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的表面深渊——与鲍德里亚一起看《皮囊之下》文/廖鸿飞乔纳森•格雷泽(Jonathan Glazer)今年年初上映的科幻惊悚片《皮囊之下》(Under the Skin)改编自Michael Faber的同名小说,以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作为女主角讲述一个关于诱惑的故事。
苏格兰萧索、灰暗的天色和无言的雪山林海,都很适合渲染一种神秘和疏离的氛围,将我们带入一个异类目光中的世界。
无人知道斯嘉丽扮演的外星人是什么时候来的,影片也从不交代她到来的目的,似乎她的一切所作所为仅仅是为了诱惑地球上的男人。
她开着小货车在街上闲逛,像猎人一样到处搜寻可以诱惑的男人,得手之后将其引至一处隐蔽的房屋,她在里面宽衣解带引着赤裸的男人们一步步地陷入透明的神秘深渊,在那里男人们的骨血被抽干直至剩下一张皮囊。
但是,当她试图诱惑一个外表其丑无比的男人的时候,一切发生了逆转。
她似乎首次发现并且欣赏了自己的魅力,渐渐地变得像人,甚至勇敢地品尝人类的食物。
猎人最终变成了猎物,她被森林伐木工人追逐并差点被强暴,最后被汽油烧死在雪白的林间空地上。
女性气质电影的开端,我们就听到一种断断续续的超现实主义呓语,伴随着刺耳的怪声,圆形的图案扩张、接合、收缩,最后显现出女主角的瞳孔。
这种异类的世界、异类的目光同样表现在斯嘉丽驾车在街道上搜寻猎物的主观视角:摇晃、模糊、扭曲。
这不由得令人想起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 1976),在这片中男主人公由于越战的创伤和酒精的作用,午夜驾车游荡在肮脏而罪恶的纽约街道上,也是同样以这样一种摇晃、扭曲而模糊的主观视角看世界。
与斯科塞斯的电影不同,《皮囊之下》的女主角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类,她是对女性的模仿,是对人类的拟真,是一种组装起来的女性气质:美女的白皙皮肤、不断地涂抹的口红、曼妙的体态和摄魂的眼神。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完美地执行诱惑的任务。
“因为一个非女人的女人,在符号中移动的女人,比一位已经通过性别证明的女人更能够到达诱惑的顶峰。
她一个人就可以施加一种毫不含糊的魅惑,因为她这时比性感更具有诱惑力。
当真实的性别显露时,就失去了这种魅惑力。
”(《论诱惑》,pp.19-20.)真正诱惑人的东西,与真实的性别无关,仅仅是一种组装起来的女性气质,它是纯粹的表面,在其背后什么也没有。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同样无法理解为何电影《蝴蝶君》里面那个诱惑的故事。
尊龙扮演的女性,就是通过异装和对女性的表演而成功组装起一种温婉的东方女子气质,从而深深地吸引了那个法国外交官。
被诱惑的对象,是无法直面真相的。
“诱惑便是谜团的解,而且秘密也不需解开。
解开的秘密,揭示真相,那是性欲的事。
”(同上,p.122.)在诱惑的表面背后是比虚假还要虚假的东西,是不能去承认、不能去直视的空无,或者说精神分析学的原初创伤性场景。
外交官可以接受自己是被一个女间谍诱惑,却无法接受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女间谍,根本就不是一个女人;同理,追逐并且想要实施强暴的伐木工人在撕裂了斯嘉丽的人皮之后,看到的是不可名状的东西:一具黝黑的、非人的躯体,它不可名状、无法区分器官和组织,压根儿连人都不是,何况女人?
“诱惑是一种游戏,而性别则是一个功能。
诱惑属于礼仪(le rituel)的范畴,性别和性欲属于自然的范畴。
女性与男性互相对抗的东西,就是这两种根本的形式,而不是某种生物学的差别,或权力的自然竞争。
”(同上,pp.33-34)游戏诱惑是游戏,而性欲则是生产。
诱惑之于生产,正如女人之于男人。
“唯一不可抗拒的女性气质的威力,是诱惑的反向威力。
这种威力自身什么都不是,自身什么也没有,它只有消减生产的威力。
而且它总是消减生产的威力。
(同上p.23.)男人追求女人,只是为了生产:一种情感关系?
或者一个孩子?
……。
伐木工人在荒无人烟的森林里面肯定憋了很久,当他第一次在树林里面遇到斯嘉丽的时候,出于伦理道德的惯性,他表现得很友好。
然而,欲望的流动终于驱使他冲破的道德和法律的束缚,接近女主角休息的林间小屋意欲施暴。
欲望正如德勒兹所说的,是欲望-机器,作为机器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寻求新的生产链接,不断地与外界的异质性因素遭遇和结合,形成生产。
“生产,就是强制性地将他性范畴的东西物质化,将秘密和诱惑范畴的东西物质化。
诱惑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与生产相对立的东西。
诱惑从可见物范畴内抓取一点东西,生产将一切置于光天化日之下,不管是物品的生产,还是数字和概念的生产。
”(同上,pp.55-56.)然而,诱惑却没有别于其自身的目的,诱惑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诱惑。
别问诱惑的意义何在,因为它本身就反对意义,而恰好“这就是诱惑的内在威力,它将真理中的一切东西抽掉,把它纳入游戏,纳入外表的纯粹游戏。
在游戏中,它转眼间挫败所有的意义体系和权力体制:让外表围着自身打转,让身体以外表形式进行游戏,而不是作为欲望的深处——然而所有的外表都是可逆转的——在这个唯一的层面上,所有体系都是脆弱的、易受攻击的——意义只有在巫术中才容易受到攻击。
”(同上,pp.12-13.)斯嘉丽将男人们引诱至黑暗的小屋内,并不是为了与他们做爱,那里的地面可以瞬间变作一种神秘的透明的液体,男人在其中越陷越深,最终在女人触不可及的同时,自身也化作一具没有深度的皮囊。
镜子诱惑是一个纯粹的表面,因而它可逆转自身,如一面镜子。
“诱惑是可以立即逆转的东西,其可逆性由它所引发的挑战和它自毁的秘密所组成。
”(同上,p.122.)电影故事的逆转发生在斯嘉丽遭遇一个丑陋的男子之时。
丑陋的男子是最容易被诱惑的人,正因为他容易被诱惑,所以对于斯嘉丽而言他却成了最具诱惑力的人。
“在诱惑中,主动或被动位处同等,主体或客体,内部或外部一样:它在两个坡面做游戏,两个坡面之间没有任何界线。
对任何人皆然,如果他人没有被人诱惑,那他就不能诱惑其他人。
”(同上)丑陋、弱小、无知……都可以促发诱惑的发生。
“诱惑,就是使人脆弱。
诱惑,就是使人衰竭。
我们正是通过自身的脆弱来诱惑别人,而从来不通过强大的权力或符号。
我们在诱惑中使用的就是这种脆弱,这也是给诱惑以威力的东西。
”(同上,p.125.)比如岛国的AV,里面的女主角经常扮演成弱不禁风的女教师,或者被绳索捆绑起来,嘴里“无助地”叫着“雅蠛蝶”,从而进一步强化被诱惑者的欲望。
在所有的一切诱惑形式之中,目光的诱惑是最纯粹的诱惑。
鲍德里亚说:“眼睛的诱惑。
最为直接、最为纯粹的诱惑。
不需要词语的诱惑,只有目光交织在一场双人决斗中,一种即时的缠结,他人并不知情,还有他们的话语:一种静止和无声的亢奋的朴素魅力。
当目光的美妙张力解开词语或分解成爱抚动作后,就削弱了这种强度。
在身体(及其欲望)的整个虚拟质量被归结为一个微妙瞬间时,就是这种目光的可触摸性。
这就像一个妙语——享乐和肉欲的决斗,同时也是除去肉体的决斗¬——诱惑的眩晕的完美图样。
此后就没有任何更为肉体上的享受能与之媲美。
那些眼睛目光炯炯,然而就像投在你身上已经好久。
这些目光没有意义,所以它不是进行交流的目光。
这里没有任何欲望,因为欲望是没有魅力的。
而眼睛呢,它就像偶然的外表,具有它的魅力,而这种魅力由纯粹的符号构成,是超越时间的符号,双方决斗的符号,无深度的符号。
”在汽车上,斯嘉丽对上车的男子进行诱惑,用的最有效的武器就是目光,其次才是言词,最后才是身体。
以目光作为诱惑的工具,将男人带入死亡之地,斯嘉丽扮演的女主角正如希腊神话里面以目光将人变成石像的梅杜萨。
在《皮囊之下》里面,镜子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斯嘉丽惊慌失措地走下楼梯,看到了那面镜子中的自己,开始抚摸自己的脸,然后第一次从黑暗的小屋里面将男人放了出来。
第二次,斯嘉丽被一个真正爱上她的男人救助,带回家中,她关上门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躯体。
在这里,镜子毫无疑问具有特殊的意义。
镜子是深度的缺席,是表面的深渊。
“这便是诱惑的策略:它给自己以镜子般的卑微外表,但这是一种操作性的镜子,就像珀尔修斯的盾牌,梅杜萨自己也感到非常吃惊。
姑娘将被这面镜子俘获,镜子想着她,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分析她。
”(同上,p.161.)如果说,诱惑男人的女主角就像梅杜萨,那么丑陋的男子就像一面镜子,让斯嘉丽第一次看清了自己的魅力,使其自我欣赏、自恋,变得像人类。
在精神分析学的话语里面,人的主体性建构就基于一种自恋的镜像映射,婴儿就是在镜像阶段学会分清自身与他者。
“当另一个人让人诱惑时,当他跌倒在欺骗面前时,他常常会抵消诱惑者,清除诱惑者的任何控制,诱惑者就会落入自己的陷阱,他没有估量到任意一种诱惑的可逆性威力。
这一点总是有道理的:想诱惑别人的人,他自己就已经经受了别人的魅力。
”(同上,p.270.)当猎人自身转变为猎物的时候,其死期在转变的那一刻已成注定;当斯嘉丽开始成为自恋的人类的时候,她也就丧失了作为诱惑者的使命。
作为纯粹的诱惑符号,“她必须通过不停的游戏让自己清除这个不在场,正因为这个不在场的秘密,人们才能爱上她,她才能爱上自己。
一面镜子,在镜子背后,她离自杀已经不远,不过她像对待其他任何事情那样,将自杀转变成一个舞台式的、对比鲜明的诱惑过程——她在辉煌的势力范围中永远不朽”。
(同上,p.184.)最后,她被伐木的男人追逐和烧死,只不过是一个结局的符号清算而已。
《皮囊之下》是根据荷兰米歇尔法柏的同名惊悚小说改编,讲述一个披着人皮的外星人,在地球四处猎杀地球人的故事。
但猎杀这个词显然为电影增添太多商业电影中的硬科幻色彩,所以当影片用诡谲的方式从宇宙炫光慢慢放大到瞳孔时就已经让部分期待的观众一头雾水了。
而电影在前半段散漫且不厌其烦的描述斯嘉丽约翰逊如何观察以及勾搭男人也是在挑战观众的忍耐力,直到他们对电影的期待值只剩一睹斯嘉丽约翰逊的全裸。
不过这也恰恰映照了影片中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人皮外星人色诱地球男人的情节,为什么色欲会成为被外星人所利用的诱饵?
也许当下绝大部分观众抱着看斯嘉丽约翰逊女生妖娆果体来欣赏《皮囊之下》的现状算是有心无意的做了一次解答,他们仿佛在观影的某个时刻所散发的色欲便成为了外星人的猎物,同时片中的那些男人并不是单一的角色,而是象征一个种类一个性格的男性群体。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斯嘉丽约翰逊拍的三部片都是R级电影,另两部分别是《唐璜》和人畜无害的《她》。
当然比起前两部显然是《皮囊之下》更能去考验斯嘉丽约翰逊自身魅力和演技空间。
电影中在表现人皮外星人猎杀地球人的过程主要运用到了三个步骤:观察,沟通,色诱。
“观察”在片子里出现的比重极高,你会经常看到镜头里的斯嘉丽约翰逊从车内往四周环境观望,然后就会从客观视角转到眼睛的第一视角,镜头便不停的对准来往的路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以此来表现外星人搜寻和观察的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觉得电影意识流的原因,一般的情节电影里的人物和画面都是带有信息的,这些信息可能包括关于角色的动机以及后续剧情的的伏笔,而《皮囊之下》里这些对准路人的类似新闻里的偷拍镜头显然是不具备这类媒介效果。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镜头是完全空白没有意义的,这些画面完全是在表现外星人的日常以及她行为的程序化。
“沟通”是影片中最稀有的东西,有对话的几场戏寥寥无几,而且发生的对话都是在车上。
当然这是属于导演的有意为之,因为他在某个程度上是把片子做成了公路片,他迷恋苏格兰阴郁冷感的风景,他想通过角色的行程来捕捉苏格兰的遗世独立。
影片中斯嘉丽扮演的约翰逊在车上接触过四位男性,有耐心的,年轻的,丑陋的,紧张的,但是你会发现他们对谈的内容永远都是一致的。
千篇一律询问家庭信息和工作情况,最后借用女朋友的话题来勾起角色的性欲,这里同样是为了表现外星人的机械化工作模式,同时也是为了点出这几个男人上钩完全是因为外星人那漂亮的皮囊,仅此而已。
“色诱”是影片中最能与科幻二字相互勾连的。
斯嘉丽约翰逊成功勾引男子之后会带领他们来到一个镜面构造的完全黑暗的封闭空间,随着斯嘉丽的衣裳一件件的剥离,男子也随之跟循加脱衣服直至陷入窒息的液体层,最后肉体和皮肤的分崩离析构成了影片最具邪典Cult味道的画面。
影片的色诱表现回到最简单的肉体吸引,想必这也是为什么要选择斯嘉丽约翰逊的原因,但影片的呈现上是属于慢炖的,节奏上属于梯级递进的,这也是影片区分“色情”概念的重点所在。
第一位男性只是到了封闭空间,第二次则是让我们看到了走入液体层的画面,第三次才让我们看到了液体层里血腥的一幕,而且每一次的色诱都是属于美艳但不色情低俗,这当然与导演的艺术美学有关,包括全片的低照明,大量小景别画面,控制着影片冷峻神秘的氛围,大大的消弭了情欲主题一直引导给人的低俗之感。
但观察,沟通和色诱只是影片的前戏,当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外星人被面相丑陋的男人激发了人性欲之后,她开始尝试吃人类的食物,甚至开始审视自己的这副美丽皮相并去思考皮囊之下人类的内心到底想要拥有什么。
她天真的以为皮囊可以用来报答善良的人,却万万没想到也会糟来杀身之祸。
一个伐木工人对其强奸未遂之后意外破坏了她的皮囊,外星人身份暴露之后他归西于一片火焰之中。
其实影片之前对色欲的立场是很中立的,男性的欲望来自本能,外星人的谋杀是任务模式的,所以到了最后这个关于男性对“皮囊”的拷问终究还是以男性的暴力行为来作反面描写而告终。
也是奔着斯嘉丽·约翰逊去看这部影片,上次看了《唐璜》,这次也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电影,这次可以说是:“论陌生人的危害!
”应该是反映社会某些屌丝男的欲望,随便就能被美女搞掂。
片中女主人公也没用什么技巧,就把路边的屌丝男带走。
影片剧情较慢,我都忍不住快进了,如果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不好意思,可能水平达不到,看不懂!
公路片真是一种伟大的创造,不但飞车撞上床单、狗血掺进鸡汤,全无违和之感,就连科幻扛上哲思,结出一朵虚无主义的精神之花,也照样能璀璨夺目。
既上了路,总要选择方向,是漫游还是流浪,还真是个问题。
漫游是理性的,漫游者总是揣着满肚子的纠结,誓要在路途上印证所学,还要一尝多姿多彩的人生况味。
而流浪则是感性的,流浪人不断献出身体与心灵,在波折诡谲的曲径通幽处,等待那顿悟时刻的瞬息华美。
电影《皮囊之下(Under the Skin)》改编自短篇小说名家米歇尔·法柏的同名小说,美国女神斯嘉丽·约翰逊在片中“画皮”为女外星人,终日开着卡车,漫游在雄浑壮美但也孤寂凄清的苏格兰高地,诱捕着一位位落单的地球男性。
美若女神的皮囊,也要靠言语来勾兑迷魂之汤。
片子从女外星人的“咿呀学语”开始,“她”虽无师自通了画眉与红唇,但搭讪和调情的手段却不得不多加练习。
要知,不把言语、妆容的暗示符码,妥妥地送到男人的心中眼里,想收紧那欲望之网,可绝非易事。
格拉斯哥街头不乏孤独而又热情的男人,从好心指路到搭车同行,仅需“她”的三言两语。
接着,同赴“欲望小屋”,踩着那颇具异域风情的迷魂鼓点,看“她”轻解罗衫,随其款步而行,色授魂与间,男人们不觉已永堕欲望深渊,无以自拔。
此时的“她”,尚不解风情,不知“人”为何物。
初试皮囊那一刻,“她”曾捉起蝼蚁一只,似乎心有所感,但又迷离懵懂。
倒是诱惑之术操练纯熟后,皮囊下那来自外星球、不喜不悲的“混沌真身”,才渐渐被编织进人类的“话语苍穹下”。
带着爱意的玫瑰,刺破了嫩手;摔倒在街头,竟开了“心眼”。
人类的悲喜与离合,突然如画般被置于眼前,已然是目眩神迷,怎奈命中注定的“卡西莫多”,竟还在此时找上了这位来自外星的后现代“艾丝美拉达”。
要捕获这位患有多发性纤维瘤的丑陋青年的欲望,实在是易如反掌。
从未亲近过异性的他,面对那令无数寂寞男人神魂颠倒的美丽皮囊,早已不辨真实梦幻。
他不是没有怀疑,他掐自己,他不敢直视,回首朦胧间,还似乎嗅到了一丝“死神”的气味。
但踏上了荡人心魄的鼓点,就没了回头路,直抵万劫不复的欲望深潭。
雨果的卡西莫多,是内在美的象征,而《皮囊之下》的“卡西莫多”,则如蝼蚁般微不足道。
但这丑陋的异类之身却与“她”的境况遥相呼应,皆无法在人世中获得一席之地。
离开“欲望陷进”,“她”第一次对蝼蚁般的“同类”动了恻隐之心,也第一次在镜中端详这皮囊的存在。
这一端详,让“卡西莫多”躲过一劫,如婴儿般赤身裸体地逃回城中。
虽然他不免最终被其他外星人暴力捕获,但却让这场杀戮的漫游,走到了尽头。
流浪,起始于一场无边的大雾。
雾中,漫游狩猎的卡车无路可行,而摆脱了同伴追踪的“她”则开启了一场感受与顿悟之旅。
“她”品尝蛋糕,无法下咽;“她”感受善意,心怀忐忑;“她”调弄皮囊,惊喜不已。
哦,还有喜剧和音乐,“她”竟随之律动。
当“她”在途中相逢的好心男人的搀扶下,最终顺利走下荒废城堡的陡长阶梯时,人类为其而设的欲望陷进,不也甘之如饴吗?
可惜,这次流浪的顿悟时刻,未免来得太早了点,温柔之爱与暴虐之性,接踵而至。
前者,“她”空有皮囊,却难成好事;但半推半就间,已见人性初萌。
后者,毁其皮囊,焚其“真身”;但抵死不从的,已是个真“女人”。
其实“皮囊”二字本是意译,但片中的皮囊也确然不是一张“画皮”。
当“她”捧起被撕毁的残破皮囊时,那曾出现在镜中的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仍如蝼蚁般微颤。
也许这皮囊就是“色”,那真身便是“空”?
既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强奸未遂的伐木工燃起的熊熊之火,到真的让“她”香消玉殒,化作一缕青烟,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科幻片也好,公路电影也罢。
这世上从来没有神仙鬼怪,也不用将外星人太过当真。
外星视角、绝境拷问,无非是要逼出那“说不清理还乱”的人性根底。
只不过,导演培育出的是显然是一朵悲观主义(或曰宇宙意识?
)的花朵。
遥想前代公路片大师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片中也有两位超越凡世者。
他们并非来自外星球,而是被逐出天堂的天使。
他们见证了人类的诞生与发展,对人类无休止的战争深恶痛绝,但他们竟还不愿放弃人类!
甚至其中一位天使,还宁舍不朽之身,以凡胎游走人间,感受真实、体验爱情。
影片拍摄时的1987年,“柏林苍穹下”依然矗立着柏林墙,但人性之爱却可让天使甘心“沉沦”,文德斯的诗意与冥思中,显然并不乏希望和热切。
“皮囊之下”却“冷酷到底”。
其实,“她”的“咿呀学语”与“镜中自觉”都是精神分析学中的经典桥段。
人之欲望生自匮乏,但匮乏因于结构,欲壑本无有充盈之日。
“她”之零度匮乏,虽无干精神结构,但日渐被皮囊(以及言语)所侵,竟如婴孩般生出人之匮乏。
可惜导演冷血堪比外星猎人,令“她”强暴中觉醒的微弱人性之光,如流星般消逝无踪。
影片最后,鹅毛大雪滚滚而下,“她”的青烟一缕与苍凉大地一同,淹没于茫茫白雪之中。
而这,又何尝不是人类的终极宿命?
人的问题,当然只能在人的尺度上衡量。
但说句题外话,女神斯嘉丽·约翰逊在本片中的“牺牲”演出,显然并未获得人们的交口称赞。
她在片中展示的“自然丰腴”,让看惯了“维秘超模”的宅男们大呼败兴。
但撕下皮囊后,“她”跃然而出的“外星真身”却既骨感又丰满,堪比“维秘超模”。
这到底是为了表演的真实,还是导演有意在调侃暗示——也许外星生命并不遥远,就在那秀场T台的中央?
Scarlett为了脱离“黑寡妇”的形象,这几年一直在努力。
或者也不能说是“脱离”,也不是“努力”,是在尽职地做着演员这份工作,突破自己,也着实做得很好。
黑寡妇是她,《Lucy》里她无所不能,可惨白又无机质。
《迷失东京》里是个失落少妇,流浪在湿气蒸腾的钢铁丛林。
《Her》只有声响,但这个能指接近了皮尔斯的index——指向对象物的时候存有意义——系统“OS1”的声音只能指向Scarlett Johansson。
《婚姻故事》和《乔乔的异想世界》这两部,可能因为不是主角,也可能是表演进入一个纯熟阶段,总有种角色人设过于强势,在观感中先入为主,反而压制了演员的感受。
不过,这些电影里都有一个她。
每个都挺“gorgeous”(《皮囊之下》这部里男人称呼女人的极性褒义词大概就是“gorgeous”)。
但gorgeous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凝视的意味,gorge是咽口水,第一条释义是形容人extremely beautiful,得谨慎使用,否则一不留神就会落入花痴境地,或者让人怀疑醉翁之意……在哪?
跟丑陋男子**后她出来照镜子,一段呆滞停顿,随后放走男人。
大概可以借用拉康的镜像,她从“镜中我”中领悟了自我意识。
搁置了对丑陋男人的诱惑猎杀,她从一个从未失手的“上位者”反身变成一个怀疑自我、失魂落魄的“人”,这一转变的关键,表面上是她对自身外貌“美”的醒悟,实际上却是发现皮囊之下的自己——与那个丑陋男人并无分别——本就是非人的。
许多评论把它归类为是一个科幻片,逻辑圆满,完美闭环。
但我有时候好奇科幻的边界在哪里,这部头尾才有点科幻片的意思,美人剥皮捧着自己头颅,怎么看也不像科幻更像cult吧!
不过顺着时间线,“遇见丑陋男子—照镜—失魂”这一节点也指明了她开始醒悟到自己并非“人”。
属于“非人/异类”的意识从潜层来到表面,造成她在处理身心行为时的混乱。
她无目的地游荡,对善意帮助一概不理,表现失常。
这也许可以看成是意识依旧在肉身外悬浮的状态,直到另一个男人的出现,“一个好心的但没有欲望的男人”,才让“人”的意识复归于“非人”的身体构造。
漂亮外表曾让她如鱼得水,但她彼时是一昧猎杀、毫无人性的美杜莎;随后她逐渐变成人,依旧拥有“美貌”的皮囊,但已经有了“自我意识”——怀疑皮囊。
这时候似乎像一个不容易的“寻找真实自我”的故事,不过还没有尽于此。
护林人的试图**,发现了她的美丽肉身已经溃烂。
之前躺在床上也有个关于双腿出血的镜头,也许在获得“人”的意识刹那,肉体就开始腐败。
于是,这个剧本也只能在科幻类型下自圆其说——gorgeous的美丽女子本来应该是个毫无感情的外星人。
可能有寄主或代际任职的设定(开头那炫酷的黑白动感影像,Scalette穿上了“衣服”,成为了“ta”),还有一个更高的神圣秩序(或者,外星人的绝对法则?
)掌握着自毁机制,一旦产生“人”的意识,就会自动启动这个祛除人性的开关:自毁。
不过,觉得拍的其实还可以,踩点的音乐、故意设置的“第三场景”、走台暗喻的**,甚至有一种戏剧转场时的仪式感。
若是身为女人,尤其是美人。
哭,有无数人敞开怀抱。
笑,有无数人鞍前马后。
就连走在一条最普通的大街上,也会因为路人打量的目光而被注入不可逼视的艳色。
她就站在那里,四周为她黯淡,她一动不动,等待有人奋不顾身。
就像一株捕蝇草,不需要多余的奔跑,自然会有猎物送上门来。
但她的猎杀从来滴血不沾身,因为无需触摸,猎物就已经落入陷阱。
你不懂她的游戏。
她只需要对你不坏,你就已经兴高采烈。
她只要不说话,你就以为她对你另有深意。
她只露出锁骨,你已经表露无遗。
最后还未碰到过她的发梢,你就已经成为标本墙上一只风干的蝴蝶。
是的,美人就是这样猎杀。
这是身为女人最佳的消遣游戏。
但她的外表,那么鲜艳,就像秋天红透的浆果,谁也忍不住想要采摘。
这赐予她趣味的皮囊也会成为致命的靶心,不断吸引危险逼近。
她必须时刻提防,哪怕敲车窗的少年也有可能随时产生歹意。
她必须时刻小心,哪怕最简单的友谊也可能源于最原始的冲动。
在她的世界,几乎没有与皮囊无关的牵挂。
这一身皮,能成为雨天路人温柔的黑伞。
这一身皮,能化身他人婚礼上失焦的菲林。
这一身皮,能替代便利店缺席的零钱。
这一身皮,能变成水杯中的迷魂剂。
女人站在远处捕猎男人,男人躲在近处伏击女人。
无论这皮囊下包裹什么样的灵魂,总有人愿意为之煞费苦心。
我有一身画皮,躲在画皮后看人和脱下画皮看人,人就不一样了。
若已身为美人,如何还能简单的生活呢。
《皮囊之下》,Scarlett Johansson主演。
寡姐在依靠漫威的角色红之前,真的是大尺度的电影也接啊。
不过这部电影,看到一半多,依然不知道是讲什么,台词少,画面少,画面有些时候缓慢到,让人以为我碰到了暂停键。
直到最后20分钟,才看出是个科幻片,原来是个女外星人,依靠寡姐的皮囊,不断引诱男性,然后夺取他们的皮囊,给那些男性外星人用。
总体来说,是一部比较荒诞,而且让人昏昏欲睡的惊悚科幻片。
首先要说,不要随便和陌生的漂亮姑娘搭讪,即使聊上两句,也不要轻易的就上了她的车,即使上了她的车,也不要跟着人家进陌生的房子。
其次呢,在伟大的广电总局的坐镇之下,在各大网站上能看到的这部影片的各种版本,基本都看不起来,被和谐的支离破碎,在已经没有几句台词的情况下,画面再不怎么完整,真就没办法看明白了。
然后就是女神斯嘉丽•约翰逊在本片中性感大爆发,绝对是将自己的魅力展现到了极致,非常出位的镜头和表演,让这部影片只有她就足够了。
顺便说一句,这女神的名头绝对不是盖的,在她以往的诸多作品之中,天使般的面孔早已世人皆知,而那火辣的身材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紧身装备窥个大概,然而到了本片当中,那绝对是可以让觊觎女神身材已久的诸位,终可一窥究竟了。
虽说影片的重点,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看点,就是女主斯嘉丽•约翰逊的个人魅力,导演也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以及各种变换焦距的镜头,或者色彩上的运用,始终把焦点集中在女神的身上,在着重展现和强调斯嘉丽那绝世的妖娆的同时,却传递着,这只是一副臭皮囊的主题。
在这副皮囊之下,却是一具吃人的躯体与灵魂。
当一副美好的皮囊,却没有相应的美妙灵魂的时刻,一切的香艳与理所应当的激情应该到来的时刻却只能陡然出现大煞风景的场面。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说导演在画面处理上的独到之处了,在几乎是斯嘉丽的独角戏的状况之下,在几乎没有几句台词来丰富和解释情节的情况之下,用画面和各种细节的处理来交代故事,这真是很见导演功力和演员演技高下的。
很庆幸,讲的是皮囊的故事,但斯嘉丽却不是只有一副美丽的皮囊。
导演也通过各种镜头的变化,忠告诸位不要只觊觎着美丽的皮囊,看见漂亮姑娘就精虫上脑,却罔顾周遭早已是危机四伏,杀机漫天,搞到自己深陷绝地而不自知。
斯嘉丽钓上的一条又一条鱼,从赤裸的躯体变成飘舞凌乱的皮囊,这个画面看上去让人不禁背脊发凉,色字头上一把刀啊。
而最后外星人将破损的美丽外衣撕开之时,整部影片看着看着有些个聊斋的意思了,《画皮》的感觉扑面而来。
总而言之,导演告诉我们,美女当前,男人们都没有抵抗能力,区别只在于缴枪的时间长短而已。
这也许算是科幻片,但不恐怖。
看完电影,我倒想看看小说原著。
我觉得苏格兰高地的场景描述会更吸引我。
寒冷的空气,萧瑟的街区,空无一人的大森林。
这些风景太迷人了,真想去感受一番。
这是一个不错的故事,电影却让人看得想昏睡过去,几次暂停看看还有多长。
若不是冲着女神的激情戏,肯定撑不到最后一秒。
但如果你是冲着女神激情戏来看的,那会更失望。
除了小黑屋里吞噬男人的过程,背景和音乐比较特别,其他情节都很乏味。
很多公路片,纪录片,甚至一个人坐着发呆的片子,我一般都能入戏。
可能这次对女神期望太高了,思想有点不纯粹了。
或许换个女主角还能更入戏一点。
另外,两个外星人(或许还有更多)为什么来到地球?
为什么要靠猎杀男人才能存活?
目的到底是什么?
总觉得这几个问题没搞清楚,而女神就像个开着卡车的站街女郎一样到处搭讪男人,然后杀害,一直反复,还有另一个“男”外星人,开着摩托车,来来去去,一切显得好莫名其妙。
影片后半部分只交待了女外星人的精神变化,她想做一个地球女人,但她没办法融入,最大的障碍是身体,因为她只有一层人皮而已。
她吃不了地球人的食物,做不了地球人的房事。
最后被地球人QJ未遂而发现她的真面目时凄惨而死。
这样的结局又想说明什么呢?
外星人的来源和目的并不清楚,也许可以把外星人理解为一些异已者。
她从来就不是外星人,而是人的表面和内心的冲突。
所以当她把人面摘下的时候,绿眼睛还在水汪汪地转动着。
自己与自己对视。
在我的理解中,这个片的母题并不是“诱惑”,“猎杀”,而是“塑人”。
片子一开始的斯嘉丽约翰逊是赤裸的,在机车男的帮助下获得了一套女性的外衣,之后又学着其他女性涂口红。
这里可视为她获得了人类最外在的一层皮囊:“衣着打扮”。
我们现实的社会教育我们以貌取人,以衣装品味来评价一个人。
哪怕片子一开始斯嘉丽还是非人的时候,她仅凭一身单薄的外衣也能行走在熙攘人群之中毫无违和。
然后她学会了人类的第二层皮囊:表情。
表情即外表(现)的情感。
她学会了笑着搭讪那些路边的男性,尽管她心中空洞虚无,但虚伪的表情却让她在与人的直接沟通中毫无破绽。
这时的她已经在社交关系中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接着她见识了前赴后继消失在海里的一家人,但她只是无动于衷地捕获了自己猎物:业余潜水员。
这里不得不插一句,在这个片中水的意象一样很重要,大海如同斯嘉丽一样是天生的诱猎者,利用人类的情感欲望,将人们一个个拽入大自然的深渊。
包括片中被斯嘉丽诱捕的男性也都浸泡在如海底般的液体中。
而这液体究竟是什么?
是欲望?
是罪恶?
我觉得都不是。
先往后看,斯嘉丽又分别从不同的猎物身上获得了皮肤,血肉……她终于在生理意义上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而当她在社交和生理方面都成为人的时候,她的心理却不相匹配地空洞着。
直到她遇到一个奇丑无比的男人。
他很自卑,也正因为他的极度自卑,导致他极度在意自己的存在。
当斯嘉丽想像诱惑其他男性步入她的泥沼的时候,却惊讶发现在这个男人身上,她意识到了一件她之前从未意识到过的事存在:“我”是什么?
她开始照镜子,观察自己的容貌。
从这一刻起,她开始天性般地从内在塑造自己。
至此,我认为那个囚禁男性的海洋并不只是欲望或是罪恶的象征,而是她的“意识之海”或是说“潜意识之海”。
当她漫步于“意识之海”表面,海底却已悄悄将那些他人榨干,无论好坏,他们都成为了她的一部分。
她之所以放走丑男,也是因为意识到“我”的存在后,她不再盲目地用他人的形象来构造自己的意识。
她开始试图理解人类的喜好,吃蛋糕,乘公车,与男人生活。
就在她以为自己已经由外及内变成一个真正的人准备与男人做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仍不完整。
她惶恐地拿灯照着自己的下体,然后离开。
我认为这里她欠缺的东西是“爱”。
尽管她从外表到意识都成为了一个人,但她依旧没有学会爱。
为什么?
因为融入她意识的男人都没有这项能力。
或者说,片子像是在比喻假设存在一个徒有躯壳的人能否在人类社会中学习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爱的能力的人,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太多空洞的皮肉,太多装饰过的欲望充斥着人类社会。
片尾渴望成人的斯嘉丽被虚伪丑陋的守林员施暴,在罗列如矩的树林前,被拨下了易破的皮囊,露出了石油般黝黑的本体。
石油,多少植于地表的树木腐烂融合汇聚起来的产物,如同个人的意识汇集模仿同化了多少他人的形象。
而这本体末了在雪地上熊熊燃烧,森林默默地注视着,只剩下灰烬似的白雪不断从空中落下。
ps.你问机车男象征着什么?
我也还没有想通,也许把他的行为罗列起来能找到些线索。
一刷英文版,肯定会有些地方错漏,欢迎指出或是和我讨论新的看法。
相信我,看了半小时后五秒快进看完足够了,也都能猜到的节奏和剧情走向,而且那标准欧美身材脱光后还真不是我的味
错过好几次 终于看上大银幕 当年的年度最爱 再看还是觉得凯尔特人植入超好笑
通过这一次事件,外星人总结报告:1:随时随地发情的地球男性毫无战斗力,轻易就可以杀掉。2:地球的强奸犯惹不起,先奸后杀,活活烧死啊,死得老惨了。3.地球存在强大的抢劫犯,战斗力太强,放弃征服地球的计划。
信息量好低的点子电影,有点违背对开场镜头的期待。
4.5 光影简直绝了。
我日!到底是我疯了还是大家疯了。就像是人家用着win7我用的win2000,系统一直在提醒我修补bug,但是永远追不上人家的感觉。
以前你是妖,人们就怕你;现在你是人,人们就杀你。只披了人皮,不懂得人心还是不行的。配乐大加分,女神全裸大加分,故事角度果真奇特,并且虽然情节虽然简陋,但还是撑起来了片子。前后两半过于直白的明暗,强弱的对比,显得太简单了。
小斯终于要脱了,我可等好几年了。。。。
很实验很氛围,有些画面着实震到我,比如悬浮的人突然抽空成一副皮囊,结尾很棒从她脱掉人皮到雪花落在镜头上。(ps斯嘉丽可以减减肥吗这一肚子肉)
可能因为我是急性子 我看着太着急 真的 急死我了。。
重看升5。一种朴素的死亡体验,在唤醒对这个世界鲜活欲望的同时。仿生人在学习疼痛,于是她终于感受到了疼痛。
导演过关编剧不过关
【5+】Re 可视作形式电影的一种典范,对简单的高概念与文本做极致电影视听的展现。前半段建立了一重窥探视角,“我们”持续而悄然地看见一切发生,在不断的猎杀动作之后完成一种反噬,直到大雪之中仰望天空,通向死亡的观看。年代十佳。
这种电影就应该放在某现代艺术馆的视觉展厅,每天循环放着就好了,实验性太强,看几个片段还好。
故弄玄虛扮高冷
女神把衣服脱了,把皮也脱了。皮囊对自我身份的代入。
等了1h40min终于等来《画皮》里的一幕。这种实验先锋电影我是看不来……苏格兰太多次在电影中仅仅作为一个背景出现,苏格兰人民也一直因为自己的口音被刻画成低俗、落后的人。多少部在苏格兰拍的电影主角是冷艳高傲的英格兰(外星)人了?!不服!
不在我欣赏范围内。看到斯嘉丽这一身行头就想到那张被ps无数次的扑街图。太太太出戏了!!!!!
Scarlet怎麼長成Lady Gaga了?
诡异的外星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