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央视热播电视剧《大道薪火》中的邓 小 平人物形象。
邓 小 平那时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他在巩固当地苏维埃政权建设,开展土地革命,抓好农业生产和经济工作,努力扩红征兵,支援前线作战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郜峰在该剧中饰演邓 小 平的人物形象,这个演员很年轻,个子也较小,表演上看总体还行,演绎到位,但这位演员与那时邓小平的形象(详见图2)差别较大,不是很像,有些遗憾。
不知该剧导演为何不选择更适合的年轻演员来饰演邓 小 平的人物形象?
对此,你有何看法?
欢迎发表看法与点评。
此组图片为本人观剧时用手机拍该剧电视画面,特此说明,请点击图片观看大图。
#电视剧开端结局# #新一代特型演员#v
从小山村里的“一团火”,到开天辟地的“一束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道薪火》首度以经济视角讲述革命历史,视角新颖,阵容强大,制作优良,无论口碑还是收视,都成为同时段的最热门剧集。
该剧于9月15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无疑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及2023国庆节的最好献礼。
主创团队超强,宋业明导演再出力作《大道薪火》汇集了国内超强主创团队:该剧由“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可爱的中国》总制片人徐知音,制片人武洪武、张杨精良打造,剧本由《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张强操刀,导演是执导过多部史诗大剧的宋业明,可谓强强联手,为《大道薪火》提供了质量保障。
提起宋业明导演,早已是业内公认的主旋律大剧的名导,早年就曾因担任《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进军:席卷大西南》等战争史诗大片的执行导演而崭露头角,其后独立执导的军事动作片《冲出亚马逊》更是收获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为中国影坛吹来一阵军旅硬汉新风。
近年来,宋业明导演深耕主旋律题材大剧,所执导包括《延安颂》《八路军》《彭德怀元帅》《中流击水》《外交风云》等等,都在业界及观众中留下不俗反响。
不同于既往的作品,此次《大道薪火》无论是题材角度还是表现手法,都能看到宋业明导演的求新求变。
该剧是以经济视角讲述革命历史,所展现的是毛泽东组建和推动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时期艰难的革命历程。
剧中不仅有主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更是着眼于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金融发展,生活化塑造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先驱们的历史影像,这样的艺术创作,让作品更接地气,也令观众倍感亲切。
直击中央苏区建设,毛家兄弟手足情深《大道薪火》的剧情时间截面为1931年到1935年,讲述毛泽东坚定信念调查研究,在中央苏区进行治国理政的实践和探索,推动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组建国家银行,建立并运用红色金融体系,促进苏区经济发展的故事。
该剧不仅填补了中国电视剧金融行业发展史的空白,也填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经济建设和金融建设方面的空白,首度展现了中华苏维埃经济建设。
因此,除了中流砥柱毛泽东,作为中央苏区建设的坚强辅助,彼时担任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首任行长的毛泽民,也成为了《大道薪火》的重要人物。
这也是许多年来,第一次有作品以更加系统的剧情和客观的视角,来呈现毛泽东二弟的革命历程,虽然他不像哥哥那样文韬武略、纵览全局,但确实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大管家”。
举贤不避亲的毛泽东能将苏区的金融工作交于胞弟,同样是他“慧眼识人”的再一次佐证。
本剧的主角是已经在十多部重大革命历史剧中出演过毛泽东的青年演员侯京健,在《大道薪火》中让观众们看到了他在表演层面的不断精进。
饰演毛泽民的则是向来低调的青年演员宋禹,曾在《中流击水》《外交风云》《冰雨火》等许多作品中,都奉献了精彩的表演。
《大道薪火》独创性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一条叙述我党如何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战,另一条则是生动展现我党如何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之下发展经济。
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在本剧中都有更多的剧情呈现,让观众们更近距离的感受到革命三兄弟在通力协作中的手足情深。
朴实勤勉又坚韧,宋禹版毛泽民真实饱满如果说,毛泽东是四海为家的职业革命家,那么毛泽民则是稳固金融经济大盘的后备“大管家”,向来沉稳的毛泽民,则是守护大后方的不二人选。
从《大道薪火》开篇,毛泽民临危受任,要在一清二白的苏区,推进经济建设,就算扛下了从零起步、振兴经济的重任。
担纲银行行长的重任,与兄长毛泽东的嘱托,以及所面临环境的复杂与艰难,都令新上任的毛泽民举步维艰。
就如故事开始,外面的庆贺欢呼再热闹,他也要带领同志们将手头的工作处理完一样,放眼整个《大道薪火》的剧情,他也从来都是有条不紊在推动着创建与改革的进程,无论是建立钨矿公司、建立国家银行,到筹措资金、打击假币、严反贪腐等等,真正做到了清白公正、一丝不苟。
虽然既往影视作品中,也曾有过毛泽民的角色,但相对而言,此次在《大道薪火》中饰演毛泽民的宋禹,给观众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戏份更多是其一,宋禹在表演层面的沉稳,也是亮点之一。
他紧紧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年代特征,没有太夸张的肢体表演,更是以微表情和内心戏,来作为角色的驱动能量,使得每次出场都让人眼前一亮。
从造型看,宋禹是那种天生有故事的脸,此次的妆化更使他显得满脸沧桑,但却掩饰不住眼神的锐利英气,这正是一个人物不可或缺的精气神。
剧中几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如初次被举荐时的惶恐,担当重任后的坚毅,恢复经济秩序时的迫切,面临棘手难题时的思考……宋禹紧紧抓住了人物在革命历练过程中的成长,再看刚刚播出的几集,俨然已经不是当初的略带生涩,而是能够更加沉着冷静的面对和解决更多的难题了。
这个成长,没有高谈阔论来证明,恰恰是最细微的细节变化,更易给到观众们真实之感。
如今,《大道薪火》正在热播,毛泽民推进的苏区的经济建设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对于毛泽东而言,还将经历更多的坎坷。
这也正如本剧的剧名“大道薪火”,正所谓“真理之路虽艰,但大道不孤。
真理就会有生命力,光明就会被点亮。
”,真理虽然要在黑暗中上下求索,但总能等到黎明破晓,等到霞光万丈。
《大道薪火》的故事,虽然只是反映我们苏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却俨然是未来新中国大建设的探索与浓缩,更为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身在日新月异的建设中的新中国,来回望曾经至暗时刻的不屈奋斗史,更能增加对革命前辈的敬仰,对伟大新中国的热爱。
也谈央视热播电视剧《大道薪火》贺子珍的人物形象。
在毛主席被左倾错误领导人博古、李德等人排斥时期、贺子珍充分理解和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关心和体贴毛主席的生活,是毛主席的知心人和好妻子。
徐小飒饰演的贺子珍基本到位,总体成功,但其表演的现代气质较浓,朴实、善良的特征略显不足。
对此,你有何看法?
欢迎点评。
这张剧照为本人观剧时用手机拍央视电视画面,特此说明。
电视剧大道薪火讲的就是一群打顺风仗的人感觉自己行了牛了开始不听大腿的建议了就开始飘了结果经历了极大损失经历了极大困难经历了极大失败最终发现谁才是真大腿早点认清楚谁是大腿哪有那么多事留了那么多血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这段历史以往的剧鲜少涉及,看了才知道我党的历史是多么了不起,还有那些了不起的人。
剧中人物塑造非常成功,特别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起贡献的人。
印象深刻而又塑造成功的人物很多,不仅喜欢那些人物,也喜欢塑造这些人物的演员。
比如毛泽民、古柏,郑宏。
另外,饰演博古的演员也成功把博古的特质表现了出来。
贺子珍、钱熙筠、康克清等人物也都非常好,符合心理预期。
从这个剧展示的历史来看领袖的重要性,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没用。
幸运的是,中国革命总是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选择了正确的领导人,带领大家不断走向胜利。
这是国运,也是百姓之幸……
天降神人的桥段也看多了,于是让许多人养成了一种习惯,给许多简单的事挂上了一个伟人会做的。
于是就把自己的道德负担降低了,就可以在网上随意恶意,随意因为不喜而产生语言暴力,就可以在生活里安抚自己不善良的那一部分。
因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做好事的是好人,做本该善良,本该如此的事情的人是伟人。
不知何时,许多人都养成了一种现实就是代表负面词汇的意思。
现实本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却总被套上了负面的情绪,啊,没错啊,这就是现实。
所以可以圆满的合理化自己的不作为,却从未真正的争取过。
自己之所以看了几集就这样的说,心境也从愤青走到了简单。
很少会有电视剧去表达教员那段被打入冷宫的时光,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他到底如何熬过了那段时光,他尝试过什么。
读了许多教员的传记,年少时的他为了母亲还求过观音土,教员也曾封建迷信。
而他十几岁时,却通读了西方的大多经典政治书籍,到了后来,他却也只爱资治通鉴。
而今的自己年近三十,而自己阅读那些经典政治书籍时,还年少许多,可以说许许多多的概念到今天才能算简单的明白。
我们总爱去神化一个人好的部分,所以就可以降低自己的标准,合理化自己的自私,去接受西方快乐愚民教育的绝对自由。
其实原来的面子文化,并非面子文化,原来的努力也并非努力,努力的意思是,这个人每天做了该做的事,如是而已,于是看起来努力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于是我们读得懂活着,我们感受得到那种苍凉和生命力。
而面子,则是善意的对待周身的人,关心每一个具体的人,所形成的信任,因为你的善,人们信任你,尊重你,所以你才显得有了面子。
而资本化下的面子,却成了金钱化的欲望,努力,却也成了为了私欲的自由。
我们缺少那个正道的光,扫除一切黑暗,明确的在每个人的心底定住,健康与良知,如是而已的人生。
忽然又想到了胖东来老板某天讲坛的一句话,如果连善良都学不会,那还有什么值得学的。
网上处处的话语,都是具体人的言论,能善意对待,便善意对待。
伟人也是普通人,而普通人的善意一刻便是伟大的一刻。
我想人生就该如此,我想未来也该如此。
教员也正是无数的如此,所以他们汇聚在了一起,要这理想的光辉照耀进现实,而我们也不该再去让现实污名化。
现实便是现实,有好有坏,并且会越来越好。
目前看了十集,这部剧不仅描写了我党在战略战术上的指挥,也描写了苏区经济建设、战俘教育,抓捕敌特等整体的故事,非常好的一部剧。
以往的剧往往只描写正面战场,但打仗绝不是只靠英勇就能取得胜利的,经济基础、物资支援都对战争胜利起着关键作用。
红军是如何维持生计的?
为什么红军能得到百姓拥护?
这部剧给出了非常详尽的答案。
一方面靠战争的缴获,但不同于敌人的强取豪夺。
国军是直接抢,谁抢得多归谁,并且言而无信,不仅欺压百姓,对小资产阶级也实施暴敛政策,只借钱不还钱。
红军缴获的财务一律上缴,统一分配, 有自己的一套办事规则,如果毫无章法,不仅部队容易出问题,对百姓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另一方面,就是钨矿。
咱们开设钨砂和广东的陈济棠做生意,到了1934年有近400万大洋的收入。
以往的剧只表现我党地下工作者,在敌人内部的工作,这部剧也展现出,同样有敌特分子深入我党内部。
在我军内有像“唐仁礼”的敌特, 里应外合,破坏我军经济。
民众里也有像“谢步升”这样潜藏在人民内部的投机分子,他们看似和我党一条心,实际上利用职权,贪腐谋私,他们伪装极深,难以发现。
剧中也展现了我党在清查这类贪腐分子过程中,细致与细心。
以往的剧总在描写红军很“穷”, 好像苦的每天挨不住日子 ,而国军“富得流油”。
其实呢,国军里投降的士兵都能得2块银元的路费,1930年一块大洋可以兑换约1.37克黄金,1932年在天津一块大洋能买到20斤米,按照这部剧里,5块大洋就能买一个童养媳了。
这么看来,红军还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
但红军为什么“穷”呢?
剧里略有表现,我们免费办学校,让苏区孩子们读书,节省资金搞建设,资产统一管理,从高层领导到指战员再到士兵,大家都做到艰苦朴素,把钱用到改善苏区人民生活上。
国军“富”是当官的吃肉,士兵喝汤,老百姓遭殃,红军军民一家共同富裕。
剧中也展现了我党在初期的一些争论,不开天眼,其实那个时候很难判断对错,但教员有句话叫“没有正确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王稼祥的评述,展现的特别好。
大家是做了战前调查,但都是根据自己想法,调查了有利的部分,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没有客观的进行调查。
事实上,要做到完全客观是多么不易啊。
整部剧展现了我党在初期的方方面面,比以往只展现战争场面更全面,但正因为全面,有些地方细节展开不够,感觉草草收场,需要有一定历史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
国军败是败在经济,恶性通货膨胀,对国统区货币失去信心,最夸张时刻,上海货币滥发,物价一天一个价,大家可能听说过委内瑞拉和德国有史上最夸张的通货膨胀,孰不知中国曾发生过与之相当的恶性通胀,至于为什么超印几万亿的纸币,原因很复杂这里不详细说。
这剧如果是真实的,从以信用为根本的央行成立,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撤离,还不忘用银元兑换老百姓手中的废纸,以维持信用,那这个眼光也太长远了。
生死之间,仍系百姓,总感觉只是个剧啊。
当时老蒋名义上是统一了全中国,但其实真正能听他话的人不多,听他话的人叫嫡系,嫡这个字来源于嫡子,意思是亲生的。
不听他话的人各种派系,其中有名的张学良控制的东北军,西北冯玉祥,西南白崇禧等等等等,不一一例举。
这些人能归顺老蒋,可老蒋叫他们过来喝个茶什么的,他们是不会来的,因为怕被扣留,有些胆子大的,也有去见面的,还真被扣留了,所以老蒋名声就坏了,也不知道老蒋是不是傻,为什么这么不注意自己名声,被扣留的多了大家都不敢去了,就跟古代削藩一样,总之就是不是嫡系的就不是一条心。
然后瑞金成立,什么概念?
相当于国中之国,叫苏维埃,公然叫板,那老蒋怎么能忍?
况且当时讲究主义,不说不同党派主义了,连一个党都有不同主义,什么冒险主义,右啊,左啊,激进的啊,保守的,我都分不清,搞不好一个党都会分裂成几十个党,所以有时候必须得统一思想啊。
当然现在不兴这个咯,不过当时老蒋那必须得扑灭这股逆流。
你想想啊,举全国之力,扑灭不了这股星点小火吗,理论上很容易,实际却有两个变数。
一,前期是合不成全力,时间在1927到1936之间,之前介绍了嫡系和非嫡系,每当我们到了危机关头,路过非嫡系地盘,人家总是没动力剿杀,老蒋还每次在非嫡系办事不利时让他们裁军三分之一,越多越好,这简直匪夷所思,这说明老将压根是把非嫡系当成另一股敌人,认清了这种形势,我太祖就开始发挥他的军事天才才能了。
二,日本侵略,时间1937到1949,这狗日的日本。
直接改变了中国的格局,除了这12年战争,连1958到1961三年大饥荒几千万人饿死也要记在它头上。
毕竟是历史哦,我只是说下历史本来面目。
说到这剧,在苏维埃严厉封锁的几年里,我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非常艰难。
就江西南一小片区域,而且还都是山区,当时还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人人都是迷茫的,就跟不知道原来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一样的,哪个中心是不是事实中心不重要,必须得打城市,结果还失败了,这是后话。
当时建设了个过中国,在农村不是野蛮生长,不好听的叫猥琐发育。
被封锁了盐都吃不起,和剧符合,经济要发展,不能封闭,不能闭关锁国啊,最大支柱产业靠江西的矿出口,事实上就是靠矿业维持了财政,保持住了信用,记得我开篇说过的经济,货币,是决定胜败最重要因素,所以本剧以经济视角解读以一省开国而成功,信用是根本,当下中国经济也应该引以为鉴,以信用为根本,就好比解放前农民土地是私有,而后56年就以共产主义归集体所有,个人想卖自己所有的的一点地都没权利,可能1956年时国家为长治久安担忧,借鉴历朝历代灭亡教训是因为土地兼并,农民因没土地而革命。
可现在城市化,农民也不会因土地重蹈覆辙,也改改革了!
《寻路》中的周恩来
《大道薪火》的周恩来03.04 19:08这个剧学狄仁杰剧,常有抓内奸剧情。
而且编得很直白,每次都直接发现是谁,看到谁有可疑行为,内奸就是谁。
没有任何反转。
没有任何故事技巧。
就算是不反转吧,这抓内奸的戏也太简单了。
没有丰富的调查追踪的情节。
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
这个剧还常在高级黑和传统主旋律剧的尬舔之间转换。
一会在高级黑,一会就开始极力吹捧极力夸赞极力自我感动。
很多主旋律剧都有这种舔、极力吹捧,显得很傻。
像是被洗脑的小年轻写的剧情。
这种傻傻地吹捧的情节,还有丑化白营美化红营的情节,都使得剧很缺乏真实感。
真实的历史上是没有脸谱化人物的。
人人都像正常人普通人那样做事。
尽管有人性格和思想的不同,但是不是简单的脸谱化的正反派。
高级黑的部分做得还挺好。
片头曲画面是仿欧美剧的。
最近很流行这样吗,大唐狄公案、三体、要久久爱都是这样。
好在这部剧没有加黑边。
我不喜欢黑边的,视野不宽敞。
周恩来的演员选的不好。
没有那种周恩来翩翩君子的风度。
这位周恩来脸上的表情就像那种幼稚天真的小朋友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而传统周恩来的表情是那种非常相信自己是正确的的表情。
越是在繁荣和平的时代,越是要铭记历史,只有记住先辈们在内忧外患四面楚歌时如何挺身而出,燃烧生命与理想,才能真正明白当下这条光明大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宋业明导演执导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道薪火》讲述的正是这条大道最艰难的起步阶段,1931年至1935年期间的苏区根据地,第一代经济开拓者顶着巨大的压力,筹措资金、创办银行、印钞、开矿、发展红色贸易,打响一波接着一波的经济战,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却一样紧张惊险,好看停不下来。
新视角新体验以往表现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多数都是聚焦于军事层面的描写,展现反前线的弹火喧天,左倾冒险主义和李德、博古的错误路线,一度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苏区陷入危局,这些故事已经被多次搬上荧屏,早已街知巷晓。
《大道薪火》另辟蹊径,把镜头对准经济战线,全方位展现当年红色政权在苏区的经济建设,在金融、生产、民生、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凭着新颖的视角,加之情景生动有质感,首度揭开苏区经济战的神秘面纱,营造出一波三折的戏剧张力,带来了不同以往的荧屏新体验。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政权来说,经济发展都是重中之重。
很早时候,古人就明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精粮足、战无不胜,譬如诸葛亮后期大力兴农治水,把山高路险的蜀汉变成天府之国,才积蓄起对抗吴魏的底气,九十年前的苏区也一样,保持后方的经济稳定,与反围剿前线的战斗同等重要,只有红军和老百姓吃饱穿暖,才能让革命的薪火继续传递。
“红色大管家”形象接地气《大道薪火》播出之后,栩栩如生的革命群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除了侯京健、张博演技渐入佳境,宋禹饰演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首任行长毛泽民也功不可没,这位被誉为“红色大管家”的金融家不按常理出牌,除了有层次分明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还凭着种种“抠门”举动意外出圈,烟火气十足的形象,成为剧集一大亮点。
正如剧中演绎的那样,毛泽民曾经一手创办国家银行,培养人才,发展金融,掌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源源不断为红军输送经费,于整个近代经济史,都是一个值得浓墨重彩的传奇人物。
从以往史料给人的印象,他似乎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大人物,白手起家借募资金,办银行,印货币,还屡次打退敌人发起的经济战。
然而在剧中大家却发现,他原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抠门”先生,掌握动辙百万银元的大权,却连一个铜板都不乱花,请上海来的大舅哥钱之光在家里吃饭,自掏腰包炒了三个青菜,主食芋头,酒是借来的,被问怎么不喝酒,妻子钱希均一句话道破“毛老抠”的省钱哲学:“喝酒浪费钱,喝茶浪费时间,凡是不经济的事一律不能干”。
古今中外,如此接地气的大金融家,大概也就仅此一人,别无分号了。
这样的人设既真实还原了原型人物的朴素作风,也突显了先辈在丰功伟绩背后的平实人生,无处不在的浓浓烟火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共情力。
宋禹多面表演有备而来能够在一部角色众多的群像大剧中成为亮点,除了是毛泽民本身人格魅力的体现,也离不开演员宋禹的细腻刻画与多面表演。
宋禹是当下影视圈少有只专注于作品之内的实力演员,入行十余年热衷主旋律题材,凭扎实靠谱的演技曾多次获得观众认可。
有趣的是,这一次《大道薪火》剧中是三兄弟齐心,在不同战线上传递革命薪火,剧外则是导演宋业明与演员宋禹父子档的艺术传承,两人之前后作过《外交风云》《中流击水》《彭德怀元帅》等多部红色题材剧,宋禹也曾在唐国强执导的史诗剧《解放》中饰演毛岸英,这一次出演毛泽民,无论对题材的理解,还是团队的默契,都趋近圆满。
对于毛泽民的演绎,宋禹显然是有备而来,采用内敛平实却又富有细节的表演,由内至外、层层渐进地呈现出人物的多面性。
从一开始被委以重任,他先是说自己没有经验,看到哥哥的难处之后,又主动起身表示“我又没说不干”,感觉性格有点保守。
而后剧情拉开,才发现原来他不是没有魄力,也不是缺乏斗志,而是出于未雨绸缪的大局观,一旦投身到工作中,他的时上时刻闪耀着坚决的执行力,大胆培养人才,用人不疑,启用胡克功之后发现问题又决不姑息,把痛惜和教训记在心里,展现了含蓄坚毅的一面;乔装打扮去赣州谈钨矿生意,面对曾老板的枪口,他不卑不亢,从容镇定,又展现机智果敢的一面。
亦智亦勇,虚怀若谷,正是这些不同的瞬间,把人物刻画得立体而又饱满,在平实中处处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深情满满,精彩继续透过化繁为简却灵动精细的表演风格,宋禹给角色注入静水深流的情感,将多重身份演绎得层次分明,譬如亲情,革命者之间没有太多寒暄和客套,但每有危难时,总会默默为对方挡风遮雨,当哥哥陷入低谷,失去军事话语权,他没有用语言来维护,而是用行动给予支援,坚定贯彻之前制定的经济理念,把苏区经营得有声有色,以无声的方式对予哥哥提供有力支援。
还有与战友之间的互相信赖,与妻子的相濡以沫,与农民、矿工相处时的乡里情怀,毛泽民几乎每一次出场,都带着深厚而又细腻的情感。
这就是一次成熟且成功的人物刻画,由内至外,情感丰沛,处处都是细节,每一场戏都有独立的情感表达,却没有多余或雷同的枝蔓。
其实在《大道薪火》播出的二十余集来看,许多人物都是这样,没有落入面谱和公式化的窠臼,都是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成长,有变化也有坚持,有蛰伏也有爆发,相信随着剧集的持续热播,他们的故事会越发精彩,给我们带来持续更多的感触和感动。
这种洗脑剧就是大毒草!
画面,音乐,演技,选角都不错,周总理和毛主席角色的塑造太形象了!!
主演真是一点伟人气势都没有
主席形象更立体
从财政的角度切入很不错,台词设计得更有深度就更好了
红军苏维埃政府建设剧,拍的还是不多的
重点不是军事,是苏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教育,经济,学校,治理贪污腐败,干部培训,办理银行,关心老百姓关心的,生活物资
满满的正能量的电视剧,当然5星好评!请大家有机会去瑞金看一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和“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必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部分台词里放现在都得有些人听不懂的专业名词,其他都还行,符合我个人对那段时期的“基建文”特质的印象
演员哪,唉……
用词非常现代职场,主要是十年前都没人这么说话……表情也不够正剧,比较浮夸
作为江西人,这段历史其实挺难拍的,因为从某些角度看得心酸,但是这能理解十里送红军那首歌每句歌词。表扬一下这剧服化道很用心,拍红军这时期的衣服有的电视剧太新,或者形制都不对,但这次连八角帽上的五角星也做了细节。
剧不错,解锁了很多以前讲述这段历史没有的细节,
弱智的剧情,我党的历史剧也慢慢往抗日神剧发展了
拍得很细
刚刚看了一会,不要说选角的硬伤。就说说扭秧歌,当成在江西成立苏维埃时,怎么会有秧歌?秧歌是长征到达陕北后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创作团队的历史常识真让人抓狂😫
很不错
《大马路上放火》
剧情感人,片尾曲也好听,每当听到”曾经并肩的战友,是否化作了天上的星斗”,鼻子就发酸
嫂夫人这小整容脸,大胡子来了就要打大城市。 这算是割据一方的军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