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其实出了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看。
这是个非常无奈的故事,即便没有看,也能知道故事表达的主题。
故事里头,最大的矛盾,是我们不知道应该怪谁。
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做一个评判。
这让人特别憋屈。
故事主角是一位丹麦中士。
对于丹麦而言,亡国之痛,伤口还在滴血。
对待战俘,中士也没那么讲人权,毕竟,想起战争中的种种,他完全有理由愤怒。
故事里头文质彬彬的长官,利用德国人排除德国人自己布的雷,好像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到了故事最后,长官的“道貌岸然”又着实让人生厌。
可是,他大概也有他的无奈吧。
丹麦作为一个收复国土的国家,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了“别人”。
那“别人”的意图,是不是需要贯彻?
大概也是需要的。
只是,在自己职权范围之内,能不能“高抬轻放”,这个完全取决于个人。
故事里头的妇人,故意将食物倒进鼠粪。
被“抓住”后一脸的坦然,她经历的伤痛,大概远远大于一次食物中毒。
可是,她报复的对象,其中有没有无辜的呢?
这个问题,大概不是她能考虑的。
故事精巧就精巧在,妇人的孩子,误闯了雷区。
这些孩子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展开了援救。
这次有惊无险的救援,是不是能出动妇人麻木的心灵,故事并没有给出答案。
故事,在此时,展现了更为震撼的场景。
不管怎么样,中士在排雷的过程中,和这帮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中士身为战士,对战争罪犯深恶痛绝,一方面,又对这些孩子心生恻隐。
他唯一能做的,大概只是尽量保证孩子们能吃到食物,能有那么的片刻,能享受孩子们的快乐。
然而,这种快乐是极其短暂的。
中士的狗狗触雷。
这还没掀开的快乐戛然而止。
那个“凶狠”的中士,再次“卷土重来”。
在排过的雷区,孩子们用身体趟雷。
这是何其残忍的场面。
故事的“起爆点”完全安排在“出乎意料”。
以为会“爆”的点,基本都没有“爆”,然而,当神经稍微放松,孩子们日常一样拉着家常时,忽然起爆。
一下子就“炸”了。
这种冲击,让人久久不能平息。
在故事的最后,故事给了一个数据,2000人,150万颗雷。
一半以上的人受伤或死亡。
这些人里头,有没有“穷凶极恶”的战犯,大概也是有的。
但相信,大多数都是无辜受牵连的。
即便是“战犯”里头,大概也有大部分是被“成功洗脑”的。
这场灾难,究竟是谁之过?
这大概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人之祸”。
人性没有答案,道德永远在暴力人的手里和死神的时间背后,我感叹的不是丹麦这个二战中受伤排不上号的国家能拍出这样的反战电影,而是这是一部揭德国丹麦脓疮的电影却是两国一起完成的,我知道很多人想赞扬什么,这种话从小听到大,其实我想说No,待上映的魔兽电影版从2小时40分钟剪剩2小时,就是因为涉及到当下欧洲的难民问题,欧洲的“光腚总局”一样有把爱德华剪刀手,而我佩服的是在二战的问题上他们已经在精神上走出了雷区,我们却还在雷区里面,从《鬼子来了》被禁,到《我是王二毛》的曲线救国,其实我们还在拆雷,从观众到演员
德国在战败后被分区占领,首都甚至成为冷战后东西方阵营对立的最前沿。
远在异国他乡的战俘无暇顾及,这也直接形成了德国年轻一代对于战争的认识和反思。
反观日本,在冷战序幕即将拉开之际无条件投降。
不仅没有废除近代天皇制度,还在朝鲜战争中直接变成了美国雇佣军。
以德报怨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日本却认为理所应当,退伍士兵被当作国家英雄享受高额社会福利。
在中国以德报怨的思想下,不仅将日本战俘礼貌遣送回国而且免除了巨额的战争赔款。
其中不少战犯和军国主义分子更是混进了政府高层掌握政权,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粉饰历史的传统也是由来已久。
德国总理勃兰特1970年华沙之跪,这不是软弱,而是大气。
正视历史,承认错误,方得崛起。
柏拉图说,舍善而趋恶并非人类的本性。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战争呢?
当希特勒把犹太人称为臭虫、老鼠时,德国人对犹太人实施了无差别化的大屠杀,因为在德国人眼中,清除犹太人就像清除臭虫和老鼠一样理所当然。
当然,在战争结束后,由这些该死的德国鬼子,去清理那些埋在丹麦海岸线上数百万枚德国人埋下的地雷,也同样是那么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
然而,人们在符号化一样事情之后,仇恨便会产生得更容易些,当我们希望看到德国鬼子在排雷时,被自己埋下的地雷炸得血肉横飞,便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该死的德国鬼子,自作自受了吧!
而当我们知道,这些排雷的德国鬼子,他们叫威廉,叫路希维德,叫恩格斯,叫本,他们只是一群在战争后期被迫入伍的小孩子,他们只是一群虽然吃不饱却冒着生命危险拼命排雷,只想早点回家过上正常生活的小孩子,去符号化后,我们就会面临和军士长拉斯穆森一样的抉择,让不让他们吃饱,给不给他们希望。
电影还是套路化了,拉斯穆森也正如大家希望的那样最终战胜了自己对德国鬼子的仇恨,然而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在于,明知道他们会死,明知道他们下一刻会死,但是真当那一刻到来的时候,还是会猝不及防的让你心颤,生命凋落的这么干脆利落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舍善而趋恶并非人类的本性,惟愿国家强盛,不好战,不忘战,因为战争摧毁的,不是德国鬼子,而是和你朝夕相处的威廉、路希维德、恩格斯、本……
恐怕没人敢说地雷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
猜想原因有二:首先,这玩意儿创新性不足,技术含量也不高,凡是意识了“兵者诡道也”之后,早晚会有人把它发明出来,就像猎人捕捉动物的陷阱,你永远也考证不出第一个望向里面得意洋洋的那个人是谁;第二个原因,这玩意儿过于冷酷,它的存在代表了人类自相残杀的最高境界—明目张胆光明正大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用的,阴谋诡计兵不厌诈才是干掉你的终极法宝。
伪装,引诱,埋伏,圈套,这些不止是人类所特有,但人类却可以将其发挥到极致,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优胜劣汰,胜者为王,动物性的一面过于彰显,以至于稍稍运用一点理性即能感到些许不齿,无论如何也不能无底线地拔高此类杀人工具的进步意义。
战争中,无所不用其极,几百万颗甚至上千万颗地雷埋下去,炸响的永远只会有几颗,敌人也不傻,明知道了有雷还会继续硬闯;战争后,就得排雷,因为这玩意儿不会有保质期,不可能等着它自己失效。
排雷的手段有很多也越来越先进,但造成人员伤亡会遵循墨菲定律,杜富国式的高尚行为和英雄事迹让我们敬仰、同情与感动,但空空的袖管和失明的眼睛无论如何不能成为消费英雄主义的廉价素材。
排雷到如今依然是极其危险的工作,依然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遑论在七八十年前,二战刚结束的北欧战场上。
1945年,丹麦的一片海滩,德军留下了地雷,一名丹麦的军士长,十几名排雷的德军战俘,电影译制片名《地雷区》,原名《Under sandet》应为丹麦语,意即“在沙子之下”。
十几名十几岁的德军战俘代表了真实历史中两千余名他们的同类,片尾有数据告诉我们这些人用一半的生命清除了沙子底下一百五十万颗自己人埋下的地雷。
一千多生命的死亡与残缺,大多都是还没长大的孩子,战争后期,德国人垂死挣扎,丧心病狂地将未成年人投入了战场,这些没有战死沙场却被推向雷场的孩子,要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
“不让德国人排雷,难道要让丹麦人干吗?
”作为胜利者的丹麦军官理直气壮。
无可厚非,我们作为旁观者的倾向性来自于身处和平置身事外云淡风轻的悲天悯人,设身处地于彼时彼刻,人道主义和同情心是危险的,排除政治的考量,对待敌人就应该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任何妇人之仁或恻隐之心都无法面对现实的问题并可能造成不利于己方严重的后果,敌我矛盾不能以良善之心解决,即使战争已经结束,发动战俘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走到哪都说得过去,何况地雷本来就是他们埋的,危险也是他们自找的,这叫做自作孽不可活。
所以说战争本身就是反人类的,战争机器一经开动,人们在和平时期积累养成的无疆大爱必然要灰飞烟灭,是结果也是条件,伴随战争从发端到结束。
直到和平卷土重来,仇恨慢慢消散,人性正面的部分重新占领高地,才会有太多的反思指认战争的残酷和恶劣,周而复始。
几十年来,欧洲反思战争的影片汗牛充栋,其中良品佳作的数量也可以用惊人来形容,看得多了,你会发现这部2015年丹麦与德国合拍的影片一点也不小众,它的内核与其他知名影片如出一辙—把美好的东西用战争来毁掉,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能直击和平主义者的心灵?
美好的东西是那些青春瘦弱的躯体,稚气未脱的脸庞,懵懂怯懦的眼神,和平时期他们完全应该是另外一番模样,明明战争已经结束,这些美好依然要被毁灭于敌视和仇恨。
电影伊始,当镜头不怀好意地再三给出每个男孩面部特写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这将是一部画面惨烈主题沉重的现实题材影片,一度产生了放弃的想法,再结合片名,我完全能够预期到那些令人不忍卒睹一次次触雷爆炸的揪心场面,整个观影过程紧张、痛心、悲哀、无奈的情绪贯穿始终。
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个片段:当亲眼目睹了好兄弟在地雷爆炸后尸骨无存,排雷男孩儿产生了应激反应,神情恍惚并肌体强直,一再念叨要回到现场查看,丹麦军士长只得给他强行注射镇静剂才使他安顿下来。
这一幕仿佛科学实验般的细节将写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原以为被类似真实还原的场景和故事暴击多次,本应产生强大的免疫,却在每一次目睹之后,不忍与脆弱又要加剧。
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唉!
《地雷区》是多年以来最令我感到震撼的电影!
战败的满脸稚气的德国军人要在胜利的丹麦军人的监督下清理掉德军在丹麦海岸埋下的地雷,丹麦人不欢迎他们,丹麦军人肆意的侮辱这些战败的德国士兵,尽管他们仅仅是一些稚气未脱的孩子。
丹麦士兵不愿意看到他们在丹麦土地上出现,他们之所以还在那里,仅仅是为了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作为排雷的工具罢了并且,根本就没有想让他们活着离开丹麦。
电影一开始就充满了张力与剧烈的矛盾冲突。
镜头语言冷静,残酷。
这种宁静的残酷简直是对人的神经的巨大折磨,甚至远远超过了《血战钢锯岭》那种血肉横飞的残酷。
气氛压抑令人几乎无法呼吸。
究竟什么是法西斯?
法西斯难道只是一种意识形态?
一种极权统治方式?
一种政权组织方式?
或者说是一种野蛮的信仰?
我看法西斯更是一种人的本性,是人本性的邪恶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不分民族、种族不分战胜战败,它总会在某个时刻跳出来肆虐。
难道仅仅因为战胜了就可以毫无人性的迫使一脸稚气的战败士兵的血肉作为排雷工具吗?
这明明是一群孩子。
这在本质上和法西斯毫无区别,这简直是对反法西斯的无情的嘲笑与批判!
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刻意涂抹的那一丝人性!
战争总是因为其残暴和冷酷而被人反复提起。
但在那战火退却的土地上,往往有着丝毫不逊色于战争时期的冷漠与伤痛。
《地雷区》便以其缓慢而收敛的视角讲述了后战争时期丹麦人的心态: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德国纳粹,看待历史。
在这种多面向的看待之下,《地雷区》挖掘出了纳粹的另一种意义。
《地雷区》的故事非常简单,同时也非常真实,它来源于冰冷的战争数据。
1945年5月,德国结束了在丹麦为期5年的占领,并在丹麦西海岸留下了超过200万枚地雷。
2000多名德国战俘被送往西海岸,徒手排除了150多万枚地雷。
几乎有一半的战俘因此失去生命,或者被炸成残疾。
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年轻的男孩。
排雷的工作听起来并没有太多戏剧张力,因为离开了战争正在发生时炮火纷飞的场景,枯燥的技术动作就失去了环境衬托的紧张感。
《地雷区》的故事发生在战后,看起来似乎没有遭到战争破坏的丹麦西海岸宁静而美丽。
沙子下面的地雷,几乎是整个影片唯一的行动元,其戏剧张力完全在排雷的动作本身。
同时,它也是几乎是战争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看似宁静的战后背景,成为了排雷行动的反向衬托。
排雷行为,也因此指向了战争遗留问题。
战争在时间线上成为一种无法抹除的过去,它从历史里走过来,走到银幕中的当下生活,也走到银幕所没能表现的未来里。
那些被埋下的武器,以沉默的语言和随时会爆炸的执拗,重复着战争永远不会结束的真理。
导演马丁·赞里维特几乎把《地雷区》拍成了惊悚片,排除地雷的动作在他的镜头下变得扣人心弦,几乎达到了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效果。
我们都知道地雷一定会炸,就好像我们一开始就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看到了犯罪行为的发生一样。
悬疑与惊悚就在等待地雷爆炸的时刻产生,这种悬疑惊悚效果与影片整体缓慢忧伤的基调绞合在一起,给影片所表现的战后情绪带去了某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式的心理感受。
当排雷的士兵中有人被炸伤时,镜头以一种冷漠的凝视态度观看着其余士兵的冷漠表情。
在这些去掉了实际声场,铺满了极度情绪化音乐的全景镜头里,士兵们的脸被压制在海滩白色沙子和镜头景框中。
他们也凝视着镜头深处,并不真正关心谁被炸死了,就像在冷漠地观看着自己毫无可能回家的未来。
这群年轻士兵,是既没有未来,也没有历史的人。
在历史维度上,这些男孩是德国战俘。
在民族维度上,他们是德国纳粹。
对于严厉的长官卡尔来说,他们又是随时会出错的下级。
个人的意义,在战时被抹去,成为国家间斗争的机器。
当战争结束,这种个人的意义却并未回归。
排完雷就能回家的许诺成为一种触不可及的期许,这种没有历史的薄弱个人感也对应着他们战俘的身份。
包括这些士兵自己在内,都没有人真正在意他们的的生命。
如果说,片中那些一点也不像纳粹的年轻士兵,像是战争中遗留下来的孩子;那么,由罗兰德・莫尔饰演的丹麦军官卡尔中士,无疑就是父亲的角色了。
他像个严厉的父亲要求孩子那样,责令年轻士兵们手挽手通过安全区,以他们自己的生命去检测排除过的区域。
他像个渴望儿子成长的父亲一样,对着退缩的士兵狂扇耳光,同时暴怒地吼道,“你要像一个士兵,像一个男人”。
父亲的身份在这样的台词和行为之下不言而喻。
但就像所有的父亲一样,卡尔也有着温柔的一面,他会救下被性侵的士兵,也会为饥饿的他们偷来食物,并不惜为此被村民指责。
所以在影片最后,卡尔也偷偷放走了仅存的4名男孩。
这样的放生行动,使得他真正成为了这些男孩的父亲,这种象征性的父子关系超越了上下级关系,也超越了国族间的界限,它甚至还超越了历史意义上的的仇恨。
男孩之一充满留恋的回望,为凝重的影片带来了几缕光明的结尾。
作为一名丹麦人,卡尔是二战和德国纳粹的受害者。
作为一名长官,他是排雷行动的监督者与教导者。
而当他作为一名上级时,他也无法蜕去丹麦人的仇恨。
监管排雷行动的军事任务变成了一项以正义和民主为旗号的战争复仇行为。
而卡尔,就是那个比德国男孩们更像纳粹的复仇者,卡尔的形象设计也对他的纳粹面做出了暗示——他留着希特勒式的小胡子。
如此这般,影片的主题就再明显不过了,它告知了我们纳粹的两面性。
那些年轻的、懵懂的、在排雷中丧生的年轻士兵们,既是纳粹,也是纳粹阴影下的蒙难者。
而以卡尔为代表的,那些因为战争而流血、又在战争过去后抓住一切机会让敌者流血的丹麦人们,既是纳粹屠杀的受害者,也是纳粹本身。
这些德国男孩和丹麦民众一样,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双面纳粹。
而那既存在于历史,也存在于未来中的战争,就是这些双面纳粹的缔造者。
战争在空间上撕裂我们的土地,在时间中截断未来的可能,在国族间划开无法弥合的裂缝。
它充满暴力,却又的确浸满忧伤。
战争自己,就像它所打造的那些双面纳粹一样,充满了矛盾感与自毁性。
这或许是《地雷区》,在一部主流的战争作品之外,最值得被称赞的意义了。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7月刊
谁知道bgm哪里有吗跪求。
一首献给《地雷区》的电影诗毫无预料地,从闪亮沙滩吹来的闪亮沙粒,闪亮的水晶扑向了——你,还没有站好,甚至在看大海一切,一切,尚未长出任何胡须都是远在柏林之外的,太阳、烈焰立于十字架纸上,正如颤抖的大卫王之星那十字架埋在沙滩,窸窸窣窣是沸腾的海水蒸汽刮过苍白的芦苇草以及那残骸上的两只脏污、丑陋又苍老的手手掌碎片、梦境幻影,苍白芦苇,无垠痛楚拾起某一个你,如同收藏邮票,这碎片来自重建德意志的你孤独战俘、异乡亡魂散落在满是地雷的丹麦海岸伤悲尸体碎片
我爸妈刚才带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地雷区》我本来不是那种喜欢写长文的人但我觉得今天实在是憋得慌我写来给自己看看故事是基于史实讲的是二战之后在丹麦的德国战俘 被派去排德国发动战争之时埋在丹麦西海岸的220万颗地雷的故事电影主要描述的一个队伍的故事 去的时候大概有12个人最后被放回家的只有4个 还是带领他们的丹麦中士自作主张的偷放回去的 更多的队伍是排完一个地区的雷 就被带到另一个地区 直到丹麦西海岸上最后一颗雷被排掉为止这件事情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逻辑也极其清晰准确 德国人埋的 就让德国人去清理这些“德国人”是谁呢?
就是一群十七八岁的青年 甚至更低 英国对德国宣战时都接受了法定年龄以下的男孩 那还是在他有协约国的情况下 何况二战后期的德国几乎是和整个欧洲抗衡 谁说的这些战俘里到底有多少满了十八?
电影表现的也很到位 这些演员真的很年轻 你最多最多只能和歌曲小小少年里那个多情善感的少年形象联系起来 但他们面对的是稍有不慎就爆炸的地雷 虽然教授了他们排雷方法 进行了多次演练(谁知道多不多)而且有排雷地图 但谁能保证地图无误 谁能保证地雷的统计数据无误?
让我最不能忘怀的 就是那一对双胞胎的故事弟弟在排雷时没有发现那是个联动的地雷 他拆完了内芯便很开心 还说着“你这个小混蛋 终于找到你了” 因为强劲的海风 同伴的警告他并没有听到 他顺势一提 boom!
他哥哥疯了 撕心裂肺的喊着弟弟的名字 跑到跟前 哪里还有什么人啊 都被炸没了哥哥从此一蹶不振 我觉得他是丧失了活的欲望 谁知道这个工作什么时候做完 谁知道做完的时候自己还是完好无损的吗?
那次排雷之前 同队的伙伴才问到他们回国后的打算 兄弟两说要做建筑工人 因为德意志急需建设 还说要以兄弟两的名字开一个公司 要让他们的子孙后代继承父业但是第二天弟弟就死了我以为兄弟两的悲剧到此为止了但又有一个清晨一队小伙子被住在附近的丹麦主妇叫醒 说救救她的女儿 她女儿趁她不注意的时候跑到海滩上了 那片沙滩还没有排过雷小伙子们跑到海边 开始排雷救人 只有哥哥没有去待大家都火急火燎的排雷时 他一个人走过雷区 到小女孩身旁 开始安慰她在队长从他手中接过女孩后 让他赶紧出来 他没有动伙伴急了 疯狂的挥舞手臂 喊着他的名字哥哥看了他们一眼 然后坚定的转过身 越走越远 直到 boom!
妈妈这时候插了一句“我知道他要自杀”我真的难受的不能呼吸了这些孩子们为什么要走上战场 因为要振兴德意志 怀着这样的心愿 他们经历了残酷惊险的二战 成为战俘也是一件让人难受的事 面对战胜国 你就是个罪人 是个抬不起头的罪人 就连在排雷时他们的愿望依然是早日回到德国 为祖国的恢复作出贡献 他们有错吗 当然是没有的那下达这个命令的丹麦人呢 这么多的地雷 密密麻麻 毫无规律的埋在整条西海岸上 极大地限制了海上活动 沙滩上晒太阳吹海风也是痴人说梦 肯定要清理 但是这个任务 需要这么多的人力物力 物力没得说 德国都这样了谁给你出 只好自己承担 那人力呢?
有活生生的战俘干嘛不用 他们是“像苍蝇一样可以随时死去的人” 于是这口没咽下的恶气都出在这里了 极端可能有点 但错是没有的我一直觉得 当战争上升到国家层面上 是可以勉强分出对错的但落在个人层面 是绝对分不出来的 不管是旁观者还是当局者 都会认为两边都是值得同情的战争带来的 永远都是失大于得从开始到之中再到结束 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应的悲剧 但我们好像永远都吸取不了教训这很正常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战争的 区域势力的增长引发的一系列社会联动 为战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我只是希望 在世界氛围还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时 我们能够慎重慎重再慎重 尽全力去维护一次又一次痛苦换来的和平所以我以后要是再见到那些动不动就说打仗的xx(最脏的词骂他)我一定要把他绑在椅子上 让他看完所有发人省心的战争片 最后愧疚之死最后我真的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 虽然只是单一事件 但有多个解析角度 你看完之后会觉得战争好像还没有结束 仿佛它一直都在发生
这部电影采取冷色调,非常克制地叙述了一群拆弹少年和士官长之间的故事,没有烂俗的煽情,没有过度渲染战争,中规中矩。
随着少年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在地雷区,绝望的气氛笼罩着这片小小的海滩,也不断折磨着良知尚存的士官长。
不由得让人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惨剧?
战俘们有错吗?
我想大部分是有的,不管基于何种原因,他们确实走上了战场,屠杀敌人,对盟军来说是侵略者、是破坏他们家园的直接施行人。
所以盟军可以理直气壮的,将国破家亡的悲痛和仇恨投射到他们身上,让他们去做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甚至期待他们的死亡。
所以战俘营里往往饿殍遍地,死伤连连,在战俘中,你看到的不是战争结束后的平静,而是仇恨的延续和因为理所当然的复仇变得扭曲的人性。
基于情感,可以理解盟军对战俘的愤怒和报复心理,但这真的是对的,或者值得提倡的吗?
若一个父亲将杀死其女儿的小混混杀死,没有人会不理解不同情父亲,但也找不到任何一条法律,一条公理让这父亲可以不承担锒铛入狱的责任。
战争中,无数军人和平民死去,我们要战犯和战俘负责,那战俘的死去,又有没有人负责呢?
尤其是像影片里那样的少年战俘,终其一生没上过战场,没伤害过一条生命,只因是德国人就要承受盟军的侮辱、敌视和仇恨,甚至因此付出生命。
战争带来的伤痛,真的要让他们承担吗?
说实在的,标题提出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也知道二战的战俘过得很惨,自己的国家也不敢发声抗议,报复和利用战俘已经成为反法西斯联盟默许的规则,心照不宣的秘密,可我还是觉得,人不应当理所当然的放任仇恨。
第一幕单独一个人在成百上千的并没有受到任何人身束缚和大面积武力威慑的行军人面前狂揍一个年轻人其他人都毫无所动我觉得太鬼扯了,直接出戏看不下去
13:04 32:28 53:45 65:45 81:12 84:43
哪怕是一群孩子,哪怕是沦为战俘,都让人很钦佩德国人的聪慧和坚毅。对命令的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就怕命令最初的源头不干净。一群德国孩子,偿还另一群德国人的债。
当孩子和回家联系起来,又在渺无人烟的危险之地,一切冰冻都逐渐化解。
当一个痛恨德国鬼子的军官来监督一群孩子扫雷时,必然是地狱般的折磨。然而一点点的交往积累了友情,卡尔的表情慢慢在变,可以预见最后卡尔一定会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当他们在沙滩上欢快的踢足球时,我看了一下进度是60%,意思是这短暂的欢愉注定为后面更残酷的剧情先铺垫情绪。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 ”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才是真害怕。
都是德国人自己选择地纳粹。
将就吧。
能怎么说呢?当你参与到战争中时,你的原罪就开始了。要责怪,那你首先责怪那些埋地雷的人吧。
这个逻辑在哪里?
一点点新鲜感都没有
战争里没有一片叶子是无辜的,有些错误和伤痛,是无法原谅的,不认同电影的观点
无法喘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丹麦当局迫使成千上万的德国战俘排除埋在丹麦海滩的地雷。这些年轻人只得用赤裸的双手,挖掘数以百万计的残余地雷。想起007先生,现在是联合国 地雷什么的宣传大使!
“你回家想做什么?”“我要去做建筑工人,德意志需要我们去重建。”少年战俘说。
一篇流量文的分量。雅尔塔协约- 德国战争赔款部份以强迫劳动形式来支付
都没什么好洗的,倾向性太重
二战电影真是太多角度了。 每次看到一个新鲜的题材都能兴奋半天。 人体排雷让人揪心 心中藏雷又该怎么排除。
你认识沃纳吗,他像子弹一样。我愿意为他做任何事。music by Sune Martin
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不记得是乌龙山剿匪记还是高山下的花环,里面有个解放军战士就地一滚直接扫除了七八个地雷的镜头至今仍记忆犹新,其动作之敏捷,势用之大力直叫人叹为观止,用迅雷不及掩耳响叮当之势形容毫不为过。到今天看这部地雷区才猛然领悟原来一雷就把人变没了,还莫说八雷。想起在大学教物理的小姨听我点评完《红河谷》后把头一摇太息道:这代年轻人已经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