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甚至克制 只使用一个长镜头和无背景音乐来构成每一幕宗教在少女身上带来的全方位的压抑 在十四幕之中完美展现 少女不仅生活在宗教家庭的牢笼之中 她还在为自己构筑牢笼 这是她眼中的赎罪 在我眼中的顺从讽刺 而且不出所料 甚至大快人心的是 她最后死于母亲的一往的固执 而母亲作为家庭中最大的宗教推力 其实是宗教的在家庭方的代替到此为止 全片强烈讽刺 批判意味浓烈 就如剧情介绍一样"探討極端的信仰狂熱如何成為威權高壓統治的變種"但是少女的牺牲换来了弟弟的声音作为一种认同 瞬间把本片变成不带意识形态的作品 这个平衡建立在少女一直受到的苦难和苦难得到应得的回报之间 与耶稣的苦路十四站达到共鸣 所以这是在讲述现代少女的苦路十四站 干净利落不带感情让观众自己感受 the simplicity is designed 我感受到了导演的逼格
最后一幕女主下葬,画外音是机器的轰鸣声,和现实中葬礼的宁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仔细想一想,可能还是德国人工费太贵,不如用机器来的划算。
经历过多次宗教战争,大部分欧洲人早已从原教旨主义中脱离出来,再加上科学发展带来的哲学巨大繁荣,思维的多元化早已成为一种主流,片中女主那样的家庭,在现实中实在是凤毛麟角。
但是虽然纯粹的天主教成为了异类,纯粹的宗教在一些人看来仍然是人类追寻的终极目标,比如Al Qaeda或是ISIS。
纯粹带来狂热,狂热必然盲目,盲目导致灾难。
Nazismus如此,Maxismus如此,Islamismus也是如此。
片中的女主因为吃了固体圣餐而死去,稍后一幕中女主的母亲却对宗教的正确性慷慨陈词,和第四幕中学校里的Toleranz再次形成反差,男主的父亲起身而去,留下宗教正确的母亲嚎啕大哭,或许在这一刻,信仰开始崩塌,神迹堕落为巧合。
宗教的教义中,往往都写着宽厚体谅,但“纯粹”的教众似乎从来没有习得这一点,这不得不算是对宗教最完美的嘲讽。
虽然说信仰唯物主义会让人对自然失去敬畏,但总还是要好过只会敬畏而不会改变世界的信仰的。
就这样吧。
一部反宗教电影。
影片沉闷而无生气的固定镜头让少女的信仰生活显得可笑而幼稚。
影片刻意只做客观的“记录”,但从始至终都截取着表达了宗教的片面:如错误地理解“献上为祭”“流行音乐的撒旦节奏”“不合时宜的祷告”“神父的无知”“母亲的刻薄与专制”等等。
然而无论是非基督徒还是基督徒,都希望能够用360度立体观察的角度来公正而客观的评判信仰以及信仰生活。
因为无论镜头对准任何一个人,那个人都会被放大镜放大到渺小而卑微的境地,错不在信仰,错仍然是罪。
罪以无处不在的形式,无所不用其极的方面裹挟每一个人,无论是信徒还是非信徒。
文/刘小黛公众号:抛开书本《苦路十四站》精心构建了一位年轻而虔诚的天主教信徒角色——德国少女玛利亚,当她遭遇霸道的母亲,教条的神父和神迹的上帝,家庭和学校两个社会中身份的撕扯,让她筋疲力尽,压抑禁欲的小女孩最终只得为荒诞和罪恶作出让路。
玛利亚成长于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家庭,母亲是一位霸道冷酷的专制者。
这位面色苍白身形纤弱的姑娘和大多数离经叛道的孩子不同,只是循规蹈矩地遵守着教义。
玛利亚接受的世界观极其简朴,侍奉上帝遏制欲望。
她觉得死亡是上帝的旨意,她生活里的一切几乎都是罪恶,都是来自撒旦的诱惑。
在四处漫溢的诱惑面前,玛利亚单纯虔诚,如同圣人一般,以纯洁不受玷污的肉体殉道换取上帝奇迹的显灵,以让弟弟能够开口说话。
影片形式感十足,严谨而又内敛,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的镜头语言也相当清心寡欲。
全片共十四个章节,分别以耶稣受难一路的过程来命名,串联起少女玛利亚生活中的十四个片段。
电影的标题直接取材于此,“苦路十四站”的膜拜也对应着少女十四岁的年纪。
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的长镜头,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叙事线又推进得非常快速,这也这让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十分紧凑。
编剧精妙地设计了一场文字游戏,将历史传统和当代议题巧妙地玩转于股掌之间,最佳编剧银熊奖的授予名副其实。
这部电影相对宗教传统而言显得特立独行,它见证了一个严谨刻板的德国家庭教义以外的典型特征,甚至稍带伊斯兰教的信念烙印。
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的前作多以轻喜剧为主,尽管他对玛利亚的悲剧和信仰抱有坚定的否定和讽刺态度,但是影片也不是断然只有沉重压抑,在质问声中,导演加入了不少幽默元素,只是这更显出极端宗教态度的幼稚可笑。
节食殉道心意已决的少女最终被病榻上的一块圣餐饼呛住了喉咙窒息而死,她的旁边是惊惶失措的母亲和神父。
这一场死亡发生得如此反讽,以至于观众用笑声伴随着她走完了最后历程,当代玛利亚的蒙难之路看起来也好似一场荒谬的闹剧。
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将自己怀疑主义的精神一贯到底,用非正常故事的手法拍出了严丝合缝的道义。
纵观整部影片,会让人联想到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讲述德国民族信仰狂欢的纪录电影。
个人的信仰对比集体的信仰,宗教的意义被放大甚至变得更为极端。
电影兴许在德国以外的国家未必能掀起如此狂澜,但是撒旦精神始终忠守每个人内心。
人都不愿只用一种思维方式或者信仰活着终老,也不愿废掉数年时间达到别人轻而易举的成就,这就是生活的样子。
人生其实有很多不同,现在终将过去,改变习惯思维打破固守信条,让自己看到不同于过去的经历,这或许就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沉思与启示。
发表于《电影世界》2015年,禁止转载。
《苦路十四站》看上去是一部表现天主教信仰在当代社会的危机和矛盾的电影。
这个故事更触目惊心的,是平庸的,甚至微小的恶。
它们平时以爱的名义兴风作浪,直到摧毁你之前还跟会跟你细声耳语,“我这都是为你好啊”。
它是玛利亚母亲没完没了的抱怨和训话,让周围人不得不顺从她的强大意志,屈服于这个女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它是神父的圣餐,这口吞咽耗尽了病危的玛利亚最后的力气。
玛利亚在家庭中受到冷落,而信仰也没有让她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多的理解和爱。
死几乎是她能主动选择做的唯一的事。
活着就是受难,成全神迹不如说是一个意外。
玛利亚的弟弟终于开口说话了,也许该为玛利亚愿望成真高兴,但我更为她感到难过。
挑棺材的时候,玛利亚的母亲终于忍不住掩面痛哭,谁都明白,强权专制的母亲正在为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她咆哮着让自己的女儿拒绝福音音乐,拒绝初恋,拒绝当下的快乐,只是为了信仰的纯洁,为了自己心安。
无论她想要如何弥补都已经来不及了。
对上帝的爱没有让这些人去爱更多的人。
他们活得敏感狭窄,拒绝这个世界,也被这个世界拒绝。
最后的镜头里,挖土机在给玛利亚的坟坑填土,与玛利亚之前想象中光荣美好的成圣场景相差太大。
只有暗恋她的少年默默在一旁,放下一支白玫瑰。
玛利亚,到底有什么值得放弃生命?
你在世上真的有过快乐吗?
個人評分:★★★★这是部沉默得让人有点压抑的宗教题材电影。
它是仅仅对天主教的高级黑还是对整个宗教系统的一次严肃拷问?
导演的态度似乎也并未明确,但它毫无疑问地是对宗教狂热主义分子的一次强烈讽刺。
当然,基督教下设有天主、东正、新教三个分支,其中有信仰但并不极端的教徒大有人在,因此相信本片初衷并非想一口气否认所有宗教有关的事情。
基督教其实是个庞大而复杂的宗教系统,之前有篇文章很通俗生动地给我扫了下盲,等等贴在评论里。
然而假如将一种思想、一个宗教的教条当作了克制自己人生的唯一标准,那么事情往往会走向不可收拾的悲剧方向,最后连自己想悲伤的时候都尝试着找理由自欺欺人克制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想狠狠地抽女主角她妈几巴掌的缘由。
全片没有片头、尾主题曲以及配乐,十四个长镜头全为定焦,其中也仅有三次镜头移动。
也只有这种极具逼格而冷峻(当然也有观众看不习惯会觉得沉闷、昏昏欲睡)的表达手法才能将电影的主题一幕幕地叩着你心扉地呈现。
个人觉得,正如电影里面的人物所说,我们生活的尘世充满如此多的险恶,那我还是宁可将自我作为自己的唯一信仰,而并非任何其他什么主义或者宗教——谁能保证上帝或者耶稣就不是另一个「撒旦」化身所讹传给世人的一个假象而已?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个无信仰或者自由信仰者,但其实从出生那一刻,我们就都将自己的认知作为了自己整个人生的唯一信仰。
数次在第一个镜头睡去-_-||然后就豁然开朗引人入胜了。
因为从第二个镜头开始,玛利亚的冬游瞬间让我联想起我妈。
僵硬的单向度的不容反驳的控制,更可怕的是,还有爱。
这种爱,令我毛骨悚然。
当她妈接她放学,在车里摸她的脸蛋时,我感到恐惧和恶心。
在十四幅阴沉空旷的画卷中,玛利亚一步步走上十字架,出于极端的不宽容的信仰,在恐惧与骄傲中献祭了自我。
可问题是这种强迫意味的献祭,上帝会接受吗?
仅仅出于个人意愿,希望弟弟的病痊愈,就可以以献祭的名义自杀吗(我不是基督徒,只是有些不解)?
结局不太懂,吐出圣餐是不是暗示上帝的拒绝,那弟弟为什么能开口说话了呢?
另外,弟弟说的是,‘玛利亚,玛利亚去哪了’,我感觉好神奇,这个孩子能看见人的灵魂。
他一定是看到了玛利亚的灵魂离开了身体。
但是‘去哪了’是不是暗示玛利亚的‘献祭’没有将她引入天堂,就像上一幕,她对法国女孩诉说的自己的担心那样。
这里没有明确的答案。
固定的长镜头真是太有诗意了。
除去第一幕那个刻板呆滞的小房间,之后的镜头都很有空间感和张力,狭小的空间里营造出空旷辽远的意境。
喜欢这种淡淡的疏离的意味,就像《超脱》,色调与画面质感令人舒心。
我不是哪个宗教的教徒,也不对任何宗教抱有恶意,我对本片所反映的宗教问题只是给予客观评论。
本片对正统天主教严苛教规的批判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认为影片主角玛利亚死于她的信仰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我也认为它确有箝制人性的一面,但仔细想想,教规虽严苛,也已存在近千年,仅因玛利亚对天主的信仰太过虔诚,就将她的死归罪于该信仰,我觉得这种归因是简单和武断的,毕竟这只是个案。
或许有人会说,玛利亚的死不仅仅因她单纯的信仰,还在于她母亲的严厉管教,而管教方式也是基于教规的语言暴力,因而,终究还是这个宗教的问题。
这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在观影过程中,也想冲进银幕去抽那位母亲几耳光,但到最后,我才感觉到这位母亲其实挺可怜,将罪责完全推到她身上有失公允。
她的管教子女的方式在今天来看的确不值得提倡,但仅凭影片所展示的那几幕批评谩骂,真的不足以让她来对自己女儿的死承担全部责任,而且,那几场批评也是玛利亚有错在先,且都是教规不允许的错。
在我们今天所谓的语言暴力之外,她对女儿的爱还是能看出的,比如,在开车接女儿时,她也会微笑着爱抚女儿的脸蛋,看到女儿醒鼻涕时,她也关心女儿是否感冒了,只因玛利亚平时生病较多,她才忽视了女儿最后的病,关键还在于玛利亚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知道如何掩饰自己的病,因此,以这点来攻击这位母亲的疏忽大意也让她有点冤。
玛利亚的母亲到底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我们不妨这样想:如果这位母亲不是个天主教徒,也不总以教规来说事,只是就女儿的错误声色俱厉,那么,我们还觉得她的批评如此可恶吗?
不会了吧,如此说来,我们还是因为对宗教的成见,加上出演此角色的演员的良好表演,才让我们更愿意谴责这位天主教徒的母亲。
当然,这位母亲受到如此恶评主要还应拜她女儿玛利亚所赐。
玛利亚表现出的楚楚可怜、病怏怏的状态(容易让人联想到林黛玉吧),在她母亲强势的衬托下,赚足了几乎所有人的同情。
虽然,同情弱者是人性一大特点,但她本可以不这样的,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十四站中的细节,我们是否还会毫不犹豫地为她付出同情,还真地不好说,或许,我们的同情会改变方向。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情形的女孩都不值得同情,你是否太可铁石心肠。
其实,不是,我有充足证据表明,玛利亚的行为是有意为之,她有意跟她母亲作对。
在苦路第二站,母亲怕她着凉让穿上外套,她不听;让她拍照时高兴点,她也不合作,惹得大家都扫兴,最后还故意将勉强穿上的外套再次脱下,显然,这是故意作对。
也因此背上了“不听话、与大人作对”的“十字架”。
她是牧道课上的学霸,不可能不知道,她的“对抗”行为是不合教义的,但迷惑我们的也是她聪明之处是,她总能找到宗教上理由来为她不合教义的行为辩护,在这一站,她的辩护理由是,她只是不想让自己的思绪总围绕着“外表和衣服”。
在第三站,她想接受新教教徒邀请加入他们唱诗班(虽然当时没答应,但得知母亲强烈反对和神父劝导后的第六站,她仍没有完全拒绝邀请),显然这是违背教义的,但她托辞是为她自闭症的弟弟;第四站不仅与震怒中的母亲顶嘴,还撒谎,在这一站,她也是以本教区没有唱诗班为自己辩护。
这些不听话的行为,我们可以说她是对母亲强势的一种反抗,但她不听话行为可不仅针对其母亲,也针对他笃信的宗教教规。
比如在牧道课上,她想用自己生命献祭上帝,韦伯神父就告诉她,上帝要求她活在世上,要她作为上帝的士兵为本教派战斗,但她执意要献祭;如果说神父的话她可以不听,但在告解时,神父是代表上帝在发言,她仍想要献祭,神父不仅仍然不同意,还告诉她如果坚持,“罪即在傲慢中”,但她仍一意孤行。
所以,有人认为她死于信仰,显然是不对的,如果她真的笃信她的宗教,对她的宗教足够虔诚,她反而不会死。
让她背负“不听话”的“十字架”真的没有冤枉她,她的每次“跌倒”其实都是“不听话”的结果。
她一开始就想去死,她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过程,可以说是处心积虑地。
首先,她使自己生病,大冷天脱下外套;为了防止别人发现她生病,她拒绝交朋友(她母亲不同意她交异性的和非正统教派的朋友,但不会反对她交同性的教友的),使自己处在全班同学对立的地位,即便体育老师发现了她的异样,她也聪明地回避了老师的追问,她以宗教理由拒绝跑步极有可能是她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她这样做,如果做了,有可能会晕倒,但又未到不可救药的边缘,这就会让她的计划前功尽弃;倒有一个关心她的隔壁班的男同学想摸她额头看她是否发烧,她也非常敏感地躲开了;互惠生伯纳黛特住在她家,是她唯一能说上话的朋友,按道理应该能够发现她的异样,为了躲避她的关心,她怂恿伯纳黛特顶撞她母亲(这是她临死前告诉伯纳黛特的),目的也是让她母亲告诫伯纳黛特不要干涉她们的家事,以此防止自己的病态被好友发现;她使自己如孤家寡人般生活在世上,死可能是她最好的归宿。
我不想说,她的死只是她想以生命献祭上帝,只是回到了上帝的身边,事实上,她可能对自己的宗教是怀疑的,如果真的笃信她的上帝,临死时,为什么感叹自己的孤单呢,为什么在最应想到上帝的时候她没想到上帝与她同在呢,但愿我的推断没有太过污辱这位可怜的少女。
有人会说,这么单纯的小女孩,哪会如此处心积虑,是不是我太腹黑了。
绝不是。
我有一位朋友,她女儿三年级考试时,竟然将试卷的一面全做对,而另一面全空着,以表达对她管教的不满,八九岁的小孩都能如此作为,有什么理由怀疑一位十四五岁的聪明的学霸不会做出一点处心积虑的事呢?
在我看来,玛利亚的种种行为,只是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她的死绝不是为了向上帝献祭,而是为了警醒其母亲。
有人可能会说,警醒其母,用得着如此极端手段吗?
对,一般人不会,对待一般人也不会,但看看其母的表现,一般的手段能让她警醒吗?
试想想,一个能让自己丈夫在家庭中如同一个哑巴一样的存在着,她该是何等的强势,这样的家庭迟早会出问题的,凭玛利亚的聪明,她应该能够看透这点。
当然,最重要的,她想拯救她那自闭症的弟弟。
自闭症虽然病因不明,但极有可能是处在说话关键期的孩子因某次不经意的呵斥,使他永远关闭了与外界交往的门。
玛利亚的死虽然导演安排了个神迹,让她弟弟立即开口说话,但事实上我们都很清楚,哪有那么多神迹,这只是导演的善良罢了,或者为那些信徒观众的安心罢了。
但玛利亚的死定会让她母亲的强势有所收敛,如果这样,她弟弟的自闭倾向或许以后会有改观,因为家庭会充满欢乐。
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玛利亚为何要去死了,她的死的价值不仅在于警醒了其母,拯救了其父、其弟,和她爱着的家,也警醒了世人。
(by:heshenggen/2015-04-08)
一开始,莫名其妙的“耶稣”标题加上哐当冒出个“最后的晚餐”,神甫和几个学生唱的一出好“N簧”,有意思的是背对镜头的左侧一个小男孩,一开始就他坐姿与众不同,斜靠在椅背上手肘撑着,果然后来不断冒出各种神回答,果断被神甫无视,哈哈,爱谁谁然后,各种“耶稣”标题终于点醒愚人,原来小姑娘就是耶稣,不过耶稣有点衰啊,跌倒三次,尼玛,都跌肿了吧,哈哈最后,耶稣竟然死了,shit啊,怎么可能,小妹子诶,这么年轻死个毛啊,直到听到心跳变直线了,不得不信了,尼玛,但是转念一想,对啊,耶稣还复活呢,等着,下一幕,肯定活了,但是,棺材,这尼玛几个意思啊,棺你妹啊,不行,还是得活,耶稣啊,肯定的!
(脱离现实太远了,不是科幻啊,你妹)结果。。。
填坟了。。。
真死了。。。
holly。。。
shit怎么说呢,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是前半妙趣横生,对于一部讲天主教信仰的片子,奇迹啊,后半部分呢,则是显露出构造布局的功力了,像我这种已然入彀的人那是纠缠其中不能自拔啊,不过要是比较冷静的观众呢,那就难免觉得斧凿太过,甚至于深究起影片的主旨来了。
但是呢,反过头来,我倒是觉得这部片子还是更像一个黑色幽默,说极端宗教禁锢也好,骂片中母亲专制威权也好都有点过度发挥的意思了,那么严肃干嘛,现实真有这么极端的天主教信仰社群吗?
I doubt it. 于我来说不过是一个构思巧妙的小故事了,就这么简单吧。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完全关于宗教的电影。
可能导演只用14个固定的镜头也是想描述某些时候宗教的死板。
我是无神论者,但有时候会信佛,可能他们的祷告在我们看来是无用的,但有时你不得不承认某种“巧合”让我们不得不在生活中寻找一个信仰。
这几天看关于胡歌和DT的采访,他们都有提到了自己的信仰。
有时候我也在想,确实人生中的彷徨会让你不知所措,而信仰有时会为你指明方向,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有时信仰也是一个人懦弱胆怯的体现。
看了《V字仇杀队》我才深刻的认识到思想统治的威力。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革命要从文化开始,比如文艺复兴。
或许只是简单的一幅画就可以有很多追随者。
人的贪婪也便因此产生,控制是人的欲望之一,我们都享受统治的欲望。
而有时信仰也会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欲望。
也或许是对信仰的理解偏差致使少女的死亡,但是我一直相信如果你有信仰一定要抱有诚心。
cliché and no more..........
母权的极度扩张及宗教的束缚。但在宗教中,女孩找到了逃离母亲控制的另一种方式,乃至精神的升华。女孩以自身纯洁羔羊的献祭换来人子的重生,在精神世界中,她已经成功逃离了极度母权的控制,得到了超脱。疑惑和悲伤留给了男孩,重叠的树木和阴云后是一片赤白的天堂。
刚装完前苏联款逼我又装逼地把这部看完了,很多豆瓣人的年度最佳,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十几个长镜头但一点不枯燥,无立场叙事顿时拉开和低端导演的距离,人物性格刻意疯魔化,但只有母亲出彩,主角都还好,不然差点四星。
完全没感觉啊
2.5 看到后来有一种懒得争了的感觉,最坏的不是宗教是大人啊好吗?
# NBFF 13th【X】影片本身就是一场空有形式的偏执的大型传教,也别谈能有多少反思力度了。
看哭了……镜头非常冷静和冰冷,缺点就是推进有点突兀,结尾缺了点力
讽刺的是,现在页面的右边正出现星际穿越的剧照,爸爸搂着女儿,“所谓自由”;欧洲的片子和美国的比起来真是极端,想起了之前关于日本人的描述“变态,但不影响别人”,但宗教真是对立的存在;关于片子本身,前面看着太无聊,不过前后对照起来,再加上禁欲的内容,突然变得合理了,但还是给不了4星
聒噪、说教、喋喋不休,像一场没有情感投入的生硬的14幕舞台剧。
宗教题材大都比较无聊。一根筋的孩子。孩子小的时候,成人给予怎样的教育,孩子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教导从善很好,宗教里的糟粕就表讲了~
过度信仰真的好可怜。。。。
鏡頭異常簡約乾淨,恰與強烈批判的內涵明顯對比。任何宗教,如果陷於過度的狂熱,對於受束縛的信徒在心靈與身體上的傷害將無法預料和彌補。
耶稣殉道路上的十四段劫难,少女生命崩塌的十四个片段。每段一个长镜头,精神虐待,自我折磨。信仰权威下人性之扭曲,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意识形态。黑色幽默得很过瘾
这宗教跟邪教一样
十四个副标题节照应耶稣之死的十四个章节,固定到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静止镜头,借着类似圣经的构架,看似冷静沉着,实则声声泣血地批判了吃人的极端宗教主义。让人诧异的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信仰,都会不自觉提到“献身”的概念,你可以选择去相信,可以选择心灵的慰籍,但是不要忘了,宗教这种东西,永远都是一部分人用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永远都是。
面对这样的镜头 演员功力了得
4
对宗教无感
6/10。影片立意不明,批判指向圣徒终将得到善果这一传统观点,结尾上升镜头又好似得道灵魂暗示神迹?限制空间的镜头制造压抑刻板的气息,图书室搭讪打搅宁静的后景冲突,妈妈车中禁止女儿去唱诗班的专制,饭桌一角沉默不语的爸爸,晕倒宣告成人礼接受不到祝福和圣饼结束生命的反讽处理,效果平地惊雷。 @2017-02-19 18:09:06
信仰禁锢和严苛家教,两把利刃悬在少女玛丽亚头上,就这样看着她一步步从美妙的青春走向死亡的寂灭,真是一个揪心的过程。宗教问题在这个时代显现出了它太多张牙舞爪的残忍本质,泯灭人性的遗风与现时人权自由的对峙,这场隐形却残酷的战争不知还要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