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9这一天平常但又不普通,联想到2010年1月份的类似事件,有道是风水轮流转,东西颠倒,有些事是真真切切的发生了,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它居然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个片子印象之前看了个开头的长镜头就有点被吸引,但是也不知咋的后来这片子没看完,因为没记录,会不会因为太长了?
不过看完,还是能有不少的回味无穷。
该篇又名走向毁灭,主角当然因为最后不会游泳结束了生命,不过这时间点把握的也确实别具一格。
从老家在去见成名的前女友,不料却在途中想要救从桥上跳下的小男孩,你道是他在自杀而他却是在冒险,小孩爬上岸来,你却随那水流而去。
还有那事业和感情都受挫的哥们居然寻了个短剑,窝囊。
看看这女主,人生如戏,生活不过是她的排练场,多大点事哈,人家活的好好的!
只是你想重新认识她,已经没机会了。
一部最近的德国电影,2021年上映,电影尺度真是不一般,1931年的柏林应该被人铭记。
很喜欢的角色是拉布德,外表玩世不恭风流倜傥,内心却有最敏锐的感知和深邃思想,豪门子弟的身份真有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在权势社会下,一样在生活的深渊里挣扎,人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学识和思想洞见而尊敬他,反而介意他沉迷在纸醉金迷浪荡生活之下,是对社会和国家的不负责。
被痛苦所腐蚀,被迫接受爱人的背叛,理想破灭,对他来说,都让他对自己厌恶至极,因为他心中有着对人最真挚纯真的感情,和解救世人的崇高理想,一个心中装满正义和光的人,也因为身处黑暗四壁,再也无法触碰光。
很喜欢电影中的黑白胶片的插叙叙事,有年代感过去,也可以以某种方式在现实里重播,有理想的人都在放纵自己,就像法比安,他跟拉布德太相似,博士毕业同样也会为了那几十块的小费,而低头为上流人士开车门,无疑是一种来自阶级的嘲讽,同样的迷失和追问,却在遇到Battenberg 之后,爱欲让一切又燃起了希望,两人为失业和金钱发愁,最终却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
Battenberg爱法比安,是一个热情童真的人,励志想做电影明星,这个理想就注定了两人的不同,为了梦她确实牺牲了一切,包括爱情,可她也最终发现,她永远无法掌控她的生活,她想要的角色,甚至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去攀附导演,换来的也只是无止尽的被摆弄,可她却已对有钱人的生活无法自拔,尽管想摆脱污泥,却最终成为了污泥。
法比安由始至今都在坚持,在泥潭里残喘苟活,因为这里至少还有爱的人和珍惜的朋友,一切发生的太突然,朋友离世和爱人的离去,让他开始怀疑一切,对这个城市产生了随即而来的陌生感,他并不贪婪,只想找个依居之处,却被未知打乱步调,伤心绝望的离开了此地,回归故乡,但他永远忘不了布拉德的离去,放不下自责,最后死于那场为救人的溺水。
救人于水火,却忘了自己不喑水性,多么无畏的爱和勇敢,他才是最英雄的角色,为生命献身,做最坚定且最清醒的人间思想家,先锋主义也注定了荒唐。
为什么战争和社会留下的时代诟病,要让一群无辜的人民来解决?
因为一个国家的错误决策,最终承受后果的却是苦难民众,电影里无情揭露了那个让人惶恐的社会氛围,贪婪嗔痴深植人心,大街上人潮流动却是一具具行尸走肉的傀儡,早已没有灵魂,肢解掉自己的身体,所有人只是在等死,或者虚无的好死赖活着。
电影结局并不悲恸,好似读完一个故事,借用拉布德的临终遗言,活着就是侥幸,死亡才是必然。
法比安说,在这石头的城市里,找不到什么可以留恋的德国老大楼,还真多喜欢用石头造的,不是那种大✖️的民房。
那是乡下房子石头房子挺棒的,用暖气保温又隔音。
石头房子挺棒的,用暖气保温又隔音。
石头房子挺棒的,用暖气保温又隔音。
石头房子挺棒的,用暖气保温又隔音。
石头房子挺棒的,用暖气保温又隔音。
气韵上企图高度还原魏玛共和时期,这点成功了。
看到了色情演出,包豪斯建筑,Art Deco 风格的家具和装修。
还有萎靡的爵士乐和乌发电影公司。
美术道具化妆服装上这部电影可谓下足功夫。
加上穿插1930年代柏林夜生活纪录片。
还原出二战前德国花花世界。
故事发生在1931年8月,当时德国经历经济崩溃,纳粹势力将在1932年崛起。
纳粹思想已然开始燎原。
学校里那个的"一心只有祖国"的坏种之后会穿上褐衫,横行校园横行欧洲。
教授忌惮高涨的爱国浪潮违心地发表骑墙言论。
男主的名叫雅各布,却喜欢别人称他的姓,这里可能暗示他是犹太人。
最后一个镜头他的笔记被焚可能也是呼应他是犹太人。
当时还未迫害犹太人,只是喊"德国觉醒"。
1933年开始才喊"厉害了我的德"。
电影的气质非常像德西卡得奖电影费尼兹花园的前半部分。
费尼兹花园把史诗题材拍得过于潦草,而法比安却补足了这种遗憾。
全方位展现巨大社会变化前的溃烂,伤口,绝望和希望。
男妓院,女同酒吧这种有违日耳曼民族高贵气质,伤风败诉失德行为很快就会被荡涤。
呼唤底层工人意识觉醒的努力也在进行并失败告终。
所以男主法比安,不会游泳的作家以溺水身亡的结局也隐喻了文人在时代浪潮中无法防身自保,更别奢望救人。
所以在纳粹上台前就谢幕了。
另一个男主,拉皮德崇拜莱辛的富二代。
崇尚自由却又受不了爱情事业双杀。
也暗示这届年轻人不行。
前半小时眼花缭乱的摄影语言非常贴导演想表现的时代气息。
三个小时的有点长,而90分钟的费尼兹花园又太短。
电影看完了很久都还是很恍惚。
可能是被电影拽住混进了魏玛苟延残喘的那一年,以至于三个小时看完后回到现实世界觉得他妈的自己就是不合时宜的人(和片名重叠了)。
强烈建议用平板看,4:3的画幅真有种被吸进去穿越的魔力。
重逢不了的恋人,无法出版的自传,被玩笑扼杀的学术以及在礼崩乐坏的世界保持的那点体面,这一切能留下的痕迹如同灰烬。
一个乱世的文学博士在时代的荒芜和青春的颓靡里显得更是可笑了些,它的折现能力甚至还没有在街边帮有钱人开车门赚的小费来的高。
更可悲的是主角法比安偏偏是个道德主义者,失业了还是要帮助流浪汉,还是要给爱人科内利亚买裙子,还是要给母亲偷偷塞钱。
这个世界还能保持体面吗?
尽量吧。
虽然不会游泳,但是也要劝自己学会游泳。
虽然不会游泳,但不会阻拦科内利亚的事业。
离开她是为了和她在一起。
虽然不会游泳,但救人的时候嘴里的烟不能掉。
尽管最后那个本以为溺水的小孩屁事没有上了岸,而他却永远没能赴那个约。
然而,当你再度用目光触及生活时,请不必询问,因为你的双眼已经干枯黯淡,为了真实,尊荣,和洁净灵魂的灭亡。
写了很久的散文被烧为灰烬,与你赴约的科内利亚仍然每天下午三点痴痴在咖啡店等着。
谁都知道第二年纳粹上台。
谁都知道world war II(不知道为啥打中文过不了审)一触即发。
可谁也不知道科内利亚每天独自喝了多久咖啡,又或者是从什么时候再也无法单独去赴约。
要是主角法比安真如他好友所说的活下去,当个作家,写写过去发生的一切的话,也许又是另一版《昨日的世界》了吧。
《法比安》无疑是一部令人伤感的影片,爱在其间,犹如一场炫目的花火,炙热、耀眼,却又折射得灰烬散尽后的黑暗,更加的孤独与荒凉。
故事发生在德国纳粹快要上台的时代,一战刚刚结束、社会凋敝颓废,法比安本人也参过战,在恐惧、死亡、残破的战争景象里幸存下来,日常在一家香烟厂工作,晚上则在随身的笔记本中记录和书写,也许是小说、也许什么都不是吧。
夜晚是堕落的雾,法比安也会在夜晚寻欢,有一晚撞见了寂寞的莫尔夫人和他那个要记录所有偷情者姓名的丈夫,他仓皇逃跑了,逃向了虚无的夜,他始终无法接受那样荒唐的”游戏“吧。
法比安喜的是观察和记录,相较于挚友拉比德,他显得更为的疏离,显然他不太相信理性能够改变权力,但实际他不温不火地推动了诸多”变革“,他鼓励挚友拉比德向教授提交了自己的论文(虽然结果是悲剧的,但动因是积极的),他会在餐厅里招待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也间接地帮助了工作疏忽的服务员,他不喜柯尼利亚在权贵间的周旋,却又默默地为她作出了最动人也最伤感的试镜台词,他不会游泳却情不自禁地选择跳河救人,最终、也是注定般地陨灭在了这个燃烧的年代的前夕,一个善良的人的死亡。
一个体面的、自尊的、肯定”人“的社会,法比安的挚友拉比德振臂高呼,犹若一个钢铁之躯,但他在打击和困难面前无疑是脆弱的,爱情破碎、论文被戏弄,在梦碎的时刻选择了自我的毁灭,“这些妓女们只有义务没有权力,而嫖客们只有权力没有义务,购买她们只需要很多钱”,拉比德最终的陈述,预示了他内心急剧变化的挣扎和迷茫,一个理想者的死亡。
柯尼利亚是法比安生命里的烟火,是这个冷静观察者心中扑腾的火苗,他们的爱是一见钟情的、炙热的、滚烫的、情不自禁的,但柯尼利亚显然是更现实的一方,吃饭的时候都能考虑到要精细地备好备用粮,和爱人吃饭时也能坚定选择与制片人打个招呼、坐下来吃饭到午夜,而制片人对她的占有便是她选择的、要付出的一项代价,她一直坚定地在选择自己的“事业”,而法比安就“冲动”得多,他会将一半的离职工资用于购买一件裙子给柯尼利亚,会毫不犹豫地给流浪者以施舍。
拉比德曾质问柯尼利亚“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为何还要做电影演员这个行当”,她回答是“但愿有无用之美”,果真是“无用之美”么?
可能恰恰是有用之美。
柯尼利亚会羡慕拉比德的庞大财富,会微笑着询问法比安为何不早告诉她这一点,在打靶场上她会和拉比德兴冲冲地贴在一起,尝试着各类亮丽的事物,她追求着更大的可能性,也追寻着更稳定的生活,一切似乎看起来也无可厚非。
但法比安是她无法忽视的光明,是她愿意在午后等候的爱人,他爱着她不渴望占有她,是真诚地希望她幸福的法比安,但河水最终吞没了他,吞没了她的爱。
我早些走是不是比走得太迟要好?
刚才我站在沙发旁 你的身边 你睡着了。
此刻你睡着,我给你写信。
我本愿留下,但是你想,如果我留下,过上几周你就不会快乐了。
即使你独自一人,没有我在身边,你并不会怎么样,一切又会回到当初。
你会很难过吗?
50岁了,那个人。
看起来像个穿着华丽的退役摔跤手。
我感觉,亲爱的朋友,我就像把自己卖给了解剖室。
我好想再进你的房间,把你叫醒。
不,我让你继续睡。
我不会崩溃,我想象着自己在一个通明大亮的世界,医生察看着我,其他人都想研究我,躯体和心理都要,一定是这样的。
只有置身污泥,才能走出污泥。
而我们就是要走出去。
我写的是“我们”。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现在离开你,是为了和你在一起。
你会保有对我的爱吗?
你还愿意注视我,拥抱我吗?
不在乎另一个人的存在?
周日下午 从4点开始,我会在劈柴咖啡厅等你。
如果你不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呢?
---法比安最终还是幸福的,他与柯尼利亚达成了原谅和复合的渴望,他们意图重新开始,即使最终他遭遇了不测,但他们的爱燃烧如永恒的花朵,会照耀着柯尼利亚的往后余生,比起那些爱而不得的人们、虚无堕落的人们,挣扎与苦痛反而是更为光明的徽章。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与时代格格不入的青年,声色犬马的时代,一场荒谬,最终慢慢沉入水底。
电影开场击中我心:
对时代绝妙的注脚,悲剧在三个街区外发生,房东却希望能在出租屋里创造一个“体面的”世界,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中产似乎都有着同样可爱的德行:努力维持幻想,被戳破后还拒绝面对现实,当然,这是因为享有一定资产后,自然可以找到些许依托,真的很好笑。
这部电影长约3小时,以至于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让导演填补任何自己想要填补的要素,作为一个观者,我试图将这些要素掰扯开:与Fabian相关的内容,以及与Fabian不那么相关的内容。
(这种区分是极为主观的。
)电影前半个小时几乎都在刻画Fabian所处的时代,这一部分也是整部电影里最为“出彩”的一部分,(因为它真的出现了很多色彩(笑)——炫目的灯光下,堕落的政治,凋敝的经济,混乱的道德,一切离深渊只有一步之遥,回顾历史,当时的德国的的确确,已在地狱边缘。
头痛,看图吧,很明显,摆烂!
直接来讲Fabian:全片Fabian和Cornelia分手再复合共三次——Fabian 和Cornelia相遇的场景,恍惚间我以为我在看爱在三部曲,宿命般的相遇,穷酸落魄的文青和还没出名的小演员,这种角色设置如果不发生点什么那真让人说不过去!
果然,一见钟情,“我可以为你破例”,哪个文青能受得了这种告白?
nobody!
Fabian作为一个文青,自然也是“无师自通”,两个人在事后进行了一场绝妙的角色扮演,注:全身赤裸。
哪个文青能受得了这种“把戏”?
PS:强调一下,本篇中提到的文青,多半是指我,F&C的恋爱经历太像我勒!
这里Fabian第二次与Cornelia见面,非常值得注意:可能“直男”很难感受到女友真的有什么变化,但是,可以这么说:
怎么这么会说?!
这句话真的破防。
之前写不下去是懒得分析,现在写不下去是开始思考要不要给前任打电话...这部电影非常好。
又名:每一对二战兄弟都会有一个魏玛平行世界AU,但汤姆希林无论如何都活不到片尾🌹很会写独白的德人+契诃夫式的角色+新浪潮的混合风味,还有点默片时代冷冷的诙谐。
魏玛德国时期的柏林是一团等人收拾的乱麻,可是男孩女孩老人们还是带着无可救药的善良加一点臭毛病在这里生活着。
男女主的甜像路边草丛里带籽的野果,在这座城市的混沌中像唯二的人类始祖一样各自相伴。
法比安的朋友是一条明线,他早早地经历了得意和失意,最后留下这样的话:“死亡是必然,活着才是偶然。
”法比安在偶然的情况下迎来了他的结局,对于一个结构精巧的故事来讲几乎是天理难容。
他像一只喜欢在墙头行走的猫,天生有优柔寡断作足垫,走过碎石断瓦而毫发无损。
他本能的柔和总是能抵消他的锋芒,即使往罪恶的方向走了相当一段距离也总会迷途知返。
时间悄悄地流逝,他从没有站上过时代的潮头,从没体验过从浪尖跌下的绝望,却也不知道脚底的哪个漩涡会把自己吞掉。
大厦将倾的魏玛德国,法比安和他的朋友们却在善良或懦弱中被死亡先于罪恶选中,巴比伦柏林中的人们在罪恶中浸泡得苍白。
该片的叙事方法较为高级,通过二战前德国魏玛共和国一个年轻人的日常,展现了那个时期德国的人文风俗、世态炎凉。
文学青年法比安的人生最后一段时间与这个国家一起幻灭,故事发生时,主人公寻找着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有着美满的回忆,但是最后,他的工作因为动荡的社会丢弃了,他的爱人被权贵阶级拉去拍电影了,他的朋友因为论文辅导的教授受到政治分子的威胁,而没有通过,最后自杀了,他自己最后在准备奔向幸福时,因救人而溺死了。
一切好像看上去都是个人的遭遇,其实是和整个社会即将动荡而崩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故事。
影片的服装、道具、场景艺术设计风格鲜明,描述出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各种风貌。
影片还穿插了大量的黑白纪录片影像,来证实这个社会背景的真实性,同时穿插了一些广播背景声、标语,战争的阴影已经在周围出现,一队又一队的士兵走过,秘密警察在搜捕人员,显示出开始动荡的德国社会。
忘记谁推荐就存到云盘里了,完全不了解电影背景。
但一开始看,就被深深吸引。
先是明显感觉片子的底色是文学而不是影像(后来得知据说改编自魏玛共和国最有影响力的自传体小说),所以镜头必须如此跳跃剪辑,才能跟上文字两三行转瞬间就可纵横穿越情绪、时间、人物的能力。
然后是1930年代的柏林,各种政治势力、文化思潮、技术进步、战争、各色人等、社会阶级矛盾……那个混乱又危机四伏的大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里面的人物无论浓彩重墨还是寥寥几笔,均栩栩如生。
一个个隐隐不安但又生机勃勃,一个个拼尽全力但又无能为力,一个个带着清晰的人物小传(历史的、社会阶层的、特定类型的)迎面走来。
“这个时代做这些有什么用,至少可以带来一些无用的美”,“你只有在污浊里打滚,才能让你离开污浊”,“离开你,才是不离开你的方法”,“我的确还有另外一个职业,叫生活”……三个年轻主人公,(抽象兼具像)思考、(社会)行动、恋爱生存,有着跨越时代的普适性。
但我不太喜欢简单地贴标签类比,还是愿意放到那个时代背景里,去了解那个文化、那个社会、那些人物,如何慢慢成长为今天的模样。
好多年没看过这么过瘾的片子了。
到快结束时,感觉差点要进入“正常类型”电影了,虽然故乡的风和云很美,老父老母很好,但如此结尾,我虽觉安慰,但肯定失望……然后,要学游泳呀!
救人的人消失了,“是一条鱼淹死了吗?
”很痛,痛到一直看完片尾,希望有什么彩蛋拯救一下心情,没有。
所以,我真的喜欢德国(欧洲)电影!
当代德国电影里常见的杂糅、拼贴等手法,《法比安》都有。黄金二十年代的大城市,在格拉夫电影的前半部转变为令人叹为观止的万花筒效果。但也许是为了带出某种诗学立场,特别是作者、演员和制片人之间的冲突,格拉夫突然在后半段为这部电影造出了一个爱情故事的核。这个过度感伤的情感故事不仅将凯斯特纳精辟而几乎愤世嫉俗的笑话和批判变成了自怨自艾,更是把法比安这个维特式的道德向人物变成了笑话。当最后他的日记在纳粹焚书里烧毁,你不由得怀疑这是格拉夫对凯斯特纳的嘲讽。
小张21岁。两个孩子,现在在湘潭跑快车。他在中专毕业后和自己的同学结婚。在昆山当了两年厂工觉得太辛苦……小王24岁。郑州某房屋中介二级销售。高中毕业考上民办大专但家里掏不起学费。打工辗转多地来到省城。小李29岁。成都某酒吧驻唱。本科声乐专业毕业。年少无知被骗,曾参加某歌唱类节目第二轮被淘汰。小刘32岁。上海某著名带货大咖公司创意总监。211硕士研究生。4k一月的合租间最近再考虑换。小赵39。东北人北漂多年,在百子湾开了家小酒吧,因为疫情维持不下。还好在成都买过房,目前考虑转型为沈阳烧烤。老黑45。广东人。因赌博千万身家耗尽,现在澳门做“保安”。老白50。那年夏天跑到柏林作为访问学者至今。
看不下去
1931年的柏林街头,魏玛共和国正在走向消亡,大萧条时代即将到来,纳粹开始在街头崛起,文学博士囊中羞涩写小说度日,好友死于一个笑话,女友为演员梦而舍身,“学会游泳”成为最荒诞的预言。
实话实说,我看的太没意思了,断断续续,还是我层次不够啊。
3个小时的意识流?
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 始终学不会游泳的人
看了半个小时,纯纯墨迹文艺?
浪费3小时的时光,就为了看一个自诩为道德品质自命不凡,却又在社会上卑微如蝼蚁的普通人走向无力的毁灭。
坚持不下去
22-123. 沒get到,結尾像是有意為之,實在無法理解他們之間的感情……政治隱喻很多,遠不如之前的《無主之作》。
一个人的史诗,又何尝不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风雨欲来之前那些细微的感知,无论你信或不信,都会被它裹挟着飘入深渊,当你幡然醒悟时一切都已太迟。没有谁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它在时代的车轮面前是那样微不足道,在这个世界即将沉沦之前做自己的英雄,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结局呢?充满魅力的光影,让人心疼的表演,2021最被忽视的佳作之一。
1931的德国是一种山雨欲来的氛围,经济不景气,一战的阴影还没有消失,纳粹就又要崛起了,Labude的命运伴随着迷离彷徨走向毁灭,Fabian的爱情是这其中的亮色(这三个主演都好喜欢,希林真是越发好看了)
文艺片。
时间太长,但却没有对应的内容体量。
4.5星。Old time的优雅和decadent. 制作极其精良,一众演员都很出色。
对电影理论的实验
开篇的阿卡贝拉便令我惊艳,初听以为是环境音,而后慢慢转向嘈杂,不自然,在跃动中迷离。前半小时破碎、交错的形式,很适合用来展现混乱和翻滚的欲望,但和过快过密的对白一同阻碍了情感的融入。直到两人进入私密空间,赤诚地展现自己最稚气可爱的一面。她跳起舞时,能很快地体会到,在这座城市她是多么宝贵的东西。但是,除了在生活中嵌入一些关乎时代的,恶意、恐惧和痛苦的绽放时刻,后半部分总体仍是无趣的。这种镶嵌使得时代的阴影始终没有远去,却又不时让人遗忘或感到突兀。
又长又臭,无趣得很,不明白想说些什么。
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