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科奇男孩生活单调无聊,单相思的爱上了美国底特律的色情主播女孩,为了争夺不存在的爱的权力,打伤同伴,要逃去美国。
从他打伤朋友的那一刻起,现实和理想就开始碰面了,他身处现实要为理想操劳,天哪,那是多大的一道鸿沟,他遇到的所有事情都不利于自己,偷猎者偷走了他都食物和船,美国边境警察甚至有可能已经射杀了他。
他看到了荒原上森森的鲸鱼白骨,才明白是鲸鱼文化孕育了他,所以他要回家。
梦想的破灭让他成长,真是可笑,他终于有了失败的经历,他可以用失败的经历去和同伴吹嘘,失败的经历让他对头一次明白了故乡的意义。
但如果梦想成真呢?
假如他真的到了底特律,找到了这个女孩,那才叫理想的破灭,他将彻底陷入欲望的深渊,再也找不回自我。
电影的前半段,男孩浑浑噩噩的,根本不知道村子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人是谁,电影的结尾,他才明白了楚科奇文化的过去与未来,以及真正有价值的关系。
能搞清楚这个,起码比一无所获好太多,强烈的欲望面前,你知道你该做什么吗?
俄罗斯的边界上以捕鲸为生的男孩子,在一个即使是夏天也依然寒冷的地方,单调的,重复的,寂寞的和爷爷相依为命。
网络的另一头,梦幻的底特律,和屏幕里的女性一样,看起来光鲜诱惑,却是不属于你的假象。
一切的期待都是虚构的,但他愿意舍弃友情和生活,毅然决然的去寻找一次幻想中的未来。
而真正的生活却并不如想象,然后他回归,然后他接受,他选择了真实。
前半段的真实叙述,后半段充满意向的虚构,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了一个很宏大很有趣的命题:信息量超出生活范围时,我们就会做一个充满了幻想的梦,而那些片面的,包装过的,过度美丽的梦境的背后,是空荡荡的牺牲,无数的尸骨和废弃的油桶,是在屏幕里无法触及的肮脏和并不属于自己的假象。
如果他不离开,他永远活在幻想里,被幻想和现实折磨,只有迈出这一步,才会领悟拥有的当下是多么值得关注和感恩,朋友和亲人又是多么的宝贵。
也许生活是单调的,也是无聊的,但真实生活里的情感是鲜活的,有意义的,有回应也有情感变化的,这些也是尤为重要的。
影片延续着近几年俄罗斯电影的优秀,超现实的意向的使用,富有美感的画面,冷峻的颜色和刺痛的现实。
背景音乐里的美国歌曲充斥着冷淡的生活里,更加重了对主角的吸引力,这也是非常具有视听效果的设计。
我更偏爱后半段的故事和讲述,不管是偶遇的偷猎大哥站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上的发言,还是美国人的对峙,又或者是最后超现实的骨头和油桶,都更对我的口味,让我感受到议题更深刻的呈现和讨论,而不只是一个懵懂男孩的闯美旅程。
看到故事的最后我也会心一笑我想故事是用了一个很强的对比告诉我了故乡的意义,那些朴素的惯常的生活背后带个人的舒适和踏实常常要用点距离才看得到。
梦或许最后都会被甩在身后,脚踏实地的生活才能找到走向未来的路吧。
我觉得《捕鲸男孩》就是《诗和远方》。
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是当你追寻诗和远方之前请问你做好准备了吗诗和远方固然美好简单的生活其实也很美有时候追求太多反而会很累人活着为了什么活在当下简简单单美好的事情其实都在身边愿你开心每一天
在我看来,可以从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来理解影片主题:一是“失败的出走”。
一个生活在苦寒极边之地(时间与空间都无限趋于静止,连航海地图都停留在苏联时代)的年轻人,因为性冲动产生了了解世界,走出固有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念头,并因为一场意外不得不付诸实施。
但当他踏上旅程,才发现冲破牢笼的过程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地图上楚科奇和阿拉斯加只是咫尺之遥,但现实中的俄罗斯和美国却是天壤之别。
网络看似将全球联系在一起,但不同国家、族群间的壁垒与差异却从未消失,鲸鱼可以在不同的海岸线间畅游,但人类却因为人为划定的疆界被打上了不同的标签,赋予了不同的命运。
一个人哪怕下定了决心要放弃他原本的一切,投入到另一种生活的怀抱,其间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影片一开始,廖什卡和他的朋友骑着摩托到城里寻欢,却因为摩托车爆胎抛锚在了茫茫荒野之上。
后面,廖什卡开着快艇驶向美国,却也因为故障不得不在海上漂流。
一前一后两次离去,都是草草收场。
强烈的出走愿望在冷酷的现实面前被打得粉碎,他的宿命就是留在这片蛮荒之地。
这个主题突出的是人反抗命运的失败,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
二是“灵魂回归土地”。
少年廖什卡因为网络得以窥见了外面的世界,又因为同乡长辈人的描述对美国产生了过于美好的想象,然后因为意外,廖什卡踏上了美国之旅,但却早早以失败告终,归乡,回到熟悉的土地是他的结局。
显然,真实的美国并不是廖什卡梦中的天堂,底特律早已破败不堪,屏幕上魂牵梦绕的女郎不过是个出卖皮肉的小姐。
年轻时的我们总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憧憬和渴望,但实际接触一番,产生的却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感,这时,故土反而成为接纳魂灵的最后处所。
影片里偷猎者站在跨越换日线上的小岛上对廖什卡说:美国是过去,俄罗斯是未来。
到底是一种反讽,还是对出走——归乡的另一种含蓄解释呢?
这个主题突出的是人与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环境的和解。
考虑到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土地情结,似乎后面这种解释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i do love the fact that it encompass different themes, different genres and different culture togther. The juxtoption of american pop culture, russian indigious group ritual and modern technology infuessed adolensnce, all comes toghter present us a unique and fresh takes on what it takes to grow as a boy in such isolated, remote, and detached tundra.The shallow deepth of field and that blury matt effect also helped to create this dreamy wonderland. To us, that cold, ridged inhabted swoland appears more as a paradise away from the crowd rather than the bleakness that filmaker is trying to convoy.On the topic of boyhood, i have to admit that i see so much of myself in the protagnist, Chaseing after that vague fleeing nonexisting string of affection. Isnt thats what marks a boy as a man. The fact that the very motivation for the protagnirst to learn english is to express himself in front of his crash, we all been there havent we.And the music in this movie has no business to be this good. perfect summer vibe.All in all, a great film to put oneself into the shoes of a chishoka boy.
这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库页岛附近拍摄的片子。
我该庆幸么,我生活在这个绚烂多姿的时代,只要打开直播,就有搔首弄姿的美女对着我谄媚;我该庆幸么,我生活在伟大的俄罗斯帝国冰山的一角,这里冰天雪地,无人知晓;我该庆幸么,我的家乡与美利坚合众国只有一墙之隔,跨越浅浅的白令海峡,我便到了彼岸。
可是,我失去双亲的心里创伤,我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我对长辈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敬仰,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悲又着迷的心生向往,我对亲密关系的探索欲望,我的苦闷,我的郁结,究竟该何处安放。
总结来说就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上,一个居住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与阿拉斯加州隔海相望的小镇上以捕鲸鱼为生的小少年对底特律这座城市从心生向往到彻底失望的心灵之旅,互联网时代直播网红对于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的冲击,少年的挣扎,部落文化的衰败被毫不留情地展现出来,克制却又冲击力十足。
《捕鲸男孩》不是纯粹的艺术电影,但是导演很高明地将一系列复杂的信息放进了这个逻辑自洽的有趣故事中,这使它优于很多故作深沉的“艺术电影”。
电影中有几个我特别喜欢的意象:最窄处只有86公里白领海峡;日期变更线一边是过去、一边是未来;北极苔原上史前巨兽的遗骨。
导演是怎样来运用这一系列意象的呢?
首先他构建了一个双重性的文本。
观众最直观,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楚科奇和美国的双重叠影。
我之所以不说俄罗斯,是因为这个电影中的俄罗斯元素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虽然在俄罗斯国境内,但楚科奇是蒙古北方人种的一支,人种特征非常明显,而且保留着自己文化传统。
比如少年的爷爷,还有一些居民都不说俄语,坚持讲本民族的语言。
对比之下,剧中只有一个高加索人种的俄国人,是一个来到村子里的放浪女子,也可能是个妓女。
这里面关于文化侵蚀的暗喻已经很明显了。
相反,在少年的世界中,那个身在底特律,在网上进行色情直播的女孩,却被赋予了另一层涵义。
这个后面会说到。
在日期变更线上,左边的美国代表着未来,右边的楚科奇代表着过去,这点在这两种文化的对比中才说得通。
而且带少年认识变更线的,同样是两个楚科奇人。
正是以直观的双重性为基础,叙事文本的双重性才不显得突兀。
只要仔细看,电影前后两段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前半段更像一部少年电影,直接、单纯、真挚,镜头语言也是dogma的纪实风格。
有时又非常有趣,比如少年的手淫故意和修锅的声音保持一致等。
但是,电影的后半段会让你有种在看塔尔科夫斯基电影的感觉,而且特别像《潜行者》的风格 —— 暗夜篝火中出现的神灵、雾气弥漫的北极苔原、河中的一群死鱼,巨大的神秘兽骨,突然变化的场景,还有玄妙的台词 — “我已经好几年没回过村子了”。
等等。
但是这两种迥异的文本风格放在一起,并没有不合逻辑的感觉,观者反而会容易接受。
这里就牵涉到导演怎样来编织他的三层主题。
第一层主题,是最浅显的主题,青春期少年的懵懂和冲动。
第二层主题,是核心主题,就是新旧文化的碰撞,对应着双重文本中的双方。
我们看到楚科奇社区生活大概还是80年代中期俄罗斯的流行文化中,当然他们的生产方式,也就是捕鲸,更是上千年的传统。
他们现在面对的,是全新的互联网冲击,这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冲击是非常强大的。
当代中国人对这个冲击的感受已经很钝化了。
但是你可以设想一下,当我们在玩小霸王的时候,突然有人带我们领略今天互联网世界光怪陆离的景象,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第三层主题,既是推动戏剧逻辑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双重文本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就是“误读”。
误读,存在于巨大的文化落差中。
少年以为666少女是在和自己交流,他还为此学习英语,与朋友吃醋,甚至想去底特律救她。
聊天室里的真相如何,我觉得就不必再多说了。
各种误读在剧本中还有很多。
例如少年在美国巡警的船上用俄语说自己爱上了一个底特律少女。
但是巡警不懂俄语,但是他猜到了少年是去找爱人的。
但他理解的爱是一种性感的欲望,这与少年对爱的理解是不同的。
你们看,这时误读这个主题又回到了文本的双重性特征中。
所以,这最终是一个楚科奇少年的灵魂之旅的故事,最后一幕的老爷爷形成了最后一个双重暗喻。
老爷爷就是少年,少年就是老爷爷,因为历史和文化在这里是凝固的,但是当他以为自己要死的时候,死神并没有降临,这就是希望所在。
今天聊聊电影《捕鲸男孩》。
片名Китобой / The Whale Boy / Kitoboy / The Whaler Boy (2020)。
本片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莱什卡(Leshka)的15岁小男孩。
他生活的小村庄叫楚科奇,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白令海峡旁边的小地方。
他们村子以捕鱼为生,其中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捕杀鲸鱼,莱什卡就是这样一位捕鲸男孩。
别看小村子楚科奇远离内陆,但也通了网络。
村通网后,小村上的男人们都喜欢看一个色情直播网站。
在色情网站上有无数的年轻漂亮女孩子搔首弄姿。
一般男人看到这些直播女孩也就是看看而已,不谙世事的莱什卡却沉泥其中。
他对其中名叫“hollysweet999”的女孩子极为痴迷,深深地爱上了对方,认定对方就是自己的女朋友。
这个色情网站是架设在美国的小网站,“hollysweet999”自称自己是美国底特律的女孩儿。
莱什卡信以为真,开始磕磕绊绊地学习英语,盘算着前往美国底特律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女。
莱什卡想用一条小渔船穿越白令海峡,偷渡到美国阿拉斯加,然后再前往底特律。
当他踏上这趟旅程时,他才发现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顺利,一路的凶险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冲动变得轻松一分。
导演菲利普·尤里耶夫(Philipp Yuryev)用4:3的画面表现出一种复古感,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小村子里,有一群青春躁动的年轻人,极度渴望融入现代社会。
他们不甘于终日和鲸鱼内脏为伴,想要感受一把光怪陆离的现代娱乐。
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手冲对象也是和自己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直播间内光鲜亮丽的形象都是美妆灯光效果。
我的理解是,莱什卡在孤岛上和美国边境巡警把枪对峙的时候就被打死了。
因为影片在前文中介绍过,一名想要偷渡的渔民越过海面国境后,面对美国边境巡警时听不懂英语,还拿着鱼叉,直接被打死了。
莱什卡这次更过分,直接掏出了枪。
信号枪也是枪,近距离射中一样会伤害人体。
美国边境巡警没有理由错过这个杀人的机会。
因此,从莱什卡被美国边境巡警发现的这一刻起,影片就进入了莱什卡的临终幻境。
从这一刻往后,莱什卡的一切所见所闻都是他的幻想。
他看到了故乡小村。
说明他已经开始怀念家乡。
自己脑子一热,打死了好友、跑去偷渡国境,需要面对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他才深知在故乡小村落里安逸生活的好处。
他想要回去,想要看到熟悉的建筑、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物,可惜再也看不到了。
这是他的一大遗憾。
他看到了好友。
好友只是头部缝了几针,人并没有大恙,而且好友也很爽快地原谅了莱什卡。
两人又恢复到当初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状态。
这正是莱什卡一直心存愧疚想要弥补的部分。
如果可以重来,他肯定不会再如此精虫上脑,做出这些无法弥补的错事。
他看到了爷爷。
爷爷总是神神叨叨地说自己将会在夏天死去,要莱什卡带自己去冰原等死。
可实际上,爷爷只是躺了一会就喊饿了,要莱什卡继续带他回家,今天不死了。
这说明莱什卡还不想死。
他满心憧憬大洋彼岸的美国,心心念念地想要前往底特律,去看一看自己的梦中情人,生命不应该在15岁的时候画上句号。
莱什卡完成了小男孩的成长,但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
他从离开小村子开始,就一直被现实世界打脸。
莱什卡在网上搜到的底特律都是高楼林立,干净整洁,一付大都市的做派。
而在美国边境巡警嘴里,底特律却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莱什卡遇到的人,不是偷猎者就是边境巡警,他们要么抢走了莱什卡的补给船只,要么直接抢走了他的性命,全都是无法无天的重度犯罪。
肉眼可及套路之深,成长不能承受之重。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捕鲸男孩》讲述了楚科奇男孩柳什卡通过网络,爱上了一个底特律的色情女主播,并决定去寻找她的故事。
男孩孤身划着小艇,从“未来”的尽头,走向更未来的方向(向西),最终却回到了“过去”。
(原因:国际日期变更线从俄罗斯楚科奇和美国阿拉斯加间穿过,按照规定,由西向东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减一天,因而位于变更线西部的楚科奇虽然和位于变更线东部的阿拉斯加仅相隔80海里,但日期却多一天。
所以电影中美国被称为“过去”,俄罗斯被称为“未来”。
)对于这部电影,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思路出发分析。
一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
女主播/全球互联网对楚科奇、对少年的影响正象征着资本主义的底部力量对前共产主义,现资本主义的未发达地区的一次全面冲击和倾袭。
因此,哪怕在生态意义上的最强者——能够捕杀鲸鱼的男性,也轻易被资本俘虏,但最后他侥幸逃脱,庆幸地回归了家乡。
在楚科奇民族自治区内,人们世代以捕鲸为生——这里的“为生”只是生存,而不是凭借此加入世界贸易系统的流通。
这个地区不仅地处偏僻,气候寒冷,并且资源匮乏——间接性地突然停电,不变的鲸鱼主食,匮乏的娱乐设施,这些都与网络另一端——女主播的世界截然相反。
故事主人公柳什卡所处的家庭环境值得注意。
在少年所在的祖孙两人家庭中,几近失明的爷爷说感受到自己即将去世——父权结构本就松散的家庭中,爷爷的“退位”意味着少年即将成人,两个时刻的汇合,两条线的铺垫,注定这是少年的“成人时刻”。
在这个时刻,他面临着人生的选择——开始被资本/欲望充斥头脑的少年决定离开家乡,但当他以为来到了梦想中的美国,却看到了鲸鱼的白骨,如果说在这里楚科奇和鲸鱼已是同体共生的关系,那么在假想的“美国”土地上看到鲸鱼白骨,其意涵便不言而喻。
同时,这白骨又何尝不属于那些被美国殖民的国家/人民呢?
当雾散时刻,少年走出迷障,发现自己身处家乡的土地,感到一阵庆幸,不仅受伤的伙伴“复活”,同时家中的老人健在——面对这片荒凉的土地,老人几乎就是最好的象征,同样濒死、寒冷,但是结尾老人却说:“我今天死不了了,带我回家吧。
”——这是俄罗斯民族不灭的希望。
二是哲学对欲望的批判视角。
网名为Hollysweet999的女主播是少年柳什卡的欲望对象,少年柳什卡借着对其欲望的追寻,离开了家乡前往美国,最终失败。
这个失败借用齐泽克的思想来说,是必然的。
就像芝诺悖论中阿基琉斯与龟的故事——阿基琉斯永远也追不上一只乌龟,无论我们如何竭尽全力,欲望的客体总能成功地逃脱。
同时,真正的快感并不来自结果,而来自于不断重复的循环运动,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和柳什卡一样,以为“事情本身”(即柳什卡到达底特律,和Hollysweet999相遇)在不断拖延,然而其实不断拖延这个行为,正是“事情本身”。
在拖延的过程中,柳什卡实际上正在满足自身的欲望(学会自慰,摩托驰骋,池塘戏水,学会英语,晚会舞蹈),而一旦抵达了我们以为的“事情本身”(到达底特律),所有魔力反而消失了,看到的是鲸鱼的白骨,而非想象中的乐土。
因为当你过于接近欲望客体,反而会失去匮乏本身,反而无法满足欲望。
电影中另一处由于过于接近欲望客体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在好友的舅舅从内陆带来的“妞”身上。
她和“Hollysweet999”画着一样的浓妆,做着一样的职业(性工作),不妨将她看作是从屏幕内走过来的“Hollysweet999”,但柳什卡却拒绝了她,或许正源于他驱乐的潜意识明白:匮乏是欲望之为欲望的根本,只有在无期限的拖延中才能满足欲望。
而当女人赤裸裸地展现在柳什卡面前,并覆着他的手抚摸自己的胸部时,距离打破,匮乏消失,而消灭匮乏,就是在消灭欲望。
柳什卡拒绝的另一原因或是他在为Hollysweet999“守身”,而实际上,他守的不是自己,而是欲望客体的必然要求——如果某个客体要在力比多空间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隐匿它可以由别的客体随意替换这一特性。
当柳什卡将“Hollysweet999”确立为自己的欲望客体,就必须帮其掩盖可替换的事实——这正是柳什卡和其他少年对“Hollysweet999”的不同之处。
所以他无情地刷走其他主播,同时拒绝了其他女性——因为他不允许其他客体替换“999”,成为他的欲望客体。
这里,电脑屏幕的存在需要注意(直播的电脑,观看直播的电脑)。
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使得柳什卡能够将屏幕另侧的“Hollysweet999”确立为自身的欲望客体。
电脑屏幕不仅是网络的终端,同时是欲望投射的真空地带。
它隔绝了声音,同时切断了交流——视觉是单向的。
电影开始的镜头,借助于电脑屏幕的转场,摄影机所在地便从女主播所在的美国工作场所,顺滑地就跨越到寒冷的楚科奇。
因为有屏幕,才给了柳什卡欲望投射的空间。
大海上暴风雨,爱上网络世界里面的女孩。
身处偏僻世界角落的男孩也有爱情。
互联网将世界的距离缩短到指尖到指尖的那么近。
捕鲸男孩是菲利普·尤里耶夫执导的俄罗斯故事片。
身处白令海峡偏远村庄的男孩,所在的村子以捕鲸为生。
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这个村庄的休闲方式,色情网络引得这个边远村落的小男孩萌生情愫,就像灰色的冬天给他的人生带来一抹彩色,对女孩念念不忘的男孩决定出发去找她,驾驶着捕鲸船单独驶向大海的男孩能安全到达阿拉斯加吗?
看下地图,白令海峡离着美国很近。
身处俄罗斯远郊的男孩竟然被美国色情网络的女孩吸引,在网络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男孩梦想和喜欢的女孩相见,通过互联网村民也能了解到对岸的美国人的生活,互联网以摧枯拉朽之势影响着世界的角角落落。
捕鲸的村落,通过捕鲸生存,稍有不慎就会葬身海底,切割的鲸鱼肉把海水染红,染红的海水又会吸引海鸟的光顾,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网络世界的女孩,靠着扭屁股抖奶来生存,背后的资本社会控制着这一切。
男孩和女孩都是维持生计的一份子。
在荒凉的地球角落,再渺小的人的也有出发寻找梦想的权利。
互联网、捕鲸、色情、爱情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既落后又现代,即浪漫又傻蛋。
只有走出去,经历了旅途的困难才能发现梦想和现实的落差,只有经历过失望、恐惧、背叛和饥饿,才能抚慰空虚的心。
这个偏远的小村庄才是男孩的家。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ご公衆號ご:凉心评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无法接受航拍视角与手持跟拍存在于同一部电影。
北影节之《捕鲸男孩》俄罗斯捕鲸男孩为美国一个虚幻网络女友跋山涉水我们不是每次都能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是不是可笑的竹篮打水,只有得到了或者放弃了,才知道希望如捕鲸男孩一样,发自内心说“我厌倦了美国”时,抬起头发现已经到家艰难险阻不怕,能回来就好,反过来想想,既然前路可以回头,不是更应该使最大力气走一遭吗
老头可真有意思,这题材套搬进藏区也是可以的,别拍什么洗涤心灵,朝圣之旅了,拍个藏区男孩的青春性冲动二三事不是有意思的多?
俄罗斯是未来,美国是昨天,这么明目张胆的吗?浅显的寓言,有些过于简化了
莱斯卡在大迪奥米德岛(明日之岛)上做了一个关于未来的春梦,还是未遂。
23.09.02 1号厅
比较喜欢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多少有些意识流的魔幻色彩,住在俄罗斯的偏僻小镇,狭窄的信息和接纳,少年的性懵懂,爱上美国网络性色情主播。其实回看少年的冲动,是否也跟这个信息化更迭的时代相关,简单和复杂,单纯和污秽,曾让多少人在其中迷失自我,又沉浸其中。
4:3画幅挤压着海洋的边界与人物的局促感 窥视中试图交互的性欲是狂飙又突降的钢丝球 与粘稠光滑的泡沫高速摩擦 痉挛 直至像素定格 模糊 鲸剥皮后露出殷红的内里 背井离乡的男孩也不过猎物 任由底特律吞吐 像烤糊的棉花糖与搁浅的蚌 森森白骨与废弃的油气桶 水槽的绯泪分不清是谁的血
⒈前半段有点像是现代偏僻小镇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同样都是青少年对异性产生好感,只不过本片涉及到了直播,更加虚幻,两者的差异也更大;⒉后半段逐渐走向迷幻,当男孩想要去追寻所谓真爱,先是在小岛上遇到偷猎者,又莫名遇到美国边防,最后又看到神奇的骨头,终美国梦破碎,回到家乡,一切发生的都太过迷幻,甚至有时候感觉就是梦境;⒊本片有着深刻的寓意,一是青少年不要看直播,不要跟主播谈恋爱,二是所谓的美国梦,到最后都只是一片虚无,还不如留在家乡建设,三是抓住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保留希望!
楚科奇少年的青春残酷物语。网络带来的全球一体化,色情直播对少年性萌动起到的作用。最真实的一笔莫过于:少年抹了妓女的乳房,向屏幕那方爱慕的直播女郎表达歉意,表现出了少年初恋特有的真挚。前半程比后半程好,最好的永远是当下、此地。
榜一小哥为爱润了
另一种角度下呈现的美国梦,其推波助澜的因素归功于青春荷尔蒙和全球化趋势,所有美好的事物貌似近在眼前,事实上却又那么遥不可及,青年人的冲动招致挫败和死亡已成定局。这又像将两种不同文化和地域间进行对比,一边是天然纯朴的俄罗斯小镇,另一边是色欲横流的美国大城市。为了见网红色情女星而学英语的情节有点新意,而捕杀鲸鱼的画面实在令人不适。
小镇青年的爆裂青春其实乏善可陈,神秘主义元素更是有些莫名其妙。最大的意义在于展示了白令海峡的捕鲸传统和向更多人普及了俄罗斯和美国其实相距并不遥远。
目睹了一场遥远梦境的心碎。
6/10。
捕鲸男孩,当楚科奇少年遇到美国女主播……“美国是过去,俄罗斯是未来”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老大哥教诲也是亮点。
很酷的片子!极寒空间里的一股青春骚动。一切都为了“霍莉甜心999”❤虚无缥缈的美国梦,就像是片中捕鲸少年破灭的性幻想。年少时留一些“撞南墙”的孤勇,会是成年后最美好的回忆。
什么鬼 我只羡慕了下他在哪都能睡得着
漂亮!冰与火的对撞,阴云密布的影像质地属于极寒之地,狂躁的手持和大范围的机位组合与调度则生成一种灼烧的热量。当下第三世界的美国梦——飘渺的网络泡影,口述的死亡讯息和绝望的踽踽独行。只需要一次简单的转场便足以撕裂影像冲破次元:视频裸聊到摩托飞驰、醉酒呕吐到捕鲸作业、举枪对峙到游艇航行。
玩幻觉梗啊。又一部荒野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