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2020年美国电影。
一群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普通人被送到一个神秘庄园,然后被集体猎杀。
冲着刚开始一些看起来像主角的角色却突然被猎杀,就比一般的套路型追杀电影要有新意的多。
而且真正的主角开始看起来人畜无害,但每次却可以机警过人,顺利反杀多个隐藏的杀手,反套路而且很让人过瘾。
不过后期主角还是展示了其主角光环,就显得有些让人无感了。
影片讽刺了多个热点话题,比如女权、黑人、穷人和富人等等,不过点到为止,总体还是一部稍微有些新意的惊悚类型片。
《狩猎》是一部尤其有趣的电影,趣味点有三: 1.你完全可以把这部电影当成是商业类型电影,看枪战、动作以及一些颇为暴力的画面,你也可以把这部电影看成是小众类型的政治电影,而电影中也确实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对于种族、环保、阶级等诸多方面…… 2.本片曾经遭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严肃批评,认为其极度的政治不正确,具有煽动性。
很难想象,在一个号称言论自由的国度,总统会这样指名道姓地点出一部电影的问题,未免显得太过小气。
3.如果将此片与现今美国的现实情况结合来看,电影仿佛具有了某种预言的意味,种族问题、贫富问题加之疫情的影响,令电影犹如照进现实一般,底层人民与有色人种正在破坏与政府间的契约,即遵守社会各项法律法规。
阴谋论故事 整个故事起源于一场阴谋论——精英们会抓捕普通人,对其进行狩猎,从而获得扭曲的快感。
于是,12个来自于美国各地的陌生人出现在了克罗地亚,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被追杀。
在电影的开始,你也不知道谁是主角,好端端的人突然就被爆头,被炸飞,被毒杀,血腥场景也的确会让人感到些许不适。
而狩猎者会尽可能增加“游戏趣味”,比如让“猎物”拥有武器,让他们可以反抗,比如伪装成各种身份,小商店店主、难民、大使馆官员……
直到真正的女主角出现,克里斯托,前军人,身手矫健,意识敏锐,去过阿富汗服役,目前在一家汽车租赁公司上班,用她自己的话说,“正需要发泄”,于是在逃亡途中决定对精英们进行反杀。
残酷隐喻 在女主角从逃跑到决定反杀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过渡段落,【暗黑版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打了个盹,乌龟先到了终点,但故事还没结束,兔子恼羞成怒,于是去了乌龟家里,杀死了乌龟一家,坐在乌龟的家里享用乌龟的晚餐……
精英们是残忍的兔子,普通大众就是乌龟,所以给猎物们武器是因为兔子在打盹,因为兔子想要给自己制造一些挑战。
本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隐喻,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作品《动物庄园》,在电影中被反复提及,还有有一只被取名为奥威尔的小猪,女主角克里斯托被精英们称为“Snowball”。
《动物庄园》是一部明显意图的反乌托邦理想的中篇小说,农场的动物们联手赶跑压榨的人类,试图建立一个理想国,但最后一只猪却盗取了革命果实,成为了比人类更残酷的存在,压迫依然存在,而Snowball也是一只猪,曾经的革命领导者之一,但最后却被驱逐。
Snowball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需要被针对的存在,这个存在在电影中恰恰是克里斯托。
《动物庄园》所表达出的隐喻不言自明,自由、平等是有限的,有条件的,乌托邦是不存在的,权势与自由平等是成正比的…… 而电影里那些精英们呢,他们表面上关心环境问题,反对种族歧视,支持LGBT,政治比谁都要正确,但骨子里依然是反人类的变态,视人命如草芥,如玩物。
当然,如果不愿意深入思考的话,本片也是一部不错的动作电影,颇有昆汀的味道,尤其是两位女主角在厨房的打斗,很有点《杀死比尔》的意思,动作关系清晰明朗,打斗节奏也好,有不错的视觉呈现。
互联网革命 在互联网不发达或者无互联网时代,所谓的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更像是两道平行线,不会有太多交集,即便精英阶层爆出丑闻也能通过遏制媒体来减少影响,而平民阶层更是无法想象精英们到底过着怎样的奢靡生活。
比如,富豪爱泼斯坦的性丑闻以及他那蹊跷的自杀让人们开始发觉,《纸牌屋》的情节可能不是凭空想象。
2019年7月8日,杰弗里·爱泼斯坦被起诉一项性交易及一项图谋性交易罪行,性交易指控一旦成立,最高可判处45年徒刑。
互联网的发展在精英和平民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普通人得以窥见上层生活,而上层也会在互联网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甚至可以说,从现实到虚拟网络,整个社会完成了一种结构上的变化,只要具备网络和键盘,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真正在一个平面上。
在故事中,精英们有一个聊天群,在某次聊天中提到了“狩猎”和“猎场”的字眼,聊天内容外泄,在互联网上被人口诛笔伐,电影中的12个被猎杀普通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网络上强烈批评了精英们的狩猎游戏(不管是否真的有狩猎游戏存在)。
个人猜测,可能是此处刺到了特朗普,在一个自诩“民主与自由”的国度中,普通人会因为网络言论而成为精英的猎杀对象,遭遇抓捕,那么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为任何原因被猎杀,沦为权贵们的玩具,恐怕这也很能解释爱泼斯坦的丑闻,一旦被所谓的精英阶层盯上,民主自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这一点恰恰能够撼动美国的国本。
更严重的是,如果一则阴谋论是成立的,那么在互联网上流传的其他阴谋论也完全是可以成立的,比如说特朗普被指与爱泼斯坦的丑闻有关,甚至还逼迫未成年少女与其发生关系。
阶级矛盾永远存在,互联网是一条重要的导火线,在暴力机器眼中,电影向来是灌输观念的重要工具,是宣传手段,如此想来,为什么特朗普对于这部电影这样上火似乎也能够解释了。
同时我也相信,任何的统治阶层都是不乐于见到这种电影存在的。
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都迎来了危机,经济的,政治的,超级大国美国情况更是堪忧,累计确诊近两百万,更不必说由黑人乔治·弗洛伊德死亡而诱发的一系列游行示威和暴动行为,这几乎就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堪称“礼崩乐坏”,种族歧视也只是诱因,背后还有掩藏着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问题。
美国的未来似乎成了雾中风景,越来越不清晰,顺便说一句,隔岸观火可以,但没必要幸灾乐祸,无论是特朗普还是精英们,他们永远有退路,不必同情不必怜悯,可人民经历的苦难却是实实在在的,倒也应了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苦难是一直存在的,也一直会存在下去……-END-
精彩的政治明喻,龟兔赛跑是嘲笑建制派精英原本以为推出希拉里是稳操胜券的,结果由于傲慢和不体恤民情,被特朗普这种“乡下人”胜出了。
(和美国政权背后的实际控制者精英群体比,特朗普确实是活脱脱一穷酸乡巴佬,相比特朗普,他们的资产数字无法衡量,有信仰有底线有原则。
尽管也建立在底层人民的痛苦之上,可惜轻敌了)。
讽刺阶级割裂:雅典娜的观念是一类典型的白人精英,①见识有极大局限,丝毫不理解下层人民生活,把自己拥有的归功于自己的劳动而不是剥削,自私;②相当不遵守政治正确,不能理解这是美国政商生活里的必修课(尽管实际上很不正确,矫枉过正)。
庄园猎杀人类娱乐(希拉里克林顿娈童):电影里说黑客黑了雅典娜一个朋友的聊天记录,也就是电影开始那一段,里面雅典娜说了不符合美国政治正确的话,让网友觉得(知道)雅典娜有一处庄园专门用于猎杀人类取乐,让公司陷入舆论风暴严重影响了运营状况。
实际上是说选举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希拉里邮件被黑客披露,其中娈童门说有传言(谣言)说克林顿和希拉里在夏威夷有一栋别墅专门用来抓男女幼童去强奸。
这些邮件带来的舆论作为一部分原因,导致了民主党希拉里在2016年总统选举中的败落,也就是电影最后的,雅典娜(希拉里)被女主打死,大奶女主(特朗普)带着雅典娜的旧部下登上飞机(历史舞台),(姿态不讲究地)大口喝了雅典娜收藏的海底打捞起来的典藏好酒。
本评论区朋友认为电影讽刺了各个派别各个阶层的诸多罪恶。
比如:①平民编造或者盲目相信没有有力证据的阴谋论,是仇富与“搞大新闻”心态交织在一起的罪;②前面提到的雅典娜代表的一部分人自认为高人一等,不承认“下层民众”的劳动贡献,骨子里种族歧视;(后注:这段被认为是错误的,谢谢大家的讨论!
请后来读者忽略,我也改变了我的观点,不删除是为了留证。
理由见下方链接)电影实际上在洗白希拉里,想说希拉里克林顿没有娈童,那是个谣言,是个joke,one joke。
实际上呢?
这电影谁拍的谁支持的我也懒得查证了,我用脚指甲壳都能想明白,这是欺骗,是洗白。
另一方面也在处处嘲笑“下等人”,虽然明面上遵守政治正确,但观念里始终瞧不起平民。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182249/answer/129502439分析认为没有证据证实克林顿夫妇有这种行为,认为这是谣言。
看了之后我相信了娈童事件是谣言,事情发生几年了,是记忆发生了错误,或者被谣言迷惑了。
《狩猎》。
8分。
克雷格·卓贝导演,贝蒂·吉尔平、希拉里·斯万克主演作品。
这是一部很容易被忽略的神片,故事构思魔幻,演员表演冷静,动作设计干脆,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也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
希拉里·斯万克,五年内两届奥斯卡影后得主,甘当配角。
12个人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在一片空地中昏迷醒来,谁也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谁也不知道为何而来,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
在他们还没来得及交流的时候,远处的子弹和弓箭已经射来。
只有贝蒂·吉尔平饰演的克里斯特尔独自一人远去,而等待她的是一个个致命的陷阱。
在她找到一个幸存的搭档后,她决定返回空地反杀复仇,而终极BOSS竟然是希拉里·斯万克饰演的女企业家雅典娜。
克里斯特尔动作干脆利落,人狠话不多。
在众多的女性复仇片中,身手目前暂列第一。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段网络聊天记录,让人一头雾水。
我现在看电影,最怕这种手机聊天对话出现。
因为信息量很大,也搞不清楚里面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没用的聊天。
接着,在飞机上出现了杀人的一幕。
老头突然用笔插人脖子,美女突然用高跟鞋尖把人眼球都带出来了!
虽然没有血,但也够恐怖。
【这里总觉得乖乖的,那眼球后面那么多东西给带出来了??
是搞笑片吗?
】
接着,一片空地。
一群嘴巴被拴住的莫名其妙的人,一个空箱子。
一把钥匙,一大队枪子。
于是,大家用钥匙解锁后,开始分枪。
刚拿到枪支,枪声响起。
原来,是有人暗中躲着,把他们当成了猎物。
第一个献身的居然是傻白甜大美女。
没想到一枪爆头!!
来的太突然了!!
还以为她是后面的主角呢!
第二个献身的是勇敢的双枪猛男,冲锋中直接挂掉。
接着是第三位:敢于猎杀犀牛,且富有同情心,救人的的帅哥。
直接脚踩地雷,灰飞烟灭了。
第四位,当然是掉到陷阱里的美女了。
很倒霉。
她一开始没拿枪,结果掉进了陷阱。
犀牛男把她硬是拉出来了。
俩人还搀扶着跑了一阵子【不晓得人刺成这个样子,还能跑步吗?
】,接着因为犀牛男脚踩地雷,她又被炸飞回了陷阱里头,只剩半截身子了。
就这,居然还能神情自若的躲枪自杀!!
【真的不觉得恐怖,而是搞笑了。
】
第五位献身的,是一开始勇敢开箱的花白胡子老头。
在躲过枪击后,随众人翻墙的过程中,被暗箭射中,他又勇敢的往回走,最后被射穿身子,然后被炸死。
【弓箭的射程能有多远!!
四人翻墙时,弓箭能够射过来,说明猎手就在附近啊!
为何不直接扔手雷呢!
这样四个人都会嗝屁啊!
当然,这些猎手也是搞笑的。
扔手雷不晓得拉手环。
杀人也是新手哈!
】
第六位嗝屁的是有七把枪的男子。
在小卖部直接被轰。
第七为献身的是在小卖部中毒的女子。
第八位完蛋的是小卖部里被毒气寻死的街头混混。
第九个完蛋的是好不容易逃出去,但被伪装成美国大使馆人员的猎手插头的网络主播。
【也是第一个被选中的猎物】。
被放在了车辆的后备箱里。
第十个,当然是大家争吵不休,搞不清楚到底是猎物,还是猎手卧底的唐。
最后是被离间计害死。
好了,现场死的十个人,加上一开始飞机上死掉的一个,总共是十一个人。
再加上我们被抓错的前阿富汗女兵。
总共是12个人哦。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1、分布在全国各地。
2、各个职业爱好不同,但都是社会底层,至少不是高收入人群哈。
3、思想绝对很激进!
俗称的“键盘侠”哈!
隔着键盘“杀人”的那种,但基本没有实战经验(女兵除外)。
4、网络喷子。
也就是网络跟风的普罗大众的代表啦!
为何是网络喷子呢?
因为网络上传播精英们“狩猎”的谣言的人成千上万,但精英们就只挑选了这12人为代表。
所以说,这12个人是“传谣”最厉害的啦!
猎人们是哪些人呢?
我们还是按照顺序来吧。
第一个挂掉的:小卖部老头。
Julius(朱利斯) 。
第二个当然是小卖部老太婆了。
第三位是 Peter(彼得):有色人种,扮演难民,被Gary4往裤裆里塞手雷炸成碎片。
这里,我也是不理解,女兵二人逃出后,那么巧,刚好碰到那列火车??
刚巧,进去的那列车厢里就有一群偷渡客?
万一,女兵二人没想到上火车呢?
这位peter先生该如何发挥呢?
难道火车是美女CEO安排的吗?
那就是美女CEO已经算好了她们的逃生路线和时间?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这里应该,就是故意的为了展现这个假难民精英的搞笑的。
被大兵抓住了,你装难民就算了。
大兵还没离开,你自己背着一背包的手雷,然后,就故意说英语暴露自己的假难民身份,这位玩得什么花样??
作死,还是根本瞧不起这逃出来的“键盘侠”?
实践证明,当手雷放入这位假难民的裤裆的时候,他老先生也是束手无策,手忙脚乱,最后灰飞烟灭了。
第四位是假装美国外交官的 Oliver(奥利佛) 。
在车上不停的问女兵二人,为啥你们被猎杀啊?
你们自己不晓得原因吗?
似乎是在希望键盘侠们自己醒悟忏悔。
可惜,女兵不叼这一套。
直接倒车秒杀。
机会都不给他!
第五位献身的精英分子,当然是这位话多水平臭的 Richard(理查德) 。
一开始,在飞机上为了喝什么吃什么在那里喋喋不休,显得自己多么高贵。
发生意外后,还是在那里喋喋不休,就是不行动。
最后,从掩体里出来上厕所,居然头戴探照灯。
说是为了防止踩着探线!!
这是搞笑么?
这不是明摆着暴露自己吗?
果然,掩体里出来,第一个领盒饭的。
这次死的干净利落,一句废话都没有,被直接抹脖子了。
第六位嗝屁的是这位 Martin(马丁),聊天信息被黑的就是他。
且还对上司发牢骚,给上司老婆发JJ照片,还患有AID。
就这位,直接在掩体里被爆头。
估计,死的时候,根本没感觉哈。
第七位是医生泰德,开局在飞机上,心狠手辣,用笔戳醒来的胖子 。
精英们开会时没参加,说是去理疗了。
估计是被开除了郁闷了。
在跟前女兵争夺枪的时候,把子弹卸掉了。
面对女兵,手拿弹夹,自信满满的笑了。
你倒是开枪啊?
没想到,女兵看了一下枪,居然还剩一枚子弹。
这样,果断开火,医生泰德也就领盒饭了。
第八位,是女权代表 Laberty。
弓箭手哈。
前面用弓箭射人。
水平不怎么样,但还是把对方射中了两箭哈。
临死,还在讲女权哈。
那意思,男的你可以杀,也不要因为我是女的就不杀了。
男女平等。
然后,就被嗝屁了。
第九位:就是个酱油男哈。
光头戴眼镜。
从头到尾都没怎么说话。
估计就是参加这个精英团队来享受过程的。
结果,最后吓得屁股尿流,逃跑过程中,被射杀。
第十位,就是我们的这位演过电影,被请来担任教练的民兵 Dale 了。
虽然跟女兵对打了一阵子,但很快就被制服了。
躺地上,老老实实交代情报。
这群精英失败,很大程度跟他有关系啊。
你没有金刚钻为啥要揽这个瓷器活咧!!
自己水平渣渣的,还来培训别个精英。
人家精英有的是钱,请个货真价实的军事教练应该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估计,这位民兵先生忽悠人的水平一流哈。
要不就是为了凸显这群精英分子的自以为是。
我觉得你行,不行也行哈。
第十一位,当然是有争议的卧底唐了。
这里不讨论他哈。
我前面在猎物里,也列举他了。
有评论专门讨论他的真假卧底问题。
这不是我主要考虑的问题哈。
最后一位,当然是当然是女二CEO了。
她被请来的水货民兵教练训练了8个月。
自信心爆棚的CEO。
她内心当然是很瞧不起地层民众的。
但作为精英阶层的代表,公开场合还需要说一些政治正确的话。
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就很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当然很不幸,她们的聊天记录还是被泄露出来了。
虽然他们自己认为是玩笑,但广大网民可不这么认为。
于是,精英阶层为了平息民愤,一方面在网络上公关,一方面把这聊天群里的8个人给开除了!!
这里头,牵头的显然是这位美女CEO 了。
她很愤怒。
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家!
难道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都不行吗?
可惜,精英阶层的代表告诉她:就是不行。
随让你是精英呢!!!
我靠!
既然如此,老娘就将错就错。
弄个真人狩猎吧!
此美女CEO为此做了大量准备:①准备猎场。
当然,就是在国外找了一个块空地,用铁丝网围了起来。
且不是真的封闭空间。
周围居然有公路、铁路、军队!!
这是漏洞吗?
我刚开始以为是,但后来发现,应该是这12个精英分子,通过对这选出来的12个网络喷子的分析后,认为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对手,不需要严格管控。
看看给他们发枪就知道了。
也就是,这些精英分子认为,即使我给你们老百姓发枪了,我也一样能够干掉了。
根本不需要弄个密闭空间出来!
②从后面,前阿富汗女兵到她门前,她很自信的开门让女兵进去就可以知道,她依然是自信满满的。
所以,我认为,这个猎场如此防控不严密,并不是精英阶层的疏忽,而是根本就认为不需要。
③准备了私人飞机。
把这12个人,如何偷渡出去,都考虑好了。
④请专业人士培训自己了8个月。
【当然,这个专业人士是个水货渣渣哈】。
⑤认真研读《动物庄园》,在猎杀键盘侠的时候,顺便给对方上上课。
【可惜,她没想到,猎物也看了《动物庄园》。
但,所有的准备,都白搭了。
因为,他们这群精英抓错人了!!
弄错了,也就算了。
如果是个普通人,也还可以对付过去。
关键对方还是个上过战场的阿富汗女兵。!
于是,团灭了哈。
===============================这电影里头,精英团队的错误,其实不在于他们的有钱啦,政治正确啦。
我个人看法,在于他们的高傲自大,死不认错。
因为我是精英。
所以,我是成功人士。
因为我是成功人士,所以,我对自己的选择充满自信。
于是,当决定真的去执行狩猎任务的时候,精英人士们,是没有想到自己会失败的。
因为他们有方案、有措施、有准备。
自认为一切完美无缺。
这群网络喷子,键盘侠,在他们眼里,就是一群猪!
或者说,他们是兔子,键盘侠们是乌龟!
伪装小卖部老板和老板娘,伪装难民,都是为了好玩。
增加狩猎的娱乐性。
所以:①为何围猎场不密封,就是用简单的铁丝网围一下?
②为何请一个水货渣渣民兵当教练?
③为何给猎物发枪?
不怕对方反杀自己?
④为何伪难民背着手雷敢直接暴露自己?
⑤为何女兵到别墅大门口,美女CEO不杀她?
直接放她进门?
且身边一个保镖都没有?
⑥为何女兵告诉美女CEO他们搞错了,且希望核实。
美女CEO居然不核实?
【因为美女CEO认为,就算搞错了,你也是个社会底层,能有多大能耐?
老娘一样可以搞定你!
】因为以上总总的傲慢,所以,这群精英终于还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电影,是讽刺高高在上的社会精英?
还是在讽刺盲从的普罗大众?
不晓得,个人看法不同哦。
最后胜出的是谁?
一个实战的普通人。
电影一开场就给重口味观众上了一道开胃菜,没露脸的神秘女反派送了一波高跟鞋挖眼球的福利,接着伴随着一个慢慢苏醒的金发小可爱的视角在庄园里展开,然后一群人在空地上醒来,《饥饿游戏》模式一般众人开始分配武器,这时候真命天女小可爱发现了打开口塞的钥匙,本以为美丽纯洁要战胜邪恶时,小可爱就被一枪爆头了!
我尼玛……没有太多逼逼,一群人也没搞清啥情况,反正拿起武器就地冲锋,接着视线转移到开始和小可爱搭讪的英俊小哥身上,小哥即使在危难时刻也不抛弃队友的爱心行为感动了我,当以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时,小哥踩雷了,然后和队友一起被炸成了两半,我尼玛……然后主角身份落在了四人小分队上,组队吃鸡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带头的胡子哥看去十分彪悍,是有几分带头大哥模样,本以为团结就是力量,结果一群人进了一个埋伏着两老头的便利店就全团灭了,我尼玛……这套路反的杠杠的,当以为主人公都要死绝的时候,女主终于亮相了,是的,30分钟后才亮相。
没有太多废话,一上场就因为香烟价格先给你两枪,接着一路打怪升级,反正谁逼逼我就给谁死,除了人狠话不多外胸还很大。
很快女主打通一关又一关来到了solo女老大的环节,反派在可以杀死女主的情况下再次上演自掘坟墓的作死做法,在两人打到快要亲上的时候女主ko了女老大,登上了私人飞机成功吃鸡。
这里导演告诉了观众为啥会有这场杀人游戏,主要原因是女反派受不了网络暴力决定奋起反击,而那些受害者都是网络暴力后面的键盘侠,于是道德帝和键盘侠的斗争就此展开,网络谩骂也演变成了现实约架。
比较有意思的是以女主服过兵役的凌厉手段来看,与女老大口中那个键盘侠正义女神好像不是同一个人,TM原来是个美丽的误会,而且女主给人的感觉就是很享受其中。
这电影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没事少在网上bb,会死人的……电影里各种政治隐喻和嘲讽即便是不太懂美国政治的观众都能看出些许端倪,动物庄园+暗黑版龟兔赛跑的现实隐喻玩的有点拙劣,全球变暖、种族歧视、同性恋、网络暴力、难民移民、女权等热门话题更是一个没落下,但终究因为文化差异产生审美隔阂,不过真的挺爽,静静享受美版吃鸡的乐趣就好。
涉及大量关于电影《狩猎》的剧透,请谨慎阅读。
Deplorable:恶劣的;令人震惊的;应受到谴责的2016年9月9日,正是美国总统大选的关键时刻。
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犯了个巨大的错误。
在纽约的一场LGBT竞选集资活动上,希拉里无情地对竞争对手特朗普进行着嘲讽谴责。
讲得兴起,她甚至将攻击目标转移到支持特朗普的选民。
希拉里说道:大概估算一下,我们可以把特朗普支持者里五成的人扔进“遭人唾弃的篓子”里。
(You know, to just be grossly generalistic, you could put half of Trump's supporters into what I call the basket of deplorables.)这句话引得在场的LGBT人群阵阵欢呼,同时也掀起希拉里始料未及的滔天大浪。
特朗普支持者认为希拉里此言十分不妥,从攻击竞争对手转进为攻击美国人民。
这使得不少特朗普支持者及摇摆中立群众产生了股“肉食者鄙”的同仇敌忾之心。
他们将希拉里的话印在T恤上,成群结队地向希拉里和民主党为代表的左派自由主义群体开炮。
Basket of Deplorables这个表述就此进入历史视野,从此成为自由主义对美国右翼保守主义人群的蔑称。
2020年的恐怖讽刺喜剧电影《狩猎》的故事便发轫于这个单词。
影片开场,看似养尊处优的一帮精英人群在群聊中肆意谈论着各种政治不正确的内容。
在抱怨了一大通上司的鸡婆后,有人说道“至少我们还能去庄园里杀几个deplorables取乐”。
这句话引得群聊之中众人十分震惊。
随后影片转场,十二名男女在无知中苏醒过来。
他们不认识彼此,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更不知自己为何而来。
但随着枪声响起,他们明白了一件事。
他们正在被狩猎。
《狩猎》以极夸张又直白的方式描述了暴力血腥场面,角色死亡的惨状被巨细无遗地刻画出来。
因此本片在发布预告片时引发了极大争议,又因为美国当时发生了大型枪击案,发行商决定无限期推迟上映日期。
直到今年的3月13日,《狩猎》才得以重见天日。
可好景不长。
没过多久,比大型枪击案影响更大的新型冠状病毒开始在美国蔓延。
疫情影响下,《狩猎》的票房受到致命重创。
但这些都是戏外的话。
影片第一幕戏的处理手法极为高竿,放在各种大逃杀电影和恐怖喜剧里都属上乘。
作为观众,通常我们习惯于将视角跟随着影片镜头着眼于的主人公,并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有主角光环,不会轻易受到伤害。
可是《狩猎》在头20分钟里给了抱有这种心理的观众当头一棒!
我们以为是女主角,同时也长得很女主角的姑娘!
BOOM!
被爆头了我们以为是男主角,同时也长得很男主角的小伙!
BOOM!
被地雷炸了我们以为是主角,并且演员也是个熟脸的中年人!
BOOM!
被喷子喷死了把这些很有主角像的角色用令人始料未及的方式迅速杀死,在极快的时间内构建起《狩猎》的整体氛围。
电影迅速打造出“没有人是安全的”的世界观,将被狩猎的绝望感很好地传递给了观众。
同时,以这些角色的死亡作为铺垫,当真正身背主角光环的女主角出场后,观众便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紧张感。
关于如何设置悬念和紧张,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说过:有两个人在聊棒球。
在他们聊天的桌子下面藏有一枚定时炸弹。
让观众知道这枚炸弹的存在,但不能让这两名角色知道。
让两个人继续谈论棒球,定时炸弹继续走着表,这样就能将悬疑感传递给观众了。
《狩猎》的导演克雷格佐贝显然深知这一点。
通过之前多名角色的死亡方式,让观众熟悉了狩猎者们的套路。
然后再让真女主重走一遍先前死去人们的老路,观众就会揪心地期待女主该如何解决眼下困境。
扮演以弱胜强、扮猪吃虎真女主的演员是二线女星贝蒂吉尔平。
虽说她长期混迹美剧圈,接拍的电影大多也是中小型制作。
可吉尔平在《狩猎》中的表演是一等一的水准。
除了出场的脏话爆点,她饰演的退伍士兵没有过多夸张表情。
得益于剧本的细致刻画,这个角色只需要细小的举动就能树立起很完整的形象。
当影片最后,女主与反派BOSS对峙后,吉尔平终于再次爆出粗口,将整个狩猎营造的压力完全释放,替观众狠狠出了口恶气。
还有什么比美女爆粗更令人开心呢?
饰演大反派雅典娜的是凭借《百万美元宝贝》荣膺奥斯卡影后的希拉里斯万克。
希拉里斯万克的银幕形象往往是身强体壮的女汉子,这次也不例外。
她和女主角在影片末尾的单挑,被导演形容为“女性版本的John Wick”。
虽然以我个人的浅见,最后这场foxy boxing动作戏还不如John Wick的一半功力。
比起略显凝滞的动作戏,希拉里斯万克这次表现更好的显然是文戏。
而说到文戏,就不得不提到让《狩猎》这部电影区别于一般大逃杀类虐杀电影的最大特征——黑色幽默与时政讽刺。
直到电影第二幕终了,观众都会认为“狩猎”指的就是片头群聊里那群富人对穷人的狩猎。
但第二幕黑屏转场后,神之一笔地将时间线倒拨至“狩猎”发生之前。
原来希拉里斯万克饰演的雅典娜他们这群猎人原来都是一家跨国企业里的高管。
他们在群聊中所说的“狩猎”只不过是个不入流的笑话。
没想到这个内部群聊的笑话莫名其妙地遭到网络曝光,引来网民们口诛笔伐。
尤其是雅典娜在群聊中使用了“deplorables”这个词更是让他们站在了网络暴力的风口浪尖。
这无疑是美国自由主义价值观下一场明目张胆的“事先张扬的谋杀”。
公司出于企业形象考虑,不得不处分这起事件涉及的人。
雅典娜他们降职的降职、流放的流放。
于是乎,雅典娜他们开始想要寻找到底谁该为他们的悲剧负责。
最终通过网络手段,他们找到了这场网络暴力的数名始作俑者,至少是他们所认为的始作俑者。
借助金钱的力量,他们真的雇人绑架了这些“保守主义者”“红脖子”,开始了名副其实的狩猎。
第二幕结尾所揭示的剧情,其政治喻意昭然若揭。
隐喻的显然是美国在价值观上的割裂。
事实上,早就有八卦报道本片曾经打算用“深红州大战深蓝州”为名。
在美国文化里,深蓝和深红代表的就是民主党与共和党。
鉴于近年来两党执政风格的区别,深蓝和深红也用来指代自由主义州与保守主义州。
比如加利福尼亚就是深蓝州,自由主义倾向明显,LGBT、禁枪等等运动更普遍。
中国网民戏称白左的多半持此种价值观;而德克萨斯就是深红州,偏保守主义,往往如《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母亲那样时而种族歧视、时而宗教专制。
“深红州大战深蓝州”这个标题很快就被环球公司给否定了。
不过,“狩猎”这个标题仍旧恰如其分地表达着价值观的冲突。
这场狩猎既是自由主义精英们对保守主义乡巴佬的狩猎,同时亦是保守主义红脖子对自由主义白左的狩猎。
这不是导演克雷格佐贝第一次表达社会态度。
在令他声名大噪的成名作《服从》中,他就以一场真实的电话诈骗案为原型,表达了人们对公权力的服从,以及人性在权力下的变异与腐败。
尽管《服从》被美国电影协会评选为2012年十佳独立电影,我还是认为这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电影中对电话诈骗案的忠实描述令其失去了大部分娱乐性,被害者的怯懦更让观众如坐针毡。
我见到不止一个观众受不了角色的愚蠢,吐槽电影不真实。
可电影结尾却偏偏告诉我们这是真实案件。
不得不说现实永远比电影要魔幻许多许多。
和《服从》里直白的时政表达相比,《狩猎》的好看度实在是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狩猎》不单单用大量痛快又血腥的暴力场面刺激观众眼球,还用各种黑色幽默将时政讽刺表达包装得极易入口、入口即化,不得不说克雷格佐贝的导演功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枯燥乏味的《服从》到娱乐性和噱头十足的《狩猎》,克雷格佐贝的导演风格更加成熟、圆滑《狩猎》不仅是一部大逃杀类型的虐杀片,从剧情脉络看它也是一部公路片。
影片的三幕戏分别发生于女主角的三段不同路程。
仿佛街机游戏中一级级通关,观众随着女主角的视角从郊外步入加油站,从加油站沿着铁轨扒上火车、从火车进入难民营……在路途中女主角也碰到性格迥异的不同队友,每个队友也只能陪伴女主一段路程。
这样上车下车般的公路体验,让这场狩猎的格局看上去更加宽广。
而不是《恐怖游轮》《心慌方》之类的局限于螺蛳壳里的道场。
而配角们登场和死亡的顺序与方式也颇有讲究。
譬如第一个长得一脸女主像的姑娘,就因为不会使用武器而率先被杀,仿佛暗示在政治斗争中,弱者便是罪过;第二个长得一脸男主像的小伙善良地想要帮助他人,然后误踩地雷而死。
仿佛暗示在弱肉强食的斗争中,善良就是绊脚石;第三个一脸精明的中年人则因为错误相信他人而中毒身亡,在政治斗争中无时无刻都不能放下戒心。
只有我们英姿飒爽的大女主,从不相信任何人、从不依靠任何人、从不拯救任何人。
只有这样,她才能笑到最后、吃到鸡。
当然,《狩猎》绝非一部十全十美的电影。
它拥有烟火流行般华丽的第一幕,然而整个剧情节奏在第二幕就瞬间拖慢许多。
克罗地亚难民营的剧情实在拖沓,政府的介入也让这场狩猎变得有些没劲、泄气。
最后一场被导演骄傲地称作“女版John Wick”的打斗的确有亮点,可作为这样一场血腥狩猎的终幕实在是有点小家子气了。
另外充满政治隐喻的这个故事,以一场不怎么上台面的贴脸肉搏解决矛盾,在我看来是很偷懒的写法。
可我不得不承认从娱乐角度来说,观众需要这样一场肉搏,电影也需要一场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弯弯绕的情绪释放。
让始终保持冷静的女主以最野蛮的方式打倒反派,可能正是最适合的宣泄方式了。
这或许是克雷格佐贝从成名作《服从》那褒贬不一的观众口碑里汲取的经验:观众终究需要爽一把。
这恐怕也是为什么《狩猎》不惜牺牲其时政讽刺的严肃程度也要给观众注射爽快情绪的用意所在。
《狩猎》的时政讽刺若草草看去,确实显得很有墨水的样子。
比如那只同被狩猎人群一同放入草坪的、叫做奥威尔的小猪,以及影片里数次引用乔治奥威尔的名作《动物农场》。
可一旦观众细审细考剧本内涵,便会发现整个狩猎的发展进程,好像和《动物农场》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有点强行攀关系的嫌疑。
影片中最能令人联想的《动物农场》的画面,或许就是被雅典娜称为“雪球”的女主在最终下克上成功后,褪去了染满血污的平民服饰,换上雅典娜的高档洋装,毫无愧疚和羞赧地享用着本为雅典娜他们准备的鱼子酱和红酒。
“雪球”翻身当了农场主,是全面革命和全面民主的到来吗?
还是另一个精心伪装的独裁者?
可问题在于《狩猎》虽然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割裂的美国社会中上下层相互狩猎的野蛮现状。
可克雷格佐贝并没有真正试图披露这个现象的成因。
在电影里,种族歧视者面对偷渡难民大放阙词、自由主义精英们相互提醒着彼此政治不正确的言论、上纲上线的网民对上流人士的苛责……看上去似乎人人有罪?
可女主角作为最终的胜利者其实并没有犯下上述任何错误。
女主角“雪球”甚至不是需要为雅典娜他们的悲剧负责。
她并没有参与这场网络暴力,她只是个雅典娜错抓的无辜者。
这样一个道德上完美、行动上果断、性格上讨喜的女主角,观众自然乐于看到她最终力挽狂澜,战胜魔头雅典,摇身一变成为上等人。
好人最终获胜,自然不会让观众心里产生任何背德感。
可这样的结局莫不是有那么点离题?
在价值观的对抗里,没有人是无辜者。
这世界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
断然不会存在风平浪静的永恒,只会存在动态平衡的霎那给无辜者献上压倒性胜利的美酒,也给观众奉上一场酣畅淋漓的爽片。
最终结果,《狩猎》不可能是什么正经严肃的深度政治讽刺剧。
任何想要借助《狩猎》中进行社会分析的影评人只是在自取其辱。
《狩猎》不过是为那些受够了好莱坞“政治正确”的观众精心准备的大爽片。
天下苦“政治正确”久矣!
《狩猎》在2020年的春天算是给疫情爆发前的美国扔了颗炸弹,炸伤了左右两派所有人。
在美国,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价值观战争从未停歇。
特朗普战胜希拉里看似代表着保守主义的抬头。
可实际在公共讨论领域和文娱市场上,自由主义价值观仍然出于绝对性的统治地位。
我们常说的“政治正确”就是自由主义价值观厉行数十年的结果。
自由主义所推崇的价值观并不是谬论,甚至很能人们的认同,其中包括性别平等、尊重个人选择、保护弱势群体等极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君子之行。
可同时这份价值观又成为了一口吹毛立断、削铁如泥的宝刀。
是社交网络上用来搞事、用来攻击他人的致命武器,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一辈子“政治正确”。
不少人因为不符合“政治正确”的言论而遭到非议攻讦,甚至职业生涯受到波及,经济收入都遭到毁灭性打击。
譬如2018年《银河护卫队》系列导演詹姆斯古恩的被炒风波。
风波根源就是他十年前的某些有关恋童癖的玩笑话。
因为这些玩笑话,富有“正义感”的人们开始讨伐詹姆斯古恩。
舆论风波导致迪士尼不得不于2018年7月宣布炒掉这位一手打造银河护卫队的杰出导演。
可事件并没有因此消弭。
《银河护卫队》的不少演员为詹姆斯古恩打抱不平,他们向迪士尼寄出公开信,希望迪士尼可以重新考虑这一决定。
去年5月,迪士尼重新聘回詹姆斯古恩。
这波上上下下的闹剧,或许是“政治正确”的威力,亦或许只是迪士尼给詹姆斯古恩一个台阶下的“卖可怜”危机公关罢了。
美国喜剧节目《周六夜现场》的常驻演员梅丽莎维拉西诺遭遇了和詹姆斯古恩类似的情况,可她却远不如詹姆斯古恩那样幸运。
梅丽莎于2016年加入《周六夜现场》,成为该节目第一位拉丁裔常驻演员。
加入后,她便未雨绸缪地删去了自己在2010至2011年的所有推特,可仍然逃不过火眼金睛的媒体。
媒体挖出了她所删除的部分推特,以此控告她具有强烈的种族歧视倾向。
梅丽莎所删除的部分推特原文摘抄如下:我在Forever 21的同事跟黑人约会,她要给我在情人节安排一场相亲,我同意了但还是很害怕。
(coworker at forever 21 dates black guys and she said she will set me up on a blind date for valentines, I said but I’m scared.)我恨那些骑单车的墨西哥人,他们往我从车上砸东西。
这世界没有他们会更好。
( I hate those Mexicans on bikes, they threw things at my car. This world doesn’t need them. )我室友的狗长得像日本老男人。
( My roommates dog resembles an old Japanese man.)我兼职的地方有个架子很大的黑人女性,她长得特像Steve Urkel。
丑(A bossy black lady at my temp job now looks exactly like Steve erkel. Ugly )这些文字导致梅丽莎在加入SNL后近乎三年得不到任何短剧主角待遇,就连配角也只能当边角料中的边角料。
直到去年,梅丽莎才逐渐开始接手一些戏份吃重的角色。
但即便如此,需要避嫌的她还是很难出演那些SNL最为出名的“政治正确”讽刺短剧。
而那些剧本差劲、讽刺美国白人的小品倒是经常找她。
譬如那期浅薄的、糟糕的、YouTube被踩数极高的讽刺电影《小丑》的讽刺短剧。
在这个短剧里,梅丽莎饰演的主持人把电影中主角的行为诠释为“White male rage”(白人男性狂躁)看上去SNL还是很顾忌梅丽莎的推特风波,不惜采用与梅丽莎个人表演风格格格不入的反向路线来洗白她。
“政治正确”的大刀一旦挥舞起来,因言废人的事件便不会只局限在传统娱乐圈。
游戏玩家们熟知的知名Youtuber———喷神James也曾受到“迫害”。
2016年5月17日,詹姆斯上传了一段视频。
在视频中他平静阐述了自己将不会为新版《捉鬼敢死队》写影评,同时他也拒绝去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他的拒绝理由非常简单。
他说自己拒绝观看新版和新版主角为女性无关,单纯因为他认为新版电影只是在汲取旧版IP的剩余价值,绝不会是一部有诚意的好电影。
他以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为例子,号召人们不要为一部看之前就知道是烂片的电影贡献票房。
不要因为需要给烂片写影评骂它,而去给这些电影贡献票房。
喷神James的视频能有8000以上的踩,实属罕见这段视频遭到了女权主义者和自由主义媒体的批判。
媒体称詹姆斯为一个患有厌女症的孩子。
不过这段视频下面的高赞评论大多站在詹姆斯这边。
看上去至少在电子游戏玩家里,保守主义思想仍然占据上流。
另外,新版《捉鬼敢死队》毫无意外地票房口碑双重失利。
詹姆斯稳坐中军帐,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去年年末索尼自打自脸,将2016女性版《捉鬼敢死队》划为黑历史,请回原班人马拍《捉鬼敢死队》正统续集。
有关詹姆斯的这段小插曲便成为了保守主义者们用来攻击好莱坞自由主义的依据。
这段视频也成为了詹姆斯在AVGN系列外点击率最高的视频之一。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象征着言论自由之定义的被扭曲、被屠戮。
请让我引用音乐剧《Q大道》的歌词来表达一件人尽皆知却视而不见的事实。
所有人都有点种族歧视,因为我们都不是色盲。
如果大家都承认自己有点种族歧视,这个世界将会更加和谐。
你可以将这句歌词中的“种族歧视”替换成任何敏感词。
真正的平等不是公开场合字斟句酌地小心翼翼,背地里吆五喝六地口无遮拦。
真正的平等是我骂你“nigger”、你骂他“red neck”、他骂我“chink”,然后大家相视一笑。
可是那样公平的世界大概永远也不会到来吧。
那么至少在电影《狩猎》中,观众仍然可以让压抑的情感随女主的粗口而迸发。
这就是影片《狩猎》对“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做出的贡献!
It's fucking great
叫这个名字的电影有好几部,我看的这部是今年刚上映的。
讲的是美国一些所谓社会精英,聚在网上聊天,聊着聊着,心血来潮,策划了一场狩猎大屠杀。
不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最后的结局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
我这个观众倒是想到了。
不过是否剧透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我的观感里免不了要涉及其中的情节。
看了影片,有两个感想。
一是单纯从影片情节看,是否是社会的真实现象?
二是编导有怎样的动机?
是如何将自己的理念通过情节反映出来的。
先看情节。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
实际上,饱食终日穷极无聊的时候,所思的不仅仅是淫欲了。
影片中的场景,我们在现实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一群富二代们(也有富一代)在金钱的支持下,创意大爆发。
先是玩游戏,《绝地求生》玩罢,再来《英雄联盟》,其专业造诣自然比那些业余玩玩的程序员要强许多,所向披靡无敌天下,由此也产生了由虚拟过度到现实的念头。
再就是玩车,哈雷、兰博基尼早已过时,布加迪威龙才是正途,再向李天一同学请教怎样去掉消音器加装航空发动机,一骑绝尘屁股冒烟,为了不给警察叔叔找麻烦。
现在正考虑往私人飞机上发展,机上除了一个随时认怂的机长和一位妙龄空姐外,一定要备有奥斯特拉鱼子酱和沙皇时代的白雪香槟。
接下来就是玩性,能睡六十人的大床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也刷新了吉尼斯一项纪录。
上面所有这些都玩腻的时候,就该玩命了。
这是更刺激的游戏。
不过他们玩的不是自己的命,也没打算进入角色,只是高高在上看着无辜的人去死。
其实,玩命并非是这些人的专利,很早的时候,就有过一帮俄罗斯富豪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猎杀故意放出的囚犯的传说。
所不同的是,这里为了表现出虚伪的“公平”,还给每个猎物配发了武器。
带有《大逃杀》味道的互相较量。
而实际上,这游戏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
这些猎物早已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位置上了,将他们放置在开阔地和小森林中,自己躲在钢筋水泥的地堡里,任由枪弹羽箭齐发。
这11个人被灌了麻沸汤醒来后,一脑门子懵懂,枪怎么开还没学会呢。
接着就是从越南学来的竹签阵,从印第安人那里学来的一箭封喉,从横店学来的裤裆里放手榴弹。
依次是脑袋被爆,半截身子炸飞,然后是整个人就剩下一滩血。
场面上是许多的杀戮和反杀戮。
奇怪的是,在我们看来,视觉上很血腥很暴力,而在心理上并无恐怖的感觉。
这些精英们自然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雅典娜说:“毕竟这个国家属于我这种精英人才,也属于没教育和无知的人,你的失败,却让我们买单。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不错的。
可后半句就显示了他们这个群体的无知。
其实这个社会的全部财富都是由精英们眼中的“下等人”创造的。
马克思所说的并没有错,富人们正是靠了从“下等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才得以致富和享乐的。
没有了这些底层人,这个社会以及他们所创造的财富根本就不会存在。
从我本人所接触过的人中,底层人士的智商和情商一点也不比精英们差,只是由于后天的教育缺失和贫困的生活,才使他们失去了机会,遭遇失败。
精英们和“下等人”的差别,是社会造成的,社会当然有责任去解决。
解决的最好方式是消灭贫困。
而在雅典娜们却不同,他们的所谓理想,却是要从肉体上消灭整个贫困人群。
这世界上的许多人有仇富心理,不言而喻,同样也有许多人抱有“仇穷”心理。
雅典娜们口口声声反对种族歧视,可是在看待当今社会的根本问题上,即如何看待贫富不均,他们的理念是荒唐的。
对“下等人”充满了蔑视,这实际是一种扩大了的种族歧视。
他们自诩为精英人士,自诩为贵族阶层,自诩为高人一等,却完全没有早期欧洲贵族们的自尊自律自省精神。
更缺乏平等自由民主意识。
荒唐的理念导致荒唐的行为。
他们将自己生活中的所有不如意都迁怒于这些“下等人”,他们没有把这些人看做是和自己一样的活生生的有头脑有思维的“人”,观念稍有不同,便可以像对待猎物那样去随意杀戮。
影片中,克里斯特尔和雅典娜在最后时刻有过一段对话。
克里斯特尔:“为什么叫我雪球?
”雅典娜:“这是个比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里,雪球是只猪。
”克里斯特尔:“我知道,但我为什么是那只猪?
雪球是个理想主义者,它希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所以,其它猪就造谣它,把它变成敌人,我觉得你是雪球。
”也许克里斯特尔说的是不错的。
不过这其中有两个问题。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不仅是雅典娜的理想,也可以说是世界上多数人的愿望,而实现这理想的方式,雅典娜从一开始就错了。
此外,在《动物庄园》里,猪们赶走了农场主,后来赶走了雪球,企图建立一个美好的农场,结果这个农场比以前更糟。
那么我们假定,雪球最后赶走了那些猪,世界就会真的美好了吗?
从雅典娜现在的所作所为来看,谁能保证上台后的雪球不是个魔鬼?
我们再来看编导的动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杀死比尔》、《大逃杀》这类的片子就受到观众的追捧。
这其中的商机早被编导看到了。
从商业片看,这故事这情节的选择显然是很不错的。
听说特兰普对这部电影不太满意,那就更好了,等于做了个大广告。
但这还不够,还要加入更多的信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隐喻,或者是叫做”梗“,如果所加入的梗是有关政治的,尤其是针对美国当前混乱不堪的政治,就更耐琢磨了。
就可以吸引观众看了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第三遍,票房自然就猛涨了。
我想这是编导的第一个想法。
此外,影片中的那些观念或许就是编导的真实想法。
看来编导很推崇《动物庄园》。
正面和反面角色都在看这本书。
可惜,这本书和以往的名著相比,即没有优美的文笔,也没有宏大的叙事,更没有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只是靠政治隐喻来吸引读者,我觉得挺无聊的。
对这类书籍,看一遍也就够了。
如果你的头脑中只装下了这本书,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太贫乏太无知了?
而在影片中,似乎在暗示着希拉里所代表的的精英阶层和特朗普所代表的底层民众的争斗,那就更没意思了。
且不说特朗普这个二百五本身就不能代表底层民众,就看那些换汤不换药的权力更迭并没有改变美国什么,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
无论有多少口水仗,什么禁枪拥枪什么同性恋异性恋什么气候变化什么种族歧视,最后仍然是殊途同归。
再往深里看,所谓民主和专制,更是个老话题了。
我不想在这里说什么。
用发展来说话。
耐人寻味之处是克里斯特尔所讲的那个龟兔赛跑的故事。
前半段和我们听到的是一样的,很励志。
后半段就变味了:“门突然被撞开,兔子进来了。
……兔子永远会赢。
”结局变成了我们早已讲烂了的丛林法则,即强者永远会赢。
可话说回来,在这个世界上,兔子和乌龟都存在着,各自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别和我讲什么天道酬勤,也别说什么胜者王侯败者贼,社会发展无论快慢,总是在进步着。
在人类这个群体中,贫也好富也好,赢也好输也好,老天爷都在照看着。
只要我们不总是怨天尤人,都会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找到快乐。
世界的大趋势是逐步走向公平,不管是克里斯特尔们还是雅典娜们都是改变不了的。
影片中的镜头和情节的调度很新颖。
开始时,大量的镜头给了被绑架来的美女和帅哥,可瞬间就死了,克里斯特尔是中间靠后才慢慢显现的。
雅典娜的登场也是这样,一直在她后面跟拍,让人觉得她是个重量级的神秘人物,不经意间转到她的正面,才使人们感到她不过是个被赶下台的女CEO罢了。
影片中一年前的倒叙也安排的很合理,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节点上插了进去。
本人评分:6.5。
先说结论:本片前半部份值得观看,因为不需要带脑子。
后半部份就不行了。。。
知道这部片子是从抖音的影片剪辑。
一开头的十几人在树林里醒来,周围是陌生的环境,自己的嘴巴还被异物给塞住。
莫名其妙的在一个大草坪上拿到武器后就开始大逃杀了。
很有趣,以至于我被这个开头剪辑吸引到了,找来看了这部片子,结果却是有些失望。
关于大逃杀的部份,其实不是影片的最开头。
而是一群"精英"在飞机上高谈论阔,一个男人还在空姐面前装杯。
结果有个神志不清的男人闯进了头等舱,被他们残忍杀害,才接的后面大逃杀的部份。
从开头也表现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这群"精英"杀人一点都不专业,只是靠着信息差而已。
随后就是大逃杀部份了,这不段不赘述,不带脑子看即可,还是很爽的。
而且这一段也是导演编剧着重塑造的段落,就是为了把"庄园游戏"这个富人抓穷人来猎杀的背景引出,然后加了许多暗示明示的对政治、环保、有色人种等等各类敏感话题,输出一波观点。
到此为止影片还是属于传统的血浆片。
第二部分,也就是电影过半,女主把假装大使馆人员的老哥干掉之后,剧情开始急转直下。
女主的动机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转变,也没有什么强烈的欲望驱动(其实有,但是龟兔赛跑啥的实在是太无聊了,又是精英映射)然后就是木屋戏之后的硬插回忆,讲了讲为啥要抓这些人来猎杀,顺带引出女反派的形象。
说实话,我完全就没怎么看这段,因为实在太无聊并且降智了。。。
接着就到了两位女主角在庄园的最终决战。
只能说额。。。。
总之因为一些狗屁不通的理由,精英必须要把垃圾干掉,以前没有这种猎杀的,既然屌丝们说肯定有,那我们就把口嗨变成现实真的来杀吧。
真够操蛋的。
最后女主干掉女反派,穿上了女反派的衣服登上飞机离开,应该也在暗示女主讲其身份取而代之。
看完之后只有一种感觉,就是所谓的"精英"特地拍部片子,把自己塑造成傻子的形象来娱乐麻痹底层的屌丝,然后躲在后面哈哈赚钱。
不得不说,似乎也挺乐的?!
这电影很爽,也有点点烧脑,大家讨论得很多的一点是Don到底有没有杀错,我开门见山抛出自己的观点:没杀错。
理由跟其他评论不同,因为女主对碰到的人其实都是持怀疑态度,都做过测试判断是不是卧底。
一、第一次测试加油站老夫妇,这个很明显,用阿肯色州的香烟价格直接就判断出来他们是假的。
二、第二次碰到加油站外打飞机的加里,在暗中观察他没有防备地走向炸弹汽车,基本判断是个受害者。
之后在铁路边故意蹲下撒尿(随地大小便可不好),加里直接把后背亮给了女主,确定这是个受害者。
三、第三次碰到伪装成难民的阿拉伯人,刚开始女主见他们有婴儿,判断不出来到底是不是卧底,被过度警觉的加里(加里认为难民和军队都是对方布置的演员)直接掀翻裤裆塞雷带走了,也用不着判断了。
我个人觉得阿拉伯人讲英语的时候女主就怀疑这是个卧底,背包里露出手雷就确定这是个卧底了。
四、第四次测试假外交官,作死的奥利佛纯粹死于话多。
甚至说出请国内出动军事力量这样违反外交常识的话,别忘了女主自己就当过兵,为了几个老百姓发兵别国,还是大使馆官员说的,直接就一眼看穿。
但是女主还是耐心听了一段他胡扯,我怀疑女主是在等着看Don跟这个伪装者的对话中露出马脚,而Don在这里密不透风没露出破绽。
五、接下来就是最难分辨的掩体战中测试Don了。
从Don在掩体战中从没出现来看,这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杀掉假外交官后Don也主张赶紧逃走)。
所以女主见Don出现先是来了一句嘲讽(这里应该还没起疑心),但是Don下一句向女主索枪就露出破绽了,一个胆小怕事的人看到满地尸体居然毫不害怕,而且满地的枪他不要偏向女主索枪(假设女主没起疑心把手中的枪给了他,结果可想而知)。
同时,以Don以往的表现,这时候不应该关心枪,而应该是去问受伤倒地的射箭女为什么追杀他们,先去拿枪就很违反Don的人设。
所以女主马上又给Don下套,让他问射箭女,看看他们的对话有没有破绽。
最后的测试当然就是持枪对峙的时候,女主的试探了,胆小怕事的Don居然雄起敢跟女主对枪,基本上坐实了他之前一直在演戏,所以这应该是个卧底。
女主告诉对讲机中的女boss自己杀了Don,女boss也没有借机嘲讽她中了自己的离间计。
现在说白左控制了好莱坞,已经没人不会相信了。他们对共和党人的构陷不再遮遮掩掩!顺便还开涮了“动物庄园”。
影20157:玩吃鸡游戏,看大胸。
有点好玩的爽片(所以女主是本人就那么说话,不是故意嘟下嘴唇是吗?
虽说政治正确笑话有点low逼感,不过全片节奏和推进非常不错,可以简单地送上好看两字。
!!!!!!!!!打到最后感觉两位女主必须相爱了
武器箱地雷刺桩弓箭狙枪,加油站暗器毒物霰弹面罩,爬铁路裤裆手雷倒车碾头,回忆杀搅拌刀片拥抱转移;你觉得应该因为自己是女人而被区别对待吗?龟兔赛跑新寓言:你们把我们逼成了你们想象中的我们,真相不再重要。咦?原来是老右反杀老左的片子?同样好开心 : )
i don't know who needs to hear this, but magas ARE the reason human civilization are gonna fail
乔治·奥威尔成了小猪,哈哈哈哈哈!很像《大逃杀》,主角是个干净利索的人,杀死人来不啰嗦,喜欢。
前面的一切都很完美,唯一的俗套就是最后两个女人赤手空拳对战部分,自作聪明反而被杀,真是愚蠢。而这么血腥的大逃杀起因居然是网络暴力,完完全全就是一部网络公益片啊。
林德洛夫?守望尘世班底(1导演+2编剧)怎么拍了个这?艾玛罗伯茨和ThisIsUs的Kevin都打的迷你酱油
前半部作为大逃杀类的纯爽片非常优秀 各种反转让人目不暇接完全猜不中剧情走向 后半部为了详尽解释前因后果反而导致节奏失控 为了格局上升至驴象博弈反倒露怯 凸显了其缺失的内涵
这种《大逃杀》类电影,算是德州电锯类血浆系恐怖片的一个变种,都是特定身份不同人群之间对立的象征,有时是公司内部,有时是不同政见的群体,等等,在类似角斗场的空间内厮杀。美国人这些框定在政治正确内的片子在主题的尺度上毕竟比不了日本人,不过本片也算有所超越,电影里的猎杀者是些政治正确er,被猎杀的是些种族歧视的、杀野生动物的相对底层些的角色,有意思的是,这场猎杀始于网络谣言的对象们把谣言变成真事的应激反应,而大杀四方的女主是个莫名被卷入的阿富汗战场老兵,这似乎表示和平社会里那些鸡毛蒜皮的争执,在战争这政治的最高形式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讽刺性就出来了。开场那些突兀的死法还挺搞笑的,女主正式亮相后的戏就比较平了,到最后她跟斯万克的最终对决简直是拖沓。而厮杀双方的身份特征表现的不明确。内容援引了《动物庄园》
The.Hunt.2020.1080p.AMZN.WEB-DL.DDP5.1.H.264-NTG
论吃瓜群众被迫卷入战争的严重后果
纪念一只被扔进堡垒后再被围起来乱枪打死的小猪。
开头有意思,如果都这么死下去多好,主角出现后就索然无趣了
反杀就反杀吧,咱能不能别碰瓷奥威尔?
开头可以,cool,后面不好看
政治正确左派精英大战阴谋论右派键盘侠,最后被一个乱入(抓错人了)的路人女主连锅端了的故事……只能说这故事挺适合豆瓣的……开头各种让观众误认的“主角”突然死亡,可以破坏观众预期的安全感,作为恐怖片手法是有效的。真女主出来后就变成无脑爽片了。
哈哈人狠话不多的女主,剧情比较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