欢的桥段是CV在薄雾里的一夜,实际上剧中人可能也是最难忘这个桥段的,几次提起的。
下面是我最喜欢的几个情节,也是支持V的主要原因,虽然导演是女的,但电视似乎是为男性拍的:1、半夜的马车上,C随口说出了一句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台词,V马上就跟上了下一句。
在这里V是绝对回不出这样的对白的。
"Belive me love, it's nightingale。
“在这里,台词有着多重含义,一方面表面CV两人有着很多共同点,V能在只见了几次面后很容易的说出C是个什么样的人(关于某个老伯伯市集),第二方面,V其实是一语双关,暗示自己对C有好感,记得看当时C的表情,第三方面,他们当时也是在夜晚,朱丽叶提醒罗密欧,夜晚还很长,属于他们的时间还很多,其实这也是V对C的提醒。
这种戏在SC之间根本没有的。
2、“Damn Mountby”,记得大概是这个地名,C在片中让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喷涌而出的时候有几次呢?
这大概是第一次。
然后V的回答是什么呢?
"oh, my dear, it couln't have lasted for ever",大概是这么一句。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内心深处的声音是,“哦,天那”,这是句怎么样逆天的台词啊。
V需要多么的了解C是个什么样的人,读懂C内心的潜台词,才能跳过很多无聊的对白,直接说出这句最重要的结束台词。
与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光阴都是过的飞快的。
在这个时候,我想V已经确认C也一样爱上了自己。
后面,每次当她用my dear开头说话的时候,那句话都是那么的轻轻的渗入心脾,让人爱。
3、坐在草坪上,谈到Grosby,C说“也许有一天,我会带你去Grosby”,“也许有一天”,又是句逆天的台词,我这辈子就没见过这么隐忍的爱情桥段,没有任何铺垫,直入主题,强调恋爱里两个人的默契。
也许?
什么叫也许?
C已经跳过很多发展阶段,直接暗示V,“也许有一天我会跟老婆离婚,那样我就可以带你去我老家看看了,以老婆的身份。
”恋爱的境界,实在是很高,编剧好像一直让V在这里等着了,换了在座的任何一个女生,会说出下面的台词么?
V轻轻的拉着C的手,用很平静的语气说"my dear, you will never take me to Grosby“。
任何男性到这个时候一定内心羞愧的无地自容,这就是为什么后来C会抱着马哭泣。
C感觉到了V对他的那种彻头彻尾的了解,V明知自己的爱恋在未来是没有出路的,但还是如此的平静,如此的亲密(拉手),似乎是在为了让C放下心中的包袱。
哪个男的能不爱上V呢?
4、Mistress,当C突然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我的心中欣然一笑,由衷的为C感到高兴,他终于战胜了自己,决定把自己的人生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虽然在那之前,他做了太多的准备工作:战争里受伤,父亲因为”礼教“而自杀,但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前面和他哥哥的一些对话,让他也许突然觉得自己也许不一定要成为父亲这样的人,而也存在着做哥哥这样的人的可能性。
很多原配党,在这里大力谴责了C。
但我想说的是,剧中实际在这里并没有性,我认为导演的目的是让C的内心备受压抑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一次尝试性的释放,最终的释放还是要等大树的倒掉(是不是想起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几乎与本小说出自同个年代,都是某种借喻)。
5、我也佩服V能丝毫不犹豫的说出”我愿意“,一个新女性,做一个mistress?
她是多么理解C能提出这个要求是多么的不容易,在这个桥段里,我丝毫没有感到任何性的气息,甚至导演竟然让纯纯的V来些暴露镜头的时候,我也没有。
可能我年纪大了,但是我的确认为性真的可以帮助爱情升华,而且爱情到了一定阶段也必须升华。
象《霍乱时期的爱情》那种到了80岁才升华的,是极少数逆天的,但人家80岁也一样升华。
6、最后,把C彻底推到V一边的,还是S,她砍了大树,把C最后一根与旧的思想,束缚自己感情的准则有所联系的纽带给割断了。
而最终帮助C把后路都掐了的是他哥哥轻松的就把木头放到壁炉里烧掉。
最后,C自己把木头烧掉的行为,是那么的轻松自然,那么的淡定,就好像最后一次bath洗尽了过去留在他身上的印记。
淡定的就好像,他的战友从一进门就好像接受了V是C的原配爱人,大家在一起是如此的融洽,最真实的情感就是内心深处真正的平静,以及自身与环境无比的融洽。
终于,这种平静和融洽,让C再也不是队列里最后的那个人了。
BBC在八月二十四日星期五晚上播放了第一集。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的美国合伙伙伴,HBO,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信息,含糊地说,将在2013年年初。
看来,我得回家把我的HBO取消掉,等到有准确信息再来花钱吧……网上的信息很多,至少很快就有很多live stream(小白不是特别明白是什么,只知道可以看的免费的电视)。
到了周六晚上,忙活了一天,夜半三更地开始看电视。
看了两遍。
其实在网上看了很多介绍,所以,头六分钟的两个热辣场面,在英国报纸都已经早就剧透了。
但是,有那么点让忠实的书迷们痛苦的就是,福特•迈道克斯•福特(原作者)的书里,并没有这么明显的露骨的性交场面。
但是,并不等于没有提到,书里到了第六章,才在主角提金斯的潜意识中浮出这么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这一切也许是对他在火车车厢里的不轨的报复。
电视剧很直截了当就把这一段提了出来,正告观众他们,提金斯和西尔维娅是怎么走到一起来的。
他们实在是很不同的人。
从外表来看,西尔维娅美丽的金红色的头发、白皙的面孔、修长的身材和得体的谈吐,使她成为伦敦上流社会的交际花,而提金斯,是一个书呆子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身材痴肥,面容厚重,极端的高智商,可是情商基本是零。
两人走到一起,是因为西尔维娅已经怀孕了。
两人在巴黎的婚礼前夜,西尔维娅继续地和她情人聚会,并非自愿的聚会,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自愿的交合。
PE的时代,和福尔摩斯大约同时代。
所以,福尔摩斯现代化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福尔摩斯和华生的相互称呼。
两人在维多利亚爱德华年代是以“福尔摩斯”和华生相称的,到了BBC(英国国家广播电台)的版本里,两人叫对方“歇洛克”和“约翰”。
有趣。
所以到了第二季第一集,在白金汉宫里一场戏,女王下属很自然地称呼福尔摩斯为年青的福尔摩斯,Holmes the Younger,以示与麦考夫特的区别。
PE里不例外,提金斯就是提金斯,没有什么人称他克里斯托夫(除了堪比尔将军和麦克马斯特偶尔叫他克里斯)。
连西尔维娅和母亲和牧师都称他为提金斯。
那是时代的烙印,而提金斯把这个烙印当做勋章,闪亮地戴在胸前。
他不合时宜地在这个混乱的但是华丽的社会里生存,格格不入而不自知。
小说非常的意识流。
开篇就是提金斯和麦克马斯特在去打高尔夫的路上,两人在火车上的一场。
电视剧已经是到了第一集的中间,接近尾声了。
可是看小说会很迷惑,不知道在这个时候提根已经认识了瓦伦苔没有。
改编者汤姆•斯道帕德花了十五个月,将故事用时间顺序排下来。
但是,电视剧一开始的“两个月前”,“三年后”,已经让很多观众大叫头疼了。
根本不要去看小说,没有耐心,真的看不下去。
我也看不下去,囫囵吞枣地前后翻看,正好,我的谷歌免费版本经常中间跳页(希望你去买书的做法),这么意识流,好像损失不是特别大似的。
原著是1924-1928年出版的。
福特在四十一岁的年龄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虽然一直是驻扎在最前线的后方,也避免不了被炸弹轰炸的机会。
他自己亲身的被炸弹炸飞的经历,在以后几集里应该有所表现,因为一个证据就是BBC的记录短片有一个这样的本尼迪克•康伯巴奇的镜头,另外,就是康伯巴奇的个人叙述,拍一场戏差点被炸死的事故。
但是,故事完全不是战争的残酷(战争当然残酷),也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艰险,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英国社会的基本的巨大的影响。
英帝国这一庞然大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帝国侵蚀性的自我毁损的过程的开始。
我看书非常的没有系统,纯粹是信马由缰的试验。
但是,最有系统性的读书,是一段时间对于英帝国以及帝国海军的研究。
那是英帝国的上升期间,这个,就是毁损的开始。
各有意趣,如果,嘿嘿,如果不是对康伯巴奇的个人吸引,恐怕不会这么有兴致吧。
反正,总有人不怀好意地指出我以前喜欢和研究帝国海军的故事历史,也是HC那时的演员的结果。
我的回答从来都是一耸肩膀,SO?
读书都是好事,为了什么目的真的不重要。
我坚信这一点。
但是,看过第一集后,似乎书比较容易看。
因为你可以把每一个出现的人物对印到那个华丽丽的角色上。
比如,杜希敏夫人,书中形容她的面容是前拉斐尔时代的细节,演员的双眼及细节很类似达芬奇的一幅油画,可惜没有办法链接(八卦,她是James McAvoy的太太, 詹姆斯是《Atonement赎罪》的男主角),看了演员,就能明白。
最大的看点,自然是本尼迪克•康伯巴奇的频幕转化。
我对丽贝卡•豪尔印象不深,看过《城中大盗》而已。
这里她的角色很讨好,很容易出彩。
挑战性自然比康伯巴奇的提金斯略小。
提金斯不好演,可是康伯巴奇能够演,而且一样的出彩,的确不易。
网上报上对PE多数是高度评价,也有不那么顶级的评论,但是主要目标是改编-导演-音响-混音以及故事的复杂。
其中穿杂着和《唐顿庄园》的八卦对照,热闹得很。
但是没有人(网上除外)在专业上指责康伯巴奇的演绎。
我最初看的时候,非常地介意他嘴里的牙箍,说话声音和面型变了不说,让我有那么点纠结(很像孩子们箍牙带牙套之后说话变形的味道)。
但是,很快就能忘了这一点。
尤其在他和麦克马斯特的压抑的宣言对话中,音调似乎比他平常降低八度的醇厚里,提金斯而不是BC,更不是福尔摩斯牢牢地建立起来。
书中提金斯很胖,西尔维娅总是不误贬损地称他为面口袋,肥肿的动物和牛,当然不如卷福那么举止优雅动作敏捷。
提金斯跑动起来的确很沉重,让人不得不佩服BC融入角色的深度。
几场重头戏,和部长,和议员,和将军,和朋友,兄长,最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哄孩子的两个场景,和孩子同时出镜很考验一个演员……和瓦伦苔的几次同场,在清纯如晨露一般清新如阳光一般的瓦伦苔面前,建立了两人可能的相互吸引的火花,对于我来说,就很值得投资继续看下去。
看提金斯如何在矛盾的坚持一婚制的迂腐,在西尔维娅对他坚持的鄙视和挑衅中,把握他对瓦伦苔的情感的崩溃。
有趣的是,PE在出版后只有一次被改编的记录。
谁演的瓦伦苔?
我最心爱的老踏踏,朱迪•邓奇是也!
BBC网站上有这么一段,瓦伦苔和提金斯在高尔夫球场上的对话,邓奇年老是性格演员,年轻也不适貌美明星,对比这一版本的瓦伦苔,我觉得BBC是真的狠下了功夫。
从斯道帕德一开始坚持还不出名的康伯巴奇,到每一个大大小小角色的综合,布景环境和道具服装坚持传统的高水准,到对于英国文化的愿意投资认真的态度,看出这个社会的基本。
我感慨最深的,大概还在最后一点上。
第一集的收视率是三百五十万,是BBC2台七年来戏剧最高。
当然与福尔摩斯没法比较,第二季福尔摩斯几乎是持续的九百万以上,换句话说,大约英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八看了卷福的高峰。
PE没有福尔摩斯在文化中的流行和大众的接受,出色但不为人知(几乎被遗忘)的福特的复杂的意识流作品,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很不错了。
************这里的翻译是队列之末。
我捉摸了好久,觉得不是那么妥当,但是,也无奈地明白我对于中英文两种语言的掌握,都达不到那种游刃自如的水准,翻译的贴切,不是我能够沾沾自喜来炫耀的本事。
Parade直接了当的翻译,就是“游行”引申而出,可以是游行的队列,被检阅的行列。
断断续续读了点小说(实在是很挑战的四本书),上周末激动地看了BBC(英国广播公司)改编的系列剧的第一集,琢磨这个parade,从主人公提金斯口中的形容以及他的信念,是一种规范一种格式,限定他认定的社会的准则。
在和他同事/好友麦克马斯特的对话中,提金斯坚定但又不无抑郁地回答,gentleman绅士的行为是有限定的,you can call it parade。
不论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他和他的举止,他要坚定地站在队列里,把这华丽的检阅坚持到底。
从这个意义上,队列之末,也许是可以接受的翻译?
我还在等待,等待更好的诠译。
小说的语言表面上,没有那么挑战。
偶尔会有些大词,我秉承鲁迅先生的教导(多年来读英文小说多如是),囫囵吞枣地跳过去。
但是,小说的挑战,在于它的意识流和时间空间顺序的跳跃。
开篇提金斯和麦克马斯特在火车上的一场,到第一集已经是时间顺序中间的接近尾声的重头戏开场前序了。
当然,改编者,汤姆•斯道帕德从2008年起就开始的改编,最重要的就是把时间顺序从小说里提出来正序发展故事和人物。
但是,人物和故事的错综复杂,使读书者和第一次的观众颇为迷惑。
我最迷惑的,还是语言。
看了两遍,基本上可以说根据我对小说的粗浅了解,对演员改编以及报纸文章的跟踪,大致看得不至于糊涂。
可是,我这是网上的盗版链接,没有字幕,也算勉强过关吧。
结果,网上有这么几个人讨论提金斯和瓦伦苔浓雾夜行一场里改编,将两人讨论的德国诗词,变成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茱丽叶》。
我大吃一惊。
我听懂了这一段,文字很浅,但是联系到《罗密欧与茱丽叶》上对于百灵和夜莺的比较,我可是毫无概念。
......it was the nightmgaleIt was the lark, the herald of the morn, no nightngaleBelieve me, love, it was the nightingale.改编者,汤姆•斯道帕德的选择很明显,选择毫无概念的德国诗词,固然表明两人的理解,但是,绝对是分离观众的注意力。
用莎士比亚更容易讨好,也能表达提金斯的对于自然界的文学的内涵理解,和他笨拙的外貌不相称的内涵。
斯道帕德的最成功作品,当然是《莎翁情史》,用莎士比亚来表达两人的情感,很合理。
我只能感叹我对于英国文学的浅尝则止的态度。
一直在跳动不连贯的情节中尝试自己的解释,因为BC那张丑得迷人的脸,也因为BBC留下的持续加分的好感,我希望这一部也是说得通的好剧,至少在我这里说得通。
然而在忍耐不住窥探剧透与评论的过程中熬到剧集结束,可以把全剧串起来挂在我脑中的毫无疑问是sylvia这样一个出现在第一个镜头却没有留到最后一个镜头的角色。
我是在剧集结束才意识到原来sylvia与午夜巴塞罗那里的vicky、对话尼克松里的欧洲女子都是同一个人演的,这个叫rebecca hall的女演员在塑造不同角色的镜头前竟然可以如此的迥异多变。
向演员致敬,然后回来,说正事。
sylvia选择嫁给christopher是全剧的开始,原因是她怀孕了却不知道孩子是谁的。
婚礼前,怀了孩子的s仍在和另一个情人做爱,婚礼当天她满不在乎的戏弄母亲说她手中的珍珠镜子是情人在前一夜送的。
c执意娶她,因为他们在火车上初次相遇就发生的性爱。
婚礼前c的哥哥说他不合时宜又是个傻瓜,可他甘愿当傻瓜,而不合时宜用来形容他与s的爱情始终恰恰是最合适的,在英文里它简单到只需要用wrong这个词来表达。
婚后他们成为了一对互相折磨的矛盾体,s做着一切与c的道德观背道而驰的事,c的道德观又使他不得不处处包容与原谅s。
c和s的婚姻注定是要破灭,而c和后来出现的女权主义者valentine又注定会在一起,这样的结果就是队列之末。
我在剧中找到有关题目“队列”(parade)一词的解释有三个层面,一是c在最初一直坚守的常存在于传统英国夫妻间没有真正爱情却相敬如宾的秩序,二是一战中战士们的队列,三是妇女政权论者的游行。
对于英国而言,一战像是一个时代通往另一个时代的桥梁,c坚守着筑起桥梁的此岸,v期待着桥梁所通往的彼岸。
经历战争,经历挣扎煎熬机缘巧合,c做出了选择,他最终过了桥来到彼岸牵起了v的手。
s呢?
她不属于任何一边。
"她身上有某种闪光的东西",这是婚礼当天c对s的评价,讲出这句话的时候他脑中闪现的是火车上那场性爱,而这也是整部剧中他对s的唯一一句评价,这评价是对的,因为它来自c裸露的内心而不受道德考量,s,一直是最耀眼的。
从人物身份的设定上来说:s的父亲早亡因此她是无父的,显然她不脱胎于旧日的贵族制度;她的神父被绞死,以至于她的宗教信仰并非发自心底;她对自己的儿子无爱,说明她无望于新生力量。
她不参加女权运动,她为情人之故而有亲德之嫌,她信奉的是绝对的自由、永恒的改变。
她视太平的婚姻生活如囹圄,于是与情人私奔数日;当她厌倦了与情人厮混,又要求回到丈夫身边;丈夫变心后,她为了抢回丈夫而行为检点虔诚祈祷;她可以为丈夫独守闺房五年,却在丈夫回来前不久又与别的男人有染;她多次出于嫉妒心揣测丈夫的行为,最终亲手砍倒了格鲁比之树斩断了丈夫的所有眷恋;她含着心酸的眼泪祝福丈夫和他爱的人,又在不久后问将军愿不愿意娶她。
在自己行为所引起的层层波澜中,最潇洒的是s,而最痛苦的也是她。
s身边总是不缺男人,他们中的一些渴求着她的肉体,一些鄙夷着她的不检,实质上前者和后者并无差别,却没有人能懂她。
在嗅出战争爆发前的压抑气息后,她站在悬崖边,仰望着盘旋天际的鱼鹰喃喃着“我多希望能变成它”,正是她心中这份自由,最终限制了她,毁灭了她。
s没有选择通过一战那座桥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她患了癌症,同战争一起结束了。
“我坐在岸上 垂钓,背后是一片枯乾的荒野, 是否我至少把我的园地整理好?
伦敦桥崩塌了崩塌了崩塌了 于是他把自己隐入炼狱的火中 何时我能象燕子——呵燕子,燕子”——艾略特.《荒原》其实与其说s想要的是自由,倒不如说她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罢了。
还是喜欢S那种有血有肉的。V太纯良了,结局太太太太不喜欢!!
卷福好演员,可惜剧本是硬伤。
我不敢写影评,因为对文化和历史上的认知不够。但片子里充满了呼应、隐喻,重复过的场景和物品都能拎出来说事儿。人物性格都表达的很充分。这三个人物放在一起,这个故事必然要发生。不论对错,就是个性和待人方式上有的会冲突有的会合适。结局我非常不喜欢。
S一直会是S,V总有一天不是V。
那长长的一夜马车赶路,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浪漫,足够回味一生。拂晓时分的雾那么美,雾中差一点完成的吻那么美,橘红的晨光从身后淡淡映在他们脸上是那么美。等待来得那么漫长,五年一晃而过,最初那一眼,浓雾那一夜,终究无法忘怀,越抑制越深刻。有些爱跑赢了时间,最后他们在一起了,但于S太不忍。
风景好美,每一个画面都像是油画。很喜欢女主角sylvia
英剧有一个不好的地方,每集都60分钟,还得我自己拆成两三集来看。
在说什么
其实第四集就可以结束啦 并不想看到Valentine和Crisis在一起 Crisis确实经不起推敲 而Valentine的纯洁天真也吸引不了我 不知是演员的原因还是本身角色的塑造 我更爱的是Sylvia 更真实 当然她想摆脱自己挣扎的境地 可是却无他法
评分虚高了,nothing except女主演技
再精致的镜头再好的表演也救不了七零八落的剧情,于是表现出一战时期人民群众的三观十分猎奇,除了Sylvia其他角色全是贱人和烂货= =
Rebecca Hall steals the show. She made me root for Sylvia, who was just a horrible spoilt cheating wife to begin with. The last episode could&#39;ve been better. A bit of anti-climax really.
6分。一集弃,一集60分钟啊,无聊的紧,就算有马脸褶子怪也拯救不了无聊的剧情。
擦,Rebecca换成金发就妖冶成这样,完全认不出来了,太美以致于完全倒戈Sylvia好嘛
Sylvia完胜三儿啊~~结局渣渣渣。
制作百分百精良
马脸你能不能不要再演这么隐忍这么受的闷角色了!虐心路线言情片,表示还蛮能理解这种夫妻关系的,是不是没救了。不喜欢这结局!
🖕🏻
该吐槽剧本还是导演还是男主?唯一可看的就是Rebecca Hall的古装。
卷福卖花赞花香,我们可不能昧了良心,重口和狗血~算比唐顿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