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原之战

関ヶ原,Sekigahara

主演:冈田准一,役所广司,有村架纯,平岳大,东出昌大,北村有起哉,伊藤步,中岛书,音尾琢真,松角洋平,和田正人,木村绿子,泷藤贤一,中越典子,坛蜜,西冈德马,松山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关原之战》剧照

关原之战 剧照 NO.1关原之战 剧照 NO.2关原之战 剧照 NO.3关原之战 剧照 NO.4关原之战 剧照 NO.5关原之战 剧照 NO.6关原之战 剧照 NO.13关原之战 剧照 NO.14关原之战 剧照 NO.15关原之战 剧照 NO.16关原之战 剧照 NO.17关原之战 剧照 NO.18关原之战 剧照 NO.19关原之战 剧照 NO.20

《关原之战》长篇影评

 1 ) 刻板×2

看了关原之战,导演能力平庸,人物设定上无趣,扁平,作为历史剧两个多小时可以接受,但是该拍的没拍,决定胜负的历史人物,跳过,盟友,基本跳过。

战争场面也很水。

年轻人怎么就一定会被胁迫,也可以是自己内敛又有野心,或者内心矛盾纠结但始终是自己做下决定。

至于事成之后早死绝嗣,这里面有好些人都很符合互相欺骗利用是非成败转头空这类设定,艺术塑造没有,非常刻板。

反复声明三成的理想,又一刻板。

最后还没有我喜欢的小西行长,可爱有趣有能力又忠于朋友,一想就喜欢。

整部电影搞得像忍者宣传片,分点描写友谊不行吗?

 2 ) 中二老乌龟胖揍耿直二五仔

客观来说,这部里各演员念台词的水准不同以往,不再是咿咿呀呀各种腔一通乱叫,尤其是三成同直江的一场文戏临场感极强,一来一去间单纯明快的语言能让人被他俩的谋略所感染,不自觉的发出“西军必胜”的感慨。

然而武戏坐实了我朝对日本战国战争呼作“村长械斗”的评价。

基本没啥面上的描写,着力于武将对直属部队的指挥。

为了烘托三成的义,居然连小早川“战神”都给洗白了……三成的人物形象是饱满了,其他人就干瘪了:比方我大谷刑部的戏份出奇的少,少到你都看不出他的作用……叙事有些断片,也就无聊打发打发时间罢了。

 3 ) 虚情假“义”

关原之战酝酿已久,可真正打起来也就短短的那么几个小时,这部电影以石田三成为正面描写,以义字为主题,但对义的描写模模糊糊,几声大喝,几句夸词就成了义了吗?

为了义,而囚禁大名家眷以至于闹出人命,这种义来的可是真的无耻。

大一大万大吉真的不是为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正如电影最后的描写,石田三成临死之前口呼大义,之后影片便戛然而止,毫无内涵。

 4 ) 其实双方无疑都在进行一场豪赌

关原之战中的西军东军都在全面开战前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挫折。

对西军来说,自己在关东的主力上杉家由于被伊达政宗,最上义光联军牵制住而无法实现东西夹击的最初计划,同时另外一支主力立花宗茂也被投敌的大津城所牵制住。

而更尴尬的还是在东军,德川家康的嫡系部队三万六千兵马竟然被真田家弹丸之地牵制住导致无法及时抵达战场(当然也有学说认为是故意拖慢速度的)。

饶是如此,东军依然比较团结,以较小兵力的7万对抗同床异梦,大部分都在隔岸观火的10万西军。

但战斗开始后,只有少部分兵力在奋战的西军仍然一次次地击退了东军的攻势,没记错的话石田三成本阵都打退过7次进攻。

再加上宇喜多秀家的奋战仿佛西军甚至逐渐的占了上风。

也许此时西军内部原先做内应的都不准备投敌了,其实很多人眼里这只是丰臣家内斗,没意料到输了就意味江山彻底改姓了。

这种心态下自己只需要见风使舵就好,没必要太拼命。

但历史的车轮就在此时转动了,德川家康面对越来越不利的战事只能豪赌一把,对着小早川秀秋开火催促其叛变。

这一把,就这样赌赢了。

这无非是二选一,如果小早川认为这开火是挑衅于是一怒对准东军冲锋,谁又知道结局如何呢?

 5 ) 一场电影节奏上的灾难

看了狠多评论,看似说了很多,实则离题万里。

这里不是天涯煮酒,我们要讨论的就不是历史本身,也不是要借机表达我力挺西军还是死忠东军。

我们应该把目光从遥远的虚空收回到影片本身,就事论事,评论这部电影。

我想说,这部电影的节奏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耐心看完片尾字幕,我发现,本片的导演同时兼任脚本。

实际看片时,明显能感觉到,导演对于自己的孩子真是舍不得删改,不顾一切的要加入尽可能多的东西。

这导致电影节奏的崩溃。

尤其是在占全片多半的文戏方面。

演员念台词的速度在我看过的所有日本电影里还没见过比这更快的。

例如直江兼续,出场之后和石田高速飙一段贯口后退场,简直像春晚导演在台下举着计时板让他别耽误零点敲钟。

导演似乎还嫌节奏不快,还特意加入了一些快进镜头,让人更加焦躁。

想塞的东西太多,时间又有限,直接导致了大量角色的龙套化。

比如哥儿七个除了福岛正则基本上集体酱油,五奉行都在告诉快进,除去德川之外五大佬里只有前田还有点戏份。

整个东军,只有德川家康的戏比较有彩,这么乱的节奏下还能出彩真是难为役所广司了。

井伊不光戏份是大众脸,脸蛋更是大众脸……西军方面也好不了多少。

大谷跑龙套,宇喜多一帮人哭晕在厕所,岛津一直在念经,原作中岛左近的聪明才智基本没什么表现,光体现勇武了。

当然导演可能有话说,时间太紧,我也没办法啊。

可是这么紧的时间,却能拿出大把来给某村刷脸,给战神洗白白,你时间到底是紧不紧啊?

大部头名著改编电影本来就是一门学问,如何取舍更是关键。

战国影视剧方面。

《葵三代》里面那才叫政治斗争,表面上慢条斯理,下面黑脚频出,而不是本剧里比赛谁说话说得溜。

《清州会议》役所广司也有出演,演柴田胜家,那部片子的节奏比这部好多了,役所广司得以大飙演技,和老同事诀别一幕没什么台词,反而入木三分。

不知道何时还能看到《天与地》那样精彩的日本战国电影,现在看来,还是只能指望那些老导演吧。

 6 ) 【电影】18024[5.13]《关原之战》

关原之战係一场发生係日本战国后期,几乎牵动所有实力大名嘅大型会战,虽然往后还历经两次大阪合战,先最终迎嚟德川幕府嘅正式开业,但关原之战嘅规模同历史意义还係空前绝后嘅。

电影从石田三成嘅角度,以著名嘅“三献茶事件”拉开序幕,叙述咗石田如何年仅39岁就位居五奉行之首,到秀吉病逝,与德川矛盾一触即发,最后各自集结盟友,决战关原嘅经过。

全片最基础嘅思想脉络在于石田所以要讨伐德川,皆因要贯彻“正义”嘅理念。

且不论旁人对呢一艺术创作係认同抑或反对,至少我係持保留意见嘅。

石田自幼仕从丰臣,而猴子正係逆袭天下人嘅最典型代表,从石田“大一大吉大万”家纹足见,石田三成亦係胸怀天下野心之人。

虽然历史中石田确实生性耿直,人缘差,战术不灵,但讲石田仅为虚无缥缈嘅两个字而决战关原,不免将佢刻画得太过迂腐古板,有啲太浪漫了。

其实,电影只截取咗从壬辰战争(文禄庆长之役)结束到关原之战间几年嘅片段,放大至上百年日本战国史嚟睇,不过一个短暂嘅瞬间,虽然闪亮,却係应仁之乱以嚟133年时光发展出嘅必然结果。

从相模之虎北条早云,西国之雄毛利元就,到甲斐虎武田信玄、越后龙上杉谦信,再到织田信长“布武天下”,战火燃遍咗东瀛66国。

最后,係关原对峙嘅双方其实既非最聪明,亦非最强大嘅竞争者,只不过佢哋係最后,亦最幸运嘅幸存者。

纵观德川家康嘅一生,先苟活于尾张织田同骏河今川两座大山嘅夹缝中,再得信长垂青成长为四天王之一,到面对信玄公嘅赤军几乎命丧三方原,乃至同丰臣大战长久手竟能全身而退,从丧家犬到天下人,完美诠释咗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嘅传奇。

我哋从电影中睇倒嘅,不过係家康已经羽翼丰满嘅样子,殊不知,係佢最终成功嘅背后,隐含咗多少不为人知嘅辛酸。

如若北条、毛利、武田、上杉、织田、丰臣随便一人晚出生个几十年,或者能有多一分时运,怕且亦冇家康嘅机会了。

因此,得以顺利上洛君临天下,既係家康步步为营,左右平衡,把握机遇嘅结果,亦离唔开一众前辈为佢奠定嘅时势根基。

反观石田三成,虽然亦係响当当嘅人才,但空凭一腔热血同一面“正义”嘅旗帜,乱世中係远远唔够嘅,根本无法牢固咁团结足够强大嘅领主们。

以丰臣嘅名义讨伐德川,反而被德川阵中“大阪七本枪”为首嘅丰臣旧将打败,实在令人唏嘘。

如果唔係真田赤军为石田拖住咗“红虎”德川秀忠嘅两万大军,为西军挽回些许颜面,西军或者会败得更惨。

有如明智光秀,后世嘅同情无法改写历史,成王败寇,错过嘅人就注定只能被时间淹没。

第一次睇正统嘅日本历史片,服饰、礼节、大具、忍者、母衣众还原度都很高,令我眼前一亮,即使唔为故事,单纯睇表演同画面亦值矣。

精彩,推荐畀有心人,不收藏。

 7 ) 了解过一些关于战国的历史才能看的明白的电影

前端PS:对电影所描述的本段历史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跳过本人的评论部分,直接下拉到黑字加粗部分,那是从历史角度对本电影的讲解刚看了半个小时,差点看不下去,并不是看不懂,而是对这段时间的历史太过了解了。

司马辽太郎的这部小说我也看完过,剧情很紧凑,但也不是这2个多小时能够讲清楚的,毕竟这是历史题材的作品,很多时间节点、事件原委都是需要表现出来的,这样观众才能看的明白。

这部电影的开始,导演是用简单倒叙的手法,用关原之战前石田三成的回忆,讲述了石田三成成为丰臣秀吉秘书的经历。

顺带回忆了这部分时间的战国历史,尤其是丰臣秀吉外甥丰臣秀次的谋反。

但看着有种节奏过快的感觉,各位演员们仿佛在着急忙慌的去演完交工一样,节奏、剧情、剪辑,都是跳跃式的推进。

尤其在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的矛盾上,压根没有真正的激化出来。

作为历史题材的电影,应当在几个关键节点上做一些文章,比如德川家康如何在丰臣秀吉面前故作忠诚,比如本多正信如何与德川家康密谋天下,比如德川家康如何利用和激化丰臣家文官和武将的矛盾,而在这部电影,似乎就像看大事年表一样,一二三四的就这样念出来的一样,仓促,也缺少核心点。

不由得想起老早的一部《关之原》连续剧,那些大和剧老戏骨们,真的把德川家康的大奸似忠,和石田三成对丰臣秀吉知遇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或许是有导演的个人思想在里面,这部电影在对石田三成为首的西军描述的比较多,比如岛左近、大谷吉继,而东军方面也就是德川家康戏份多一些。

而这样的结果那就是角色失衡,观众也就只对除了剧情以外的内容感兴趣。

其实,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平定战国乱世,织田信长靠狠,丰臣秀吉靠仁,德川家康靠忍,然而,如果说玩政治,德川家康当之无愧是时之豪杰。

如何低三下四,如何暗渡陈仓,如何挑拨离间,如何摆弄人心,石田三成都不是他的对手,因此,在剧情上,更多的应该描述德川家康的手段,和石田三成的反制手段较量(虽然玩不过人家,但是三成的手段设计性是很理想的)。

而这部电影,显然让这俩对手有点无缘无故又有点牵强附会的杠在一起。

当然,这部电影叫《关原之战》,在战争上也应该多加泼墨,从战争前西军各自为战、貌合神离,石田三成的威望问题,东军丰臣系武将齐心协力表现自己。

到战争时的拉锯战,再到小早川秀秋的背叛,以及毛利秀元的作壁上观,包括老古董岛津义弘的死要面子按兵不动。

最终西军战败,各将领的结局。

对于战场上将领百态的刻画,是一部历史战争片应当有的,而这位导演显然火候还是欠缺了许多。

还有的是关于初芽和石田三成的暧昧感觉,其实也是来的稀里糊涂,为什么一个刺客忍者不杀三成,反而因为一句话而被收买,为什么前面让称自己为狗,后面却奢求起了关心,为什么只是收取一些情报,就让两个人就产生了情愫?

当然,或许有更多的篇幅,才能把那种感觉表达清楚,但是如今这么简短的时间,显然无法服众。

而在对历史节点的挖掘上,导演也无法将前因后果讲的清楚,这也因此有了标题那句话,只有了解过这段历史的人,才能看的明白的电影。

(只在日本和台湾上映了,唉为啥有台湾呢)。

这里,也给各位想要看这段历史的朋友,推荐区胜写的《话说日本战国》,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成长的更多。

或许有人说,这只是一部电影,一部演义,半真半假看的开心就行了,而在本人感觉上,历史题材的电影,要么是符合历史,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都能看懂。

要么是让人浅显易懂,即便没看过历史,但也能很短时间内明白节点和内容。

显然,这部电影,选择了第三者,和历史有出乎,也没讲清楚为啥会这样。

所以,给这部电影,只打了推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日本电影的置景和配乐,还是一级棒的。

附:以下给大家从历史的角度简单讲解下这段历史(有部分剧透)早年,石田三成和大谷吉继(就那个脸上有病的)被丰臣秀吉发现其才华,收为贴身秘书。

丰臣秀吉统一天下后,由于自己无子,便收了外甥丰臣秀次为养子准备继承家业,然而小妾淀姬突然给他生了个孩子是为丰臣秀赖。

由于有了亲儿子,丰臣秀吉想让丰臣秀次挪窝,而不识相的秀次不但不挪窝,还口出狂言说以后给秀赖点地方过日子就行了。

于是丰臣秀吉起了杀心,在秀次一次作死事件上大做文章(秀次向天皇进贡,被污蔑有谋反的意思),逼死了秀次,然后杀了外甥秀次全家,包括刚远道而来,一脸懵逼啥都不知道,只是按照早些年的约定,要和秀次成亲的最上义光女儿驹姬(就是电影里石田三成惋惜的那个)。

秀次被杀后,丰臣家的血脉只剩下丰臣秀赖这一根,十分薄弱,丰臣秀吉还不停的让各个大名们写忠于他和秀赖的保证书,扬言要带到棺材里去,这让位高权重的二把手德川家康暗暗的乐的肚子疼,战国乱世,人质都能杀,保证书顶个屁用。

不久后,丰臣秀吉去世,以石田三成为首的文官接管了一切事务,他们为了不影响当时参加文禄之役(即明朝明神宗万历年间三大战役之一的“抗倭援朝战争”)诸将的士气,以及日本国内其他人(你懂得)节外生枝,就秘不发丧。

直到外征人员全部撤回后,才正式公布死讯,丰臣秀吉原配宁宁出家,淀姬和秀赖去大阪,前田利家是孩子监护人,德川家康继续在伏见主政。

由于丰臣秀吉在世时重文轻武,这使得在文禄之役时,文官和武官势同水火,加上一部分武官是和丰臣秀吉一起从尾张开始打天下的,而文官却是秀吉在近江事业有成时招募的,所以,丰臣秀吉一死,压制不住的矛盾就爆发了。

而德川家康也正是看重了这点,他首先讨好出家的丰臣秀吉原配宁宁,通过宁宁是原配的身份并且出身也是尾张的特点,拉近了和丰臣武将的距离,然后违反丰臣秀吉不准拉帮结派的规定,私下将德川家臣的儿女和丰臣武将结婚。

纸包不住火,文官看到德川家康的拉拢阴谋后,也很清楚二把手想篡位的心思,就向同样资格老的前田利家告状,想让前田利家来压制德川家康和武将派,结果还真压制住了,德川家康不得不回去闭门思过,结果才回去,前田利家病死了听说利家挂了,而且石田三成还告了黑状,于是武将派以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福岛正则(就电影里那个二愣子似的家伙)、浅野幸长为首,提着刀跑去找三成算账,也就有了电影里石田三成跑路,跑到德川家康那里的一出。

(提醒,电影里是前田利家压制了武将派的暴动,而历史上,这时候的利家已经死了)。

家康这时肯定不会杀三成,因为这水还不够浑,他拉了偏架,让三成自证清白没有告黑状,代价是辞职回家,而此时的三成无兵无外援,于是就回到了老家佐和山城蛰伏。

到这里,电影有一段没讲到,家康用一个莫须有的暗杀计划,使得前田利家之子前田利长吃了哑巴亏,从而在关原之战中没有露脸。

而电影里讲到的是三成与上杉家臣直江兼续的密谋,其实是在处理丰臣秀吉后事时,比电影里的节点要早。

三成与直江兼续的密谋就是三成在西,上杉在东,共同起兵夹击德川,而密谋后回到老窝的直江兼续正式开始起兵计划,还用直江状激怒了德川家康,愤怒的家康带着丰臣系武将,以讨伐谋反的名义,离开伏见来打上杉。

此刻,伏见和大阪兵力空虚,后方的三成便联络一些被德川欺压过的大名,以为丰臣家讨逆的名义,起兵夹击德川。

这里插一句,岛左近是最早跟着筒井家的,因为老大不行,就成了浪人,三成得知他的名气后,用自己的一半薪水来聘请到的他。

三成起兵第一站就是攻占大阪城,目的是抓住跟着家康一起去讨伐上杉的大名的家眷当人质,结果做事不密,家眷们跑的跑,死的死,让跟着家康一起的武将们对他恨上加恨。

之后就是攻打伏见城,镇守的德川家元老鸟居元忠战死,拿到伏见城后,就坐等德川家康回师了。

(其实伏见城之战这段能拍到电影里就很好了,会很壮烈)这里再插一次,三成号召讨逆时,岛津义弘也来了,但是三成看他带的人少,特瞧不起他,这是他俩的第一个梁子。

(估计三成不知道当时的萨摩岛津兵团的无敌实力)三成停下时,布了个局,政治上,让毛利家家主毛利辉元当盟主,目的明确,除了毛利家本身声望有号召力外,事后有功的话是他三成的主意,有祸的话反正他三成不是盟主,麻烦也找不到他身上。

军事上,用大垣城和岐阜城作为桥头堡阻击德川回师。

织田信长亲孙子织田信秀就是负责岐阜城防御的。

自此,东军和西军的界限就画出来了,三成方来自京都以西的大名居多,而德川方是京都以东的大名居多。

东军得知夹击消息后,在小山(地名)开了战略会,其实就是明确本次战争的意义,与会者公然提出丰臣家的秀赖公子就是被这些文官给忽悠到了,我们要以二把手德川家康为中心,把这些忽悠人的家伙干死。

战略会后,丰臣系武将负责先行回师,德川系负责回到大本营江户招募战斗人员,留德川家二公子结成秀康与上杉家对阵,只守不攻。

丰臣系武将很快杀到了西军的桥头堡,便停止进攻等着德川系人马过来,可德川家康磨叽着就是不动,直到德川系武将本多忠胜来当监军,丰臣系武将才明白,这是要投名状来了,如果真的效忠家康,就先杀几个丰臣系同僚看看,表表忠心,于是一通组合拳,加上织田信秀是个草包,岐阜城沦陷,大垣城也近在咫尺。

由于岐阜城沦陷,西军不得不调整军事,将兵力集中在大垣城,然而调整却没跟岛津义弘打招呼,结果差点让他陷入东军的包围圈,这是他和三成的第二个梁子。

家康在江户也没闲着,首先写信给上杉四周的几个盟友,让他们一起攻打上杉,这就绊住了上杉进攻的步伐。

其次,毛利辉元的堂兄吉川广家向德川家康去信,表达了毛利家打算中立的意思,毛利辉元政治觉悟就是没他堂兄高,明显是三成给毛利家挖的坑他愣是没看出来,这也是毛利家富二代娇生惯养的结果,以前有问题还能有小早川隆景和吉川元春两个叔父给出主意,现在先辈们都去世了,这个富二代就成了没主意的人,还好堂兄广家看到了危险,于是软磨硬泡、陈清利害后,毛利辉元便派吉川广家代替毛利家与德川家康商议保持中立,不会出战,这是西军中最强大的一股力量被策反了。

最后,受领地转移事件和宁宁影响(电影里有讲述),小早川秀秋也去信表示要做内应。

安排好了这些后,德川军兵分两路,一路德川家康带队走南路,一路德川秀忠(家康三子,德川家接班人)走北路。

结果是德川秀忠点背,因为被上田城的真田幸村绊住,关原之战结束了,他还没走到关原,这是题外话不表。

反正结果就是东军兵力就这样有落差了。

石田三成在大垣城看到东军象征主帅的标志后,明白该来的德川家康还是来了,岛左近不把东军放在眼里,在杭濑川设伏诱敌,给西军来了个开门红(这就是电影里那一段家康吃着饭团先说好后骂娘的那段)。

晚上西军军事会议,鉴于白天打了胜仗士气旺,岛津义弘提议夜袭最好,其他几个人也符合同意,然而石田三成却当着那么多人面,驳回了岛津义弘的提议,这是第三个梁子。

作为文禄之役能征善战,连朝鲜和明朝都头疼的战国名将岛津义弘,带着一帮当时日本最凶悍的萨摩兵,连续三次被一个小辈文官驳面子,难怪关原之战时他说出那番话了。

身在大垣城,敌人在城外,西军军事会议开的莫衷一是,探马和忍者告知情报,东军打算绕过大垣城,直接攻打石田三成的佐和山城。

西军兵力占优,而且又能及时抢占有利地形,虽说德川家康擅长打野战,但石田三成还是打算利用这两大优势截击东军,且全部包围吃掉。

(下为关原之战布局图)

关原之战布局图看了这图,恐怕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都能看的出来,东军基本就是进入了包围圈,必死无疑,西军军事会议结束后,各个将领立刻按照部署,进行各就各位,而察觉到西军动向的东军,也立刻行动追赶,就这样,不占兵力优势的东军进入了包围圈。

之后的事情就和电影里差别不大,井伊直政和松平忠吉撩骚的打开了关原之战的序幕,对阵双方你来我往,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西军由于后续兵力不足,始终无法在击退东军部队后追击,只能是撤回防线,而东军却能够利用后退进行反杀。

开战不久后西军岛左近不幸饮弹,历史上是下落不明,使得石田三成无法应对对阵的东军黑田长政攻势,于是石田三成亲自去岛津义弘处,让其攻击黑田长政侧翼,结果岛津义弘扔下了一句:此战我们是各自为战。

之后就继续不听石田三成的号令了。

此刻,即便岛津不参战,如果毛利秀元和小早川秀秋部进攻,一样可以包围全灭东军(看上面的布局图就清楚了),石田三成放出进攻信号,可得到的却是两路人马不听号令、无动于衷的结果。

当然,德川家康也看到了石田三成的信号,两路人马的表现顿时让他明白了与毛利、小早川约好的潜规则生效了,于是将本阵继续向前推进,给东军前线更多的支援,也给西军更大的军事压力,东军也彻底进入了包围圈中。

此时,石田三成还在不停的放信号让两个未投入战斗的部队开打,可这两边,一个毛利秀元说饿了开始吃便当,都开始打仗了,哪有做饭的道理,饭盒都是空的(日本课本里的“宰相的空便当”就是由此而来,比喻言不由衷的人),一个小早川秀秋纠结的犯了选择综合症,直到德川家康也忍不住喊他下山开打,让本多忠胜在山下用枪声警告他,他才下定决心:全军下山,进攻大谷刑部(大谷吉继)营地。

(也有传说,小早川也是被逼上梁山的,身边早埋伏好了德川的杀手,如果不叛变,就要被杀掉,由亲德川的家臣接管军队。

)关原之战这一刻,胜负已分小早川叛变首当其冲是大谷吉继军的压力,祸不单行,大谷吉继前军四个小诸侯见风使舵也叛变了,于是大谷军被叛军包了饺子,大谷吉继自杀,尸首下落不明。

然后再往前就是宇喜多军侧翼被斩断,宇喜多秀家被家臣明石全登拉走,最后就是小西行长和石田三成军,叛军和东军联合反包围,将西军合围全部歼灭,石田三成等主将在合围之前已经逃走。

直到最后,岛津军才回过神,也不愧是战国最凶猛的一只军队,用声东击西加埋伏的方式,冲破了东军的合围,扬长而去,虽然岛津义弘侄子岛津丰久战死,但东军也没讨到便宜,德川四天王的井伊直政受伤,不久后伤发身亡。

德川家康最喜欢的小儿子松平忠吉也受了伤,还好没有井伊直政严重。

而毛利秀元则下山直接回到了大阪城,没有参与到任何战斗中。

石田三成还没回到老窝佐和山城,老窝就已经被端了,而他在村子里也被投靠了德川的旧友田中吉政找到,之后与小西行长、安国寺惠琼和尚,一同被斩于京都六条河原,关原之战正式结束。

关原之战的其他额外战役还有长谷堂合战(最上军、上杉军、伊达军)、第二次上田城之战(德川军、真田军),有兴趣的可以去下载区胜的纪实文学《话说日本战国》来看,另外游戏《战国无双》系列,也会有对应的历史故事的。

 8 ) 日本人就这哲学水平还敢妄称中华正统云云?**的,日本电影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义这个东西不是你嘴上说说你就有了,你就正义了,你的实际行动呢?

日本人要理解义还得1000年恐怕。

🤭电影传达的成王败寇同样是是违心原始的价值观,我看电影里石田三成那操作水平就捉急,政治军事没一个行怎么可能赢呢,怎么可能结束乱世领导大家过好生活呢?

……………………?

………………………………………………………………………………………………………………………………………………………………………………………………………

 9 ) 关于影片历史背景的随笔补充

这部日本电影是占用客厅大电视和家人一起看的,因为家人对日本历史一窍不通,看得糊里糊涂,所以,我充当了啰嗦的旁白边看边作口头注解,顺带而记。

“关原之战”是日本战国史上具规模的著名战役,也被誉为丰臣政权与德川家康之间“决定天下的战争”。

《关原之战》电影剧本是根据司马辽太郎同名小说改编,与史实年份有差异,又因小说篇幅太长,我放弃了阅读,故此猜测女主角初芽(有村架纯)等戏份是情节渲染所虚构。

有关确切史料可自行百度,本文初衷仅按影片列举相关资料,不延伸探究。

影片以“缅怀”方式切入,简述石田三成(冈田准一)的一生,美浓国关原战场是其陨落之地。

石田三成官位丰臣“五奉行”的首席元老,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级别官位,历史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共识是内政治理才能卓越,绝非庸才之辈。

开篇(1572年)“三献茶”事件,当时年仅15岁的石田佐吉(幼名)为某寺院的童子在寺中学习。

一天丰臣秀吉(泷藤贤一)外出打猎,口渴到访该寺讨一碗茶喝,于是佐吉端上一大碗凉茶,秀吉一饮而尽;后又捧半碗微热的茶,感觉已适应,最后献上一碗刚刚沏好的热茶。

其心思细腻聪敏过人让秀吉大为赏识,这是石田鱼跃龙门的开端。

16年后(1588年),石田肩负在地势险要的本愿寺城基础上修筑大阪城的重任,历时三年后完工,成为丰臣秀吉统治天下的根据地。

其后是伏见城(京都地区)的修建,丰臣秀吉晚年的居城,也一度成为军政中心,出兵朝鲜的大本营,当时绝大多数大名都在伏见城建有朝拜时居住的官邸,包括德川家康(役所广司)。

7年后(1595年),丰臣秀次被流放至高野山后自尽,在伏见城议事对其遗孀处决问题。

“关白”丰臣秀次是“太阁”(关白隐退后的称谓)丰臣秀吉的养子,原本秀次将继承丰臣政权,不料秀吉的第三子丰臣秀赖诞生,于是矛盾暴显。

关于秀次造反有两种说法:其一,秀次因夺权确实造反了;其二,是被诬蔑为让秀赖顺理登座。

影片从石田口中解释按后者:“据在下所知,秀次大人并没有谋反之心”。

但不论哪种情况,石田三成都充当了诛杀秀次的刽子手坏人形象,即使影片反复强调三成的仁心。

关于石田三成自称秀赖是自己的亲儿子,作为忠实拥立秀赖的理据无懈可击,但我是懵逼了,也只能:呵呵。

竹林招募岛左近(平岳大),是为重现一段逾越君臣之情佳话的一幕。

岛左近半生操劳也没找到真正胸怀忠义的主公,虽然很多大名都发出邀请,但被岛左近一一拒绝,只得在近江落魄度日。

然而,石田三成愿意用自己俸禄(知行)的二分之一两万石为代价,君臣同俸禄,连丰臣秀吉都为之惊讶。

岛左近终于为之感动,答应成为石田家的家老。

关于“大一大万大吉”口号,贯彻了石田三成正义的治国理念,并在合战时不使用家纹改用“大一大万大吉”当旗印,仿佛超脱世俗的思维境界。

1598年伏见城,左近与三成对话聊起“竹杖事件”:三成在方广寺实地勘察时,用于现场指挥的竹杖无意间掉地上了;当时德川家康偶然路过,便拾起竹杖并递给了三成,而三成没有行礼也没有表示感谢,只是接过竹杖,掉头就往别的地方走了,被世人视为傲慢之举。

左近告诫三成的人际处世不被讨喜,事实也如此,三成的盟友不多,说白即人缘差。

反观场景转至德川府上,德川家康与曾经背叛过他的本多正信(久保酎吉)促膝长谈亦臣亦友;本多正信被后世评为“德川的智慧袋”,包括关原之战前夕(1599年)揭破了前田利长暗杀德川家康的阴谋。

关于对朝战争(庆长之役)的会议。

石田三成与加藤清正(松角洋平)、小早川秀秋(东出昌大)的矛盾就在此战中激化的。

石田与小西行长为“文治派”,加藤清正、小早川秀秋属于“武断派”,之间摩擦频繁。

负责统计战功的是石田三成,他把小西行长的军功据实以报,却减低加藤清正等人的战功。

因为三成认为加藤清正等人在朝鲜战场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残暴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朝鲜军民更强烈的反抗;至于小早川秀秋,身为总大将却披甲上阵追杀已经溃逃的士兵,行为不当也被三成参了一本,被丰臣秀吉严厉训斥,并没收秀秋的领地作为惩罚。

三成与“武断派”的矛盾不断恶化。

伏见城前田利家府上乱糟糟的一幕,是交代石田三成替丰臣秀吉迫使五大老签定誓约书立誓效忠丰臣秀赖的主意,当时秀吉希望自己过世之后,由五大老来辅佐秀赖。

然而,德川不但回避了这个问题,关原之战前夕,由于二号人物前田利家(西冈德马)的突然离世,导致家康更肆无忌惮;战后,五大老制度事实上废止。

以初芽为首的伊贺忍者,虽然表现力仍被夸大,但较隔壁《忍之国》的过分,此处尚算适度,情节上凸显石田三成收集情报的能力;还有备战军粮同理侧面反映三成后勤才能。

年末(1588年),遵照丰臣秀吉的遗嘱,加藤清正从朝鲜撤军归国,疲惫不堪的加藤清正拜访了代理秀赖执政的德川家康,控诉石田三成一党(文治派)欺骗太阁、陷害忠良的种种恶行,德川见势欢喜,甚至推波助澜。

战前一年(1599年),加藤清正与福岛正则(音尾琢真)以及五奉行之一的浅野幸长形成“反三成”联盟;然而,前田利家在世时,他们无法公开行动。

就在前田利家离世当晚,加藤清正等就开始诛杀石田三成行动。

所以,石田三成出人意料进入了德川家康官邸寻求庇护,气得德川咬牙切齿。

直江兼续(松山健一),上杉氏家老,与石田三成是好朋友关系。

关原之战前夕两人有会见场景:石田承诺在战争胜利后,会丰厚回报上杉家。

由于两人深厚友情,加上对德川家康的不满,兼续答应(上杉氏)加入西军。

后面“赤耳”效忠等情节,估计是野史或者原创情节了。

本片最大争议角色:小早川秀秋莫名的立场飘忽,会让观众感到迷惘。

先说秀秋身世,其实他是丰臣秀吉的养子,丰臣家对他有感恩,按立场来说不应倒戈背叛。

起因源于对朝战争中,秀秋对石田三成的弹劾行径生恨,其次,德川借缝拉近与之关系,甚至为秀秋求情使他免受领地削减之惩。

故此,秀秋早已埋下动摇根源。

所谓“西军”与“东军”的称谓是后人为了便于区分而追加的。

以石田三成为主体的联合军称为西军;以德川家康为总大将的联合军称为东军。

西军名义上的总大将是被拥立的毛利辉元(地位显赫),但是实质上统揽全局的总大将应是作为灵魂人物的石田。

毛利集团的联合军(包括毛利辉元及其养子毛利秀元、吉川广家等)是西军中最为庞大的势力。

但是在实际的战斗中,毛利辉元却几乎是寸步难行。

其余盟军如岛津义弘等各怀心思,按兵不动;故此,西军实际参战兵力悬殊各人心中早已有数。

关原之战里,西军还有两人可以简单介绍:大谷刑部(大场泰正),也就是大谷吉继,丰臣秀吉手下的名军师。

大谷患有麻风病,很多人都不敢亲近他,只有石田敢和他交往。

宇喜多秀家,也是丰臣秀吉的养子之一,对丰臣家忠心耿耿,同时是西军副统帅,关原之战里表现勇猛,可惜寡不敌众。

文戏部分解说自此,战事和评价,相信观众心中自有念头。

而我个人会给出满意的评价,主要是制作态度诚意踏实,除了还原战事前后歌颂故事人物,也表达了“仁义正道不敌老奸巨猾,理想主义不适合战国乱世”的现实。

当然,也要吐槽几点:石田三成光芒太耀眼(美化),初芽的戏份过多了(感情线来说,还是不错滴),小早川秀秋塑造得太怂,只有德川家康的狼心入木三分。

PS:还在考虑要不要看原著小说呢。

 10 ) 关原之战

整体来说还是挺好的,人物塑造都十分的饱满,而且都是大演员。

役所广司演的德川家康真的是很传神。

因为看够很多他演别的角色,所以觉得非常的好。

影片的主角还是一直停留在冈田准一演的石田三成。

片中完善的诠释了一条作死之路,在战争和政治博弈中都很幼稚,突然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张丰毅和吕良伟主演的《西楚霸王》但那个影片的篇幅还是相对平分的,项羽一半,刘邦一半。

项羽持续作死失败,对比刘邦不择手段的胜利。

而这部电影的主视角集中在石田三成这个失败方多些。

因为这个设置,所以左岛进的戏份也被强化了很多。

影片还是完整的呈现了从政治博弈逐步升级到战争的过程。

至于后面其实石田三成的人设是有很大的崩坏的,在政治博弈中都打得有来有往的人,在战争中却非常脑残,不同意左岛近的奇袭策略你费那么大劲顾他干啥呢?

不就是为了军事用吗?

也不同意岛津家夜袭的策略等等失误。

这整体来说是不太合理的。

亮点还是有的,像柳生家两面下注的圆滑等等。

影片的美术还是很好的,日本的古装影片美术一向很好。

让人羡慕。

话说当时初出茅庐的宫本武藏在石田方还只是个小兵,没有给个彩蛋很是可惜。

《关原之战》短评

补标

6分钟前
  • 未卜
  • 还行

记名字考试。石田满心仁义过于扁平,大战拍得像村子械斗

9分钟前
  • 参数灰
  • 较差

日本的战国时代不甚了解,石田三成天真浪漫,德川家康老奸巨猾。

11分钟前
  • RICK_小锋
  • 推荐

配乐给力,值得常听。原田真人搞完忠勇的阿南惟几又搞正义的石田三成,越来越右了。战斗场面算近年来日片中大手笔,但跟《乱》和《天与地》还是不好比。色彩饱和度低,道具和服饰都很用心,确实是史诗范儿。冈田的气场完全被役所广司压倒了,面对啃手指甲的大肚皮家康,热血男主还得更加努力啊。村花儿不错。

13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抱着看Basara的期望看完,没那么燃,但也还行吧,挺认真的一部戏

16分钟前
  • Dolphin
  • 推荐

节奏太差了 味如嚼蜡 还不如看ppt

19分钟前
  • 茶番
  • 较差

这下日本人喜欢拿长矛互戳的刻板印象再也挥之不去了!

24分钟前
  • Cappadocia
  • 还行

大一大大万吉,作为演义历史剧,三成和家康算是塑造很出色,战斗场面也足够恢宏,唯一不足的就是前面文戏节奏有点快,配角人物的塑造比较单薄,村花的爱情戏其实有点可有可无,但最后与三成见面的大一大大万吉确实让人感动。

26分钟前
  • 奈亚托菲斯
  • 推荐

黑泽明之后拍不出什么大场面的战争戏,可能都寄希望于漫改?

27分钟前
  • 海拉团子🍡
  • 力荐

又坏又菜,还喜欢做狗,乱七八糟,看不到谋略,也没啥阵仗,挺无聊的。

30分钟前
  • 脉脉同谁语
  • 较差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意义就在于不断的向年轻一代普及历史的知识,这部电影让很多人开始了解日本战国的历史,值得给个好评。虽然取材于历史,但影片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影片借石田三成,始终在探讨追寻历史的正义性问题。影片给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分别配备了一个女忍者,试图通过男人对爱情上的忠贞和对信念上的执着,来展现义与不义的对抗,历史并非儿女情长,儿女情长的只是看历史影片的人,历史最终还是选择让正义失败。

31分钟前
  • 何夙
  • 推荐

司马辽太郎的原著没有看过,仅就影片来说,石田三成成为了本场叙事的主角,还加上了他与一个女忍者之间萌动的情愫。由此发源开去,关原合战也好,村斗也罢,显得没有那么严肃了,好像这场战事的重要性也不复存在了,这些,是减分项。

34分钟前
  • 壞壞噠貓先森
  • 还行

人物太多,本就难刻画好,却花大篇幅去描绘虚构故事忍者线,尤其村花纯为刷脸而存在。

39分钟前
  • monson
  • 较差

乱糟糟。最帅的左近,最怂的小早川,戏份最少的大谷。

40分钟前
  • 闪电标
  • 还行

拍成了“丰臣家的好书记”——石田三成烈士的光辉一生。#结果乱七八糟这种事,我还会在乎吗?#

45分钟前
  • BBpanda
  • 较差

大战场面如同儿戏,实在难副关原盛名。

48分钟前
  • 不停留的zy
  • 较差

第1次看日本的战国电影,政治博弈的文戏很精彩,有机会系统希望了解一下日本的战国历史。

52分钟前
  • swampthing
  • 推荐

怎一个“乱”字了得……

56分钟前
  • 亿万露电
  • 很差

分明就是狗咬狗,都想做老大,还要分什么义与不义。成王败寇乃是不变的真理。

57分钟前
  • 地铁里的季风
  • 还行

日本的历史剧无论文戏和武戏有一种真实感,能想到“谋略”这个词,可惜如石田三成和岛左近感慨:没有人能事前洞悉人心和胜败。两个多小时看的过瘾,想立刻去找相关书籍多了解下。

58分钟前
  • TINTI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