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u like Douglas Sirk, there are so many elements to be reminiscent of. The assertive color contrast in the climax is absolutely fabulous. The use of green color mixing with red and blue is absolutely from Douglas Sirk but also fits into the movie. What’s more, it makes the movie feel “ young”. The change of frame ratio is very bold and is strongly expressive together with the high pulsed editing.What’s more, a worth noticing fact of the movie: it’s the first movie that makes me feel the insertion of phone screen actually moves the plot and affect the audiences in terms of emotion. It connects me so well with the regular phone use in my real life instead of distracting me away from concentrating in the character. Good job. It gives me a vague prophecy of the possible direction of future popular cinema. And I believe it’s a right direction to go.
片尾曲一直在唱sound and color,配著非常非常好看的片尾字幕。
感覺電影在運用聲音和色彩上非常豐富,畫面好精緻,音樂和音效都層次分明。
前半個故事比較濃烈且壓抑。
沒有到位的家庭溝通,壓力纏身的強勢父親,青春期敏感要強(十分中二)的孩子,年輕而莽撞的愛情,自我意識、墮胎、嗑藥、派對…這些青春期電影橋段碰在一起導致了一個少年的犯罪,和一個家庭的巨大創傷。
因此,感覺前一半的視聽語言也很刺激,除了一開始逆光出現的、林蔭大道上的騎車女孩外,有非常非常多彩色燈光的使用(我覺得這一點因為黑人演員而非常獨特,相得益彰了);有總是在運動著,緊跟著主角的運鏡;還有印象最深的,後來多次出現的轎車上的旋轉鏡頭:給人的感覺很神奇,很年輕,很多變,非常現代,有點刻意但不唐突。
聲音也總在跟著旋轉的鏡頭在耳機前前後後左左右右切換。
到了衝突強烈的地方,剪輯運鏡聲音為故事“服務好到位”,看得人和主角非常緊張窒息😭後半個故事變得溫情了,在講是治愈和原諒。
家庭好像被意外摧毀,父母無法正常交流,妹妹也陷入自責。
不過一個同樣是摔跤隊的男孩和妹妹帶妹妹逐漸走出陰影,父女談心聊開了心結,妹妹也因此幫助男朋友放心心中的恨,父母也重歸於好,最終呼應了電影開始妹妹騎車的鏡頭,留下來觀眾回味的空間。
畫面和聲音也變得平和而溫情liao,好浪漫好治愈!
導演攝影和剪輯好善於把握節奏嗷🙏
好看的片尾
真的很好看不過有意思的是,後半段溫情,但不會哭。
(我這麼愛哭只在爸爸媽媽和好那裡濕了一下眼眶) 這是因為沒有刻意煽情,給觀眾營造的視角比較冷靜嗎?
還是我最近生理期比較冷漠?
還是因為情感傳達沒有很紮實,無法引起共情?
此處期待小🐟討論。
還在想這部電影為何叫Waves,浪潮。
電影很多次用到水的意像,背景音也多次出現水。
Tyler和女友在海裡,妹妹和男友在去看海牛的水域,Ty在浴缸出神,妹妹和男友在浴室彼此支持:可能這是一個原因?
故事的情節發展也從暗潮湧動到狂風暴雨,波濤洶湧最後風平浪靜,不知道是不是Waves的感覺。
還可能是當代家庭衝突和普遍現象的Waves?
人們需要面對的困難,需要正面的錯誤和當下。
不造,IMDb上也還沒找到答案。
黑人演員這個問題,我看的時候也一直在想。
前半個故事是有涉及到一些關於黑人的獨特視角,比如要付出更多努力、被流產診所門口抗議的人辱罵(這部電影對抗議者的刻畫很單一,可能篇幅所限吧,之前看到的一部,好像是《倫敦生活》,對比鮮明)。
但後面的故事感覺變得更普世了,所以感覺很有意思。
創作者在通過一個黑人家庭講一個適用普遍家庭的故事,好像真的不多見。
不過前半段感覺演員的膚色、文化和鏡頭、打光、配樂有了特殊的化學反應,很有魅力。
看到Tyler失手傷了女友後,發現電影畫幅變小了,一直到妹妹和男友逐漸穩定好像有寬了回去,特意在IMDb照了一下,看到:
但是重點是(漲教訓),如果版本沒有不同的話,上面這個並不全對。
電影一開始直到哥哥錯手傷人都是寬屏
黑屏靜音後
畫幅變窄了,並且一直持續
哥哥的部分結束,這個畫面很有趣
故事到了妹妹,一直持續到和男友的初次交流後
伴隨著貓呼嚕聲,畫幅回來了(又是這樣的畫面,顏色變了)
後面就都是寬畫幅了車廂裡360 degree spin shot前後呼應真的很有趣,但並不是以它們為轉折畫幅漸漸改變的。
妹妹和男友暖暖的,倆人演的都好好啊嘗試總結一個故事核心,大概是:愛和開放的態度給人救贖,治愈人心。
恨和封閉的心靈導致無解衝突,可以摧毀一個家庭。
尊重導演的嘗試,演員們的專業表演也值得一提。
可惜的是,後半段太長,整個電影太滿,幾乎是看了兩部電影。
尊重導演的嘗試,主要是因為不少畫面和色彩的運用還是很有特點,印象最深刻的是那致命的一推一摔(電影描述),力道足又不拖沓。
整體感覺我在讀一部立體小說,分前半部和後半部,故事跌宕起伏,形式也很新穎。
然而,閱讀和觀影還是太不同,閱讀的精彩體驗必須透過對文字的想像、和在大腦裡進行意象再創造,電影的表達路徑太豐富了,畫面、聲效、色彩、人物表演、場景......如果不是為了情節發展而必不可少的鋪墊表達的話,非常容易水滿則溢,眼花瞭亂又迷失重點。
這種章回小說的紀錄方式,也不是沒有導演做過,但因為故事本身的複雜性和歷史跨越性,並不會覺得太滿太長,比如庫布裡克的Barry Lynden。
傳遞比較細膩情感成長的小故事,還是不太適合這種表達方式。
也許是電影充滿張力和表達的認真、虔誠度,即便不能完全稱讚,但觀影完全不覺得浪費生命。
剛才搜電影劇照時,發現非裔社區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不高,有媒體提出問題:白人導演可以寫好黑人故事嗎?
我喜歡看女二的prom照,此景受到非裔觀眾的質疑:
四年前,特里·爱德华·沙尔茨(Trey Edward Shults)凭借一部颠覆传统的《克利夏》赢得影评人和观众的赞赏,“恶趣味邪典教父”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更把这部选为2016年他的最佳电影,由此沙尔茨被誉为美国新一代独立电影导演里最有才华的一位。
2017年他的第二部作品《黑夜造访》在万众期待之下问世,却意外地没能讨好广大惊悚恐怖类型片影迷,故弄玄虚和形式主义之类的批评不绝于耳。
新片《浪潮》在去年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同样遭遇两极反响,也没能在奥斯卡颁奖季里引起过多关注。
纵观沙尔茨这三部作品,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的类型:家庭喜剧、惊悚恐怖和青春成长,但是这三部作品的核心都离不开父母与子女的亲情话题。
在前两部作品中,“外来者”的意外闯入令整个家庭招致毁灭性的打击,而这部新作则反其道行之,不是“外来者”却是本身内部问题导致家庭关系走向分崩离析。
之前沙尔茨在访谈中提到《克里夏》和《黑夜造访》的故事灵感均来源于自己的父亲,而这部新作更将家变的矛头指向剧中的父亲,有点让我讶异于这种反抗父辈权威的意味,尽管这可能并不是导演拍摄这部《浪潮》的初衷。
沙尔茨这次野心勃勃尝试青春成长题材,搭配络绎不绝的流行音乐响彻耳畔,使尽天旋地转的摄影技术和高饱和度的色彩,这都是近年来Instagram风盛行的结果。
叙事方面更大胆破格地将两个主要人物的情节断裂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和风格,前面儿子部分充斥着狂热而耸动的氛围,喧闹的电子和嘻哈配乐占主导,彰显出儿子躁动不安的心境起伏;而后面女儿部分则是转向沉郁的情绪,音乐选择也跟随变得舒缓,衬托女儿遭遇家庭变故后的心理。
这种用音乐和声音剪辑技术来刻画人物心理情绪的手法在处女作《克利夏》中最为突出。
看上去表面工夫做得相当充足,不过在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却是捉襟见肘。
一方面是剧本的原因,充斥着电视肥皂剧的陈腐老套情节设计,儿子和女友因怀孕而起的冲突,女儿的男友父亲身患绝症等等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则是导演对两部分情节的衔接处理有欠考虑,从前半段白热化的情感冲突与急促剧烈的节奏,转向后半段的沉郁压抑氛围,两者间的落差一时难以适应,再加上拖慢的节奏感令后半段感情累积的份量不足,无法推向结局宣泄与和解的高潮,光靠招牌式地变换画幅的实验花招是难以奏效的。
作为美国新一代独立电影导演里最有才华的导演,沙尔茨很有意识构建并维持独特的作者风格(声音剪辑、画幅变换、类型实验解构),视听技巧方面一直在给观众带来惊喜和震撼。
然而在剧本创作方面却是致命弱点,无论是《黑夜造访》还是新作《浪潮》,探讨的往往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没能挖掘出新鲜的角度或观点,令人在目眩神迷的画面和音乐里渐渐感到疲倦也是意料中事。
今日重看这个电影,还是觉得很难受,当时非要我看完,却一次都没看完过,后来直到你一直执着于这个电影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女主很像你的ex,这倒没有让我受挫,因为她确实是个很好很好的人,我也同样欣赏她,让我难过的是自己在关系中的特别性被摧毁了,我也希望自己进入的是一段好的关系,但这段关系烂到了难以让我自洽的地步,我反复,我内耗,我自证,可一切都是因为你的不诚恳,像这个电影的男主一样,自大,自顾自的只按着自己的意识去解释自己,发出行动。
我知道,我知道,应该move on了,但是我可能本身就是不太容易在受到伤害后立即走出来的人,是的。
我并不洒脱,一切结束后总是暗自计较着得失,在突然意识到,在喜欢的人严重,或者曾经如此真挚的将自己的内心剖露过的人严重,我不仅不特别,而且可能还是某种过度时期充当陪伴作用的maybe工具,我的内心便无法平静。
我知道,我知道,我以前喜欢的你的样子,你的看似诚恳的伪装都是假的,都是精心盘算过的,我受不了自己上当,甚至是帮助补论般的上当,都碎掉了。
对亲密关系的恐惧程度又上升了,我好像遇不到什么善良而诚恳的人对吧
通过兄妹俩的内心,得出如题的结论。
迷茫的青春。
发现米国人都太自我了发现米国人都太自我了发现米国人都太自我了发现米国人都太自我了发现米国人都太自我了发现米国人都太自我了发现米国人都太自我了发现米国人都太自我了发现米国人都太自我了发现米国人都太自我了发现米国人都太自我了发现米国人都太自我了发现米国人都太自我了
早在多伦多电影节就有不少朋友看后推荐给我,但一直时间冲突,今天才看到。
很难说本片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它讲述的是亲情,但前半部简直像悬疑片,着重拍出了青少年世界中的危险、压力和情绪化,营造出的紧张气氛让我始终觉得有坏事要发生,一直提醒吊胆。
直到真的有坏事发生了,才逐渐明白本片是要讲什么:一方面以一个家庭的遭遇去展示人生中遇到挫折时,家庭的互相扶持和保护是多么重要;另一方面也展示了青少年成长环境是多么险恶,酒精、毒品、来自周遭的压力,如果再遇到身体上的状况及感情挫折,一个曾经茁壮成长的小苗说倒就倒,让人唏嘘又畏惧。
导演的摄影、配乐功力应该是本片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其次是整个卡司的表演都很出色。
看好入围演员工会奖最佳群体表演奖。
毕竟今年黑人主演的作品优秀的不多,以SAG喜欢扶持多元化的原则,本片应该会成为一个代表被推到前面。
但其实,故事与种族并没有关系。
如果把这家人换了肤色,整个故事完全可以成立,它讲述的是所有青少年家庭中可能发生的状况。
而这一家人的表演都很精彩,特别是小姑娘Taylor Russell,在片中与父亲的那段对话真是看得影院哭成一片。
她之前演过《Escape Room》就给人印象深刻。
Lucas Hedges虽然戏份不多,但多亏有他吸引观众的眼光去关注本片。
Hedges虽然不会因此片被提名,但至少继续证明他选片的眼光,依然保持“从不演烂片的男孩”称号。
故事前半段讲述了这家人中的儿子从一个优秀的高中运动员、校园红人逐渐因受不了多方压力和挫折而崩溃、堕落的过程,呈现方式相当令人揪心。
特别是他每次开车或坐别人车时,导演都在车里放一个旋转的镜头,360度一直旋转展示车里的年轻人有多么疯狂。
不系安全带、喝酒、跳舞、把头和手伸出车窗外。。。
讲真,每次他用这招,我都觉得马上要撞车了!
就这样一直吓了我很多次,紧张情绪一直营造得很好,直到影片的高潮。
这个过程观众的受惊吓程度真的不亚于看恐怖片。
搭配上很多R&B舞曲和电子乐,让人心砰砰跳不停。
后半段则是展示整个家庭如何被失去与懊悔折磨,及妹妹最终从男友的经历中领悟到家庭和亲人的可贵。
虽然片中展示了高中生活的残酷,但最终,家庭和亲情是展示一切的后盾。
对比前后两段可以说是创伤与疗伤两个过程。
儿子遇到挫折时没有向家人求助,一意孤行而造成了恶果;而女儿也想逃离,却最终了解到家人的重要性。
比较难得看到一部几乎全黑人阵容的电影讲述的不是针对种族歧视和冲突的事,而且拍摄手法相当独特,还是推荐大家看看。
故事的开始,阳光穿过树叶,打在女孩的全身,她骑着单车远去!
如此清亮的、充满色彩的画面,让我无法设想这是一个如此厚重的故事。
这故事关于什么?
关于少年的烦恼?
关于家庭的苦难?
关于成长?
关于离开?
和human being相比,一切都显得过于轻薄,生活的厚重需要用我们很长的时间去体味,大概是一生。
前一个小时,如同荒蛮故事般的发展到了我们都能想到,又都不希望开展到的境地;后一个小时,关于疗愈,关于慰藉,关于还要继续下去的生活。
直到,直到,电影结束后,回忆起 All we have is now. 别提过去影响着现在,也别提现在决定着未来,All we have is now…如果十几岁看这部片,我可能觉得无聊;如果二十几岁看,我也许受不了这沉重;可是现在我三十几岁,看到这部片,我会想到自己家里那个不到半岁的,满世界卖笑的胖孩子…是的,时间让我自动对号到了父亲的角色,三个父亲,每一个。
故事的结束,阳光依然充满画面。
摄影很讲究,剪辑很炫技,如果用在别的片子上而不是狗血family drama就好了;剧本太空洞,本以为哥哥杀人之后的剧情走向会有惊喜,结果直接妹妹变成主角了??
几次画幅变化毫无意义;年轻演员都不错,距离海曼不过才三年,卢卡斯的气质变化居然如此之大,看好他;为什么佛罗里达的男孩一个两个都开皮卡?
空谈爱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充满压力、信仰缺失的时代拥有承担责任,相互沟通的勇气。
导演呈现了问题,表现手法值得称赞,但并没有深入的挖掘和批判,妹妹的存在是一线光芒,是慰藉,是破冰的希望,但并不能真正的,从长远角度改变现状。
片挺长。
讲讲泰勒在片中的成人礼“二级谋杀”(Second Degree Murder)。
以前只是在美剧里看到“一级谋杀”“二级谋杀”,一带而过,没仔细研究过,借这个片我就去谷歌查了查“二级谋杀”。
“二级谋杀”是英美法系谋杀罪名之一,“一级谋杀”最严重,属于有预谋的杀害,即”想杀也杀了“。
而“二级谋杀”严重程度次之,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成立:A. 没有预谋的故意杀害,也造成死亡结果 B.本只想故意造成严重伤害,却造成死亡结果 C.完全漠视生命,造成死亡结果。
接下来分别解释下这三个概念,其间也想涉及谈谈国内刑法中“故意杀人”“过失杀人”“故事伤害”三个罪名。
A. 没有预谋的故意杀害,也造成死亡结果这个很好理解,“预谋”就是你要有所准备,你要事先有犯意。
如果没有预谋,只是临时起意杀害,造成死亡结果,那么就属于二级杀害了。
举例:Jerry和Tom是邻居,两家之间就围栏问题讨论,Tom在讨论时不同意Tom的说法,于是一枪Biu了Jerry,Tom因此被检察官以“二级谋杀”指控。
在国内,放入此案,属于直接故意,Tom会被指控“故意杀人”一罪,而没有头先判断“是否有预谋”进行分级。
B. 本只想故意造成严重伤害,却造成死亡结果这个句型是“本想...却...“,也就意味着死亡结果的发生不是嫌疑人所期待的。
嫌疑人本想故意伤害,却没想到受害人却死亡。
把上例改造一下:Tom积怨已久,早看Jerry不爽,借着围栏讨论,用斧子想把Jerry砍伤,不料Jerry失血过多死亡了,因此Tom被指控“二级谋杀”。
对比国内,主观上Tom有伤害的故意,没有杀人的故意,客观造成Jerry死亡,主客观在“故意伤害”范围内一致,因此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而不定“故意杀人”。
当然,如果Tom砍的部位是一招致命那种,就不用管Tom主观有没有杀人故意了,直接定“故意杀人”。
C. 完全漠视生命,造成死亡结果如果有一个人受害死亡,原因是嫌疑人对生命的极度漠视,构成“二级谋杀”。
还是由这个例子改造下:Tom和Jerry讨论围栏问题,Tom讨论得很恼火,随意朝周围开了一枪,刚好因为周围有圈看热闹的邻居,枪子就击中了其中一位。
这里,Tom没有对Jerry的杀人故意,也没有对任何人的杀人故意,只是因为他漠视生命,随意的一枪,杀害一人,因此他构成“二级谋杀”。
对比国内,Tom周围有一圈看热闹的人,Tom就应该“明知”一枪有可能打到人,然后他持”放任“心态,导致死亡结果发生。
这种行为属于间接故意的“故意杀人”。
另外,其实还有一个罪名Manslaughter也很容易与“二级谋杀”混淆。
什么是“Manslaughter"呢?
即没有预谋的谋杀。
乍一看,和“二级谋杀”中A概念很像,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虽然同为“没有杀人预谋”,但是Manslaughter通常发生在"heat of passion”的情形下,在这种情形下,本是一个理智的人情绪或心理发生巨变,从而杀害了他人。
例如:Jack回家发现老婆Mary和陌生男子Eddie偷情,捉奸在床,Jack极其愤怒之下拿起家里的高尔夫球棍用力击打Eddie头部致其死亡。
在这里,就发生了“heat of passion”的情形,Jack因此杀了人,构成Manslaughter。
除此情形外,杀害行为会被指控为一级或二级谋杀。
Manslaughter一般被翻译为“过失杀人”,量刑也比一级、二级谋杀罪要轻。
但这种情形放在国内,还是会直接定为“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
因为国内没有“激情杀人”一说,但是“被激情”的情节会被在量刑时被法官所考虑。
在介绍完“二级谋杀”的法律概念后,让我们将其结合电影情节来看一下。
首先,我拼接电影截图精简还原下案发现场。
泰勒是一名摔跤手(18岁),想找女友复合,告诉女友他放弃了让其流产的计划。
但很明显,女友认为他是一个“从没为她想过”的人。
另外,在争吵中,泰勒又误会她与别人上床,所以她铁了心的不想和他再纠缠了。
就在这一过程中,泰勒不经意地用尽全身力气地一拳将其打倒在地,顿时血染地板。
他慌了,第一时间,想的是逃跑,意料之中,快速被警察逮捕,而女友因为没有及时救助而死亡。
接着,我们来看下审判现场。
这个案件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维基百科中的信息显示:二级谋杀罪名若成立,最高刑罚为无期徒刑。
然后,如果使用了枪火,最低刑罚是25年;如果没有前科,最低刑罚是10年。
电影中,泰勒应该是和检察官达成认罪协议,最终法官判定”二级谋杀”罪名成立,判处其无期徒刑,但是给予其“假释”,条件是刑满30年之后。
“假释”在美国刑罚中很常见,缴纳假释金后,犯罪嫌疑人或者服刑人可以免受“牢狱”处境。
但假释并不表示无罪,或者提前结束服刑,而只是对“人身自由”的网开一面,而且一旦“犯事”,会被立即收监。
泰勒成立“二级谋杀”是因为满足之前提到的A条件“没有预谋的故意杀害”。
泰勒怀着和好的心态与女友见面,但误会却越来越大,完全没有机会弥补,激愤之下重创了女友。
这里不成立Manslaughter是因为:事发之前,泰勒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智的人。
首先,他喝了酒;其次,他是带着“责怪女友拉黑他的心态”来见女友的。
当然他也没有预谋杀害女友,只是太过愤怒一拳太重(那一刻他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个摔跤手)。
其实,如果他当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积极救助,若女友活了过来,他也就不会得到一份这么沉重的“成年礼”了。
法官给出的刑罚是很重的,意味着他在48岁后才有机会重返社会。
在理性的谈论了“二级谋杀”后,突然想谈谈电影。
一部很欧美式的青少年“成长的代价”,同时也拉扯出了家庭问题。
电影“哥哥”的部分是“撕开伤口”,“妹妹”的部分是“疗愈伤口”。
18岁,普遍意义上是一个矛盾体,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勇气,也有着世界上最懦弱的人格,浪潮般的爱恨情仇让责任的概念变得很模糊,也极易让年轻人付出代价。
而这个家庭表面和谐,实则不然。
前妻嗑药而死,父亲带着两个孩子与一个女人结婚,女人是医生,父亲运营打点,子女大多时间由后妈照料。
父亲很想把这个家庭维系好,但最核心的一层是他与这个女人的关系。
但就如女人在儿子服刑后向他喊道的“是你逼他的”一样,这位父亲因为太想维系好一切而将压力转移给了儿子。
然而,这愈发加强了泰勒的不安定感,他会认为自己随时会被抛弃。
另外,又恰逢伤病对其运动生涯的毁灭性打击,紧随其后的女友怀孕的消息,激烈的争吵,被女友拉黑、分手。
他在意料之中的慌乱了,他没有能够消化这接踵而至的事情,那一刻他恨死了这个家庭,他戳穿、唾弃这虚伪的家庭面具,然后用一拳重击了最心爱的人结束了这一切,太悲情!
“妹妹”的部分我个人认为过长了,所以影片被撑的很满,反而失去很多回味。
虽然表面上妹妹逐渐走入哥哥那般的爱情,但妹妹还是在自我疗愈中。
她的爱情不是在复制哥哥,而是自然流露成长中最美好的东西,只是她还没有缓过神来,对自我和父亲的责备也久久萦绕心间,直到和父亲的聊天,才把一切说开。
家庭本不是维系的,而是自然的爱的联结。
只有家庭关系中每个人的心态平衡了,他们才会勇敢地、平和地去处理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2.5
2019,加拿大。原生家庭的点点小问题下,两对青春少年的情感。是在条件够优越和内在缺需求的情况下,故事怎么讲也无吸引力。
mtv导演出身?
3.5 技巧很酷炫啊,很喜欢开车的环绕镜头。可惜内容匮乏了点,后半段内容的表现力不够。
青春和成长有讲不完的故事,片子里表现得都很不错,但也都是老生常谈了。每一次画幅的细微变化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反馈,两段故事过渡得很自然,最终所有人在创伤过后生活又回归了平静~
极度失望,简直不敢相信沙尔茨能拍成这样。搭上了一个又臭又长,也缺乏概念支撑的俗套剧本,对男性气质和家庭关系的讨论都被导演的自我陶醉所化解,于是他的所有缺点都被最大化,原本的优点也变成了缺点。前作中的华彩段落被毫不节制地铺满整个前半段,镜头设计、声音设计统统走火入魔,人物情绪变化比两部前作还激烈(动机则大多由台词解释)。后半段相对好些,但歌单电影的本质不变,氛围配乐和插曲互相牵制,只是根据角色喜好换成了温和一些的曲风而已。爱之深责之切,希望沙尔茨下一部能把状态找回来。
导演送你个蓝牙播放器行不 法海泰勒制造坎爷SZA一窝蜂瞎几把乱放 烦
不喜欢,导演是狂热电音爱好者,全程像在看MV,情节拖沓不得不快进,灯光差点闪瞎我的眼。
歌舞片?我读书少,不要骗我。。我看了近一半还一度怀疑自己看错了片。电影情绪表达在配乐的衬托下非常激烈,我真的讨厌哥哥这样暴戾自私的人。
Darya推荐,大型MV的光影,视觉听觉实验手法
金曲串烧
哦。
节奏奇怪到完全看不下去……看到男孩入狱了以为已经结束了,没想到还有一半没拍完……
实验性的镜头有点意思,故事情节如坐针毡
没见过的一部电影前后两段各是一个主人公,前面哥哥,后面妹妹;情节事件老套,甚至狗血,但合起来还是那么回事。没见过像个时髦少年染头发、挂耳钉、鼻钉,穿彩衣式的如此“炫技”的电影,兰红色彩交替、各种画幅突变,时不时加入的流行歌曲就有十几首。三十出头的白人导演的第三部电影,拍黑人家庭,嫩了点,满了些,总的还不错。
美利坚青春疼痛文学
运镜剪辑变幅有趣,两个故事的衔接也有趣,色调画面喜欢,但是没有被打动
摇就完事了
摄制卡斯都非常棒;可惜故事内核太差了,可能是太美国式的成长故事,我不喜欢
「圣经里说,仇恨会挑起争端,但是爱会掩埋所有的罪过。」《浪潮》这个电影名字取得也太大了,看之前我还以为是什么革命事件或时代背景的电影。简介里的「充满戏剧性的歌舞片」我是一点都没看出来,仅有的几首曲子也顶多是起到了 BGM 的作用,「充满活力、感人肺腑的当代青少年生活的颂歌」就更是匪夷所思 都快丧死了好吗?还充满活力?!我一度怀疑我自己看错了电影。前半部分讲哥哥错手杀害女友、后半部分讲妹妹早恋治愈男友,再怎么看都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家庭伦理剧和美国青少年成长的故事,要是说不普通的话也顶多就是哥哥杀人入狱的情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