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夜晚的酒鬼,他们是白天的疯子。
黑夜会消散我们的戒备,让我们陷入混乱,我们寻欢作乐,逃避现实。
而白天喝酒总是让人感觉不适,他让我们的举止显得与得体毫不沾边,我们冲撞秩序,颓废邋遢。
摇晃的镜头是末尾,也是无止境的开端,酗酒是没有终结的行为,就像性一样精神殖民。
后现代的群体,歇斯底里寻找出口。
虚化变焦的镜头,穿梭来回内心世界的边缘,男主的忧郁和苦闷尽收眼底。
导演们在寻求现代电影危机的出路,电影切入主题所用的平稳的心理视角,也能看出导演们不再有精力玩弄花枝招展的镜头技术,戏剧悬念等成分,而是质朴地投入到叙事结构中去了,而这种叙事风格能得以开展,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拔叔的颜值,口碑,还有演技。
当玉露琼浆顺着泛起冰雾的酒杯滑下,我就忍不住好奇,人是为了什么而发明酿造出酒精,酒精又是如何拯救人类于水深火热的现实世界,这千年来的饮酒文化是如何慷慨地走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而不被赶尽杀绝。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本身的脆弱、感性和顽抗。
脆弱,是当酒精作为逃避的工具,用来逃避无法面对的历史结果,痛苦现状,不安未来;感性,是当酒精作为兴致的催化剂,助长灵感的产生,勇气的聚集;抵抗,是当酒精作为“非理性”的武器,抵抗文明的约束,回归本性的自然。
酒精会给某些人带来兴致,却也给另外一些人带去抑制,男主沉沦在喧闹的餐厅,外音逐渐消失,古典花腔响起,优雅的美感哀转久绝。
男主的呆滞和迟钝,透露着深深地中年危机,人生无非就三大危机——青年中年老年,你会发现任何一个危机都持续许久,人生大约么就差不多结束了,不同的阶段里,都有人选择喝酒和麻木,生活一言不发,一点一点抽走了他们悲伤的力气,和悲伤的理由。
喝着酒,吃着饭,听着音乐,突然就泪流满面了。
我们被生活和岁月推着滚滚向前,无法回头,莫名垂泪,这仿佛是西西弗神话最佳的印证。
对抗着衰微的自己,沉没的理想,和新一代的“嘲讽”,一切都难以掌控,你根本喊不出声来。
湛蓝的傍晚,餐馆门外,是四个男人的舞台,他们欢笑,他们舞蹈,他们奋力冲撞,教堂音乐萦绕,敬过去的辉煌,敬真挚的内心,敬治愈的友情。
“人天生缺乏0.05%血液酒精浓度”——一个美好的学说,是这部电影最戏剧性的设定,拔叔把“挪威哲学家兼精神病学家芬恩·苏吉尔德”的话当做了准则在生活中实验,白天的实验,对理性发起的挑战。
从此刻开始,电影的故事情节走上了正轨。
酒精与伟人的测试,非关联性地揭示了一些道理,极端的理性对于人类是要不得的,适度地变通和开放是一种有思想的抉择。
酒精让四位老师在教育风格上发生了转变,变得幽默,自然,直率。
酒精给予了人们胆量,让大脑变得活跃,也开拓了思维方式。
酒精削弱了人类的逻辑思维,却也带来了感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人更倾向于将事物以诗意和美妙的方式呈现,即所谓的影响了人的“语言用词”和“心理年龄”。
拔叔喝完酒后完全变了一个人,态度强硬了许多,这让人想到曾经胆小和沉默的他,让人可怜。
他说一切正在发生悄然的改变。
与其说是保持“5%vol”的血液浓度,在外人看来,不过是长久地自我麻痹。
但酗酒者不同于喝酒者,酗酒者离不开酒精,悲伤和消极如同血液流淌在骨肉之间,酒精在他们的眼里,的确是世间的宝藏。
拔叔你是怎么做到喝酒那么优美的,一大清早就喝酒听歌,直到撞墙为止。
独木舟旅行也很美,喝酒,游戏,做爱。
你必须承认,酒精计划比《宿醉》好看无数倍,也优于《世界的尽头》,光线氛围和构图,和四位老师独特的气质,比那些抱着婴儿的奶爸玩好莱坞笑话要有趣。
这种半公路片的状态,有点像《三个老抢手》,成年人的疯癫真是迷人死了,又比德国的《时速二十五》要吸引我。
难的不是喝酒,而是醒酒。
难的不是逃离痛苦,而是回到痛苦。
总所周知喝酒只能一时地消弭情绪,生活不会因此而原谅你的脆弱。
“这个世界从来都跟你所期望的不一样”,如果不是喝酒胃疼头也疼,我可能也要来一次“终极宣泄”,来一次“点燃”的状态。
P.S.:拔叔的老婆是真的不忍直视,那可怕的双眼像会吃人,随时准备好吞掉一个灵魂,哪个人敢对你敞开心扉。
主题虚实关系处理失调。
理论上说,酒精是虚,中年危机是实,酒精只是导火线,对生活的倦怠和不满才是真正内因。
但酒在本片过于喧宾夺主,甚至取代了其他元素成了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
本该是重头戏的婚姻事业两条主线反而都讲得支离破碎,体育老师之死也因为缺少前文铺垫,煽情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导演对“喝酒误事”的想象实在贫瘠,只脱衣裳撒酒疯就完事,要我说,四位规规矩矩的老师如果不像《热天午后》那样组团去抢个银行,也未免太暴殄天物。
整片看下来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一瓶95度的烈性伏特加活生生被拍成了香槟起泡酒。
结尾一舞收束得还算精彩。
马丁醉醺醺靠在长椅上,身后是狂欢的毕业生,他看了下复合短信又抬起头,一艘白船自眼前缓缓驶过,好似载着老友的孤魂向他招手,他起身,跃下,生活的悲喜就凝结在这一幕中,What a life!P.S.想了想复合那段还可以更简洁,一条Miss you其实就够了
(仅根据剧情的推进想到的很多东西,现在不写下来我有点担心明早睡醒以后就会不记得了,最近在定期去成瘾中心,所以喝得很少,很容易就上头了,不过目前还属于有一定语言组织能力的阶段)1. 欧洲人难道大部分是过了青少年时期就不再畅饮了吗?
真的以为酒精就是青少年时快乐的加成吗?
为什么几个男人还需要煞有介事地从一个理论开始给自己每天灌酒?
难道他们从日常生活里并没有发现酒精是“解决办法”吗?
(之所以打引号因为其实并不是,希望我待会儿讲到时记得展开)2.独醉乐真是不如众醉乐,互相取笑或者大家都忘了总好过第二天只有自己不记得,然后就会在那些人面前感到羞愧,因为自己曾让对方担心,或让对方收拾过自己的烂摊子,不过麻烦别人还在其次,关系变得不对等才是压力的来源。
那如果从小习惯了被周围人“无伤大雅”地打击或嘲笑呢?
如果是像漩涡鸣人说的那样“宁愿被当作傻瓜,也不愿意被忽视”呢?
这样算是讨好型人格吗?
3.孩子看到父亲酩酊大醉时给的镜头太长太阴郁,就像只要这样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一样。
(或许真的会呢?
现代心理学的解释反正也是西方式的)我只是想起小时候大概四五年级看到过几次我爸在酒局上没喝多少回家来就吐得很难受,我和我妈照顾他。
当时并没有因此觉得喝酒是一件坏事(后来我也没有就不喝)只是觉得饭局上劝酒的人很烦,想要护着我爸,所以初中开始就替他挡酒了。
4.对,酒精之所以不是解决办法是因为酒精只是一个途径,我们需要的是别的。
比如需要被关注,需要家庭,需要朋友,需要人与人的连结,需要陪伴,需要被爱着的感觉,需要去理解被人也被人理解,需要快乐的感觉,需要放松或者说需要能让自己轻松表达的环境。
(当然了,现在写下来这句话总是容易的,刚刚却坐在黑暗中很久,想那些我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想那些我所惧怕的将会到来的事情)。
需要去想的是比如“我该怎样从XXX方面得到让我的生命充实的东西好让我在没有XXX的时候也依然可以继续前行”,只是人生太难问题太多很多时候找不到办法,只好逃避。
5.健康饮酒量里也不止是每周的饮酒量(片中所说的男性14单位女性7个单位——每个单位大概15ml纯酒精也就是差不多100ml葡萄酒或者一小瓶啤酒)还有一条是说每周至少两天需要完全不喝酒。
因为如果有每天都要喝点的习惯,更容易产生依赖性,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什么时候能喊停呢?
成瘾中心的B女士跟我说要戒酒只会随着年限越来越难,我虽然目前喝得少,但老实说还是会担心自己以后酗酒,还是不确定自己在面对以后的困难的时候,能坚定住不把酒精当作答案。
6.片子里的学校方与现实里的成瘾中心我都偶尔觉得把喝酒这件事看得太严重了。
害,谁知道呢,也可能是我现在的阶段让我并无法严肃对待它(可看作某种戒断反应),觉得“醉了也没什么大不了,除了极偶尔的情况其它断片时候后来听别人说起还挺搞笑的”7.片尾的类似和好结局也太安抚人心了。
好吧,回到第一点,我该把酒精真的只用在欢乐的时候加成助兴,才算拜托滥用吧。
噢对,应该去买个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检测仪器。
欧洲电影节上的电影作品,一直给我的感觉,都是轻盈,反套路,充满着强烈的作者表达,也同样对价值观倾向有着极具开放性和讨论性。
由拔叔饰演一位教师,故事背景放在丹麦的《酒精计划》,就承载着这样的观感,影片虽然没有完全抛开好莱坞那套经典叙事结构,但却处理得更为自我和轻松,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取其之长弃之其短为我所用。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早在《狩猎》中,就已经展现出很强对人性的洞察力。
而这一次的《酒精计划》,则用了更为幽默的方式,去呈现出角色们做其酒精实验背后的自我麻醉悲剧性。
《酒精计划》的设定其实很有趣,大家如果熬过有些冗长且没什么信息点的半小时,影片接下来会很有趣。
影片主角名马丁提前遭遇着中年危机,在家庭中再也感觉不到爱情或亲情的味道,在学校中作为老师也毫无存在感。
甚至还引来家长对他这位历史老师给学生带来考试压力而不满。
就在一场马丁和几位好友老师的生日品酒聚餐中,正所谓酒后吐真言,他终于无法抑制自己情绪,抹了两行眼泪。
在聊天过程中,大家还对酒和人的关系做了奇妙的诠释,人生出来血液自带0.05%的酒精含量,而世界里的很多大师级人物,都有着喝酒的习惯,酒精在人体一定的比例含量,会容易让人处于自信和松弛的状态。
说这无意听着有心,第二天马丁就在教学上班时间,喝了点酒,但含量没有把控好,上课有点大舌头,不过起码整个人对上课的主导权稳稳拿下了。
之后马丁找到其他三位酒友老师,四人一拍即合,发起了一项酒精计划的实验研究,想要去求证酒精是否能让人从情商到智商,都变得更强。
于是他们四人开始悄悄在工作时间喝酒,实验的过程充满着猎奇和幽默,四位分别是心理,体育,音乐,历史的老师,都在喝酒后在自己岗位尝到了些甜头。
每位老师都变得更加风趣自信,更为活泼,更讨学生喜欢。
我当时看到这时候就非常好奇影片结尾会如何处理,难道这部电影是在提倡大家小酒怡情,鼓励大家都变成酒仙吗,还是最后来个大反转和反差,去猛烈抨击喝酒对人的害处,然后回归正能量喝酒伤身的议题上呢?
都不是,这也是我认为影片最让我喜欢和惊喜的地方。
影片中的四位教师为了加深酒精计划的范围,不断加大喝酒的力度,加重酒精浓度,最终导致无法正常上课工作,而体育老师则直接犯酒瘾,脱离了实验本身,最终酿成悲剧。
主角马丁的生活,并没有因为酒精让他挽回已经名存实亡的婚姻,他的妻子早已不爱他,一切都没有因为酒精实验得到什么改变。
但,酒精真的一无是处吗,在心理老师那就并不是这样,心理老师的一位学生,总是考试怯场以至于一直留级,最后心理老师让学生考试时喝酒,来减缓紧张情绪,放松大脑,学生照做后,得以超常发挥顺利毕业。
影片最后在学生和老师的毕业庆祝中结束,大家为了庆祝顺利毕业开着香槟和啤酒,马丁在阳光和人群中自由的舞蹈着。
所以,《酒精计划》到底想要传达给观众什么呢,在我看来,影片其实真正用意,没有在聊酒精,而是聊的是人生的本身,人生不会因为酒精含量变得更幸福,或更悲惨,而是要靠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中去试着找到一种平衡,或许酒精有时可以帮助你更好靠近平衡,但有时则会让你加速坠入深渊。
酒精是一把双刃剑,不存在好坏,就如我们的人生,充满感动和唏嘘。
背景最近听到一个说法:人类视网膜里有一个小小的区域,如果感光不足,就会直接传递信号给大脑,造成情绪低落甚至抑郁。
这说明光照和情绪是有直接的生理上的联系的。
可能正是这种联系,让北欧民族更严肃更冷淡,南欧民族更激情更感性,因为人们眼里摄入的光量不同,心情也就不同。
即使在短暂的夏天,北欧人眼里的世界也是低亮度,低饱和度的,这在他们拍的电影里表现无遗。
比如《于特岛7月22日》,夏天的场景也让人冷透心肠。
这样的自然影调长期暗示下,北欧人的电影通常都是冷静、严峻的,有时甚至是寡淡的、严酷的。
在他们内心的“冷”里,有时他们会更接近世界与生活的严酷本质。
也就是在这种气候和情绪的“冷”里,他们找到了酒,而且是烈酒。
北欧是伏特加、威士忌这样的烈酒重要产销地,北欧人里不少嗜酒如命的酒腻子,不少北欧社会也都有酗酒的社会问题。
但北欧国家的政策对饮酒者并不友善。
挪威、瑞典、冰岛等国都有禁酒或实施配额制的历史,现今的政府则依靠对零售商的限制,试图控制烈酒的获取和消费。
所以可以想象:在北欧,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需要酒精,但酗酒又与北欧社会的严谨从众的道德观相左。
酒精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有时会成为道德议题。
这些是理解丹麦电影《酒精计划》的一些必要的背景。
故事
《酒精计划》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中年男人Martin是个中学老师,日子一天天变得单调沉闷,人也变得麻木和迟钝。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身边的几个中年男老师亦然。
有一天,他们在一次生日聚会上喝嗨了,突然发现酒是个好东西啊!
有人提出说人类出生时身体内酒精含量低于0.05%,有人认为每个人应该每天都补齐差距,让自已每天都保持这个域值。
也就是说,每个人每天,都应该保持微醺的状态。
于是他们决定开始一个“酒精计划”,用自已的身体展开一场真人实验。
这几个本来都是严肃克制的男老师,现在每天都有偷偷整上几口,然后对着测试仪吹气,看看能不能达到那个0.05%。
生活在发生变化。
酒精作用下的他们,开始表现出生活的热情,显示出一种奇怪的不那么克制的状态,不仅性趣大增,连上课都带劲多了。
然而酒精计划很快滑向酒瘾养成,他们开始无法保持身体中的低度酒精含量,而开始习惯性酗酒。
这时麻烦来了 --- 在学校里他们开始遭受白眼,家里开始闹得鸡犬不宁。
酒精让他们High起来,但很快就开始High过头,走上了自毁的歧途 ……
误读这样一个故事,很容易被理解成为是一个中年危机的描摹。
这么看其实就浅了。
人届中年,自然有青春的消逝所带来的怅然若失的空虚感,就好像片头字幕引述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话:青春为何物?
南柯一梦罢了爱情为何物?
梦中的造物罢了但一部电影如果只是空洞地对中年人的失落发出一些嗟叹,其实并不会有多少打动力。
因为那只是一个泛真理,一个事实而已。
让这个事实产生冲击力的,首先是酒精这个“触媒”,这个让人可以放怀,也可以自毁的奇怪的东西。
它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让中年人的世界既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
于是从尝试酒精计划的几个中年男人身上,我们看到有人悬崖勒马中止计划,回到正常人的生活秩序中;也看到有人心理世界被酒精击垮,走上生命的终结。
酒精本身无所谓好坏,到头来还看你如何面对它。
于是从《酒精计划》里似乎又读到一层劝诫的意味:小酌怡情,大饮伤身。
Again,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大真理。
如果只是这样看,那真是浪费了《酒精计划》这样一部好电影了。
批判那么该如何看懂《酒精计划》呢?
这就是这篇影评开头的背景的用处。
试想这个酒精计划的故事如果发生在意大利、西班牙这种温暖纵情的南欧国家,它还会有那么强的打动力吗?
如果放在北美纳帕溪谷的葡园,我们拿到的会是一部《杯酒人生》那样的电影:温情回味有如红酒,但绝对不烈。
南欧温暖的气候培育出红酒,更哺育出一种纵情于感官和声色的精神,叫做酒神精神,这在昏暗阴冷的北欧是没有土壤的。
正是北欧的文化氛围与酒神精神的反差,让《酒精计划》有了更深的寓意。
然而北欧的“冷”,也并不是单指天气,更指向社会人文。
这里就要提到本片导演Thomas Vinterberg 和主演Mads Mikkelsen 合作的另一部力作 --- 《狩猎》。
那是一部令我震惊的电影:在阴冷的北欧小镇,在严苛的社会环境中,一个男人瞬间从狩猎者变成猎物,他如困兽一般的斗争,不是指向凶犯,而是身边那些善良同时心怀恐惧的人们。
对那种高举道德大棒的铁板一块的社会,你会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
这种冷感在《酒精计划》里重现了。
那样一个生硬刻板的社会,对酒精保持着一种煞有介事的道德批评态度,反过来又刺激着人们的贪杯,让酗酒成为社会问题。
这里有的是一种反讽。
哲学所以我看《酒精计划》是社会批判性的,在中年危机之外,在酒精的天使及魔鬼属性之外,电影要展示的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层面的压抑,以及普通人如何能从那种压抑中解脱出来 --- 用政治正确或不正确的方式。
还好我所喜爱的演员“麦叔”所饰演的中年男人Martin,在经历了酒精计划带来的天堂和地狱之后,他真的解脱和“放下”了。
片尾的一段麦叔的即兴舞蹈,竟然是很久以来都没看到过的温暖动人场景。
以至于我忍不住录了屏,将这段舞蹈来回看了不少次:《酒精计划》最后一场戏里麦叔献舞,谁说中年人不能热血?
#电影片段_腾讯视频《酒精计划》最后一场戏里麦叔献舞,谁说中年人不能热血?
#电影片段_腾讯视频v.qq.com这时才明白电影里为什么以克尔凯郭尔的诗句开篇,又在剧中插入一段关于克氏哲学的对白。
因为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否定施加于人的先决性的责任和意志,而鼓励人用热情和“信心的跳跃”去拥抱真理。
那么麦叔的舞,不就正是“信心的跳跃”吗?
这是丹麦、瑞典和荷兰共同出品的电影,于是我难得在伦敦的电影院看字幕电影。
四个中年老友都在某小镇的学校当老师,日复一日过着了无生趣的教学生活。
一次生日聚会聊到某挪威心理学家的新理论:当人体内的酒精含量到达0.5%的时候,人是最放松最有创造力最开放的时候,所以人就应该喝酒。
(妈呀这真的不是大英帝国的论文吗!!!!
)于是……四个人开始了他们严谨的实验:带酒精和酒精测试仪(查酒驾那种)去上课,看看什么酒精水平下课上得最好。
四个人还很认真的写了论文……………(这可能是北欧精神……)从低于0.5%的效果到1.2%的状态到“极大值”(也就是……喝到醉倒在路边那种)的“测试”。
怎么说,非常,Hmm,难以界定的一类片子吧。
里面包含了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友情爱情、中年危机、葬礼和毕业典礼。
就好像每个人的生活,你总不知道什么会先来,你可能无法掌握,也不想随波逐流,更不想失去控制。
或许就是有那么一个奇怪的界限。
人生什么样的调味料都要有个度。
Mads Mikkelsen真的太奇妙了,他这张冷峻的脸,居然可以从细微处窥见他内心的斑纹。
最后的爵士芭蕾太赞啦!
大叔跳得太有力量了!
作者: pASslosS 本周,有麦叔献舞的年度大热门《酒精计划》如期而至,这部聚焦中年危机和酗酒题材的影片不仅入选了戛纳电影节,还收获了第33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四项大奖,此外本片在丹麦也大获成功,之后它将代表丹麦竞逐第93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
查看了一下时间线,原来麦斯·米科尔森和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的上次合作已是八年前了。
那时两人合作的《狩猎》帮麦叔拿下了戛纳影帝,此后他便开启了兼职性感迷人反派专业户的生涯。
汉尼拔、《奇异博士》里的卡西利亚斯、《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里的物理科学家盖伦·厄索,以及即将接替德普出演《神奇动物3》中的盖勒特·格林德沃……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艺术片还是商业片中,他都是同代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
麦斯·米科尔森&托马斯·温特伯格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是“道格玛95宣言”的发起人之一,他最出名的两部作品是《家宴》和《狩猎》,这两部影片都挑战了既成的伦理道德,挖掘了人性的晦暗一面。
相较于温特伯格过往作品中的压抑,新片《酒精计划》显得略为轻松,毕竟由中年危机引发的焦虑病态已是现代社会的通病。
麦叔在片中饰演高中历史老师马丁,他的课堂枯燥混乱,前言不搭后语,糟糕到被学生家长集体约谈。
十二年前,马丁的未来充满可能性,研究经费和博士学位都摆在眼前,但因为家庭,他全部拒绝了。
如今的马丁,已然配不上光辉的曾经。
马丁有三个好友,体育老师汤米,音乐老师彼得以及心理学老师尼古拉,生活对于这些男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尽管他们并没有遭遇什么毁灭性的坎坷。
汤米孤身一人无儿无女,只有一条老得走不动路的狗狗拉班相伴。
尼古拉娶了个有钱的妻子,在海边有房产,但夫妻俩的婚姻幸福被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全部剥夺。
和他们相比,马丁的困境更加典型一些:妻子阿妮卡习惯了他的不在场,两个孩子把他当成陌路人,与其说这是一个家庭,不如说他们是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室友。
影片并没有提供更多信息解释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从何而来,观众只能看到悲剧的现状。
不过很明显的是,妻子阿妮卡对马丁不是“拒绝”态度,反倒是一种不耐烦。
影片开始不久就暗示了破镜难圆,其实马丁早已“出局”。
一天晚上,四个好友外出庆祝尼古拉40岁的生日,在坦白了共同的中年困境之后,滴酒不沾的马丁尝试了这个千年以来被人类用于解忧消愁的冠军单品,并因此体会到了“灵魂归位”的魔力。
为了合理酗酒,他们开始试验一项伪科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工作日适量饮酒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性格形象,并帮助他们与工作和个人生活重新建立联系。
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四个男人将保持整天轻度醉酒,随时监测酒精浓度并对个人状态进行记录。
马丁很快找回了讲课的热情,像猴子找到了捞月的竹篮般欣喜若狂。
他俨然一个初阶酒鬼,试图把酗酒行为与人品脱离开来。
在历史课上,马丁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新英雄丘吉尔,这位伟人一生写了许多巨著,从法西斯主义里拯救了世界。
马丁恨不得把丘吉尔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酒精,哪怕科学都无法证明人们血液里的确缺那么丁点儿酒精,他也能诡辩“人类文明”的血液里都是酒精。
有趣的是,温特伯格似乎并不想批判酒精对灵魂的扼杀,因为酗酒问题无处不在。
人们总是醉醺醺地出现在任何地方,导演甚至剪辑了一段全球领导人的醉酒蒙太奇,从德国总理默克尔到英国首相约翰逊再到前美国总统克林顿。
酒精有时是灵丹妙药,能帮助迷失的人找回生活,以更理想的状态生存,并让他们对枯燥的日常生活重感兴奋。
马丁小酌着红酒向妻子提出八年都没有实现的划船旅行,并在酒精的帮助下努力挽回家庭。
不过可预见的是,这些转变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酗酒之后人会抵达一个巅峰时刻,那么滴酒不沾时便等同活在地狱。
在被酒精驯服之后,四个男人彻底背离了那个最初目标——正常的生活。
进入自毁性质的第三阶段,他们开始变本加厉地喝酒。
此举就是要终极宣泄,挑战极限,喝到失去意识,喝到死,喝到从人变鬼,喝到尿湿床铺。
其实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作“精神自杀”,它完全是酒精版的《极乐大餐》,那部电影是用食物召唤死神,而本片中的四个男人是用酒精完成仪式。
他们喝成废人,满世界乱窜,短暂体验毫无节制的自由。
让人惊喜的是,《酒精计划》真的拍出了“酒”之于“酒鬼”的魅惑,一杯杯晶莹的液体仿若中年衰汉的情人,其妖娆的液态躯体被各式杯具的轮廓拢住。
它们可能是充满背景故事的酒品,产地、工艺、年份各不相同,但是对于酒鬼来说,其最大的意义仅仅在于这是一杯让人失智的酒精。
在影片中,酒被当作一个模糊了道德动机的角色,饮酒有时是禁忌,有时是救星,有时则是死神。
彼得建议一名考前崩溃的考生“喝几口”,酒精让他在面试时展现了惊人的自信心。
但这不免让人担心酒精可能会在未来毁掉他,汤米就是个例子。
他因为喝得酩酊大醉被学校惩处,此后其世界只剩下衰老的残躯,所以他选择带着老狗拉班奔向死亡。
他在死前对马丁说“这毫无意义”,因为他发现马丁前来探望并非出于友情,他只是无处可去。
他已经被酒精掏空了。
片中有一个细节,导演温特伯格在影片结尾把此片献给了他19岁的女儿Ida。
Ida原本会在片中饰演一个小角色,但在影片开拍前因一场交通事故失去了生命。
死亡总是让生者怀疑生命的存在意义。
在电影里马丁为死去的好友汤米抬棺,在电影外则是导演为自己的女儿抬棺。
《酒精计划》的片尾是最精彩的,温特伯格倾向于为特定演员写剧本,所以马丁在人物设定上和麦叔一样都曾是一名舞者。
他们花了两天时间拍摄最后的高潮段落。
片中的马丁经历了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也经历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
这一幕或许是觉醒的开端,也可能是崩溃的余烬,你无法确定剧情的走向。
据说麦叔在鹅卵石路上跳了四五个小时,年轻人巨大的青春能量点燃了他。
温特伯格认为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现:“马丁有一部分想飞,又有一部分想淹死。
”但说到底,《酒精计划》更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情感延伸,它是中年男人专注于解决个人创伤的产物。
影片只是想捋顺男性自身的心路历程而非与外界的联结,所以马丁失意的妻子几乎没有人物发展的空间。
影片开头引用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青春为何物?
南柯一梦罢了。
爱情为何物?
梦中的造物罢了。
人到中年一切成空,疲惫、忧郁、愤怒,中年男人渴望他们的黄金时代,但好时光不再,生活是结结实实的一块,只会在巅峰之后顺着一条清晰可见的下行抛物线渐渐消失。
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饥渴,为了逃出窘境,为了与不可控的状况周旋,酒精成了中年男人们用自由意志选择的撒旦。
麦叔对马丁的复杂诠释,也让《酒精计划》从酒鬼的荒唐特质上升到带有悲凉底色的人生复盘。
片中的配乐是Scarlet Pleasure的《What A Life》,是温特伯格的妻子想到了这首无比贴合剧情和人物心理的歌曲。
马丁在片中一直用来麻醉自己和妻子的话是三个肯定句:我爱我的妻子,我爱我的家庭,我热爱我的工作。
这句话正如《闪灵》里的“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一样可怕,人到中年,开启的都是同一部恐怖片。
1,四个中学的教师,都快五十岁的人了,激情被磨灭,人生也好像没了什么意义。
2,-次聚会中,其中的一个说据说血液中0.05%的酒精含量会让人变得不同。
3,他们四人因此开始了一项实验,那就是按约定每日喝一定量的酒。
4,但是,随着酒精的摄入,他们发现生活悄悄发生了改变。
5,人无法抗拒诱惑。
6,-如既往的生活会让人失去激情,会让人失去年轻的头脑,会让你觉得白己老了。
7,西方有传统的酒神文化,归到东方,那就是过犹不及,导演想表达这种酒神文化的白由,放松和狂欢。
8,但是,但是无止尽的放纵总是会有无法挽回的结果的。
9,这部电影因为没有西方文化做为铺垫去观赏的话,总觉得有点生涩。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吧,中西方对于酒神文化的感悟欣赏的不同,会对观影体验带来绝对不同的结果。
中年危机总是被拎出来作为一个话题被不断地重复讨论,中年危机并不是一件事,而是突然之间,所有的事情一起来,压着你。
曾经的年少轻狂,还未志得意满,就已经变成了中年危机。
那种感觉就像,爬到梯子的顶端时,才发现梯子架在了错误的墙上。
最近看了最近看了丹麦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的作品《酒精计划》,这部电影和我记忆中的北欧电影大相径庭。
记忆中的北欧电影是《处子之山》里结冰的玻璃,是《永恒记忆》里昏黄的色调。
而在托马斯.温特伯格的镜头下,北欧变成了纵情的欢乐以及酒醒之后的沉思。
1.《酒精计划》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四名高中男教师步入中年之后的种种状态,工作变成了一种枯燥乏味的惯性,夫妻之间除了鸡毛蒜皮只剩下彼此之间的静默和习惯。
其实,不仅是这几位中年教师,全世界的男性不如中年之后似乎总会面对相似的问题:体力和精力的快速下降、夫妻关系降至冰点、进入叛逆期的孩子、工作的乏味和无趣。
好在,电影给了一个解决中年危机的方式,那就是通过酒精刺激找到昔日的激情。
酒,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刘墉说,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古朴残破,含蓄蕴藉,就是不完美的最高境界。
奥维德说,酒给人勇气,酒使人多情。
莎士比亚说,酒,以水的状态流淌,以火的性格燃烧。
大多数人喝了酒之后就会变得活泼开朗起来,电影中的四位中年教师也是如此。
在酒精的催化下,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逐渐偏离生活的正常轨道。
枯燥无味的教学工作变成了一种乐趣,一地鸡毛的婚姻生活也变得五彩缤纷。
酒,似乎成了解决中年危机的灵药。
然而,凡事都得适度,小酌怡情,大饮就成了另一回事。
酒,让他们暂时摆脱了生活的庸俗和无趣,在获得激情和满足之后,他们更依赖于酒精带来的这种美好幻象。
然而,酒精度数的不断升高,四个人的行为也走向了失控的状态。
所谓的失控不仅是正常生活偏离轨道,也是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实浮出水面。
穷愁千万端,酒酣心自开。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最终,用酒精来解决中年危机的方式最终变成了生活分崩离析的缘由。
2.与其说中年危机是生理问题,不如说中年危机是心理问题。
我们得承认,年过四十之后,身体机能不断下降,而外界的压力也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紧张、疲劳、困顿以及焦虑也与日俱增。
很多男性到了这个阶段会越来越沉默,用一个厚厚的茧将自己包裹住。
不喜欢和人交流,抗拒改变。
所以,很多中年男性下了班之后,会喝茶喝一整天,钓鱼钓一宿,回家之后坐在车里抽烟放空自己,用酒精麻醉自己。
人到逐渐,很多人不愿面对自己变得越来越弱的状态,既不甘心,又非常不解。
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在此时似乎只能用来追忆。
中年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呢?
曾经看过一句话,所谓中年危机就是有天忽然发现,自己这辈子可能真的没办法活成自己曾经期待的样子了。
曾经拜读过姜文的作品《狗日的中年》,姜文在文中写道:想不到一奔子就挖到中年,才发现中年碎了一地的烟火,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老婆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
中年为了生计,脸面,房子车子票子不停周旋,后来就发现激情对中年人是一种浪费,梦想对于中年是一个牌坊,守得住忠烈,还要做得好婊子。
听起来幽默又辛酸。
中年危机并不是某一类的危机,而是人步入某个阶段之后必须面临的危机。
这就像是渡劫,人生一世,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年少时,中年危机是远虑,而步入中年之后,中年危机就是近忧。
年少,侠骨柔情便是江湖。
中年,柴米油盐才是江湖。
3.在《酒精计划》中,四个中年教师拿起酒杯时,仿佛回到了年轻时,那些轻狂的岁月和逝去的激情一瞬间又回来了。
当他们酒醒后,又回到了失败的状态。
乍一看,电影中的四个人似乎没有喝过酒,他们只是找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这恰恰就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
对于酒精,他们一开始处于克制阶段,因为人到中年,身体不如从前,对于烟酒这类东西必须保持克制,而这意味着中年的开始。
在电影的后半段有一场醉酒之后的狂欢,然而这场狂欢却是属于年轻人的。
狂欢之后,年轻人迎来的是全新的人生,而四位中年教师迎来的却是分崩离析的生活。
影片最后,危机中的中年男性终于意识到,酒精并不是解决中年危机的方式,它只是生活的调剂,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生活本身永远都是无法逃避的,我们要学会的是理性的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危机。
走进中年,也就是走进了岁月的风雨。
而衰老并不是从历经这些风雨开始的,而是从对生活的厌倦开始的。
“乐观的人在每个危机里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里看到危机。
”其实找回对生活的热情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就像那句:“我也想你了”。
最后,我想说,人的一生中,不是只有中年才有危机,普通人的一生都是危机,只不过年少时仗着时间多不着急,年老时觉得时日不多就破罐子破摔罢了。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危机,有时也是转机。
以下来自二刷和朋友讨论:1.结尾部分出现了两艘船。
那艘有丹麦国旗的属于丹麦学生,每年这艘船会免费搭载80名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旅行,我的朋友曾是船上的一员。
另一艘(拔叔凝视海面时)属于丹麦皇室。
2.酒精计划的高潮,他们酩酊大醉的那个pub,尽管看上去只是个普通酒吧,却有一种丹麦人会辨认出的独特的“brown bodegas”氛围。
同时,这个酒吧靠近丹麦一所历史悠久的戏剧剧院,上世纪60、70年代,演员们工作结束会去那里大醉。
而这些人此后多半死于饮酒和相关疾病。
3.(此条在imdb上有)本片着眼的酒精问题来自温特伯格19岁的女儿,而她在影片开拍后不幸意外去世。
影片中的中学和学生正是她生前所在的学校和同学们。
在这个意义上,影片恐怕是一场真正的to be or not to be的拷问,而最终的醉酒狂欢,最终的ecstatic rapture,又是何等的宣泄!
正是在死亡面前我们呼吸到生的甜美。
生是一场醉,死是一场梦。
4.Martin激励学生们,你们可以像海明威一样举枪自尽,也可以像丘吉尔一样领导D-DAY,领导一场战争的伟大胜利。
导演温特伯格曾和拉斯·冯·提尔等人拍过一部D-DAY.这个如“奥斯特里茨的太阳”般的隐喻,或许正是温特伯格自身的习惯?
5.尽管丹麦的高中生活在中国人看来可能已经很轻松了,这仍是丹麦国内争论的一个焦点:年轻人的精神问题似乎越来越普遍。
一些声音要求降低对年轻人的社会期待。
(尽管这类促进平等的举措已经很普遍,如在公立小学学生回家后是不可以学习的。
如果中国家长多讲了一道题,会被老师打电话批评,因为这对其他孩子是不公平的。
)影片结尾处满载学生的巴士上有条标语——高中生活满是痛苦,还好我们精于酩酊大醉。
6.我的朋友,一位并不像我这么“感性”的丹麦人,在首映时,随着“what a life”旋律响起开始无法自制地大哭。
映后,人们起立给温特伯格送上了掌声。
所以当你喝的昏天黑地时不要觉得孤单,还有伟人与你相伴。这部电影很适合边看边喝,酒精的魔法让人放松下来,获得对日常生活的片刻抽离。看完电影喝完了半瓶金酒,gin特殊的香气像甜言蜜语里潜藏的绝情。以及我在考虑以后上课的时候要不要也喝点…
极致的喜悦当与悲伤相同。当酒精度达到0.5‰的时候,镜头也放弃清醒,随即加入了摇摆的行列,以至于重新sober之后竟不知看向何方,使整个观影产生一种迷幻后怅然若失的沉浸4D体验。麦叔的舞跳得好。
可以收录进麦的垛朱尼尔 #男人至死是少年# 了。从影像到剧作,Vinterberg已经拉垮成这样了吗,最后两场真是差到离谱。
酒精只是平淡生活里的催化剂,促使反应产生,让人勇敢,果断,开朗,但最终还是会归于平淡;过分饮酒是逃避,它让人断片,失控,颓废。生活就是生活,总会有别的东西给你勇气,让你开朗,去在循规蹈矩中做到自我,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态度,而不是去借助外界的物质因素。
抱歉我接受无能,又臭又长又闷的内涵哲理?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借助酒精来讲述男性的中年危机问题。小酌怡情,大喝伤身,强灌灰飞烟灭。0.05%的微醺能解放自我,找回曾经的激情;0.1%的半醉能带来最佳的授课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0.2%的深醉能破坏家庭和工作,引发无法自控的生理失禁与情绪管理崩溃。插入的欧洲政客醉酒丑态集锦是创作者灵光一现的顽皮幽默,可惜仅此一处。主角们从带有实验色彩的喝酒变为猛烈无节制的酗酒转折有些生硬,找回激情的夫妻关系也莫名瞬间降至冰点,带有说教意味,结尾有挽回一些。三星半
人类血液酒精浓度达到0.05%会更幸福吗?四个老师打算身体力行验证,每天开始酒不离身,结果反而更受学生的爱戴。无酒令人俗,说实话温特伯格这篇酗酒论文写得还是太清醒了,走向几乎一目了然。如何在痛饮狂歌与充实过日之间取得平衡?希特勒滴酒不沾,罗斯福丘吉尔倒是酒鬼,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才是答案。结局有一种释放感觉,看完就想猛干一瓶...
男主很牛,眼含热泪的几处都可以让我成功带入,以及结尾那一段舞成功让我加了一颗星。其实整个电影想表达的,在男主第一次微醺讲课的时候就表达了,“这世界从来不是你期待的样子”,以及还有电影片头出现的那一首诗。所以啊,酗酒的人宁愿醉生梦死活在梦里也不愿意清醒着面对糟糕的世界。不断逃避但最终又还是要睁开眼去面对,唉,成年人的世界真的好麻烦。所以究竟要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浑浑噩噩粉饰太平地度过一生,还是保持清醒去面对一切糟糕,又或者直接选择紧闭双眼活在梦中,好像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只是与喝酒有关。我要考虑一下…关于网友讨论的更深层次的哲理性,我大脑转不动了,等复看的时候再考虑。
彷彿借一個平常故事帶出了整個國家的民族個性和哲學困境。
全程尬演尬看,喝酒提高教学水平那几个小段儿太扯淡,太尴尬,真是让人看不下去。西北欧的中产生活,恰如他们的国家,自己无能又无趣,但是占着天时地利,日子过得太舒服,一切得到的太容易,闲极无聊就得瞎折腾。于是爱玩政治正确的人就都去搞环保搞和平谴责这个谴责那个,就是不反省自己;不爱玩政治的人,就只好自己作,可是中产身份,又怎么都不敢作过火儿,最后搞个小温情,还迷之自恋地自我赞颂一把。西北欧小白左们是真的穷途末路了。我还是再去看一遍费雷里的《极乐大餐》吧我。
整个就是《白痴》的变体,运作方式又特别《女性瘾者》成了一个低配拉斯冯,所以整部电影透露出一种昆汀硬学罗德里格兹小聪明的难以置信
四个大叔的中年危机,一个酒精试验,你想要控制它,到头来却被它控制,放飞自我的那一刻,是家破人亡还是柳暗花明?最后一场狂欢上,麦叔的舞跳得好棒啊!
1.5。像是一篇以“喝酒是令人愉悦的”为主题的中庸的散文,而不是故事。从他们开始决定靠喝酒改变状态后,我所有的期待都在他们怎么因为酗酒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了,对他们最开始喝酒导致事情变好的戏兴趣不大,但那一段又很长,拍成了花式喝酒狂欢的MV。你想让观众感兴趣,就需要在喝酒中插入更多有趣或者跟主题相关的动作、情节,不然几个字就可以交代掉的信息——比如“过度饮酒”,却拍成十几分钟的大段,就必然使人感到啰嗦和失焦,节奏很差。
怀疑影片的最大赞助来自酒商。
没有太多共鸣
开篇环湖以为是《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的明快节奏。通篇看下来之后发现整个故事相当矛盾,一直自己在打自己。既然要论述适量这个概念,那何不一开始就让主角处于过量的状态。酒片还是要飞一点会比较畅快。若是我来处理,更希望一开始死板的僵局用更多固定镜头,酒后用更多呼吸镜头,然后通过色彩区别两种状态。
中年男人的生活真惨哦,老婆不关心,小孩也不需要你了。你对家人的意义就是没得感情的移动ATM。出于对家庭和工作的责任,你又做不了太出格的事情,喝酒变成了为数不多的发泄口之一。但小酌怡情,大酌伤身。赔掉了自己的性命和职业,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当然,也希望我们不需要借助酒精,就可以释放自我的情感和感受,不抗拒跟他人分享。
四个老男人想着通过酒精来解决\逃避中年危机的问题,通过酒精来激发对生活中的激情,重新找回活力。可惜故事在这其中对酒精的作用表现的暧昧不清,这东西先是这些人最好的朋友,帮助他们重燃激情,可也是让问题最不大的那位沉迷之中导致其命丧黄泉,似乎创作者本身就对酒有这种复杂的情绪也导致剧情后期崩塌。不过拔叔演技很棒,就算是个老醉鬼那也是魅力了得。
如果没有酒精和音乐,人类澎湃的爱意该如何安放?
没有走向说教太好了。我们不需要正确的电影,大可以接受,对于部分人来说,酒精就是可以让我们灰暗阴郁的生活多出一丝光亮,让贫乏枯燥的人偶尔也显得有那么点意思。「 挪威有个叫芬恩·斯卡德鲁德的哲学家及心理学家,他认为喝酒才是明智的选择。他声称人类生血液中就欠缺0.05%的酒精浓度,一两杯红酒就能达到这个水准。他认为当你有了0.05%的血液酒精浓度。你变得更放松了,像是中毒了,也更有韵律、更开放。总的来说,更大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