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承认,看这种片子需要点耐受性,感到混乱、无趣、跳跃,想想你做梦的叙述,以及若去留意到每天无时无刻在你脑海中横冲直撞的庞杂念头,或许能看点别的味道出来。
——别信,我乱讲的其实我就冲着看窦靖童和宗萨钦哲仁波切去看看的。
走出影院的午后太阳有点刺眼,由于排片量太少,我不得不跑去十几公里外的地方看片。
一般人问我是否推荐,我想我不会推荐你看这样沉闷的片子。
讲不好的故事,散乱没有剧情跌宕的张力(不过文艺片大多如此),好像五颜六色的一团拼接物,让你力不从心还是妄想拼凑一个圆满的完整立意,徒劳地留下一些闪亮的碎片回荡脑海。
可是看完,却让我愈发回味这个片名——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英文名bipolar,联想到:躁郁,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信任怀疑,真假,贫富,生死,二元,极端。
迷失的心灵归所 · 家如果把此生就看做一次偶然的旅行,家在哪?
哪里是归处?
大叔问:小姑娘,你家在哪?
回家去吧。
窦问:你指的的家是什么,是出生的地方,我居住的房子,父母在的地方,还是什么?
每一个心灵渴求一个庇护,一个在世的归所,抵御着存在本质孤独这样的事实。
佛在《无量寿经》中说:人在世间。
爱欲之中。
独生独死。
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
苦乐之地。
身自当之。
无有代者。
独生独死,死亡和孤独从未躲藏自己,却是我们无法直视的真相。
死亡终会告诉你,散时,我们都是天涯里孤独的旅居者啊。
作为心理工作者,时常深刻感到,再近似的外部境况,却可能穿梭在完全迥然不同的内心世界,冰火两重天也可以发生在某人一天外人看似“没什么”的境遇之中。
这或许就是人与人之间之所以难以彼此理解的原因,那些即使朝夕相处在同在一个屋檐也可能隔着最遥远的距离。
而即便是,有些足够的幸运儿,在高度契合的关系中享受过最动人的融合,也无法避免分离和死亡的必然。
我们这些平凡的众生,沉沉浮浮,劳劳碌碌,在渴望和怀疑中,期望又失望着,努力打发以填补这一生的虚空。
你要什么?
——然后呢“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活得那么沮丧”窦靖童问假发店的老板(宗萨饰)为什么你自己不戴假发。
他说:我知道自己就是个秃子,我没必要骗自己。
宗萨问:告诉我你想要什么。
窦靖童:我就是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宗萨: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只是假装自己知道。
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假发,像不像我们对“秃顶”这一形象竭力粉饰的努力,甚至这一举措在人类社会中升华成了更加绚烂精致的伟业:修饰身形的时尚、整容、美妆,再到如何包装一个人形象的权威、名誉、各种头衔标签,可以任由所需,让自我得以充分陶醉其中。
于是,“幸运的人们”从镜子里得到了一个富足,满意的,令人羡慕的形象,但在那个挺好的“我”的身体里,却也迷失了另一个渴望天然呈现的真实之我。
就像电影抑郁的底色里所追问的,什么都不缺,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快乐。
所有的存在方式都开始被质疑:工作,然后呢?
成功,然后呢?
活着,然后呢?
有的人彻底离弃了自我,他们盲目而自洽,变成了一个彻底麻木盲视的游魂。
有的人迷失了,他们以生病的状态被迫进入了混乱的原始森林,开启另一种内在旅程。
荣格在《未发现的自我》里写道:只要我们不是瞎子,只要我们还能有知觉,魔鬼、罪恶、极度的良心不安和难解的忧虑不安便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迷失的我去哪?
你只能自己上路抑郁的少年,迷失的朝圣之旅。
从酒店的玻璃展缸中全力解救“五彩神虾”,她一定要送它去明岛灯塔,好像一种自我救赎仪式,它的意义是那样的迫切,在他人眼里则是“荒诞而任性”的现代小孩。
坎坷的旅途,发现这个独一无二般有神明祝福般的神虾不过是个被人为着色的普通虾时,愤怒和失落后,一层伪装的躯壳卸下了。
“救赎行动”的龙虾经历身份真相风波和”死而复生”的劫难,明岛灯塔成为一个更坚定的向往和指引。
然而,在抵达那个平平无奇的海岛港口后,人们说并不存在灯塔,只有一个疯子曾说自己见过。
少年执着地找到这个老头。
最后在一具点燃的尸体篝火中,作为音乐人的少年拿起了吉他,“神虾”从桶里自己解脱了出去。
影片结束。
灯塔真的有吗?
岸边的渔民们说根本没有。
我想,是有的,只是它不是一个实体的外在建筑。
疯子老爷爷究竟看到过的灯塔是什么,影片里只隐含了老人对儿子死亡的态度。
也许死亡这个人类的命运尽头,就是每场偶然旅行的归处,清醒这一点,内心的灯塔让你活着,即使旁人眼里像个疯子,又怎样。
End
又及:以前很喜欢读宗萨钦哲仁波切的著作,这次在电影里看到他惊世骇俗异装style的假发店老板形象内心还是有点震惊的Σ(っ °Д °;)っ。
like this ⬇
假发店老板的形象,想到他曾这样说过为自觉故,愿有勇气摘下所有面具;为利他故,愿不畏惧戴上所有面具。
真如是者。
(个人公众号:迷路之旅)
隐喻分析部分:龙虾身上的色彩是他人画的,主角身上的光芒也是他人给的,从主角的黑白视角看去,身上所谓的光彩是不存在的——这是电影的核心隐喻。
第二个隐喻是色彩隐喻——世界黑白➡️失去自我;随着救赎之路的展开,世界逐渐有了颜色——佛额头的金色、褪去龙虾壳的颜色反而让自己获得了颜色、最终放归大海终于恢复了色彩。
第三大隐喻(象征)是旅途,这部分见仁见智:放出老虎、动物➡️放出心中猛虎、开始迈出步伐;旅馆与假发匠➡️丢掉身份、简化自己;修车➡️走进他人的生活;虾死时的小镇➡️他人的目光与自我为何“被杀死”同行女孩➡️爱与同伴;不存在的灯塔与知道灯塔的老人➡️心中的真与少数的同路人。
我为什么推崇:给五星稍高,但是我想说整部影片最精彩的在于1⃣️整体性:即便到最后结局也没有打破电影整体的朦胧气质。
2⃣️主动探讨心理问题,以及用画面描述心理问题的场景。
3⃣️先锋艺术需要有人尝试。
4⃣️窦靖童的音乐感真的太好了。
昨晚离开北京出差前,我抽空去看了部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半醒的朦胧中,我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在哪,而后又回到梦里,再醒来,再一次次坠回梦里。
我拼命的想抓住现实的证据,直到终于醒来,我才发现自己已躺在上海的酒店房间里。
透过窗帘缝隙看出去,天色尚未有亮起来的预兆。
我努力回想自己是怎么来的这里,却发现从昨天那部电影结束到此刻,这之间好像一片空白。
十五岁那年夏天,所有北京中学生都因非典停课在家。
某个阳光刺眼的下午,我把自己遮在昏暗的卧室里。
翻出DVD,看了一部叫《8部半》的电影,记得电影快结束时,客厅里的家人在喊我吃晚饭。
我拉开窗帘,外面大街已是夜幕前的满眼青蓝,窗户上反射着依旧滚动的片尾。
我心里忽然生起了一股强烈的感受:电影这东西可真美啊!
那天,我爱上了电影。
后来大学我学了法律。
那四年,我在宿舍里看了一千多部电影。
也因为电影,我收获了爱情与友情。
毕业之后,我进了一家律所工作,电影仍我唯一的热爱,是我生活的“抓手”。
工作了几年后,我不再像之前那样每天看电影了,不是因为忙,而是有一种“无力感”开始悄悄的在我心里流动,我突然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爱电影,我发现自己好像从来没认真想过这件事。
那之后,我也并没有找到那个属于我的答案,并逐渐地失去了追问下去的勇气。
我开始任由那“无力感”肆意川流,从那时起,生活中的“抓手”脱落了,我发现自己不再爱电影了,昨天,这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片尾曲那句“OK”响起时,恍若隔世,十五岁那个傍晚的感受在我心里分毫不差的重现了,那股“无力感”仿佛忽然找到了安放之所。
场灯打开,影厅里只剩下了一个工作人员和满眼热泪的我,我不舍得起身离开,我好像一直在等待着这部电影,等着它让我重新爱上电影,抹去心里那些关于电影的徘徊。
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坚定了一个认知:好电影应该是超越时代的,无论什么故事,根本上都应是探寻人的心灵的。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要么用电影把生活歪曲成浅薄的浪漫;要么强词夺理地标榜廉价的道德观;要么用残酷的人生境遇来故作思想深刻。
它们过度地放大外部环境和人的关系,却漠视那些真正应该探讨问题,那些关于人们内在的问题。
但这部电影没有依附在那些格式里,作者只想对人的心灵进行一次坦诚的探讨——尚未觉醒的生命,只是一场在庞杂无尽念头里的旅行,没有终点。
影片用公路片作为外壳,内里其实是一场关于“心”的旅行,一场充满主人公意识投射的旅行。
电影中大量的回忆、梦境、幻觉,与所谓的现实交织在一起,然而它们并非是各自分明的,作者通过各种手段让你难以界定出这些“真”与“幻”的界限,让全片一直贯穿在非虚非实的状态里。
每当我刚确信自己看到某个段落是现实或梦时,影像或声音便会在不经意间扭转,把我引向另一个方向,令我怀疑自己刚刚的判断。
女孩这一路经过的很多地方,但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确信她真的来过。
电影中这些空间或气氛的转换都是毫无铺垫的。
从酒店餐厅忽然进入那段龙虾自传;女孩从旅馆房间忽然进入电视广告中的假发店;从云南旧工厂歌声中忽然被白马骑士领走……整个观影过程中,观影经验和认知习惯也不断在被打破,不安全感不断被挑动,让我无法长时间的停留于某种固化认知里。
但这也正是作者的用意:不引领观众去明确的判别,而是引导观众自己去感知这些“真”和“假”的相对性、主观性。
作者希望我们以一颗开放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看似的真实和看似的不真实。
这让我想起了阿彼察邦的那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这样的电影是需要创作者有极大的勇气和信心的,尤其是这样一部中国电影,对于这个国家的大多观众也许是难以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们一边受到西方证据学电影的洗脑,让一切追根溯源。
另一边又埋头在已被扭曲“现实主义”里。
这让我们面对电影时失去了包容性,感受也变得僵硬。
关于电影中那个女孩,她没有完整的社会属性,甚至没有名字,如果按照常规标准评判,这个人物的个性也是不够强烈的。
但在这里,却是作者恰如其分的处理,因为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表现“心”的特质。
过于突出人物个性,反而会让观众误认为是女孩私人化的故事。
电影中,这个女孩与她遇到的人,景色、声音,交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把我深深拖入了某种梦一般的感受中。
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感受,让我明白,所谓故事、所谓人物,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这些也并不能作为电影艺术的标准。
电影的魅力应该是将所有元素融合出的某种意境,用意境去感染观众,才让电影发挥了其独有的艺术价值。
虽是这样一部表达心灵困境的电影,作者并没使用严肃而沉重的形式。
影像,音乐,节奏都是明快、时尚的,时尚得甚至不像一部中国电影。
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要多电影总是一聊沉重的话题就感觉失去了对美的选择权,仿佛不把自己埋进土里就没资格呐喊。
而在这部影片中,似梦似真的黑白影调;恍然迸发的炫目彩色;不拘于风格的声音和音乐;断碎迷乱的剪接……都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免于负重前行。
深刻的主题并不非要苦大仇深的形式,深刻的东西反而可以优雅而轻盈地说出来。
从剧作层面再去看,作者也用了一个看上去非常“轻浮”的情境作为基础。
一个衣食无忧的北京女孩,租了辆奔驰自驾放生龙虾,如果按照常规概念,这么一个故事仿佛与痛苦、心灵困境一点边都沾不着。
但这也正是作者希望让观众接收到的一层含义:痛苦无关贫富、无关年龄,无关境遇,任何人的痛苦都是内心感受,都应是被尊重的。
有趣的是,作者还有预见性地在片中安插了一句台词:“这些富二代,就是太闲。
”以此来解构一些观众将对这个作品产生的误解。
整个旅行过程中,人物内心的痛苦浮现的同时,总会被某种幽默感所消解。
例如,女孩下定决心抛下龙虾离开,却被一个尼姑叫住,硬把龙虾塞回给了她;女孩一番挣扎后扔掉扼腕的刀片,却被一个满口诗词小男孩教育了;龙虾的死令女孩感伤之时,却被一个电影剧组轰走。
作者有意避开渲染情绪来刺激观众的眼泪,相反,电影总在我即将被感动时,忽然拐向某种幽默,那种感动也随之生出了讽刺的意味。
直到看到后半部分我才明白,这些设计并非只是叙事技巧,而是出自创作者要表达的另一个层面: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痛苦,都认为自己的痛苦是最大的。
因此重要的是去认清痛苦的本质,以某种幽默感去面对这些由“心”制造出的痛苦。
很多深刻的电影,只是一味把观众封锁在某种“悲感”里,让观众去接受和默许那些生命中的“无力”,却并没有任何能真正启发我们心灵的东西。
最终,创作者和观众无非是一同陷在这种“悲感美学”里。
而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让我认识到:电影艺术就像一个造梦机,当我们把造梦机作为载体,去真正启发人们的心灵,制造一个让人们从自我禁锢和虚无中觉醒的梦,电影才真正有了它最大的价值。
这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让我重新爱上了电影,但更重要的是,它好像在我心里划开了一道裂缝,让我顺着这道裂缝,去寻找那关于“心”的答案。
写到现在,我仿佛才慢慢有种“落回地面”的感觉,回到与这个“现实世界”熟悉的关系里,窗外的青蓝此时已渐渐溢到了床脚,我走下床拉紧了窗帘,准备再睡会。
愿我再次朦胧醒来时,不再慌张判别:自己在哪,哪个是梦,哪个是现实。
晃着晃着就晃出了一个魔幻旅途。
首先声明:我不是窦靖童的粉丝,也不是水军瞎吹。
实打实的自己花了钱买了票认认真真看完了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的电影(甚至还取消了一个中途的事情)如果说这个片子有一个可以挑毛病的地方,就是男主角的戏份好像真没必要。
难免有点为了给大家一点前情提要非要串起来故事主人公行为动机的意思。
已然这么魔幻了,为何还需要一个拯救男友自我放逐的故事?
不如啥也不交代,就是这么一个“偶然旅途”,遇到了酒店的彩色龙虾,偷走去放生,一路人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修车厂老板,寺庙的小僧侣,半只乌鸦翅膀念诗的娃,还有龙虾瑜伽俱乐部,怀了孩子要搭车的姑娘,老厂子里(莫非是兽医?
)的工人,还有海边独自住船坞的老渔人...... 这条线好歹也是清晰的,就是一路在路上的经历,古怪极了,看完之后,好像讲了很多,其实啥也不记得。
那么多的有故事有中心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五六的电影了,为什么就不能有个啥也讲不明白,“就是太闲“的存在?
*说是最开始取材一本书《hastings express》,发生在温哥华,在BC省看了很多地方,觉得加拿大很多地方很荒芜,最后为了接近中国观众,还有朝圣的考量,最后选了西藏啊啊啊,要是来hastings st就好了,步行一条街去看lol
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
人類的各種痛苦,乃至應急反應。
影片裡賣假髮的商人似乎是大名鼎鼎的不丹活佛宗薩江揚。
可能為了避免宗教過審全程沒有提及。
怎麼說……這種電影國內不會有市場;整體評分8.9吧。
分析一下:女孩子似乎人格分裂過,作為男性性格的“以後呢”質問;和作為安全性格的女性的不斷勸阻;最終,困在了衝突的房子裡,要結束以後呢的自我質問,就得殺死內心的男子質問。
女孩子自殺未遂,而且心中的幻象應急反應頻發 蝦,只是一隻普通的蝦,但是歷經波折被染色後,賦予了神話意義。
燈塔呢?
是啊,誰又見過照射內心黑暗的燈塔,只有極少數人吧;漫長的黑夜裡,和內心的上帝對話,是多麼……的感覺。
人一出生,實現合一是很難的 很難很難的:估計宗薩也沒有。
很多寓意太過晦澀,到底汽車還是馬匹,到底是幻想還是真實?
真實又是什麼?
這是一部心理學電影,充滿了宗教的元素。
通宵后,回到家放下东西 吃了顿早餐还坚持着跑了出去一个人坐在影厅里看完了这部电影。
(想说排片真的好少。。
唉算了想象之中T T 电影一开始 仿佛就像进入了梦境,像是梦与现实的来回切换 一个被生活压迫的喘不过气有轻生念头 却又相信虾相信了神 想带着去明洞灯塔的她 中途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好像有的能理解他 有的却只执己见 到最后遇到了说根本没有灯塔的老人 。
其实看到4/2之二的时候我就开始怀疑另一个人真的是朋友吗 。
越往下看越怀疑 应该是另一个人格吧 两个人格在互相的撕扯 甚至脑袋里想法也在互相努力试图说服对方 其实后来也还是没弄清楚 这个(外表男性?
)的人格存在 是只是在表达理念 想法的冲撞 还是说了点别的 性别障碍?
跨性别?
我这个脑子还不足以两个小时让我弄清楚哈哈哈,还准备接下来再二刷三刷几回吧 说完这个跟剧情有关的,作为童童的粉丝我就要开始抒发彩虹屁了!!!
一个人得好处就是可以放肆的花痴尖叫 哈哈哈哈 当1:1的童童面对镜头看着观众时 简直就是女友视角啊!!!
哈哈哈在电影里面的一些小动作 还有被吓到的一些反应真的都又可爱又搞笑 童童真的有一种自带氛围感的气质 所以请求余生多多拍电影吧!!
顺便还能多为电影写很多歌了:)
疫情之后没进过电影院。
去看只是因为宗萨钦哲,他能参演绝对会有些东西,即使表述得未必让大众接受。
结果也如我所想,他那一小段我认为最精彩。
对窦靖童本不抱希望,网评说她除了唱歌,其它时候都演得很尬。
我觉得虽无惊喜,但也算本色得到位。
全片把旅行、回忆、梦境融合在一起,观之如入幻境,这种风格以及这种对人生的迷茫探寻并不少见,可这个命题太大,容易显得无处着力。
起承转合间如果不是穿插着一些仁波切的开示和古老的格言,恐怕真会显得有些单薄。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片子适合无病呻吟的文青看,其实凡人如你我即使被世事磨砺多年,如果愿意放下心中成见,也有可能把自己带入这场幻境体验一番。
如果有所悟自然不错,如果看不懂那就看不懂吧,就如宗萨钦哲在剧中说的,“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很好。
很多人都不知道,可他们假装知道。
”
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
这是一部专业的心理电影。
主要反应了人的需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来我看了电影也是懵懵懂懂,大概知道方向,但是不特别清晰。
直到看到张哲瀚的公益广告中和粉丝分享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念善心,只要被启发,爱心就能被点燃”才豁然开朗。
心存善念,帮助别人,得到别人的真心友谊和尊重,不是可有可无的,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因为没有这种品质,大家都自私自利,这个团体和种族就会灭绝,无法生存下去。
因此,这是人类几千年进化至此,生存至此的本能。
与人需要吃喝一样,是深刻入我们的遗传系统与生俱来的需求。
如果一个人长期得不到这个需求,那么他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基础理论,生理的需要: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
它们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安全需要:人们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例子: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尊重的需要:马斯洛分为两类:(一) 尊重自己(尊严、成就、掌握、独立)和(二) 对他人的名誉或尊重(例如地位、威望)。
认知需求:知识和理解、好奇心、探索、意义和可预测性需求。
审美需求:欣赏和寻找美,平衡,形式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超越需要:一个人的动机是超越个人自我的价值观。
例如,神秘的经历和对自然、审美体验、性经验、为他人服务、追求科学、宗教信仰等的某些经验。
这些需要是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因此长期不能得到这些需求,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疾病,第一个得不到会出现健康问题甚至躯体疾病。
后面的需要长期得不到,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心存善念,毫不利己的帮助别人,是第三层次社交需求(友谊)。
没有利益牵扯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才是我们这里提到社交需要,友谊。
这样的友谊不需要很多,但是人的一生至少要有,否则会出现心理问题。
当然,利益牵扯的友谊不是说不需要。
那也需要,但那不是属于我们第三层次的需要。
那种的友谊目的是相互利用,是为了得到工作或者其他方面支持,是属于前面较低层次的需要。
心存善念,帮助别人以后得到别人以及社会的肯定,那就是第四层次的尊重需要了。
而帮助到别人。
就体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
在这个社会中,这个个体是被别人需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完善了自己去帮助别人去爱别人的能力,这就是自我实现,体会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还有最高层次的需求:超越需求。
大家可以看到“为他人服务”直接就写在这一条的解释里。
心存善念,帮助别人,可以得到高级的多个层次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都是精神层面高层次的需求,它给人带来的满足与快乐是前面低层次的物质需求远远无法达到的。
电影《只是偶然一次的旅行》 它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个需求与心理健康的问题。
女主富二代什么都有,不怎么帮助别人,也没有什么朋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所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高级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她大部分缺失了。
因此,她生病了,抑郁,躁狂。
加上男友自杀了,她更是受到创伤患上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偶然一次,她毫无私心的把一只受困龙虾送回大海。
在这过程中,她逐渐获得了高层次的精神层次的大部分的需求,如朋友,如尊重,如自我价值,如超越需求。
于是她快乐了,有了活下去的希望,被治愈了。
影片不连贯,非常的断续。
是因为PTSD患者的精神状态就是这样。
患者脑子里会不停突然跳出对他来讲有打击的或特别在意的画面。
患者的思维也是非常的跳跃的。
影片表现的非常专业。
影片的黑白与彩色是反映主角的心境与情绪的。
影片表现的也很贴切,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女孩的情绪。
有需要的朋友,我还是建议可以去看一下这部电影,对于心理问题的治疗,对于人生的感悟,以及自我存在的价值等许多问题都有所帮助。
导演的一些与心理十分契合的新颖的表现手法,看似怪异难懂,其实这些手法却更能使观众身临其境,更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理解电影。
但是需要观众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也需要观众静下心来,认真体会。
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很好。很多人都不知道,可他們假裝知道。
西藏那么美的景,用黑白镜头好可惜
我不可以
包场独享让我的观影体验平静且舒适,奇幻之旅未必完全理解,但我愿意相信。
大家说的MV感,大概是一点点费里尼加上一点点大卫林/芬奇(林还是芬这不好说,人宣传语就是见人见智,我感觉主要还是芬,林是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芬还是都能看懂的,所以格局是林内容是芬)并点题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而拍出的陶喆那首《找自己》吧。横向比较,四星拉下分。
如果这是部给时尚杂志拍的短片,应该会很棒。我倒是觉得正片之前为鹿特丹专门拍的自我介绍片段给出的信息很有趣:戴着墨镜妆容精致说着英语的年轻富二代导演开着京牌车穿梭在二环里,(目的地应该不是什么太偏僻的地方,比如燕郊,)向欧洲最酷的独立电影节观众介绍她在西藏拍的,由她的好友们,也是文艺界fashion icon们主演的电影。在手袋和下午茶都可以share的时代,手里有可炫耀的文化资本才是真富二代。导演和她的影像是统一的,too rich to be happy and too melancholic to be poor. (但影片结尾给出了摆脱忧郁的方法: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全程飞到不知道在搞什么,但是又很自恰,让我想到过去旅行的经历,颠倒迷乱,短暂地遇到很多人又被他们的生活给推开,思想和躯干都变成重生的养分。不过每个人物的意味还是都蛮明显的,反复的对照嚼出来的内核也挺令人放松,就是结尾突然变得有点仓促,处理方式虽然也能对上如同梦境一样非连续的前情,但也使想要传递出来的那种顿悟感变得非常弱。出于人和自我的情感比起预告片的那种宗教的神秘感还是会有落差,但总体而言还算喜欢,3.5归4。
电影不好看,老公也不行。
大概是讲抑郁症的电影吧 有点浅显但天马行空 观影体验很舒服 窦靖童好迷人 cici绝美啊我的天
可以看出导演真玩开心了,“这些富二代就是太闲了”。自己玩也罢,还能拉上一堆老炮儿陪玩,就不能叫“一次偶然的旅行”了吧?但是对这么一个动机离谱、情感空洞的故事,我竟然没有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太大恶感,想来是因为导演好歹有时髦的想法、审美和品味在撑,可这并不能赋予它被拍摄出来的意义。对猎奇化、符号化西藏倒没那么愤怒,毕竟它对构成电影的种种要素都没在尊重的,压根没有想要正经叙事,只是借做梦之由行炫耀之实。童童,记得你妈在这个年纪演的是墨镜王的《重庆森林》。
乱到不行…王志文老师的出现犹如定海神针。不知大老王会不会看。
看到中间的时候,觉得如果这是一部为了朋友、心怀歉疚所以开始的旅途,会没有那么有趣。没想到看到后面,这俩人是一个人啊。剧情还是喜欢的,主要是喜欢童童,很灵,很可爱
人虾视角的画幅比转换
实验性电影。没入戏,没耐心看。走神了 终于看完了 呼!轻松了。剪辑感觉田壮壮导演会玩得很开心。我觉得看这电影,应该不要声音,直接看画面,叙事太散。
在制造和捕捉公路奇观的同时,身体也慢慢被打开。旅行中的空间不断地叠加叠加叠加,游啊游,一直游到天空变成彩色。
看完明白了不能跟着别人评论走,很喜欢,所以偏要打五星。简直中国的穿越大吉岭,不同生活形态的碰撞,荒诞无序的虚实结合,反而平实地讲好了一个“朝圣”或“自我救赎”的故事。视听都有多处惊艳,节奏也很棒!
不知为什么还挺能共鸣到,尤其是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反复无常和碎片感,非常吻合自己的白日梦体验,这种破碎也和公路片的形式很契合。
哪怕我因为对小窦滤镜太重所以不太客观,但我还是觉得这个分也太低了点吧?虽然我也想说真是给这些富二代闲的,但能这样仔细欣赏童童真不错,而且我们这些非富二代也不是不能疯一把。还看到许许多多她夹带的私货(比如她的各路好友和她会的语言都说上了)。她和贺开朗毫无感觉!甚至不如她和cici搭戏五分钟来劲儿,她们一块儿开车一块儿听歌一块儿笑的时候我姬达滴滴滴响。感觉到自己又被她所代表的非常规的那一边扯过去了。希望里面的各种原声能赶紧出一张专辑,希望她以后去各种电影里串场唱歌儿。
有两个优点 画面拍得很好看 窦靖童长在我的审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