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福,你是我的贵。
”这是电视剧《福贵》里福贵在他老婆家珍临终前说的一句话。
看过余华的《活着》的人都知道,那里面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命运曲折得有些离奇的人。
在他把自己最亲的人:爹、娘、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一个个送走后,岁月的沧桑与无情似乎已把这位垂暮老人削磨得心如静湖。
在他眼里,现在的阳光与几十年前他当地主少爷时并无二样。
有人说人不能只为活着而活着,但在《活着》里,我们看到的是,活着不为活着,还能为了什么?
福贵并不聪明,要不然他何以被龙二设下圈套输掉全部家产。
他也没什么理想,早年他还想通过赌把他爹年轻时输掉的那一百多亩田赢回来,但后来他竟把家里剩下的一百多亩田也输光了。
失去了荣华宝贵和贵人身份的他终于幡然醒悟,他最大的理想是家人平平安安地活着啊!
在福贵生活的年代里,个人命运与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那些动荡起伏的岁月里,并不聪明甚至十分弱小的福贵处处躲闪着时代的噩运,他没有能力保护好家人,虽然他尽了全力。
他的女儿因为没钱及时治疗成了哑巴,他的儿子被人抽血过多死了,他的妻子因过劳成了半个废人,生活的艰辛与恶劣的历史环境一次次地压住了他未曾高昂过的头。
在他的生命里最大的愿望,我们在读这部小说时寄予的最大希望,恐怕也只能是他们一家人能好好地活着。
人活在历史里,个体与历史其实就是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
原著《活着》和经改编后的电视剧《福贵》都只把视角和镜头浓缩到了小小的徐家川。
那片有着几百亩天下闻名的贡田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其实与我们相距并不遥远,丰饶的土地上孕育的并不一定是幸福。
历史的命运、人类的欲望将我们折磨得惶恐不安。
我们没有理由去原谅和可怜那个赌徒福贵、败家子福贵,但我们却无法拒绝那个散尽千金家产而后重拾亲情的丈夫福贵、父亲福贵。
情感是什?
亲情是什么?
福贵的一生给了我们答案。
或许我们根本不用去关心这个人的经历,即使他真的存在。
但在家珍眼里,福贵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眼里,福贵却是如天一般大,天一般高,就像福贵希望他们好好地活着一样,没了福贵,他们的生命也不会完整。
很多作家在写小说时往往追求一种史诗般的结构,华丽刺激的场景。
但他们往往适得其反,虚浮空洞的幻想注定他们的作品会随岁月灰飞烟灭。
而《活着》却用了仅仅八万余字的篇幅,通过一个干枯的老人絮叨的回忆这样简单的结构为人们描述了一场令人叹息、深思的生命之戏。
正如余华在序言中写的那样:“……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
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作为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人,余华做到了这一点。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单纯的美好”,不幸与不公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伴随幸福与快乐拥在我们身边。
而其实大多数时候,不幸与不公正是来自幸福与快乐对我们的麻痹。
追求一种简单的活着或许是一种懈怠,但人生的无常变故最终会告诉我们孰重孰轻。
这恐怕就是福贵在家珍临终之际,在饱受了那么多人生磨难后还能如此豁达地对她说“你是我的福,你是我的贵。
”的真正原因吧。
没有史诗般的结构,没有华丽刺激的场景,《活着》却能如此深刻地震动我们的心灵。
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天下皆知的荣誉,活着却能让我们如此迷恋这个世界。
《活着》的意义早已超出通过描写平常人生来说明人生意义,它更让我们涌起了活着的无限勇气,无论是败家子、赌徒、罪犯还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了对生命的渴望,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
电视剧《福贵》是我多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影视作品。
从剧本的改编上看,不仅尊重了原著的思想内涵,从故事结构和人物描写、人物语言上复原了原著那种黑色幽默的特点,剧中大量的对白都是从原著丰富深刻的人物对话中直接引用过来的。
为了更适应当代观众和丰富电视剧作品的观赏性,编剧谢丽虹对原著作了一些改编,我认为改编中有三处地方尤值赞赏。
第一是全剧中穿插了花鼓灯这一民间舞蹈,花鼓灯在剧中起了福贵与家珍的爱情的桥梁作用,福贵的女儿凤霞长大后对跳花鼓灯的天赋舞艺,补偿了一些凤霞这个角色因聋哑的缺陷。
另外优美的花鼓也让徐家川增添了很多美好的色彩。
第二是增加了凤霞与体育老师胡老师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段剧情不但丰富了徐家第二代人的情感经历,也象征了残疾人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和机会。
另外胡老师而后在文革中的经历和文革后对土地改革的探索也渲染了劳动人民的困惑和切实需要。
第三就是全剧末尾留下了苦根,这个在原著中也被吃豆子撑死了的小男孩,让整个故事在最后保留了希望的种子。
使观众对苦根寄予了重振徐家的希望,希望他能延续徐家重新“由一只鸡变成一只鹅,再由一只鹅变成一只羊,最后变成一头牛”的中兴故事。
避免了故事过于悲剧,导致观众反感的局面。
以上三处改编是原著里所没有或者不符的,我自己看了电视剧,又看了原著之后,觉得这三处改编尤其成功,使整部电视剧既尊重了原著思想,又提高了作品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
剧情发展方面,前面几集讲福贵如何与家珍相恋,如何败家,如何气死他爹,让人看了就像在看一部活的人间喜剧。
再现了中国最后一代封建地主弟子的那种荒淫生活,这些真实的剧情让我们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也使当代人清晰地了解了那个时代中国病萎的真正原因。
后面的剧情中福贵破产后租地自己种当起了农民,以及解放后一家人如何艰辛生活,也很真实。
很多看了这部电视剧的老年人都说和那时的现实生活十分吻合,全无捏造之处。
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动荡艰辛的岁月是这部电视剧的最大特点。
当然整部电视剧的导演和演员也十分优秀,虽然都不出名,但功底很强。
尤其是演福贵的那个演员,把一个普通平常甚至有些傻气的福贵演得活灵活现,既能演出年轻时的好逸恶劳和颓废败家,又能演出破产后的勤劳朴实和至情至性。
还有在劫难中的种种痛苦与惶恐,这些都是十分了不起的。
演家珍的演员也准确地演出了中国传统女子在父权、夫权压迫下的那中唯命是从、忠贞与贤慧,以及解放后妇女自主意识的提高。
听说以前张艺谋也拍过《活着》的电影版,我没看过,但其实这是一件好事,免得破坏了我对《活着》的好印象。
因为要真正拍出这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精神文化艺术品,不要指望张艺谋。
福贵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死去了,但福贵还活着,或许,至今他还“活着”。
2006/09/07
第一次看这部剧是11年前了,今天偶尔翻到,心头一震,很多情节依然历历在目,《福贵》,原来我还记得你!
《福贵》是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一部电视剧,这部小说还改编了同名电影《活着》。
今天,我不谈小说,也不评电影,只说说我10年后还记忆犹新的这部《福贵》,这个福贵。
徐福贵,地主徐老爷的独子,徐少爷,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喜欢男扮女装唱花鼓灯的无赖,偏偏娶了城里粮仓老板陈掌柜的女儿,上过洋学堂的眉清目秀的淑女陈家珍。
娶妻生子后的徐福贵依然本性不改,不只贪玩,还好赌,直到赌光百亩贡田和全部家产,气死了老爹才醒悟,生活原来可以两个样。
从少爷到佃户,徐福贵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为母亲买药途中被抓壮丁,死里逃生后回来,母亲已不在,女儿凤霞生病后变聋哑,儿子有庆帮人输血过多死在了医院。
女婿二喜在做爹的当晚掉进河里再也没有爬上来,女儿凤霞随后在工地出事而亡,妻子家珍因劳累过度、营养不良犯了软骨病,也先他而去,最后只剩下外孙苦根和一头老牛陪他活着。
(小说里连苦根也吃豆子被撑死,结局悲到透凉彻骨,没有给福贵任何活着的希望。
) 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福贵的一生也跟着艰难起落,对他和他的家庭来说,只要活着,就是快乐。
这部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我不必论述,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虽没经历,但并不遥远,也不陌生。
说说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和片段吧。
一个是福贵家村口的那段只能容一个人过的独木桥样的河坝,出村进城都要经过它。
福贵进城跳花鼓灯、福贵迎娶家珍、福贵挑着一担铜钱还赌债、有庆上学后不归路、二喜失足处……这条狭窄河坝几乎贯穿了福贵的一生,每次经过都是小心翼翼、颤颤巍巍,仿佛一不小心就活不了命。
一条河坝,一辈人生,再窄也要小心走,再难也要认真过。
二是两个情节。
年轻时还是少爷的福贵,逃学、逃打都是家里的长工名叫长根的背着他跑,连走路都懒得走,活生生一个娇生惯养、不学无术的泼皮。
中年福贵,家破父亡,食不果腹时,毫不犹豫地背起了逃荒行乞投奔他的长根,告诉他:“有我吃的,就不会少你一口”。
无论是他背你,还是你背他,感动我的不只是你们之间的主仆情分,而是你们都还活着。
三是一块红手帕。
家珍临终前从怀里掏出一块红手帕,这是福贵当年跳花鼓灯时留给她的,家珍说“我现在知道你当年为什么要把这块手帕给我,你是留给我擦眼泪的”。
凄风苦雨几十年,为他生儿育女,又一个个失去,少爷也好,无赖也罢,富贵也好,贫穷也罢,这个女人就这样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跟了他一辈子!
福贵说“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贵”。
福贵又跳起了花鼓灯,阴暗的小屋里,从窗口照进的光正好打在那块红手帕上,格外耀眼……
240916:福贵因为赌博把100亩贡田以及徐家的大宅院抵给了龙二,龙二成了地主,福贵成了佃农。
解放军来了之后,打土豪、分田地,把龙二的成分划分为地主,没收了龙二的全部财产,并且枪毙了龙二。
而福贵则被划分成了贫农,得了五亩地。
龙二被枪毙前对福贵喊道:“福贵,你记住,我是替你死的”!
此真乃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
普通人的愿望和努力在时代变革面前不值一提,顺应时代的变化则能够生存和发生,违背时代的变化则要毁灭或削弱。
电视剧里富贵的人生仁慈了很多,更多的不幸是因为在社会底层而受到社会洪流的裹挟不得不在其中翻滚,改编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不同性格和特色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在这些人物中一点点折射出当时历史洪流的影子,最后都有一个归宿和结局,电视剧同样让人感动,小时看过一些,现在仍然印象深刻,在看第二遍时候也对于这些有着各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小说是在探讨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将各种存在的可能都一一击碎给人看,再告诉你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
电视剧更多的是将历史展现出来,将人物之间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在一起时候虽然有很多痛苦但那些好日子还是很让人开心和向往的,书中的痛苦一件接着一件,而在电视剧中更多的是放大了人物的生活开心快乐的日子,把历史中好的地方放大,把书中苦难的地方附加上更多的历史意义。
在我看来电视剧中想说的是即使有痛苦的日子但那些开心快乐的日子也在不会因为痛苦而蒙上灰尘,更多的痛苦是由于历史原因引起的,没有历史命运左右的人们生活是很快乐的,现在我们在一个好的时代,应该更快乐的生活。
早期福贵的不争气,中期的悔改,后期的安稳,都让人看的时候很感慨有庆死的很冤,当事人不知情,老师不知情,按理就该让医院承担责任,却在一次次推阻中困难重重二喜死的冤,回家报喜就被河淹死了,明明刚刚要好转凤霞死得冤,本来可能生活会一步步走向新时代有些人说是福贵的锅儿女背,我认为不对,富贵有错,但也自己吃苦果了,有时候人的命会被时代裹挟,不由得个人扭转,富贵一生过得忐忑,却也圆满,有儿有女有爱自己的老婆,有一处田地,活的比他当地主要滋润的多,当地主的他完全没有魂,哪怕娶了陈小姐,也不去珍惜,被龙二和潘家骗去整个身家,却也因祸得福在后续活了下来,几番运动下,儿子去世,女婿去世,女儿去世,老婆去世,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他至关重要的人,他会不伤心?
不,只是他需要挑起担子,他要为孙子而活下去,徐家需要他,他的心里有一个梦,梦中鸡变成了鹅,鹅变成了羊,羊逐渐变成了牛,生活就这样有了盼头从福贵身上有太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又有太多需要警惕的地方,看懂福贵,就有可能有福有贵
断断续续看了好多集的福贵,发现剧情如此像《活着》,才发现原来正是改编自它。
最后一集里福贵自语:“很多人都想不通,家珍怎么就跟了我一辈子。
”我也想不通,原来一直站在家珍的角度,觉得一朵鲜花阴差阳错地插在了牛粪上,还有点天妒红颜的幸灾乐祸,也算是自嘲吧,后来发现家珍对福贵那是一见钟情的缘分,福贵二字真不是虚有其表的。
昨天和一个朋友探讨男人怎样算成功。
我说,有个好女人跟着就算成功,但我们都不否认钱是男人的成功里不可或缺的元素。
就像严歌苓说过“男人一旦得意得势就想把日子过给别人看......就算他们失意的时候找回点自我,东山再起的时候又难保不再为别人过日子。
”大体是这么说的吧。
一直觉得福贵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心爱的家珍过了一辈子,哪怕她身体一直不好,需要福贵的殷勤照顾,能为心爱的女人鞍前马后本身就是男人最大的幸福。
而女人大概就相反的吧。
所以家珍也是幸福的。
正因为落魄如福贵,却得到了家珍这样一个好女人,并且能让她幸福,才会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个怎么看也算不上成功的男人怎么会得到幸福呢?
这就是福气。
把日子过给别人看何其简单,挣钱也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
如果男人能多追求点幸福,女人能多追求些成功,这世道就平衡了。
编剧太神了,加的角色没有一个多余的,改编的很好,跟原著相比,少了一分命运多舛,不,是历经人生的冷漠,多了一点希望,对于大多数爱大团圆的观众来说这个结局已经很好了全剧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人物塑造都是很立体的,在我之前看好多遍活着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演员演是怎么样,没看过张艺谋的电影,看了剧照,我觉得巩皇还有葛叔的气场不适合家珍与福贵,可能是别的角色印象太深刻了。
剧版我觉得陈创演得太好了,他完全演绎出福贵有一点单纯,没心没肺,但是又有点狡黠抖机灵,憨但是不憨厚(后期干活多了有内味了)大姐演家珍我其实有点不太能接受,因为摇晃的红酒杯太深入人心了,看下来我发觉她就是家珍啊!
她能发现福贵的特别,能勇敢掀开帘子嫁给他,能胸怀大物福贵都那么讨厌她还能冷静从根本解决问题,我最最佩服的是家珍的坚强,软骨病她也扛下来了,撑到了最后一秒,她可不止活了两个月,她还活了几年呢!
大姐在里面哭戏太好了,哭二喜那里我真的哭了,听到二喜被淹死她的情绪那里就铺垫很好,她真的很喜欢二喜,要不然怎么哭得那么撕心裂肺,让我想起了我伯母喊魂的时候凤霞在剧里面也是有蛮多CP的,胡凯,张健,还有罗医生,二喜。
胡老师和她真的差了点,也许不是,胡老师更在意的是自己,他喜欢凤霞,但是可能没有太爱,我能感觉到如果二喜是他,绝不会去山区独自痛苦好几年,不会拉过她的手后痛苦倾诉颜莉莉的死不是他造成的,他的心理包袱太重了,他也是很在意别人目光谈论的,他需要被拉一顿(有庆快来,你胡老师作妖了,快来冷落他一阵子!
)而二喜不同,他是瘸子但是他根本不care周围人谈论什么他只在意与凤霞有关的谈论,凤霞作为一个聋哑人,本来就是弱势一方,怎么去拉一顿胡老师呢?
如果胡老师没有被议论,内心谴责而逃走,他们在一起也不会很好的,至少不会像和二喜一样好,凤霞那一段日子是很幸福的,(虽然我是颜狗,对于二喜有时候对凤霞的亲密还是接受不了,略微)二喜很能考虑凤霞,买东西买全套,邻居推荐买毛线织衣服也是,如果他不是知道凤霞会喜欢并且会织的很好他会答的那么干脆吗?
这种男人除了脸身材这种在婚姻里根本不是很重要的东西差一点外,简直是完美,对周围也是热情洋溢,对妻子更加爱怜,又爱又怜,出手大方,工作能力强,脑子好使,心思细腻……哎呀二喜太值得夸了!
但是我们凤霞也是很好,学什么都很快,善良,孝顺,勤劳(这样概括太干了,但是她真的做得比这些形容词还要好)。。。。
突然觉得她跟胡老师也不错,她给胡老师洗衣服我尝出一股细水流长的味道??
张健也好,罗医生也好(这个难对付的就是固执的“恶”婆婆)凤霞演员王雪菁长得很好看啊,为什么没演戏了,她秉承了聋哑人这个概念,从头到尾没有出戏的时候,有很多高光时刻,她聋哑但是不瞎,也是心思细腻。。。
满仓也好,很仗义,勤劳,我还以为后面会变一点,至少自私一点?
但是,人,坦坦荡荡这部剧如果老实按原著绝不会这么精彩,小说其实你看好像在看流水账一样,就是很贴近生活,偶尔来点戏剧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导演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都是人而不是服务主题的工具人(小说也不是工具人哈)
经典呀……看一看怎么将电影150分钟拍成33集。
电视剧将徐父的200亩地变100亩解释为向村民的施舍。
但是福贵真的就是活该,唯一可怜的是孩子与家珍。
如果没有孩子与家珍,福贵再寒颤也无所谓…这样的孩子。
原来,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拼命的宠这个孩子。
感觉电视剧里面福贵转换的太突然了,昨天还是个浪子,今天就回头了……
莫名联动呢,宝莲灯里成狗了真的就怕这种电视剧的人物与自己建立感情,离开了真的会感同身受,真的会不好受!
说不同情,可是有怎么能接受呢?
好一个为了集体
这就是态度剧中哪一个人物的命运不是与wg有关?
而究其根本,就是某些中层gb始终没有以人民为中心!
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口头上的私人恩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表现的机会……“口上真的全是主义!
”我认为,也就是这一群投机分子,真的败坏了我d的名声
福贵被批斗
这就是口头上的主义吗这个队长,前脚刚刚说,我们是贫下中农的兄弟,后脚就说与他们说吧清楚。
不是兄弟吗?
兄弟之间为什么说不清楚了……看到了豆瓣上的一句话,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活着
还记得第一次看《福贵》的时候是在很小的时候,那时候跟着爸妈一起看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到现在长大了,拜读了余华先生的《活着》这部书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温了一遍这部电视剧,不禁使人热泪盈眶,感触颇深。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电视剧《福贵》通过讲述地主徐福贵跌跌宕宕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活着的真正意义。
饱经沧桑的福贵,经历了磨难的一生,从衣食无忧的富家少爷到最后一无所有的孤寡老人,在送走了儿子、女儿、老婆的他最后只有孤零零地与老牛为伴,然而他依旧是那样乐观且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
电视剧中则更是通过多次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与福贵乐观豁达的心境相衬托,着重突出了活着的意义。
即便经历过再多的磨难,生活给予我们再多的伤痛,也依然要有乐观豁达的面对生活的勇气。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的本身就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最大意义。
还好电视剧的最后,编剧保留了苦根的存在,不至于让福贵一个人孤苦伶仃, 徐家也还留有最后一份希望。
“他能把我们老徐家的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变成牛,我知道他准能。
”或许终有一日能有鸡变鹅,鹅变羊,羊变牛的那天,我们相信他能做到。
电视剧《福贵》所处的时代历经国共内战、土改、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新中国成立时期的重大事件,有人说福贵身上有那个时代的缩影,有人说福贵是时代的产物,但就我来说对于类似于福贵这样的农民的来说,远离城市的他们,有的只有“上面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遵从,他们远离政治中心,他们不懂文化,他们最关心的就只是粮食的收成问题,就只是一日三餐的温饱而已。
对于我们来说,对于类似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或许最大的福贵就是好好活着。
就像片尾歌词唱得那样:“福贵啊,福贵,谁福谁贵。
福在那无求,贵在实惠。
花鼓声声唱江南丝雨,喜怒哀乐听小乔流水。
五福临门是天上的花朵,大富大贵那只是铁树的花蕊。
福贵啊,福贵,啥叫福贵,福在平安,贵在滋味。
莫道是天上神仙就好,活在人间实在最美。
平常事,平常心,平常的人,好好地活着那就是百姓的福贵。
平常事,平常心,平常的人,好好地活着那就是百姓的福贵。
”
现在还记得结局,最后就只剩下福贵和小孙子。
女儿,儿子可以说都是死于非命啊,特别是小儿子,分明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却因为救人给人献血,自己失血过多死在了医院,本来可以有望成为大有前途的运动员啊。
生活真的太残忍了,几乎每次都是在看得到希望的时候,又给这一家人带来重击。
拍的真的很好,感觉就像是经历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代人的故事,其中的是是非非,谁对谁错又怎么能说的清楚呢?
每一个都是可怜人啊,所求多么简单,只是能够活着,只能说是时代的悲剧啊,和平不易,珍惜当下。
刚开始还不错 后来越来越瞎搞 为了悲剧而悲剧,牵强的制造事故制造悲剧,里面的好人全是活雷锋 坏人都只是有点痞而已 还胆小,无语
小说>电视剧>电影我也不知道我啥时候能真的“出山”做点什么,但一直感觉有种宿命般的况味在驱使真的使农民耕者有其田且富,真的使工人动则有其工且贵,真的使几千年跪着的中国人站起来
我还是觉得电影比较好看
除了在演技上尚欠润色,此作几乎全面超过了电影版《活着》
除了几个主要角色结局太惨以外,其他都合情合理,很真实。刘敏涛演技没话说。
一点不比电影差 却罕为人知 因为这个电视剧去看的书 拍的真好 📖写的更好
没那么苦了
一星送余华,一星送演员,导演的失败警示作用送一星,可以充分的告诉别人完全展开的样子。渲染过度。导演水平太低了,一点都不收敛,完全展开的剧情,完全发泄的情绪,拖沓至极,这在哪整来的钱过瘾来了。
和小说比多了好多电视剧原创人物,原创剧情。拖拖拉拉感情戏是难免的。跳着看最后矛盾冲突几集。还是拖拉,看不下去,比书差远了。
记得看电视放时,以为又是什么乡村爱情之类的无聊烂片,越看越熟悉,不就是余华的《活着》。说的电视剧,看着更有话剧的味道。也许是时代变了吧,认为比张艺谋的禁片《活着》更贴近原著。
难上加难
补标。小时候和家人在电视上看的
演福贵这个好猥琐啊 看不下去
节奏慢 看不下去
庆幸没有活在那个年代,不过,如今普通人讨生活也没那么容易,过去是雇农,佃农,现在是房奴,车奴,更有很多辛苦一辈子还奴不上的。
《福贵》是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一部电视剧。
天呐,我就觉得小时候看这部电视剧,小女孩喜欢上了她的体育老师
已经很贴近原著了 只是少了点原著的悲怆感 更朴实无华 比这两年靠吹的上九分的一些电视剧好多了
厌蠢
画蛇添足,罗里吧嗦。二十集的剧情硬是要凑个三十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