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Loving Vincent,至爱梵高,致梵高的爱,情迷梵高(港),梵谷:星夜之谜(台),探索梵高的生与死,挚爱梵高,La passion Van Gogh

主演:道格拉斯·布斯,罗伯特·古拉奇克,埃莉诺·汤姆林森,杰罗姆·弗林,西尔莎·罗南,海伦·麦克洛瑞,克里斯·奥多德,约翰·塞森斯,艾丹·特纳,詹姆斯·格林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波兰语言:英语年份:2017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剧照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2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4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5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6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4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5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6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7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8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9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20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剧情介绍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间的秘密,带观众穿越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并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影片采用梵高原画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原梵高的艺术人生,让观众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视觉盛宴时,抽丝剥茧地发现隐藏了一个半世纪的秘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四月一日灵异事件簿·继神秘博士:博士之力深海之战刨根问底负担渔枪快乐在一起借脸歌女惊梦行尸走肉第八季中国家庭之新渴望对与决幸福的国家红色利剑“坏小子”乐团网络陷阱:错误的爱暗房远山淡影江城故事之局中局赤道紫蝴蝶坟地喜事天狱飞龙2鬼楼契约枪王绽放的阿尔斯诺特利亚盖亚黄昏光影灵妖书店:九斩修罗首尔蓝调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长篇影评

 1 ) 梵高的死因,都写在他30岁的那封信里了

文森特·梵高究竟为何而死?

在他去世127年后,《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将一个多世纪的议论纷纷,凝练成这部95分钟的动画长片——邮差的儿子阿尔芒拿着一封无法投递的信,造访了文森特去世前居住的欧韦,这里承载了他人生的最后七十天时光。

阿尔芒妄图从人们的只言片语中,找到文森特的死因。

是为情所困?

是谋杀悬案?

还是精神错乱?

而我清楚地记得,一个平凡的数字,早就给了我答案:309。

文森特死后,弟弟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他的书信,将其编号收藏。

其中,第309号信,是在1883年8月,时年30岁的文森特写给提奥的。

这封信的前半部分,跟往常一样,文森特谈了自己最近画的主题,以及对绘画技法的感悟。

而在后半部分,他笔锋陡转,几乎预言了自己7年后的死亡。

为了方便后文分析,我将这封信的后半部分录入如下:又及:这只是一个怪念头,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我想加几句刚想到的事情。

我不仅很晚才开始绘画,更为严峻的是,或许我也难指望能再活很多年。

如果用冷静的分析去预测或计划这段时间,那么,自然地,我也无从知晓。

但是如果与很多我们了解其生活的人,或者与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对比,就可以做一些有根据的推断。

在接下来我还有余力工作的时间里,我可以接受的事实是,我的身体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如果一切都没事的话,大概是六到十年,这个假设并不草率吧。

我愿意接受这个长度,更重要的是,因为眼下没什么可担心的。

这个时间段,是我最可靠的指望。

其他的方面充满了变数,我不敢随意揣测,比如,过了之后还有没有时间,很大程度取决于第一个十年的结果。

如果这些年总是劳累过度,一个人很难活过四十岁。

如果一个人可以让自己从人们常遭受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并且克服相对复杂的身体疾病,那么你从四十岁奔向五十岁时,就能过上崭新且相对正常的生活了。

如我所说,未来五到十年的计划我有考虑过,但是目前并不在我的日程上。

我的计划不是要救自己,也不是要避免太过情绪化或者太多困难——对于活长活短,我并不关心。

并且,我也没有医生的本事去引导自己身体力行。

因此,我不在意这些事情,继续我行我素,但是有一件事是明确的:我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

我并不急于求成,因为这样做显然不可行,但是我必须要平静而沉着地创作,尽最大的可能有规律地全心全意地去画画。

我在世上唯一的顾虑就只有对这个世界未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活在世间三十载,我还亏欠它一些可以流传后世的素描和绘画作为纪念品,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

因此,这就是我的目标,专注于这个想法,就可以让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变得更简单,也使我免于误入混沌的歧途,因为我的一切作为,都是出于这个愿望。

在这封信里,文森特提到了他对自己寿命的预期——六到十年,对于活长活短,他并不在意,他唯一的顾虑是自己能否在有限的几年中,创作出流传后世的作品。

这对一个刚满30岁、正值壮年的男人来说,毫无疑问带着浓浓的悲观意味。

或许,你会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是梵高,人生充满悲剧的梵高。

而这恰恰是我要为他辩白的一点:他比任何人都热爱生命。

在文森特留下的近千封信里,绝大部分都是写给他的弟弟提奥,这位巴黎的画商,也是文森特终生的艺术知己。

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文森特极少在信中流露出悲观绝望的基调。

我们可以看到,在给他的信中,文森特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用大量篇幅,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调,向弟弟详细描述自己的所画所想,河流、树木、星空、田野……在他的笔下,万物有灵且美,饱含着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274号信: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而是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

……我想不论怎样,一个人找到他自己的事业,真是莫大的福泽,我怎能觉得自己不幸呢?

我的意思是,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应该被看成一个不幸的人。

字里行间,充满激昂的生命力,令人感到绘画带给他的狂喜和感动。

在《至爱梵高》中,电影提到了文森特生前在欧韦遭到排斥和欺辱,仿佛有意使观众觉得,这种平凡之恶,也应该为文森特之死负一定的责任。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

他早已习惯与这样的人相处,甚至充满了友善的包容,可见这种事并不足以伤害他。

例如第230号信中,他用戏谑的口气谈起欺负他的人:真是太有意思了。

然而,事实证明海牙人是这样对待画家的:一个小伙子,从我身后或者是从窗户里,对着我的画一撮撮地吐嚼过的烟草,有时候真招人烦。

不过,我并不因此沮丧,他们没什么恶意,只是完全不理解我,可能觉得我是个疯子,因为我画的那些线条,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可言。

当然,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也会将情绪宣泄到信中,例如提到父亲去世的第398号信:近来发生的这一切(指父亲去世)仍使我无法释怀,我靠着画画熬过了两个礼拜。

又如第565号信,写到与同住的好友高更交恶:我觉得高更已经非常沮丧了,对美好的阿尔勒镇,对我们的黄色小房子,尤其是对我。

事实上,我觉得我们之前还有一些很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两人去克服。

但是这些问题在于我们两人,不涉及其他。

在写下这封信当天,文森特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充满悲观意味的信,几乎都是有实际的事因,而当我们回顾那封带着死亡预言的第309号信,文森特明确表示“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只是一个怪念头”,更显得意味深长。

最重要的是,信中提到他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是“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

”显然,这里包含着他没有说透的另一层意思:当他在这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后,也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文森特的创作轨迹,在他短暂的八、九年绘画生涯中,他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和150张水彩画。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法国欧韦,他人生的最后70天里,竟然以蓬勃的灵感创作了约70幅油画。

别忘了,这个时候的文森特,是以一副疾病缠身的躯体和时醒时狂的心智,进行着如此高强度的作画,仿佛在用最后的生命之火,燃烧出不朽的光辉。

至于在1890年7月27日那天,将他定格在37岁的,是为情所困、谋杀悬案还是精神错乱,已经不重要了。

正如《至爱梵高》中所说,当你明白他是为何而活,你就能明白他为何而死。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本文摘录的梵高书信中文译本,来自《梵高手稿》(2015北京联合版)

 2 ) 曾经的至爱吧

多是个人感受,不算是影评有一点浪费吧,这么好的形式,既没有做得experimental,也没有做得诗意。

没有看到梵高对于艺术和生命的热爱,只有爱慕他的人对他的称颂。

这几年印象派被世人追捧得前所未有,过度消费后总有一天会被别的艺术形态取代吧。

对于他的痴迷贯穿了整个高中时代,一遍遍翻看画册,临摹《夜间咖啡屋》,第一次翻墙就是为了上维基百科打印《星空》,循环播放Don McLean的《starry starry night》,来回翻阅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意义》里写他的篇章,在10年世博会时人数寥寥无几的荷兰馆里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迹,高考作文里都写到了他..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周边随处可见,很容易在博物馆或展览中看到围满观众的真迹,随便逮个人最喜欢的画家不是梵高就是莫奈,那感觉,就像是私藏的明星一炮走红,老粉丝心里欣慰又暗含醋意。

年少时对于一些事物和人的痴迷,可能终会淡去。

老朋友们还会送我有他画作的周边 发给我拍到的真迹 关于他的新闻书和影,而我渐渐没有了以往的热爱。

但每一次无意闯进一个有他画作的展厅时,都像是偶遇老友,熟悉又安全,远远定神看一段时间尔后离开。

几年前便看到过这部电影的宣传片,还是很有期待,但没想到开场第一幕星空流动起来时眼泪差点冲出来,虽然中途几乎睡着但又被片尾的《starry starry night》翻唱戳到了。

可能像一位深爱过的前任,记忆越来越淡但在心里一直有一块地方是他吧。

 3 ) 《至爱梵高》:谁能解开星空的谜语?

在传记电影,或是在动画电影中,有这么特殊的一部电影,先用真人拍摄一遍,再请全世界一百多位艺术家,对着真人拍摄的版本一帧一帧地画一遍。

它就是《至爱梵高》。

这么夸张的工作量也塑造了《至爱梵高》独一无二的视觉表达,每一帧都像梵高亲手的手笔一样,有着运动的线条和冲击的颜色,绚丽、热烈又丰满。

Vincent的艺术表达太独特了,我们常常会怀疑他的眼睛是不是迥异于常人,他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我想这些,在电影中就能理解一二。

Vincent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里说:【One may have a blazing hearth in one’s souland yet no one ever came to sit by it.Passers-by see only a wisp of smoke from the chimneyand go on their way.I dream of painting and then I paint my dream.】【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至爱梵高》展现的就是这样恍惚的烟影。

初看名字,都会以为这部电影会是以Vincent为主角的传记。

但看下来,它虽然处处都在讲Vincent,但又处处不在讲,Vincent甚至不是一个主角。

它的视角都是Vincent周围的人,老信使、咖啡店老板娘、船夫、小姐、医生……线索人物是老信使的儿子,他发现了一封Vincent写给弟弟但并未寄出的信,便拜托自己的儿子替自己送出这封信,我们也就跟随他的视角,开始揭开这一个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有高贵的,有贫贱的,他们对于梵高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不断矛盾的信息,不断中断的线索,不断受到的阻碍,一切又像是团团迷雾,将真相包起,将曾经的故事尘封,而不断解锁的过程,却又在冥冥间将其他被忽略的部分锁上了。

曾经以为梵高生前就单纯得同印象里的一样,籍籍无名,甚至连死也无法泛出波澜。

但是我只对了一半。

尽管他是一个那么渺小的人,尽管他是一个那么与世界隔离的人,在众人真真假假的话语中,又支起了一个人物。

每个提起他的人总是那么情绪饱满,不管是同情、褒奖还是诋毁,他都像是一个活在了他人心中的灵魂。

他就像【向日葵】那样,有着生命最为原始的热烈和冲动。

但是孤独与不被理解,又一点一点将他蚕食,他的生命逐渐衰弱,最后变得不安、忧郁,就像他最后一幅画作:【乌鸦群飞的麦田】。

电影中有一句话:【你能明白他为何而活,你就能明白他为何而死。

】但看完了电影,我却更加相信,就算真相被遮上了阴霾,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一片明亮的星空,总会有人透过云雾看见。

毕竟,曾经那么渺小的一个人,他的死也曾博得好多与他无亲无故人的泪水,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弦无法复位。

甚至于原本厌恶他的人,在不断寻找追逐他的足迹的时候,也触发了对这样一个人的感怀。

他可能是一个疯子,却又疯狂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这个看似没人爱他的世界。

Loving Vincent.

 4 ) Murder or Suicide?关于自杀论的一些事。

从小生长在城乡结合部的我对于梵高的了解大概就只停留在从小学课本印到中学课本的那幅模糊不清的《向日葵》。

顶多到高中的时候,课本上终于多了一幅《梵高自画像》。

恍惚记得高中美术课上,一边狂写数学作业,一边听美术老师讲梵高的弟弟提奥资助文森特梵高的故事。

以上就是一个伪文青和虚假绘画爱好者对梵高的全部了解。

无知程度可见一斑。

因此我毫不避讳的说今天去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无非是为了获取一些大众科普以及对于第一次用油画表现的电影的一些好奇。

尽管如此,预告片中关于梵高是自杀还是他杀的假定,让我还是带着略微严谨的科学态度将此片作为一部纯粹电影来欣赏。

当我在影院第五排听到第六排的小姑娘问身旁的大叔男友屏幕上的约瑟芬鲁林和阿尔芒鲁林究竟谁是梵高,大叔用炫耀神气的语气指着阿尔芒说:“那个穿黄衣服的人”我这个伪文青还是从自己虚假的灵魂深处狠狠的鄙视了他们(diss他们纯粹是因为他们talk too loud)。

对于画作或者人物传记一无所知的我,出于对影片的欣赏和热爱,仅仅想讲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所想所感-关于自杀和他杀。

关于自杀: 埃米尔迪尔凯姆有一本叫做《自杀论》的书,从社会学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角度对自杀行为作出了假设分析,等有时间我会再写关于那本书对读后感。

如果用理性人假设去分析,自杀行为只可能出现在个体处于精神病态的情况下。

但是社会上仍然有一小撮人,在非精神疾病的状态下,也自愿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在欧美法体系以及大陆法体系之中,逐年提出的关于人类是否有选择安乐死人权的案例,就是这一情况的佐证。

关于安乐死,两周前网上有一段渐冻症老人选择安乐死的视频,引起热议。

老人患上渐冻症——一种无法治愈且非常痛苦的疾病,于是老人选择保持自己生命的尊严选择安乐死。

视频中,他非常平静的接过医生提供的药片,在整个过程中,医生不断的询问并告知他有随时终止安乐死的权利。

他服下药片一一跟他的老友告别,跟他的妻子告别。

然后他握着妻子的手,呼吸渐渐微弱,眼皮渐渐合起。

尽管最后在死亡的那一刻,他痛苦的抽搐了几秒,安静的去世了。

视频中能看到他死去的身体。

躯体仍然存在,精神却已经消失,便是死亡。

经常有人戏谑的说,一个选择自杀的人,会不会在走向死亡的不可逆过程中突然后悔?

他是否后悔不得而知,可死亡结果已经不能更改。

我自己也曾经多次思考这个问题,直至前年。

那时,我刚刚入职一家外企公司,这家公司在18楼,办公大楼共33层。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10:32,一个人影从我们公司干净明亮的落地窗前晃过。

一个人在那天选择跳楼自杀。

我只是一个办公室新人,事情发生时,守着电脑丝毫不敢懈怠的处理着每天定时堆积的400多封来来去去的邮件,并且出于尊重,也没有去看他的死状。

我知道有人自杀,听见了警笛声,更听到办公室里的热切讨论。

她们有的言称恐怖,有的大声嘲笑,有的评头论足。

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的死亡,对于一群忙碌的上班族来说,仅仅只是一天的谈资而已,此后再没有人谈论那件事了。

后来我处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离开了那家公司。

直至今日,我仍然记得这样的一件事,不为人情冷漠之类的道德话题。

对于自杀这件事,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终归沉寂。

就像电影之初,约瑟芬鲁林对阿尔芒恳切地谈起梵高的死亡之时,阿尔芒快速而冷漠将梵高的死亡归咎于“他的软弱”以及“他的精神疾病”。

一个人死亡,他便失去为自己发声辩白的机会,无论他是否在意这些---诋毁或者赞美,他只能成为一座空碑,被人献上鲜花---哪怕他生前可能对鲜花过敏;被人冠以盛名---哪怕他生前自闭或人群恐惧。

死亡本身,便是结束。

被人铭记,则完全是因为另一回事。

恩格斯说,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辩证存在。

经常看到豆瓣上或者知乎上各路来自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的大神,阅读他们的文章,只觉高山仰止,难以望其项背,默默感叹自己无知以及萌生学习效仿的热情。

孜孜不倦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和狂热的艺术家一样,在经济人的假设下,他们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未能应用实际或者交换的前提下)远远不及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他们若是找不到资助企业,或者资助者,几乎没有办法活着,更不必谈及创作。

前段时间有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采访一个国内非知名小众乐队,乐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表示,自己并非专职做音乐,都有另一份“正经”工作。

不是他们不全心热爱音乐,而是创作本身并没有创造资本价值,反而会消耗。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别的工作工钱资助,创作几乎没有可能。

你看,当我们指责文森特啃老啃弟的同时,指责他逃避工作的同时,假想---假如梵高一边经商一边作画,他是否还能敏感的察觉湖边光影在凌晨或者傍晚的变化?

是否还有时间观察乌鸦啄食自己的午餐?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毕竟并不是每个画家都像毕加索一样幸运。

有些看似的偶然,常常出于必然。

回归到自杀主题,自杀行为在一种假设下,来自社会认同感的缺失。

我本人并不认同霍布斯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社会假设,但是人们的确会依据自己的价值认知评判他人行为道德。

不要否认,苏格拉底不就是在一个城邦的集体道德下饮毒酒死亡的吗?

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不胜枚举。

反观历史,我们惊奇的发现,一个时代的圣人经常在另一个时代属于异类、疯子或者至少是人群之中的一朵奇葩花---这个假定不必要也不充分。

但我们确定,在不同评价体系之下的个体,属性就不再相同。

我们都清楚这一道理,可为了避免道德诡辩,社会也不得不会选择符合群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作为道德标准或者约定俗成的习惯标准。

因此即使把梵高放在现在,在那些画作没有被人冠以价值的前提下,和电影里一样,你、我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将他评价为逃避工作,混吃混喝,大手大脚花钱的疯子。

因此,当我们给这一世的“梵高”冠以如此多的标签,当他唯一的天赋被世人贬低的一文不值,当他的道德甚至价值观都遭到质疑,你认为,他除了死亡还有别的选择?

梵高之死这样一个偶然,应是必然的。

电影进行到阿尔芒诘问加歇,控诉不能让不法者逍遥法外的时候,我一度真的担心电影的终结变成抓住了谋杀者的“正义而又欢喜”的空洞电影(虽然,我也认为不法者应该被抓住承担法律责任,但是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吗?

)。

还好,电影的结尾,阿尔芒这个正义热切的小使者忽略了究竟是谁杀了梵高的这起刑事案件,转而去体谅这样一场死亡的“幸福”。

电影中的文森特梵高深深地愧疚于给深爱的弟弟造成的负担,深深地愧疚于给周边人带来的困扰,选择不再牵涉他人的死亡,永远沉默在他的迷茫和孤独之中了。

他的“自杀”行为,是对民粹道德的妥协,源于一个人对弈一群人的有心无力。

可梵高还是抗争了。

留下他充满了希望-绝望-热情-冷漠的画作,以及他所热爱的无论卑微还是伟大的世界。

 5 ) 走向那片星空

"In the life of the painter,death may perheps not be the difficult thing.For myself,I declare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it.But, the sight of the stars always makes me dream.Why?I say to myself.Should these spots of light in the firmament be inaccessible to us?Maybe we can take death to go to a star.And to die peacefully of old age would be to go there on foot."——your loving vincent“在画家的生命中,死亡,或许不是最难面对的事。

于我而言,我对此一无所知。

然而,夜晚的星光常常令我做梦。

为什么?

我扪心自问。

难道夜空中的繁星,真的是遥不可及吗?

或许我们死后就会归于星辰。

而平静地离去,不过是踏上一条走向星空的路。

”——文森特·梵高生前籍籍无名,死后人尽知晓;生前潦倒贫困,死后身背盛名;生前成疯癫,世人多耻笑;死后人长叹,岁月何其凉;而生前死后都孤独,一人作画嗅花香,一人仰头向星空。

——致敬,文森特·梵高

 6 ) 人性几多的价值?

先手机打个稿,车停路边记一下,脑子觉得好久没有被共振过了。

马斯洛金字塔可以说是五个阶段,从影片里,至少可以看到顶层和底层的两种人。

我说人嘛,粗分三种,拉开一条线看,一端是种的吃喝嫖赌,另一端是纯种的琴棋书画型,中间全是吃喝嫖赌+琴棋书画型,只是两端的配比不同而已。

梵高是典型的琴棋书画型,精神的极度痛苦,导致任何吃喝嫖赌不能带来任何快感,所以他是“真实”的艺术家,因为完全没有妥协能力,所有生存所需来自弟弟的供给。

在梵高责骂加歇医生是一个伪艺术者,在现实面前步步妥协时,加歇医生反击梵高,道出梵高弟弟已经无法供给“不妥协”的梵高,在精神和物质层面随时处于崩溃边缘,这是“真实”艺术家的代价。

这句话扯开了梵高逃避“事实”的最后一层薄纱,导致梵高奔溃自杀。

加歇医生是一个生物快感+精神快感并存的人,物质越丰富,在物质层面就更难打发自己的精力。

但是因为物质基因的杂音,他又没有办法专注于精神快感,所以他说自己是个艺术家,但是在内心又承认自己是个“伪艺术家”,所以他崇拜梵高的天才。

造诣拼的是聚焦+天分,而天分是日常的聚焦。

他没有办法和从小精神就嫉妒痛苦的梵高比,他摈除了一切打搅自己创作的杂音,创作的欲望是更深度的被认可。

很幸运,梵高创作能力匹配了他要输出的情感,在创作的时候,他极度开心,痛苦驱动了他更加需要开心,这种平衡和鸦片一样,让他从半路出家,8年时间就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不要羡慕艺术家的天分,因为天分里包含了你不想承受的痛苦。

世界的底层就是吃喝嫖赌。

是生物型的起源,进化带来了琴棋书画,精神性的需求,进而出现了一群纯精神性的人。

这些人要么先天精神痛苦,如梵高。

要么伴随肉体的痛苦,如尼采。

这些痛苦,让他们的天才产生质变,进而伟大。

木心说的很好。

伟人,就是把天才置于生命的一个基点(痛苦点)。

外国的艺术家是别人养,所以幸运,只要牺牲部分时间做一些糊口的事,就能尽情满足自己精神,所以纯粹,张力大。

中国的艺术家没人养,所以艺术集中于官场,因为当了官才能养活自己,结果也很明显,不是纯种的琴棋书画人,主导了国家审美,自然难以走向世界。

梵高在世界都是悲哀的,因为完全没有糊口能力。

他不愿意为糊口妥协,虽然因为尝试耽误了几年。

幸好,在弟弟的支持下,从28岁开始用极度纯粹的精神需求,滋养自己的天分。

人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有个规则的肉身。

还有可能产生一个出格的灵活。

但是最大的悲剧是灵魂不接纳肉身,海明威自杀了,尼采疯了,梵高半疯癫,都是因为这样吧。

基因产生的动物,拜托不了基因性,人的群居特点,导致所有人需要认可。

尼采知道百年内没有人能认识自己。

所以写书,写给以后可能出现的尼采们看。

梵高自卑,灵魂痛苦,所以作画,让别人知道自己灵魂的价值。

作为一个同时具备吃喝嫖赌出口,和浅薄的琴棋书画出口的人,应该感到幸福,你的精神已经太容易在现在的社会平衡。

但是社会的富裕,应该进步的部分,至少是让更多的艺术家变的更纯粹。

 7 ) 手绘画电影的那些事

这不是世界上第一部手绘油画电影,却是世界上第一部手绘油画长片电影。

动起来的《星空》早在1999年,俄国的动画大师彼得罗夫就用手绘油画短片,展现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彼得罗夫用五年的时间在玻璃上画出这旷世的杰作。

这部片子是由大量唯美的油画组成。

在创作中,彼得罗夫用指尖沾着油彩在玻璃板表面进行动画制作的。

利用玻璃的不同层面进行制作,拍摄同一个镜头时,他往往在一层画面上制作人物,同时在另外一层画面上制作背景,灯光逐层透过玻璃拍摄完第一祯画面后,再通过对玻璃上的湿油彩进行调整来拍摄下一祯画面。

也唯有这样的独特形式,才托得起这个故事。

跳跃的金色的鹿在《老人与海》,我们可以窥见西方绘画史中诸多大师、诸多佳作的影子。

恣意汪洋的大海、不断变幻的蓝、日出日落,显然是从印象派的开山鼻祖莫奈那儿吸取营养。

老人与海

日出·印象这部片子的画面表现对于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着重要的影响。

《少年派》里俯视的视角展现海之辽阔、夜里海底鱼的色彩、云天海一色等,都可以在这部片子找到影子。

老人与海

少年派其实,更早的由传统绘画来制作电影,要追溯到中国的水墨动画。

水墨动画乃是传统国画与现代动画技术的一次完美结合。

第一部水墨动画是《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由盛特伟,钱家骏,唐澄担任导演,方慧珍,盛璐德担任编剧,其原型来自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

意境虚虚实实,轻灵优雅。

小蝌蚪找妈妈而水墨动画的绝唱是山水情。

山水情《山水情》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8年出品。

由特伟、马克宣任导演,王树忱任编剧。

故事是一位老琴师归家途中病倒,在荒村野渡为渔家少年救下,老琴师教少年弹琴并将古琴送给少年,因此结下师生情。

在拍摄手法上,摄影师打破前之前水墨动画的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

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山水情只是,上述作品都是短片。

这部《至爱梵高》是长片啊!

长达95分钟。

看看制作团队费了多少心血:7年时间,125位画家,65000帧油画。

最终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部95分钟的动画长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出美妙绝伦的水墨动画,本世纪手绘油画《至爱梵高》在上海电影节夺得最佳动画片奖,这也算是艺术间神秘而又美妙的联系。

如果梵高的画,动起来会怎么样?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是今年我最期待的电影!

票已买好!

附预告片花絮:

《至爱梵高》预告片

梵高《瓦兹河畔游艇》

《至爱梵高》预告片

梵高《弹钢琴的女人》

《至爱梵高》预告片

梵高《麦田里的乌鸦》

惊魂回眸

 8 ) 至爱梵高:愿世人的喧嚣为你的沉默加冕

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曾在80岁高龄拍出了《梦》,这部电影由八个短片构成,像是导演在晚年时所做的八个梦。

这些梦境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物和主题,但冥冥之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它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展现了梦境的主人公——抑或是导演本人——对于生命的回望和眷恋。

梦 (1990)8.71990 / 日本 美国 / 剧情 奇幻 / 黑泽明 / 寺尾聪 倍赏美津子在这八个梦境之中,其中一个讲述的便是“梵高之梦”。

镜头跟随着一个青年缓缓移动,展示着梵高生平的一幅幅经典画作。

接着,他戴上帽子,背起行囊,就像是受到了梵高的指引,走进了他的作品之中。

而我们观众,也跟随着镜头一起,伴随着悠扬的古典音乐,进入到了那个奇妙的影像世界。

黑泽明早年热衷于绘画,未能成为画家也许是他人生未达成的一大遗憾,但至少他对于电影正如梵高之于绘画,有着满腔的热血和激情。

他曾说过:“我,减去电影,等于零。

”或许借由这样一个短片,他也从自己的角度向这个疯狂的艺术家进行着一种致敬和缅怀,在他看来,梵高正是那个“减去绘画”就“等于零”的伟大天才吧。

也许是梵高的一生太短暂又太神秘,以至于后世留下的那么多关于梵高的影视书籍作品中,所有人都在试图揣测或再现这个天才在生命临终前所发生的那一场意外。

一个悲剧性的人生加上一个宿命式的悲剧结尾,一个不被人赏识的天才画家最终因为内心的抑郁和逃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被欧文·斯通写进了他的畅销小说《渴望生活》中,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令人“满意”的自杀结尾也早已成为了梵高传奇人生的一部分,载入了历史,可后来的许多证据都在质疑这一论述的可信度。

然而我们没有时光机,历史真相究竟如何也已无从确认,我们只能从所有留下的资料中去努力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梵高,或许这也是所有人对于他的一生如此好奇与痴迷的一大原因吧。

渴望生活9.1[美] 欧文·斯通 / 2008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在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中,虽然也采用了这样的结局,不过与之前几乎所有关于梵高生平的作品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是编剧第一次在银幕上对梵高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进行了一番探讨和解读。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作品也与以往的那些作品在气质上有着很大差异。

而本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呈现方式。

它是全球首部全手绘油画动画电影。

这部影片不仅于今年6月在素有“动画界奥斯卡”之称的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获得了观众票选奖,更是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获得了最佳动画大奖。

而它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不仅仅在于它是对伟大艺术家梵高的一生的又一次回顾,尤其是对它那富有争议性的死亡的一次探索;更主要的还是在它那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展现形式上。

2015年正值梵高诞辰12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昔日的天才画家,影片导演Dorota Kobiela力邀曾获奥斯卡奖的Breakthru Films团队一起创作,历时七年打磨,最终创作出了这部影片,为梵高献上了一次别样的“致敬”。

作为一部梵高的传记片,影片围绕着调查“梵高之死”的真相展开叙述。

为了真实完美地展现影片的艺术风格,制作团队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很大一部分来自波兰。

他们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完成了这部油画电影作品。

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中的每一帧,都是一幅精妙绝伦的油画作品。

导演称,之所以摒弃了CG技术和2D动画等方式而选择油画动画的呈现方式,是因为梵高的画作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

而艺术家们的集体作画,也在最大程度上与梵高作品的风格保持了高度一致。

我们可以看到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在电影中如同“活过来”一般,栩栩如生地在观众眼前铺展开来。

通过这种最为原始也是最为直接的展现方式,导演希望对梵高献上一次完美的致敬。

影片以阿尔芒·鲁林的视角展开叙述,他是梵高的好朋友——邮差约瑟夫·鲁林之子。

在梵高去世之后,他受到父亲的委托,需要把一封梵高生前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亲手交给他。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存在过阿尔芒“送信”一事,而在电影中,阿尔芒却透过生前与梵高有过接触的各种人物之口,向观众逐渐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梵高之死”。

他从一开始对于这一任务充满抵触,到最后的“也想为了他做些什么”。

这一过程中的转变,与其说是梵高的人格魅力打动了他,倒不如说是导演借由他的视角,对于梵高生前的最后一段时光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回顾,并对最终的那件意外进行了重新的解读。

影片淡去了梵高的弟弟——提奥的视角,我们并未从他的口中得知他的哥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梵高本人也只是出现在回忆的场景中。

影片采用插叙的方式进行讲述,现实世界中的彩色画面和人们回忆中的黑白画面交替出现,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色调的差异一方面烘托了影片的整体氛围,同时又不断给之后的剧情埋下伏笔。

即便是观众早已知道了结局,但仍能感受到影像的独特质感,并被代入其中。

在电影中,静止的颜料和色块在镜头的注视下突然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观众们甚至可以感受到梵高的作画过程。

随着他画笔的翻涌跳动,笔尖下的颜料也仿佛被注入了灵魂。

瑰丽明亮的色彩喷薄而出,无序但又充满力量。

就像是他的内心,他的广阔和混乱,他的不安与疯狂,都化作了镜头下的一帧帧画作,从模糊到清晰,既突兀又自然,在观众面前徐徐流淌。

在这部电影中,绘画艺术和电影艺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形成了完美的融合,展现了惊人的呈现效果。

而除了那些手绘的油画作品以外,影片同时也请来了多位演员,先由演员在绿幕前表演,进而制成动画,再由画家们绘制成油画作品,过程相当繁琐。

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同画家们细腻的笔触一起,为这部影片中的人物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而片名《Loving Vincent》,则是来源于梵高每次与他弟弟通信的信件结尾落款。

他的弟弟提奥,同时也是他的伙伴与知己,更是他绘画道路上坚定的支持者和资助者。

梵高的一生孤独而窘迫,经常因食不果腹而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即便如此,他仍踌躇满志,希望有一天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弟弟对于自己的悉心资助。

影片以两封书信结尾,一封是梵高写给提奥的书信,记录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旅程的起点;另一封则是提奥的遗孀乔向阿尔芒寄来的感谢信,信中同样记录了梵高的一段对于死亡的独白。

或许从这两封简单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窥见梵高的一部分真实内心,他的乐观与迷茫,他的孤独和憧憬,他的渺小与伟大。

也许所有的文字都难以描绘他所经历的苦难,但至少他笔下的颜料能够不断跳跃舞动,不断渲染开来,化成那夜空中闪烁的明星。

歌曲《Vincent》中有一句歌词是:“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是啊,这个世界根本配不上一个如你般美丽的人。

众生的喧嚣在你的痛苦面前不值一提,而你的沉默,一如那燃烧的向日葵,明艳夺目;又如那璀璨的繁星夜空,梦幻迷人。

向日葵

星空 原文发表|后窗 公众号(ihouchuang) 正文有少量修改,原标题有改动。

 9 ) 考证一下《至爱梵高》有多忠实

《至爱梵高》故事层面的想法不错,以阿尔芒·鲁兰(Armand Roulin)替父亲去Auvers-sur-Oise送信作为麦高芬,快速回顾梵高从巴黎到阿尔勒到Auvers-sur-Oise的人生。

《至爱梵高》的阿尔芒就相当于《公民凯恩》的玫瑰花蕾。

梵高在阿尔勒居住的一年多被认为是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时期——仅仅是没有其他时期那么不堪罢了——很多名作都在这个时期完成。

在阿尔勒他和一个叫约瑟夫·鲁兰(Joseph Roulin)的邮差相熟,梵高给鲁兰一家画了很多肖像。

《至爱梵高》选取约瑟夫的儿子阿尔芒作为穿针引线的角色,角度很刁钻。

史料记载梵高对约瑟夫的评价很高,约瑟夫也很看重梵高的才华,除此之外梵高和鲁兰家族其他人并无过甚交往,因此阿尔芒知道梵高是谁,但并不了解他,在Auvers-sur-Oise他是外乡人,这些人物传记天然地为他探寻梵高生命最后阶段的谜题给出合理动机。

Auvers-sur-Oise是梵高生命最后不到3个月时间的居所,在这里他和保罗·加歇医生(Dr. Paul Gachet)密切来往。

《至爱梵高》阿尔芒遍寻梵高在Auvers生前接触过的人,希望更多了解梵高生命最后阶段的经历。

这个需求在故事中被具体化为:希望了解梵高的死因。

这是影片类型化的有效方式,因为清晰的线索,和清晰的类型一样,更能方便普通观众在看片时追踪故事走向。

我对《至爱梵高》最直接的观感是“忠实”。

至于“忠实”到这个程度对于电影本身是不是好事,各有各的看法。

剧本很注意忠实于各种事实和假说,比如阿尔芒一直和所有人强调“梵高是他父亲的朋友”——这是剧组告诉观众“梵高只和鲁兰家族的父亲相熟”这一事实的方式;加歇医生对阿尔芒说“你的父亲是一个拥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灵魂的南方伟人”——梵高在书信里提过约瑟夫长得很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故事开始约瑟夫和阿尔芒聊起高更(Paul Gauguin),聊起梵高把耳朵切下来当作礼物送给了妓女——高更和梵高的决裂是梵高在阿尔勒的重要经历之一,实际上梵高不是亲自,而是把耳朵寄给了他和高更经常光顾的那个妓女。

剧本也把近几年重新被热炒的“梵高他杀假说”放进来,甚至设置为主线里最重要的一个矛盾,意图以此牵引故事推进。

剧组可能觉得接近历史真实的最好方式就是,采用处女座式穷举法把所有假说都包含进来,假说的可信度可能并非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另外他们也在一些小处疏忽了对于事实准确性的把控。

加歇医生很刻意地对阿尔芒说“父亲逼迫我学医”——实际上加歇医生的父亲是做羊毛行业的,他违背了父亲要求他子承父业的意愿,成为一名医生。

剧本是他不想学医,事实是他想学医,意思完全反了。

Ravoux旅馆老板千金对阿尔芒说“加歇医生当过军医,但他然没有把子弹从梵高身体里取出来”——加歇医生在巴黎公社期间的确是军医。

编剧可能只打算让这句台词代表角色个人立场,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强调一下,加歇医生是搞顺势疗法(homéopathie)的,他是心理医生,不是外科医生,他不知道怎么做手术很正常。

人物形象忠实于配音演员的脸,能看出是照着演员表演的录像画的。

影片场景忠实于梵高的画作,美妙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临摹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

阿尔芒去教堂寻找加歇医生的管家,教堂场景临摹自梵高的名画《Auvers的教堂》;加歇医生等着和阿尔芒聊天的出场镜头,和梵高画的他托着腮帮子的肖像一致。

阿尔芒走过田间小路,身旁飞起几只乌鸦,样式和《麦田群鸦》一致,等等。

《至爱梵高》太在意把尽可能多的信息塞进剧本里,以至于故事看上去并不连贯,更像是碎片化的场景拼贴。

与其说是剧情片,不如说是纪录片,或者说是幻灯片。

且不论这些身处Auvers的小镇居民是否真的了解梵高有一个早夭的哥哥,一个送信的南方人闯进他们的生活,三句话以内就开始针对一个不知名的死人经历聊得滔滔不绝?

相比之下我对待快递小哥的态度值得我反省。

为了给观众介绍梵高的生平,这些配角丧失了自己的人格。

上面提到阿尔芒的人物传记为故事主线提供了合理性,但是故事能够立起来,不可能只靠麦高芬的合理性,其他人物、故事本身也要遵循一定的逻辑。

故事的缺陷可能和影片形式有关系,100多位画家用临摹梵高的方式绘画,这种复杂程度不允许剧组以故事为基础打磨绘画阶段的工作,就算画完之后发现故事需要改进,也很可能有心无力。

本片另一个特点是梵高从侧面被塑造成了强人格,影片着重强调他对自己成为大艺术家寄托强烈渴望。

影片表现这一观点的方式是阿尔芒坐马车回到阿尔勒——他经过的外景地临摹自《阿尔勒的红葡萄园》,这是梵高生前唯一卖出去的作品——,在马车上他阅读梵高的一封信,此处配有梵高的独白:What am I in the eyes of most people - a nonentity, an eccentric or an unpleasant person - somebody who has no position in society and never will have, in short, the lowest of the low.All right, then - even if that were absolutely true, then I should one day like to show by my work what such an eccentric, such a nobody, has in his heart.这封信真实存在,写于1882年7月21日,梵高29岁,人在海牙,刚开始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

探寻梵高37岁自杀原因的《至爱梵高》拿这封信作结,情绪上是逆势的。

他曾经年轻气盛,或者说是意气用事——其实在那封信的其他地方梵高提到了自己情绪很不好——,但37岁时的梵高已经备受折磨,对自己充满自信只是情绪反复过程中一个偶发的状态。

而Maurice Pialat的法语电影《梵高》(Van Gogh, 1991)主角并没有在台词中刻意讲述梵高的背景信息、复述自己的书信,但无论发疯还是创作,他都表现出疲软、唯唯诺诺、怀疑自己、得过且过、及时行乐的弱人格。

看过《至爱梵高》以后,莫里斯·皮亚拉的《梵高》就是不能错过的对比电影了,两部电影都关注梵高的葬身之地Auvers,角度完全不同。

前者注重塑造梵高本人的人格,顺带提及梵高生命中其他时期一些重大事件,配角都是功能性符号;后者注重复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早期的生活风貌——梵高逝世于1890年,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血腥的一周”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当时的法国人来说刚刚过去20几年,也就是站在我们现在这个时点回望香港回归的感觉,他们对于这些事件的感受被写进了影片——,没有纪录片式的台词,梵高本人的故事极度去戏剧化,他似乎只是影片的麦高芬。

遗憾的是《梵高》并没在电影观众中获得与其价值匹配的关注度,也许是台词过于口语化,外国人很难听懂的原因。

本片入围了1991年戛纳影展竞赛,波兰斯基领衔的评审团非常喜欢另一部竞赛片《巴顿·芬克》,把金棕榈、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三项大奖都给了它,《梵高》被冷落了。

代表法国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梵高》也未能获得提名。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83785640997898

 10 ) 回归群星

凡高如流星般划过,又回归了群星。

他短暂的绘画生涯留下了上百幅作品,生前却未曾受赏识,后世却尊他为现代艺术之父,大概是种补偿和致敬吧。

我想想,我有什么凡高记忆呢?

也许一点是我更喜欢的译名凡高而不是梵高,大概因为相对好写一点。

记得爸妈在荷兰玩的时候也参观了凡高博物馆,买了本纪念的小画册。

画册设计挺有趣,有种拼图效果,比如播种时的太阳同时也是台球桌上的灯光。

还有本中文的小画册,收入了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品。

我喜欢翻小故事看,也喜欢找各种自画像和向日葵。

高中时,美术老师放过一版凡高传的片段。

我记得文森特与高更的冲突,在麦田中看到不详的乌鸦。

我当时可不知道,电影改编自欧文·斯通写的传记小说;有的翻译是奇怪的“欲海浮生”,更通用的还是“渴望生活”(也通过村上知道欧文),导演是明奈利,凡高更是柯克·道格拉斯,奎因因高更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

当然,也在美术馆或者博物馆看过凡高的作品,不过更容易被他人的作品吸引。

所以我也算断断续续了解了文森特,还有提奥·凡高的生平故事。

要说对他的作品,可能称不上喜欢,顶多会表现些赞叹。

文森特画了大量肖像画,从意气风发,双眼和火红的头发胡子一同燃烧,似乎急于向世人展现艺术的火焰;到颓唐,称得上惶惶如丧家之犬,为自己的艺术前途迷茫。

倾注心血打造的油画动画《挚爱凡高》也让我好奇。

记得此前有部奥斯卡最佳短片动画得主是精美玻璃水彩画《老人与海》,油画的工作量恐怕还有更大。

故事切入角度有些怪,并非以线性结构讲述凡高的生平。

开篇,是凡高自杀的一年后,邮差先生的儿子为送一封刚发现的文森特致提奥的信,去了巴黎。

后得知提奥已悲伤去世。

他在与其他认识文森特的人交谈中,了解他的经历,尤其是神秘的自杀事件。

油画动画称得上是美妙,仿佛文森特笔下的繁星在画布上流动,他的诸多作品在银幕上再度闪光,画笔下的人物也可以讲述他们与文森特的故事。

可以说,这是费心血的艺术品。

电影本身其实是个侦探故事,从不同人话语中重构凡高的最后时日,并由此讲述他的激情、爱,或者说对生活的渴望。

文森特本人并没有正式出场,仅在碎片般的回忆中探求个人艺术的真正价值,却逐步被生活的重担和自身的压力达到。

也许因此他愈发热情地将他对万物的爱倾注到画布上,在画中燃烧炽热的爱。

一些人眼中,他是恶魔,怪人,但另一些人认为他是大艺术家,天才,木讷的好人。

小卢兰并不喜欢凡高,也对艺术不感兴趣。

要不是听老卢兰的话,他不会踏上旅程。

他的行程,从小了说,是理解父亲的苦心,父子相互理解,一面则是认识天才的悲剧和伟大。

与其关心他是怎么死去,不如关心他如何活着,如何燃烧自己的艺术热情。

“画上的星星那么明亮,但四周都是空虚和寂寞。

”这句评论可能正是文森特生活的写照。

他不过是个无名之辈,却以画作“要人们看见我这么一个无名之辈心中住着灵魂。

”他仰望着星空,渴望以绘画触及星辰。

引用的文森特致提奥信件非常优美,如诗歌一般动人。

不过,故事本身是否单薄?

一个半小时不算长,不过油画看久了自然也会疲劳。

而且这个侦探故事是否能撑起“爱文森特”这个话题?

有些小故事虽然绘制精巧,是否只是激情的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并未触及更宏大的关于艺术和美的话题?

还看到有评论认为众画家绘制自然辛苦,值得称道,但这种机械化的绘画是否有悖凡高的创作?

他正经的绘画都没学过,自然不会刻意画自己的风格,那么动画后的画家是否只是为了致敬而作画,而没有什么“创作感”?

动画自然还有瑕疵,但美妙的绘画仍是银幕上的美景,这么耗费心力的影像,也足见致敬之诚意。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短评

美不胜收!

8分钟前
  • WellIgotone
  • 力荐

观影有点眩晕

11分钟前
  • 小宝君
  • 还行

抱有太大的期待...反而觉得最后有点落差了。不能否认的是电影背后的卓绝创意和辛苦努力,呈现了可能在我的观影生涯里都难得收获的观感,但本身基于案件的故事却实在有点薄弱。后半段关于艺术和死亡讨论和响起的Vincent大大的加分一下...油画下的Chris O'Dowd变得更加可爱了呢,好想买一幅画他的油画!

1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冗长的眼花之后,再听到最后的音乐响起时,还是泪崩了。

18分钟前
  • 南笙
  • 推荐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梵高真是温柔的人QAQ 想揉揉他的头发

20分钟前
  • 力荐

去读一读《亲爱的提奥》吧,这部电影真的太丑陋了。

25分钟前
  • 毛舜禹
  • 较差

我在这种创作理念上具有高度重复性的作品中,既看不到艺术也看不到梵高。

29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较差

梵高的画作十分迷人。

31分钟前
  • 尽欢
  • 力荐

别再问梵高为什么死了。不如问,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人,怎么能不死,指望什么活?在这个凉薄世间,把自己的骨头血肉燃烧殆尽换取的热量,能撑多久?说梵高式画风10分钟看厌的人,您看什么画风才不犯厌?说故事平淡无味的人,这是基于真人真事的改编,您还期待怎样的轰轰烈烈、新奇狗血、惊天翻转?

3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最大的争议也许在于,有没有必要将原作(即便复制品)的油画赋予运动?进一步说,我们是应该拥抱这种视觉创新(水墨动画《山水情》其实早是先例),还是做保守的电影原教主义者,怀疑其存在的意义?这也许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归结到喜欢与否的主观判断。而我愿意选择前者。

36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40分钟前
  • 虚弱橙
  • 推荐

这根本就不能是电影。画面上每秒12帧,毫无细节可言;剧本上又强行搞了个看似悬疑的故事,更何况是真人演一遍再花多少多少年把它画出来,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这就是一部适合看剧照发朋友圈的“电影”。

45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看着睡着了,我的醒着时间段我给满分,差不多五分之一时间

46分钟前
  • MHP
  • 很差

希望儿童电影院能够普及,这动画带自己家幼儿园的娃来装什么b,想不明白。

49分钟前
  • 程静言cy
  • 还行

抖得我难受

53分钟前
  • 噢还有
  • 较差

完全形式大于内容,真人拍摄再转油画初看确实很惊艳,但长片通片分不清画面层次和细节很容易审美疲劳。对比画面,剧本完全没传达出美感和诗意,也没有对梵高精神实质的表达,罗生门做得多余。

57分钟前
  • 蜉蝣
  • 较差

从哪找来的这个Vincent演员啊

1小时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非常失望!完全就是转描动画 连变焦都保留了 尤其是闪回部分的黑白影像极度photorealist 梵高自己看了会气死吧 完全用摄影电影影像来讲一个跟摄影单视点图像对着干的画家传记 请不要用「100多位艺术家纯手绘制作」这种噱头 根本是转描能叫手绘?故事核心即死因罗生门最后得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感悟」

1小时前
  • sirius_flower
  • 较差

可以说是严重过誉了,为什么不就在美术馆里放一放,梵高虽然被拍过太多次故事应该是依然动人的,本片选择了走破案故事线这个标新立异我不是很懂

1小时前
  • Sailor Meow
  • 还行

不谈内容。单就技术上而言,它不是动画。特别是黑白部分,让人思考不出这样花费巨大人力把实拍影像用油画描出来的意义(当然,从商业投机上讲,它是具有意义的,精准定位了叶公好龙的观众),画家充当了苦力而非创造者。导演并不理解动画和实拍的差别(他自己都说没太大差别),而这差别正是亚历山大彼得洛夫的油画动画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也是动画为之动画的原因。

1小时前
  • 太阳的倒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