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懂这部片子,就先要了解罗布泊(罗骨泊),彭加木(我去东边找水),以及双鱼玉佩(双鱼陨石)等背景知识。
本来对片子就无太大期许,结果惊喜连连,特别是最后父亲之所以能成功走出沙漠的桥段。
不足之处有二,其一是花费太多笔墨放在沙漠中的追追追杀杀杀,缺少对人性的探讨和科学诠释。
其二,自然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五毛特技。
不过总体而言,看得出电影希望认真讲述好一个故事,而且并无明显逻辑bug。
国产小成本科幻能拍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
继续加油!
8.5分,第一次看网络大电影,震撼到了,这小成本电影拍出来的太午逼了,编剧是真的厉害,成本不多,却能把那种刺激的那种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点我觉得它比同样是小成本的《心迷宫》强,因为说实话,当时看《心迷宫》的时候,一直有些出戏,吸引不了我,那片子也仅仅是剧本牛逼,个人感觉《心迷宫》拍出来的效果不够好。
(心迷宫也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已经排到了豆瓣电影TOP250中的160位左右,那部片编剧也特别牛逼,最后那个局你都想不到,但拍出来的效果不太好。
)但这部片子,真的是从配乐,演员,剧本都无可挑剔,演员,编剧,导演都是些不出名的小角色,但拍出来的效果是真的好,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后期因为经费不足特效不是特别够,但也已经很好了。
比那些几个亿,几十个亿拍成的片好太多了,我甚至觉得他比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钢铁侠都要好,它不仅仅拍出来这些好,还有很多更深层的意义,甚至还有些哲学。
这部片子没有坏人!
不涉及法律的为自己而活,我觉得不算坏人。
这部片子里,每个人,都有杀死别人的理由,这时就会暴露人性了,贪与执念,为什么司机能活着出来?
因为他不贪,不抢陨石,所以,大家没必要杀他。
反而多一个人一起走会更容易,但是其他人的目的就他们自己来说,有问题吗?
虽说女孩为了获诺贝尔奖,但也是为了人类啊!
功利一些又有什么不好呢?
难道这种为人类做贡献的人必须啃馒头,吃泡面你们才高兴吗?
写到这突然想起来一个最近的一个新闻,某个爱豆的粉丝,说一个大诗人抄袭,她家爱豆的诗。
还是这个爱豆的粉丝,甚至在功勋战机上先上这个爱豆的名字,这么一对比,科研人员功利些,让自己舒服些,得到该有的荣誉与奖励也没什么不妥。
扯远了,回来接着说,赞助商拿陨石救自己的父亲更没什么不妥,如果不拿陨石,放弃救自己父亲,这才是有问题吧!
把好东西都奉献了出去,看着自己的父亲坐牢。
这点,不是谁都能做到的(mdl除外,他是个真正高尚的人,不分国界,能把好东西分享给外人。
)这部作品我甚至觉得结局根本就没有什么十几天,就是十几年,司机走了整整十几年才出来,这是他对自己儿子的执念,不惜一次次的自杀来换取走下去的希望。
作品结尾的精神病医生也十分耐人寻味,我们总是把自己理解不了的认为是神经病,不愿意相信他们说的话。
殊不知,或许是我们孤陋寡闻呢?
十分精彩的一部片子
二刷了涅,这是近年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电影。
强推,怒推,狂推触摸过双鱼陨石的人要杀死复制体,即使在生理和心理上是相同的,但对于本体来说那就是别人,每一次砍向“别人”的刀都落在了“自己”身上;二战德国潜艇的士兵在对敌作战,最终他们也被赋予死亡的结局。
科考小队和德国人一样,永远没有走出这片沙漠。
世界上每一个“别人”都是自己的镜像版本,我们对他人的行为投射着自己的期待与欲望,可见造物主也担心人会陷入自我认知障碍,而让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些。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不要骂人哦,骂别人就是骂自己”,现在有点明白“别人=自己”这个道理了。
结尾王唯认为他爹早就死在1999年的沙尘暴里了,要不说还得是儿子了解爹。
王得志一遍遍杀死自己,就是为了能给儿子过生日,这个儿子是10岁的儿子;王唯等是1999年去沙漠探险的爹,这个爹只是个平平无奇的下岗工,还没有一遍遍地杀死自己。
他们要见的人永远留在了1999年,在2019年相遇的父子,只是给过去的自己一个结局。
所以王唯完成这个结局之后,平静地走向沙漠,走回1999年的沙尘暴,他从沙漠中诞生,也将走进沙漠中的墓碑,毕竟这场死亡已经进行了数十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总要走入同一场沙尘暴。
最后还有个有意思的联想:沙子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硅,芯片的成分也是,沙漠就像一个矩阵,在来到这个矩阵之前,每位玩家也许都知道自己的结局却仍然选择降临,总有人温和地走入那良夜。
写着写着就唱起了《只要平凡》
大部分情节太低智了吧。
在沙漠无人区边缘发现白骨,胸口插着刺刀,居然所有人看不出死因?
然后由女主说此人由于饥饿,先后砍下自己的胳膊、小腿吃掉,然后实在没处砍了,就自杀了!
WTF?
女主可是一心想拿诺贝尔奖的科研人员啊。
一行人在沙漠里(不是无人区)发现尸体,居然不报警,直接拔掉尸体胸口插的刺刀然后就埋掉了?
在无人区开车,电台收到一曲德国歌曲,一车人居然试图循着电台歌声找到歌声信号发射处!
导演编剧,是收音机收到的电台信号,不是外部传来的物理声波好不?!
你在陌生城市听着收音机就能找到广播电台?
牛!
听到德文歌曲和进入德国潜艇,女主居然会德文,其实也没啥稀奇的,女主就轻描淡写了一句:我选修过德语......大姐,选修德语,编剧你能不能写成女主曾经在德国留过学行不?
而且女主居然连那首二战时期的德语歌都会唱.......好吧,也许是世界名曲吧。
见到陨石,男科学家也是轻描淡写了一句:我选修过XX学......我去,真巧。
科学家在潜艇内,在只有一把小钢锯的情况下,就把陨石锯成两半做科研分析了,并且真分析出结果了!
这能力,诺贝尔奖对你来说都是小学课程吧。
中间剧情无数槽点,真是尴尬,懒得打字了。
最后,男主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独自步行走到了无人区的边缘,正巧遇到了沙尘暴,自杀了.........啊啊啊啊啊!
厉害!
我不知道6.8分是怎么来的。
是要赶超恐怖游轮吗?
抛开剧组经费、演员表演,此剧我认为5.5分应该比较合适。
扣分项主要是一些常识、行为逻辑和一些无脑台词。
剧组没有钱不是问题,此类电影不需要过多的室外场景和特效,完全大部分可以在室内拍摄。
看看《彗星来的那一夜》是怎样控制成本的,靠着缜密的剧本,一样可以创作高分佳作。
希望网大再接再厉。
双鱼玉佩第一次出现于公众视野是2009年6月份天涯论坛一篇讨论文,《中国有没有调查异事件的官方机构?
》此题目引起诸多网友一言一语的众多讨论,有听说有传闻,也有纯粹与人争辩或点评他人发文的内容,但此时一个ID为“大雪压心”的网友对他楼上的网友说了一句:“ 你要是讲到和双鱼玉佩有关的事,我就掐死你”。
此无来由的一句名词引起众多网友好奇追问许久,但此后大雪压心再无发言。
直到隔年2010年3月21日,天涯论坛上网友ID“吾欲往西行”发布一个名为《双鱼玉佩事件》的讨论串将此事与彭加木及军方开始连结在一起成为一言之凿凿的故事。
wiki 雙魚玉佩傳說双鱼玉佩是所有混过天涯的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灵异故事。
最近国产网络电影出了一部电影,《双鱼陨石》。
时长100分钟,拍得非常劣质,如果不是双鱼这个ip,完全不值一看。
全片汇集了非常多元素,让人时而想起天下霸唱,时而想起法斯宾德,时而又像恐怖游轮,最后还带了一嘴少年派。
就好像编剧不会自己写故事,只好东拉西凑了一个草台本子出来。
我从他们那艘德国潜艇发现热咖啡的时候就在等一个解释,为什么二战时的潜艇会出现在罗布泊,为什么潜艇里的咖啡还热着。
没想到知道全剧终都没说明,就好像这杯热咖啡的存在毫无意义一样。
全片唯一让我觉得惊讶的是男主王得志最后说的那个故事,他是活下来的方式。
而哪怕是这个桥段,也和少年派里的老虎的生存之道颇有相似。
导演试图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用一堆山寨版的演员和山寨版的情节,拍出一部让人能留下一些印象的片子,这他是做到了。
优点当然也不少,最大的优点应该是导演给王得志2019年的出现做了足够的铺垫。
如果你是个普通人,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弹尽粮绝的时候你还有一把枪,你能做的也许只能是杀了自己。
而王得志,一个普通的下岗工人,为了给儿子过生日接了去沙漠做司机的活,他不想发大财,也不想探究科学,更不想什么诺贝尔,他只是想要活下去,回去给儿子过生日。
在这之前的所有剧情,包括同伴的死亡,好像都只是为了给观众铺垫这个双鱼陨石的作用,为最后王得志的生存给出合理性解释。
探险的最后一段,王得志一个人拿着可以复制自己的双鱼陨石,在沙漠求生。
这就来到了本剧最大的讨论点:如果你能得到全世界,但是要不断杀死另一个自己,你会怎么选?
杨教授死了,他为科学研究而复制出了自己,因为无法共存只能湮灭。
陈甘泉死了,他为夺宝吞下了陨石,于是复制出了无数个自己,和赵青争夺陨石,最终随着德国潜艇和莉莉玛莲一起沉入了沙漠底。
赵青死了,她为了用陨石换诺贝尔奖,也不小心复制了自己。
而王得志活下来了。
我猜可能编剧想表达出这样的世界观:如果你是为了自己的贪念而拥有宝藏,那你注定要为宝藏而亡;如果你是为了别人,那你可以活下去。
王得志从来就不想得到双鱼陨石,只是为了活着走出沙漠,所以他做到了。
他不断的复制出自己,然后自杀。
活下来的那个靠着不断的复制出来的半瓶水和半包干脆面,走出了沙漠。
电影开始的时候他们曾经遇到一个没有腿的骷髅,聊起过一个传说,迷失在沙漠里的人,最后没有吃的,会砍掉自己的小腿做食物。
我起初看到的时候嘲笑编剧的逻辑漏洞,谁砍掉自己的腿还能活下去?
看到最后细思极恐,也许,王得志能走出沙漠,食物不仅仅是干脆面。
from 基地看戏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订阅号“楷威映画记(kaiweimovie)”一部奇幻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很有意思,而正是因为现实中失踪后从未找到的彭加木院长,才让创作者们有机会借题发挥。
如果院线电影恢复,那上映的影片必然会引起广泛讨论。
在观众们对院线电影饥渴的状态下,国产网络电影《双鱼陨石》便很快能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热议。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发现过段时间刷一次豆瓣观影人数,都在成百成百地增长,目前已经有4500多人看过此片。
而且前几天,发现扮演王唯的演员的照片终于换了过来,之前是完全对不上号的一个侧脸形象。
大家憋了很久,想要好好讨论一部电影的时刻终于到了,还有人说女主长得像桂纶镁的,至少我本人持保留意见。
导演丁小洋此前大部分以编剧身份出现,偶有导演作品,也都是不太拿得出手的。
上一次有动静的作品是他参与编剧的《长安道》。
这样看来,《双鱼陨石》是不是可以算他拍摄的真正意义上第一部长篇电影呢?
1开场的悬念做得还可以,上来就埋下伏笔,将要开枪自尽的人,明明是在对着另外一个人说话,可对方为什么说他是对自己说话呢?
王得志得对面其实就是另一个他不得不承认,从进入沙漠,到发现沙漠里的德国潜水艇,的确是让人觉得挺扯。
特别是片中杨教授的助手,研究生赵青被绊倒后,发现了埋在沙下的尸体,以为又开始玩日本鬼子复活那一套。
以为又是盗墓里出现的日本兵在沙暴袭来前,车里还响起了“莉莉·玛莲”这首歌,这种气氛很怪异,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法斯宾德拍摄的那部同名电影。
德国电影导演法斯宾德的代表作《莉莉·玛莲》 遭到沙暴冲击后,探险的四个人就发现了沙子下面的庞然大物,也就是德国U552潜水艇,史料称,1945年德国战败时,艇上官兵拒不投降,将潜艇自沉。
一幅描绘U-552潜艇驶出港口的画作
船上那个“奔跑的红色魔鬼”就是这辆潜艇的标志,是当时屡获战功辨识度最高的潜艇。
真实的潜艇,在船头两侧,都各有一个这样的造型,因为在战争中立下的宏伟战绩,这艘潜艇也被称为“深海红魔”。
接下来,四位主角在船舱里找到穿过船体坠落在沙中的陨石(是陈甘泉先看到的)。
到这里,一部探险影片的结构已经展现无疑。
而创作者们把那些有争议,或者充满神秘感的传奇故事都揉到这部影片中去了。
我们来看看,影片都在哪些地方借题发挥。
首先说回最开始的杨教授原型——彭加木,他曾是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彭加木1964年至1980年,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取得很多不错的成果。
也就是1980年的6月17日下午,在罗布泊留下纸条说去找水的彭加木再也没有返回,至今都下落不明。
从最理性和实际的猜测来看,他被埋在沙里的可能性最大。
这是彭加木当时留下的最后一张字条影片中的重要情节就是根据这个细节改造得来的。
现实中,彭加木教授是因为考察队缺水严重,而自行决定去找水源。
而电影中是误杀了杨教授的陈甘泉模仿教授笔迹所写。
再来看看德国潜艇,杨教授和赵青在讨论船长日记时,电影把当年的比斯开湾大战的事件融入进去。
片中的杨教授认为,当年潜艇不是自沉,而是因为比斯开湾流星雨的陨石撞击而沉。
比斯开湾的战争,正是二战时盟军的空军针对德国潜艇的反攻之战,给希特勒带来重创。
当然,影片的名字叫双鱼陨石,还是彭加木教授这件事的核心影响力所致。
由此事件引发的谣言和传说(后来造谣者承认自己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的)中,就有双鱼玉佩复制人、可以穿越时空的说法,影片结合陨石,改名为双鱼陨石。
2陨石带来的是悬疑和奇幻的双重元素。
陈甘泉与教授争执陨石归属的夜晚,陈甘泉误杀了教授,将其埋葬,而转天出现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杨教授,电影不但把复制人的传说做足,为了摆脱鬼神迷信之说,就让它站在科学的角度,走了奇幻的路子。
这种见到另一个自己的故事梗(包括将自己干掉这样的设定),不得不让人想到经典悬疑电影《恐怖游轮》。
这恐怕也是很多人诟病《双鱼陨石》的地方。
既然以陨石为名,必然围绕它展开故事,牵扯四个人物不同的行动轨迹。
杨教授钟情于研究,即使看到另一个复制人(之前死了一个,触摸陨石后再造一个),他也能谈笑风生,和另一个自己解剖陨石,搞清真相。
但他们是以死亡作为代价给大家研究的结果,意味着,陨石复制出另一个人,如果其中一人不死,两人都将毙命,也就是杨教授的下场。
贪心的陈甘泉,想把陨石归为己有,为了钱,想成世界首富。
当他得知另一个自己必须死掉时,开始走上不归路,他杀掉一个又一个自己,要夺回被赵青拿走的陨石。
这时,本来爱慕赵青的陈甘泉发展到为了陨石要杀掉赵青,并以刀子挟持发小王得志相逼,成为这部影片里走向恶魔的那个人。
赵青用机关枪扫射不断复制出的陈甘泉,很有Cult影片的味道,并让我想到日本影片《水手服与机关枪》的画面。
长泽雅美版《水手服与机关枪》
无数个陈甘泉的尸体
电影《恐怖游轮》里类似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赵青需要陨石,也有自己的私心,想依靠研究陨石取得诺贝尔奖。
在这场对峙中,丧心病狂的陈甘泉被关在潜艇,随沙漠沉了下去。
这样,难题就交给了王得志。
因为触摸了陨石的赵青将迎来另一个自己。
手里拿着枪的王得志,不知道该开枪打死她们中的哪一个?
最终他没有朝任何一个赵青开枪,根据“游戏规则”,她们俩和杨教授一样,同时毙命。
3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始,看看那个开枪自尽的人,他正是王得志,被发小陈甘泉盲打误撞拉进四人探险队的倒霉鬼。
一个唯一想逃走,对陨石没有私心的人,在沙漠的绝望之地,却也只能依靠陨石自救。
陨石除了可以复制一个人,还可以复制此人身上的物件。
书包里只剩下半桶水和一包干脆面,怎么办?
王得志只好和陈甘泉一样,利用陨石,不断地复制自己,让水和干脆面成倍的增长,让自己不被饿死渴死,然后杀死一个又一个自己。
所以影片开场,自尽的王得志,是在面对另一个复制出来的自己交待最后的遗言,对方提醒到,那些事他都知道,是啊,毕竟他们是同一个人。
而那些话,更像是说给观众听的。
故事的四个主角,杨教授和赵青的死法一样,但过程不同,前者是在死亡到来的那一刻才知道复制的两个人如果都活着,最终会同时死亡;而赵青是在知道这个难题时,因为王得志的选择而丧生。
不断复制的陈甘泉是影片里的高潮戏;相似的是,被他拉下水的王得志也是复制了很多个自己,只是影片不再展现这样“宏大的场面”,只交待他的生命还在延续。
他还要留下来,给别人讲述这段经历。
4假如影片只是上面这些内容,可能在豆瓣的分数会跌入6分以下。
但它在探险之外,还有一个时间穿越和平行时空的元素。
也就是教授死后,陈甘泉开车的那个片段里,赵青说到的,陨石不但复制了人,也复制了一个时空。
当历尽艰辛,从沙漠返回家中的王得志,说自己只待了20天,别人却说他消失20年的时候,已经给故事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1999年去沙漠的王得志,回到现实生活中,已经是2019年了。
回到家中,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儿子以及居委会大妈、警察等人讲述以上经历的王得志,必然会被当成一个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医院的医生来把王得志接走最初,影片已经交待过,王得志要作为司机去沙漠前,还怕回来晚了,耽误给自己的儿子过生日。
包括儿子王唯在内的所有人,都不会相信王得志的话,但书包里翻出的复制了无数遍的父子合影,和那颗陨石,又是这段神奇故事最好的证明。
目前影片在豆瓣的分数是6.8,说明作为一部网络电影,它还算是及格了,本来还有望冲上7分,却因为一些比较廉价感的场景和桥段拉低了分数。
当然,网络电影成本有限,能做到目前得视觉效果还算好了,演员丁溪鹤在豆瓣上也这样强调了,表示理解。
让王得志回想往事,其实是努力想把父子的情感线找回来,只是这条线显得很弱,而没能更深地融入到主线情节中去。
好在,电影借王得志之口,表达出一些人生的荒诞感。
就像他给儿子王唯说的那样,他的人生中有各种没有准备好的时刻。
但这正是人生无常的表现,谁都有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刻。
像影片中另外三位主角,他们在去沙漠之前,又怎么会想到自己悲惨的结局?
还有40年前去罗布泊科考的彭加木,又怎会知道他将面临怎样的突发事件呢?
在王得志回到2019年现实的路上,镜头给了窗外北京一处夜晚的街景,正是离我家不远的龙湖长楹天街,那带着明亮灯光的Paradise Walk两个单词,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是啊,那些经历着传奇故事的人,也许与你看过相同的风景。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往期影剧推荐电影《刺杀尼克松》|英剧《问答》|电影剧集集合推荐|法国电影《阿尔德曼夫妇》|电影集中推荐|日本电影《大空港》|美国电影《莫娣》|美国电影《魅影缝匠》|美剧《大小谎言》第一季|中国电影《暴雪将至》|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中国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美国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国电影《村戏》|日剧《贤者之爱》|日本电影《蒲公英》|BBC版《无人生还》|韩国电影《计划男》|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美国电影《卡罗尔》|中国电影《山河故人》|华语电影《刺客聂隐娘》|英国电影《房客》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日本电影|原著改编成的电影(4)|日本小说改编的电影(3)|关于日本艺术家的电影|日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2)|日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1)|15部悬疑电影推荐|关于日本艺术家的10部电影
不知道为什么公主六特别喜欢播这部电影,甚至当初也是因为在酒店休息时,无意公主六看到这部剧电影。
当时就感觉片子略显粗躁,能看出大概率是因为预算有限,成本不够。
看完之后去了解了一下,作为一部网大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首先最重要的是片子确实好,蛋整个团队功不可没的地方也不少,比如片子整体节奏的把握,叙事方式,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这些也不仅仅本子好就能做到的,感觉导演功力还可以。
整体的台词还是考究的,时不时还会来几个搞笑的桥段,增添了几分诙谐和戏谑,还有配乐和节奏的配合度,配乐的烘托,都恰到好处,这些环节并没有很拉,水平都在线。
再就是演员,没有任何大明星或熟面孔的加入,即便如此,演员演技虽无法和影帝影后们相提并论,但表演却很真诚,也没有那么让人出戏。。。
特效画面方面,作为一部网大,并不是完全没下本儿:沙暴来袭、德国军舰下沉、沙漠篝火面前自杀、再次走回沙漠被沙暴掩埋等等,构图其实美感十足, 配乐和画面完美的融合。
这部电影已经可以说在能实现的有限条件里完成度已经很好了,可以说是尽可能完成得很好了。
但如果能有大投资的注入,采用大制作来支撑,一定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完成得更好,绝对具备可以弄成大片的底子。
为了鼓励这样一部国产网大电影,我打了五分,我几乎很少打五分,最近一次打五分还是BBC的英剧《真想捕捉 第二季 The Capture》
网络电影《双鱼陨石》开篇就是让人心痒痒想要知道答案的画面,悬疑感十足。
沙漠,夜晚,一堆篝火,一个男人拿着枪指着自己的头。
这个男人哽咽着说:“……冰箱下面有一个铁盒,房本在里面。
”另一个男声说:“这些我都知道。
”可是拿枪的男人边哭边说:“我是对自己说的。
”另一个男声说:“说给自己听?
”然后“嘭”的一声,枪响了,拿枪的男人倒在沙漠里。
随后电影以新闻形式交代了1999年的一次沙漠科考事件,沙漠的风沙掩藏了多少秘密,电影的这个背景设定具有神秘感。
接着时间就跨到了2019年,经营着一家美容院的王唯,10岁那年就失去父亲王得志。
王得志跟随一支科考队前往沙漠,失踪,搜救两个月后被宣布已死亡。
就在一个平常的夜晚,居委会大妈带着一位自称是王唯父亲的人找上门来。
这个自称王得志的人长得和当年的王得志一模一样,而且一样年轻。
王得志讲了他们一行人在沙漠里的20天的经历——是的,20天,但是世界已过去了20年。
下岗工人王得志,迫于生计,答应发小陈甘泉的提议,给科考队做司机,跟随着科学家杨成铭教授以及女大学生赵青,一行四人前往“罗骨泊”考察。
他们在返程的路上,听到一段音乐。
在没有信号的沙漠地带,怎么会接收到音乐的信号?
杨教授主张去找到音乐来源,王得志反对无效之下,只好把车往东开。
然后遇到沙尘暴,车被掀翻。
他们醒来后,车已损坏,无法启动。
在意见分歧之际,他们在沙漠里无意中发现了一艘二战时期的德国U型潜艇U552。
这艘应该出现在地球另一端的潜水艇,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他们把掩埋着潜艇的沙都拂去,露出潜艇的全貌,然后进入潜艇内部,发现了更多奇怪的事情。
音乐声是这里传出的,因为唱片机一直在运转;桌子上的咖啡还是热的,摊开的本子上是主人在写的日记。
潜艇内部的很多东西就像是刚刚还有人在,但是里面没找到有人。
陈甘泉还在潜艇内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原来是一颗陨石。
因为陨石的纹理形似双鱼,所以杨教授将它命名为“双鱼陨石”。
第二日一早,王得志和赵青去潜艇内找研究陨石而一夜未归的杨教授,发现他没在里面,只留下一张“我往东去找水源”的纸条。
就在赵青准备出发去找杨教授的时候,杨教授从远处回来了。
他说不知道自己怎么晕倒在沙漠里,而陈甘泉的奇怪反应引起众人注意。
众人逼问了陈甘泉,得知杨教授打算将陨石上交国家,而陈甘泉想将陨石据为己有。
两人发生争执时,陈甘泉失手杀了杨教授并将其埋在土堆里。
但是现在,杨教授毫发无损地回来了,连头上的伤口都没有。
“双鱼陨石”在作怪,杨教授不惜牺牲自己都要研究出个究竟。
原来,陨石可以复制人。
复制出来的人,与本体从生理上、心理上甚至记忆,都是一模一样的。
但是,复制体和本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复制人综合症,即呼吸急促、咳嗽,紧接着会出现出血、抽搐等症状,最终死亡。
本体和复制体,只能有一个存活。
就是这块人体接触后会被复制的陨石,引发了一行四个人的矛盾与纷争。
有这样神奇的东西,每个人对它的诉求出现了,杀念也来了。
陈甘泉一开始就毫不掩饰对这块陨石的邪念,他需要更多的财富来挽救家中破产的生意。
为此,不惜一次又一次复制自己,一次又一次被赵青杀掉。
赵青看起来正直善良,但是她想通过研究陨石获得诺贝尔奖,从而获得名利。
所以她加入了抢夺陨石的争斗,拿着机关枪不断扫射陈甘泉。
只有王得志从头到尾只想着怎样维修汽车,走出沙漠,回家陪儿子过生日。
但是赵青也被复制后,两个赵青的生死就掌握在了王得志手里——那把枪,在王得志手上。
两个赵青站在王得志前面,都竭力劝说王得志,轮番地说“杀了她”。
看电影时,还没来得及想王得志会杀了哪一个。
下一刻,镜头里只有王得志站着,两个赵青都是倒在地上,都死了。
电影的重要反转在这里出现,没想到王得志把赵青和她的复制体都杀了。
因为他要走出沙漠,要回去见儿子,而当时的物资已经很少了。
王得志把所有的物资归拢后,独自在沙漠里行走。
当弹尽粮绝时,他不得不向陨石伸出了手,选择复制自己。
人被复制后,复制体也会有人身上所带的东西,所以王得志就可以不断地拥有矿泉水和干脆面,同时也有身上带着的与儿子的合照。
每次,两个王得志生死对决后,活着的王得志都会把那张照片带上。
所以,同一张照片最后有了一叠。
多少张照片,就意味着王得志复制了自己多少次,也是死了多少次。
最终来找儿子的王得志,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复制体?
感觉电影开头那一幕,举着枪的是真实的王得志,因为他边说边哭,就是在进行着无奈的自杀,而另一个声音则平静无波。
虽然复制体与本体拥有一样的生理特征和记忆,但是情感似乎并不如本体丰富。
电影里有一幕不敢看,王唯在家里突然看到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吓了一跳。
之后自己与自己展开了殊死一搏,多么可怕。
电影末尾,王得志独自走去沙漠,张开双臂,任沙尘暴淹没了他。
而儿子王唯,抱着自己所有的身家财产,把手伸去了陨石······
《双鱼陨石》这部电影集合科幻与悬疑的色彩,加上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彭加木失踪之谜”事件,算是全程无尿点。
彭加木,中国科学院著名的植物学专家。
1980年的5月份,他带领一支队伍前往有着“生命禁区”之称的罗布泊做科考。
在沙漠等待救援时,彭加木决定自己先去东边找水源,就留下了一张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的纸条,之后失踪。
关于他的离奇失踪,坊间有一些传言,比如“双鱼玉佩”的故事。
据说彭加木一行人在罗布泊发现了一块双鱼玉佩,这个玉佩有着神秘的力量,只要接触就可以对人和其他生命体进行“镜像复制”,也就是复制出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
而电影《双鱼陨石》的诸多设定都自带神秘事件的噱头,如电影里的“罗骨泊”就是罗布泊,“双鱼陨石”对应双鱼玉佩,还有同样是教授带领人进入沙漠科考等。
此外,电影借着离奇的科幻设定,试图探讨人性的复杂。
对钱财的贪婪,对名利的渴望,是否会激发一个人的魔念,变成刽子手?
突然看到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还要杀了对方才能继续活着,可不可怕?
如果可以随时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将会是怎样的世界?
2020年07月02日星期四
电影不值4星,但是,编剧值得鼓励。
对央六播放的电影,而且并非耳熟能详的大片的电影,其实,没报太大的希望,开篇果然粗陋,小店也好,居委会大妈也好,非常符合网络电影的质量,几个演员也并非知名演员,但是,你把开口三分钟看过去,后面就完全生不起转台的念头了。
虽然作为一个科幻片,特效五毛都不到,但是,剧情和逻辑,人物设定和逻辑!
在历经了好几位知名人士做编剧的热度火爆的影视洗礼之后(这里就不点名了),我个人认为,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即不差资金也不差技术,差的就是一个靠谱的编剧……当然也有一些瑕疵,比如科考队成员和装备太简陋了(我知道是资金问题),但是,还是那句话,合理的剧情完全可以拯救,富二代泡妞连个正经司机都舍不得,非得拉上自己的发小,后来才发现,原来富二代根本不是去泡妞的,是家里破产去发财的。
男主老实人一个,被其他三个“精英”阶层看不起,但是,坚定信念唯一走出沙漠的就是他,电影最后,把陨石留给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的,并且并不认他的儿子,真不知道是祝福还是诅咒,个人觉得,诅咒多一些。
多来一些靠谱的编剧吧,至少少一些“我拍的电影你们看不懂”的编剧,你要是不想让人看懂,那拍出来的电影为啥不只提供给同好,而非得公开上映呢?
一个人看不懂是他的问题,两个人看不懂也可能是曲高和寡,您这全民百分之八十都看不懂,那就应该找找自己的毛病了。
从一条红围巾和一首情诗说起,彭加木在罗布泊沙漠失踪后,他的妻子给他写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电影《双鱼陨石》中的杨成铭教授的原型是彭加木教授,他一直围着这条葡萄紫的围巾显然不是男士的,应该是他在出发前夫人给他的。
▼
关于彭加木教授神秘消失的传说有五六个传说和版本,民间比较流行的是“双鱼玉佩”的版本。
导演选取了这个非常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又隐藏着另一条线索。
关于这条线索,可以参考2019年上映的另一部科幻电影,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星际探索》。
一部很乏味的电影,但有一个很残酷的故事。
在太空科考项目中,“利马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离地球太远,宇航人员难以承受离地球太远的孤独想呼叫救援,而科考负责人坚持人类为了科学就应该牺牲,他拔断了太空舱内救援设备,也断掉了企图“叛逃”的宇航员的生命补给。
这部有点类似文艺片的科幻电影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到底该不该用人类命运这么大的命题,去决定个人的生死?
”▼
电影中的杨教授为了科研完全舍身忘己,他坚持一定要往东走,使得大家偏离了返回的路线。
而当时的彭加木教授在科考队伍中也是非常执着,有一种说法是他太过固执,威胁到了其他成员的生命,所以才遭遇不测。
这条线索由于证据不足,所以电影表现得较为隐晦,但引用了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一张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争议的焦点是日期被涂改过。
▼
在电影中是商人陈甘源错手杀了杨教授后伪造的纸条,不管真假,这七个字本身就有一种终极宿命感。
往东走就一定有水源,因为我们的东面是大海。
这正是他的悲哀,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看不到眼前的一切了。
作为科考队的负责人,他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对危险的觉察都是迟钝的,他们遇到第一次沙尘暴时,他是最后一个反应过来的。
他一方面十分令人尊敬,没有这样一往无前的专注精神,无法取得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无穷无尽的理论研究,让他失去了感知大自然的能力。
他自己跟自己对了一句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那一段确实很感人,可我还是觉得人比科学更重要。
▼
苏轼有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个长期远离大自然的人,大自然也会远离他。
通俗地说,就是不接地气。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引入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人,叫罗辑。
罗辑这个名字很有文化,其实在通俗的成功意义上是一个混得非常不好的人,但他非常单纯、接地气,以致于他的草根智慧为外星人所忌惮。
我把那些看不去不怎么耀眼,其实却很接地气的人称为“三体人”。
导演丁小洋显然也是看过《三体》的人,主角王得志,其实一点都不得志。
1994年还曾被评为劳模的维修工人,在1996年就突然下岗了。
从剧情来看,他在沙漠中把车修好,说明他的修理技术是过硬的,为人也善良老实。
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他这样的人,保不住自己的工作,也保不住自己的家庭。
他很简单,他只想守着儿子好好过日子,有干脆面、有水就能活得很好。
他胆小、没有远见、没有理想,屡次被其他三人投来鄙视的眼神。
当大家都在为发现了二战中的潜艇而兴奋的时候,他毫不合群地找修车工具,被鄙视了。
▼
当陈甘源和赵青在畅想着“首富梦”和“诺贝尔奖”的时候,他没有附和,而是腼腆地说,就想回去跟我儿子过生日。
▼
赵青曾经鄙视他说:“对不起我高估你智商了”,他带着一种平淡的幽默说:“没事儿!
”▼
这部电影的制作预算我猜只有几万块钱,那沙尘暴丑得呀,比86版的《西游记》还粗糙。
这哪里像沙尘暴啊,明明就是羊毛。
▼
并不一定钱少就不能办事,导演在台词上还是下了工夫的。
尤其是王得志的台词,符合人物身份的朴实;符合故事情节的流畅;暗含着智慧和人物命运,如果《流浪地球》的台词也能做到这么精到就好了。
从这个层面上看,导演差钱也是一件好事,让他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好,而不是一味地跟好莱坞拼制作。
“以后这种关于人类命运的事少找我!
”从某种角度来说,陈甘源是商人,他是为了拿到陨石赚钱;赵青是学术投资人,她把教授、相机、陨石看得比生命还重,只为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诺贝尔奖;杨教授的境界看上去高很多,他不为名不为利,只想为科学作贡献,但这种需要人陪葬的贡献,到底是不是科学?
▼
“你咋还没整明白呢?
”杨教授、赵青、陈甘源想了半天都不明白的事情,在王得志看来一句话就说明白了。
研究方法是一把双刃剑,有时能帮人理顺思路,有时也让人绕不出来。
▼
对于一个生命体,杨教授想都没想,就决定解剖它。
王得志用一句大白话问杨教授:“你解剖它,它难道不反抗吗?
”只有王得志一个人关心这是个生命,生命与生命是平等的。
▼
生命指引着沙漠里的方向,生命也是最能考验人性的。
陨石发出的绿光,映照着杨教授、陈甘源、赵青三人的贪婪,陈甘源和赵青的贪婪很明显,杨教授对知识的贪婪也是贪婪。
▼
杨教授最不关注生命,所以他是第一个消失的人,好在他乐得其所。
▼
每一个复制体都是另一个自我,陈甘源的复制体最多,也是最分裂的。
他没有办法面对自己,对自己下手也是最狠的。
他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只知道自己想要钱。
▼
赵青在篝火中唱的那首著名的二战歌曲《莉莉玛莲》时,就已经暗示她身体里一个是莉莉,一个是玛莲。
导演用了红绿两种颜色表达两种性格,一个坚定,一个柔弱。
最后自己熬死了自己。
▼
平民善良,富人麻木不仁,知识分子虚伪。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好像是我们中国文学、戏剧、电影的一种不成文的传统,我不太欣赏这种传统,但形成这种意识形态,有其一定历史根源。
意识形态一下子也说不清楚,剧中最说不清楚的仍然是杨教授那个问题:“人怎么能证明我就是我呢?
”▼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这几个哲学问题是我第二次写文章来讨论了,今天比上次好像多了一点感悟。
倒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看凯文·凯利的《失控》获得的启发。
原文我就不抄了,我,不是一个固定概念,而是一个聚合概念。
用个例子来说明,风、云、海洋、地形等多种因素聚集了一场暴雨,谁能说得清楚这场暴雨从哪里来?
气压差、水分子、尘埃......同样,一粥一饭,一水一土,一花一草,日积月累,积天地精华才形成的一个你,你怎么说得清楚你从哪里来?
显而易见,却说不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要去问这么愚蠢的问题?
电影中有个镜头我很喜欢,就是三个喝酒、唱歌的镜头。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借用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神话,把酒和火放在了一起。
酒能让人失去控制,变得感性和真实,让人类能短暂地真诚和美好。
酒醒后又恢复了理性和控制,因为我们是猎人的后代。
▼
虽说制作粗糙,可是导演运用大量的对称构图,让电影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
影片开头的对称是一车人面对的未知。
▼影片结尾的对称,是王得志对自己的一种回归。
生命有很多分裂的状态,有时不得不分裂,他的分裂来得更加渺小,也更加悲壮,只为了多半瓶水,多一袋干脆面,可以坚持走出沙漠与儿子团聚。
当他找不到他的儿子了,他只能去找回他自己。
▼
好啦,就到这里。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有个很大的尴尬,电影必须要聚集很多人。
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这六门艺术可以一个人慢慢完成,大不了省吃俭用,只要坚持就能完成。
电影不行,它必须要跟金钱挂钩,电影的好坏跟投资人和观众的支付能力关系太大了。
再次吐槽电影中的沙尘暴!
?可能想要表达某些寓意,但是...嗯...哎
复制理论令人信服
伴着五毛的烂枪效,那场戏看到了导演自HIGH的恶趣味....不过我喜欢
这个剧本太好了,关键它过审了、上映了、我还没去看
蛤
时空罪恶,网大认真弄还是能出点东西的,教授一口白完官话很阔以
为啥不用乌龟驼金条复制?
选修很重要,漏洞也很多~演员很丑,但结局反转不错。
还挺惊喜的。特效稍显五毛,演员稍显青涩,可剧情真是不错哟,到后面真的觉得惊悚,不知从哪突然冒出个复制人就要杀,一个个的复制人前赴后继的冒出来被机关枪扫射,心里毛得慌。看得出电影想要探讨的是深刻的人性问题,当你面对从外表到内在都一毛一样的复制人时,你会如何选择?是共存到一同七窍流血而亡,还是杀了其中一个活下来?还真的觉得不好说,连三年级的儿子都会似懂非懂的说:“嗯,这个命题好深刻……”
作为一个网大,还不错
额…就那样吧!
双鱼玉佩故事改编,平行宇宙交叉变成了复制人,原著概念格局一下子小了。演技尴尬,服化道简陋,特效没眼看。虽然是网大,但这个投入也太低了点,如果多投1千万,相信会是完全不同的效果。现在这个水平,只能说还是网大,呵呵。
6.8/10,抛开剧作层面的粗糙之外,剧本算是用心了,至少在网大的范畴里算是比较出色的了。影片属于渐入佳境,尤其是后半段还是有惊喜的,基于双鱼玉佩的传闻来重新创作的关于复制人和时空的故事,虽然说能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恐怖游轮》、《彗星来的那一夜》),但总体还说得过去,不太较真的话,可以一看。
最后走出沙漠的梗很精彩
无限的欲望最终害了自己
到底是没抵抗住朋友圈们猛推得煽动
你们选修的课还真是管用
事实证明,好的故事打底,就算五毛特效,照样能让人沉浸其中。一个为了科学可以献出生命,一个为了金钱可以放弃朋友,一个为了出名变得疯狂,一个为了孩子可以一次次的自杀,完成心愿后,又回到本该被埋葬的沙漠。自杀的情节设计尤为不错,玩过魔兽世界的朋友都知道,这种操作叫“拖尸”
网大里算不错的了,没有三俗梗擦边球,正正经经讲故事.三星水准
复制事件,这次是陨石的锅,挺惊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