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房里汪新元敲晕了Joy之后,坐在沙发上挤出了面部抽搐很悲伤的表情,心疼古天乐一会,这确实不是他擅长的戏份汪新元,劫匪,业内数一数二,因不知名的某种精神疾病长期有幻觉并且失眠,治疗药物只有镇静剂,身手不凡,惯用暴力手段:按住人脑袋撞墙,不太换衣服,价值观不清晰,似乎很讲义气,但兄弟们对他不太讲义气,梦想:睡个好觉Joy,眼疾患者女房东,被汪新元救了一次并扁了一次后对其产生了朦胧的情愫,其他信息不详林警官,经常借高利贷用来收养流浪猫,颇富正义感,虽然身手很差但年轻也做过跳山救人的事情,仕途不理想,只愿与动物为伍,因此将破案押宝在一只鸟身上。
叶警官,嗓门大,任何时候均能保持鞋带不松发型不乱脑门无油。
看似无脑实际上也无脑,小气,但在汪新元的屋子里双手同志式的拥抱大雄让人费解。
联手受害者搞破坏的思路让你成为整部片死的最不怨的仔珠宝店女店员,出场机智勇敢,与歹徒斗智斗勇找警报器,残废后性情大变,男友屠杀警官于面前泰山不变,到底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沉沦?
珠宝店女店员男友,因女友残废而杀人,因叶警官要分钱而杀人,因对这个世界看破而去死…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
反正编剧和导演叫我这么去演鹦鹉,本片最佳演员不管这部电影该不该这样,学校已捐!
古仔加油
不像影评更像是观后感的寥寥几笔今晚看了一部警匪片,豆瓣评分不是很高,但在我心中还算不错。
从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影片中插入的一些小细节都值得更深入的思考。
影片是香港犯罪悬疑类类型,古天乐主演的主人公汪新元是一名抢劫犯,影片则是围绕一包被抢劫的珠宝展开。
故事的主要情节许多大佬的影评中已给出,在此就不做赘述啦。
本篇主要是想从主人公性格特点展开思考。
表面看似冷酷无情的抢劫犯汪新元被陷害杀人,在他冒险查清真相的途中,几次放走憨憨警察林警官,就是这样一个劫财不害命的坏人,他的愿望也只是想好好睡一觉。
入住“老年公寓”,结识了眼疾患者女房东,一碗甜汤就足以让他潸然泪下,他又想起了那句“做完这一单,我想好好睡一觉”。
在出租屋里,慈祥的老人们邀请他参加百岁party,他听到了女房东的愿望,于是就有了影片结尾的那一张潍港夜景明信片。
他知道她在等一双眼角膜,于是就有了影片结尾她站在河边欣赏对面璀璨的夜景。
我无法去界定汪新元的人设,好人还是坏人,千万读者眼中有千万林黛玉。
但是汪新元这个角色演绎的内心世界折射出的痛苦与挣扎,或许不只是笔下角色所有。
内心本是充满正义与善念,不知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人误入歧途。
他内心所渴望的或许只是那一点温暖与关爱,却不得不像一只刺猬一样时刻竖起满身尖刺,直面这周围的世界。
他的幻觉是蚂蚁,蚂蚁多了何尝不是一种恐惧,他内心的恐惧和心魔或许只有当它真正睡着才能得解脱。
影片结尾确实有些烂尾,对于汪新元为何有这样的性格没有下一点笔墨,而是草草了事。
林警官最后说了一句话“人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不妨这样说:好人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可究竟怎样为好人,如何又算坏人,很多时候该怎样去评判呢?
主人公做了错事,犯了法,自然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他给她一双眼睛看世界,这些人的世界里,或许本不该是阴暗和潮湿,若是早一点多一些阳光和温暖,心里又怎会生出蚂蚁。
出租房里汪新元敲晕了Joy之后,坐在沙发上挤出了面部抽搐很悲伤的表情,心疼古天乐一会,这确实不是他擅长的戏份汪新元,劫匪,业内数一数二,因不知名的某种精神疾病长期有幻觉并且失眠,治疗药物只有镇静剂,身手不凡,惯用暴力手段:按住人脑袋撞墙,不太换衣服,价值观不清晰,似乎很讲义气,但兄弟们对他不太讲义气,梦想:睡个好觉Joy,眼疾患者女房东,被汪新元救了一次并扁了一次后对其产生了朦胧的情愫,其他信息不详林警官,经常借高利贷用来收养流浪猫,颇富正义感,虽然身手很差但年轻也做过跳山救人的事情,仕途不理想,只愿与动物为伍,因此将破案押宝在一只鸟身上。
叶警官,嗓门大,任何时候均能保持鞋带不松发型不乱脑门无油。
看似无脑实际上也无脑,小气,但在汪新元的屋子里双手同志式的拥抱大雄让人费解。
联手受害者搞破坏的思路让你成为整部片死的最不怨的仔珠宝店女店员,出场机智勇敢,与歹徒斗智斗勇找警报器,残废后性情大变,男友屠杀警官于面前泰山不变,到底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沉沦?
珠宝店女店员男友,因女友残废而杀人,因叶警官要分钱而杀人,因对这个世界看破而去死…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
反正编剧和导演叫我这么去演鹦鹉,本片最佳演员不管这部电影该不该这样,学校已捐!
古仔加油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观想一念(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570534/
国庆档的主旋律赞歌唱罢,动作、悬疑等商业类型片再次上演,可惜亮点不足,即使是最受期待的《双子杀手》也不尽如人意。
港味浓郁的《犯罪现场》没有引起过多水花,但剥去“劳模”古天乐的光环和“古宣”CP的情怀,它或许也是今年目前为止,港片离《无双》最近的一次。
简洁工整的铺陈叙事影片的开篇非常抓人,一只黑色蜘蛛被蚂蚁围困致死,一只鹦鹉安静地立在一旁,一起重大抢劫案的疑犯徐糠倒在血泊中,蚂蚁爬上了他的脸庞。
低吟的背景音乐中,一种麻木又冷静的惊悚气质缓缓而出。
出现在案发现场的汪新元阴沉着脸,“谁杀了徐糠”,第一个悬疑点就此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接着便放出相关人物,交代人物性格,经由照片转换时空,回溯案件背景。
汪新元、徐糠曾与另外两人组成的犯罪团伙曾实施了一起严重的珠宝抢劫案,造成多人伤亡,就在警察追查他们的过程中,徐糠却遭遇他杀,珠宝丢失。
由此,以汪新元为代表的匪徒,以林法梁为代表的警察,双线交替,寻找真相。
与众多香港刑侦剧的节奏类似,《犯罪现场》的前三分之一人物出场交代案情,中段丰富剧情加深悬疑,最后三分之一揭秘真相人物落幕。
整体故事工整,叙事简洁,尤其是前三分之一的氛围渲染与细节铺陈,营造了足够的紧张感和期待感,笨手笨脚、吊儿郎当的警察林法梁造成喜剧效果,以平衡情绪、缓和节奏。
中段通过汪新元和警官叶守正的“反常”行为推进情节,鹦鹉作为现场唯一的目击者提供线索进行反转,最终戳破最大嫌疑点叶守正,以同归于尽的英雄式救赎落幕。
可惜的是,尽管故事的逻辑较为缜密,没有明显漏洞,但仍缺乏惊喜。
中后段的反转大多中规中矩,一方面,敞开的匪徒线让视角的盲点减少,影片设置的多重障眼法只能在小范围内奏效,如此过早“释疑”,极大削弱了悬疑推理的份量,另一方面,通过改造细节实现的反转,终究难以创造全局式颠覆的震撼,最终的揭秘,相比形式工具的玩耍,或许更多在于人文反思的意义。
但依旧可惜是,这种意义的挖掘力度同样不够,如同泄了气的皮球一般,在结尾的升华部分草草收场。
人物势力的隐形三角在警匪片中,黑白两道的均衡对立最为常见,《犯罪现场》也有类似的对抗势力,但更偏向匪徒汪新元的视角,与之对峙的警察势力中,林法梁的弱势设定也反向凸显出匪徒线在权力结构中的优势地位,是一种不对等的显性二元结构。
但与此同时,警官叶守正的狂热气质暗示了后面的结构变动,随着黑暗人性的显像,他所代表的“受害人”群体,作为第三势力逐渐浮现。
最终的反转,即是将隐藏在二元之下的三角结构勾勒出来。
受害人一方的赋权,以及两次案件中的身份轮转,让影片具有了更加复杂的况味。
从单个人物而言,汪新元在影片中的笔墨最多,前后的对比竭力地凸显这种恶人向善的嬗变。
在珠宝抢劫案中,他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但是他又继承了港式警匪片中重视兄弟情谊的优良传统,在徐糠被杀后,为了寻找杀害兄弟的凶手而难以入眠,多次出现的蚂蚁、镜子、时钟和旋转镜头是他内在挣扎的不断外化。
与女房东Joy的交集是推动他变化的重要环节,那所房子是电影中难得的一抹暖色,也是善意与温情增长的摇篮。
他的终结则是一种如期而至的审判与净化,片头被蚂蚁围困致死的蜘蛛早已暗示了他的结局,在警方的枪下主动赴死时,飘落的冷雨,雨中的新绿,都为这个仪式感的瞬间增添了一点诗意。
尽管如此,影片对人物的塑造依旧粗糙。
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往往都是被迫处于抉择的矛盾冲突之中,在情感上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
而汪新元身上具有的矛盾张力明显不足,这个精明能干现在却“只想睡个好觉”的匪徒,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纠缠不清的心魔又究竟缘于何事,电影都未曾交代。
更不用说其他角色,个体行为的发生仿佛只是结构性力量对抗的机械化结果,人物的刻画只是一种印象化的浅层表达,基本让位于势力框架内的你来我往。
善恶交替的人性拷问如果“人性”有颜色,那大概是灰色,善与恶的重叠交叉,即是人性最真实的混沌。
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就是呈现了这种动态的混沌状态。
一念之间的局中局,因果轮回的案中案,带有一种荒诞的刺痛感。
汪新元在死亡中救赎,而受害者则在复仇中堕落,自以为是地披上“公正”的外衣,在黑暗中实施恶意的“私刑”,这种“罪与罚”的探讨,带有阿加莎作品中的哲思意味。
“被害者”沉浸在“加害者”的角色之时,“路西法效应”的恐怖戏码也随之上演,善恶边界的脆弱性,足以让人背脊发凉。
林法梁与叶守正两个警察角色的立场对比,也是对正义本质的另一种解构,前者虽然能力不足但充满爱心,代表着正义的柔性力量,后者一身正气能力出色,代表着正义的激进一派,最终叶守正教唆犯罪、接受赃款,而林法梁解决了案件,两人的命运即是对正义本质的回答。
这些命题尚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层次,但苍白的人物刻画,肤浅的思考层次,终究让影片的探讨流于表面。
它只是点出问题,而非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更不用说尝试解题。
如前文所说,影片只提供了行动结果而没有展现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人物只是形式化地发生行为,仍旧缺乏完满的血肉。
尤其是叶守正与其他“受害者”的转向,动机解剖的空白让他们的黑化显得十分突兀,人性堕落的原由更是被抛诸脑后,只留下一句生硬的点题,“真正的犯罪现场,在人的脑海中”。
只是轻飘飘地触摸了一下思考的天花板,浅尝辄止,注定也让结尾索然无味。
《犯罪现场》是一篇及格的命题作文,通过融合喜剧、动作等其他类型元素,填补了悬疑上的短板,但无论是剧情设置、情感铺陈,还是意义挖掘,它都没有做到极致。
而平庸与惊艳之间,或许就差一点“极致”。
為了古天樂我多打一星。
如題,戲中那4個人表面上都有著不同的原因去犯罪,但其實都只是為了放不下三個字。
有一個是為了殉職的卧底所以犯罪,對通輯犯恨之入骨。
有一個是為了半身不遂的老婆而犯罪而且更有了貪念,把賊贓偷了,還用藉口催眠自己,有一個就是因為媽媽被通輯犯的槍聲嚇死了而報仇,最後一個卻是因爲自己下半生也不能再走路而犯罪。
犯罪的人總有藉口,但卻是每個人也住著心魔,覺得所有人都對不起自己,漸漸的只會泥足深陷,即使手刄仇人又真的可以解脫嗎?
明顯是不能,但卻要繼續自欺欺人。
這是可悲的。
某程度上也是可憐的,因為恨的情緒太多,令自己也迷失了方向。
死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死是脫罪、是解脫、是結束恨的感覺,但亦有人是死後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而這個人真的最後可以安安樂樂的睡一覺了。
而繼續在世的人卻要繼續一生的責備,殺了人不是不需要負責任,坐牢只是最表面,內心的不安才是一輩子的,可能那一刻不是這樣想的,但夜深人靜的時候,良心會不安、責備一輩子,因為放不下而做壞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整部剧关于犯罪的叙述还是比有新意的,警匪共同犯罪,共同寻找罪犯,整出了东方快车的即视感鹦鹉,蚂蚁给剧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感情线,如果有的话给人一丝温情唯一想去诟病的,就是那几个劫匪也太容易就被发现了,不能跑路吗剧里说,最可怕的犯罪在脑子里,但是谁又未曾幻想过可怕的谋杀呢,真正可怕的还是人心
我个不怎么看悬疑和玩剧本杀的都能速通以及一眼看出诸多漏洞,为什么要把人物设计的这么铸币。
按警察正常办案思路,哪有这么多事。。
(速通方法甚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一条)开场是一桩入室杀人案,知晓死者身份,现场有目击者看到凶手,有物证。
→死者为劫匪,推断凶手动机为寻财或寻仇,暂且认为最大受益者为嫌疑人→派一队人全力追查跑了的古天乐,另一队研究鹦鹉或其他物证。
→鹦鹉经全面检查发现肚子里有宝石,会对人照片有反应。
→那么对案件所有相关人员(包括嫌疑人)进行拍照取证。
→鹦鹉对一人有反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并进行24小时便衣跟踪(其他人可关注其他物证)→跟踪后发现这几个相关人员聚在一起,噢肯定有问题,再进行逐个排查,找到关键证据如炸药,蓝宝石戒指。
→组织收网,游戏结束。。
然后你发现了吗?
有古天乐什么事吗??
什么古天乐遇到爆炸毫发无伤,古天乐租房看到蚂蚁,古天乐捐器官,为什么要拍这么久的古天乐啊???
噢,什么?
你设计的警察都做不到以上那些啊。
那没事了。
难怪警察有卧底都没抓住抢珠宝的就更别说还有一队人都一点找不到就住在出租屋里的古天乐呢前面剧情推进不能靠警察办案,得靠大悍匪古天乐。
难怪男主警察设计成这样我真是看都不想看呢!
合理!!
那还得是我古天乐!
没古天乐不彳亍!!!
就你冯导作为这么多年的编剧,跟过这么多大佬。
可以说阅历无数,但哪怕就是作为普通人去上编剧课,让你编个最简单的警察抓小偷的故事,然后让你怎么把他变得精彩都不会吗?
以为有个古天乐还是其他好演员就能把电影拉到什么高度吗?
这剧本你来大陆探店剧本杀,甚至真的,随便去个学校的推理同好会,整出的东西也比你这个漏洞少。
你以为前面给了几个镜头的伏笔,还只留了鹦鹉这个唯一的线索,观众就猜不出凶手了?
你以为做了点反转,加上个悍匪柔情你就能让观众买账了?
都省省吧,脚踏实地一点,单港片都有这么多好的样板,为什么还是没什么编剧学?
一帮人都是非得逞英雄做大导演。。
影名虽然叫《犯罪现场》,但全剧没多少让人回味的地方,就最后提了一句:“最可怕的犯罪现场在人的脑海里。
”还有点深度。
或许是想突出人心的重要性,男主还“垃圾地”在凶案现场摔了一跤。
全队最垃圾的警员,最后抵住了财富的诱惑,这是在说,人性光辉的一面,要远比业务能力重要。
只是我不明白的是,天乐的病和整部电影有什么关联?
这个世界又应该是什么样的?
继《花椒之味》后,《犯罪现场》可以说是近期内地上映的又一部“纯正”港片。
其实,香港回归后,香港与大陆的电影行业互相渗透,香港纯粹的“本地制作”已经少之又少,许多“纯正”港片的“纯度”也大为降低。
相对于《花椒之味》的故事发生在两岸三地,《犯罪现场》算得上是更为“纯正”的港片,影片中几乎看不到内地演员,整个故事也与内地毫无关联,幕后主创也是本地班底为主。
正是因为与内地毫无关联,《犯罪现场》中的“黑暗中的罪与罚”才能够原汁原味地在内地的大银幕上呈现出来。
在影片中,“公义”最终得到伸张,但“私刑”的过程,却也是难以被内地的主流价值观所接纳的。
在某种意义上,《犯罪现场》算得上是一部“黑色电影”,因为它所呈现的“罪与罚”,主要是在“黑暗中”进行的。
“谁杀了徐慷(影片中的劫匪之一)?
”影片一开始就抛出了这个“疑案”。
这奠定了影片的悬疑推理气质。
甚至,在抛出这个“疑案”的时候,金培达(本片配乐)用音乐向希区柯克致敬了一把,更加确认了这种气质。
当金铺劫案“闪回”时,影片的“疑案”其实已经解开,此后的剧情走向,大多数观众都能够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过早的“释疑”,削弱了影片的悬疑推理气质,不过,后面的剧情发展及细节处理,总的来说还算缜密,没有出现明显的漏洞。
在汪新元(古天乐 饰)这个人物身上,导演冯志强倾注了太多的“复杂性”,以致于他不得不人格“分裂”,一如他在影片中的“精神分裂”。
汪新元是悍匪,讲义气,也冷血,但他最终却以非常“温柔”的方式“献身”——种种迹象表明,林法梁(张继聪 饰)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最终倒下无异于自杀。
很难想象,与丁喜悦(宣萱 饰)短暂的相处,能够给汪新元带来如此彻底的改变,这几乎是影片的黑暗基调中童话般的一抹暖光。
与其他劫匪有着简单粗暴的“需求”不同,汪新元抢劫不为享乐,不为“照顾”家人,只想干完这票“好好睡一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我想,冯志强也许应该给汪新元拍一部“前传”,为广大观众答疑解惑。
当然,古天乐和宣萱这对TVB史上最佳CP之一(《寻秦记》2001),他们在十八年后再次相遇,擦出火花也是理所当然的嘛。
既然说到TVB,不得不多说几句。
观影过程中,我还真觉得《犯罪现场》挺TVB的。
影片中的那些面孔,不少是TVB的熟面孔。
相对简单明快的叙事节奏(对观众的智商不够信任),也有点TVB的影子。
甚至,“我给你煮碗面吧”这个TVB梗,在影片中也不过变成了“我请你喝碗糖水吧”。
其实不奇怪,导演冯志强算得上出身TVB,曾是TVB经典剧《创世纪》的编剧之一。
冯志强是编剧出身,曾任星爷的《长江7号》(2008)、《西游降魔篇》(2013)、《美人鱼》(2016)等作品的编剧。
编而优则导,冯志强不是一个新导演,他在2012年就执导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悬赏》,此后,他又导演了《超级经纪人》(2013)、《大乐师.为爱配乐》(2017)等作品,但反响和口碑都很有限。
据说,《犯罪现场》是冯志强十年前就成型的本子,为了等一位明星的档期,耽误了几年。
这次是尔东升出马,挂帅监制,更拉来古天乐主演,才成就了这部影片。
《犯罪现场》不无瑕疵,但可以肯定,它是冯志强的心血之作,也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导演作品。
冯志强是从电影产业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导演,他的浸会大学同学刘浩良也是。
刘浩良和冯志强几乎同期入行,熬了大约15年,才于2015年拍出了《冲锋车》。
和他们经历类似的还有袁锦麟,也是熬了十多年才获得独立执导的机会——《风暴》(2013)。
这三位导演的“成名作”都是警匪类型片,各有特色,而且表现都不错。
可是,今年上映的《素人特工》让袁锦麟几乎成为了行业的笑柄,我也没想到他的第二部会和第一部落差这么大。
刘浩良的第二部还没有出来,那么,冯志强的下一部呢?
他们有可能接班麦兆辉、庄文强这一拨,成为香港新生代类型片导演的中坚力量吗?
看了下评论,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虽然有些情节很俗套,比如卖肉佬被一枪打中后背击毙,而古天乐和另一个凶手最后对射多枪躺在地上还能说出一句"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
"鹦鹉吐真言我是不信的,毕竟是动物,然后再来说说这部电影的几个细节:1.汪新龙潜入叶警官时墙上的报道写着汪新龙被无罪释放的新闻,说明他是有案底的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的身边会被安插卧底然后被叶警官一口道破身份.2.主要配角警察小哥面对汪新龙和卖肉佬的态度不同之处:面对卖肉佬: 小哥勇敢自信,明知对方有杀人嫌疑,无视体型差距在没有配枪的情况下敢于勇闯虎穴,当面拆穿卖肉佬的罪行。
面对汪新龙:三释汪新龙,面对汪新龙腰间的配枪完全无法带给他勇气,总是处于弱势和恐惧之中,更加丰满了汪新龙冷血、残暴的形象,当然后两次释放汪新龙都是有原因。
3.大胆的情节,这是一部悬疑电影,而不是推理电影,所以对于案件的线索都不会直接展示在面前,需要跟着故事情节发展而缓缓呈现;然后就是嫌疑人:每个嫌疑人都给了镜头特写,珠宝店女职员、男保安、卖肉佬、叶警官,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作案的动机;我曾经苦苦思索,但是根本想不出来,因为没有线索,我想着第二次作案的炸药应该很难搞到吧?
说不定可以从这方面猜想,但是转念一想那是香港,搞到炸药也不难吧。。。
于是线索就断了;到了最后,每个嫌犯都是凶手…这个结果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料,因为这个思路我一开始就排除了,警察和别人商量犯罪什么的,想都不敢想,在大陆应该是很难拍出这种电影吧…毕竟有着抹黑人民警察的嫌疑。
但是这个立意毫无疑问十分新颖,对我来说(也许是我不常看港片)。
其他的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什么不是警察找线索,而是线索主动找警察,还有一些小彩蛋汪新龙将角膜捐赠给了他的女房东,警察小伙的猫救了他的债主然后不用还债了什么的,说实话我本来以为铺垫了那么多次的主角产生的幻觉,会带我走到'主角精神分裂然后所有的事件都是主角做的',这一个分支里面…结果这个幻觉只是为主角的人设服务的…总体来说电影的逻辑还算紧凑,就是所有角色都是为情节服务这点让人不太舒服,哦对还有些狗血情节,除去这些让我个人来评分,我给他7.5分!
也就只有演员了
蹩脚的共谋故事,人物行为皆有动机但无铺垫。类似悬疑片答案几乎全在首尾,掐头去尾就没得看了,而且拍那么长真无必要。全片也就古天乐所饰人物较为出彩,但人物的“危机感”与干净利落的罪犯人设并不十分匹配,观影代入感很一般
我靠,眼角膜梗!!!
磕到张继聪了...男人喜欢小动物加100分
古天乐这几年真是打鸡血般疯狂拍戏啊!还几乎全是警察!
港产警匪片流水线又一产品。其实比起内容的无趣,演员的老化,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时下港产类型片制作水准的低下和视听语言的陈旧,摄影剪辑配乐等都同质化严重,不同影片之间总有一种换汤不换药之感。
唉。我乐仔肉眼可见的老了。
有想法拍不出格局,死亡对枪真的看腻了,导演把曾经一些比较过瘾的拍法凑了凑但他忘了吗?观众是成长的啊!那句“世界不该是这样的”喊得我一愣一愣的,啥啊,剧本要的多给的少,姜皓文这次在演技上真的被古仔打回原形
香港片现在很难拍悬疑片了,这些配角都是大咖明星,所以故事就必须围绕这些角色穿针引线,剧情也就被猜个八九不离十。
一个很值得包装的故事创意在最后被导演处理得稀烂,什么鹦鹉目击者,什么悍匪查案都只不过是一个老套的复仇悲剧的烟雾弹。近两个小时的电影真正传递出来的悬念感少之又少,警察查案基本上也靠蒙和巧合,角色塑造和故事发展其实都非常奇怪,尤其是古天乐的角色,明明花了这么多时间扯闲篇构建与女房东的感情,却没有空间说说这个角色心魔如何而来,最后的结尾说教味浓到让人作呕。
emmm……………………好弱智
香港的编剧就只剩套路外加把古天乐往苦哈哈里演吗……
把受害者与复仇者合并,分析人的两面性,刻意将嫌疑导向叶守正,又立即杀了他推翻嫌疑,结局走了东方快车的模式,不过这些人都有些见珠宝眼开,汪新元通过快瞎的女人懂得了人情冷暖,可惜作为凶杀的源头,他必须倒下,也算负疚之中如愿以偿的解脱。
仿佛看了一集古早加長版刑事偵緝檔案,(某種程度還不如90年代tvb刑偵劇:)真是毫無驚喜全是套路,古天樂的角色加的內心糾結戲和萱萱老人院那部分更是畫蛇添足,並不讓人覺得一代賊王也可以有愛有情的普通人只覺得讓角色變得毫無性格還自憐矯情
远远超出期待!古仔今年上映影片最佳。张继聪影帝级表演。
太扯蛋。
明明为两个主角都设计了丰富的背景,但一个都没好好讲,白白浪费掉了。宣萱演得很好,但她那条线很多余。颜卓灵还是得在香港电影里才有机会出彩。很多角色都想叫人意犹未尽,但没了,就是没了。总之是一部不想出错的电影。
古校长今年拼了这么多部犯罪电影,打打杀杀的,太南了!这部犯罪现场说实话整体不怎么样,前面悬疑挺好的,不过结尾却崩坏了,特别是张继聪破案的部分来得太过于突然,其实也想到宣萱的视网膜肯定是哪个角色死去后给她的。还是支持一下古校长吧!
三个抢劫犯就可以这样从抢劫现场溜之大吉,手里光凭烟雾弹和手枪,都没有自动武器;抢劫犯可以正大光明地在大街上游荡“查案”,小混混连证件都不检查,就认了古天乐为警察;警察中刀感觉一天就休息好了;感觉这部电影里古仔就是正义得化身,忠义胆都有。。。最终看完了才明白。。原来是《东方列车谋杀案》?
为古仔疯狂打call 只可惜没有粤语版的 这次亦正亦邪的角色太帅了 和萱萱的互动也很有爱 最后还做了她的眼睛太感动了我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