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黛特本是一个设计鬼才,却因为在婚后成了一个家庭主妇。
近二十年的时光,她跟邻居的关系处不好,她时常焦虑到睡不好觉,她把境外的犯罪团伙当私人助理……还好,她是一个成功的母亲!
在同是行业天才的丈夫和他请的大夫要把她送进精神病院时,她逃了!
她的女儿觉得,母亲失踪了,父亲就应该全力以赴去寻找母亲,父亲却觉得,他们应该继续正常的生活。
但女儿没有放弃去找她的母亲。
第一次,听说母亲去了机场,她拔腿就决定要跟父亲一起去找伯纳黛特。
第二次,当听说母亲在南极再一次失踪时,她坚决反对父亲,认为母亲可能过得比他猜到的要快乐得多!
想起了《母语》里的血缘母亲。
她为了自己的事业,只是贡献了自己的基因,却没有参与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当然,她自己本身也有生理原因。
即便这个可以成为为她辩解的理由,但抵不过孩子在代孕育后对她的疏离。
再一次相信,每一步都做数。
最令我动容的两个桥段:一是大魔王和以前的朋友吃饭,解释她为何销声匿迹二十年,语速极快,像按了快进键,几分钟内就把二十年过了一遍。
先是事业受挫,之后反反复复的流产,接着是有先天性心脏病女儿的出世,被一连串不在自己掌控范围内的原因,消磨了二十年。
在自己是无数细碎的石子和刀片磨砺塑造的时光,在别人看来却是毫无形状的尴尬局面。
二是申请去南极站,主管提了一堆苛刻的要求,大魔王的眼睛里光芒四射,她说我过去的二十年原来就是在为这一刻准备。
既是对即将展开的创造和工作的神往,也是对过去二十年不甘的一个补丁。
原来并没有荒废,只不过是在做漫长的准备。
这一刻是极其动人的,是站在过去和未来交界点的自我救赎。
大魔王在整部电影里没有当下,她始终需要背负别人的当下和自己的过去。
但在这一刻,那二十年有了意义,有了形状,于是她才能把它放下,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伯纳黛特你去哪了?
看完觉得这个除了是个物理空间的问题,应该还是自我内心的问题。
伯纳黛特对于搬家后的抱怨,不合群等等,在跟老友倾诉后,最好的一个回答也是影片的转折就是:身为一个艺术家你必须要去创造!
丈夫深陷在工作的氛围中,失去了对家庭和妻子的关注,而妻子也深陷在自我的很多痛苦中,丈夫无法理解,甚至连尝试沟通和努力理解都做不到,只是根据旁观者无端的添油加醋,对妻子做了臆想和判断,甚至要“关”她到精神病院疗养。
看到这也有一个令人很感慨的,即使这样,两人也没有提出要离婚的想法,即使在这对彼此都非常失望的情况下,而弹幕上飘过的都是“离婚吧”巴拉巴拉,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两个文化差异下对婚姻的理解,我们的容错度好像在于当无法得到理解和沟通时,更容易放弃,对于完美的追求过度;但现实生活中看到更多的是当存在底线振荡时,比如出轨,比如家暴,这些婚姻关系却很多都苟延残喘下来了。
最后很喜欢的一段,丈夫把象征剩下的16个奇迹的项链还给了伯纳黛特,并且说了那句很感动的话“还有更多的奇迹等着你去创造”没有看过完整的原作,所以只基于对电影内容的理解,算比较工整的作品。
不管怎么样,这部片子有很多可以思考,家庭关系和自我意义等,一个人一定要找到自我生存的价值,并平衡家庭,得到支持,这将是非常幸福的事,也是这个问题的最终奥义吧!
想说这套由8个建筑群组装在一起的南极站也太cute了吧!
能移动的特点是不是也对应上了Bernadette “escape”的特征呢~btw,哈利6号(HALLEY VI)是英国的哈~几张萌萌哒照片
“哈利6号”研究站可以供50人居住使用,其中包括科学家、技术人员、医生以及厨师,这样的团队在南极考察中为全球贡献了诸多关于气候变化、宇宙气象的数据。
正是在“哈利六号”研究站中,英国的科学家们首先发现了存在于臭氧层中的空洞。
“无论身为设计师或是对人类未来充满美好愿望的人们,都应该时刻保持着不泯的想象力,充分利用脑洞去畅想激动人心的人居环境的可能性,说不定哪天就实现了呢?
”可可爱爱 闪耀人文关怀✌️
《伯纳黛特你去了哪》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整本书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往信件、FBI档案等形式呈现,电影延续了这种风格,删掉了一些细枝末节,让主线更加突出。
其实故事并不复杂,伯纳黛特曾经是一个天才女建筑师,后来事业受阻,于是逃到西雅图,整整20年。
这些年来,她努力做好一个母亲,但是她无法融入西雅图的生活。
最终,一家三口在南极,找回了曾经的温馨,伯纳黛特也找到了新的事业。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理查德·林克莱特,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是爱情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
这三部曲,讲述了一对跨国情侣,从年轻相识到中年生活,不同阶段他们的聊天,他们对于生活的见解。
这次,我们来看看,中年女性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叙事结构:明线暗线同时推进,新颖的形式,使剧情的呈现更加丰富与新奇就影片的叙事结构来说,采用倒叙的方式,同时,导演安排了一条明线(去南极)和一条暗线(伯纳黛特的事业)。
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了一段关于女主角的纪录片,并辅以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还原两场谈话,从侧面告诉观众,伯纳黛特的事业经历。
推动剧情的发展。
虽然是很简单的一个温情故事,但是通过导演巧妙的叙事安排,再加上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作为一个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创作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本片的叙事结构。
1.采用倒叙的方式,明线和暗线同时推进影片一开始,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伯纳黛特在南极划一艘单人小船,同时,以伯纳黛特的女儿的口吻,展开了叙述。
然后,字幕显示,五周以前,镜头切换到了他们的家里。
女儿Bee和父母商量,全家人一起去南极的事情。
这是整个影片的明线,一家人,要整整齐齐,去南极。
当然,在去南极的路上,有很多问题。
比如,对于埃尔金(Elgin)来说,他很忙,很难空出一大段时间来。
对于伯纳黛特来说,离开家,社交恐惧,甚至晕船,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深深折磨着伯纳黛特。
于是,伯纳黛特开始想尽一切方法,去克服这些对常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她来说简直恐怖的事情。
她在图书馆,被一个狂热粉丝认出来,这位粉丝刚好是伯纳黛特的好朋友的学生。
这位学生说,她在网上看了一部关于20英里房子的短片,开始成为伯纳黛特的“粉丝”。
于是,导演开始用短片这种方式,开始展现本文的暗线,也就是伯纳黛特的建筑师身份,她曾经的辉煌,她的挫折,以及她现在的低谷。
2.20英里房子短片纪录片中的伯纳黛特闪闪发光,极具天才,自己动手,用方圆20英里之内的材料,花费3年的时间,构建了一个建筑。
里面提到,伯纳黛特有个理念,设计师必须实地探寻,才能够量身定制,设计打造出最独一无二的作品。
画面停留在最辉煌的时刻,戛然而止——伯纳黛特无法面对过去,关闭了电脑。
后来,伯纳黛特搞失踪,女儿打开电脑,接着看完了下半部分。
因为这个20英里的房子,伯纳黛特被授予麦克阿瑟天才奖。
然而,这个房子,被她的老公买给了自己老板,也就是说,真正的买主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
这个房子,充满了伯纳黛特的心血,花费那么多的时间,最后被买家拆了,变成了停车场。
导演心思巧妙,用纪录片这种特殊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女主角的设计理念,以及她非同寻常的天才理念,完美避开了建筑行业枯燥的术语和知识。
因为隔着一个纪录片,更加充满了女主角的天才气质。
我们知道,天才往往都是怪才,往往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很难招人喜欢。
本片导演这样的呈现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容易接受一个天才,而不是反感。
辉煌的过去和现在悲惨的现实,差距越大,戏剧冲突越大。
观众更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3.蒙太奇
伯纳黛特感觉受到了羞辱,一走了之,逃去了西雅图。
可是,后来发生了什么?
为何伯纳黛特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然后,影片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同时呈现了两段对话,伯纳黛特和她的老朋友,丈夫和心理医生。
伯纳黛特逃到了西雅图,还没有从20英里房子的羞辱中恢复,又接连流产了四次,后来才有了女儿碧。
然而,刚出生的碧心脏没有发育完全,所以,需要多次手术才能恢复。
而且,伯纳黛特从来都没有融入过西雅图,提起西雅图,一直都是抱怨。
但是,她的老公很喜欢这里,在微软工作,一直加班。
谈话结束后,他们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心理医生说,怀疑伯纳黛特有自杀倾向,必须进行治疗。
伯纳黛特的朋友说,你没有病,天才必须工作,必须创作。
“工作治百病”。
这两段谈话,更加坚定了夫妇俩各自原先的立场。
伯纳黛特渴望去南极,一家三口,在南极得到疗愈,她也许就能开始重新捡回以前的状态和信心,重新开始工作。
而她的老公,已经决定,自己和女儿一起去南极,伯纳黛特去疗养院养病。
所以,到底是谁病了?
导演通过一系列的精心设置的叙事方式,把观众拉了回来,坚定地站在伯纳黛特这一边。
伯纳黛特通过这一番谈话,终于明白了如何走出低谷,也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事物的象征意义:水桶,植物,马甲导演在影片中安排了很多细节,用来表现伯纳黛特的天才的性格特征,即使天才落难,终日挣扎,但是,在内心深处,还存在着对于细节的呵护。
1.用水桶来接雨滴在影片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出现了水桶。
房顶在漏水,伯纳黛特忙找找水盆,找水桶,用来接住雨滴。
为了减小雨滴下来的声音,水桶里放了一片毛巾。
这是设计师的温柔,在细节处做到最好。
在南极的一个房间里,父女俩也是因为这个细节,终于可以确定,伯纳黛特,就在这里。
2.划开地毯,保护绿色的植物
作为一个建筑师,保持了足够的敏锐。
就像豌豆公主可以发现被子下面的豌豆,她也轻易在房间里看到了地毯的不服帖。
于是,找来工具箱,撕开地毯。
释放出了压在下面的绿色植物。
这个绿芽就是一个希望,就像自己。
意志顽强,一直在期待再次破土而出,看到阳光。
在丈夫和女儿出发前,他们也看到了这个绿芽。
丈夫终于相信,伯纳黛特并没有自杀的心思。
3.马甲
当决定去南极的生活,伯纳黛特就通过助手在网上下单,买了一件钓鱼马甲,上面有很多拉链口袋那种,实用主义至上。
为了做好准备,在很多时候,她都穿着这个马甲。
回家前有一个镜头:她把护照放进了马甲。
所以,当她面对着一群陌生人要在家里给她开劝诫会,她逃了。
不但逃了,她可以直接去南极。
因为,证件随身携带,都在马甲里。
如何用镜头体验一个建筑天才?
在我看来,导演选择了最讨喜、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以小见大,通过各种细节描写,让观众不知不觉,就认识到,这是一个注重细节,同时内心柔软的建筑天才。
当然,她容易情绪化,讨厌的东西很讨厌,但是遇到喜欢的东西总是激动到落泪,一个讨人喜欢的建筑天才。
这样的天才,谁不喜爱呢?
主题呈现:剥开故事外壳,导演想表达的,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1.选择我想,每一个职场妈妈,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
同时,男人永远不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我们不用刻意打磨自己,来融入邻里。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当家庭主妇,也可以选择继续发光,通过工作寻找自己的价值。
在影片当中,两张力量一直在较劲儿。
伯纳黛特一直无法融入西雅图的生活,她想当一个局外人。
而另一股力量来自丈夫埃尔金和邻居奥德丽,他们喜欢通过各种干预,让伯纳黛特变成他们一样的普通妈妈,融入社区。
较量的最终结果是,伯纳黛特华丽丽地从厕所逃走了。
大跌眼镜的是,她竟然跑到了死对头邻居奥德丽的家里。
而且,竟然得到了奥德丽的支持。
原来,作为妈妈,奥德丽也有困扰。
两人都陷入麻烦,反而成为盟友。
在我看来,这是导演给的一个信号:伯纳黛特的对手阵营,正在一步步瓦解,分崩离析。
导演通过这样的安排,试图告诉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我们每个人都很强大,有自愈能力,有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过度的关心。
天才如伯纳黛特,也会面临事业和家庭的选择。
事业受挫,于是逃亡西雅图,付出全身心的力量,照顾好女儿。
她说,女儿同时是创造者和破坏者。
可是,晚上来临,还是能感受到当年建筑事业的羞辱。
最后,她选择了继续创作,创作,才是她的使命。
2.南极点
在南极,明线和暗线交织汇合,所有的人物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当一个人不再委屈求全,而是认真追求自己真正的使命,她就会发光。
在南极,她发现了平静,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为南极设计工作站。
她说,我全身都在发抖。
但是不是不好的那种,是特别激动地发抖。
当伯纳黛特被告知,在南极的一段时间,特别艰苦,会终日不见天日,会独自一人,会被一个兽医拔掉智齿。
有没有关系?
伯纳黛特说,听起来,我过去20年都在做这样的训练。
这就是天才的价值观。
普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对她来说,是种煎熬。
但是,对于常人来说难以忍受的那些工作条件,对于伯纳黛特来说,却是一种享受。
这种价值观,让我再次想到了山本耀司在自传中这样说:原来对我来说,最耀眼的时光是专心创作的阶段;最奢侈的享受是紧绷神经,没日没夜地准备时装秀的那段时光。
如果这一切不再继续,我会突然病倒,失去我的健康吧。
最后有一种刻板印象,中年女性总是唠唠叨叨,从各个方面管理自己孩子,没有自己的生活。
知乎上有一个高热度问题:中年女性的日常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我想,《伯纳黛特你去了哪》就是最好的答案。
中年女性也可以很酷,可以和女儿成为很好的知音朋友,也可以重拾当年的光芒,通过创作,重新发现自己的使命。
无法比较,因为不会看另一部片子吧……希望母亲都能照顾好自己……………………………………………………………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谁也不曾想过,天才建筑师伯纳黛特在一次事业受挫后竟会一蹶不振,隐姓埋名。
经历了4次备孕失败,终于生下孩子并陪伴其成长这件事几乎占据了她所有生活。
对待女儿,她付出了万般心力,但却日渐被焦虑、抑郁……种种负面情绪支配。
无论是潜意识还是显意识,她都在拒绝这个糟糕的自己,但无奈的是自救无门,且无形中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莫大痛苦。
噢,庸庸碌碌的婚姻、育儿日常终究是错付啊。
老公忙活着事业,意气风发;孩子独立懂事,终会离家。
“滚回去工作,去创造,这才是你降生的意义。
”一语惊醒梦中人。
不知道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拖着疲惫的双腿,漫无目的地不停赶路,在穿越过一个个幽暗峡谷,翻过一座座陡峭高山,淌过一条条冰凉河流后……暮然回首,曾经闪耀的自己已遥不可及。
悲从中来。
终于,某一天,某个契机,触发了雪藏多时的本真自我,全身细胞瞬间被激活,继而恍然大悟:“我终究是发着光的啊。
”
你开始无限怀念那个充满着创造力、激情、无所畏惧的自己,也为此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你收拾好那个邋遢麻木的自己,决定冲破庸常,重新拥抱彼时你就一直向往的生活,“都经历了这么多,还有什么可怕?
”你添上一把又一把的火,再次找回放肆燃烧自我的感觉。
这次,你比从前勇敢万倍。
你幡然醒悟,出路是为热爱和天赋而活。
来美国读grad school后,遇见了不少2000年前从大陆出来读博经过一步步奋斗,最终获得tenture职位的中年男PI们。
一个很常见的情况是,他们家里有两三个孩子,他们的妻子现在在不是他们实验室打杂,就是单纯作为家庭主妇。
这个片子我是在从加州回南卡的飞机上看的。
在加州开会报告后,有个中国PI找我讨论相关问题。
后来一起吃了个晚饭,零零散散聊了一些。
当他说他家有三个孩子的时候,我想他妻子估计只能在家带孩子,做饭了。
后来的对话也证实了我的想法。
Bernadette是幸运的,她二十年的黯淡人生得以再次闪耀很大程度归因于她近乎反社会的人格。
如果她听话的接受治疗并且融入了邻里间那种虚伪的育儿气氛里,她很可能无法跨出去南极的一步了。
而那些中国PI的妻子们,找到了属于她们的community,然后谈话间再也离不开丈夫和孩子。
如果说bernadette是talented的,这些PI妻子们又何尝不是呢?
90年代能进入不错的大学念本科,她们也许生在有哥哥或者弟弟的家庭。
曾经被提供的教育资源被无限倾斜,但是他们仍然做到了。
不夸张的说,当她与后来成长为PI的男人们以相近的分数进入一所大学,她所付出的努力是要多得多。
当看到最后bernadette眼睛发亮的在讲她的建筑构想,我想起了那个在丈夫实验室打杂的PI妻子眼睛无神的推着要灭菌的实验材料。
她的价值不应该至于此啊,至少曾经她也和他丈夫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啊!
停滞不前的这些妻子们最后长成了依赖于丈夫的树袋熊,并且通过和其他学术界树袋熊的沟通,最后一起达成了内心自洽。
故事的开始总是那么平淡无奇。
西雅图的蓝天下,Bernadette一脸专注地蹲在水桶前。
她背后是一整个奇形怪状的屋子,黑莓漫山遍野地肆虐,屋子里到处都是奇怪的污渍和家具。
丈夫是微软的高级工程师,女儿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这样优渥的中产生活一眼看上去毫无异常,唯一扎眼的是耸立的那座奇奇怪怪的别墅。
然而电影发展到最后,我们才猝然发现,这座别墅的破败不是没有理由——它就是内心一片荒芜的Bernadette的内心的映射,而这样的生活,也成为了一个牢固的监狱,牢牢地把Bernadette困在她二十年前的心碎里。
在故事的最初,Bernadette的失意是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展现出。
它一点也不歇斯底里,就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失意天才会在生活里遇到的困境。
但伯纳黛特太聪明也太敏锐了,她在面对一切失意的下意识反应是说笑话,用幽默遮掩痛苦。
可是到底还是失意的,漂亮的外壳下掩盖不住千疮百孔的心。
所以她会在夜深时刻惊醒,“啪”地合上在播放着她以往光辉历史的电脑,黑夜里浸满泪水的瞳孔亮得摄人,直到那些凶狠的不甘心逐渐暗淡,无人发觉也不被人知晓。
在西雅图的图书馆,年轻的女孩子兴奋地向她诉说对她的崇拜,而她下意识地逃避,拒绝和过去产生联系。
原著里提到她发给Paul了一封很长的那封邮件,在电影里这一段被掩去,直接跳到了她和Paul在餐馆里的对话。
这一段对话是全片的转折,真正地展现了她的意难平有多深。
当你曾经是个LA的天才建筑师,但是机缘巧合之下毁掉了自己获奖的天才作品,只能逃离LA的时候,你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
没有人帮伯纳黛特,虽然她如此聪慧如此才华横溢。
所以她慢慢变成困顿不堪的困兽,虽然她的外表看起来一切完好,只是所有看似怪异的行径,背后都是说不出的心碎失意。
“艺术家不创造,就会危害社会。
” Bernadette抬起头怔怔地看向Paul,那双眼睛因为刚刚掉过眼泪还红着,却明亮起来。
这是全片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在这里Bernadette终于第一次直面自己过去那二十年失意的人生。
在这之前,她甚至羞于承认自己“still obsessing with LA”,而在这之后,她第一次尝试着走出那些心碎,淋着雨看看眼前的城市,西雅图在她脚下延展开,而她终于重新寻回再开始的勇气。
Where'd you go Berdanette是个很女权的故事,它直观地展现了家庭主妇生活对一个有才华的女人的摧毁有多彻底。
Berdanette这个名字被“Bee's mom”取而代之,丈夫在微软愈加延长的工作时间而无法深入理解Berdanette的困境,他在有意无意间任一个天才建筑师浪掷了二十年的才华。
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才华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摧毁。
而Berdanette相较于无数女性更幸运的地方在于她因为财富而更富于选择,即使二十年没有工作,依然有资本也有能力重新开始,而更多连这个机会都没有的普通人呢?
如果她们没有这么有天赋呢?
她们在叙事结构中是失声的。
但这不只是这个剧本的问题了,东亚女性的困境已经是地狱模式,很多时候东亚的困境是不可见的,别人看不到也很难想象。
人家能讨论ME2讨论男女同工同酬,我们在干啥,我们在讨论CP 26漫展上的那个穿了安全裤的女生是不是福利姬。
因为是看过原著再去看电影,觉得电影对于原著的还原能有个九成。
删掉了原著里让我火冒三丈的丈夫出轨的部分,后面看着就顺很多。
找Cate Blanchett演Berdanette是天作之合,继《Blue Jasmine》之后,就发现她真的非常适合演这种神经质的内心破碎的角色。
从Blue Jasmine里的破产贵妇到伦敦全程玩角色扮演和SM的女主再到Bernadette里心碎的天才建筑师,当她焦虑地在阁楼间转来转去地碎碎念的时候,简直就是原著里的Berdanette再生,太适合了……像水晶般玲珑剔透却又易碎的美,这种神经质气质独此一家。
最后南极的景色也很美。
全片我最爱的是她在南极点那里终于得到认可的那一幕,对面的科学家傲娇得不行还是给她搞到了一个名额,Bernadette颤着声音叫住她,深深地道谢。
这里的情节设计让人拍案叫绝。
她在二十年前被毁掉的获奖作品是以“零浪费、就地取材”闻名遐迩,而她二十年之后对自己的救赎是在一次原本不情愿百般逃避的南极之旅中,获得了机会在南极点修一个“零浪费”的研究站,没有比这更符合她的才华的舞台了。
须知困兽犹斗,Bernadette最终走出了她的心碎。
她的才华被吞噬了二十年后,依然能在南极圈展露光忙。
没有人能困住一个天才,除非天才自我放逐。
《Where'd you go, Bernadette》前半段讲的故事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是“曾经的天才如何陨落将梦想与希望埋葬 ”,而后半段却是一个救赎的故事, 这是一个艺术家的自我救赎之旅,也是一个温暖的,我们如何相互达成理解,习得爱与被爱的故事。
看完了,感受到内心被治愈。
当你不能自我满足的时候,你可能就是在“祸害”你周围的人。
精神上需要别人提供情绪价值经济上需要别人供给,感情上需要控制或是寄生于别人,等等……伯纳黛特,曾经的建筑界天才,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因为一次巨大的失败逃离洛杉矶,结婚并投入到婚后生活中。
随着丈夫加班增加,夫妻关系也越加紧绷,她与邻居吵架,错误的相信别人,甚至差点引来罪犯,所有人认定她已经心理出现问题,变成一个“疯婆子”后,丈夫还对心理咨询师喃喃自语:“她怎么会变成这样?
陌生的让我以为她是个外星人甚至丈夫提出要她放弃计划好的南极旅行兴,去治疗心理疾病,只有女儿碧对此抗议并指责父亲(很爱妈妈的女儿)伯纳黛特逃走后独身一人去了南极,并听说了南极点将要重建的消息,这一次她终于意识到,她的问题是她不能放弃创作,她决心要参与到南极点的重建工作中,而在寻找她的过程中,丈夫也醒悟过来。
最打动我的是伯纳黛特一人在南极,欣赏着冰山美景,这一刻,仅仅只有她自己。
还有她朋友所说的:“你必须去创造,伯纳黛特,你不去创造就是祸害社会。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回归家庭,让艺术家失去了创造力真的是压抑天性。
这么好的题材能拍成这样也是活久见
Popularity is overrated.全部感动都集中在母女间互相的理解和爱。
绝对的恐怖故事,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是涉及到(他人)生命的。但这一切都不重要,只要追求艺术就行。就如同FBI所说,我们至少解决了俄罗斯人。
一个风头正劲的建筑行业从业者如何被资本摧毁变成一个cynical中年妇女的小品故事…… @2020-01-21 20:31:55
cate你为什么要接这样的片...好几次接片失败了
质感更像是肥皂剧而非电影,但晚场看其实还挺舒服的。
妈妈去哪儿?... :)
最令我动容的是这部电影里的母女关系,后半段以女儿的视角去了解母亲,找寻母亲,支持母亲,令人动容。如果这个世界的母女关系都是如此,我想女孩会变得更加独立和坚强。
其实影片本身三星,但是价值观我实在是???一个多少代才出一个的超级天才,因为孩子生活选择做家庭主妇最后找到自我??这他妈怎么能叫励志,这件事就是一个恐怖故事。没有任何一个男天才会回家带孩子,放到女的身上就是孩子大了老公事业差不多了再可以重新寻找梦想。I weep for fucking humanity
原著小说更复杂涵盖的议题更多——家庭、个人选择、社区环境对女性创造力的影响与制约。而电影着重突出了母女之间的温情和关爱
中年危机版暖暖内含光的升级,片子中满满都是Linklater之前作品的影子,Bernadette的荧幕角色骄傲而又脆弱,可望而不可及的真实女神形象也就是如此,而去南极的创意堪比当代的Seattle needle科幻风,但实际建筑师的角色,难免感触更多是Chihuly的代入;另关于Bernadette身份的视频介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点子去讲述一小段“专业”的背景知识或剧本内容;
一个处理生活危机的剧本,又是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来执导,本不应该拍得如此寡淡的。现在就像是在赶交作业一样,让人感觉不到他有往这部作品投入任何一点的热爱和专注,人物塑造和种种场景描写都过于随意了,剧本原有的潜力就这么白白被浪费掉,实在让人失望。
676 现在看这类中产阶级瞎浪的电影,总会想起奥巴马说的,如果中国十几亿人都变成中产阶级,对世界来说会是灾难。干他娘
好故事,没拍好,纯靠大魔王的演技来撑。前面无聊的部分铺垫太久了,刚精彩起来就结束了,好想继续看她开挂的人生,南极工作站的设计简直太棒了!
?
6/10
靠大王的表演死撑的一部
不痛不痒的家庭小品。看点全在布兰切特的个人魅力。
莫名其妙的。心理医生+FBI+丈夫潜在出轨对象在丈夫的领导下一起站你脸前告诉你要把你送到精神病院,搁谁谁不跳窗。因为结婚生子最年轻的麦克阿瑟得主退居家庭20年,快疯了才又跑出来工作,这叫啥,这叫恐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