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山

盲山,回家路,Blind Mountain

主演:黄璐,杨幼安,贺运乐,张玉玲,张友平,李杨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四川话,陕西话年份:2007

《盲山》剧照

盲山 剧照 NO.1盲山 剧照 NO.2盲山 剧照 NO.3盲山 剧照 NO.4盲山 剧照 NO.5盲山 剧照 NO.6盲山 剧照 NO.13盲山 剧照 NO.14盲山 剧照 NO.15盲山 剧照 NO.16盲山 剧照 NO.17盲山 剧照 NO.18盲山 剧照 NO.19盲山 剧照 NO.20

《盲山》剧情介绍

盲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0年代末,初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白雪梅(黄璐)急于帮父母分担重担,无奈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在她发愁之际,装扮成医药采购公司员工的人贩子向她伸来热情的双手,她随他们来到中国西北某个偏僻山村采购中药,结果一杯水喝下肚,她倒床昏睡。 醒来后,白雪梅遍地不寻她的“医药公司 同事”,检查身份证和钱包时,发现它们也一同消失,瞬间,她醒悟自己已被卖给当地人,苦苦哀求一番后,白雪梅明白重获尊严和自由的唯一方式是逃出去,她开始了一次次的出逃冒险,而该过程中,她渐渐知道能相信的人只有自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古堡惊眸芭比之真假公主成人级爱情真爱黑白配游泳吧!儿子蓝色情人节血脉之树如果·爱永恒的记忆老师们不二兄弟明眸新五女拜寿升级我是拳手阴阳回天Re:basu多数欠正义前锋孤独的美食家2022除夕特别篇致命黑兰鬼视频人来客往浴血兄弟荣誉威廉泽罗的重建无能为力我心所愿拾光里的我们笨蛋·测验·召唤兽24小时第一季

《盲山》长篇影评

 1 ) 盲,不能視而不見。

《盲山》不是能用以一句“跟前作《盲井》一樣震撼”就能形容我對此片觀后的喜愛。

從女主角大學生白雪梅被送上山的開始,我就知道又會是一部與《盲井》類似的描寫中國社會問題的電影。

所以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故事“應該”如何開始,經過如何,甚至再猜想著結局如何地發人深省。

《盲山》就是講一部中國八十年代初販賣人口的社會問題。

正處於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轉型年代,女大學生畢業后急於四處找工作幫補窮困的家庭。

不料卻成爲人口販子的目標,謊稱招入中藥公司,佯裝上山與農民商談中藥生意時,7000元人民幣留下女大學生白雪梅。

接著電影進一步生動地展現了白雪梅與農民們一次又一次地逃脫與阻撓的過程。

在看電影的時候,一直都這樣認爲:農民都是施暴者,應該受法制制裁;被販賣到農村的白雪梅應該是受害者。

後來聼李楊導演的一說,才發覺,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我們如果從農民的角度去看的話,他們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

一輩子賺的錢買一個老婆,卻被人看成拐帶。

或者說,由於當時的社會信息不對稱,如此偏遠的農村裏要招一個老婆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用錢買老婆是他們的唯一的出路。

爲什麽白雪梅一次又一次的逃跑,而農民們去一次又一次拼了老命地把她找回來,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錢。

7000元人民幣,就是他們一輩子十幾二十年賺回來的錢一下子跑掉,他們能不拼老命嗎?

從一開始白雪梅被販賣到村裏的時候,農民們其實是想和她好好過日子的。

找個老婆,生個孩子,過過小農的生活,延續下去,就是他們最基本的願望。

最後還是不得不強迫白雪梅還是出於她的堅決抵抗不得已而做出的野蠻行爲。

當然從農民們的教育程度來看事情,7000元人民幣買回來的東西,爲什麽不能佔有。

村裏就是這樣的氛圍,買老婆是一種大家一直以來後代延續的作爲,無可口誹的事情。

所以老婆逃跑或者說丟失了,農民們當然團結地去找。

即使是村委的幹部,也不會去管這些他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而村上已經被販賣許久的婦女也心甘情願地留下來好好地過日子,因爲她們知道即使自己能逃出去,生活也不一定好過,改嫁的機會也等於零。

村上唯一有文化的農民德貴表弟也只讀過高中,白雪梅與他發生的戀愛也只是一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白雪梅通過他爲了逃離農村,而德貴表弟通過她,得到自己所要的性需求。

最後,白雪梅通過小孩的通風報信,公安來了抓人的時候,農民也跟公安講理 - 人帶走了,誰賠他們的7000元人民幣。

公安被農民包圍,也不得不讓步回去想辦法。

電影結尾白雪梅向“丈夫”砍去那一刀,其實在“丈夫”洗頭的時候就有埋伏,當時白雪梅在切菜,“丈夫”命令她拿毛巾時,白雪梅就已經緊緊地握著菜刀,似乎正要給“丈夫”一刀。

結尾這一刀,我覺得是因爲“丈夫”在毒打著白雪梅的爸爸,所以比起之前要來得怨恨要多。

如李楊導演所說,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了觀衆想象留有空間。

李導演也給了我們一個暗示,這一刀給了白雪梅自由,同時又給她限制了自由。

我非常認同的。

因爲故事由始至終都圍繞著白雪梅不斷地失去自由和爭取自由來開展的。

爲了拍好這部片子,李楊是經過兩年多時間去到當地對被販賣的婦女一一進行採訪的,並且還成功地接觸到出獄后的販子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而電影中的演員們除了演白雪梅的是來自北影的大三女學生和演表弟的男演員外,其他都是第一次觸電,都是來自于當地的農民家庭。

他們的演出非常地到位和出色。

觀影后,李楊來到現場,一一解答了觀衆的問題與自己拍攝《盲山》的初衷。

“盲”字並不是特意接著上部電影《盲井》而來的,只是突發奇想,盲字在反映這部電影主題上非常的到位。

“亡”字加“目”字,死亡的眼睛,不是人死了,是因爲人有眼睛卻視而不見。

《盲山》電影名的由來,或許是電影裏白雪梅要逃出生天惟一的路就是越過一座山去到鎮上。

李導演還透露電影中那位通風報信的小孩的名字也是有意識地取的,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材燒。

謝謝李楊導演,期待你的下一部《盲x》系列。

 2 ) 当我们评论《盲山》时我们在评论什么?

这不是一篇影评我们似乎总是陷入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冲突,或者说是作为思考着的理解者与这个荒诞无序的世界的冲突,我们总欲图洞穿这世界的本质而囿于有限的主观认知,总想要抽象化、理念化现象又遇上无法化约的裂缝。

《盲山》的突然火爆不是一个偶然,也不是因为其影视视听语言,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它的评分、热度的升高与另一部同主题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的“恶意”差评共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介入了原本似乎独立于现实的艺术评分中,我们总在陷入一种悖论式的反思,在于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是否独立。

豆瓣的评分没有门槛,在新增的大量评分中,我们很难确定他们都完整地看过整部电影,或者说,哪怕是看过,也很难保证还保持以一种纯粹的、悬置式的观影姿态,甚至不得不怀疑这种评分结果的荒诞是否有其合理性与正当性,我们无法看清,在这场复杂、多重决断的影视运动中,我们所纠结的、矛盾的以及在做的到底是什么,在这乱象下压抑的又是何物。

嫁给大山的女人 (2009)2.1200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胡明钢 / 王力可 施展当我们看到《嫁给大山的女人》这部电影时,让我们感到愤怒的到底是什么,是这部电影暗含的道德姿态吗?

甚至我们能在电影介绍中看到“本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那一句企图抹平这种道德姿态的话语,一句至高的直接联系真实的命令,因为我们无法反对那为其背后撑腰的真实事件,它确实地发生且实在地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2006年十大新闻人物),我们可以在《嫁给大山的女人》影评中看到大量对原型人物以及演员的谩骂,这种本雅明式的“神圣暴力”在超越性地一次次上演,在一种未来的立场上对现象进行批判。

问题在于,导演,或者说原型人物本人到底做错了什么?

对于这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我们无法剥夺她自身选择的自由,这种对抗性早在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显现,剧中展现了两种相异的理想力量的冲突——国家的安全荣誉与家庭伦理力量,最终不同立场的双方均负出了惨痛的代价,安提戈涅为贯彻其伦理力量而付出了生命,国王为维护法律尊严而家破人亡,所以悲剧到底源自何处?

安提戈涅坚持将自身的伦理价值贯彻到底而不得不违背法律,《嫁给》的女主将无私的奉献精神与对大山学生的大爱放在重心而无视了拐卖妇女这一事实,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发生交锋,这种冲突中双方都存在其合理性,而最终一方不得不坚持自身的目的而将同样拥有辩护理由的另一方否定掉。

似乎困惑在于,《嫁给大山的女人》这部电影言说的正是拐卖妇女背后的理性逻辑,真正让这部电影与众不同并让人们愤怒的是它阐明了一个问题——那些招致妇女拐卖的人,包括有意无意的助力者,甚至是受害者自身的妥协,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这部电影令人不安之处并不是歪曲事实,反而是在认真地陈述事实,不仅如此,我们总能看到一种反对泛道德化的辩护,以一种冷静的姿态在世界上空要将事物从纷杂的社会网络中独立出来,例如反对严厉的审查机制,反对将艺术政治化,并维护言说的权力。

对此,我们面对这些严酷的反对泛意识形态主义辩解时,恰恰要采取歇斯底里的态度,当面对某人无比冷漠地言说相异伦理姿态背后的缜密逻辑时,我们正应当警惕,因为问题不在于他者是否符合逻辑,遵从理性,而在于这里存在一个严重的错误。

一种无意识的普遍的直觉告诉我们:我们宁愿生活在一个绝对否定拐卖妇女的社会,也不愿意生活在一个足够理性来分析拐卖妇女合理性或者背后逻辑的社会,当我们退后一步承认某种伦理姿态存在有限的缺陷时,正是瓦解这种姿态的时候,正是《嫁给大山的女人》的中立描述本身,构成了它象征性的认同。

回到一句被日常庸俗理解的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合理”,需要注意的是,黑格尔在此想强调的并非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存在与合理的同一性,即存在与合理就是一回事,这句话有另外半句——“合理即存在”,当我们摆出或遇到这句名言时,看到的不应当是那些事实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合理不应当且不足以作为证明一种伦理姿态应当将其目的坚持到底的背后原因,需要认识到拐卖妇女的问题不在于其是否具备有合理性,恰恰相反,正如《嫁给》电影中清晰表达的,这种行为具有其背后详实且自恰的理性,但这实在不足以成为我们认可这种行为的依据,因为但凡存在都合理,理性是现象界基本的普遍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争执中太难说服对方,哪怕对方说得很有道理我仍然不想认同他。

我想在此申明的是,我们接受某种理性逻辑之前早已接受了被压抑的无意识命令,正是我们臣服于这种前语言的严酷暴力,才得以展开自身的语言结构,正如我们先接受了拐卖妇女的主人话语,才会结构出这一系列的整全理性运动,我们该做的不是找出《嫁给》中的逻辑漏洞,也不是反对这种理性逻辑,我们反而不应“考虑”太多。

正是这种公开讨论使得拐卖妇女无害化、公开化,在《嫁给》中对拐卖妇女的无害化预示着一个逐渐逼近我们的道德真空,这是一种警醒:当最低限度的耻辱感与正义感被悬置,当暴行成为一种无异于日常行为的机械、惰性(这里指形而下的、物理的)、可被解构的理性行为,社会的象征机理——划分公众接受与否的那条界限与规则究竟会是怎么样的?

我们将面对的那个“自由”的未来又是如何的?

 3 ) 两个结局都是真实的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在讨论《盲山》哪个结局更真实些,这实在很无谓,首先民敬公安确实很努力地去救人了(他们毕竟还想社会和谐吧),但不是每一次都能救人成功(他们也不是神仙),而像本片的原版女主角这样拿刀砍死丈夫的悲剧,也不是每一次都会发生(而且影片中只有她这么做了),可悲的是,这个残忍的结局不是导演编造出来的,导演李杨表示,“以前在电视上看见一条新闻,一个女孩被拐卖到山村,为了逃出来而杀了她的‘丈夫’,最后被判处死刑,这个新闻令他感到很震憾”。

这两个结局不存在谁更真实些,因为都发生过,只看观众们更愿意去选择哪个结局了,前者代表了“一线希望”,后者引人反思。

影片中有个演员是人口贩卖的受害者影片中有个角色叫郑小兰的,扮演她的演员真的就是几年前给骗嫁到山村里的,影片开拍时她还没有获得解救。

(“我们是拍摄时候才知道的。

”李杨说,“她天天来剧组,我们后来就让她演戏。

她丈夫不愿意,打她,她就威胁:你再打我就跟剧组走!

丈夫没敢再打,后来我告诉副导演让这丈夫也来串个角色。

反正是农闲,剧组一天管3顿饭,连她抱的孩子也给一份钱。

”)故事中的小男孩李青山可以说是全片中形象最正面的一个角色了,但其实他和其他村民一样,也很朴素,也很单纯,并没有什么不同,可见那些荒唐的行为,与行为者是不是村民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给予一点正面的教育,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谁是最可恶的人对于这部影片,很多人说导演的用意是为了表现“村民的愚昧”,可导演真的是这样狭隘的吗?

敢问,是哪个“穿着西装”的人把女主角卖到山上的?

是哪个“有知识”的人和女主角私通被发现后就“私了”的?

是哪个“文明”的司机见人有难还讨价还价的?

是哪些“有文化”的人面对着女主角的求救却视而无见、还心安理得的?

比起“愚昧”的“农村人”,我觉得这些“高素质、高文化、高水平、高修养”的“城市人”简直更可恶!

 4 ) 未删节版最黑暗的事实并不是结尾

讨论删未删节的朋友们似乎都在纠结影片的结尾。

的确,两个版本的结局如何,其实只是白雪梅个人的命运,与影片要旨并无太大影响,一个是以冲击的手法极端表现了各种社会弊病的最坏结局。

另一个是让大家心存希望,相信还会有改善的余地。

然而,我是先看了未删节版,然后来豆瓣看影评,发觉最让我震惊的那个情节并没怎么在被大家讨论。

于是我又重看了一遍删节版,发现让我愕然的那个关键词果然被改掉了。

删节版里,公安带着雪梅父亲第一次解救的时候(虽然未删节版根本就不存在第二次解救),中途被村民包围,公安让雪梅父女稍安勿躁,三日之内必来解救,雪梅父女当时就跪下了求公安当天就把他们救走,这时,雪梅父亲的台词是"我已经花了几千块的差旅费,这次救不出,我再也没钱救我女儿了。

"blabla,最后把人救出,再来一段赞扬公安的字幕,顺利通过总菊审核。

然而,未删节版本里,雪梅父亲说的不是几千元的差旅费。

是解救费!!!!!!

不注意的话,台词一瞬也就过了,先看删节版的话更难察觉,其实公安根本就跟之前的医生一样,不给钱,怎么救人。

这边村民付钱给人贩买人,那边丢失家人的付钱给公安救人。

一个词,对一整串事件的理解完全颠覆。

最黑暗的,不是白雪梅个人的命运,而是将其织在其中的那张盘根错节龌龊的黑网。

 5 ) 《盲山》对社会问题进行了哪些探讨?

村委会隐瞒犯罪,包庇村民犯罪事实,纵容村民长期买人口以及圈禁人口;上级领导视察走过场,注重形式拍拍照片完事;农村穷,政府穷,底层人民没有基本保障,医院看病贵,医生靠药钱提成;大学教育欠缺对人性认识的教育,缺乏社会常识的大学生很容易被骗。

盲山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人心黑暗的展现让人深思。。

 6 ) 盲山还是盲“人”?

《盲山》说的是人口拐卖的故事,好像是因为抹黑了我党村干部的形象所以被禁了吧其实这部电影真的是很现实的,反应这中国偏远山区因为贫困落后而出现的种种问题,孩子们没钱上学,教育跟不上,大人思想脱节,不顾法律后果进而知法犯法!

这里只是讲的西北某山区,看电影就知道很偏远的一个地方,只有一天路通镇上,如果去旅游呢我会觉得风景还不错,可这是女主被卖去的地方啊,所以看起来格外的凄凉,女主刚出社会,外出打工的时候被无情的该杀的人贩子盯住,这种人就该直接枪毙!

然后悲惨的命运就开始了!

人贩子以中草药公司要收草药的名义把雪梅偏到了买家那里,路上喝了人贩子给的水就被迷晕了,所以千万不要喝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啊!

买家一家三口人,恶心大叔,恶心大叔的父母,他们出钱买了女主肯定不会放她走的,居然丧尽天良的一家人按住把女主强暴了,村里的人和村里的主任良心真的被狗吃了,居然怂恿!!!

而且还帮凶!!!!!

mmp!!!!

可女主是个大学生,当然不可能就此待在那里,一次次的求救无果后想到了逃跑,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村子里有好多都是被卖过去的都认命了,虽然告诉了路线但是也没那么容易,一次次被抓回去,毒打肯定是逃不了的,她想到了自杀,被买家恶心大叔的表弟救了,还送她书还说会帮她逃出去,看到这里我还觉得他挺好的,看到最后才发现也是一个骗子!

女主写的信被邮递员给了恶心大叔,所以一直没有回信,还是一个小朋友帮忙才最终得救了,所以人心还敌不过一个小孩子!

习惯真的很可怕,母爱的力量也很伟大女人都是会认命的,其他被卖过去的女的最后被救的路上还是选择回去因为放不下小孩!

希望中国能重视偏远山区的教育和建设问题,中国不止有城市还有农村,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农村也是中国的!

(我说这话不会被封号吧😥)

 7 ) 散论《盲山》

散论《盲山》困境白雪梅的悲惨境遇源自黄德贵一家的生活困境,而她始终无法逃离那个村子,无法逃脱这悲惨境遇的原因是因为看客社会困境。

无论在生活困境中的黄家一家人,还是社会困境中的看客们,都遵循着相似的逻辑。

黄德贵一家人不是天生的恶徒,尤其是黄德贵的母亲,在影片中她做得最多的就是苦苦哀求。

但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同样身为女人是最能理解强奸给女人带来的伤痛的,而且她不是没有感知,“我知道对不住你,我实在是没办法”这从女人的角度是无法理解的,只能从母亲的角度去考虑,“你以后有娃就明白了”,这是为了她的儿子黄德贵。

她首先是作为黄德贵的母亲,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儿子着想,为了儿子的生活、将来。

其次是她作为婆婆,一家之长所做所考虑的便是家庭。

无论是从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还是从最基本的家庭情感出发,维护一个家庭的完整,使家庭血脉得以延续,是黄母对这个家庭最大的愿望。

因而她能为着儿子帮忙强奸白雪梅;为着家庭的延续而苦苦哀求白雪梅,“我们对不住你,对我要大要骂都行……我给你跪下了,你千万不能这样子,我黄家永远都会记住你的”;为着家庭的完整而以死挡住白雪梅的去路,“要把人带走,从我身上轧过去算了”。

她的一切作为都是为着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家庭着想,但是她的家庭的圆满及延续是建立在白雪梅的痛苦和悲惨生活之上的。

她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家庭施加在白雪梅身上的恶,而是生活的困境让她不得不如此。

黄母的困境就是黄家的生活困境。

什么是黄家的生活困境呢?

具体而言就是贫困。

在影片中,这个山村整体表现出来的便是封闭与贫困。

生活在贫困中的黄家,无法组建一个完整家庭,家庭的延续面临着中断,这便是他们所面对的生活得不到完整的困境。

七千块钱是黄家所有的积蓄(也许还包括借款),也是他们用来买妻的钱。

用全部积蓄买来的媳妇如果跑了,人财两空,生活的贫困会愈加的困难,家庭不完整,没有后代没有未来。

生活的困境依旧走不出去。

因而他们会使用暴力,会使用一切手段来维护这样一个家庭。

黄德贵的角色在强奸白雪梅之后经历了一次转变。

在此之前,他并不是一个蛮横、粗暴、只知道暴力的人物。

他的表现甚至还有些可爱,“大哥,我晓得你是好人”,这并不仅仅是一句哀求的话,而且也是句实话。

在转折之前的黄德贵是一个老实的农民,从与白雪梅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他既不好色,也不贪财。

“你把七千块钱还给我,我让你走”他只是提了这样一个要求,只是一个不想亏本的想法。

甚至他因为“连个小女子都收拾不了”而遭到村中人和父亲的耻笑、斥责。

在成功强奸白雪梅之前,他有过一次未遂的经历,难道白雪梅的力气真的要比他大吗?

显然不是,那次强奸未遂说明黄德贵在那时还有着畏惧之心,他不是畏惧白雪梅,而是畏惧自己的行为,它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恶。

但在第一次强奸成功之后,他的形象就成了单纯的暴力面,对白雪梅的辱骂、毒打、强奸不断。

买卖妇女行为不仅在电影中存在,也存在与现实中。

现在有,过去也有。

过去的情况经常能在古装剧中看到,也能在先人的诗文中读到。

老舍的《茶馆》里就有在上世纪初亲生父亲买女的现象,相比之《盲山》中受骗被拐卖的情况,《茶馆》中的事件面临着更大的道德难题,亲生父亲怎么能够这样做?

上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还有许多的封建残留,如那个买妾的太监,以及主仆的人身关系。

人一旦成为奴隶,他便成为了他的附属品,成为了可以买卖交易的物品。

就像在商品意识形态之下,人一旦成为商品,也是可以随意买卖的。

现在已经作为普世价值的人的各种基本权利对商品是不起作用的。

白雪梅不仅是黄德贵买来的商品,更是他的女人,他的附属品。

因而在与之结婚并强奸白雪梅之后,各种对白雪梅的虐待便不存在道德上的问题了,一切都顺理成章了,一切都是符合利益逻辑的。

黄德诚说过“我们这里的人都没啥文化,很野蛮”,村主任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这儿的人就是这球样子”,似乎正是村民的野蛮才使得这些事情发生,可文明的黄德诚做了什么呢?

对大学生的向往也许使黄德诚喜欢上了白雪梅,在他自己都无法离开山村的情况下,满口的“我一定带你离开这儿”只能是谎言。

从白雪梅第三次逃跑的经历看,她“不需要太多钱”,黄德诚绝对有能力带她离开山村,但是她却什么也没有做,他只是一味地在满足自己的性欲望,这是欺骗。

从某种角度而言,黄德诚做的还不如商店老板做的。

[2]但是贫困决不是罪恶的根源,贫困只会使生活环境恶化,让人们无法有更多的选择。

在贫困的生活中,由于物质的匮乏,教会了人们倍加珍惜有限的资源,小心关照着自己的利益。

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人们会尽可能地去争取生活资源,争取自己的利益。

因而在生活中,一切就会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便是利益逻辑。

当生存空间已经被挤压得异常逼仄,社会秩序已经无法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时,遵循着利益逻辑人们就会在有限的生存空间内争抢并不多的生活资源,社会秩序就会被打破。

或者社会秩序得不到维护,也会导致社会秩序不断被打破,甚至崩溃。

就比如村委会原本因该是山村秩序的维护者、治理者,但它不但默许包庇着买卖妇女的发生于存在,自身还在破坏着社会秩序。

“养不养猪都要上税……这跟收税一样,要上硬的”,那些带着红袖章的“公差”们在黄德贵面前“教会”了他什么是暴力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都在破坏社会秩序的时候,社会环境的恶化就可想而知了。

在抢救自杀的白雪梅的过程中,医院里的医护人员表现得更是麻木与冷漠,一开始便是说“带钱了没有……不交钱咋救人”利益原则已经凌驾于职业道德之上了。

在恶化了的社会秩序面前,暴力取代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在利益原则的指导下成为了新的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一般而言由道德秩序与公共法律共同组成,公共法律都已经无法维护,道德秩序就更难维持了。

当原本很难为社会道德所接受的事情频繁地发生,人们的神经在这些事情面前变得越来越冷漠与麻木,甚至习以为常时,人们的道德底线就宣告失守。

在没有了社会秩序约束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善恶判断的准则,或者说失去了普世的善恶标准,取而代之的便是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社会秩序,比如利益逻辑。

在警方第一次解救白雪梅的过程中,警察对围堵着警车的村民喊“乡亲们,你们也是做父母的,要是你们的女儿被拐卖是什么心情?

我们要将心比心啊”,而周围的村民却无动于衷,如果买了妇女的家庭自己的女儿真的被被人拐卖,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这时候就会陷入道德困境,也许会产生一种道德分裂。

他们绝对会保护自己的女儿,就像白雪梅的父亲那样。

而对自己买来的媳妇依旧还是虐待,因为那不是他们的女儿,那只是个附属物,被买来的女人。

由于道德底线的沦陷,那种天然的家庭亲情无法推己及人,而商品、物的判断却成了判断的社会准则,因而在面对同样的被拐妇女时,他们就会摆出两付不同的道德面孔,而且他们也不会感到自己在道德上的分裂。

白雪梅几次逃跑的经历中,第三次逃跑是最接近成功的。

她一路跑到了镇上,甚至坐上了出镇的长途车,却就在车上在满车乘客的注视下被黄德贵截了回去。

为什么那些乘客都沉默着看着白雪梅被拖了回去?

有一个人不是,一个穿着军装的小伙想要站起来打抱不平,可是被他身边的妻子按了回去。

他们为什么而沉默呢?

因为社会规则得到他们的认同,在社会秩序被利益逻辑及暴力法则所取代这一事实面前,他们面对恶时显得孤立无援,就像那个站起来的小伙,就连他身边的人都把他来了回去。

开客车的司机在白雪梅的苦苦哀求下起初还有些犹豫,黄德贵给他递上的烟传递了一个信号:两个同作为男人、丈夫之间的认同,对社会规则的认同。

另外一个司机,在第二次逃跑时拒载的那个司机,为社会规则中的利益逻辑做了最好的说明“没有钱不行,人家都要五块钱呢……那不行,都像你这样我就赔钱了”那小伙子的行动言说了满车乘客的社会困境,面对眼前发生的恶,他们无力反抗,因为个人的正义显得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

甚至当正义面对恶挺身而出时,面临的有可能是危险,是孤立无援的境地。

人们知道正义所处的危险境地,因而都无力伸张正义。

另外“这是他老婆,少管闲事”的逻辑道出了人们的社会逻辑,因为对这个逻辑的认同,人们因而摆脱了道德上的困境。

“关我何事?

”,人们无需伸张正义。

虽然他们不会站出来,他们也不会成为恶的帮凶,既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他们选择的路径就只有沉默不语。

在面对恶时的无法选择,正是当前社会的困境。

在社会困境面前,看客们一致地选择沉默,这是个不二法门,是对社会规则的默许和承认。

是人们沉默加深了他们的困境,因为面对恶时愈沉默就愈显得孤立无援,就愈要沉默。

在沉默的外表下,正是人们的冷漠与麻木。

“”人们害怕承担责任,在严格遵守规则逻辑表象的背后其实是怯懦、麻木和冷漠,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中人相当普遍的道德形象。

[3]白雪梅的遭遇莫不与这些困境有关,黄家与看客们并不是看不到眼前的恶,只是困境把他们困在其中,就像一座座致人眼盲的山一样挡在他们眼前,然他们对眼前发生的恶视而不见。

盲山在这里有了双层寓意,第一层是指困境,它好似看不见的山,处处挡住了白雪梅的去路,第二层是令人致盲的山,它令人看不到眼前发生的恶,令人沉默。

似乎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为困境所困,白雪梅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和陈春丽一样,不得不接受现实,但为什么白雪梅最终还是能够逃脱山村呢?

李青山最后真正帮助白雪梅逃脱山村的是李青山,一个失学儿童。

他所做的也很简单,仅仅是把白雪梅的求救信寄了出去,仅仅这样就帮助白雪梅戳破了困境。

他就是《皇帝的新衣》中的小男孩,一言就戳破了所有的谎言,揭示了困境的虚伪,以及在这困境下人们的麻木与冷漠。

李青山是村中的一个小孩,除了黄德诚以外,他是唯一一个同情并帮助过白雪梅的人。

在白雪梅第二次逃跑失败后,遭到了毒打并被关了起来失去了自由。

而李青山却跑过去透过窗缝塞给了白雪梅两个热鸡蛋。

这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小孩的善良。

儿童经常被我们喻为纯真无邪的化身,孩子同样也代表着未来与希望。

李青山的出现确实给白雪梅带来了希望,是他告诉了白雪梅黄德贵买通了邮递员拦截她的信件,同样也是他偷偷寄出了白雪梅的求救信。

在《皇帝的新衣》中,所有人都看见了眼前的事实,却只能说出谎言,因为他们害怕触怒龙颜,同时也相信了自己的谎言。

而那个小男孩做的只是最基本的判断,并且说出了事实。

也许作出判断并不是件困难的事,而说出事实确实件难事。

李青山为白雪梅所做的是村里任何一个人都能做的,他们甚至能做的更好。

村主任可以调查联系到白雪梅的家乡,司机能把白雪梅载出山路,黄德诚能把她送出小镇,这么多的看客完全可以保护一个弱女子。

但是只有李青山真正帮了白雪梅,他只是做了最简单的事情,行善。

和李青山相比其他人更多的是旁观,白雪梅面对恶时的孤立无援正是在他们的冷漠与麻木中造成的。

他们借口环境的麻木与冷漠,掩饰自己的麻木与冷漠,而这麻木与冷漠的环境就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而李青山的举动,直接揭示了他们的麻木与冷漠,面对恶时,沉默本身并不是罪恶,但多数人的沉默意味他们的不思考不判断,不判断不思考的后果就是顺从恶,对发生在眼前的恶习以为常,表现出来的便是麻木与冷漠。

多数如此之后,整个社会就会顺从恶,整个社会就会变得麻木与冷漠,反抗恶就变得更不可能。

那个穿军装的小伙面对的就是她妻子认为无法反抗的恶,看客们用自己的沉默给自己造成了困境,让陷于其中的自己无法逃脱。

他们的天性并不比李青山要差,只是他们失去了面对恶时的判断力,习惯并接受了环境中的利益逻辑与暴力法则,在暴力面前学会了沉默,学会了顺从恶。

李青山的行善是源自他的知善,他能吧黄德贵收买邮递员一事告诉白雪梅就说明了他对善恶做出的判断。

但今后他又会怎样?

像他这样的农村失学儿童最大的可能就是两种,一是继续留在山村,二是离开山村。

留在山村等待他的很有可能是像他父辈一样的贫困生活,鲁迅在《狂人日记》里讲到过小孩吃人,“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

失了学的李青山将来面对的贫困生活也会和他的父辈一样,他也会走上他父辈的路,买妻!

这让人想到了白雪梅留在黄家的儿子,他也会制造和他母亲一样的受害者吗?

就算他能离开山村,和绝大多数离开农村的农民一样去打工,他又会如何呢?

这让人想到了李扬的另一部影片《盲井》里的主人公,凤鸣,同样是一个善良的形象!

平常的恶《盲山》这部电影从头至尾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导演正是通过这种压抑感让观众进行思考。

比之在电影中那些充当看客的乘客们,观看电影的观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看客。

正是在乘客的默许下,白雪梅才被带下了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的沉默加深了白雪梅的悲惨命运,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因素之一,因而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看客。

电影的观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看客。

观众对于电影处于一种完全超然的地位,因而他们可以轻松地对电影中发生的一切作出判断。

当电影中那一幕幕的罪恶发生之时,观众马上可以作出判断:白雪梅身处在可怜、悲惨的境地中,黄德贵及其一伙的野蛮罪恶,村主任的傲慢渎职,乘客们的冷漠李青山的善良等等。

甚至导演在电影中都做出了评判(这比之导演的前一部作品《盲井》稍有逊色,在《盲井》中宋金明最后救了凤鸣的举动,让人们对他的判断一时模糊了起来,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因为立场的超脱,所以观众对电影中发生的恶能够一目了然,不像电影中的人那样对眼前的恶视而不见。

但是如果回到现实的语境中,将电影中的恶拉近到观众身边,他们会如何呢?

大致会如那些乘客一样,沉默。

当电影散场,观众带着压抑的心情离开电影院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们依旧会对身边所发生的恶视而不见。

电影不能改变什么,就像李扬无力改变那些被拐妇女的命运一样,电影拍完,剧组一走,那些扮演被拐妇女的真正的被拐妇女依旧过着回去过着以前的生活,而人们视而不见的恶,就是平常的恶。

平常的恶不是指小恶,而是指发生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发生在公共领域之中,却不为人们所关心,不为人们所视的恶。

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正常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人们公认的普世价值在社会中不再适用。

取而代之的就是流行的于生存有用的各种价值,如利益逻辑与暴力法则,它们在原有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的时候取而代之,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

比如与公共法律相比,社会潜规则反而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

在公认的普世价值之下原本应当被认作是恶的行为,却在新的社会秩序中得到承认,甚至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被电影观众认为是犯罪的买卖妇女的行为,却得到村主任这一社会公权人物的认同,村民们对此也有着极大的认同。

“买老婆的人多了,是不是都犯法?

”他们不仅是利益相关者,也是社会秩序的认同者,因而他们会成为黄德贵一家的帮凶,团团围住警察的车。

原本被认作是恶的行为却在社会环境中得到了认同,并经常发生在社会中,其存在甚至会有各种理由各种借口,这便是平常的恶。

人们对平常的视而不见,是因为他们无法判断,失去了判断的准则。

就像在《皇帝的新衣》中的饱学之士、王公大臣们,他们并不是傻子,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判断力,在封建制度下,皇帝的话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以圣旨、圣意为行事判断的准绳,哪里还容得下独立的判断与见解。

小孩尚未成为体制内的人,所以他的话可以算作是天外之音。

面对平常的恶的人们选择沉默、不作为,既不与恶为伍,也不反抗恶,只是表现出顺从,他们的这种平庸的表现让冷漠这一社会病毒在社会中四散传播。

面对恶时 ,正是我们的不思考让我们无法说,这是对的,这是错的。

面对更难判断的平常的恶时,光靠这天性的善是无法面对的。

白雪梅的遭遇是一种现实的遭遇,导演通过电影给我们传达的是他的思考,如何在避免这样的恶?

他是要告诉我们,让我移去眼前盲山,正视眼前的恶,不再沉默。

————————[1]崔卫平,道德上的无力或沦丧[N].经济观察,2007-12-03[2]不过,黄德诚的行为更为复杂。

如果黄德贵是遵循这生活困境的教导而变成一个野蛮的暴徒的话,那么黄德诚在社会困境面前表现的更多的是无能和无奈。

对屡次考大学失败的黄德诚而言,白雪梅的大学生身份无疑对他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在第一次谈话就问到了“你们大学校园的生活到底是啥样子”。

对大学的向往之情、白雪梅的美貌吸引力以及倾诉内心的衷肠,这些是否给黄德诚和白雪梅带来了爱情呢?

导演并没有给出太多的空间让我们去思考,更多的镜头用在了黄德诚的性欲望上以及两人之间的偷情上。

无论他对白雪梅是否有真正的爱情,他的最终失败都在说明他无力反抗眼前的现实及罪恶。

黄德诚离开是无奈的,因为他违反了伦理纲常,无法再在村子里呆下去了。

在这里道德秩序似乎又起作用了,但是在底层的环境中,利益逻辑始终占着上峰。

事情最终是私了,以黄德贵的债款抵消了他的一切罪过,以维护道德秩序之名,大行的却是利益逻辑。

黄德诚不敢救白雪梅,一方面是他的无能,另一方面是他的不能。

连他自己都没有能力离开山村,他又如何帮助白雪梅离开?

而且白雪梅还是他的“表嫂”,处于村子的亲缘利益关系网中,他如何能放她走?

因而他信誓旦旦对白雪梅说“我一定带你离开这里”,只能是谎言。

在“你嫁给他真是可惜了”一句话里,说的就是惋惜之情,用另一句话表述就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这里没有对白雪梅处境的同情之心,他自然也就不会帮助白雪梅逃跑。

[3]许志永,正义不仅靠法条来度量[N].经济观察,2007-12-31

 8 ) 很沉重的现实

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完整版的电影,如此沉重的电影让我没有办法打5颗星,整部电影太悲剧,太沉重。

从中间一直哭着看到最后女主从单纯少女到被拐卖的崩溃到理性想逃脱,永不放弃让人动容。

村子里也有其他被拐卖的想要逃的,因为惧怕被打,因为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放弃逃跑,安安心心的待在村子里。

这或许是别人的选择,但我更感觉这是人性的悲哀。。。

第一次哭,是女主被卖之后,认识村里另一个被拐卖的妇女了解了可以逃跑的路,开心的晾着衣服 哼着歌,声音很美,很好听,可我却在电影外预见了她的失败,没法接受这种巨大的身心差异。。。

不自觉的开始为她悲伤,很同情。。

从第一次哭开始就不间断的一直在流泪,时时想着如果是换做自己会怎么做,我想我并不会想女主那么坚强的,能忍耐一次一次的找机会,从不放弃逃跑,一直都想走出这个魔鬼的地盘。

期间让我哭的最崩溃的时候 是女主爸爸带着警察过来的时候,女主迟迟不说话,半天才一句 你怎么才来哦。。

一时哭到不能自已,这是一个子女,一个孩子,面对自己亲人,面对自己在一个丑陋的世界,一个人在斗争的世界,突然见到父母的心酸,有好多话要倾诉,但是还来不及。。。

当两个警察带着这对可怜的妇女 准备逃离的时候 一堆村民蜂拥而上,手里拿枪又如何。。。

当时想当警察时候最初的梦想是否有忘怀?

当如此需要你帮助的人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拿着自己的枪是否可以守护他们,是否可以守护自己最初的梦想?

当警察带着她们去找村委会的人的时候,我就失望了。。。

那句三天之内我们一定来接你,真想嘲笑出声,所谓的人民警察,所谓的为人民服务 果然真的是办实事影片的最后,女主的刀看向那个禽兽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欢快的,甚至像为什么不再狠一点!

影片到此嘎然而止。。。。

不管女主将来面对什么,支持她的最后一刀!!!

 9 ) 都是钱害的?

和同期 “热映”的诸多商业制作相比,《盲山》在北京的境遇简直可以用“可怜”来形容。

前面那位西装革履、成功人士造型的中年男子用深沉的嗓音对售票员说:“来五张《苹果》。

”左边那位花枝招展的小姐则满怀喜悦地要求被《命运呼叫转移》一下。

我选座位的时候,发现能容纳100多人的厅,算上我,总共就5个人,而此时,离电影开场只有3分钟了。

周二的半价票是30元,放映一场影院收入150元,还不够电费的吧。

电影从开头的字幕开始就简单直接,把各种“艺术加工” 的色彩减少到最低。

整个片子基本用仿纪录片的手法拍摄,完全使用同期录音,没有任何配乐。

从表演来看,除了白雪梅,其他角色似乎都由非专业演员扮演。

网上盛传着影片在嘎那首映版本的结尾。

如果那个结尾真实存在的话,的确比现在这个要高明许多。

以我的观影体验来说,嘎那那个版本似乎才是符合电影发展的最自然的结尾。

因为对我而言,之前的所有部分都像是铺垫,让我预感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或者说,一个终于到来的、能给人足够刺激和回想空间的高潮。

但这个公映版本的结尾,突兀草率不说,关键是离题十万八千里。

也许是职业的关系,我觉得这个片子里叙述的被拐卖主人公的遭遇并不是足够“悲惨”的。

甚至,从她多次逃跑之后受到的对待来看,导演还淡化了其中可想见的暴力元素。

也许,导演觉得在银幕上直现主人公所有的遭遇会过度残酷,就转而用旁人之口来表现。

这个片子中最让我感到害怕的,是人对他人境遇的巨大冷漠。

造成这种可怕心态的原因,影片开头就交待了:钱。

一切祸端和冷漠皆由钱而起,一切丑恶也是依附于钱而堂而煌之地存在。

甚至最后白雪梅的父亲随警察来救她,也更像是一次倾家荡产的赌博,成与不成,也就在此一举。

至于万一失败,“我是再也没钱来救她的了!

”有父亲的这句话,白雪梅见到父亲时候的那个问题:“你怎么才来?

”也有了回答。

至于白雪梅被拐卖到的“西北某山村”,则更像是当下乡村和城市的共同体。

在金钱和个人利益至上的年代,这样的故事以乡村为背景并不代表着衣冠楚楚的城里人就能从道德上幸免。

片中的老农夫妇为了儿子,或者更准确地说,为了儿子能有个儿子,四处举债,先花七千块钱帮儿子买了个女人,并“帮忙帮到底”地协助儿子强奸了白雪梅。

在终于获得孙子后,老农夫妇依然监视着白,生怕这笔今生最大的投资逃脱。

同时,通过对村民和邮递员的戏份,又间接说明了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

人的尊严在这个舞台上,完全比不上一笔钱,一只鸡,甚至是3块钱。

记起了在打击拐卖妇女高峰的那个时候,火车站里的地摊杂志上,满是香艳封面和耸人听闻标题包装着的被拐妇女案例报道。

他人的悲惨稍加佐料,居然就可以成为旅客消遣时光的廉价读物,二者之间的界限,模糊到了让人生疑。

又是几年前,坑蒙拐骗之术被重塑成了节庆的笑料,登上了国内最高的传播平台,并且衍生出了续集。

其中的骗术用语,居然也能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上风行一时。

与此同时,怜悯和忏悔的力量又去了哪里?

精神鸦片和烟火鼎盛之中,太多的人想被幸免。

真相和忏悔一样让人敬而远之。

话说到此,发现公映版的结尾,又是可以接受的一个结局了。

希望和光明总是存在的,虽然,有时候他们总是来得晚了一些。

 10 ) 我们都是盲山里的村民

迫于审查当局的压力,电影改成了一个和谐的结局,但这不影响我读懂了盲山。

这是李杨的厉害,他不喊口号,他不装摸做样,他只是呈现真实,他的表达足够地充分,而不会因为删节了某一处变得含混。

像那些真正的艺术大师,他能准确地提出问题,而不急于给答案。

我们的文艺作品里太多答案了,盲山和谐版的结尾是一个拙劣的答案,但正是够突兀和拙劣,才让我们思考我们身处的环境。

盲山和盲井都是中国的隐喻,蒙昧而残酷。

很多时候我们都像这村子里的村民,我们既是强权的受害者,又是强权的支持者和帮凶,我们不知不觉和这个我们痛恨的体制连成了一体。

当我看到不少人打着官腔,指责李杨是向洋人叛卖中国阴暗面的时候,我不惊讶。

这是我们组织强大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结果,他们让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学会了在叫嚣着消灭一切异己的时候,戴上一副副正义凛然的面孔——爱党,爱国,爱民族,爱质朴的中国人民。

《盲山》短评

火候不够 

5分钟前
  • Estricina
  • 较差

太可怕了

7分钟前
  • tehom
  • 还行

heresy

10分钟前
  • Joanna Wan
  • 还行

单纯从电影本身来说,的确有够烂的,可能要讲的太多吧,感觉故事可以讲的再细致些再好看写的= =

15分钟前
  • 陰謀説@sabisii
  • 较差

逃跑的段子有点假 很难带入

16分钟前
  • jijiwawa
  • 较差

最悲愤无力的是,2022年这部电影因为一场更加残酷的现实悲剧的重演被再度提起。

21分钟前
  • 零時未芬梨道上
  • 力荐

太CCTV了 和盲井不能相提并论

26分钟前
  • ★乌鸦舅舅
  • 较差

导演像个傻逼,喷你不是因为电影如何,该导演根本谈不上电影,戛纳一种关注,特别怀疑戛纳评委的品味?导演把女主人公当做一种政治讽刺工具。不是政治讽刺,是政治宣传。塑造了中国人群像的恶,穷的野蛮,是啊那么为什么穷呢?电影如果只是服务一种目的,不往艺术深处走去,创作者就太无知了,你的短浅目光正中领导下怀。暂且不说导演根本抓不住人物的一点力量,全是臆测。尬上天际的台词,最后村民围着警车打,真是坏。49年之后,农民别说为了媳妇打警察,60年为了自己肚皮你看你敢打吗?不要逼脸导演。

27分钟前
  • 信仰难民
  • 较差

妈的,都该死!!!!还是和谐版本的,妈的!

32分钟前
  • 阿诈里国的王
  • 还行

把现实残酷剖开放大,让人尽情观赏。我们沾满血来到这个世界,最终也会沾满血而离开。谁又比谁更清白。

37分钟前
  • 呱呱
  • 还行

拐卖妇女啊

38分钟前
  • 未卜
  • 还行

心塞。2015.5.7成都

4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纪实手法的禁片、 把穷山僻壤出刁民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过那个女主角。。。额、不说了

45分钟前
  • 咖喱咖喱饭❤
  • 还行

电影想说什么啊???弟弟是个混蛋,她爹也特么是个怂蛋。电影不是新闻稿,如果你只想告诉我中国有这么个事儿,拍个jb毛电影啊?没有智慧悲悯和救赎,没有关乎人性的任何解释。20131204时隔5年,重新评价,讲苦难本身没任何问题,但导演的视角让人不适,他非常居高临下的审判别人的愚昧。

50分钟前
  • 圣约翰anan
  • 较差

8.5 缸中鱼、笼中鸟、家中猫;字中情、梦中意、心中迷;套牢了,人生到处都是戏。据说452b上有部电影正大卖呢,名叫《盲球》

51分钟前
  • arlmy
  • 还行

导演李扬解释“盲”字说:“眼睛死亡了跟眼睛瞎了还不一样……衍生开去,就是对良知视而不见,对外部残忍视而不见。”这电影看完堵人难受。

53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看的心脏乱跳,我会说吗?李杨的世界太冰凉了,然后更冰凉的却还未呈现,以至于可以用纪录片评价这部电影。黄璐在剧中的形象很像我一个同学,这使我涌出了前所未有的惆怅。

54分钟前
  • bird
  • 力荐

残酷现实

55分钟前
  • shyv
  • 还行

过程完全没调起情绪,结局草草了事震撼个毛,也不多砍几下表现下气氛。。=。=I have a sick mind...

60分钟前
  • makoto
  • 较差

最讨厌烂尾了。这刀早就该劈下去。悲剧到最后没有任何宣泄和升华,只有那短暂的一刀,斩断了观众的希望。我们看完之后除了愤恨、唾弃这些没文化的畜生之外,还有什么?女主角的未来呢?一辈子瞎在这吗。这条故事线是平的,只有努力,失败,悲剧。如果就为了展现中国人的劣根性,那些丑恶的新闻故事素材多了去了,老外都闻所未闻,按真实故事改编拍出来就能拿奖

1小时前
  • uns0u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