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笔录》是今年平遥电影节首映的小众剧情片,是导演郝飞环的处女作,拍完五年才得以上映。
故事发生在西南的一处小镇,全程用方言演绎。
在90年代,刑侦科技手段尚不发达,联防队长李立忠捕捉着蛛丝马迹,坚持探索连环杀狗案,无意中由此摸到了始终追查的父亲死亡的真相。
影片构成了几重反转,几次错抓才揭示杀狗与杀人的真凶,虽然有迹可循且比较容易猜到,在悬疑性上还是构成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在这样一个治安混乱的地方,联防队会为了私利收取罚款(保护费),会为了给上司一个看得过去的结案答复随便拉来替罪羊息事宁人,会鱼肉百姓建立工厂造成水祸。
影片看似在寻找杀害父亲的凶手,实则也在“弑父”,或者说对父亲祛魅。
主角李立忠提到父亲一直以全名称呼,可以料想二人的关系并不亲切,在探案与回忆的过程中,李立忠逐渐发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同时也发现父亲作为联防队长在乡镇里为祸一方的真实面目,而父亲这么做又都是为了给儿子攒钱铺路获得编制。
影片的最终真相是从一位傻子口中得知的,李立忠逐渐引导他回忆起往事。
这样的呈现与《河边的错误》有许多相似之处。
案发之处在坝上,也是水边;最终也没有给出确凿的答案;陷入疯癫状态的人物对真相的推动有重要意义;也是上个世纪的布景与色调。
然而上映不逢时,无论是关于社会的主旨深度、故事的悬念性还是刑侦案件的设计,《沉默笔录》都被《河边》艳压。
唯有章宇获得了平遥最佳男演员的表演能与后者抗衡。
除此以外,影片加入了符合西南小镇的神俗元素。
婚礼、葬礼、寿礼,中式恐怖为悬疑片增色,李立忠手持烟花筒当作枪追捕逃犯的设计更是精彩。
但仍有一些元素的添加与主题偏离较远,比如想要逃去深圳的女子,比如杀狗与杀人案的联结不够紧密,五处地点的精妙连环设置仅仅用一个傻子的随机行为来解释。
很惊喜的地方是结尾揭示真相的戴孝和哭泣的设计,以及全片结束后假假條的片尾曲响起的瞬间。
“人就是狗,狗就是人”,狗无辜地死去,人有辜地遭谴。
有的真相,为了剩下的人更好的生活,终究要被埋葬。
剧情略显平淡,但是章宇的演绎平添三分意思,而且这部里面没有胡子的他别有一番风味。
这部电影里面有些片段还挺有意思的,比如李立忠很多查案的场景我都觉得很美,黄色纸钱在空中飘飞,李立忠抬眼望去有些萧索的意味;还有李立忠跟女友的两个片段也挺好玩的,一个是事后他披着衣服慵懒随意,一个是女友骑着摩托车载着他,他的表情是好奇,很可爱一个人。
听了章宇对自己这个角色的理解,倒是对这个电影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说这个本来有生命力的人,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一切的不堪都指向他自己本身,好像李立忠自己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他的犬牙棱角一点一点被磨平。
最后他无父可弑,只能自弑,当李立忠最后坐在两个父亲的坟包之间时,他自己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坟包了。
章宇演了两个弑父的角色,一个宋浩,一个李立忠,宋浩的弑父更多的是一种被逼绝境的疯狂,他已经无路可退了,他的精神肉体都再也承受不了更大的风浪了,宋浩其实逃亡多年在外时,他并没有真正的成长,始终都还是那个十几岁在海边孤单看着浪潮淋着雨水的小孩;而李立忠弑父更多是追寻真相,追寻自我的意义,他寻找的是他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具体考证过《杀人回忆》到底对于国内导演产生过怎样巨大的影响,但一个肉眼可见验证的事实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在国内院线里就能看到一两部被影评人和影迷夸赞或吐槽致敬(照抄)《杀人回忆》的作品,且多以平遥、西宁这些面向年轻导演的电影节系作品居多。
仅以个人有限的观影经验来看,这串名单里就包括:《暴雪将至》、《黑处有什么》、《追凶十九年》、《东北偏北》、《河边的错误》。
所以,当又一部几乎凑齐了以上种种刻板印象的平遥系作品出现在院线里,事先我是并没有太多期待可言的。
但结果却是,电影中藉由一桩小镇凶杀案引出了对于利益和真相到底哪个更加重要的讨论,虽然在形式上也许不如前段时间热映的《河边的错误》来得花哨,但试图做一种严肃的主题探讨,这在当下本身便是值得肯定的。
一部试图致敬《杀人回忆》的国产电影里要有哪些关键词?
时间上要在并不遥远的过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点上要在封闭腐朽的环境(国营厂大院、偏僻乡村或小镇)、事件上要有一桩连环恶性凶案(每每都能留下蛛丝马迹,但每每都要功亏一篑)、角色上一般要有两个在性格和行事风格上截然相反的侦探,然后在剧情推进过程中完成角色互换(一个角色也可,最后换成走到自己的对立面)。
按照以上的模板来看,《沉默笔录》几乎是一板一眼的在套用《杀人回忆》,影片中诸如钓鱼执法式的土法侦查、紧张与诙谐感兼具的暗夜追凶,以及为了破案效率不顾事件真相的行事手法,都与《杀人回忆》如出一辙,至少在形式上看不出太多的亮眼之处。
不过,《杀人回忆》最迷人的地方从来不在于那几个用关键字便能概括的要素堆叠,而是在于它真的全部触及到了足以被称为经典的艺术作品所应达到的三个层次:美学上的讲好一个故事与形式创新(类型片的文艺化或文艺片的类型化);社会学或历史学上的展示(韩国沉默无声的八十年代);哲学上关于某个抽象概念问题的思考(真相是否真的存在?
追寻真相的行为是否有意义?
)。
在过往,大多数国内年轻导演在致敬《杀人回忆》的过程中,野心与能力都仅仅停留在了前两个层次。
但在今年的《河边的错误》与《沉默笔录》里,不约而同地,两位年轻导演都绕开或回避了社会学方面的内容(时代背景在两部电影里都并不是导演刻意强调的重点,选择屈折与寓言化的隐晦表达,这显然是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是试图去通过故事直接做某种形而上层次的讨论,去表达他们个人对于真相本身以及追逐真相这一行为的看法。
显然,《沉默笔录》并不是那种典型的探讨道德焦虑道德困境的作品,而且在那个写满讽刺无奈的黑色结局里,已经流露出了导演本人明确的态度,那就是年轻人终究无法战胜环境,他们的成熟便意味着自己的死去,他们试图在精神上弑父,甚至事实上已经成功弑父,但最终却成为了父辈合格的继承人。
相较于《杀人回忆》最后落脚于一种不可知论与虚无主义,《沉默笔录》则指向了这样一个两难问题:追求虚伪的和谐,实现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与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用不堪入目的污秽事实摧毁所有的秩序与认知,到底哪个才是更道德的?
在侦破凶案,寻找父亲真实死因这条明线外。
《沉默笔录》在冰山下埋藏了一条儿子试图在精神上完成弑父的暗线,而这条暗线则可以被称为充满讽刺和黑色幽默气质的小镇版《哈姆雷特》。
章宇追查父亲死亡真相,本质是想用自己信奉的黑白分明真相第一的价值观去取代父辈信奉的维持平衡利益第一的价值观。
影片结尾是相当值得玩味的,章宇通过疯子二陈得知了父亲死亡很可能和继父有关,但不久后继父在洪水中意外身故,他在整理继父遗物时意外发现了继父和母亲多年前的合照。
虽然影片并没有明确暗示,但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周胜奎才是章宇的真正生父!
章宇为了给自己所谓的生父李保国报仇,暗地里害死了周胜奎,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事件的真相,但最后却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骗局里。
章宇看似完成了弑父,余生却要按照两个父亲李保国和周胜奎(名义上和血缘上的)的生存方式接着活下去,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即便之前的猜想并不成立,周胜奎并不是章宇的生父,周在片中扮演的也是章宇精神父辈的角色,是章宇所反感的价值观在现实世界中的具现。
在侦破过程中,周胜奎一步步引导章宇相信了一个虚假的事实,而且让章宇自己说出口:父亲李保国是个贪恋金钱的恶人,杀人的是砂厂老板,旁观的是傻子,砂厂老板灭口未果被傻子反杀。
这样的事实成立后,周得以登堂入室,顺理成章成为章宇的继父,章宇父亲之死有了所谓的真凶,小镇的连环杀狗案凶手落网,章宇解决了编制问题,一切矛盾顺利解决!
章宇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相。
但最后疯子二陈在精神病院的陈述让故事反转:父亲是周胜奎和蒋子隆联手除掉的。
但还没等章宇决定是否要继续追究真相,周在山洪中意外身亡,这样周便以英雄、继父而非杀人犯的身份走完一生。
事已至此,章宇即便明白周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又能如何呢?
难道他要让这个已经近乎分崩离析的家庭彻底毁灭?
难道他要放弃自己好不容易换来的稳定工作?
难道他要公开承认自己过往所做的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
如果追寻真相意味着生活中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那么追寻真相的意义又在哪里?
他活成了父亲的模样——利益至上,和谐至上,用欺瞒来维持面子的过得去,真相是什么?
有谁真正关心。
事已至此,时已至此,索性不如就将错就错的糊涂活下去。
如果探究真相换来的是两败俱伤多败俱伤,那这真相不去追寻好像也没什么,不是么?
简评:近段时期影院最佳!
购票时买的是《野犬笔录》,取票时也没在意片名,就进场了。
结果电影一播放,怎么是《沉默笔录》?!
于是这一分钟,我低头查看手机订单和纸质票据,才确认没进错影厅。
这新名字大概是被迫改的,一下子失了特色,过目即忘。
因为没有预期,现场观感还不错。
章宇再一次饰演小镇青年,很对味儿。
方言加分。
故事不复杂,算不上悬疑,不需要多少推理,只是前半程的风格有些不讨人喜欢的故弄玄虚。
后面就好些了。
如果说《涉过愤怒的海》是从父母的角度讲两代人的关系,那么本片刚好反过来,是从儿子看父辈,且刚巧都有“野蛮式教游泳”的桥段。
“精神弑父”的父子线,章宇贡献了很出色的演技。
配角也挺出彩。
儿子的感情线不太好看,或许是功能性的(通过女友,展示另一种人生轨迹),或许被删改过。
埋了多年才上映的片子,估计都没少删改。
片尾字幕照例昭告惩恶扬善的官方结局,我猜这很可能不是剧本原来的走向。
甚至主角未来的路往何处去,都不一定。
毕竟这个镇子不会因为灭掉几位“父辈”而突然变得光明。
音乐很棒。
片尾字幕看到许多乐器是同一个人演奏的。
牛啊!
很开心看到年轻导演的创造力!
虽然稚嫩,至少言之有物。
其实故事开始和结束都比较荒唐,但不要怕,但凡此类的电影,在片尾字幕中都会交代得明明白白,不是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已经得到妥善解决。
所以,面对故事里头的一切奇葩事情,当古老的故事看就行了,特别是当下的年轻一代,可以看个稀奇。
开场,章宇就是正义感爆棚,收费,也要合法征收啊。
潜台词就是,有人,没有合法收费。
这种情况,其实太正常不过了,小编就亲身经历过。
你想要问个明白,这是啥费用,究竟合不合理,文件在哪儿,负责收费的压根就不理你,对于这种好奇宝宝,只会使用一种方法。
而当内部人员出现了“正义感爆棚”的家伙,带队领导也是有对付的办法的。
你给发工资吗?
收费的人也是人啊,也要养家糊口啊,你不收费,喝西北风去?
一招发动群众斗群众,就可以让你迅速瓦解“正义感”。
在一个队伍里头,你不合群,那就是边缘化的那个,很快就被清理的那个。
联防队,这个团队当下大概不太存在了,但类似的桥段还是不断重复发生的。
为了应付检查,能折腾出什么幺蛾子来,这个问题,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出来。
鉴于,上下一心的卖水果,整齐划一,卖相好,是检验成绩的唯一标准,至于是不是合理,哪个理你这个。
再说了,检查组不就是看你个态度么,平时啥样现在还啥样,怎么能体现出检查组的尊贵呢。
正义感爆棚的章宇,在这种“妥协”下还在坚持。
但女朋友坚持不了,哪怕是宇宙尽头,也得坚持考编啊。
所以,女朋友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没水平。
想要保住饭碗,就得拼命表现。
章宇为了能挣个编制,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然而,做事和做人,这绝对是两回事儿。
埋头做事儿的人,向来被抬头说话的人压制。
特别是,当什么事儿都讲个“程序”时,那种无力感是妥妥的。
这个人,心里头憋着太多的事儿。
这绝对不是什么好苗头,为太多的“为什么”,会让自己迷失在“为什么”里,该糊涂的时候,糊涂一点,没关系的。
难得糊涂嘛。
但是,联防队总是要就地解散的,总有人需要成为这场变革里头的牺牲品。
这个黄毛,从头到尾看起来都不像个好人,到了该来的时候,当然是要被清除的,一个管理不好自己发型的人,当然不适合待在队伍里。
抱怨,也没有用。
而章宇,终于如愿以偿的穿上了制服。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接下来,就看他怎么“操作”了。
故事里头的案情,相当的儿戏。
大概导演也没想正儿八经拍成悬疑片,当成文艺片来看,其实也很不错。
当然,最好是当成猎奇片来看,不要对照现实,乖乖的听“片尾字幕”的安排,那是最好的了。
起先吸引我的是一张海报——画面中,章宇侧身面对镜头,后面是双手交叠形成的狗影,乍看之下,主人公仿佛在被狗追逐,好似下一秒就会被咬到。
故事因狗而起,但和狗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故事中那些曝尸荒野的狗其实是一种巨大的隐喻,映照着我们惨痛的个人命运。
在一个封闭和蛮荒的地带,“狗就是人,人就是狗。
”
父与子的命运轮回,真相或幻影章宇饰演的李立忠是一名年轻的联防队长,这是一个很小的职务,他能独立处理的事务颇少。
在平西镇出现了连环杀狗案后,他敏感的察觉到这一切和父亲的“意外”死亡有关,于是他开始调查,开始穷追不舍。
我喜欢里面父亲“还魂”,隔空和儿子对话的几个场景。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的了解父母,也认为父母不了解我们。
这部片子在讲述父子关系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展现一种无法逃开的命运。
周围的人都告诉李立忠,不要再追查其父亲的死亡真相,就连母亲都不支持。
而花圈被烧也仿佛一种诅咒,让李立忠如坠迷雾之中。
他想追问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第一,父亲究竟是怎么死的?
第二,父亲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荒诞的地方在于,很多人都觉得李立忠父亲的死并不重要,也没有查的必要。
而某大老板的爱犬被杀后,大老板指着众人吼道:“严惩”。
西南小镇的魅影,丰富的色彩想象空间看完电影后,我脑子里出现了一片艳红,就像是燃尽的鞭炮与烟火都躺在河水之中。
这部片里有着时下少见的民俗色彩,这些氛围让影片的感觉趋近于一种幻觉。
在古老的风俗与西南蛮荒感及方言的多重作用下,人物的命运看起来更加的悲怆,那是一种无法被吼出来的隐痛。
在李立忠不断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涂涂画画,思考线索的时候,其实他的人生篇章早已被写好了。
影片开头一段没有台词的影像流动也显示出片子独特的气质。
落在地上的手表,不再走动的时间,湿漉漉的小镇街巷。
酒气、烟火气、甚至粪便的味道,全部混在了一起。
熟悉的西南官话,不用翻译我就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方言的介入使故事的可信程度又增加了好多倍,这难道不就是小时候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吗?
在那个并不发达的九十年代,我的身边每天也充斥着各种异闻,父母蒙住我的眼,说外面有坏人,让我天黑之后不要出门。
影片中一段追逐戏拍得很好,天边放着烟火,李立忠疯狂追逐着那个作恶的犯人,然而最后却被对方逃脱。
关于最后的凶手,这里卖个关子,故事有开放的成分,很难说清真相究竟是什么。
站台,白狗,行李箱,走还是不走?
在影片中,李立忠有一个美丽的女友——马吟吟,女友总是嚷嚷着要离开小镇,去深圳。
父亲的事情没有查清楚,李立忠不愿意离开;父亲的事情查清楚后,李立忠也没办法离开,因为他“立功”了。
他似乎得到了父亲想要他得到的,于是他不敢说一个“走”字,好像只要他离开了,那么父亲一生的心血就付诸东流。
在故事里,李立忠和女友是一个对照组。
虽然讲的是破案的事情,但影片中有一个反反复复不断出现的站台,这个站台就预示着一种出路,李立忠在这个站台上来来往往,可他始终没有勇气离开。
如果不离开,那么大概率重复父亲的命运,他只能困在那儿,做着听起来还蛮不错的工作。
在那个蛮荒之地,要维持公平与正义是很难的,要跟普通人讲道理也很难,有时候做好事变成做坏事,做好人变成做恶人,甚至会在某日,因为一件事,死得不明不白。
李立忠不是不明白这一点,于是他的眼神中总是透露着迷惘。
章宇身上的破碎感,完美契合了角色影片的开头,章宇和一群咋咋呼呼的县城青年在路上开车狂飙,镜头一出来的时候,我就感觉“对了”,这个角色气质和章宇的个人气质格外符合。
然而,和那些普通的县城青年相比,章宇的眼睛里总是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干净。
就是一种你不敢盯着他久看的感觉。
在查案的时候,章宇饰演的李立忠时常在迷雾中独行。
有时候,他独行在布满荒草的小路里;有时候,他独行在飘着纸钱的苍白堤坝边……他的身边永远都是山啊雾啊,那些容易把人困住的东西。
一开始,我觉得他的外形和状态非常像长久生活在小镇里的人,但后来又觉得,他瘦削和锋利的轮廓还有干净的眼神又跟那种污浊的环境格格不入。
这种反差形成的张力使人物变得可信。
在路演的采访里,章宇提到:“这个剧本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李立忠是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不断被磨平棱角。
当发现真相中的不堪都在指向自己时,最后他只能接受,也只能选择沉默。
”
虽然说的是八九十年代发生在西南小镇的故事,但影片中的一切都与现实联系得那么紧密,小镇青年的突破与探寻,被命运扼住喉咙的感觉,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导演郝飞环的长片处女作,在类型叙事里融入了诸多的民俗元素,营造出了一种真实又荒诞的小镇氛围,这氛围过于熟悉,以至于看的过程里,我不断的陷入往日的回忆之中。
审视过去才能更好的看到未来,电影是关于记忆的艺术。
如果说要确切形容《沉默笔录》带给我的直观感受,我想它就像是被握在李立忠手里的小本子,看起来好像没有写什么,但其实什么都写尽了。
我们在这个本子里,看到了人生,看到了正义,看到了挣扎,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夭亡,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电影《沉默笔录》用几起谋杀案和一个虐狗案,揭示了一连串小镇里黑暗与复杂的人际关系。
破案并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末尾连续反转暗示了很多真相,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设计。
不过前面剧情推进较慢有点磨叽,如果想看的话,一定要坚持看到最后,不然浪费了前面的观影时间。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平西镇,小镇里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全都围绕着联防队长李立忠展开。
李立忠饰演者章宇,再一次用精湛的演技,把角色内心情感的矛盾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比《鹦鹉杀》的发挥更加出色,为电影增色不少。
李立忠作为镇里的联防队长,职责是协助警察维护镇里的安定,他的父亲李宝国也是联防队成员,在10月19日醉酒失足坠亡。
由于钱包丢失,但更为贵重的手表仍在,李立忠认定不是谋财,其中必有隐情。
他最先怀疑的人是父亲的队友周胜奎,事发前几日两人曾醉酒大打出手,有杀人动机。
真想不到李宝国和周胜奎的命运被因果报应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个故事闭环值得加鸡腿。
李立忠一直没有头绪的调查,因为财神爷钱经理的狗在村中被人虐杀,开始出现了转机。
命运的齿轮第一次转动,是老奎夸下海口三天破案找到凶手,结果嫌疑人涂烂货怒爆李宝国昔日恶行,他的腿就是被李宝国打瘸的。
老奎极力否认此事却说得不明不白,李立忠怀疑 +1。
随着狗死得越来越多,李立忠根据狗的连续被害地,推测出下一个案发地进行埋伏,真的发现了凶手的身影。
虽然没抓到人,但是追到了父亲的钱包。
钱包里有个手写合同,写明蒋子隆将砂厂百分之十的股份转让给他,日期刚好是李宝国死的那天,上面仅有他的签名。
换句话说,李立忠有理由怀疑父亲是与蒋子隆谈不拢利益分配被杀,老奎说他完全不知情,李立忠肯定不会全信。
蒋子隆在上游村村河坝口挖沙激起民怨,已失踪一个月无人知。
命运齿轮的第二转,是之前老奎曾抓过一个偷米贼,他向李立忠透露的线索,让其找到了蒋子隆的尸体,抓捕了嫌疑人二陈。
二陈有点疯疯癫癫的,不过承认自己因口角杀了蒋子隆,当时有白狗在场,为了灭口开始屠狗。
不过把狗吊在牌坊上,这个高度二陈够得到吗?
李立忠从来不怀疑是二陈杀了父亲,但二陈也否认了他的推论。
至此,老奎为了不让李立忠去翻案,才不得不坦白了一部分旧事。
李宝国用计谋害涂烂货,帮蒋子隆开砂厂,一旦翻供就会曝光这些烂事,李宝国也会从全村的英雄反转成全村的恶霸。
用道德绑架李立忠这招确实好使,但老奎忽略了一件事,就是李立忠调查真相的执著与决心。
李立忠没事就去看望二陈,直到二陈想起了真相,命运齿轮开始第三转。
查来查去那么久,他被老奎忽悠了那么久,李宝国与蒋子隆的所有事情,老奎都是参与者之一,不杀对方不足以泄愤。
老奎失足淹死,恰好与砂厂作孽有关,他在10月10日刚签了协议有了砂厂百分之十的股份,一切都是报应啊。
联系前文,最大可能性是老奎与李宝国喝酒说漏嘴关于股份的事,李宝国觉得自己吃亏了,才和老奎打了一架,然后约蒋子隆要股份被拒,被在场的老奎失手推下去摔死了,所以蒋子隆才跑得那么慌张。
最精彩的一幕,是李立忠的母亲在老奎的墓前,给李立忠穿上了孝服,这个信息量有点大。
李立忠万万没想到自己为父报仇,竟然杀死的是亲生父亲,这个打击也不是一般地大。
最终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很巧妙。
一直没找到资源,果然被麻花疼买了版权。
又一次诟病豆瓣的评分系统,想打7.5分,三星低了,四星高了。
说一些对本片的理解:1.影片结尾,男主李立忠看到残缺的照片,以及母亲让他为周胜奎披麻戴孝那一刻,男主由诧异转醒悟,周胜奎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2.最后,男主崩溃,因为他杀了自己的生父。
3.男主六岁那年,李宝国并非是教他游泳,而是知道男主并非亲生,想溺死男主。
4.李宝国死于1994年10月19日,方仕安警官的警衔存在瑕疵,因为“95式警衔”是在1995年7月1日才启用。
5.黄毛发功的姿势,可能在致敬周星驰的《赌侠》。
6.片里的贞节牌坊,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
牌坊匾额的一面就题写着片里的“庆溢双支”,另外在其中一根柱上写着“冰清玉洁”。
牌坊明显指向男主母亲。
7.我个人认为,男主母亲啥事都知道,她知道周胜奎杀死李宝国,甚至知道男主杀死周胜奎,但就像片名,沉默,她什么都不说,像个牌坊。
8.片里的两块相同的手表,都是海鸥牌南昌铁路局纪念表,但是本片简介写明西南某地,牌坊更具体明确贵州贵定县,而贵州由成都铁路局管辖,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瑕疵。
9.两块相同的手表,除了表明李宝国与蒋子隆相识已久,我想不出更深层的意义。
10.从片里群众的只言半语,可知蒋子龙、李宝国、周胜奎都是恶人、恶霸。
所谓狗就是人,人就是狗。
11.方仕安是黑警。
12.那瓶龙虎白酒,似乎与四川宜宾五粮液有关(我对酒了解不多),而片子故事是贵州,似乎不利好茅台呢。
13.本片里,男主多次表现出缺乏作为一名警察的专业素养的行为。
当然,男主也确实不是警察,而那年代的警察缺乏专业素养也并不稀罕。
14.本片剧情缓缓展开,抽丝剥茧一般。
章宇也确实是一个合格的演员。
太愣了,就像个完整作品的百分之四十,结尾音乐比全片还劲,神奇对是我竟然还能理解到导演想干啥,李是被抛弃的人这种永恒对滞留及其有张力,但是试听搞得一塌糊涂,我好久没见到这么大片大片没有美感摄影和分镜了,道士纸钱亡灵闪回等等很有意思的东西压根没留住,那个疯子是我讲过最像真的的,演的特别好我都想揍他,还是太糙了,尺度比什么坚如磐石大多了,是一部极其习作性质的电影,我甚至都难以理解我是怎么从中get到导演想法的,画面简直丑的难以言喻,很久没见到这么难看的画面,但是他们的想法又很棒,我又能想象到,如果有强悍的美术指导和摄影指导加入会好成什么样,剧本更是好看,一个因为父亲的沉默而被迫变得沉默的男人,在最后又被所有人以沉默,以对孤独的沉默在原地,这么个好东西被呈现出来708落,一塌糊涂,它就像成篇完成了40%一样,真的要有机会的话,重置一下吧,挺好的
屠龙战士终成恶龙二陈说人就是狗,狗就是人,直指要害,你以为的真相,其实是迷雾,你以为你在审问别人,其实换个角度看,是你被关在的牢笼里面,关进了体制的牢笼里,在笼子里,是人是狗还真说不准,就算你曾经是人,但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人是随着世界而变化的,当你穿上制服,是人你也得抓趴着,再披上白色的孝衣,你和狗在外形上就一致了,从他母亲毅然决然的态度上,他虽然屠杀了恶龙,但是恶龙是他的生父,而他继承了衣钵。
“狗就是人,人就是狗”,真相就是污点,污点就是真相。编制是污点的起点,终点是什么,我不知道。
垃圾堆
虽然开头一度觉得剪辑和配乐有点故弄玄虚,但逐渐进入到了故事中。儿子对父亲的看法经历两次反转,在过程中加入乡镇官商勾结等几个社会议题的呈现,直到结尾两座坟头带来了强烈震撼。不过值得商榷的是,谜团的破解完全依赖一个傻子人物的交代和偶然发现的遗物,不免让人觉得编剧上少下了点工夫。
3.5。整体查案逻辑还是比较弱的,带着看悬疑探案片的期待来看的观众肯定是不喜欢的。中间两场思念老爸的戏我掉注意了,然后因为刚看过《涉过愤怒的海》,观影过程里有种在看反向的《涉过愤怒的海》之感。看到结果再从头梳理,狗凶一定要在无人区动手其实有一点生硬,最后主角的推理属于死无对证型,没拿到关键证据。但也是符合那个年代的特征的。整体叙事节奏很好,蕴含着的时代冲突和人物冲突更抓我。配乐奇佳。配乐奇佳。剪辑摄影都挺好的,很一体。最值得称道的可能是各种细节吧,虽然我没看到开头2分钟,但感觉男主最开始老爸死没有披麻戴孝,所以最后披麻戴孝那是在点身世吗?
家人们谁懂啊,章宇的一个眼神一个镜头都能表达出好多好多信息,这么有质感的男演员,真的爱了啊~~
兄弟们,好得可怕
我看影视很少会弃掉,但三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真的看不懂他们在干嘛。
实在是很帅的章宇,哭的时候想把我的衣袖借给他擦眼泪哈😊#国内首部分线发行
剧本完成度还行,但中间叙事关于杀狗的戏码仍然感觉有点牵强。叙事仍然走的老套的犯罪类型之路。后半段有一个李和周在桥上的远景镜头咋感觉是后期静态拼贴上去的。
故弄玄虚但其实平铺直叙,最后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就是章宇,他的气质真的太搭这个年代和小镇的感觉。
居然和前几天刚上映的涉过愤怒之海达成了某些呼应与对照——另一种有毒的父爱,父亲是谁不重要,父亲这个身份很重要。
有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露,也有对人性的剖析,最大亮点还是结局的反转以及反转时章宇的表情,是真没有偶像包袱呀,截图做个崩溃和不可思议的表情包。
有趣的作品永远胜过完成度高的作品。
【平遥影展展映】世界首映。坐在前排看犯罪类型片还看得昏昏欲睡,也是没想到。整片乏善可陈,除了章宇和孙敏的表演,没什么突出的亮点。剧情简单且悬疑真凶好猜。破案靠唯一目击的精神病患者啥时候想起来。女主再次沦为功能性角色。唯有对村级基层权力、警力和资本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表达有些想法,联防机制虽然像小混混一样办案但有用,甚至还涉及民间宗教,可惜仍未能深入。目前这个版本有太多疑问难以解答:杀狗和真凶有什么强烈的牵连?礼花炮当火箭筒用是不错的idea,但为什么炮放完了就放弃了停下了,不去追犯人呢?为什么“端爷爷”什么的口型严重对不上呢?这个片子五年来到底经历了什么?两星全给两位男主演。
音乐(片尾曲大大加分)和构图色彩都太棒了!章宇真是天生电影脸,影帝值得。叙事也很棒,悬疑效果拉满,细节控爱了。喜欢烟花追逐的那一场戏,雨衣上燃烧的火渐渐被水吞噬,特别好!这个疯子比河错里面的疯子还疯,再加上轻微的中式恐怖属性。今年在院线看到的好电影。
重生之我在中国拍文艺片
章宇这部的造型真的很帅,不管是前面土土的乡镇青年还是最后笔挺的警服都各有风味!剧情上结尾确实却给了我个出乎意料的转折,他妈妈批麻那一刻我大脑真的也有点没转弯了,然后再回过头想前面真的给了很多伏笔,剧情真的是一环扣一环,很不错的悬疑剧情片。
昨天看了点映,章宇真的太帅了,我全程痴笑(bushi),像他这样真诚的电影人不多了,难能可贵,珍惜珍惜。
2.5
非常想《杀人回忆》前半部分,所有的办案全靠给别人下套,总是与真实的嫌疑人擦肩而过。小混混式警察让章宇的表演得到了极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