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关于夏天的影片,宁静悠长,怡然自得的夏日,发生在一家六口的身上平淡却又不平凡的事情。
影片的在播放一个又一个生活片段,时光在电影里流淌的真慢。
小津一惯的风格。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而我就是喜欢他的豆腐,干净朴实。
在下着暴雨的天气里,男孩终于有机会和女孩下了一次围棋,两人奔跑着追着校车,在车门即将合上的那一刻,男孩把仅有的一把伞扔给了已经上车的女孩,自己奔跑在滂沱的大雨之中。
可是他却那么兴奋,好像全世界的快乐都是为他。
青春年少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每一份感情都如此干净真挚,每一次经历都值得被铭记。
这一幕,深深打动我。
而这余味,就如袅袅升起的茶的热气。
一位看起来疯疯癫癫的老爷爷,有一双看透人世的眼睛,有一颗充满爱和好奇的心。
很像《大鱼》里面那位把人世灰暗的事情都变成童话的父亲。
爷爷去世后,在爷爷的屋里,发现了爷爷为每一位家人留下的漫画,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更是无尽的爱与不舍。
电影里,不断出现青山,无尽的稻田,幽僻的木屋,天空变换的云彩,空荡的电车,以及茶,一幕幕勾勒出宁静的夏日。
即使在死亡面前,依然不动声色。
一群富有艺术的思想的人们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思想多么疯狂,生活依旧平静。
思想可以无限放到,一直散发到宇宙中去。
茶的味道,天然,醇厚,浅浅自若,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平静。
无聊中夹杂着奇怪的幽默。
一家6口的心事:哥哥-爱情的火车妹妹-前上翻的大我母亲-出轨父亲-心理技巧叔叔-鸡蛋上屎爷爷-老年痴呆棒球黑帮河边舞者
被初恋狠狠打动既然故事是从家里的长子,春野的奔跑开始,我也就从他开始说起。
春野喜欢的女孩坐火车走了,春野徒劳的在田间追着,他很后悔从来没有跟她说过话。
春野想,如果他有机会表白的话,也许会不一样吧。
一想到这些就使他更加悔恨。
随后的几件小事更让他对异性失去了兴趣,但是当他坐在教室里第一次看到转校生铃石的时候,他知道,他的春天来了。
这是他第一次对一个姑娘表示他爱她。
他所爱的人刚巧也爱他,这也是第一次。
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象是千载难逢的巧合。
——张爱玲,《半生缘》 我想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感觉,恋爱时的两个人会为了共同喜欢一首歌,一本书,一个人,在上学时甚至是因为有一样的解题思路而狂喜而而雀跃而兴高采烈,仿佛两个人就此打下了相伴一生的基础。
当春野知道铃石喜欢他所擅长的围棋时,狂喜的他觉得他突然获得了无穷的力量,那力量足以征服整个世界。
可是内向的他并没有和她说过一句话,只是和以前一样远远的默默的关注着她。
就算是误打误撞而被拉入铃石先他加入的围棋社,他也没和铃石有过任何交流,两个同班同学却形同陌路,春野深深的埋藏着自己的感情。
直到那个雨天,围棋社其他同学走了,只剩铃石一个人在摆弄棋子,春野走进来才发现这里没有其他人,他转身拉门就要走……想象一下,一个早就在心里喜欢对方到不行的人,有自己最擅长的优势,面对屋子里只有意中人这样的局面,仍然毫不犹豫的转身就要离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还好铃石大大方方地叫住了他,请他一起下一盘棋。
两个人慢慢的下着棋子,春野下了有八、九个子了,不经意似的慢慢说道:“…嗯…我…我的理想其实就是能和你这样每天下棋…”两个人都还在继续下棋,过了一会儿,铃石也慢慢的说,“那我们明天还下…”春野咧开嘴笑着说,“好…”这样的平淡的对话,听来却比各种的山盟海誓要美丽;又像于无声处听惊雷,让人惊心动魄。
接下来的一幕,是我看过描写初恋最美的镜头:雨中两个人打着一把伞,春野把铃石送到车站,在车门关上的一瞬间,春野突然把伞从门缝扔给了车上的铃石…那种突然,就像刚才突然的表白,带着冒失的真心诚意,格外动人。
铃石看着雨中的春野身形渐渐被车抛得远去,他一边向她挥手,一边脸上露出开心之极的笑容…这就是最美的初恋,就像春天的草,不知道什么时候长出来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长得那么快那么茂盛,那样的有生命力。
这里没有任何心机和利益,只有幸福的付出和幸福的承受,太美了。
片子里的主角是一家人,不光是春野,还有行为怪异的爷爷留下了感人至深的遗物,一本他手绘的全家成员的画册;爸爸是个尽职爱家的催眠心理医生;妈妈是个有才华有担当的漫画作家;小有名气的做音乐的叔叔心里还是装着已嫁作人妻的前女友;怪异性格讨人嫌的舅舅五音不全却对音乐始终怀有理想;因为听了叔叔的鬼故事从此幻想身边有个巨大的自己,而想尽一切办法想让幻象消失的执着的小妹妹……我就不一一讲述了。
风趣,幽默的茶之味,充满了浓浓的情感,谢谢你,导演石井克人,这么有爱。
《茶之味》人物性格解码 内陆飞鱼 一颗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从微观细节去观察宏观事物的冰山一角,总是充满了神奇的魔力,这个“蝴蝶效应”能调动人无穷的好奇,一些隐藏在下面的细枝末节,总能牵动事物核心,若隐若现,表象往往是“顾左右而言他”,只要稍微留心,就能洞悉一些被忽略的细节。
一叶落知天下秋,能“知秋”的这个人一定是个有心人,而“叶“可能就一叶茶。
茶,在中国文化里是淡雅、脱俗、归真的代言之物,既是老百姓喜爱的消闲饮品也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
一个美丽的山村里,有着传统的日本宅子,青山绵延,碧水环绕,蓝天下,绿油油的田野,婀娜的樱花树,空气中弥散着清新的山野气息。
春野一家人和睦相处,生活自足,自由劳作,安然悠闲地过着不紧不慢的日子。
阳光明媚的夏日时光,父亲常常席地而坐跟儿子下围棋,时而严肃地板着脸,时而悄悄自得自乐,贤惠能干的的母亲忙里忙外,也忍不住在丈夫身边看看父子两对奕情况,爷爷喜欢自娱自乐也不知道沉醉在什么里,练习着即将失传的歌舞伎。
一开篇,影片《茶之味》就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幅水墨画,澹泊诗意,仿佛一杯沉静的茶悄悄舒展。
与自然环境、生活场景的“静”相对比的是,一系列若隐若现的“动”,象刚刚注如杯中的滚水,惊动了原有平衡:正在进入青春期的儿子身体和思想一起发育,对恋爱有了懵懂憧憬;而女儿则处于儿童启蒙期,总觉得是自己童话里的庞然大物,能力无穷;母亲腻味了家庭主妇的生活,想继续自己的漫画师生活;爷爷人的脾气有些怪;所有这些,因为来自城市的油滑散漫的叔叔到来波动起来。
精巧流畅的故事,真挚生动的感情,简约的配乐,茶一样清新纯净,安静宁和,亲切自然,诙谐轻快,洗涤浮躁的心灵,让人过目难忘。
实际上剧本本身和茶没有太多的关系,只是情绪有着茶的味道,天然,醇厚,浅浅自若,娓娓道来。
就象喝茶的过程,水温带来的波动,最后还是被亲情、被茶香所中和,围桌而坐大家其乐融融,日子依然不徐不疾。
逝世的爷爷留下的小画册,是另外一种“合影留念”方式,把一家人幸福的长长短短记录下来。
在尊崇儒家文化的日本,日常生活中,茶象是一剂黏合剂,在现代家庭里依然起到了润滑和稀释的作用。
2004年是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周年纪念,东京安静的榻榻米上温煦的日子,轻言细语的寻常生活,即使还存在也是恍若隔世。
虽然坚守传统的人还在惦念大师1952年《茶泡饭之味》里当喜欢摩登妻子和崇尚简单传统的丈夫出现情感纠葛,不能生活在一起,最终还是丈夫取得胜利,儒家文化里的“粗茶淡饭”中和了婚姻生活的节外生枝。
再稍微回忆一下,会发现日本“纯爱”电影里的茶道情节,偶像明星松岛菜菜子主演的《红茶情缘》里,男主角在失去妻子后的默默怀念,面对心仪的女子含蓄的样子,女主角的翩翩衣袂,轻盈爽朗的笑声,恋爱和生活一样不徐不疾,茶如生活,水到渠成。
尽管能猜到结局,我还是会被深深吸引,甘愿被这“茶道”浸润。
可是,今天看来,在全球化的铁蹄下,这些东西多么显得一厢情愿和不切实际,1950年代已经成为记忆,用“茶道”来平和现代社会欲望多么象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梦呓。
镜头内外人生如茶温凉自知,大师小津终生未婚难道是一个预言?
提前预告传统文化在商业社会里的失语?
几年前的《红茶情缘》也没多少知道。
大师电影里浓浓的乡土情节,怀旧的影子还在拉长人们的悠长记忆,所以电影仍然在帮人们造梦、圆梦。
2004年台湾的侯孝贤导演和日本合作拍了一部《咖啡时光》向大师致敬,石井克人导演的这一部《茶之味》也有类似的意思,虽然没有正面言明。
巧的是这两部片子都是由我非常喜欢的“方法派”演员浅野忠信主演。
古人语:“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又说曾告诫:一杯为品;二杯即为解渴蠢物;三杯便是饮牛伺马之流了。
由此观之,喝茶需要的情境、心境和茶本身相得益彰,讲究点到为止,自然和谐,拍这样的电影,导演和演员也需要“入境”。
日本茶道,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时代,时值得盛唐时期,由中国高僧的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领路,茶道很快在日本的上层社会流传。
它源于中国,却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而所谓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礼仪,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养性,增进友谊和学习礼法。
“和,敬,清,寂”是茶道的宗旨。
电影通过故事把“虚”的茶道,捕捉成了“实”的光影。
人人都说电影是儿童的梦想,成年人眼中的的神话,看的见,摸不着,同样,茶道也是看得见,摸不着,导演用秒钟24格速度奔跑的美丽胶片,耐心细致地制造了大荧幕上的另外一种怡然自若的“茶道”,水一样润泽清澈,定格了在“时间熙熙皆为利来,时间攘攘皆为利往”流失的时间。
如同电影名为《茶之味》,却和茶的联系不大,而广告片出身的年轻导演石井克人,和生于1970年代,90年代后被称为日本电影救世主、“日本的布拉德.彼特”的浅野忠信,两人并非传统青年,实际上他们都更擅长拍摄和表演现代边沿题材、卡通题材,黑色阴冷,早几年就以《杀手阿一》《鲨皮男与蜜桃女》等片扬名立万。
所以,某种意义上看,“茶”在这里成了部分年轻人期待传统文化回归,渴望脱离浮躁的城市生活,憧憬田园亲情的立体符号,算是传统的乡愁的另外延伸,并非无力回天的寥落,而是在启迪人们活得简单自由些。
演了很多灰色角色的浅野忠信,这回土里土气地钻进以茶为比喻的乡村题材里,一定感悟到一些什么,不然眼神里不会这个明亮,笑容也不会这么调皮干净!
电影的前半部分有些冗长,让我忍不住快进了,但是,看到后面却有些感动。
雨下得很大,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追着公车奔跑,临走前,男孩将天蓝色的雨伞仍在了女孩的公车上,然后,摇着手再见,笑的阳光灿烂。
爷爷去世后,一家人来到爷爷的房间,偶然翻出爷爷留给每个人的画册,画风淡雅清新。
幸子一直想要翻过单杠,但忽然间一朵向日葵在她身边开得灿烂无比,开到的小村庄,开到了亚洲,开到了地球,开到了宇宙,忽然间,她内心力量满满,一下子就翻了过去。
特别喜欢结尾的那个曲子。
很欢快,很喜欢。
第一次遇见Katsuhito Ishii 导演的“茶之味”是五年前在国外旅行时的露天电影院。
在一众观影的笑声中,我睡着了。
只印象模糊地记住了那首表现形式些许夸张和怪异的“mountain song”。
昨天在小小的手机屏上重温“茶の味”。
午后未开空调的炙热,纱窗偶尔吹拂来的习习凉风,玉兰树上嬉耍的小鸟…甚至,我焦躁的心,和Katsuhito Ishii 的这部电影奇妙的组合成了多维画面与只属于自己的-与其说是观影体验,不如称之为“此心的夏日之味”~不知道导演是怎样做到的,镜头里的场景、细微的流动、声音的背景,甚至脑海中滑过的怪异想法,不知不觉的白日梦,在导演的电影中以层层叠叠、延绵不绝的层次与无限的延展表达出来。
从个体的角度,生命中本就没有所谓的辉煌与成就。
事会变,人会老。
普通人的生活里处处皆是延绵不绝的相续与日常。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相似,却有着无限的延展和鲜活。
那一帧一帧的小日常流动,一家人在门前树下发呆,各有各的烦恼和孤单,看似怪异的暖心爷爷,忙碌又孤独在家庭和事业中努力再努力的妈妈,每日高铁通勤疲惫不堪的爸爸,青春期害羞内向不敢表白的哥哥,幼小的、体会着比成年人更深层生命本质、但又因此而备受困扰的妹妹,在东京打拼表面酷酷的潮男达人,内心实则敏感害羞的叔叔…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有我们自己成长和生活的影子。
没有激烈的故事。
一帧一帧流动的日常,每个人的烦恼,退缩,鼓起勇气,害怕,回来,再尝试,面对,放下…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面对自己的问题,其中不乏怪异与尴尬的幽默,而时光,也在这当中不知不觉流淌。
两个半小时的观影,没有快进,没有同时做别的,没有像上次一样睡着,莫名的,心由焦躁不知不觉安静了下来。
或许,正是导演所表达出的那一帧帧流动的日常、与细水长流触及内心深处的情感,令我感受到了共鸣,也得到了一种表达,这就是导演与电影的奇妙之处吧。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起初以为会乏味,看着看着却喜欢上了片子的节奏与味道。
片子讲述了一家六口的夏日生活。
清新的生活小品,淡淡的味道,宁静沁心而清香回味,犹如夏日午后睡醒呆坐在屋子里头脑意识朦胧时,口中含着的那口香茶带来的感觉。
很喜欢这种感觉。
喜欢上那个老头,一开始还觉得神经兮兮的,不过越看越可爱了!
确实,我是看到他死之后留下给全家人画的漫画才感动的,一个人一生到老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并且自己也是快乐的,那他活得真值了!
还死得那么安静干脆,一点不拖泥带水,给家人添麻烦,真是值得敬佩!
换一个角度,《茶之味》所诠释的对生命的态度也是我欣赏的,人死了不需要用悲伤来纪念,而是快乐、积极、健康地生活,以此足以告慰亡灵。
《茶之味》的山野风光、花香鸟语真是令人心旷神怡,也仿佛让我回到了童年时光,那是最自由、快乐的时光…… 的确,那种感觉也是在城市里所无法感受到的,心胸的豁然恬静,人与自然的融合…… 有时间还是多走走乡村比较好。
日本人真是极富幻想,从小到老,人人都有一个幻想世界,猜不透,也许这样心态会比较好,保持童贞,保持开心,永远都像那个小女孩儿一样无邪地快乐。
片尾曲很清新,跟电影很搭,中间他们表演的那首生日歌也还不错!
浅野中信的表演有所改变,难得出演这样清新的电影,跟昔日女友那段会面好尴尬好傻哦(笑)。
大喜大闹大跳感情起起伏伏的生活才精彩吗?
三言两语品茗作画小小幻想的日子也不错的雨天有蛙鸣 晴天有鸟吟 舒缓恬静的小日子
看了3遍才看完,中途总想着,这到底说的啥?
却在几次想放弃的时候被那些浅小的片段给打动了。
那雨中不停挥舞的双手和被雨水打湿却欢乐的脸庞,那在画纸上终于翻跃上单杠的小小而坚韧的身子,于是眼睛突然就湿润了。
生活多平淡丫,但感动与温馨并没有远离我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不经意的出现。
有些侯孝贤风格
很怪异的电影,片头从孩子额头飞出火车的桥段就给我一种无厘头文艺片的感觉。还用旁白交代剧情;6分钟弃剧。
也许很好看吧 …但是不大喜欢 小萝莉挺可爱的
神经质的一家人,是一壶泡了三遍的茶,寡淡无味。
零零散散的片段拼接也算是介绍了一个完整的家庭 cult元素丰足但始终差一个主线将全片贯穿 温情醇厚 轻描淡写
每个人出乎意料地被连成了动画小段,搪不住感动,影片的天马行空让我大开眼界,其实我很喜欢每个人的神经质小段呢
爷爷为小孙女画的那本画集看得我都快流泪了
看之前没想到里面的画面有这么抽象,居然有导演会直接拍一坨大便,太恶心了,很多画面也很掉san,从脑门里钻出来的火车,脑门就变成一个洞,餐厅里腻歪的情侣,店里面穿水手服的男高中生互相摸腿,大声讨论女生胸部摸起来怎么样,不停做奇怪动作唱难听歌的鸡窝头老头,河边不停扭奇怪动作的刺头混混,色彩绚丽三维爆炸的妈妈,突然乱入的爆闪动画,没有剧情就算了,所有主角都丑丑的油油的,是想表达想象力丰富还是想表达有创意?总之差评,看完的感受就和看到开头那坨大便一个心情。
漂亮的空翻,某段日子融化进了整个太空!
爷爷好可爱,有阳光小美女的感觉。
没感觉
和「熊谷守一」属于一类电影,不以故事为主导,单纯展示情节和状态,人物在做什么、各种奇怪的动作、微妙的情绪变化等。不一样的是这部人物更多,活动范围更大,置身于大自然中,体验更丰富、有层次。不去拆解真实的场景,动画部分则试图在强调这一切的真实(?)。直观感受是它真的能“延长寿命”,而且是轻松的那部分,片名就是观感。4.5
实在是有够无聊的~
春天的礼物。两个半小时就像吹一口蒲公英一样轻而易举地从眼前飞过。是日影殿堂中那类最好的代表:它显然吸收了某些外来的美学,但又完全不在这些美学的传统中,因此摆脱了符号学和方法论上的语境和索引,显得无比自由,个中精彩都是没有先例,也没有继承者的。那些树林和山峦的镜头意味着什么?它们不是消解力,更不是静观,而是“在场”,是自然在互动性地凝视我们,因此默许、见证、又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些沉默的凝视成了对一部电影的暗示:石井克人没有在创造任何事,甚至相反,他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拿走那些阻碍“人之为人”的艺术伎俩。正因此那些怪癖的行为,乖张的景观和幻觉般的相遇才会如此美好地给予我们自由,没有人知道它们意味着什么,但它向我们明证人和自然是如何游弋在半开合的彼此之间,同一轮太阳又如何为各异的生命送上同样的满足。
完了,我连日本的小清新电影也看不进去了。
想住在那样的房子里
不知道为什么总能想起来菊次郎的夏天。整篇缓缓的,没有跌宕起伏但是看着着实很舒服。爷爷给家人的画册、大大的向日葵、一起看的夕阳,没有浮躁感,生活真好。
这跟好看不沾边吧…这也太抽象了
好片子呀好片子。~这个可以叫做文艺片。
再一次被文艺片锥死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