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说是悲剧,电视剧是喜剧,演员符合原著党的期待。
张嘉译演的刁大顺,老实精明,对生活的暴击逆来顺受。
闫妮演的蔡姨,外表楚楚动人,内心有股倔强劲儿,这对荧屏CP演出了我心中爱情的样子。
2 一部反映地方人民生活的好剧是很好的城市名片。
西安人杰地灵,盛产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好剧好演员好歌手。
看完这个剧说话都是西安味儿,被种草了西安的美食和地方戏,心痒痒想去西安旅行,去剧场看戏《人面桃花》,美美吃一碗裤带面,再来一碗热腾腾的葫芦头。
3 看新闻知道刁大顺的原型命运没那么悲惨,两个女儿都很听话。
在最后几集,编剧连续让顺子失去朋友、大哥、师傅,下手太狠……倒霉的太夸张了。
4 很多金句台词,体现了中国百姓朴素的生存哲学: “人该受苦的时候谁都得受苦。
” “人这一辈子啊,只要能天天高兴,那就是成功的。
” ……5 李传缨把疤叔的复杂性格演的太有层次了,还配了不输赵忠祥的旁白,本人气质儒雅,与角色反差令人惊叹。
而如上帝之手主宰所有人命运的编剧竟然就是路边整天睡车里的大爷,剧里长得最黑嘴最臭的铁主任孙浩负责演唱主题曲,真是多才多艺。
6 张嘉译多部戏都是同一批演员,是他的亲朋好友,反映影视圈的不公平竞争,新人生存环境恶劣。
但戏的质量没有受影响。
7 很多原著党吐槽这部戏对人物和剧情的改动很大,说毁三观,我觉得现实远远比剧情更毁三观。
编剧对原著的调整在我接受范围之内,原著太致郁,还是改了好。
8 这部电视剧是好作品。
但从商业角度看,这种题材的家庭剧没有什么IP价值。
上个世纪的作家心里,都住着一个偷窥者的灵魂。
因为时代变了,所以在现在的观众眼里看起来不伦不类,怪异而且令人厌恶。
我见过对三皮这个角色最典型的评价,就是不知道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对现在的我们当然没有意义,但是放在那个时代,因为类似的故事王小波写了一本叫做《黄金时代》的畅销书,如果读过这本书,大概就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类比,为什么要出现一个令人讨厌的农村学生,疯狂的追求一个知性的老师。
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存在过。
好多时候我们对于意义有所误解,认为存在就必须要有意义。
但其实不是,存在就是存在,有些人不满足于存在,疑惑每天吃饱了耍开心了接下来是什么?
所以才去追寻存在的意义。
不寻找意义,其实也能很好的活下去!
三皮这个角色产生的动机是因为它曾经存在过,有真实的人物原型与之对应,作者听过这个原型的故事,或者亲身经历过。
和现在的观众一样,为之痛恨过,为之不满过,为之疑惑过。
最后存在的就是存在了,没有办法改变,所以他努力的想去总结出一点意义来。
或许到了结尾我们就能看到作者总结出的意义,又或者编剧已经把三皮在原作者那里的意义更改了,改成了一个更加正能量的结局,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
在我看来,这个角色在现在这个时代唯一的意义,是给你一丁点的线索,有那么一丁点的冲动,去了解一下当年那些偷窥者的灵魂。
EP1-3看了三集,受不了这个动不动拿旁白讲戏串戏的毛病。。。
唯一和原著有点符合的是这个刻薄恶毒的闺女,但是把这个勒死断腿狗的心理变态改成一个爱狗人士有事么???
素芬咋就成了这唯唯诺诺话都不敢说的样??
顺子的窝囊和辛劳也被新加入的各种事件和总出现的美食烟火和乐队冲的有点淡。。。
严肃文学比网络小说还不适合改电视剧,无奈无解的窒息感全消散在了流水账式也没戏的镜头中。。。
短评真雷。。。
居然还有人嘻嘻哈哈当闺女和老爸吵架看。。。
我当时看原著真是即使带着宽容的心思都多次想抽她,电视剧虽然为了导向正确和大团圆结局美化了太多了,但起码这个出场还是有欠扁又自私不讲理的感觉的。
这都能笑着看,真是没当过父母毫无同理心。
2021.1.25 半个西安人的回忆——看《装台》最近看了《装台》这部电视剧。
装台主要由张嘉译与闫妮主演的一部关于秦腔装台与城中村油盐米醋生活的电视剧。
装台讲述了刁家村刁大顺与蔡素芬一波三折的爱情生活与刁大顺在秦腔团干装台零活的事。
刁大顺在一次外出干零活途中不小心用三轮车撞了蔡素芬,结果导致两人生米煮成熟饭,相继领证。
两个人的爱情先后遭遇刁大顺大女儿刁菊花的不同意、三皮杨波的从中阻挠。
经过一连串的亲人变故与三代的降生,刁大顺回味人生百态活明白,活得更加通透,最后也赢得蔡老师的回归,也算是个完美的结局。
对于这部剧,从剧本事老说,其画质制作精良,取景很真实,表达的内容很容易赢得大众的投入观看,也符合大多数在大城市打工人的心境,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新面貌、人民新生活与新心态。
有几点特色也要拿出来单独讲一讲:装台人与秦腔。
从秦腔舞台的装台人中折射出秦腔的文化厚韵,装台人顺子的踏实,大雀儿的能干,墩墩的厚实,折射出陕西关中人的吃苦耐劳、稳重实在的性格,正因为这样的性格,才会从秦腔的嘶喊声中体现出来。
记得陕西武装部发布过一个关于招兵的短片,里面从秦统一入手,一字一腔,关中好男儿志在四方,志在家国情怀。
西安人的市井与直。
北方人相对来说比较直,南方人相对来说比较婉转。
女性北方人落落大方,男性则说一就一,敢做敢当。
我在陕西居住十年半余载,能感受到陕西关中人的性格直爽,能干就埋头苦干,能干从来不说在嘴上,说话也要在气势上压倒你。
西安人是最典型的关中人,西安城中村的人也是与一般城市市井相似,但是充斥着关中人的直。
原汁原味的陕西人演绎西安城中村文化与生活。
张嘉译与闫妮都是陕西人,每一句的台词都散发着浓厚的西安味道,每一个神态都把西安人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剧中,演员大量引用关中平原的西安话,虽然是陕西普通话,但是已经有了关中平原的味道,有着肉夹馍与凉皮的味道,有着自古以来大秦人不屈不挠的性格。
剧情的跌宕起伏与人生的寓意。
蔡素芬的离开让顺子失去安稳生活的意义,窦老师的离世让顺子失去交心的避风港,大雀儿的变故让顺子对承担起兄弟情义的责任,刁大军的撒手人寰让顺子瞬间懂得自己还要负重前行,承担起这支零破碎的家庭重新团聚,也要保证装台对这份工作的热忱、团结与传承。
当一切重新开始,三代的降临也让顺子看到家庭的希望,哑巴的天赋也让顺子欣慰装台队与秦腔团这个大家庭重新崛起,蔡素芬的回归更让顺子感受到生活的美满幸福。
在西安上JX的十年,也让我有机会去了解这个传承千古文化的古都,也让我了解关中老秦人的性格与文化。
登高秦岭一览众山小,寻畔黄河壶口大合唱,城墙脚上聆听古城的诉说,总有一种亲切感,总有一种畅享古往今来,总有一种盛世中国的自豪。
喜欢陕西,喜欢西安,喜欢那股坚韧不拔豪气干云的关中味道。
西安城墙
空工寺
空工寺
空工寺
空工寺
东梁
箭峪岭
日出🌄
空工寺
真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发现《装台》这样好的国剧,活着跟生活是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要背负的两个字,生活除了柴米油盐还有可能一地鸡毛,绝处逢生看到的希望也可能是昙花一现俱往矣,每个人的几十年里最后都是一场归去来的轮回。
老演员的演技真的让人看得酣畅淋漓,无论是大小角色、老中青演员都让剧中人物丰满得像是真实的来过这世间。
从场景到演员阵容、从故事细节到表演……非常认真地展示了生活市井中,小老百姓的酸咸苦辣,苦挣苦拼的艰辛,矛盾与轻松的笑点并存,每个演员都活脱脱地把自己带入了故事人物,,我给满分!
这样的好剧本,与厉害的导演与演员的架构组合,就是我前后两次给电视平台付费,分别买单一个月vip剧免费看的理由(一次是自己家人看,一次是给暂住来的老妈看,又一起回看了第二遍)。
看《装台》唯一的不好就是总不知不觉一集又一集的就半夜了影响了睡眠哈哈😄,,但值得!!!
好像是第一次看到以装台工作人员为演绎对象的电视剧。
张嘉译老师把刁顺子的善良、真诚、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
闫妮老师也演活了一个善良、质朴、隐忍、勤劳的蔡素芬。
顺子和他的装台兄弟们虽然都是普通人,被现实的无奈压的很低,但他们依然积极乐观,踏实勤劳,默默奉献,任劳任怨,依然在为自己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努力着。
这部剧的另一大看点就是极富陕西特色的人文特点和生活气息。
古城墙、钟鼓楼等西安古城的美景和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得益彰。
肉夹馍、锅盔、胡辣汤、羊肉泡馍等陕西特色美食,传统戏剧秦腔艺术的表现 ,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让人更加想要深入了解陕西的美景,美食,文化。
文章是菊的前男友,后来因为文章家里看不上菊就分手了,紧接着二代趁虚而入,嘘寒问暖,菊一冲动就把二代给睡了,又领了证,但是菊冷静一想,二代家里条件那么好,觉得二代家里也会看不上她,于是对二代经常是冷言冷语,后来菊怀孕,去找二代他爸,两人在办公室的谈话没有播,因为谈话的主要内容和文章有关,二代他爸知道菊和文章谈恋爱,突然菊来说怀了他儿子的娃,二代他爸认为二代当了接盘侠,就把菊羞辱了一翻,再加上后来菊和过桥米线的一出戏更让二代他爸认为菊和人乱搞,二代也被他爸一顿洗脑拿不准娃是谁的了。
二代家庭和文章家庭和菊之前都是相互认识的,原本也有一些戏份,因为文章的戏份全被剪掉,所以其他人和文章家庭相关的戏份也被剪掉,剧情被重新编排,有一段二代他爸去餐馆找二代,两个人在门口的谈话就是重新剪辑配音的。
菊和二代原本曲折的故事线被大大简化,这也就造成了两个人为啥突然领了证,菊为啥把二代睡了,二代为啥对菊那么死心塌地,二代他爸为啥突然对菊那么好,其实这些在未删减的剧里都交代的很清晰,删减后就让人看的莫名其妙了。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部剧是部正剧,反映了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但最后这部剧结局结的太仓促太圆满,问题少女嫁给了富二代,生活非常幸福,学历不高、生活困顿的二女儿跟老公创业异常顺利,暗恋老师暗恋了十几年的学生突然放手,更奇葩的是蔡素芬回来了。
当然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不仅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还好过审。
不过我始终觉得差点什么。
刁蛮任性又不上进努力的菊花在谭道贵被抓后,带着整容整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落魄的回到顺子身边,妄图依附来获取人上人的生活,终究是镜中月水中花;而韩梅悲催的在菊花的排挤之下离家出走,即便顺子把她当作亲女儿,但毕竟只是当作而已;在与菊花无法安然相处之后,蔡素芬选择离开,其实这也是顺子无意识的选择;没有变好,但也没有特别坏,顺子还是努力的活着,或许等到拆迁他才能真正过上幸福的退休生活。
小说结局虽然悲催,但更现实,更有冲击力。
记得高中那几年暑假一直要去美术班上课,当时我们美术班就在旁边的一个城中村,当时记得很清楚一条很深的巷子,间距不过三米,一般楼层都不高,最高也不过六楼,越是顶层越是便宜。
当时的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在陕西生长的这些年里,没觉得这样的地方跟其他地方有什么差别,我眼里的市井也不过如此。
转眼离开陕西已经十载,也看过大大小小的城市市井,满眼的繁华早已经浸透了眼睛,在看到曾经的城中村面貌,不禁让人反思起当时的人和事情来。
大家应该都知道城中村这个特殊的存在,他就像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结下的一个疖,虽然“丑陋”,但是终有一天他会脱落,会消失会被人淡忘,留下的是城市化后的干净和整洁。
其实我很能理解那些“怀念”这种村落生活人的感受,就像最近刚发售的《2077》,无论城市化多完善多美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人类终究是要遵循自然天性的,画地为牢这种事是没有办法掩盖内心对自由的向往的,无论是游戏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自由的憧憬永远都不会改变,城中村只是对于这种信念的一个折射罢了,不要瞧不起那些贫苦的人,为了活着大家都穷尽所有手段,不是谁都有一个完满的家庭,能在不完满的人生上去寻找生机,这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我们住的那一栋楼在顶楼,老师自己租了单间在楼下,每天我们就去楼上画画,吃饭就去楼下吃,一楼的门面基本被开饭馆的包了,从菠菜面到砂锅米线,小炒盖浇饭和各种川菜馆几乎就是我们每天仅有的选择,那个时候还没外卖这种东西,吃饭基本上就是我们平常在村里里溜达的唯一理由了。
我们那个巷子因为相对偏僻一些,环境还算好,旁边正街的巷子,一到下雨天进去就是一脚泥,到处是堆放垃圾和厨余,没一块干净的地方。
这些年已经很少回去了,听说是拆除了很多村落,整顿治理了很多环境,我关心的是那些小商贩是不是会因为租金上涨搬了地方。
都说陕西是文化大省美食大省,其实我觉得这些都要依赖于陕西这种“慵懒”的发展节奏,我是上了大学后西安才开始修地铁的,我当时来上海后惊呆了,无论是跨江大桥还是水下隧道还有几十米高的高架,都刷新了我对城市的定义,西安一直是一个发展很保守的城市,这也给这个城市留足了去发展文化吸引外来人口的机会,因为不高的物价和相对宽松的生活方式,让这里成了西北5省一个很便利的汇聚交流平台。
这些年看到西安开辟了很多新区大搞基建,虽然知道这是要升级的一个必经之路,但是看着还是有点让人心疼,心疼那些被赶走的街摊烤串,心疼那些被压缩生活环境的底层百姓,我爱西安,我希望他能像大阪的京都那样,找到一个平衡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方式,真正把百姓文化做起来,不要再变成一个类杭州类上海的城市了。
感谢这部剧从城中村这个角度去展现西安,有些人说这是矮化丑化西北地区,其实不然,就像郭德纲说的谁家的烟囱不冒烟,你是没见过上海棚户区人的生活,即使现在去上海南汇偏远地区或者奉贤,依然能看到底层人为生活打拼的模样,这个国家不是只有北上广,更多人的更多的文化是在这些34线城市的,如果只愿意看光鲜的东西,看不得那些扎根在我们眼前的人和事,你的生活恐怕真的只能在线上来解决了。
再多说一句,如果《白鹿原》是陕籍演员的一次合作那么《装台》就是一部陕籍演员的狂欢!!
疤叔真的太棒了!!
为上戏有这么优秀的老师打call! 为陕西有这些优秀的演员打call!
其实我觉得这部剧还缺凌潇肃,绝对的好角,正经秦川汉子,估计也是某些原因所以没机会参演吧,希望以后还能看到这些陕籍演员大联欢!!
看了4集实在受不了了...两颗星给剧里的陕西小吃
什么玩意儿 只要拍自个儿家乡剧本多烂都一顿夸这是不是小地方的通病??
这算是中央一这几年最结实的剧了吧
看了30集看不下去了。刁大顺是个傻逼,缺点多于优点,这种人现实中没有女的会跟他在一起。刁菊花也是个傻逼,这种人现实中没男人要,两个奇葩
冲着张嘉译和阎妮看的,开场两集很吸引人。平淡中见不凡,网红城市的小吃,市井生活的风情,都很有趣。直到菊这个不合逻辑的讨厌人设出现,让人觉得是一碗好汤中掉进了一只苍蝇一样恶心。关键这个人物没觉得对剧情和主要人物的人设有啥重要性。为了推动剧情而安排这样一个人物强行曲折,最终只会本末倒置。有点想弃剧了,姑且三星吧。
三星:题材其实挺沉重的,但实际效果很接地气,再精简一些就更好了。
第一次这么多次看秦腔表演,还挺震撼呢,以前对于传统的戏剧,挺不喜欢的,觉得没法欣赏,这次看了剧,真是各种普及知识。也是对西北文化有个新的认识啦!
节奏超级超级慢,三集能并一集
略接近于故事水平(低配)版的《青衣》,写尽戏剧人生,尝遍秀场甘苦;台上的戏知道该怎么唱,台下的戏无从知晓怎么演。但之外又额外加了陕西地方风物纪录,纯当美食番,也不忘讨好下被断喂下“毒故事”和被刁菊花瞪的观众。剧集从改名再到不改名,以及文章戏份消失,被改得略微支离破碎的成片有种被“(广电)虐了千万遍”的无奈;但是孙浩的片头片尾曲都太好了,总会从中找到一种释然,在无奈日子中不断过活下去的释然。
艰辛,困苦的日子,依旧可以活得有滋有味!普通,枯燥的点滴,依旧可以折腾的五彩斑斓…好剧!接地气!值得一看…
看了五集,想起了当初想离开家乡的原因。看不下去。挺写实的倒是,然而电视剧本身也是平平无奇。
好琐碎好烟火气的一部剧啊
年度最佳。生活就是这样,有的人突然闯入,有的人莫名离去,很多时候挣钱不易,偶尔一下花掉很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高光的瞬间,但有无数动人的平常细节……而生活气息是什么呢?是裤带面、是葫芦头、是辣子羊血……PS.看这部剧能明显地体会到纯文学小说和网络类型小说的不同。
谭道厚真舔狗。菊和三皮这两个讨嫌的角色编剧可以考虑凑一对儿。
旁白是什么毛病
看不下去
特意看了两集。怎么说呢,没有什么能吸引我继续看下去的点。要不是张嘉译和闫妮,可能我要打不及格了。至少我觉得,电视剧,不管再怎么大牌的演员,故事首先要能让你看得进去,看得下去。
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啊,就像在装台的队伍里,有人认真有人偷懒,也有人挑拨离间,也有人负重前行,真的就是世间百态啦。
3.5星。农民工、城中村、衰败传统戏曲、被欺压的打工人、单亲家庭、再婚...看得出想表现小人物边缘人的挣扎生活和坚持,他们的忠孝礼义,前几集节奏慢,再继续看又喜又悲。结尾是现在此类国剧特有的欢喜结尾,硬转。
大失所望,以为8分能有个好看的国产剧,结果什么玩意啊。旁白真的尴尬的要命,而且整体看起来像旅游片,不知道拍的啥... 看着演员表本来期待还挺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