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在我眼里,算的上国产剧里有血有肉的,觉醒意识很强的新型女性题材剧,它的意义远超大女主剧。
大女主剧是老旧穿新衣,其实就是符合了当下潮流价值观的口味,和过去的傻白甜一样,是市场的产物。
可是现实意义上的导向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太过完美,不切实际。
女性,滋当是努力拼搏,活出自我,哪怕她的自我价值就如蝼蚁般,也一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而蓬莱就很好的诠释了这样的女性。
她抽烟酗酒玩摇滚,没有教育陪伴孩子,爱吹牛皮耍混蛋,可她同时又具备了什么特质呢,她热爱摇滚,并且玩的出色,哪怕时不我待时过境迁,仍然愿意付出一切只为最后一次翻身。
她享受成功,也愿意不择手段的成功。
她是自己领土里的花木兰,不是替父只替己,但不妨碍她所向披靡。
我认为女性,不该被道德绑架,自由的灵魂不应该被封印在口口相传的舆论里,或成为怨妇,或成为泼妇,唯独没有成为蓬莱,成为自己。
国内探讨母女关系的剧并不多,前几年有《生活家》《您好,母亲大人》、电影《你好,李焕英》,但是这类剧集都没有超出过一个规则框架——作为母性本身的牺牲感。
以及作为“留守儿童”由于渴望爱,得到爱而产生的牺牲感。
剧中的每个人物都在为自己而活,少见以爱为托词的妥协。
也正因如此,看剧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期待落空感,后自我思考了一番。
期待落空来源于“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意识形态教育,听听这句歌词,表面上是在赞扬母亲,实则是对母性天职的绑架。
它潜在输出的一种价值观是,只要你成为了妈妈就一定要好。
所以近二十年来,以《娘道》为基础价值观输出的国产剧屡见不鲜。
这类剧看多了,烛光里的妈妈听多了,母亲的这个标签就总是大于一个女性的个体标签,母性天职往往总是凌驾于个体价值之上。
而彭莱这类母亲人设的出现,带来了新一轮母女关系命题的探讨。
因为追求自我,牺牲了母性天职,到底该不该被谴责?
也正因为彭莱人设的特殊性,会产生大量的剧情是反觉知的。
母女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喜剧点就是打在彭莱人设的特殊性之上。
你扔了我的衣服,我也扔你的。
你烧了我的床铺,我就把你送到警察局。
如果这是一部英美剧,这类情节的喜剧效果会削弱很多,因为语境和生态的不同,会大大降低母女关系的张力及错位感。
反观国内某些探讨家庭关系的聚集,大肆的以“绑架”做人物关系的困境,再草率的以“爱”之名进行强行和解,当然这类剧也有它的受众,我个人把这类剧定义为“老嫂子”剧,未觉醒的女性,需要给自己的“牺牲”赋予意义感,意义感嫁接至权利导向,就成为了:我是在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你不听我的,就是你辜负了我的爱。
这里有爱吗?
一定有,但这份爱是畸形的。
所谓的温暖和解,产生的根本不是治愈,而是强制性的洗脑,活生生的合理化“畸形”。
而合理化这类“畸形”所蔓延出来的价值观是,当我有了孩子,或是有了下属,有了宠物,依旧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它。
忽略被动接受方的感受,以权利压制为前提,只关注自我的出发点是否正确,接受方一旦产生不适就归咎为“叛逆”“没长大”“不懂事”“辜负了我的一片心”。
剧中的彭莱有着强烈的追求个人价值的导向,但同时她也并不会干涉女儿白天追求个人价值。
爱的基础应该建立在尊重对方之上,彭莱没有任何一个外在行为,利用自己的母性天职对女儿白天进行捆绑抑或是干涉。
哪怕最后她为了登台想加入白天的演出,也没有说出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我是你妈,你就帮帮我不行我吗?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她对于白天的情感是愧疚的,因为她没有尽到养育的责任。
但我设想了一番,彭莱这种人,她就算是尽到了养育的责任,也同样不会说出这句话。
尽管最后白天还是套路了彭莱,在演出前摆了彭莱一道,没有让她上台。
彭莱都没有任何行为表现出“这孩子不懂事,她辜负了我的爱”的心态。
彭莱就是一个想要什么就去追,就算追不到,也不会陷入到自我感动中的人。
她值得太多的女性或是母亲学习了。
最有劲儿的一场戏是彭莱选择了女儿白天的乐队进行PK,这个行为也是反觉知的,因为在我们受到的教育里,母亲一定是把肉留给孩子吃的。
很多弹幕都在刷,白天输了狂花能够提升知名度。
看,这就还是用我们受到的意识形态教育在进行本能的认知。
彭莱不是一个这样的妈,她真诚,做自己,不自我感动,也不当了婊子就立牌坊。
下一场戏直接爆发的点也是因为自己的发挥失常,导致没有晋级,直截了当的解释了为什么选白天乐队,就是因为自己想赢。
天,这完全就是作为一个人最真实的欲望,但是大多数的女性在成为母亲后,要压抑自己出头的欲望。
而最可怕的一种是,内心明明有这种欲望,却要不断的顺从所谓的规则,洗脑自己没有,也洗脑孩子自己是个伟大的母亲。
为什么母爱一定要伟大?
就不能只是平凡吗?
母爱一旦被鼓吹的伟大,那么家庭关系,母亲本身,都会赋予自己和孩子一定程度的枷锁。
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所以你要争气啊!
生命诞生起,就背了爱的债。
至于这部剧有些人说烂尾,在我看来它不是烂尾,它只是没有给你造梦。
没有按你想象的一般给你一个和解的过程,和一个让人生理不适的爱的相拥。
它一定是不足的,但不足的地方不完全来源于剧作法层面上和解的生硬。
而是它没有在结尾处将主题进行升华。
可这恰恰是我能够容忍的瑕疵,因为母爱的命题太固化了,太宏伟了,太大爱了……如若在故事的第三幕处,利用情节或技术处理,让彭莱和白天这一对儿反传统型人设的母女,用一种传统性的方式和解,那么这部作品本身就失去了属于它的独特性。
彭莱和白天都没有因这一场母女重逢而失去自我,抑或是放弃追求自我的权利就足够了。
结尾处的乌托邦质感也并没有刻意煽动观众的情绪,而是以一场真空的梦境对话进行收尾,至于白天这些年来对母亲缺失的怨念,或是在彭莱心中,究竟是陪伴白天重要,还是自己的梦想重要。
就将这一部分留给观众解读吧。
最后,过审真的很难,作为影视行业的从业者,看到这部片子能上就已经觉得很不容易了。
希望观众们多给国产影视剧一些包容心。
最后的最后,再看到烂剧别骂编剧了,因为在这行编剧真的没什么话语权,要是有人感兴趣这方面,我会再写一篇编剧在影视行业的牛马地位。
拜了个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film5252)好久没有遇到让我这么有吐槽欲望的剧了。
它就是,姚晨的新剧《摇滚狂花》。
我对姚晨是有滤镜的,不仅有《武林外传》的滤镜,还有着《离婚律师》的滤镜。
姚晨这类型的女演员,内娱很少见。
她端庄大气之中又带着一份潇洒不羁,拥有一双大长腿,穿上黑丝吊带,也可以很妩媚,这个女人,不简单。
何况,她的演技相当不错,足以支撑她演绎不同职业不同类型的熟女角色。
可以说,在国内中生代的女演员里,姚晨的戏路几乎是最广的,你很难相信《潜伏》里的翠平和《都挺好》中的明玉是一人所饰,在大银幕上,她也有过在《找到你》和《送我上青云》中的上佳表现。
这一次她的新剧《摇滚狂花》播出,我本来抱着挺大期待的。
女主角的人设就很新鲜,一个过气摇滚女主唱,是国产剧中少有的人物类型,在近期一片主旋律之中显得格外独特。
何况,姚晨的电视剧很少扑街,我当然是选择追剧了。
在百忙之中抽空刷完全集,没想到,这部剧把我气到原地打了一套军体拳。
《摇滚狂花》的故事主线并不新鲜。
女主角彭莱(姚晨饰演)曾经是千禧年代前后红极一时的摇滚乐队狂花女主唱,吸引了不少信奉朋克精神的少男少女。
后来,乐队中的贝斯手陈月(赵子琪饰演)勾搭上了彭莱老公。
遭遇好闺蜜跟老公的双重背叛,彭莱一怒之下抛下年纪小小的女儿,远走美国12年……12年之间,彭莱在美国郁郁不得志并且爱上了酗酒,再回国时,已经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过气中年朋克。
她一方面要重组乐队试图翻红,另一方面要修复久违的母女关系,在这过程中与自己和解、与过去和解、与女儿和解、再与世界和解。
看起来就是一个中年人重拾梦想重新上路,走出中年困境的故事,其实挺俗套的。
母女矛盾、女性主义这些东西在市场上已经很泛滥了,要把她们讲出新意并不容易。
所以,《摇滚狂花》最具辨识度、最可以做文章的部分就是摇滚,而这部剧最让我无语的部分恰恰也是摇滚。
彭莱作为一个资深摇滚歌手,免不了要呈现一些朋克精神,而剧中呈现她摇滚范的方式居然是酗酒、打架、飙脏话、有烟瘾,一言不合就掀桌子砸车子。
明明都快40岁的人了,还活得像个青春期傻子一样,对现实世界毫无概念,每次闯祸都需要身边朋友给她兜底。
要给彭莱写座右铭的话,那就是:我酗酒打架发疯飙脏话,但我知道我是个好朋克。
说白了,在主创眼中,摇滚等于叛逆、离经叛道、不做人事。
我虽然不是什么摇滚粉丝,但我好歹在豆瓣著名滚圈小组“月亮组”潜水多年,熟读滚圈八卦,知道摇滚、朋克大概不长剧中这样。
而剧中其他摇滚老炮是什么样的呢?
彭莱的哥们大崔(常远饰演),留着万年不洗的长发、穿着看上去似乎有点馊的皮衣……不说的话,我会以为这是在COS丐帮,硬要跟摇滚沾一点边的话,只能说这是在致敬迪克牛仔了。
真的,哪怕主创愿意去“月亮组”卧底一两个月,都不至于对摇滚的误解有这么大。
这部剧充斥着对摇滚的刻板印象,肤浅表层的理解,主创一看就既不懂摇滚又不爱摇滚。
当彭莱一脸拽样地说台词:“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绝不能被战胜,勇敢活着的人最摇滚”时,我一下子就心凉了,这样引用《老人与海》的句子,真是海明威听了也落泪。
如果不懂摇滚,可以不写不拍,但请不要自以为是一脸无知地去糟蹋它。
如果只是为了给主角立个叛逆女性的人设,那么拉二胡可不可以?
吹唢呐呢,是不是更叛逆?
可以拍女主角从小热爱唢呐文化,每天翘课去各个村子里混入不同的葬礼,就为了偷师学唢呐。
长大之后,在自己的西式婚礼上,穿着婚纱,对着新郎和全场喜气洋洋的嘉宾,一边用唢呐吹《命运交响曲》,一边说“我愿意”,这不比烟熏妆和酗酒打架更叛逆?
我都可以想象《摇滚狂花》主创的创作轨迹了,《乐队的夏天》让摇滚乐从小众走向大众,市场上似乎还没有以摇滚乐手为主角的作品,这机会不就来了吗?
但团队里没有人懂摇滚怎么办?
找窦唯的女儿窦佳嫄咨询一下吧。
关键是,窦佳嫄也不见得多懂摇滚,要不然剧中的配乐也不会这么让人出戏。
《摇滚狂花》里,唯一懂摇滚的台词是,“不是穿个皮夹克就懂摇滚了”,这句话,也送给主创们共勉。
这种为了蹭热度赚快钱而产生的作品,有野心但没真心,主创投机取巧,最后弄巧成拙。
除了对摇滚的刻板印象和不尊重,这部剧对母女关系的描述和理解也很有问题。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母女矛盾、母女和解看得这么着急火大了。
彭莱和女儿白天(庄达菲饰演)的人物性格都很讨厌,是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讨打的那种讨厌,在前期,这对母女一碰面就着火,观众也看得上火。
一个12年来一次都不回国看女儿的妈妈,却也没有不能回国的强烈理由。
一个看到亲妈就泼水开打的女儿,后面居然因为亲妈患上了癌症,两人突然就和解了,莫名其妙。
尤其是结尾彭莱那一段梦中内心独白,一看就是为了填平前面挖下的坑而写的,反转特别生硬。
实不相瞒,直到结局,我都没看出来她们之间有真情实感,也没什么和解的必要。
一到关键时刻就让角色患病、遇到过不去的大坎,最后大家在“生死有命”面前达到空前和解,这是创作上的偷懒,多少年前的老套路了,现在还在用,不打一星都对不起我那些年看过的无数部血癌韩剧。
而剧中还有让我抓狂的一个细节,彭莱在试图重组乐队时,找到乐队的贝斯手陈月和鼓手许多(代乐乐饰演),她们已经不玩乐队好久了,为了生活打工创业,努力赚钱。
彭莱见到老朋友放弃乐队梦想只想着赚钱,就说人家成为了庸俗的中年人。
凭什么玩摇滚组乐队就是高级,打工赚钱就是庸俗?
玩摇滚就“有情饮水饱”了?
要是玩摇滚的都这么清高,那他们演出干嘛还要卖票,直接免费公演多好。
这种把摇滚和世俗二元对立的价值观,也进一步反映了主创确实不懂摇滚也不懂生活。
说了这么多槽点,《摇滚狂花》有优点吗?
当然有。
这部剧选角不错,都是有演技的好演员,节奏和结构也都挺好,很流畅,看着很轻松,只有十二集的体量,更是在一众冗长的国产慢剧中显得鹤立鸡群。
但正是因为它有优点,我对它才更加期待,才会这么失望。
檀香木做的马桶,看着难道不比塑料马桶更令人心痛吗?
融入音乐文化的作品,我们真的拍不好吗?
不是的。
2017年的《闪光少女》,用传统民族音乐讲了一个青春故事,民乐在电影里既发挥了自己的特色,也助推了主角成长,可以看出来主创是真的下了功夫研究如何把民乐融入故事里,在文本和呈现上都很漂亮自然。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案例。
《摇滚狂花》本来也有机会拓宽国产剧的类型,成为一部题材新颖的好剧,但因为主创的种种偷懒心态,它放弃了成为好剧的可能。
在这里要说一句鸡汤,“真正的遗憾,不是我不能,而是我本来可以”。
这也是很多国产剧的通病,拍职业剧的不好好做市场调研、不认真请教行业顾问,凭空想象试图空手套白狼了;拍古装剧的弄个现代网红妆造,清一色空气刘海梦幻纱裙,主角只负责用夹子音装可爱,靠热搜营销占据舆论场……如今的国产剧、如今的内娱,那种肯下苦功夫、用尽一切方法把事情做好、把作品做好的匠人精神已经越来越少了,都想着走捷径抄近道赚快钱,拍出烂剧烂片又怎样?
能赚到钱赚到流量就有人捧臭脚。
不过,这种畸形的生态,走到最后,没有人会是赢家。
最后一集信息量好大呀(已经看过原来的那个剧本结局,同时觉得这个结局也蛮好的吧)。
彭莱白天不愧为母女吧,两个人乍一看都很狠,但是你细琢磨吧,又能品出一点柔情。
彭莱表面上:为了赢不择手段挑了个最弱的白天乐队,实际嘛:为了让最弱的白天乐队成功晋级,故意挑选他们做对手然后输掉(这点虽然有争议说彭莱并没有故意输掉,而是真的因为耳聋的问题,但是我觉得一来如果不是故意的话,那彭莱一开始就没必要挑选白天乐队,彭莱这么不可一世的自信还会怕自己跟别人比会输?
会容许自己真的选个最差的乐队来比?
二来前面情节说她都有肌肉记忆了,不至于因为耳聋而严重跑调吧,明明前半首还是好好的。
三来比赛输掉后的发火显得有点刻意,在美国彭莱遭遇过摇滚梦碎的滋味,她的反应是试图自杀,那么在这里,如果真的是因为自身的疾病导致演出的失败,她这么一个以丧为底色的人,应该是会对生活失去希望吧,会丧到连对别人发脾气的欲望都没有吧) 。
白天表面上:既然你欺骗我,那我就报复你,给你希望再让你失望。
实际上:内心哭唧唧,我之所以这么对你是因为在你生命的最后时刻你还只想着舞台,心里一点也没有我,我不甘心,不能让你爱我就让你恨我(bushi)。
最后弱弱的问一句:那个装满冰淇淋的行李箱是哪冒出来的……
好女士,感觉这个名字更加贴切,潜伏夫妻档的陆远,是个失去了味觉的顶级厨子,用做菜,去证明过去,去和自己和解。
彭莱,逐渐失去听觉的歌手,用摇滚,去修复过去,去和自己妥协,尽管都是一塌糊涂的生活,尽管都是酒蒙子,只有黑夜走的干净,就会有白天,有将来。
(酗酒有害身体,吸烟有害健康)。。。。。。。。。。。。。。。。。
喜欢《摇滚狂花》的点很多:1.全剧节奏很快,看得很过瘾,12集情节紧凑,笑中有泪。
虽然结尾稍微仓促了点。
2.以女性角色为中心,从彭莱的梦想、白天的梦想出发,故事随着两人间的冲突自然展开。
3.主次得当,无关的男性角色不过多着墨,或美化。
比如白天她爹,十足的又渣又废,根本没露几面,因为他跟彭莱、白天的关系并不是本剧的重点。
反而是陈月、大崔、许多等人给了白天最温暖的陪伴。
4.不服就干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言不合堵锁眼、推下水、扬骨灰、砸车窗……当然也有人诟病,一些情节没有逻辑,显得有些无脑。
但我觉得不必固守传统、瞻前顾后、胆小怕事、顾全大局,看得人耳目一新、很畅快。
我相信善待自己,才会真正善待别人;自以为是的付出隐忍其实很低效,是无谓的互相消耗。
5.母亲不必是牺牲奉献的角色。
彭莱当然不是个合格的妈妈,但她当然爱着女儿,也愿意为女儿付出。
既然做出了生养的决定,当然要尽力对孩子好。
她会为女儿考虑,留下房子,但更会为自己考虑,赴美追梦。
6.孩子不是天然必须体谅母亲。
白天和彭莱相处时间短,感情浅,怨恨她抛弃自己,也是理所应当。
虽然彭莱回来了,但感情是需要努力争取,是需要磨合相处,才能滋生的。
白天喜欢对自己好的陈月很合理。
大部分时间,白天对彭莱很不客气,也一直是直呼其名。
7.亲情的培养需要陪伴、付出,不是因为有血缘关系就可以用孝道捆绑对方。
爱才能换来爱,勒索和道德绑架不能。
姥姥和妈妈、女儿,三代的关系很动人很自然,不刻意煽情。
埋骨灰那一集是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唯一可惜的是她们不同姓,冠姓权真的很重要8.爱情问题/私生活不影响亲情、友情,感情上自私、不够道德,不代表人品卑劣、要被一棍子打死。
“打小三”爱好者可以休矣。
陈月作为小妈,对白天尽心尽力,是好妈妈;作为朋友,最终陪彭莱实现梦想,重现狂花乐队。
9.所有角色有血有肉,有闪光有缺点。
主要角色,都很真实、可爱。
特别是女性角色,都很温暖、有力量、有主见,形象极其立体、丰富、新颖。
男性角色更多充当辅助,或背景板。
10.剧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很真实。
比如陈月租豪车撑面子去,在商场卖唱;许多曾经总裁后来开滴滴;女主彭莱更是曾经摇滚大腕,后来参加比赛和新人竞争并输掉。
大多数人就是这样狼狈在尘世中扑腾,灰头土脸地挣钱啊。
轻盈、光鲜亮丽是金字塔尖尖的极少数。
11.这部剧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闪光点:女人的第一身份是她自己,其次才是别的角色,如女儿、妈妈。
彭莱的第一身份是昔日摇滚明星,然后才是妈妈,是女儿。
白天的第一身份是追梦的摇滚新人,然后才是女儿。
陈月的第一身份是歌手,然后才是小妈。
暂时想到这些,先写到这儿吧。
总之,难以想象能在国产剧看到这样的诚意之作。
初看惊喜,越看越喜欢,全程观剧体验极其舒适、畅快,非常感谢制作团队全员。
真的太可惜了,才拍了12集,看不够。
白天“我恨你”,彭莱“谢谢”
【母女关系:妈妈把女儿所有衣服扔了,女儿把妈妈床烧了】昔日的全国知名摇滚女歌星,离婚、舞台事故后远走他乡,女儿留给前夫,前夫的现任妻子是和自己搞了多年乐队的闺蜜。
12年后摇滚女星落魄回国,并检查出重症先兆,面对和自己当年一样“混账”的女儿,无计可施,最后只好把自己当年对对混账生活的经验教给女儿。
比“混账”更贴切地形容妈妈的命运的词儿是CD,但这个词实在是……就用混账这么代替吧。
因为12年未见,因为妈妈的性格,因为女儿成长期妈妈不在身边,母女二人刚见面,除了妈妈残存的一点理智,两人就像不共戴天的仇人。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地进行着毫无温情的社交,在这种睚眦必报的你来我往中,暗含的是女儿对妈妈长期不在身边的怨恨与遗憾,和妈妈不知如何与忽然就长大了的女儿相处的当妈妈的不熟练。
两个人都有摇滚的基因,绝对的倔强,绝对的一条路走到黑,女儿会物理攻击妈妈,是遗传了妈妈年轻时就经常把别人弄开瓢,妈妈收拾女儿时也不手软,是因为她打过架吃过苦下手知道轻重,知道这样调理小孩没事儿,但该教育的还得教育。
那么不像母女关系的母女,又因为她们太像对方、觉得只有她生得出来这样的她,的,恩恩怨怨的,母女。
【彭莱与白天&仙境与现实】彭莱,蓬莱,蓬莱仙境。
彭莱回忆彭莱时代的故事都是,热烈的青春,狂飙的摇滚,人们可以不顾生计地追寻梦想,梦有人买单,有人追随。
白天,光天化日,现实。
白天要面对的,是快餐文化已经成为文化正餐被端到了主桌的时代,没人在叙说摇滚精神,摇滚也要一小时二百的付费——摇滚,有价,的时代。
彭莱向往白天,她不能在活在虚幻里和黑夜里,她要站在大白天里,早上边吃边喝二锅头“透一透”。
白天向往蓬莱,她大学不想读了,想要组乐队,想要直接把生命快进到彭莱当初一呼百应的摇滚歌星的地步,至于之后怎么样,再说。
彭莱经历过蓬莱,想告诉白天,虚幻,没什么好。
白天知道白天的无聊,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么无聊的白天对于彭莱来说,却是脚踏大地、背晒阳光的救赎。
最后母女二人都准备组乐队,妈妈为了能在女儿面前一掷千金,女儿为了实现一种和她妈妈一样的舞台辉煌,只是她还不知道,那个舞台辉煌,她妈妈曾经拥有并舍弃。
【钥匙】彭莱回国后,交到她手上的是老房子的钥匙,不是智能锁,是一把带着90年代气息的老式房钥匙。
用钥匙开门的桥段,给了机械锁一个内部结构的大特写——母女二人的开锁(解除嫌隙)的过程就此开始。
而这把老式钥匙同时带来的,是布满整个剧集的90年代元素:胡同里的吃面追梦年轻人;摇滚老炮舍不得换的旧式皮夹克;一代又一代青春人老去后不肯改掉的忆当年的习惯;永远的麻将涮羊肉;以及第一集前半部分,类似于那种《北京人在纽约》的身世漂泊的沧桑感。
【群像:人的多样性】网状的群像是最经得住看的群像:这个网里,谁都可以主角,从彭莱的角度看,整个网是一个模样,从彭莱的情敌看,整个网固定点不动,但马上变了个样子。
本剧展现的群像,不止是陈列了多个角色,每个角色代表了一种人生观,所以结婚三次的前女鼓手现女董事长请了前前夫的乐队经纪人参加婚礼,就显得高级幽默;摇滚老炮的孩子们,在被老炮们劝了那么多遍后依然选择了踏上摇滚,但因为物质条件好了,小孩们都很乖地摇滚着;老了的摇滚人,去当歌手,去卖女性用品,去开火锅店,还会跟小孩说找个稳妥工作,但打架时的冲动和下手的程度,不减当年。
【老江湖】这是最近的国产剧里,老江湖不作为丑角或者调剂功能的剧目。
彭莱嫌女儿贝斯弹得不好,曾是知名摇滚乐队的主唱的她,给女儿展示了一番,虽然女儿当时还很抗拒她,但被技艺吸引并感觉看到了华山论剑的大场面;女儿和朋友一起气妈妈,妈妈看了一眼眼前的乐队设备,一番操作后,轻而易举把机器烧坏,对乐器、工具之了解,小辈只有看着的份。
女儿很需要的职业吉他手,对女儿的乐队加盟邀请的回应是需要付钱,对妈妈的乐队加盟邀请是免费荣幸加入,可以直接喊昔日摇滚明星的大名就行。
在输出一种信息:一切所谓的新的东西,都是那些现在被年轻人看不起的“旧人”玩剩下的,论技术功底,还是当时时代更难出英雄的老伙计们手艺更精良。
无论从心智、抗打击能力、受挫经验还是单纯地养家糊口,叫着“彭莱”般的梦幻仙境名字的老一辈们,远比看上去很实际、很现实的白天们,更会保护自己,更知道如何在血雨腥风的江湖里活下去。
但老江湖毕竟是老了,老了,就是没意思,没劲,没心气。
而白天,是彭莱的心气儿。
【重影映射】老一代的狂花乐队的每一个参与者,在下一代都有对应,不同的两代人,面对不同的社会与时代,但同样带着梦想,年轻一代的身形后是老一代人的影子,看似完全不同的路,其实是轮回。
所以老一代的摇滚人,眼看着新一代的追梦人直直地向悬崖开去,是陪着他们一起疯狂,还是拉下车闸——老一代的人在已知结局的情况下如何面对梦想的炽热,新一代人在明知老一代的现状惨淡下仍旧一往无前,是这剧的暗藏的主要矛盾线。
【节奏感好:永远落不下地的台词】整个剧的叙事节奏像一位经验老道的指挥家,让人的情绪永不落地,可以休息,不会休止。
转折、停顿、留给观众怅然再拐入黑色幽默的节奏,都恰到好处。
母女台词大部分都可以单截出来当段子。
常远说台词就是,台词没意思他也能说得有意思。
【母女CP线的核心:妈妈一定会保护你】这是剧里的一句台词。
估计也是贯穿全剧的题眼。
【它也许会是一部撕心裂肺的作品】前四集埋线埋的特别多:过气明星如何重回舞台;反目闺蜜会不会重归于好;摇滚女星私联大粉儿会不会塌房;大粉正好是医生,会不会知道摇滚女星的重症;摇滚小青年会不会走上妈妈的老路;母女俩生活里的男人,她的前夫,她的爸爸,有没有隐情;女鼓手去做买卖的心路变化;新一代摇滚人做摇滚必然要经历的环境打击;母女终于重归于好但妈妈身患重症,女儿怎么办。
每一条线,都是现实生活里的一道天雷,只是不知道在剧里会如何演绎了。
【美术与镜头语言】是可以做学习案例的水平。
这作品里有真心,希望喜欢这部剧的人,除了在CP线里玩的开心,也同样被那股真心治愈。
虽然本剧打着「摇滚」+「女权」的旗号,但是:一前八集除了有关摇滚的台词和众人的装扮,跟摇滚并无太大关系,搞乐队好像只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噱头,没有人认真在做这件事,让人感觉只是披了摇滚皮的家庭伦理剧以及:你会和你的原生家庭和解吗?
二则是国产剧创作的常见情况,说着女性主义的设定,结果开头就给我来了个雌竞暴击,因为离婚的前夫和好姐妹领证,就拿吉他直接将好姐妹砸到脑震荡;此时我还以为是不是真的这位好姐妹做了非常过分对不起女主的事,看到后面就发现女主跟前夫关系也并不好啊?
甚至孩子前夫都不想要是女主自己留下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跟前夫感情稀烂关系破裂的情况下,就因为自己的好姐妹跟前夫领证,就怒砸她人,结果编剧你告诉我,你管这个叫女性主义。
再讨论一下本剧的三代母女关系的设定。
女主是被盛赞的少见的洒脱的反套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妈妈。
这没有错。
妈妈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当妈妈,妈妈也不是必须要为女儿活着。
可是为什么编剧这里就变味儿了呢?
既想要女主洒脱恣意,又想要女主满怀苦衷,还想要女儿关怀体谅。
又当又立。
既然女主有率性随意的权利,那么女儿也同样有不原谅的权利。
可是剧情走到最后女儿还是选择了原谅。
女主和女主的妈妈也是同样的套路。
放弃女儿多年未尽养育职责,出现的时候就是年迈多病命不久矣,而细节中又充满了对女儿的愧疚和怀念所以女儿只能选择原谅。
而造成这一切的两个父亲美美隐身。
只留下三个女人相似的痛苦。
最后再说,不是抽烟喝酒说脏话的人,就是玩摇滚乐的人;不是嘴上说着我要搞乐队我要复出的结果立刻喝个烂醉如泥的人,就是爱摇滚乐的人;不是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戳别人痛点说难听话的人,就是又有性格又酷的人。
编剧但凡是真正地爱摇滚乐,也不至于写出这么个东西出来。
这是人干的事儿吗。
打两星是因为前期我真情实感喜欢过彭莱,还有罗俊,还有大崔……还有《摇滚狂花》总之除了有点不喜欢女儿白天之外我觉得这个剧怎么都看不赖。
还发了朋友圈安利它。
没想到剧情越往后走越奇怪。
一开始我是迫切希望狂花三位女主重新走在一起的,结果最后走在一起居然是因为得了脑瘤的彭莱装、失、忆……看到这的时候其实我就已经难受了。
因为另外两位女主根本不是真心想回到乐队,只是同情她,可怜她,帮她实现个“遗愿”罢了。
这味道就变了啊。
暂且不提这件事,更奇葩的是女主都已经被大家这么哄着爱着宠着了,还一直都不知道收敛,最后选了白天乐队因为耳朵短暂的听不见了输给女儿之后,还在那个休息室里对所有人破口大骂。
最最最不能忍的,是她在这时候说出自己是装的。
意思就是她一直都知道大家因为她装失忆对她这么好,哄着宠着爱着,陪她上节目,这也让着她那也让着她,她还得寸进尺,又抢女儿乐队的乐手,又为了让自己晋级在二段赛上选了女儿的新手乐队,都这样了,那些话她还能说得出口!
我的天哪。
怎么会一个这样的人还能继续被人爱啊?
我的爱很廉价吗?
我对你好,不指望你给我什么回报,但你至少不能把它放在地下像这样践踏它吧?
其实我们一直都能看出来,和狂花有关的所有人,都是因为彭莱才聚在一起。
所以我觉得最后一集说的什么我不去表达,是因为我怕爱了被拒绝,我不能爱,我一直在原生家庭的伤害中没有走出来……妈呀。
你三十七岁了。
你三十七岁了好吗?
不是十七岁!
李大崔、白泽奇、陈月、许多、白天、罗俊、安哲……这么多人,爱过她,或者正在爱她,还有她那些曾经谈过的男朋友,曾经来往了又掰断的兄弟,还有三十年后又重逢的妈妈,这么多人和你相爱过,这么多关系、这么大个世界打磨下来,你脑子里就他妈剩下原生家庭那点事儿啊?!
你三十七岁了!
你后面二十年都是白活的啊?
你的音乐治愈了失去母亲的人,你穿着军大衣把头挨在白泽奇的肩上,你抱着小小的白天在简陋的屋子里转来转去的哄她……好家伙,这都他妈的是放屁是吧?!
什么狗j8逻辑啊!
诚心给编剧一个建议,不会写建议别写。
别说人物立不立得住了,这个剧的所有主要矛盾和主要戏剧冲突,从头到尾的逻辑就像在放屁。
一切铺垫了几百分钟的重要戏剧冲突(而且全都是女主犯贱作妖干浑事),都能像过山车一样“咚”的就下去了。
马上事情就过去了,马上就被大家原谅了,连一点儿缓冲都没有!
所谓摇滚的精神,难道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就只能顺着我吗?
无论是女儿乐队的比赛成绩,还是女儿的心情,还是身边所有朋友的心情,还是喜欢我的人爱我的人他们的真心,我全都他妈的不在乎是吧。
都可以牺牲,都可以为了我自己的梦想,我自己的意愿改变。
说难听一点儿,他们都是工具人,只有我是人。
我爱怎么爱我的女儿就怎么爱,对她好也不用让她知道,就算在她看来我是个十二年没有回来见过她的妈妈,她也得原谅我,接纳我,还要给我的梦想铺路。
完全不用考虑她的感受。
就更不用说我的兄弟李大崔,我的粉丝罗俊,我的闺蜜许多和陈月了。
还要卖她住的房子搞乐队,给我兄弟李大崔画饼,对我的铁粉呼来喝去,假装失忆骗所有人陪我上节目所有人让着我,想挑我女儿当软柿子捏结果失败了,还要在休息室里对他们破口大骂。
说实话。
如果我身边有彭莱这号人,我只会在她第一次把我的爱像这样践踏的时候就永远的离开她。
我的爱很珍贵,这种人不配。
有个性是好的,有自我也是好的,放飞是好的,疏解欲望也是好的,我都喜欢。
但是底线是,不能把自我建立在对别人肆无忌惮的伤害之上。
编剧让一个女儿来等着她妈成长,凭什么啊?
女儿不可怜吗?
女儿才十九岁,妈已经三十八岁了。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这种情况叫做,“做自己父母的父母。
”明明是儿女的人,却比做父母的人更成熟更明事理,还要去包容父母理解父母甚至“等待父母成长”,像李大崔最后劝白天那样,“你再给她一点时间。
”其实我已经给她很多时间了,大崔叔叔。
不是吗。
十二年了,整整十二年了。
她活了三十八岁,还是活在16岁留下的对爱的恐惧里。
……我还不如买一支股票,没事看看仓。
首先我不知道摇滚乐咋玩,其次我也不知道乐队咋玩,我就是个看剧情的(当然歌确实都挺难听的)。
但这个戏情节人物属实都挺有意思,好久没见过这种全员都真的有大病的国产电视剧了。
虽然我估计最后的亲情线和成长线还是得回到孝悌廉耻忠义礼信上,但至少现在看,大家真的在行为上都是精神病。
姚晨被她女儿毫不犹豫一把推进河里的时候,未免太痛快了。
怎么弹幕里还有人在那挑挑拣拣女儿是不是任性呢,她肯定是啊!
这里有一个人不任性纵情的吗?
任性,多爽啊[doge]以及这个戏只有12集,太令人快乐了,应该能在我对它感到厌烦之前看完。
剧情推进节奏很快,姚晨明明是死了前夫回国见女儿的,开头居然除了出现在电话里的“老白死了”,没有给前夫一秒钟的戏份。
母女没有一个人对前夫和爹表达一丝留恋,直接开干,爽快。
另外庄达菲不错,长得灵,戏也灵。
爱奇艺选题几乎每次都正中我下怀,今年喜欢的剧集几乎都出于爱奇艺。摇滚狂花终于让我对这个圈子的项目燃起希望,我们思维被404太久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蓬莱的疯劲,为啥疯不用细究,基本荧幕上你也看不到合乎如今现实社会的疯因,疯就完了。
人设很赞。终于看到中年颓废女流氓的形象了,尤其是在中文语境里。每场戏单拎出来都挺好看的。串在一起就不太行,始终徘徊在一种,“有点东西”,“不行这太出戏了”,“我努努力再进去”,“啥玩意,扯太大了吧”…的循环里。看国产剧日常迷思:到底是编剧不行根本没铺垫,还是全被剪没了?
只能用穷折腾来概括这对母女,Drama的情况确实是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剧情也稀碎,但凡有任何一个人物往深里塑造一些。。。
这母女俩就有点为了作而作,而且咱这音乐也不咋地啊。不过能让咱看到烟酒摇滚还女性友好在新时代真挺不容易了。
怎么看都觉的有点引导不良
既然是个音乐剧,那就让它在结尾走向高潮嘛,那就让摇滚彻底释放嘛,那怕配音也行啊,就像内个谁说的,不是穿一身皮衣,画个浓妆就是摇滚了,最后的结局让人真的失望,摇滚到最后是旁白…
白天你倒是跟你妈干到底啊!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谁圣母心谁傻逼。尤其像彭莱这种扶了多少次都起不来的阿斗,您觉得还值得再扶一把?
蓬莱就是彻头彻尾的混蛋啊 但混蛋妈妈这样的角色蛮有意思的 什么都不管不顾 一心追逐梦想 也很迷人
摇滚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人可以被摧毁 但是不能被打倒。确实有点烂尾。
姚晨这个妆容给我焊死
这不就是打着摇滚口号的家庭伦理剧吗
这么好看 赶紧给我买热搜!!!!!母女俩的人设我都很喜欢 一个比一个狠 天天斗 看的很欢乐哈哈哈嫌闺女弹的贝斯不对 快给孩子气哭了哈哈哈拉来的是卫生巾赞助 太酷了!!!狂花还是个女子乐队 真是不错叙事节奏很快 镜头也还可以片尾曲都挺好听的 片中不知道为啥 剪的巨难听姚晨这个路线 才是真正搞事业的路线
现代的作品都不太爱动脑子
摇滚恶之花。
挺真實的,我是指在劇裡說髒話。
好过时…全方位的过时
就……很土 姚晨演得很像刚进城的翠萍
8集以前神作,拍到后半段剧情突然一下就垮了(比如失忆),编剧水准急转直下,国产剧怪圈吗?
这个题材👍👍👍更: 看了四集,好做作阿…好虚浮的感觉,我很喜欢这个题材,母女人设也很吸引人,但是导演真的深入了解过摇滚么?女性视角都能爹味十足,不会就听了几首二手玫瑰和窦唯吧,不像是摇滚倒像是hiphop了,说实话这个题材给韩国拍能上9,作为一个导演,最应该的就是反思和听取建议,既然设定在中国九十年代就应该去了解九十年代的摇滚和live视频吧,也应该去摇滚音乐节或者巡演听过多场吧,也应该深入采访过多个九十年代和现在年轻的摇滚歌手和迷笛粉丝吧,感觉什么都没做一样……拍特定题材的话,至少应该让人不出戏吧,但是无论如何,这种题材很少,风格也很少,三观还算可以,7.345是有的,胜在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