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影片的客观看法,请允许稍后评价,先来看看马可波罗中国行这么个事儿——=============华丽丽的分割线==============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面对质疑,值得奇怪的是中国史学家们的态度耐人寻味。
国学大师钱穆的回答妙趣横生,或许代表了他们普遍的想法和观点。
他说他“宁愿”相信他真的到过中国,因为他对马可-波罗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
因此真正对上述质疑“奋起”进行说明和批驳的,也仅有杨志玖教授等寥寥数人。
双方利用报纸、电视、著作、学术研讨会等各种手法进行了上百年激烈争辩。
双方质疑与辩驳集中为四点。
其他质疑和辩驳都是在四点基础上的扩展。
总结如下:A、 自称深受大汗信任,还担任过官职。
但没有任何东方史籍有一条关于马可·波罗的记载。
怀疑论者: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无数学者查阅数十年,没有找到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
肯定论者:为反驳史书中没有关于马可·波罗记载的疑问,杨教授皓首穷经,终于在永乐大典残片《站赤》中找到一条记载“兀鲁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马二八往阿鲁浑大王位下”与《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一致,从而可以证明他是到过中国的。
但是这是所有史书皓首穷经找到的仅有的一条孤证。
并且《马可·波罗游记》说蒙古忽必烈汗因他识海路,让他带领这个使团,把蒙古的公主护送去波斯完婚,而这条孤证中并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
怀疑论者:“然而用明朝的史书证实元朝的人物明显让人难以信服,更重要的是:这条记载中和其他史书一样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只能说明此事与他的叙述一致,不过是他讲述尽人皆知的故事(如远征日本和王著行刺)罢了,而不能证明马可-波罗与此事有任何联系,更不能作为他到过中国的直接证据。
”(注:北京青年报2004-08-13)肯定论者:杨志玖先生几乎在他的所有批驳性论文中都提到这条“确凿证据”,用它来作为批驳“怀疑论者”的致命武器。
这段公文虽然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马可·波罗,但至少能够说明《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关于他们随从波斯使臣离华回国的内容有着一致的地方。
学者们根据这条材料后来还推断出马可·波罗他们由中国泉州从海道回国的具体时间在1291年初。
对于这一条材料,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汉文文献中发现的唯一的有关马可·波罗的间接记录。
这也是国内外“肯定论”学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用这条材料来抵挡一下“怀疑论”学者的穷追猛打了。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没有任何一本元朝史书找不到哪怕一条可供考证的记录。
包括他自称扬州做官三年,扬州地方志里同样无从考稽。
关于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做总管三年的谎言,史书和扬州地方志都没有记载。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其时也许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因为他在游记中写到了产盐区长卢、海门和真州,关于盐务的小官是不会记入史籍的。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是色目人,色目人作为元朝的贵族阶级“二等人”,他也自称在扬州地方上担任总管。
即使不担任要职,可扬州地方志中明确记载了元代大小官员,包括外国人的详尽名单,仍然没有找到他的记录。
肯定论者:后人将马可-波罗的原话“奉大汗命‘居住’扬州三年”误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扬州三年”造成了误会。
怀疑论者:仅仅“居住”扬州为何要“奉大汗命”,他“居住”扬州三年做什么?
而他三年对繁华扬州的印象仅仅是除了出产马饰外“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肯定论者:作为一个商人,他对马饰有特别兴趣,至于其他,是属于记载疏忽。
B、 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书中只字未提,如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用鸬鹚捕鱼等等怀疑论者:而这些事物在同一时期的波斯商人的游记以及1792年英国马噶尔尼访华回国后游记都有记载。
肯定论者:没有提到长城,是因为元长城已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况且元长城土木结构并非明长城砖石结构那样引人注目,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
怀疑论者:金人修建的金长城(也叫金界壕)受战乱损坏并不严重。
如果马可-波罗真的游遍中国,必然要数次经过长城,不可能视而不见。
而同时代的元名臣张德辉曾记载“北上漠北途中,有长城颓址,望之绵延不绝”;王恽写道:“恒州西南十里外有北界壕,尚宛然也”。
肯定论者:没有提到茶叶是因为蒙古人不喜饮茶,因此马可-波罗对此也无印象。
怀疑论者:忽必烈于1268年开始榷买蜀茶,1275年逐渐榷江南各地之茶,1276年设立常湖等处茶园都提司“采摘茶芽,以供内府”;而89世纪西域商人苏来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则明确提到了茶。
肯定论者:关于汉字书法和印刷术,马可-波罗不认识汉字,故对中国汉字书法和印刷术不会做记载。
怀疑论者:然而当他写书的时候,尤其是欧洲处于手抄书本的年代,必然会联想到中国神秘的汉字书法和先进的印刷术,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法国传教士鲁不鲁乞乞《东游记》却记载了中国的书法和印刷术。
肯定论者:对于筷子、缠足、鸬鹚等等,17年来,马可-波罗只用刀叉,没见过筷子;17年来,他从没见过任何一个缠足的妇女;他是城里人,而不是渔民等等。
怀疑论者:其他外国人如14世纪英国旅行家曼德维尔在《爵士游记》中、1862年退役的英国裕尔上校在《中国和通向中国之路》里,对这些事物都有提及。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游记》也许有过记载,但它成书后经过无数人传抄,也许是传抄中的失误,或者原稿散失。
C、襄阳献炮是明显有违史实的捏造。
除此之外,还捏造了一系列史实。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蒙军久攻襄阳不下,于是他献出了威力巨大的抛石机,迫使襄阳守将出降。
事实是1273年蒙军攻襄阳时,他还在来中国的路上,而献抛石机的自然也不是他,而是波斯的亦思玛因和阿老瓦丁,《元史·方伎传》:“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
善造炮。
……天历三年以疾卒。
”白纸黑字,写得十分清楚。
肯定论者:亦思马因会不会就是马可·波罗怀疑论者:《元史》上说得很清楚,亦思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
亦思马因的儿子布伯这个名字听起来倒是与“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与马可·波罗画等号,因为他卒于天历三年。
“天历”是元文宗图贴睦耳的年号,天历三年是公元1330年,马可·波罗则卒于公元1324年。
更能说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点证据是:马可·波罗死在了欧洲,而布伯却卒于中国。
肯定论者:这是后人传抄《游记》时随意添加的。
因为马可-波罗的手稿已经流失了。
怀疑论者:书中道听途说的痕迹比比皆是,李松寿之乱的时间整整推后十年;把成吉思汗的病死说成是膝上中箭而死;将传说中的非洲的祭司王约翰嫁接成为忽必烈外孙阔里吉思的祖父,而记载的脱脱被那海打败的事居然发生在他回国之后,肯定论者:书中所有的猜测、臆断和错误都是在传抄中后人的过失。
怀疑论者:《游记》中记载了镇江的基督教堂和一些“可疑的”、“战战兢兢、躲躲闪闪”的基督徒。
而元朝迫害基督徒找不到任何一本史料证明。
肯定论者:他们其实是摩尼教徒,因为该教被认为是邪教,不敢公开活动,这一记载翔实生动,没到过中国是不可能掌握这样的第一手资料的。
这正说明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怀疑论者:但是中国人把摩尼教看作邪教还是元朝末年的事,蒙元初期政府对各种宗教采取优容的态度,对各教一视同仁。
对各教的分歧提倡以辩论的方式分优劣,更不采取灭教这样极端的迫害措施。
忽必烈曾说:“世上常奉预言人,我都致敬礼。
”因此即使是摩尼教徒在一个宽松的宗教氛围中,根本用不着“战战兢兢、躲躲闪闪”。
D、《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马可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懂蒙古语和汉语,在意大利用法文写成此书,书中很多名称却偏偏采用波斯语,我们注意到,当时来往的商人们以波斯人居多,可以证明游记内容是听来的。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是色目人。
他在元朝打交道也是色目贵族。
他本人也是属于色目贵族。
所以他不知道中国的很多名称的汉文叫法,只知道波斯语叫法。
E、其他的一些疑点1.书中几乎很少提到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也从未提到过他们的生意,没有提到过在中国符合他们身份的任何经商活动,恰恰说明他们没有到过中国,所以经商也无从谈起。
2.马可-波罗回国时没有携带任何中国特有的东西,威尼斯珍宝馆收藏的马可-波罗罐,其实是十四世纪的德化白瓷,与他毫无关系,而他带回的一些宝石倒是波斯的特产。
3.书中的叙述描写充满了夸张失实的情节、信口妄说的逸事,其中许多地方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夸张而令人吃惊的。
动辄使用“百万”这个词,以至于人们送他“百万先生”的外号加以揶揄和讽刺。
4.1999年美国组成一个科学考察队,重走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道路,不过是用现代交通工具代步,然而旅程同样十分艰辛。
考察结束后,10位考察队员和22位提供后援的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可-波罗通过这条路来中国“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全程网上直播,一万名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的网民看过直播后举行投票,65%认为他根本没有到过中国。
====================引用完毕=================无论从正方还是反方,人家都是有依据的,而我,没有!
我只能从双方的观点来看问题,则:证据成立之前的既定事实。
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则应该从他没有来过中国考证,反之,亦然。
综上,因此我认为马可波罗没来过中国,因为:这货要是来过中国,怎么让中外学者找出那么多悖论他没有来过中国的“种种现象”?
这货要是来过中国,怎么持肯定观点的学者们在其来过中国的“种种问题”上模棱两可,只能用“可能”二字?!
让一个外国人帮咱吹牛逼是好事儿,关键这牛逼吹大了整个地球人都当真了!
成立学者协会了!
因此个人认为,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作为中国老百姓自己,就别帮人家外国人了给人家添乱了你们说是吗!
看了马可波罗,感觉忽必烈简直就是晚年的亨利八世,整个电视剧虽然演的是蒙古的宫廷剧,其实还是演的欧洲的宫廷剧,只不过披上了东亚蒙古中国的衣着打扮,连言行举止、商议国事简直都是欧洲式的。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南宋皇帝登基不是国王加冕,没有受洗仪式。
还有最后蒙古大军攻打襄阳简直就是简约版的1453年土耳其攻打君士坦丁堡,实在没啥新意,而且场面差远了。
第一季看完了,我就想吐槽一下,少花点钱拍肉体,多花点心思了解东亚,不仅仅是服饰、摔跤、蒙古乐器和舞蹈。
每当看到有人说美帝又在以西方人的眼光拍中国史片我就笑了。
1,影视剧就是一部作品,本就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为载体展现主题,不可能会有完完全全的历史再现。
2,这次美帝是选对朝代了,首先按种族来说,元清是中华的断代史,屈辱史,亡国史,不要冷不丁的硬把外族侵略说成融入我们的历史。
满清为何在近代如此舍得割地赔款,因为这不是他们的故乡不是他们的祖地,这是侵略来的,不稀罕。
而元只是蒙古帝国在东亚中原设立的一个后花园,人家的老家在西伯利亚,后来都跑到欧洲玩了。
元清的共同点就是学汉制以制汉,恰恰所有的历代朝代里只有元清试图去并有所改变中原百姓的妆容。
那些把元清纳入自己的历史里的人真是不明白还有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教科书说的就是对的。
呵呵。
美帝选元朝,而我们就于南宋之外对元朝除了征途和效汉制对当时的文化背景又有多少了解?
美帝大可尽情发挥。
不要在瞎BB了。
3,个人而言不喜欢这种汉英语混用的电影,虽然是逃不出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去观影。
但是总觉得显得不伦不类。
该用什么的语时用什么语就甚好了。
4,预计不会超过权力的游戏的影响,毕竟关乎一些历史的问题,不是美帝的历史,没有根是很难把握的。
才刚出,也不妄加评论。
又一部装逼神剧,马可波罗。
主人公本身就是百万先生马可波罗自述,是否有这个人、这段故事其实挺虚的,但虚不虚根本不重要,有意思能装逼就行,不管史学界如何吵得不亦乐乎。
听了晓松奇谈过来看看,说是人设不合理,情节很生硬。
看了第一集,随便说两句。
历史背景挺有意思,大概是东方人的不屑于蛮族占领而选择性忽视,但在西方人眼中却是神一般的存在,这也大概就是这部剧能够吸引眼球的原因吧,东方人因为集体选择性失忆和西方人的因为财富和力量的崇拜而感到好奇。
六七千万的投资果然不是盖的,场景宏大,服装多样,演员来自棒子国,日本国,天朝等天南海北,民族多样性是有的,幸亏都说英语对白,要是汉语还指不定折腾成什么样。
同样是Neflex的大制作,在场景的养眼程度上,纸牌屋恐怕不能望其项背。
第一集,the wayfarer,就是一个父亲卖儿子的辛酸故事,来自威尼斯的男孩Marco厌倦了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想要加入父亲的丝绸之路,父亲说你这个小屁孩懂个屁少给我添麻烦,然后男孩像选择了一个很大众化的方式——藏在甲板里加入了被卖之路,真是智商捉急,一路上男孩遇到了身体、信仰、规则等各方面的挑战,但都一一化解,终于见到世界上最有权力和财富的The great Kublai Khan了吧,好像是老爹在艰苦道路上激励孩子的动力,没说几句话就被卖给忽必烈当小白脸了,男孩显得羞涩和不从,这可能就是最后马可离开的铺垫,然后就是典型的美国男孩成长史,英雄电影教科书般的标准,锻炼武艺和文艺,训练掌控阴阳,满满的中国元素提高了影片的逼格。
不过我怎么感觉那个教马可掌握阴阳的那个中二重度患者是日本武士,还有蒙古人的这个头型…。
在美剧里,牛逼或者装逼的人总是会在别人问一个问题后,完全没反应,然后过一会儿,看着毫不相关的东西开始一本正经讲故事,最后再回到主题,这次是贾似道,控制朝政的宰相,且不说他的想要得到权力的阴谋诡计,他妹妹的出场也是给大家送福利了。
故事在这里分两条线,一条是马可男孩的成长史和汗国的宫廷戏,一条是南宋内部的宫廷戏,两条都在第一集表现出了很大的发展潜力。
最后的那一幕不得不说,不就是尼玛的肉蒲团吗,小嫩肉马央生在坏人蜀黍忽必烈的怂恿下进入绝世楼。。。
酒池肉林给众狼友送福利了。
如果以架空历史的视角去看,制作还算精良,就是对我来说前半部分剧情推进的节奏慢了些,而且有太多完全没必要的裸体戏。
十年前的老剧了,对剧本身没有太多想说的,只想说说对我们内娱的一点小想法。
我期待了很久内娱能拍点什么外国历史的古装大片。
以我们中国人的视角去讲外国历史故事,应该会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题材。
娱乐用的电影电视剧,用不着讲史实抠细节,你在这吭哧吭哧翻古籍考证,人家都把李世民射瞎八百回了。
你担心瞎扯淡会伤害友邻情感,那友邻有没有顾忌你的情感而不瞎扯你的淡啊?
如果嫌中国脸演亚历山大太尬的话,那汉使就是个非常好的入手点。
傅子介、陈汤、班超、王玄策等等,游走于列国之间翻云覆雨、智商碾压部落文明,个顶个的牛逼到神话故事一样,艺术创作一下不得帅炸了?
反正你拍片拍剧又不挣这些国家的钱,把郑和拍成魅魔太监走到哪收小弟收到哪的人设不好吗?
天朝就得有天朝的傲慢,王化蛮夷才是我国两千年不变的基本国策(不是)。
美国人拍剧不也是把殖民者拍出一副“我打死你、奸你老婆、揍你儿子是为了给你传播文明之光”的慈祥嘴脸么?
近十年国产古装电影电视剧一直在武侠仙侠和四大名著封神榜里打转,早看腻了。
拍个爽片都不敢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谈何传播文化影响力啊?
上演之前,国内观众万众期待,一说money和boob都可以和冰与火相比,自然群情激动。
结果一放出来,骂声一片。
豆瓣现在5.8分,IMDb 8.3分。
我身边的两个美国朋友Ricky和Sarah都特别喜欢这个剧。
其实如果不是Ricky坚持要看,我可能中途就弃了。
大家骂的主要是乱编历史。
我其实并不在意乱编历史,但是如果编得比历史还简单,还不make sense,那就不行了。
Polo先生走到哪里都是主角光环全开(甚至一句话揭穿阿里不哥的叛乱……),但是我真没感到他有啥personal charisma,反倒是Kublai和Chabi(Ricky硬说Chabi听起来像shabi……)很让人难忘。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战最后简化成了两人在山沟里一对一的厮杀,Benedict Wong胖得都下不了马,竟然还能杀得了人?!
大概也是剧组为了省钱。
除了最后一集的大战,其他的战争场面全都印象化了,第一场忽必烈的大败仗就是通过壁画展示出来的,其实很有创意。
和以前读哈金之类的用英文写中国的小说一样,美国人讲中国历史都给我一种奇怪的陌生感。
其实剧中有很多地方都试图诠释中国文化,多次引用典故,还有一集提到了孙子兵法。
但是翻译成英文总是让我觉得怪怪的,要反应一下才知道对应的中文经典是哪个。
比如贾似道一直被他人唤做Sidao,我以为是个编出来的人物(因为他妹妹叫Mei Lin,典型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名字,一看就是编的),直到后来被叫了全名Jia Sidao才知道原来是大奸臣贾似道……又比如皇帝快死的时候Sidao先生幽幽地来了一句:People grow old, pearls turn yellow。
原来“人老珠黄”就这么直接表示的?
摄影武打都非常之精致,很值得中国电视剧学习。
剧组也很努力地加入很多的中国元素。
其实看场景设置,和中国古装电视剧比很有意思。
可汗的帐篷,宋朝的大殿虽然关键元素都在,但是看起来就是和中国人的设计不一样。
至于露点之类的,真是不太值花这个钱,露了的演员身材都一般般,也没有拍出美感,和冰火中露一个火一个的差的实在太远。
难道是西方人不懂得怎么拍东方的女人体??
虽然是不太对的中国味,但是看一看也还是有点意思的。
前几集给了个3星,看到后来,觉得制作实在是太精美,加一星吧
刷完第一季突然觉得从小到大看过的中国人拍的古装戏感觉都差不多,这部剧让我重新认识了古装戏也可以这样拍,中国古装戏的演员演来演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场景看来看去也差不多,清代戏特别多,突然出了一部老外拍的尺度这么大,演员肤色这么多的古装戏,顿时觉得眼前一亮,还挺有意思,总比看国产剧审美疲劳要好,看电影看剧从什么角度去看,每个人都不同,有些人喜欢从历史还原的角度去看,有些人喜欢奔着演员题材剧情去看,还有些人就是喜欢为了吐槽而去看,我想说的是老外拍了一部从建国以来,中国人都不敢拍,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就这一句话就拖了中国国产剧不知道多少个档次 如果要深究历史 可以去考究一下古代人英语普及程度,为什么个个英语说的那么流利, 写影评要中肯,老是钻牛角尖就没多少意思了,改编就是改编,这不是纪录片,连正史都是经过帝王美化传下来的,野史也没有考究过,二者都不能全信。
那这部剧拍的到底怎么样?
看是要跟谁比,跟中国拍的古装戏比答案是好,制作精良,灯光,构图,色调都很讲究,非常明显的能对比出来。
如果跟美剧<权利的游戏>,<斯巴达克斯>比,答案是凑合, 那还是差了一些距离,相对而言没有那么血浆到处溅的镜头,XXOO镜头也没有给特写,一般都是中景交代一下就完了,还是比较含蓄的。
其实我最想吐槽中国观影人群,不过又要长篇讨论,还是留着下次吧。
最大的忠告,要当演义看,不要当纪录片。
在马可·波罗本人是否真的到过元朝还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的时候,在美剧演义这个鸡蛋里挑着史实的骨头,本质上和质疑康熙三德子是否微服私访过没什么太大区别。
于是再看看康熙爷几部曲的评分,不得不让人认为不少差评的动机来源于“米国鬼子怎么敢这样拍我们”!
的抵制情绪。
其实完全可以理解,如果哪天本土的导演决定拉一群白人演员拍一部1812年的战争故事,恐怕咱们也一样会被对面的人喷。
吐槽归吐槽,片子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好莱坞风格的大场面制作和卖肉自不必说,在一些小细节讲真还是做过功课的,比如忽必烈在对话里提到母亲信奉基督教;剧中有不少这种豆知识的史实小彩蛋。
当然对于我这种对于历史一知半解的人算是彩蛋,对于一些饱读历史的大神们来说,唆鲁禾帖尼信什么教恐怕是信手拈来的事情,算不上什么编剧的优点。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剧中描述了逐渐被染缸文化同化的蒙古人认为自己到底是蒙古还是天朝上国的纠结,虽然戏份不多,但是也跳出了西方人认为元朝就是蒙古一直以来给人的刻板印象,在观感上让人耳目一新。
排除史实编排的问题(大宋忠臣贾蟋蟀),最大的缺点恐怕就是马可·波罗小天使作为主角显得异常单薄——看着男主角英俊的呆脸盯着忽必烈的样子,不禁就令人脑补“一头壮硕的蒙古雄性从他的座位站起,笨拙地挪动着身躯”的赵忠祥老师《动物世界》风格的旁白。
不但如此,菠萝小天使的龙傲天光环还奇高无比;大汗是我好基友,发明武器我最行(虽然人家游记里确实是这么写的)——当书被拍成电视剧活生生展现出来的时候,这一个不小心在东方观众的眼里就显得西方人很屌很傲慢,豆瓣评分比IMDB要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成演义娱乐片看看还是有点意思的,期待一下第二季。
看完第二季了,总体好评,期待第三季的到来。
看剧千万别当真啊,当历史剧来看就没意思了,那些给低评的估计就当历史来比较了,那真是大错特错。
拍得挺好看,有点像史诗剧的感觉,欧美拍得古装剧阵容还是很强大的,剧情设计得也挺好,花了大价钱拍得没让人失望,比达芬奇的恶魔拍得要好看,稍微逊于斯巴达克斯,当然跟无人能比的权力的游戏还是差一截的!
终于坚持到了第十集,喜爱历史,以为Netflix忠于历史的人肯定历史观和三观已经被毁了。
襄樊之战在1273年结束,而菠萝是在1275年才达到元大都,整剧完全就是建立在扭曲的历史基础上。
裸露场景感觉很别扭也完全没有必要,整部剧只需蓝公主在关键时候脱一脱露下点就可以了。
抛开被改的乱七八糟的历史事实,很多道具倒是非常真实的还原了,比如三弓床弩(但却没有看到它发射),朴刀,手铳(虽然是在元朝中后期才出现的)。
服装上基本没什么挑剔的。
整部剧蒙古人生活的部分拍的蛮不错的,第十集里几个蒙古大汉围着火堆拉琴唱歌点赞。
同样值得肯定是武打招式都是实的,少了一些虚假的吊杠轻功,用特效加强的内功等等(于妈的金庸剧里人物过招都没有肢体接触,完全只剩下特效了)。
如果Netflix还准备拍第二季,我期待真金太子跟菠萝大人碰出基情的火花。
看了第一集,神神叨叨的故作神秘,有些粗糙
一星飘过。剧本太烂了。当成A片看倒是不错,可惜我没这爱好。
挺好看的,说不尊重历史的你们是不是有病?看电视剧学历史很有意思?这部剧一个片头就可以秒杀国内各种古装剧了,各种中蒙元素的细节也很到位,情节更是赞,我觉得忽必烈和贾似道都很牛逼啊,阔阔真公主太好看了,全剧最美!
比肩权利游戏是弱的,故事线单一,按历史轨迹中规中矩的叙事也显闷。不过比起国内blingbling的古装戏,无论道具、服装、场景,还是人物塑造、情节起落,是部凭良心做的史剧,尤其配乐超赞。尽可能用自然光营造出的宫廷摸样,幽暗深邃隐隐压抑,用血书写史记的掌权者们心中也这般摸样吧。
融了那多钱,研究了那么多大数据,就拿出部这样的烂片?看了两集就再也不想再看了。
演员不错,场景感人
我周三看到了第七集,周四因为有事断了一天,然后我就把它忘了。刚刚找片子看突然想起来,但觉得没必要再往下看了。
不愧为美国的历史电视剧呀,尺度就是大。
成年人不要玩花园宝宝
莫名其妙人还丑
我只想吐槽某字幕组,知道你们用心了不容易,但是姿势水平的确不行,硬伤一堆堆啊。ps:女金秀贤这个演员不错。
有露点,应该没这么低分的,但是说元狗灭大宋,不爽,1星
Too bad I&#39;m not a foreigner. Please Netflix you can do better than this.
其实作为架空历史来看的话,并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烂。这种娱乐剧,去追求什么史实本身就是脑残才对。片头的水墨设计非常精彩,各种道具布景也明显花了不少心思的。故事么。。。直接无视就可以了,不要抱成见,随便看个两集还是可以的~~个人评价:B。
坚持完居然……
剧本粗糙,人物脸谱化,细节不够,技术上也很一般,浪费钱了。
這部電視劇有著美劇的宏觀敘事,但卻沒有那種大氣的感覺,一集結束後都不知道他們究竟在追求什麼,尤其是這個Marco不知道他在尋找什麼,一開始反抗,接下來又服從,看得人雲裡霧裡。
免费注册了一个月的Neflix,于是决定开始看这个剧~ 中国味,不太对。菠萝先生主角光环全开,不过为剧组的精美制作感动,还是给4星。
「迎合观众」乃电视剧生存之奥义,「黄祸」乃不去之噩梦,这种事大家也懂。但稍微有点业界良心也是不会死的。拍得这么猎奇,真是太自醉了。马可波罗天堂有知会去找你们的!但是跟国产古装片一比,我还是觉得很及格了呢。所以说一洞还有一洞洞。当「脑洞片」来看还行。男主多脱点更好。
1,我不承认这TM是历史剧。2,多出来的一星是看在这是歪果仁在歪果拍中国历史的份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