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老妈依旧继续欣赏着央视八套的电视连续剧《茶馆》,是大结局,看完之后的老妈,显然有些意兴阑珊。
之前几天,连续看过,但终究没有耐心再看下去了。
没有耐心的原因是,我不喜欢这个改编版。
老舍的原著,我读过,很熟悉,因此改编的版本,哪些情节是添加的,哪些情节是立体重塑的,我能很分辨清楚。
整体上来说,改编的茶馆,情节是蛮丰富,人物也还蛮鲜明的。
但其中最不能让我容忍的,便是强化了王掌柜的儿子二栓子的“革命事迹”,因为我觉得这与老舍的创作初衷是南辕北辙的。
老舍自己出身于北京市井,对于周围生活着的“小市民”是存在着很深的感情的。
但这种感情,又不同于鲁迅那种“怒其不争”,充满批判性的,而是一种“我佛慈悲”式的同情与怜悯。
鲁迅直眉冷对,希望自己用笔来“指出一条道”,然而老舍则是意在描摹,希望其他人来给他笔下活生生的人物“指出一条道”。
所以,老舍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是在活着,是作为一种生命本体本能的在活着。
昔日,看武侠小说,或者帝王小说,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词语“逐鹿”,意即竞争天下的意思,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鹿,性情温顺,善良,对于人往往没有很强的畏惧心,还一身是宝,往往被人们随意宰割,这不就是人民的象征吗,不就是天下的象征吗?
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小市民,很多时候是不会关心国家大事的,什么国耻什么政治他们一概都不想知道,更不愿意明白。
就像先前老舍在《四世同堂》里说得那样,日本鬼子占领了北平,祁老太爷根本不会关心,他只关心“粮店有没有关门?
粮价有没有涨?
”所以类似于,二栓子成为革命党这种改编,实在是不太靠谱的,也实在是太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了,当然在央视八套放的电视剧,你不能指望它脱离这个时代的主流色彩。
也许有人会说,老舍在原著里面不是有隐隐约约写康顺子是革命党吗?
看看茶馆的创作时间,就知道了。
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
那一系列对于知识分子的改造什么的(其实我最讨厌这个词了,我觉得是思想统一束缚还差不多),老舍还会不明白吗?
连丝毫不懂政治的张爱玲最初写《半生缘》的时候,还要写有的角色奔延安了呢,何况老舍呢?
再说,老舍在解放后根本没有写出什么值得称赞的小说,只有一部话剧《茶馆》倒还值得研究研究,反正解放后的文艺创作,大家心里都明白,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这部剧还不错。
人物都演的很好。
目前看到大清亡国。
这里头坏人可真多。
也是真的坏。
活着不如死呢。
无数的剧情荒唐无语。
无数的人啊可耻可笑。
就是茶馆子。
菜品有点少。。。
已经看完了。
从学生运动之后都是庞公公跟两个骗子和两个东北逃兵的事。
再之后就是两个骗子的儿子跟庞公公剩下的一家子人的事。
实在是有点跑题了。
后面又要跟茶馆扯上关系。
反正很不合理。
两个骗子强拐强买妇女儿童坑蒙拐骗都没让人给打死,活了这么多年。
还有宋二爷他们两父子,哪是个正常人啊!
一个比一个混。
后面我都是跳着看的,我觉得剧情太牵强了,故意制造悲剧。
没有合理性。
当然,演技都是挺好的。
学生运动之后的剧情跟大历史关系不大了,也就不精彩了。
另外,我觉得这剧情很像余华《活着》。
只不过一个是清末到新中国前夕。
一个是旧民国到改革开放前夕。
我们知道老舍先生的《茶馆》是根据多个场景来写在北京城的剧变。
看了原版的,再看这个电视剧,觉得很不错,剧本改编的很有功力,能够看出了原来的影子。
看茶馆,不就是看个世间的人事兴衰么?
清朝末期,民国开头再就是抗日结束的三个部分。
而平头老百姓看这些就是体会世事和人生么?
为什么想宋恩子,吴祥子是一代接一代的祸害百姓呢?
为什么想唐铁嘴,刘麻子之流是越来越光明正大的作奸犯科呢?
王利发只是一介小民,他只懂得保护自己的茶馆,让它继续开下去,让祖宗的产业别断在了自己手上了。
这么简单的目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都满足不了。
真是应了一句话: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看茶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国家如果从根烂了的话,上位者的一个小小的决策,对于老百姓都是天大的灾难。
在那个时代,政府,警察,巡警不过算是光明正大的强盗集团而已。
难道我说的不对么?
所以说,乱世人不如狗啊!
里面有个情节就是:老丫头宁可把两肉包子给狗吃,也不施舍点给大傻杨。
这世道,让人看了怎么不能心酸呢?
在看的时候,不禁想:为什么?
为什么可以群魔乱舞,天下大乱。
公正,平等在哪儿去了呢?
在茶馆里面,同样也透露了一股希望。
这就是以二栓,喜贵和大力他们代表的抗日分子和游击队分子。
在这个时候,他们是希望的象征。
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摆脱茶馆没落的命运。
茶馆的没落是一个典型。
在那个时候是如此常见。
我们再来看看人物。
首先:王利发作为老掌柜,从上辈接下了茶馆,只想让茶馆兴旺起来,他用了多少方法啊:留声机,收音机,相声,评书,打鼓,和那个秀岑不成功的京戏。
但是不管他如何努力还是上不了座为什么呢?
这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整个国家的衰败,老百姓都没钱了,大家还怎么去茶馆吃茶呢?
有钱的都是些妖魔鬼怪,他们来茶馆干嘛?
想刘麻子之流来了茶馆,王利发又不待见他们。
这里我觉得有点奇怪的事:王利发作为一个市侩之徒吧,他一心想赚钱,一心想茶馆好,但是他不是两个眼睛都看钱上的。
刘麻子,唐铁嘴他们在茶馆谈他们的勾当,不是买卖孩子就是下套骗人的活儿。
他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只能冷眼对着这些人,仅有的一点良心就是在这里体现了出来,但是他只是一种被动的反抗,他没有能力,最后也没能阻止事情的发生对吧。
康顺子还不是一样被卖到了庞太监那儿啊!
就我个人的观点,王利发这个人没有这么大的正义感,他的功利性应该更强。
不然怎么可能在北京这个势力眼横行的地方生存下来呢!
大栓也是自己想努力帮着父亲把茶馆搞好,他是王利发的儿子,在他父母这对良民手下是怎么可能变恶呢?
所以他也是只能无力的反抗而已。
二栓则不同,他初打日本鬼子就说明自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无畏之心。
这一点可以说收到了其他人的影响。
常四爷是个贯穿始终的人物,有骨气,能担当。
能够在众人慌乱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定,能够支持自己的而且去干革命,能把自己的家变成个交通站,在这里他的身份就是半个革命者了。
他的正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老百姓的脊梁。
他敢上宪兵司令部去找人评理,他能力排众议理解秦利民。
可以说,这几家人算是他最有主见吧!
松二爷是一个典型的好吃懒做。
平日里什么事情都不做,小事情不愿做,大事又做不了,在家里面只靠着二秀的工作和周围大家的接济。
做人是失败的,但是他还不自觉。
对现实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的脑子还活在清朝呢?
而且他把思想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秀岑。
头脑僵化,思想保守。
秀岑不想谈,我们知道这个人的思想是多么的丢人。
如果这个人在现在,应该活活饿死。
宋恩子,吴祥子,清朝是密探,民国了是特务,日占时期是汉奸,到了抗日结束又是政府的人了。
他们这种人,属于那真正能够管到老百姓欺压老百姓的人。
可以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
属于合法的强盗。
二德子只能算是一个打手而已。
有着几膀子力气。
但是还是骑在百姓头上。
唐铁嘴和刘麻子开始的时候只是单打独斗,也是属于下三滥而已。
但是到了抗战结束,成个转型,成了党的人了。
身价的上升找了棵大树,升级了。
现在对这些人没有什么恨了?
只是觉得他们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是合理的。
我顿时想我们当代社会,正是我们看多了这种事情,才觉得刘麻子之类的算是小打小闹吧!
从大清到解放,从熙熙攘攘到冷冷清清,一间小茶馆,就是一个社会,百年间历史沧桑,但无论是什么时代怎样变化,不变的是人吃人人不能做人。
老舍作为自己笔下的故事的亲历者,他1956年写下并出版的这个故事,我想,也是为了控诉那个过去的人吃人的社会,以及告诫那个时代活着的人和未来的人,不要让悲剧重演吧。
但是,十年之后的文革,历史的车轮又一次重新走进那个不把人当人人不能做人的圈套里去了,好不容易走过了混乱和战争,而这一次,包括老舍先生自己在内的活在这个土地上的众同胞们,他们的血肉又一次被吃干。
算一算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我们不过百年,而带走老舍等伟大知识分子的文革,距离我们只不过40-50年,也就是我爷爷的爷爷和我爷爷他们的故事,一切似乎是那样的近。
希望这故事在往后的任何时代都不会重演,人吃人人不能做人的事再也不会发生。
(之前我不喜欢翻来覆去就那几个人捯饬一部剧,这次我认怂,43岁才不惑,生活本不就是周围围绕中心几个人生活么)茶馆生根在清末,王利发在苟延残喘的清势力下接过裕泰茶馆1900年世纪之交,经历各种时代变革求生存,慈禧,康有为,孙中山,抗日战争,国民党政府,层层扒皮,苛捐杂税,人性在万恶的旧社会尽显卑劣本质,从底层刘麻子、八国联军吓破胆的慈禧太后,清小官吏宋恩子之流、一介流民痞子二德子、日本侵华好男色司令官、被美国兵骑在头上拉屎的无能的国民党官员、小丑一般一心想着复辟的庞太监家眷……上下沆瀣一气,十八般武艺全用自己人整自己人,哪来同仇敌忾(八国联军时更看到了国人的软弱无能),道尽了世道最沦丧模样!
尽管最后一把火王利发在郁郁寡欢(哪有欢,尽是悲愤交加)中焚烧殆尽。
尽管天下都乌鸦一般黑,永远望不到头的有希望的日子里仍然让我们有感动:看尽世道险恶依然夹缝中求生存的王掌柜,倡导实业救国大志向的秦二爷(虽然最后一场空,也暗示万恶的旧社会实业救国就是空想),一身凛然正气,打抱不平,生活优渥亦或破败依然眼里有光的常四爷(我的最爱),还有四爷儿子,二栓子那些娃娃辈,都有了新中国能成功端倪的星火之源。
应了常四爷剧末那句“我就是盼着盼着坏人能有报应,好人都有一个好的结果,国家像个样,不受外国人欺负。
谁都不欺负谁,谁都讲道理。
”茶馆剧本👍,道尽一切人性本质,致死他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老舍英明。
再反观如今这剧,现如今言情偶像剧让人作呕🤮,大题材又经常坏人最后一定被和谐。
实在不堪入目。
愿文学回归自然,愿优秀成为日常,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样才大有可为!
PS:我女儿正排演《茶馆》,她演常四爷,竟跟我最q喜欢的角色🎭不谋而合,也是一惊喜🥰。
昨天终于在酷六上把电视剧《茶馆》全部看完了。
一般我很少看国产电视剧,一来浪费时间,二来现在的电视剧拍得也实在不敢恭维。
可是《茶馆》是个例外,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了一集,就忍不住想把这部剧看完。
起初被吸引的是这部剧中人物的语言,譬如王利发的那些恭维客人的话,唐铁嘴和刘麻子那些骗人讹人的话,宋恩子吴翔子敲诈的话,让我感叹话原来还能这么说。
许多电视剧的弱智在于,情节和台词太容易被猜到,而看《茶馆》的时候常在我觉得无法应答的时候会有妙语解围。
接着看下去佩服演员们的演技了。
陈宝国的演技没的说,从青年一直演到老年,从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到晚年的心灰意冷,还有对主顾们说拜年话和对刘唐宋吴们说讽刺的话时的表情拿捏得很准。
大部分时候王利发是个本分的生意人的形象,见谁都说拜年的话,但有时逼急了也会冒出“操你八辈祖宗”之类的话。
粗口是这部戏里少不了的元素,例如二德子说话必带“他妈的”,人物的性格就显得很立体了。
这些粗口没被当做“三俗”和谐掉真是幸运啊!
继续回来谈演员的演技,其实感觉陈宝国还不是演得最好的,个人觉得演得最到位的是唐铁嘴,那走路的姿态,还有往上转的眼珠子,一幅贼眉鼠脸的样子,看了特欠扁。
刘麻子也演得好。
好的剧本往往很反映现实,《茶馆》虽然写的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事情,但很多地方我们看了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
譬如茶馆里写的莫谈国事4个字,放在如今也适用。
在网上谈国事被和谐的还少么?
跨省的都有。
宋恩子吴翔子的敲诈行为多少也能让人联想到今日的城管。
像唐铁嘴刘麻子坑蒙拐骗的也不少。
茶馆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什么样的人都有。
电视剧《茶馆》的后半部分不如前半部分,二栓子常喜贵的革命情节总有些突兀,不想同一部戏里的情节,更像是嫁接上去的样板戏。
这也算是一大败笔。
还有这部戏里的年龄不大对,王掌柜一出来就三十多了,到了抗战胜利,还不得八九十啊,还有二秀,前清时就在了,到戏末也该50多了吧。
至于三爷,就更加长寿了。
瑕不掩瑜,这戏剧本写的好,演员演得好,是部不可多得的好戏。
自闭了,之前发的影评是被毙了还是咋回事啊?
没了呢?
白打那么多字了。
后五集好几天才看完,前面看的时候还能吃下饭,因为知道茶馆还会好起来,要不就结局了。
越到后面心里也越沉重,吃饭也不看这个了,后几集也比较拖沓了,从唐铁嘴刘麻子没了之后,小字辈出场就没啥意思了,就是重复他们爹的行当,还是那些东西,但是不如他们爹的精彩。
有点水剧情了。
坏人太坏太多,显得庞太监都没那么可恶了,不过买女人还是挺恶心,想想他怎么折腾康顺子就恶心。
我没看过原著,有秀岑和常富贵这个角色吗?
如果是的话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就是从这来的灵感吧?
我看他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部电影。
松二爷演得好啊,这里的演员都不错,松二爷是出彩,人又好又蠢又窝囊气人的劲儿演的太到位了,玩物丧志四个字的完美体现。
最完美的角色常四爷,从最开始的看清,反抗到看透,但依旧相信,依旧反抗,精神不灭啊,他悲呼我爱国但谁爱我啊!
让人心碎啊,四爷是悲痛的但精神不灭,也许是他参加过义和团,知道这样的局面终被打破。
吴祥子宋恩子唐铁嘴刘麻子都是那个时代必然要有的,一个好的时代不会让他们消失,一个糟糕的时代则会让他们明目张胆的活蹦乱跳。
我看见弹幕都在说坏人过得好啊,都想做坏人,所以我们总是有什么反真善美的想法,真善美也许让好人痛苦,也许让坏人得到利益,但是这样的品德却不能不歌颂不传播,因为人需要被这样的思想束缚,社会才安全,如果杀人的人变成大多数,那么茶馆就是我们的生活,就算我们不做好人,还有弱肉强食等着呢,能保证不被更恶的人了欺压,杀死吗?
这是我给自己的反思,真善美到底该不该存在?
茶馆让我们认识到那个时代的残酷,同时我们该想的不只是这个时代有什么相似之处,努力去看见事物的多面性才能做一个明白通透的人。
背景音乐声太大了,人声又小,有的台词压根听不清。
找了好几个视频都不带字幕,最后在优酷搜到的。
看了第一集,感觉宝国叔弯不下腰,嘴怎么感觉有点别扭呢,汉武大帝里还好啊。
常四爷说话的腔调像个太监,倒是会反思,但是不耽误躺平享受😂后面对这个角色肃然起敬,常四爷的结局是正面角色里最好的了,过早的经历了看透了,却没有被吃人的年代打垮精神,到老了依旧是具有反抗精神的。
王掌柜秦二爷看透的太晚了,土埋半截了没有必要再去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了,干脆就让它垮了。
宝国叔从留胡子开始演的好了,不出戏了,把底层百姓面对蝇营狗苟的窝囊劲演出来了。
我应该是爽文爽剧看多了,也没经历过那么痛苦的年代,所以那个年代的煎熬痛苦无奈我能明白,但我没办法设身处地的体会那种痛苦。
剧情太拖沓了,最后五集我磨蹭了好几天才看完,唐铁嘴刘麻子等等一群反派角色退场,小字辈出来,所有的故事又重来一遍,当然这只是告诉我们经历了大清到了民国,其实大清根本就没离开过,但是让观众觉得枯燥就还是处理的不行。
世道这个词剧里说的我耳朵都起茧了。
结局有点想哭,因为每一部剧的结局都会有些淡淡的感伤,再就是撒纸钱挺触动我的,也说不出个理由,就是觉得看着难受。
当今我也有很多的不满,但跟那时候比我们还是幸运了许多,这个世界哪里有真正的桃花源呢,我们不该指望有这样一个地方了,而是自己去创造,如果王掌柜能放过自己,放弃茶馆跟常四爷出城种地,他的脸也许不会越来越苦,但未来又是未知的,谁又能那么准确选到自己合适的呢,哎,把握时机争取和放手同样重要啊。
我是先看的这部电视剧,后来又接着看了电影。
说实话,如果没有看电视剧,这部被奉为经典的电影我有时候真需要愣一愣。
剧情跳跃太快了,人物像上菜一样飕飕的,因为看过电视剧,所以里面情节反而能理解。
电视剧篇幅大,时间长,里面的小段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娓娓道来那种感觉才好,就是那种小片段小对话小表情才能让一个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
不知道为何,我对里面唐铁嘴的形象真的是太喜欢了,虽然说也可刘麻子一样干着苟且之事,但这个形象真的难拿,走路,表情,永远拖拉的鞋,演员真好,导演抠细节太到位!!
清末,民国,一直到快解放,每次看完两三集,关电视时候总是一声叹息,好人没有好报,官场银子吃饱,做生意的穷死,偷奸耍滑的腰包鼓鼓!
唉,什么世道!
从大清到解放,从熙熙攘攘到冷冷清清,一间小茶馆,就是一个社会,百年间历史沧桑,但无论是什么时代怎样变化,不变的是人吃人人不能做人。
老舍作为自己笔下的故事的亲历者,他1956年写下并出版的这个故事,我想,也是为了控诉那个过去的人吃人的社会,以及告诫那个时代活着的人和未来的人,不要让悲剧重演吧。
但是,十年之后的文革,历史的车轮又一次重新走进那个不把人当人人不能做人的圈套里去了,好不容易走过了混乱和战争,而这一次,包括老舍先生自己在内的活在这个土地上的众同胞们,他们的血肉又一次被吃干。
算一算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我们不过百年,而带走老舍等伟大知识分子的文革,距离我们只不过40-50年,也就是我爷爷的爷爷和我爷爷他们的故事,一切似乎是那样的近。
希望这故事在往后的任何时代都不会重演,人吃人人不能做人的事再也不会发生。
前半部分相当相当好
前半部的老戏骨演技炸裂,新生代就差那么点味儿,但妥妥的就是一部电视版的话剧。
太经典了!每个角色都有其代表意义!
瞎逼闹革命减一星
经典神作电影版5星,这个电视剧就只有3星。电影是无一处不精妙,无一人不精彩。电视剧呢,也还算比较顺溜,但就是神作在前,一对比,这分就高不起来。王利发,竟然还干起了蒙别人扳指的事,这人设塌的。并且陈宝国演啥角色都是一个样,眯眼歪嘴,和于是之没法比。周里京看上去衰弱,没有精气神,不像常四爷。看到3集,再随便往后面看几眼,就不想看了。
一个茶馆,一个老掌柜,一个100年的故事,令人叹惋的世道
四爷真爷们,二爷性情,利发烦恼人
不如电影版《茶馆》好看。陈宝国的王利发,明显不及于是之的王利发演技出彩。
一般
剧本好只要不是脑残就可以拍的不错 梁天是个亮点
老北京,老中国,悲喜交加
剧情还行😊演的很好
10/11/20
本来觉得还不错,坟头戏越来越多,看的都恶心了!完全把原著的质量拉下了好几个档次
不如电影优秀。
我操你八辈祖宗!
原剧本和舞台表演都是天花板。连续剧看着难受,瞎编瞎演。
全是流水账的无效剧情和台词来水时长
茶馆这部电视剧表现的跟那个话剧嗯一样好看。
建议看谢添电影版那才叫经典,比这注水的电视剧强多了,这个高分一看就是90后刷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