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东北人,这部剧就是我小时候姥姥家的全部啊!
能够把我的童年永远记忆下来,谢谢剧作所有人,呜呜呜呜呜呜。
八十年代的东北家庭,没有互联网,茶余饭后就是聊天,家庭内幽默氛围特别浓,每个人都是那么开心,我就好像军军,总是受到全家人的宠爱。
如今每个人一部手机,家里面很安静,那种感觉似乎永远回不来了啊!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重温这部小时候看的剧,发现嘎话真是一堆堆的太逗了。
--男人学坏,四十开外男人的追求:身边站个好看的,怀里搂个发贱的,家里有个能干的,远方还得有个思念的,梦里还得有个初恋的,就是到老了退休了也得有一个懂保健的。
姑嫂亲,赛黄金;姑嫂仇,顶死牛。
三穷三富活到老该钱不给,屁眼儿朝北中华儿女千千万,这个不行咱就换都是你露脸,都是我现眼人老奸,马老滑,兔子老了不好拿小脚老太太踢足球——绝对尖端今天来的人真多,除了空座全都满了狗配猪稀里糊涂我给他来个老太太涂口红,给他点颜色看看油梭子发白短炼马尾串豆腐提不起来了守着骆驼不说牛,净挑大的说横草不拿竖草不握油瓶倒了都不扶,眉毛着了都不扑
历史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实在是太久远的事了,我们已无法追溯到几十年前,无法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究一个地区发展的因与果,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它留给今天的种种现实。
这几天正赶上北京台在放《东北一家人》,初看感觉十分陌生,甚至有些距离感,然而由那篇文章产生的好奇心,使我一直看了下去。
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生活在东北某大型国有企业的一个家庭。
当然情节也主要围绕着他们的日常生活琐事展开。
父母都已退休,三个儿女两个下岗,下岗的儿子在家附近开了个小餐馆。
由于是情景喜剧,所以剧中的场景几乎都安排在了他们的家里或小餐馆里。
这是我所完全不了解的一种生活。
人们仿佛都很闲在,一家人也总能欢聚一堂,思想单纯、传统而又有点俗气,空间相对来说有点封闭。
生活质量也仿佛与我们差了一个年代。
表面上他们生活得乐观、充实,充满了欢笑,也给观众带来了一阵阵笑声。
可是,笑过之后,当我的笑容还僵在脸上的时候,脑海里出现了那篇文章里的种种忧虑。
最近看新闻,派爷发现,广电总局又放了大招。
《通知》要求;宣传活动期间,各省级卫视频道原则上不得安排古装剧、偶像剧等电视剧播出。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抗日神剧和献礼片。
果然,在让观众们失望这件事上;广电总局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
与其看电视上那些抗日神剧;派爷宁愿捧着电脑看看那些经典的老剧。
于是乎,派爷又发现了一部,16年前的国产神剧。
好看程度,完全不输《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2001)
虽然是一部老情景喜剧,但是派爷重看的时候,依然津津有味。
有些桥段依然可以让爷笑个不停。
情景喜剧,绝对是国产剧中最能拿得出手的类型。
不论是90年代英达执导的《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闲人马大姐》;
还是进入新世纪的《家有儿女》、《武林外传》以及《爱情公寓》。
几乎每一部情景喜剧,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相对独立的剧情,轻松搞笑的故事以及幽默的语言;成为这些情景喜剧的制胜法宝。
《东北一家人》也是如此。
本身就自带喜剧效果的东北话;外加英式喜剧的惯用模式;让普通家庭的日常,变得笑点十足。
说起东北,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这样的词:经济衰退、人才外流、人情社会以及喊麦快手666什么的。
东北大部分城市都依仗重工业,支撑着城市的经济。
由于产业转型滞后,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造成了东北经济的现状。
而这一点,在这部情景喜剧中,也能初见端
体制的意识,扎根在东北人的生活中。
故事发生在东北的一个省会城市。
牛永贵一家,就是这个城市中普通的工人家庭。
他们生活在一所大型国有企业的厂区,在同一个工厂就业。
老中少三代人,在生活中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趣事。
牛永贵是工厂退休的车间主任;平日最爱追忆往昔,老干部风范。
作为老人,他对于新事物总是抱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他的老伴陈久香,同样是厂区的退休职工。
和牛永贵一样,她思想保守,唠唠叨叨;掌管着家中的经济大权。
典型的东北老太太形象。
生了三个儿女,可惜没有让他们省心的。
大女儿牛继红家庭离异,后来又和前夫复合;
小女儿牛小玲中专毕业后就闲在家中,整天不见人影;
儿子牛小伟在国企改革中成为了下岗职工,每天游手好闲,志大才疏。
除了他们,还有一肚子坏水的姐夫孙明;
同样一事无成的小伟损友,巴彦格日顺;
一直和牛永贵对着干的老冤家,隔壁老金头,等等。
这样一群普通人,生活中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十分有趣。
有人说这是《我爱我家》的姊妹篇。
虽然都是家庭的故事,但是二者的设定还是有差别的。
《我爱我家》中的家庭,是个离休老干部的高知家庭;贾志国大小也是个副处级的干部。
《家有儿女》中的一家人,也算是个中产家庭;爸爸夏东海是个海归导演。
《武林外传》中的同福客栈,虽然主角都是小人物,但都有着大名号;不是盗圣,就是关中大侠;就连门口要饭的小米,都是丐帮的四袋弟子。
而东北的这一家人,实在是太普通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普通,才让这部剧更加贴近生活的本质。
不仅是人物设定贴近生活,剧中的台词和布景也是如此。
剧中故事实际发生的地方,在吉林长春。
许多细节也在透露着这一信息。
比如窗台上摆着的君子兰盆栽,正是长春的市花。
墙壁上厚重的暖气片,也在提醒着观众,这里是东北。
背景中破旧的录音机和挂在墙上的奖状;更是让这部剧充满了质感。
台词也是如此,十分接地气。
无论是情节安排还是包袱设计;这部剧都非常着重地考量了地域特色。
虽然有些东北话,观众们可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听上去就已经足够喜感。
派爷有一个好朋友,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春人。
他曾经跟派爷说起过《东北一家人》这部剧。
他觉得剧中的那一家人,实在是太像他现实中的家人了。
他说陈久香说话的神态和语气;和他奶奶简直一模一样。
而牛小伟下岗工人的身份以及狡黠的性格;也和他的叔叔也出奇地相似。
如此贴近生活,才赋予了这部剧灵魂。
主演阵容并不强大;他们在这部剧之后,也没有大火。
舞台剧演员出身的李琦和巩汉林夫妇,近两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彭玉奶奶也是靠这一部剧为观众所熟知。
饰演牛小伟的吕小品,这几年逐渐转为幕后,当起了导演。
而牛小玲的扮演者张丹露,和赵文卓结婚生了两个孩子;男孩叫赵子龙;女孩叫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果不予显示。
但是客串过这部剧的演员们,要么是大腕,或者是日后大火。
客串厂长的范伟,去年拿下了金马影帝;当年还没人认识的沈腾,现在已经是开心麻花的扛把子。
客串牛小伟老同学的邓超;如今也已经成为中国最火的男演员之一。
偷井盖的冯小刚、张铁林;
算命大师王刚;
衣冠整齐的兽医何冰;
已逝的老戏骨高秀敏、傅彪,等等。
他们在剧中的客串,都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如果把《东北一家人》比作一道菜;那一定是东北的大乱炖。
这道菜选取的,不过是最简单朴素的食材,没有什么山珍海味。
但是食材间的融汇交融,依然能产生神奇的反应;小火慢炖,烹出食材最本质的香味。
就像这部剧一样,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烩在一起,都是最朴素的生活,最真实的故事。
热腾腾地吃下一碗;品一品,嘴中满是生活的滋味。
可能因为自己是南方人吧,对东北的大部分认识都来源于这部剧,首先就是那口纯正的东北话加上东北哩语让人忍俊不禁,其次就是服装,由于天气冷不是大棉袄就是毛衣围巾觉得东北真冷啊。。。
整部剧的剧情却是温暖快乐的,该剧描写了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一家三代之间发生的事情。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发生的种种变革,每一位家庭成员以及他们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之间横向、纵向发生的一系列阴错阳差,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东北一家人》的片头用的是雪村的成名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当时那句:“翠花,上酸菜!
”也成为了红遍全国的流行语。
可能是南方人的缘故,我有时候会非常向往北方生活。
记得初中的时候,央视8套正在热播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每回听到那乐呵的东北腔调,我的心情就变得无比舒畅。
“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东北一家人》的片头用的是雪村的成名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当时“翠花,上酸菜!
”成为红遍全国的流行语。
《东北一家人》讲述的是吉林长春一户普通人家的故事:老爸牛大爷退休前曾是劳模,退休后就和老伴一起操心子女的生活;大女儿牛继红是个幼儿园老师,有个10岁的儿子军军,和前夫孙明离了婚又复了婚;儿子牛小伟原先在牛大爷的工厂上班,恰逢90年代国企改革,小伟就成了下岗工人,下岗后的他也不闲着,下海在自家的小区开起了饭馆“达达杀猪菜”;小女儿牛小玲职中毕业,一时还没找到工作。
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过日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成了街坊四邻津津乐道的趣闻。
《东北一家人》一共120集,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除了几个主要演员,当中还有很多明星大腕客串。
冯小刚“偷起了马葫芦盖”,王刚“做起了算命半仙”,邓超“装起了低俗大款”……这些场面在以后的电视荧屏就很少出现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喜剧不止是纯粹的搞笑,在带来欢乐的同时,还应该给人启迪。
《东北一家人》就是这样,当中幽默、逗趣的台词处处闪烁着智慧、哲理的光芒。
比如牛大妈常说的:“见人常带三分笑,话到嘴边留半句”;还有“得意的狸猫凶似虎,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等等,这些民间俗语恰好十分生动地道出了人生万相。
有一集我印象很深:牛小伟交了一个大学生女朋友,牛小玲谈了一个研究生男朋友,两人都领着刚处的对象回家。
然而只有中学水平的兄妹俩看上去和各自的对象很不搭调,果然在家庭聚餐时闹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
虽然是剧中的笑料,但仔细一想不乏生活道理:两个人要走得长远,一定是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当然线的高低和爱情没有关系,不管是和你一起吃牛排喝红酒还是裹大葱蘸大酱的人,都是好伴侣。
《东北一家人》就像那道名菜——东北乱炖,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烩在一起,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
让你开怀大笑的同时,也能学到剧中人物积极、乐观、随性的生活态度。
有人说这部剧“土得掉渣”,但是生活的本来面貌,不就是土里土气的吗?
二零零几年,那段时间,应该是东北话征服全国人民最成功的时候。
除去春晚舞台的赵本山和各个地方台过年期间一直在播放的刘老根和乡村爱情,雪村的那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也在大街小巷的音像店的音响中传出。
翠花,上酸菜大概成了东北人的代名词。
一部关于东北的喜剧也同时应运而生。
最近一段时间,可能因为独居的关系,整个人都很丧,看电影和有剧情的电视剧完全看不进去,就把记忆中的情景喜剧一部部重新温习,发现最耐看的倒是【我爱我家】和【东北一家人】两部。。
【东北一家人】比起其他的家庭喜剧,最大的特点可能在于显得略微的不够大气和明显的地域感。
地域感在于特定的方言习惯和气候背景所给予的,一个很明显的东北老工业厂区的画卷铺陈开来。
三分之二的拍摄季节都是冬天,一个大棉袄瞬间就能让观众入戏,加上破败的老厂区家属楼,外面常年不化的积雪,各种带有明显东北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让我一个已经离开东北快十年的人一瞬间就能觉得自己回到了小时候。
但比起其他的家庭喜剧,这部的拍摄明显不够大气,不说同时期的就家有儿女,就算是93年的我爱我家,看起来也要比这个阔绰很多。
在家里从来没有换过拖鞋 ,改善伙食吃的就是三鲜馅的饺子 ,里面加上点虾 。
冰箱里放的并不是八喜或者哈根达斯,而是批发来的几毛钱一个的没有任何奶味的小奶糕,吃一个两块钱的提子雪糕都是不被家长理解的存在。
饭桌上常年有的菜是猪肉炖粉条和葱蘸酱,来客人了买的两条鲤鱼就是很好的招待。
家里常年的饮品是凉白开,并没有瓶装矿泉水,连咖啡在家里都找不见踪影。
可是,这才是我们的童年啊,在里面我们能真真切切的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个好高骛远又很没出息的老舅,一个虚荣心爆棚但又手高眼低的老姨,一个自己不是很懂教育孩子但又非常望子成龙的妈妈,一个看起来不是很有正事油嘴滑舌但关键时刻又稍微靠得住的爸爸,还有思想保守唠唠叨叨的姥爷和姥姥。
每一个角色的设置,我们都能看到不完美的性格大于完美的性格,但是这却又阻挡不了 组合在一起,是和谐的一家人。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我情景喜剧最大的代入感。
虽然很多外地人,并没有办法能理解里面每句东北话的确切含义,但又不会耽误这个笑果,东北口音,听上去就足够喜感。
希望剩下的几十集能陪我支撑过剩下的三月的春寒料峭。
像这种喜剧片如果演的好的话,大家认同了的话,那就是一种成功的作品,但是如果大家不认同的话,那会遭到很多方面的嘲弄。
而这不东北一家人对于我而言我感觉是挺成功的,因为像这种影视作品就是为了逗大家开心,东北一家人里面每一个角色,爸爸妈妈儿子女儿,个个都挺有意思的。
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看见过的,所以说有的地方记忆的模糊不清了,但是他给我的喜剧效果还是很好的。
片中的东北人形象,确实不太高大上。
看起来都是东北的小市民,斤斤计较还算的不太精;为人仗义有时也得靠酒壮怂人胆。
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时不时就满嘴跑火车。
人的素质文化也都不太高。
单看老牛家一家,除了军军一个其他人确实是如此。
但是请不要忘了,这是情景喜剧啊!
就像郭德纲说的似的,台上的都是假的,就于谦家的事是真的。
这个假,不是说在东北完全不存在上述“丑”的现象。
而且恰恰相反,这些“丑”很有东北特色,东北人的“丑”(还能上电视的部分)基本在本剧里已经全乎了。
也因此让许多的观众感觉本剧很真实,很动人,很接地气;感觉剧中的人物就是身边人,姥姥、老舅、老姨、邻居好像都和身边的很像。
然而,舞台上还是假——身边最“混”的人,也不会和剧中人物一样天天、时时做那么“丑”的事情。
或许更严瑾的说,绝大部分东北人是真的没有剧中那么二,偶尔犯糊涂是有的,哪能一直那样啊!
台上的都是假的啊!
还记得第一次看东北一家人,是千禧年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小,五年级,寒假住在奶奶家,不喜欢自己睡,每天在奶奶脚底下打地铺。
长大以后,怎么也想不通,我每天把自己的衣服叠的那么整齐,袜子放在最上面,那我到底每天按时洗脚没,我每天都洗袜子没??
完全记不得了,就记得头顶那一叠整齐的衣服。
睡在一个屋的好处是,每天可以看电视看到很晚,跟着爷爷奶奶一起,演什么看什么。
直到现在,印象最深的还是蔡明演小保姆头发被染色的那一集。
诶??
怎么这就过去了??
怎么一不小心,二十年就过去了??
在这二十年里,没有剧看了,就翻出来东北一家人,自己哈哈笑一阵,笑一笑,仿佛烦心事儿就都没了你说,怎么就有这么接地气儿的电视剧呢 刚刚搜了一下牛大妈的简介,已经87岁了,应该也演不动电视剧了吧。
时间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你喜欢的,在意的,好多人,好多东西都在慢慢的离你远去啊。
小玲已经成了赵夫人,娃娃都已经好大了;小伟当上了表演教授,再也不是那个该遛子,满街坑蒙拐骗了;孙明也老了,带着儿子在抖音拍短剧;军军出息了,都成了演奏家。
大家都有了美好的前途,可能这就是时间的意义吧
翠花,上酸菜。
不喜欢
叨叨叨叨叨
感觉一吃饭电视上就在播
仅次于我爱我家的喜剧。牛小伟演的好。彭玉也到位。李琦我总觉得脏兮兮,爱不起来。当年特别烦军军,但现在看,反而觉得跟现在的孩子很贴切了。
这片子,我只记得片头曲,其他的……我很想发掘里面的笑点,但是没有发现多少。
十几年前各大卫视轮流转播的情景喜剧,所有的印象都只有李琦这张脸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支持国货。
以前电视上放可爱看了
哈 中午放学后的午饭时间情景剧...
男人味太重,笑不出来
jiong
哈哈,这个当然看过
细个时一起玩耍一起睇电视的家伙到最后都默默地生疏了。所有记忆我都保存着,但还是,生疏了。
东北一家淫
还是耐我们天津的~
耀祖是要捧在手里养在家里的,女儿是一定要和出轨老公复婚的,什么时候才能有独立男性?这种剧就永远地死在过去吧。
一表好四环东北口音啊~~~~~~~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