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转世的小男孩一开始没有前世的记忆,只知道自己对妮可基德曼很着迷。
所以一开始的镜头就是男孩坐在凳子上注视着女主。
直到他看到他的情人藏起来的信封,才把前世的一部分记忆唤醒过来,这里注意,只是一部分,本质他还是一个10岁的男孩,可能连自己都不清楚是什么回事,只知道自己很爱女主。
直到小男孩的情人告诉他,她才是他的爱人。
小男孩开始迷茫了。
(毕竟前世的记忆并不健全)。
所以一个人躲在公园树上,小男孩思想斗争后的结果就是:(如果前世自己很爱女主,那他就是肖恩。
如果自己前世另外有爱人那自己就不是肖恩)。
因为小男孩很确定他爱的就是女主,所以小男孩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应该有妄想症。
(从这里可以知道小男孩的前世一直在跟另一女的在偷情,但是他真正爱的只有女主)。
镜头最后是小男孩写给女主的信的独白,以及女主在海边狂哭。
所以,我愿意相信男孩就是肖恩,肖恩就是男孩。
而这残缺的前世记忆让这段爱情故事显得很是凄美。
妮可的表演无可厚非,但剧情实在怪异的很,到最后都没明白那小男孩是怎么知道那么多事的,那沓情书有这么详尽的内容么。
还是那个小男孩是真的转世人?
感觉妮可很适合拍这种类型的玄疑片的。
2005-10-5 其实看完重生有好几天了,感觉慢慢就没有了,不打算再写什么了的,但是想想,每看完一部电影都要写些什么的习惯,所以,还是动手了。
记得好象在空间说过这个电影,因为环球影视有过这个的简介,对于结尾一直耿耿于怀,所以,这次看到有下载就马上下下来看了。
其实想说,导演很矛盾吧,我没注意导演是谁,也不知道曾经导演过什么东西,但是感觉这个戏,也许在他刚拿到剧本或者刚去策划这个剧本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矛盾的,矛盾着这个戏要表达一些什么。
我看的结果是,我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想说明什么,导演一直在矛盾矛盾矛盾,不知道该怎么结局才好,如果真搞成转世的话,会是什么样?
如果写的比较现实会怎么样?
什么才是我心里所想?
会不会对票房有什么影响?
影片一开始,尼可的丈夫在一个公园里跑步,周围是雪白的景色,然后,他需要从一座小桥下面跑过去,桥下好黑,只露出桥那边一点点的光线,当他一点点跑进黑暗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他就被这黑暗吞没不再出来?
结果没有,他继续跑过去,导演选择他再跑回来经过这里的时候让他被吞没……我是看完这个电影的简介之后才看的翻译风波,对这个电影里里尼可的短发造型觉得惊艳,完全不是她平时的形象,很俏丽、可爱。
也许是为了让人觉得她被一个小男生爱上这样的情节更能让人接受吧。
说下电影情节,尼可丈夫死去十年之后,正当尼可要第二次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一个和她丈夫同名叫肖恩的十岁男孩子出现,他声称是肖恩的转世,要尼可不要出嫁。
一家人惶恐,进而不信,然后,试图要拆穿男孩子的谎言,然而,在这一切进行中时,因为男孩精准的回忆,与年龄不称的成熟,尼可仿佛又找到了当初的爱人……然而,谎言被肖恩的情人拆穿,男孩子心中完美的爱情美梦破灭,他不再愿意扮演这个不完美的肖恩……想说的是,电影的亮点不是尼可,而是这个真的跟成年人附体一样的小孩子,当他在黑暗中,眼神镇定没有一丝犹豫的射过去的时候,根本没办法让人怀疑。
败笔是导演,因为无时无处不在体现他的矛盾,他拍片子的时候,一定还没想清楚,自己要拍一个什么样的片子……
这是一部Jonathan Glazer导演,Nicole Kidman主演,在2004年由New Line Cinema出品的电影,一度被认为是诡异惊悚的类型,且剧情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
但这一切并不能抹杀此部电影独到的艺术特色。
从电影的一开始,这部影片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还在出厂标时,台词就开始了,这是一段独白,一个男人的声音(在这段独白中,画面或者说镜头一直是黑的,我们看不到说话人):“Ok, let me say this, (ah)…let me say this…if I lost my wife, and…next day, a lone bird land my window soon…”我们知道,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即影像和声音结合的艺术。
但这里作为对声音的有意偏重,追求的却是声音与画面分离基础上的对声音的强调,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表意形态和手法。
作为一种电影的修辞格,这种声音的偏重无法让人们关注画面上的影像,它让人们充分注意画外缺失的东西。
此处导演之所以这样安排,我想就是为了突出此段独白的内容,这段内容似乎正暗示了安娜(Anne)的前夫(Shawn)对安娜的一种不认真和不忠。
而且,这段独白也引导观众对本片的叙述内容作“提前”思考。
另一方面,导演有意回避了对安娜前夫的正面描写,这样一来,就省去了随剧情发展可能会带来的安娜前夫与小肖恩的一些对比(如外貌对比),而且对安娜前夫无正面描写,也使得电影更具悬念和神秘感。
还有一点,这部电影是关于安娜的爱情的,所以一个欺骗了安娜感情的人是不配予以安排正面描写的。
虽然好似整个影片剧情都在围绕这个安娜的前夫展开,但最后我们知道,这个安娜的前夫根本就不爱安娜,整个故事所表达出的深切的爱意其实跟那负心的男子一点关系也没有。
导演替作为观众的我们做出了选择,我们不需要看到他的清晰容貌,仅靠导演所呈现给我们的画面就足够了,因为在安娜的爱情世界里,他只是作为一个符号,一个被爱的符号存在,若仅仅是个符号,那是不需要露脸的。
接下来是一个以“长镜”辞格为主要方式的梦幻段落。
这个段落的开始采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处理方式,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画面的出现是由中间到两边慢慢淡开的(在上下幅的区域尤其明显),这让人感觉此镜头似乎在有意模仿人的视线,一个人刚挣开眼所看到景象:一个男人在雪地中跑步,一个俯拍的背影。
这组长镜头与记录动作的渴望相适应,并作为单一镜头被剪接进影片的叙事中。
在保持现实多义性的前提下,“长镜”辞格需要呈现出更多的主体“目光”和某种特殊的意义蕴含。
此处所体现出的主体“目光”,我想是导演刻意营造的一个思维方向,这个叙事段之后是一个婴儿的画面,那此处的“目光”可认为是婴儿的一种意识的展现(或者说是导演希望观众如此理解)。
而这个叙事段所表现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喻意,一个男子在奔跑,这一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给人一种“追随”、“寻找”的感觉,在对此人物的动作描绘中,镜头一直在跟随,跟镜头所体现的这种“追随”、“寻找”,恰恰是影片的一个主题。
此外,此组“长镜”若联系前面的独白来分析的话,也是一种平衡的结构。
独白段落是声音的偏重,且是无画面的,所以可以说是静态的,此处“长镜”则稍稍偏重了画面(虽然有乐音的加入,但相比较独白而言,乐音并没有那么独特鲜明指意性。
此处的声音元素更多地还是为了配合画面的呈现,不是刻意地分离,而是整体地参与),着意刻画一种动态感觉,不只是人物在动,镜头也在动。
这组“长镜”在对外部世界的关照中保持了一层流动的“诗意情怀”。
安娜的前夫在桥洞中死去的这一组画面则是对“画框中的画框”的出色运用,这是一种电影叙事的“重音符号”。
“画框中的画框”凸现并强调了此情此景中的人物,同时,它还形成一种对画框的指认,从而形成一种丰富的视觉表达。
此处的画框是桥洞的拱壁,四周一片漆黑之中凸现了桥洞中明亮光线中男人黑色的剪影,镜头慢慢拉远,给观众造成一种视觉上的距离感,恰好暗示人物已隔世,行将死去。
还有一处不得不提及的“长镜”运用,就是在安娜和其未婚夫与小肖恩的会面后所到达的音乐厅中,对安娜的特写长镜头。
此处的长镜头与前面分析的长镜头相比,表现出迥异的风格。
因为“问询式”长镜头比“诗意性”长镜头具有更多的主体色彩——“刻意性”。
它的运用常常以打破通常的镜头持续时间,或以特殊的镜头运动方式来体现出某种修辞意向。
虽然此处的镜头并没有以运动中心的变化来显示长镜头特有的“话语”技巧,但却以其特定的“固执”和“持续关照”而拥有了一种“问询性”。
这组镜头共约2分24秒,其中特写长镜头约占1分44秒,这个“长镜”持续时间长,给了演员充足的时间来展示她的演技,展示一丝一毫的表情细微变化,以至于观众可能会感觉到不耐烦了。
但不耐烦的同时却又使观众的观赏心理发生了变化,不禁会发出:“她在想什么?
”或“她是什么心情?
”,诸如此类的问题。
镜头以特写的方式,冷静而长久的“注视”着女主角安娜,她虽然坐于音乐厅中,但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心事重重,泪水浮于眼角,心思明显不在音乐会中,也正是藉此,对此处音乐的理解绝不应仅是音乐会的演奏,更是对安娜心理的一种刻画,乐曲的跌宕起伏正是安娜心理活动的一种转义表达——安娜的心在挣扎。
对演员动作的描写也与此对应,我们看到,每次安娜似乎快要哭出来的时候,她的未婚夫都会凑过来跟她耳语,这样的安排正好反映出安娜所陷纠结的双方在其内心的一种交锋。
“特写镜头通过近在咫尺的印象增加戏剧性。
心中的痛苦也仿佛伸手可及。
如果我们伸出双臂,我就会碰到你,感到不安。
我悉数着根根痛苦的睫毛。
我简直可以感到你的泪水的滋味。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脸这样贴近我的脸……”([法]让•爱波斯坦,《你好,电影》),这段话来形容这段特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种特写把镜头推近到狭小的空间内,人物复杂的情绪和内心的挣扎所积聚的情感力量如此近距离地迸发出来,使观众得以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现场感。
这是一封情书。
Anna写给死去的Shawn的一封长达十年的情书。
这十年里,Anna无法重新开始,而当她终于决定move on的时候,站在Shawn的坟墓前痛哭了一场。
其实她仍然爱着Shawn,以至于她不敢面对那个自称是死去的丈夫的小男孩。
她说,I don't want to fall in love with Shawn again. 她害怕的是好不容易压抑住的爱和思念会重新迸发,而她自认为已经淡去的爱情会卷土重来。
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那个已经不存在的Shawn。
这种感情如此深刻,以至于Anna会爱上一个自称是Shawn的十岁的孩子。
她爱上的不是那个男孩,而是Shawn。
她说,我真的很想知道你长大后的样子。
十一年后,你就是二十一岁。
然后我们就结婚。
这是一封,多么深重的情书。
我想,如果Shawn泉下有知,看到这一切,应该要内疚的。
Anna如此深爱自己,十年的时间都不足以磨平她的爱。
可是那个心脏病突发而死的男人却有一个情人,这个情人还是他的best man的妻子。
甚至是那个十岁的孩子,都比这个男人配得上Anna的爱。
小男孩因为爱上了Anna,所以想要成为Shawn,因为他相信Anna和Shawn彼此相爱;他决定不再是Shawn,因为他发现了这段婚外情,而他不能接受不爱Anna的Shawn。
十岁的孩子尚且尊重情有独钟,而情有独钟却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才能实现的梦想。
导演用了很多漫长的静止镜头来表现人物的表情和眼神。
在挑选结婚进行曲的演奏会上,Anna内心的挣扎和犹豫全然写在眼睛里。
从最初的不屑一顾,到恐惧和犹豫,到动摇和迟疑,到关于内心挚爱和眼前幸福的抉择,Anna的角色给了Nicole很大的发挥余地。
小男孩也有出色的表现。
这个小演员有忧郁的眼神和表情,他的浓郁得化不开的深黑色的眸子,他的沉默不语,他的长久的凝视,让人真的相信他就是那个很爱Anna的转世的Shawn。
到此为止,电影是很成功的。
但是Anna未婚夫Joseph的角色是失败的。
如果说开始时他在订婚时的那段表白让人为他的深情为之动容,到自称是未婚妻的前夫的小男孩的出现让他气急败坏,都是恰到好处的人之常情,那么后来Anna回头请求他的谅解和结婚那天他从海边拉回失魂落魄的Anna,就是不合逻辑的突兀结局了。
他是真心爱Anna的男人,付出了漫长的等待。
但这不是一场宽容的大爱和自私的小爱之争,面对一个从未走出过去从未停止爱着前夫的女人,一个自己永远不可能真正拥有的女人,一个情愿选择十岁的转世前夫也不愿走完婚礼最后一步的女人,一个即便是回了头也无法再前进的女人,真的有男人可以如此豁达么?
之前情理之中的常人反应,和后来意料之外的宽容大度,除非这个男人已经心死,一个心已死的人也就不再计较。
也许导演本就没有打算在情节上着过多笔墨,比如Anna的前夫只出现了片头的声音和一个慢跑的背影,比如没有交代小男孩为什么会爱上Anna,比如Anna和Joseph之间的经历也只是一段订婚宴上的简单表白,所以他也没有考虑要如何结束才符合情理。
电影压抑的气氛,小男孩不动声色的表情,Anna对于转世的轻易相信,都只是因为Anna太爱Shawn。
于是,有了路灯下,Anna轻轻弯下腰来,小男孩轻轻捧住她的脸,轻轻的一个吻。
导演只是想写一封情书。
一封在世的深情妻子写给死去的寡情丈夫的情书。
整部电影所表现的,只是一段爱情而已,一段只和一个人有关的爱情。
帕斯卡尔在讲到人的认识问题时说:“使得我们无力认识事物的,就在于事物是单一的,而我们却是由两种相反的并且品类不同的本性,即灵魂与身体所构成的。
”《重生》,讲的就是这么一个与身体分裂的灵魂,却在现实的泥泞中努力追求纯粹爱情的故事。
影片通过悬置安娜与前夫和未婚夫两人之间的感情故事,直接把一段诡异的遭遇呈现在我们面前。
家庭聚会上,自称是前夫肖恩的小男孩的突然闯入,被当成了一次未成年人游戏心态的捣乱。
“如果我失去了我的太太。
第二天,一只小鸟停在我的窗台上,与我对望,并用英语对我说:“肖恩,是我 ,安娜,我回来了”……我能有什么反应呢?
我想我会相信她吧,至少我愿意相信。
我会养起这只小鸟,但仅此而已。
我是一个理性的人,我不相信那些超自然的东西。
”
上回在电视上看到了birth的预告片就打算一定要down了。
我down的电影是很少的,看的也很少,也许以后会有所改变,呵呵。
喜欢这种带神秘色彩的伦理片。
“妮可”的丈夫Sean在一次跑步中可能因为心脏问题去世了,过了好几年,她又有了新的爱情,有了她的未婚夫。
这时候一个8岁的小男孩找到了她。
告诉她,不要嫁给别人,告诉她:“it's me,Sean.”他告诉她他是她丈夫的转世。
片中的小男孩的举止动作非常像成年人,可见他的演技和导演下的功夫。
不是浮华的衣着,而就是那一抹感觉,感觉他实际上是一个成年男子。
片中的开头也很好,用了剪影的方法很清楚的就把事情的始末交代清楚了,镜头的角度很自然又很有吸引力,不是平拍,而是用俯拍,让人预感下面有什么很重要的事情发生,比“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镜头运用好多了。
片头的片外音说:“假如你的另一半死了,而变成了一只鸟,你还会跟他(她)相爱吗?
”让人遐想。
我不是很喜欢妮可的,感觉妮可有些“硬”,不过她确实是实力派演员,把握很到位。
最近她的新片“黄金罗盘”中的扮相和这部电影中如出一辙,透明的礼服紧身包裹着她,很显身材。
故事的结尾是,小男孩劝“妮可”不要另嫁他人,而“妮可”告诉小男孩:“我们私奔吧?
等再过十年,我们就可以再结婚了。
”让人感动。
而小男孩却又告诉她:“我不是Sean.”最后,小男孩又回到了学校,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他心里说:“我们来世再见...”而妮可和未婚夫又重归于好,他们在海边举行婚礼,散步时,“妮可”感到一阵痛楚,未婚夫扶着她走远了。
我想因为她第一次和Sean相遇就是在海滩上,她想起了Sean,所以开始心痛。
影片至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个小男孩是否是Sean的转世。
而他态度的突然改变又有些不合情理。
在这里面穿插了一个情节,一个女人告诉小男孩,她是Sean的情人。
正是这个促使了小男孩告诉“妮可”:“我不是Sean。
”为什么呢?
我还是认为,小男孩是转世了的前夫,但是这种轮回让他只记住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妮可”。
他不能接受Sean(他自己)生前还有情人的事实,觉得自己愧对“妮可”,于是选择逃避,让“妮可”去过正常的日子。
这个只是我的推测,也许有人认为这个只是幻想,一个小男孩的幻想症,那也是说得通的。
好的电影就应该让人去遐想。
我看有的影迷说这部片子很不好,因为它不是恐怖片,看到最后没等到自己想等的。
呵呵,我就不喜欢恐怖片,能够影响人思想的电影是我现在喜欢看的类型。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女子从别人身上重新体验了一把自己曾经的深情。
尼可的演技很好。
剧中的每个人都很尊重别人。
奇怪外国人是怎么能人人做到这一点的。
导演对影片的把握很好,感觉是灵异,但不可怕。
同样是库布里克常用的黑暗房间里的镜头推进,因为终端是一个温暖的小男孩,而消除了恐怖感。
许多人物的特写,很干净。
比如小男孩,后墙是桔黄色的,脸蛋红扑扑的。
再比如海边的悲伤新娘,白色的礼服与白色的浪花合为一色。
也有一些巧妙的音乐,比如音乐会的曲目与安娜的心情是一样的。
这在周星星的功夫里,如同长镜头一样,不错。
本片的节奏与安娜的思维是一样简洁理性的,感觉不错。
昨晚看了ANNA和Shawn在影片Birth中的精彩演绎,看到Anna在剧场中足达两分钟的面目表情特写,深深的为ANNA的演技和在心中的感情的难以宣泄的情绪让人沉浸难以自拔,满以为突破肉体真挚的爱情可以突破肉体的界限,可以达到化蝶般的升华,可是看到Shawn深情拥抱老友的一刹那,一种友情的回归?
还是对爱情背叛的深深难以表达的愧疚?
是什么让Shawn放手了对Anna的爱,世人都明白爱情的真挚和纯洁,又有谁刻意了解爱情背后的背叛和愧疚。
不明白导演真正想表达怎样的思绪?
或许他想让我们知道生活和爱情就是这样,想深思却无从下手......
although she tried, and she is better here than elsewhere.
#我的76届戛纳5 格雷泽氛围营造能力真的太强,大爱配乐。前半段对爱的奇迹礼赞与后半段爱的残酷真相对比太强烈,我想这就是导演的目的吧。
虽然妮可很漂亮,据说演技也很出色,但是实在太难看压抑了,剧情很没道理啊。。。
短发的Nicole。。。。。。电影院里那个长镜头美的无法形容
#WEB(6.3/10)不喜欢,徒有精致的外壳。用一套影像语法将人物推向悬崖边,却没有太多生动的细节,反而用一系列外化的手段强化沉浸感。作者从一开始便不“相信”,即便最后袒露自己的虚假(也即点出了造梦的“元”属性),也只不过是废话文学一则。
爱是不能骗的
weird
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吧,真的太勉强了,作为同轴的创作理念还是远不及沙马兰的。《皮囊之下》可以说是格雷泽的一次跃升。#补标#
开始时十岁的Shawn找的就是情人,看了那些信才去找的妻子Anna。为了不让她知道他曾经和最好朋友的妻子在一起,最后才选择了否认。Anna终于还是再婚了,她最无辜,终究还是陷入了对过去虚幻美好爱情婚姻的追忆和痛苦。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对这种平铺直叙又扑朔迷离的调调着迷。
戏份全在女主身上,氛围也还行吧。但故事真是过于平淡。爱上乐一个渣男然后以为对方来找自己,女主的心碎999
买了一张不知什么语配音版本的dvd,结果什么心情也没有了。。。故事很一般,演得也就那样。
戛纳补片16。多一分操纵便显庸俗,然而格雷泽懂得将情感的共识置于叙事诡计之上,人物的神秘外观与其笨拙又质朴的行为形成反差,剪辑的侵略性亦将人物推向极限。配乐依然神级,优雅的旋律被由重复音符组成的电流般的异响包裹,内层是虚假却坚固的上流,外层是诱人却易碎的幻象。
剧情稀烂,演技精致。
救救我吧,这片真的是故弄玄虚到诡异的程度。人物动机纯纯不合理让所有氛围塑造的努力(配乐、定镜、特写、慢节奏)全都显得很虚假,“爱”真的应该表达得如此阴恻恻又咄咄逼人么?多给我几个白考尔的镜头我都不至于看得如此煎熬。顺便我好像理解了一点为什么白考尔评价妮可·基德曼说“She’s a beginner”了。
第一部妮可基德曼.
格雷泽的第二部长片拍得如此细腻优雅古典,短发妮可的美为影片锦上添花,对库布里克和《魔鬼圣婴》的致敬显而易见。
剧情严重不可信,但靠意境和演员又扳回一城,话说妮可迷人的短发造型似乎只此一部。男孩看她的眼神所透出的深情,我相信那是超越年龄的爱情而非臆想或是玩笑,可惜这爱情也结束得太仓促了,潦草收尾意犹未尽。
20060903
7/10。爱她,就学会放弃。冷语般的氛围控制很强,但过分缓慢的节奏也因此冲淡了剧情张力,后半段意料不到的精彩,可惜愿本可以更吸引人更有深度的故事却在很多地方被导演处理得不尽人意。配乐还不错,劳伦·白考尔我居然没认出来。。。
主题模糊,节奏还死慢,就是小男孩的演技值得看看。。
格雷泽稳如老狗,稳到看不出是一个年轻导演的第二部作品,重设定,重视听,略复古,个人夹带的库氏时刻也并未喧宾夺主。思来想去把沙马兰的剧本交给弗莱德金执导,出来成片大概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