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东方小酌式的蝴蝶梦,有人说这是咏物伤怀的纠结之恋。
对于一个没看过原著,打算看原著的人,这是我第二遍看这部电影。
如果说这故事有几分真实,那言过其实了。
真作假时假亦真,这故事确有几分借鉴了红楼梦,不过不管是小7的演技,还是整部电影的氛围,都透着一个字“空!
”可能给我震撼最大的还是,在无可奈何面对生死离别之后,小7饰演的清显,低眉看信,越攥越紧的手边,眼角那一滴泪!
只有那一刻,我想我看懂了点什么。。。
故事半实半虚,其实不外乎想传达一点思绪,就是关于人生的最后那一点放不下的辩论,多半是作者自问自答的一种思辨。
正如影片刚出来就笼罩的那种宿命式的悲剧氛围,其实作者包括影片一开始都已经传达给观众了。
所谓爱情的命运,还是命运的爱情,清显一开始已经知晓结局了。
他只是要逃避,视而不见,戏谑,片子里的聪子说他有些幼稚,其实不是,也有观众说他作,可能有点。
作者没说透,清显也没说透的那点话就是,一直以来,他选择闭目塞听地活着,正如一个没有生命的纸片一样,因为他在一无所有和平静如水中,选择了一无所有,当然,这个一无所有和平静如水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个一无所有代表着某时某刻他可能从梦中醒来,为了一件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忘了哪位诗人说过,人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非常珍贵,然而当找到的时候,那件东西可能已经支离破粹。。。
我想作者并不是想讲一个悲剧故事,只是借这个故事为大家讲一个“空”字。
正如焚心即阅的爱情,正如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故事一样,刹那之间遇到的可能是最灿烂,但永远不能拥有的之最。
我想清显和聪子的爱情并不能用普世价值衡量,如果那样,就变成了一个实质性的故事,然而这确实一个虚空中的故事。
如果说作者说的实质性的观点的话,那就是人往往寻找到支离破碎的梦之后,才知道它化在手里变成了血。
这就是人,而能够找到,其实清显已经很满足了。
相比于竹内结子的温润,玉一般的皎洁感。
小7的清显是分外美的,美到好像棱角分明的一块雪,空是整个人的特色,在燃烧的时候用尽全力,并不沾染尘世之气,这个点上来说,清显确有点像宝玉。
只是红楼梦的美,博大汇集成了一个空字,而春之雪这个故事的美,则是用“灵秀”展现了一个空字,这是细腻,细致,过分哀伤,过分执着之后的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确是这样,看这电影第二遍的时候,我几乎从小7 ,一开始就如静止一般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的心思。
他对聪子是挚爱的,不管是多年之前,还是最后缠绕于蝴蝶梦之中。
这个人物身上集合了太多作者避世的思想。
然而又余留了难以散去的那片深情,就那么一个时刻,就能理解这是个太过于爱,所以太觉得无言哀伤的一个作品。
小7演的太好了,就像导演行定勋说的那样,他就好像自然身处于世界中一样,就是风的一部分,雨的一部分,雪的一部分,的确如此,清显这个人物,感受到比任何人对自然界更强烈的呼应感。
他仿佛一直没在看那些自然之物,不管是风,雨还是雪,但其实他没有一刻不看,他的“看”在心里,感应到越多美好,越觉得悲伤。
他对聪子的爱,一半是被人 戏虐命运一样的作弄拆散,一半是他希望如此,垂垂老矣面面相觑,平静如水的一生不是他想要的。
火花般燃烧片刻到极致,是他想要的。
不过这都是他以为的,失去爱人仍然是一样的痛不欲生。
相比于某些朋友说的小7 好像把清显的忧郁,演成了绝情和冷酷。
我个人觉得不是的,他把忧郁刻在了心里,那份忧郁就好像风透过他身体一样,他更像是书中的一笺纸蝴蝶,或是春日里的一片雪花,那种悲伤不光是因为爱人,仿佛从一开始,就跟他如影随形,凉风一般刺骨。
春之雪,仿佛没存在过一样用尽全力的绽放过的世界,太过于爱所以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赞一下李屏宾的摄影,真的太美好了!
整个影片透着和谐沉静的美感,带人进入一个细腻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妻夫木聪饰演的贵族少年清显,内心稚嫩却举止从容。
这个敏感的少年人内心世界复杂离奇,他的怪诞想象在梦境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清显总是避免表达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展现出一种不符合其年龄的高度自制,他的情绪更多的是通过季节更迭来间接地流露出来。
二人的密会始于季春瓢泼暴雨时节,终于盛夏绿意盎然之时。
几段缱绻缠绵戏拍得唯美动人。
二人之间短暂的爱恋和清显那脆弱如丝的生命,伴随着雪花再次轻盈地飘落至地面,最终走向了终结。
季节的更迭无常,生命的短暂易逝,深刻地传达了日本文化中特有的物哀之情。
年过30后,再看正值韶华的红颜少年的故事不免感伤。
清显调侃剑道部笨拙的男生,但自己却不幸早夭。
所以说青年人最好是多多强身健体,健壮的肉体有益形成强健的精神,肌肉的疲累一定程度上减少内心的纷扰。
“另外,在一个春雪纷飞的日子里,我在某尼姑庵深院的一个房间里,会见了一位美貌的尼姑掌门人。
该掌门人患感冒,不时用紫色的法衣袖子遮挡着脸,她似乎很疲劳,少言寡语。
这番幽艳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住我的心。
《春雪》后半部戏剧性的女主人公形象,很多地方仰仪于这位美貌的掌门人。
”(三岛由纪夫《谈<春雪>》)像我这样喜读《春雪》的小女子多半都先对男主角清显充满好感,后来再慢慢转移到女主角聪子身上去。
是的,清显是美丽的,像所有美丽的男孩儿那样轮廓纤柔,骨骼清朗,眉目间流淌着泄漏不出的迷茫的眷顾,是“吐口痰也吐出一条彩虹”的隽秀人物。
真是一见倾心。
不过再见…就难说咧,那么怯的性格,还加上比林妹妹还孱弱的身子。
聪子才是女孩子们的梦想,是灰姑娘白雪公主之外更易令我等倾慕渴望成为的理想女性。
贵族出身,无比的美貌,无比的顽强,端庄,天真,果决,眼波流盼着少女与妇人之间一种微妙的湿漉漉的光彩。
三岛所描写的故事本身太过深得我心,爱情强大到足够跟世界对抗,一丁点龌龊和踟躇又足以彻底伤害贵族少年的“冷淡、透明而带有棱角”的水晶心。
结局有柔韧到极致的绞杀力量,像一张越拉越紧的弓,亦步亦趋地等待着心弦崩断。
书的优点显见在三岛随时抽离脱身的文字。
三岛写聪子,往往通过清显的双眼,看见聪子是危险的,聪子的美更多来自某种官能的侵略性,“恍如在温暖的巢中充满了狡猾的等待”,“所具有的优雅,甚至到了淫乱的地步。
”即使在“赏雪”这一幕最优雅缱绻的场面中,也不忘提醒自己初吻是为了了解“类似拒绝、焦急、刻薄,这些都是同美无关的另一种性质的东西。
”而在电影中,饰演聪子的竹内结子的美貌首先就不具备这种都高高在上的折堕感。
她首先是睿智的,端庄的,有扶桑女子独有的风韵和眼波低徊的暗涌情愫,她的慧黠像小鹿眼睛一样狡猾而无害。
如果《春雪》放到个二流水准的导演手中,聪子可能会成一个引导者,一个祸水,一个尤物;或者如果导演像关锦鹏拍《胭脂扣》那样对女主角充满了偏爱,那可能又是个国色天香的幽怨女子。
但,导演蛮横才华阻止了平庸的可能性。
为了保持《春雪》“艳寂”的底色,导演抛弃了原作者着意强调的“最高的优雅就是触犯禁忌”,把影片打磨成一部绝对以爱情本身为爱情的电影。
伴随聪子出现的不断的雪、松叶、竹制的清幽建筑,明示暗示地削弱聪子的躁动和不安宁。
如果说清显对聪子的爱时时充满了迟疑,而清显享受迟疑的话,那聪子对清显的大度就只能用她也享受来理解了,聪子享受的正是为了某一种不可知的事物献身,找死的快乐,或者可以理解为,她向往着为清显送命。
清显时时为他优雅哲学和敏感自尊而故意欺负聪子时,聪子展现出母性的柔驯,因为了解而包容的成熟女性的姿态。
(可怜的清显又因此受伤了。
)整个前半段聪子是清新的姐姐形象。
骤变在与治典王成婚的御令下来,没有任何解释,强悍蛮横奋不顾身的烈女凭空登场了。
聪子几乎是迫不及待就原谅了罪魁祸首清显,与他幽会,以待嫁宫妃之身怀上孩子,然后,咬牙隐忍地一个人睡上黯黄的手术台。
这其间,清显不断寻找和确认爱情是否存在,聪子却是拿玩命的姿态用咬紧牙关的巨大快乐同整个宫廷抗衡,这力量之强大,几乎超出了爱情能够容忍的范围。
——我们永远不会原谅把一件事物视为生命全部的痴人,乍看很感动,再住深一点,就是恐怖了。
影片的精华在开头,早慧的小小聪子趴在原木地板上同清显一起朗诵和歌,丰盈的鬓发漆黑浓密,同她相配的是浅粉花纹、嫩黄底色的精致和装,聪子的父亲说,将来我女儿一定会得嫁给这没用的小子。
然后镜头缓缓拉开,露出摄影棚里面走来走去的工作人员。
镜头往外切,另一组正在拍摄成年聪子的片段,樱花漫过摄像机落在演员身上。
惊心动魄的“花絮”,完美地让观众受到震惊和伤害,完美地再现了三岛笔下因无望的爱而产生的畏惧与毁灭之心,用聪子的话说,即是“太爱了,早就打幸福的边上擦过去了。
”
这是一部弥漫着忧伤和残酷的电影,一开始是在大正时代的贵族之家,伯爵夫人在庄园里面接待客人,美丽的少女,别扭的少年初登场,但是我记忆最深的第一幕,是仆人来报,花园的水池里面,有一只狗死在了里面,在漂浮。
这一个场景真的是怪异又深刻。
以求死之心活着的感觉,就这么贯穿了整个故事,与其说清显是个青春期的别扭少年,不如说他潜意识的选择都是偏向毁灭的。
聪子只是遇到了不对的人,而清显是注定要毁灭的。
不明白,如此喜欢着聪子的清显,一会张罗着把自己的好哥们介绍给她,一会又让她误会父亲带着他逛妓院,不听她的电话,不回她的信,就在父亲知道聪子已经被王子看上而问他真的不喜欢聪子么,他还是那么固执和决绝.本来顺理成章的两个人,落得那么悲惨的结局.也许这就是青涩少年的所谓骄傲吧.想想自己小时侯好象也爱这样,故意对自己喜欢得人装做不理不睬.也许,当你面对着自己心爱的人而足够从容时,就说明不再青春了吧
很华丽,大正年代的流光溢彩无可挑剔,电影的威力展现无遗,表演也中规中矩。
可惜只是这样表现三岛的电影是不够的。
里面演比丘尼就是我以前推荐过那个杀夫的若尾文子,当年的“熟”现在已经幽幽了。
梦日记我也想记过,可惜每次都记得特别混乱,作罢:)男主角是让这部电影崩坏的重要因素,他的父亲,他的朋友都演的不错,本多君原来就是这个模样啊。
不知道《天人五衰》如果拍成电影会如何呢,曾几何时我最喜欢的日本小说啊。
说起来我喜欢三岛什么呢,这个魔鬼:)
折磨我的愛,踐踏我的愛。
就是你的快樂嗎?
你開心嗎?
當我哭泣的時候。
你不痛苦嗎?
當我被你的愛羞辱的時候。
我愛你,我說過我們是一體的。
無論如何組饒,終究我們還是會相逢的。
我問你,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消失了,你會怎么樣。
最后的最后,我知道了,在寺廟的門外,那漂雪的天空告訴我你的愛是純的如同春之雪。
我愛你,而命運讓我離開你。
我們註定是要分開的。
我愛你,我殺了你。
我愛你,我離開你。
——————————DURAS松枝,聰子。
下雨的午后,你說你要我,你不怕天譴了。
午后,天晴了。
有些事情明晰了而有些事情還糢糊。
可是我知道我們早融和在一起了,我們在一起了。
而為什么,為什么,是當你知道要失去我的時候,才知道珍惜。
我和你說過,雖然這樣的我們會遭天譴,可是,來世,我還是一定要找到你。
這讓我想起,這幾天,睡前看的蓮花。
善生,內河。
讓我明白,原來相親的人並不一定會相愛。
若說,蓮花里所說的衆生如蓮花,那電影里的,眾生就是松枝本子里的蝴蝶,輪囬后我們再相遇,在那瀑佈下我們定會相逢。
原定今晚,要去看听听嘈雜的電音的音樂節,而最后選擇了去了教堂。
最后隻是記得那個英國牧師說的一句話。
I LOVE YOU ,BECAUSE I LOVE YOU.只記得這句話。
囬來的時候,頭靠車窗,看這快脩好的BRT,遊離于城市之間,耳朵里的音樂重播。
HEY,我真的好想你,现在窗外面又开始下着雨 眼睛干干的有想哭的心情不知道你现在到底在哪里 hey我真的好想你太多的情绪没适当的表情最想说的话 我应该从何说起最想说的话我该从何说起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在想你。
囬來的途上,才知道他的一些消息,他不是很好。
可是我無能為力,因為他的一切早和我無關了。
他的一切不關我的事了,我的用心是枉然。
隻是會心痛,會痛。
最后他沒有珍惜我的愛,他踐踏了它。
他有理由拒絕和踐踏,因為他有的是愛。
就這樣,像蒸汽一樣,沒暸,突然消失了。
我現在要像顔所說的那樣,為了那個將來疼我的人,好好愛惜和疼愛自己。
我发现我的职业病已经开始了。
我还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简直在玷污耽美!
哪个说的BL就是耽美?!
说这种话的人就和说罐头黄桃加辣椒水是芒果的味道一样不负责任而且该把自己能丢多远就丢多远!
耽美最早是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为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耽美派。
耽美派的最初本意是“反发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
耽美一词即是由此而来的。
耽美在日文中的发音为TANBI,本义为“唯美、浪漫之意”,耽美主义就是浪漫主义。
详细解释就是「包含一切美丽事物,能让人触动的,最无暇的美」。
这个解释可以使这些虚妄的圈外人或者说同人女很快把握住耽美的要义。
这个词不知怎么就被日本的漫画界用在BL漫画上,结果引伸为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最后更发展为男同性恋漫画的代称之一。
作为一种派系而言,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就在日本文学界盛行,算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包括日本文学巨匠三岛由纪夫在内的大批小说家都曾受过此影响。
《春雪》才是纯爱耽美吧!
那种男性之间的生殖器崇拜到底什么地方有美感了倒是说出来啊!
三岛由纪夫我知道你是清白的。
但是,60年代以后,这个词逐渐从原意中脱离,变成了漫画中一类派生产物的统称,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BL」。
其实我也看BL啊,我的人生也很有爱啊,其实我都腐到了思考萧何千里追韩信,炎帝和黄帝到底要有怎样的关系我们才会被称为炎黄子孙。
至少多一点文学常识吧?!
要不要就只知道BL和H那么浅薄啊多少还是像个平均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上的人啊。
所以。
以后哪个再敢在我面前说耽美就是BL,不要怪我这个面浅话又不多的人变身发射诡异光线惩罚你。
06年看的这部电影,印象深刻,前段时间又看了一遍,感受同样强烈可惜没有好的文采,吧想说的表达出来。
好像是春夏秋冬四部曲,希望能有机会把其它的补齐。
松枝面对美丽温柔的聪子的感情时尔拒之千里,时尔亲密,虽然自己深爱但是只能用孩子气的方式来伤害对方,等到聪子被天皇赐婚才正视这段感情,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只能偷偷的在小旅店幽会,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有热切深沉的眼神和纠缠的身躯. 我想如果整夜整夜的梦见一个人,那你就是爱上他了,就象松枝表面玩世不恭什么都不在乎,梦却透露了他的心迹. 聪子温柔顺从却又倔强,宁愿削发为尼,宁愿永不相见,自己来承担所有的一切. 看一部电影,心也跟着发烫,是不是只有凄美的结局才会给予心灵的震撼?
以前看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河流虽然遭到巨石的阻隔,但磨难过后他们还是会融为一体"而现在觉得对于爱情这句话是扯淡!
《春之雪》——Be my last“这是个毫不出奇、闲静明朗的庭园。
像数念珠般的蝉鸣占领了整个庭院。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声音,寂寞到了极点。
这庭院什么都没有。
本多觉得,自己来到了既无记忆也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地方。
” ——《丰饶之海》的结局先看《丰饶之海》的结局,那个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庭院,再来看《春之雪》,寻找疑似转世几回的,一个也许不存在的人,那个发生过许多爱恨情仇的庭院。
幸亏我总是容易被瞬间打动,不够好看的电影,也总有心动的瞬间。
《丰饶之海》前后分四部曲——《春之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
《春之雪》,将三岛美学的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发挥到了尽美之境。
置之死地的爱如果痴恋而不禁忌,是否不能铭记一生?
像三岛由纪夫《春之雪》笔下的松枝清显和绫仓聪子。
做为《丰饶之海》第一部的《春之雪》,他们的爱情是后三部关于禅修和轮回的缘起,但是影片只截取的爱情的枝叶,凸显了禁忌绝恋的刻骨铭心。
松枝清显不是不知道青梅竹马的聪子的心意,却任由自己倔强的个性,那么可怜的逃避、误解、拒绝,他总是说:“我要的比这个更好。
”他说的并非聪子不够好,而是常态下自由生长的爱情不够好,至于他想像中更好的,该是如何形态的爱情,他自己也不知道。
结果,本来可以顺顺当当嫁给他的聪子,在他一再回避、误解、拒绝的态度中,被天皇特赦与洞院宫治典王子成婚。
这时候,清显才说,他必须和聪子在一起,于是,偷情开始了,禁忌之恋终于难分难舍如火如荼,同时“盲人骑瞎马,夜半临神池”般的茫然、纠结和危险。
清显说:“如果我们正大光明,就不会做出如此大胆的行径”。
聪子低下头欣然嗔到:“你真过分。
”此二人居然把世俗当成了飞蛾扑火的必须道具,走在绝路而沉溺其中。
所以,结局必须是彻骨的惨痛,这是他们禁忌而极致的爱情所要的圆寂。
因为清显坚信,这样的爱情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假如松枝清显和聪子之间没有误解,而是顺利的完婚,或许也是夫妻一世恩爱的典范,也能郎情妾意如火如荼,但假如是没机会假如了。
若不是文学创作为这爱情故事续上的禅意和转世之类的梦幻色彩,在现实中,对清显这样的,我只能说一句:自作孽,不可活。
蝴蝶与俳句三岛由纪夫诞生在官僚家庭,自幼在日本贵族学校接受教育,有一个出身武士之家的祖母,这构成了他的贵族情结,这种贵族情结又深深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春之雪》有着日本大正时期的贵族风貌。
但是影片中精致的和服女子、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筑就像日本贵族情节的外衣,蝴蝶与俳句才是其精神内核。
对于痴迷俳句的三岛由纪夫来说,当然要用古典、高雅的俳句来做故事的点睛之语。
“急流遭遇岩石阻挠,一分为二,无论相隔多远,迟早会再重逢。
”影片几次响起年幼的聪子在吟唱她最喜欢的诗句,偈语般的预示她和清显多舛的情路。
在遥远和神秘感的俳句中,洁白轻盈的春雪飘洒而至,影片画面意境极美。
蝴蝶更是多次出现。
聪子在树林里摘花朵祭祀路上遇到的死去的狗,在花丛中捧起一只死去的蝴蝶。
清显梦到聪子躺在河边的棺木里,醒来发现手中握着一只断翅的蝴蝶。
清显病入膏肓的时候,梦到自己和聪子变成春天的瀑布边飞舞相随的两只蝴蝶。
蝴蝶美丽蹁跹的生与断翅之死,与俳句精髓的“风雅之寂”相契合,与三岛骨子里忧郁高雅的贵族情结相契合,也与影片暗指的禅修、转世相契合。
日本有个徘圣的名字真好玩:松尾芭蕉。
芭蕉崇尚中国老庄的风骨,在俳句诗作中学而实习之,而“庄周晓梦迷蝴蝶”是个无人不晓的佳话,看来,这只蝴蝶,在三岛由纪夫的助力下,飞到松枝清显的梦里去了。
小说《丰饶之海》的最后,聪子否认了世上曾有清显的存在。
那么留下一本《梦日记》的清显,究竟是一只蝴蝶,还是蝴蝶的一个梦?
Be my last个人以为《春之雪》中的竹内结子不够柔美,妻夫木聪不够高大英俊,纯爱故事有点乏味,而不打算记住导演行定勋的名字。
行定勋是《情书》、《四月物语》和《燕尾蝶》的副导演,而一直排在岩井俊二的后面。
这不是没道理的,单从《春之雪》来看,一样的纯爱电影,枉费三岛由纪夫那么强劲绮丽的《丰饶之海》,行定勋只拍出十之五六,远不如《情书》的婉约细腻。
但是在听到片尾曲的刹那,我还是被打动了,忽然在旋律里一再想起影片中如梦似幻的情景,引人遐思的俳句和蝴蝶,刹那间那些动人的画面融入到歌曲中,那歌声很熟悉,一看演唱者,原来是宇多田光。
尽管是日本流行天后的歌声,听上去就很流行,和影片古典优美的调调完全不沾边,可还是听到了许多的徘徊不定和莫可奈何,就像后人用自己的方式哀悼故事里春雪一样短暂飘逝的爱情。
Be my last!
Be my last!
Be my last!
清显和聪子从不会大声的表白心迹,可是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与所做的一切,都要死要活只说了这句话,请做我的唯一!
好吧,不论过去多少年,古典和流行多么谬以千里,其中人类情感的部分,喜乐怨怒离痴恨始终是相融的。
纠结
其实本来就没抱什么希望,毕竟改编三岛和改编川端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春雪文字如此细腻。清显在我心中形象很复杂,虽然喜欢小聪聪但的确不认为他够了那份悲壮的优雅,竹内形象则离我心中的聪子相去甚远。剧情上可以说改编得一塌糊涂,让原著党心生厌恶。不过好些画面很赞,直观的美是很好的。
和小說的差距只能靠竹內姐姐的可愛來彌補叻。
又美又虐
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对原著虽有些小改编,不过尚可接受。对扮演清显的演员除了脸型不够满意以外其他还是较于某个人神似的。其实喜欢的是结局那个聪子痛苦的镜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确很好地处理了何为“遁入空门”的隐忍之伤。
这片像在清库存
镜头感
缺少意境故事就变得膚淺、平庸。
怎么能把一部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荼毒成这样子呢,唉,好歹妻夫木聪是美的
2006.5.12 网吧紫嘉宏
又见结子阿姨。。
不好看,比原作损耗太大,可以看成文字与影像不可调和之矛盾的完美范本,三岛的文字加在哪个导演身上都是重担……
那本夢日记很美
这么渣的男猪,我竟然很喜欢。我是M
最喜欢的日本爱情唯美电影
不懂事的男孩一心一意的女孩女孩的父亲要的是复仇与振兴于是相恋,或许不是命运而是安排不要违背自己的心否则只有男孩那样的结果(冲妻夫木聪看的^_^)
女主角平凡的面容 拙劣的演技 不管多少次的亲吻 也没有感觉
no zuo no die.明明相爱非要这么折腾.不过小七真的太帅了
对原作的删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彻底失去了原作应有的精神内核。私以为三岛的作品成功影视化是几乎不可能的,并且我认定这个几乎只是出于我本人的客套之言。抛开这点光论故事情节本身,清显,本多,聪子三大主要人物的情节均与自己的想象存在偏差。
日本版的梁山泊与祝英台.画面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