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就是科学家吧,执着这重复一件事!
正如标题所写的,《热气球飞行家》讲述了一个相对简单并且中规中矩的故事,但确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哈伯用一种在有趣人物细节上慢慢着色的方式构思了这部影片,此外值得赞扬的是,影片并没有将一段可以预见的浪漫关系强加给主角。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热气球飞行家》也非常靠谱。
在大银幕上呈现故事时,影片采用了大量特写镜头来迎接和展示个人表现力的强大力量。
在这里,琼斯和雷德梅恩彼此间的熟悉和给对方的支持,加上他们各自的卓越给这部影片带来一种宣泄式的释放效果。
摄影师George Steel与哈伯合作带来了一部视觉上精美的影片,将自然主义色调和先进的三维动画技术完美融合。
凭借其主演亲切和蔼的魅力和独特吸引力,影片和刺激的体验式效果相连接,很大程度上就是一趟适合电影的感官之旅。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11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2019年,我带着母亲去土耳其深度旅行,颠簸一路,夜晚才到卡帕多西亚那个著名的旅游小镇,为方便实现此行目的——坐热气球飞行——我们入住皇家气球公司的旅馆,很多人住这里也没能飞成,所有人都得半夜起床,然后被一车拖到星星下的旷野,冷飕飕等待热气球驾驶员通知今天到底能不能飞,有些人走到这一步也没能飞成。
我们飞完之后,接下来三天都没人能飞成。
为什么?
这种飞行方式与天气关系最紧密,下雨,大风,无风,都可能取消飞行。
《热气球飞行家》正是把在天气预测这一科学领域跋涉的先驱,和女性追求自我实现的热气球飞行先驱,放在一个热气球筐子里做故事。
科学家詹姆斯·格莱舍确实在1862年跟男性伙伴乘热气球升上海拔11000米的高空,但当时已年过半百,而艾米莉亚的原型,苏菲·布兰切特,却是18世纪生的人,1819年就因热气球坠毁身亡,她也的确是随丈夫一起飞行,并在他去世后继续这项严肃的新型飞行器探索事业。
所以这就是关公战秦琼、乱了朝代的传记片,导演把这两个不同时空的杰出之人,设定在正值青春壮年时相遇,也并非不可,电影是造梦的。
不清楚这大部分戏都在热气球筐里的电影,有多少内容是靠绿屏拍摄和后期加工的,男女主角的皮肤水平,也不是每场戏都达到高空受冻的化妆效果,我本人飞行的高度自然不会有多高,但落地时皮肤瞬间老了十岁。
所以这电影只能看意识。
詹姆斯对科学有执念,艾米莉亚对冒险有执念,两人的交集是美、爱、自我实现、造非功利性之梦,基于这种生命体验上的深层契合,我们很快感觉到从头到尾都没有吻戏的两个人之间,有很强的爱情化学反应。
本片也显然受到好莱坞日前主流思路的摆布,不只强调女主逃避再婚才能幸福的主流迷思,还把她捏造成体魄远胜于男性的女英雄形象。
她高空攀爬上热气球顶端的那场戏,曾经都是由零零七之类硬汉完成的,她站立起来,以短靴踏开被冻住的放气阀门,那样子,使我意识到日本动漫文化里的硬派女主角——这种抚慰东亚脆弱男性的经典圣女形象——为性别关系转型中的好莱坞电影提供了多大便利。
选择埃迪·雷德梅恩和菲丽希缇·琼斯主演这部戏也是种便利,两人在霍金传记《万物理论》中的合作已建立起肉体上男弱女强、知识上男强女弱、女性照顾并拯救男性的真实伴侣形象。
我依然忍不住沉醉于这对男女之间虚构的爱意流动,本片整体制造出的梦幻感,确实奏了效。
每次抱着写影评心态看的电影总会不由自主走神。
记录了几个关键名词:Amelia Wran、Mr. Glaisher 、名字叫做The Mammoth的热气球、Spenser的诗歌The fate of the Butterflies以及触动内心的一句话:“You don’t change the world simply by looking at it. You change it through the way you choose to live in it." 以及有启发性的结尾语”Look up. The sky lies open.” 一部关于实现理想,撇开偏见,坚持内心,充满冒险精神充满勇气的电影。
不得不说热气球上蓝天为背景的景色太美了。
一些零碎:Amelia Wran - 丈夫Pierre, died in one aeronaute's event. Amelia对姐姐说,Up there is where I have found the greaste happiness. 而姐姐则说He was the happiness not the damn balloon.Amelia眼里,自己的丈夫PierreHe saw possibilities others could not, but his most enduring quality was a deep and true love for the beauty of the world.Mr. Glaisher - a scientist, ask for funding for an expedition in balloon to make a science of weather, is laughed at by the other gentlemen at the Royal Society. 被同僚嘲笑,被报纸媒体公然当笑话报道,被家人认为他与牛顿不可相比,认为他预言天气的可能性并不存在。
John Trew - Glaisher的朋友最后附上几张在巴黎航空博物馆拍的热气球模型:
以热气球为灵感的钟表
强烈安利!
前些天看到微博上的推荐,今天就和母上一起观影,结果两个人都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总结来说,该片用了十分浪漫的台词与画面来表现了科学家在探索未知时的勇气。
这里的“浪漫”不是那种你侬我侬黏黏糊糊的感触,而是星辰大海征途式的震撼。!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篇幅超长!
我对片中的几句台词和几个画面印象尤为深刻。
男主为了说服皇家协会给自己出资研究天气而做的演讲时,说到“科学就是在混沌中找出秩序”;还有在片中与片尾重复出现了数次的“天空永远是敞开的”;再有是女主的姐姐同母亲焦急等待女主,却又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而后踱步到落地玻璃窗前,迎着阳光仰望天空…除了这些美妙的台词和画面以外,电影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的到位。
它采用了插叙的方式,一边推进着热气球飞行的时间轴,一边穿插了主要人物的一些过往。
通过这种手法,让观众不会单纯就看着他们升空飞行那样乏味枯燥,还能理解到人物的心境,理解他们的那份热情。
两位主角都是勇气的凝聚体,热气球飞行稍有差池便是有去无回,但他们都为了探索未知而踏上了征程。
尤其是女主,在故事背景年代,要做这样的一番事业需要莫大的勇气,而且她还经历过沉重的打击,要重新迈出这一步更需要勇气,我真的很佩服她。
有一个好笑又伤感的情节,男主为了以防万一回不去了,带了四只咕咕咕上路捎带消息。
其中一只咕咕咕还用来给曾经看不起自己的飞行大佬捎带了打破纪录的消息w联想到近年兔子的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成功,还有携带天问一号的胖五成功发射,再看到片尾女主再一次说“天空永远是敞开的(The sky lies open)”,不得不说,科学也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啊。
电影拍的不错,够刺激…把女主带入危险境地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卑微的想获得认可耽误企图。
后面不仅毫无常识的搞死了几只鸽子,最后女主冒着生命危险他居然晕了,对女主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拿白酒刺激冻伤,wo呸…没等看完我就想骂人,男主这种精神不能弘扬。
稍懂常识都知道气球膨胀撑不住,而且当女主说下降时他那副嘴脸只想小人得志,后来下降中还继续满嘴成就,并且修饰着自己的卑微。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1862年,热气球驾驶员Amelia Wren和科学家James Glaisher 驾驶热气球探索天空的奥秘,当时它们的飞行高度突破了世界记录,而且也有了令人惊叹的发现.James Glaisher生于1809年,也就是说他飞行时的年龄是53岁.53岁的中年气象学家,忍受了半辈子的科学界对当时前途尚未明朗的气象学的嘲弄,以及人们对他所追求的一切的讽刺与讥笑,决定孤注一掷,赌上性命与名誉,搭上了飞往天空之境的热气球.而本片的女主角Amelia Wren是个虚构人物,历史上不存在.当然这个角色也并非编剧凭空捏造,而是受到世界上第一位女性气球飞行家sophie blanchard的启发.而真正和James Glaisher一起飞上天的是气球飞行家henry coxwell,飞行时已经80岁高龄.他和James1860年开始合作,于1862年9月5日一同乘坐气球,升到了当时的最高处海拔10970米,即本片改编的故事.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时的人们还不是非常了解在高空时会出现的低温和缺氧现象.气球升到高空时,两人都出现了严重的呼吸不畅的症状,差点无法隔断放气的绳子.最终henry coxwell用牙齿咬断了绳子,从而打开了阀门,使气球顺利降落.对于天空这一未知领域的探索中,飞行员的冒险精神决定两件事.第一热气球飞行高度的上限.在热气球制造工艺没有显著差别的情况下,热气球本身所能达到的高度上限取决于其所承载的重量.飞行员要考虑是否要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比如放弃携带降落伞等求生设施),来换取更高的飞行上限.第二是热气球实际能飞行的高度.想要达到热气球本身的飞行上限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天气状况等外部影响因素复杂多变,飞行员要有丰富的经验,以敏锐的判断力做出上升或下降的决策.但是在向人类未至之境挑战的过程中,面对未曾见过或无法预见的环境,经验本身可能变得作用甚微,这时飞行员的冒险精神对他能达到各种高度至关重要.飞行员过早的放弃会让他品尝失败的苦果,但是同时相较激进者,他会更加安全.在本片中,着重刻画了Amelia Wren这位勇敢、智慧的女主形象.Amelia在几个关键时刻处理棘手问题的方案让人印象深刻.在热气球上升至积雨层的时候,遇到了狂风暴雨天气,Amelia利用自己曾经飞行过的经验,果断采取措施让热气球顺利上升,冲出积雨层,化险为夷.在热气球上升到万米高空的时候,Amelia意识到高空已经让他们有缺氧和冻僵的生命危险,但同伴科学家James 还想继续上升,所以这个时候她把自己的悲剧故事讲给James听,“永远不要将别人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她的这个理由让James 也放弃了继续上升的想法.但是不幸的是,这个时候热气球的阀门已经被冻住了,热气球根本无法释放气体往下降,在万分紧急的时候,Amelia从热气球的外侧沿着底部一直爬到顶部,将阀门打开,让热气球终于往下降了.在这个过程中,Amelia的勇敢、沉着、冷静和智慧让人敬佩.在气球下降的过程中,Amelia发现雪花竟然是往上升的,从相对论的角度来讲,说明他们乘坐的热气球下降得太快,比雪花下降得快,才会出现雪花往上升的假象.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为热气球减重,他们开始仍掉所有不必要的东西和装备,但是热气球还是飞速往下降,Amelia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想牺牲自己跳下去,体现了她勇于自我牺牲、拯救别人的伟大精神.幸亏James 急中生智,把热气球变成了降落伞,才避免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做人要学Amelia,勇敢、机智、理性、冷静.
影片中的诗句What more felicitie can fall to creature,还有什么降临众生的欢欣,Than to enjoy delight whith libertie,能堪比无拘无束地享受愉悦,And to be Lord of all the wrokes of Nature,能堪比成为大自然杰作的主宰,To rain in th’aire from earth to highest skie,于天地间降下雨水,To feed on flowers, and weeds of glorious feature, 滋润生性灿烂的花儿与野草,To take whatever thing doth please the eie? 能堪比将赏心悦目的万物尽收眼底?
Who rests not pleased with such happines,若仍不满足于这般幸福,Well worthie he to taste of wretchednes. 品尝不幸滋味自然活该。
注: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年-1599年1月1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用词典丽、情感细腻、格律严谨、优美动听,对后世的英国诗人,包括弥尔顿、马洛、雪莱、济慈等都有很深远的影响,被称为“诗人的诗人”。
在长诗《仙后》中他探索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长诗的格律形式,后被称作“斯宾塞诗节”。
代表作有田园诗集《牧人月历》、组诗《情诗小唱十四行诗集》、《婚前曲》、《祝婚曲》等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有幸参加了首映礼,还是写一篇凑数好了。
在开场致辞环节中,出品方亚马逊负责人说,他们几年前一直想要拍一部格局宏大的,展现人类高光时刻的电影。
《热气球飞行家》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哇塞,超期待有没有?!
所以究竟是个怎样宏大又走心的故事呢?
故事发生在1860年代,一个年轻寡妇(没错!
)和一位有志科学家一起登上热气球的冒险故事。
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就是这么简单。
本片女主艾米莉亚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他与丈夫一起从事热气球探险,但在一次飞行中永远失去了他,从此萎靡不振。
直到气象学家詹姆斯三顾茅庐,他想要乘坐热气球采集天气数据,而且这将打破以往所有的飞行高度记录。
艾米莉亚三推三让,终于还是决定重出江湖了。
起飞的那一天,面涂白粉的艾米莉亚首先来了个托马斯360度回旋,接着空中转体三周半,腿侧空翻一周半同时转体90度前滚翻(误),导演极尽渲染之能事,描绘出这么一个有勇有谋的行为表演艺术家女性形象。
站在一边看傻了的詹姆斯,全程一脸霍金问号脸。
气球起飞后卸下妆容,脱下体操服的艾米莉亚,露出了严肃的面容。
飞行过程中还数度回闪当年丈夫遇难的情景。
因为是传记片,我不禁感叹这是怎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啊,即使在19世纪都能如此独立自强,真是人类之光,想着想着就差站起来鼓掌了。
谁知后来一搜,整个女主角都是虚构的。
逗我呢?
那还说啥传记片呢?
仔细一回忆,原来影片开头就打出Inspired by a true story的字样,”based on a true story“基本就能改飞了,更别提inspired了。
所以一开始电影就告诉你了嘛,谁让你上当了。
当然单作电影而言,编剧和导演是有绝对的创作自由的,但是电影作为社会艺术,它和现实世界是要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
作为观众,对于看一部传记片还是冒险片,心理预期和评判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如果你以为这是传记片歌颂伟大的18世纪女性,那就图羊了。
作为冒险片,其实有些场面还是会让人手心出汗的。
但是这也是部俗套的冒险片:温文尔雅科学家为何不顾死活要往上升,绝望寡妇冥冥之中听到亡夫的召唤……有人说片有点《地心引力》感觉,我倒觉得更像《地心历险》。
哦最后我还有一点不懂,狗都有降落伞,为什么人没有??
小雀斑在开场时说他们其实有很多戏份是真的在热气球上拍的。
第一天拍摄的时候,他们就有点小意外,好不容易降落后,导演居然说很好,我把你们的尖叫都录下来了。
天下导演一般精。
看得出来两位主角都演得很卖力,但是不知为啥,雀斑影帝现在一个眼神,一个抬头,都被笼罩在霍金的光环之下。
先不说今年电影大年竞争激烈,即使没有珠玉在前,小雀斑凭这片也很难提名,(欢迎打脸)
首映现场
afterparty俩主演
After Party装饰
微博上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个非常小众的安利才知道了这部电影。
相对于这么好的电影,热度和评分都太低了。
近万米高空上的蝴蝶、雪花、可以为冒险而死的冒险家和可以为科学而死的科学家。
高空版的《地心引力》,或者说。。。
低空版(相对于太空)?
为了保证体验在电影院里坐在前排,同时因为恐高症很多镜头不敢看。
虽然这其实不是一个热气球。。。
很多镜头是从上往下看的,受不了。
看了下别人的资料,根据史实改编的,应该不能算传记片,飞的也不是热气球。
不过故事拍还是不错,一开始以为是训练,飞行,再训练,再飞行那种套路,结果是上来就飞,一飞就飞了整个影片。
飞行过程挺吸引人,大部分场景都是两个人的对手戏,还是挺考验演员功力的,男主女主也确实表现不错。
1862年是壬戌年(狗年),清同治元年,清廷正在跟太平天国干架。
节奏很好
从小到大就喜欢夺宝冒险和理想主义,探索未知的人散发出迷人光芒,不算有深度,结局光速收尾,有点像十几年央视引进风格的剧情片,很适合大荧幕,云雾,雪片,星辰,大地,无一景不美,愉快又刺激,收获斯宾塞的一首诗:蝴蝶的命运。
3.5 莫名的想起interstella
没错,在影片的前中后,我的菊花分别为剧情紧了三次。
这故事告诉我们:关键时刻要相信女性!
用生命在做科学。
编剧想象力极其匮乏,所有文戏都俗不可耐。莫文蔚饰演的女主刚出场犯着疯牛病,飞上天又开始犯矫情病了,小雀斑饰演的男主更是在最最关键的时候晕倒,把独领风骚的机会拱手让给女主。看了评论区才知道这部片其实篡改了真实事件,女主是为了政治正确意淫出来的。虽然我也很喜欢女性挑大梁的故事,但绝不是以这种意淫的方式。为小雀斑的颜值多加一星
可能是飞得太高了,没有坠落有坠落感。以探索之名,飞向天空,立意挺好,拍得不行。
Steven Price再次给一部高空灾难片配乐。高空热气球景色很壮观,高空灾难场景有还不错的奇观效果,其他都差强人意。剧本逻辑各种问题,整体看下来只能勉强理顺头绪。意识形态上有点对科学家怀有敌意,尽管是真实历史人物,但这位科学家在故事里recklessly各种实际问题都不考虑,一直在制造麻烦。另外片中人物英语姓Wren,而片中人物拿的有她名字的法语版明信片写的Rennes。这两个词在两种语言里有什么对应关系吗?
这个片子虽然有的情节惊心动魄,画面也很美,但全程其实挺可笑的。看多了那种NASA在太空中的历险及太空科幻电影,如今看两个乘坐气球的人在天上往下扔土,在一个气球上上蹿下跳演杂耍是真的挺可笑的。特别是小雀斑在片中的角色简直是猪一样的队友,整个存在的作用就是烘托菲丽希缇·琼斯角色的伟大。但可笑的是,貌似真实事件里,根本都没有女性,是俩男的升天。他们的名字是 James Glaisher 和 Henry Coxwell 。 虽然我也很开心编导给予女性机会,把男变女,塑造了一个身材弱小但体力如牛般强大的女性角色,并且故意让男主在关键时刻整个晕过去,让女主抢走所有光彩,但还是觉得有点太刻意了。
2025.2.5 0:26
“小雀斑到了五十多分钟才想起来自己有演技”我笑爆炸了。客观面对两个男性升空的史实,比强行安插一个女角色更好一些。
平庸的英伦传记片,没有饱满深刻的人物描述,也无法被高空画面击中,情感共鸣更是接近为零,唯一过关的就只有电影的工整了。两星。
遨游天际间,生命一线悬;蝴蝶自在舞,落雪缤纷飘;手可摘星辰,恐惊天上人。 对未知的探索,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敬畏,或许可以一窥究竟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我近年的幻想离不开乘坐热气球,本片对我来说一样动人心弦
居然没有爱情,但还是如此的惊心动魄,跟着心跳加速手心冒汗。二度合作还是好般配!
英皇激光IMAX,看天空觉得爽又想这不是cgi做的么又觉得泄气没劲,片子其实不算差,不符合国人欣赏节奏。我这个崇洋媚外的反而很适应,老外就喜欢闪回铺垫人物塑造人物,多次用到雪,每一次都用地很妙,这个重要意向贯穿始终,从雪花书,坟前下雪,躺在篮中看雪很美,发现和雪下降速度一样。蝴蝶、俯瞰气球顶很美。小雀斑角色也太固定了吧,不仅人物性格一样,都是偏执的科学家之类的,最后还都HE,就连服装都差不多,从丹麦女孩神奇动物到这里可以无缝穿越片场。还是要好好保养,女主颈纹太暴露年龄,零下十五度爬气球我不信,摔下来不把腰椎den断啊?还荡回去,该研究的不是天气而是女人非人的身体。我很喜欢大银幕看坐标系。但不得不感慨,外片演员演技很棒,真的是用情绪在发声在表演,不像国片话剧式的虚假感。爸爸声线好像大麻雀。
传统传记片的故事结构,高空探险戏刺激,但带着主角光环式的庇佑少了点紧张感。当然最好的还是琼斯的表演,凭什么就不是颁奖季热门了,真心不比格格差。
索然无味,高空戏份还算能看
也许是我对万物理论cp(主要是小雀斑)的成见吧,太难看了,国王的演讲模仿游戏之后各种传记片应接不暇,但真的…累了不想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