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德曼审判
Le Procès Goldman,戈德曼的审判,The Goldman Case(英)
导演:塞德里克·康
主演:阿里耶·沃索尔特,亚瑟·哈拉里,斯戴芬·古林-提列,尼古拉斯·布赖恩松,奥雷利安·肖赛德,克里斯蒂安·马祖奇尼,杰里米·勒温,耶日·拉齐维沃维奇,Chlo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3
简介:1975年11月,巴黎,犹太极左翼活动家皮埃尔·戈德曼的上诉听证会即将开始。他因四起武装抢劫被判终身监禁,其中一起导致两名妇女死亡,但他否认了谋杀指控,拒不认罪。随着这场庭审被媒体大肆报道,戈德曼被塑造成了一位左派知识分子的浪漫英雄。而与此同时,戈德曼与他年轻的律师乔治·基曼的关系却日益紧张。戈德曼难以捉摸、雄言..详细 >
7.7(2⃣️),仅仅依靠冷峻的紧张法庭场景,就将Goldman的人生故事借他人之口被引人入胜地讲述。情绪被冷静的摄像机所隔绝,而审判的唇枪舌战中的文本内容却劈开了法国社会体系的弊病问题,这份尖锐却引向了另一个方向的共情可能。复杂的成长背景与传奇经历在信息交代中也令这位满腔热血的激进左翼领袖充满人格魅力,而借审判所抛出的质疑与愤懑并未随着历史结束,它们似乎也在某种情感的鼓舞中渴望在当下的时代继续搏动着
虽然能看出导演在刻意表现出一种似乎并不想在庭审进程中明显偏袒控辩其中一方,并通过被告的确有非法敛财的犯罪前科,反复叫嚷警方种族主义一度惹得辩方律师不满,甚至事后出版回忆录的虚荣,来试图抑制某种一边倒的情形发生——他只是叫Goldman,别演成了Goodman。但必须要说,本可作为权威证据的刑侦照片的缺失而警长解释是因为现场事故忘放胶片所致,这一不利于控方的细节实在太硬太瓷实了,瓷实到足以重创之前不惜耗费大量篇幅所营造了那种“罪与冤”的模糊性,因为在观众常识认知中它真的太象是警界黑幕而几乎没有人会认为那只是一个意外!但个人超爱片中那个“摆持枪动作”的小噱头:被告被要求举起手来模拟持枪,枪口正对庭审席,法官自然别扭让他转向墙,墙在背后而背后坐着的是狱警……三星半。
三星半。塞德里克·康选择全程在法庭的狭仄空间呈现戈德曼审判始末,为镜头调度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从成片效果上看,精准度足够上乘。即便如此冰冷晦涩的人物情感状态,依旧张力十足。阿里耶·沃索尔特和阿图·阿拉里的表演令人眼前一亮。
2023PYIFF//毫无疑问的超出预期,这不比奥本海默的听证会好看吗?荧幕内外形成了非常有趣的互动,影院内的观众不由自主的成为了法庭里的观众。在此,摄影机的意识成为了“高于生活”的部分,时刻提醒着观众这是电影,并非完整的真实,而是历史书写的一种角度。
「26thSIFF」“可如今革命也不过是俗气的消费品。”
好像每年法国电影展都要看一场灵魂拷问的法庭戏,去年应该是《人间世事》,今年就是这部戈德曼审判。并且本片几乎没有任何法庭外的戏了,95%就是法庭戏本身——老实说前半段还是困得睡着了一会,但是进入后半段就完全被吸引了。作为法学生看到最后还是挺欣慰的,最终审判还是抛弃了所有的政治观念、运动、是否革命家是否运动战士、个人前史等等,还是回到法律的原则本身,是不是证据不足就该疑罪从无?是不是程序瑕疵的证据证明效力就是有问题?如果是,那么认定不了有罪就该是无罪,跟这个人是什么人有关系吗?好喜欢最后坚持己见没有被情绪煽动跟着走的律师,能抵抗住操控舆论煽动xx主义的诱惑,坚持理智和事实,真的了不起。
【2024法国电影展映】如果说《坠落的审判》的庭审戏是对个体真实人性的探究,这部则是对时代大潮下群像的局部刻画。
受众面很窄的庭审类电影,对没有法律常识的人来说大概会看得很折磨,但对法学院学生来说则是一个非常耐看的“教材式”电影。没有物证、没有真相为罪刑做预设和锚定,110多分钟完全聚焦控辩审三方的言语交锋,从对被告人做完整的人格画像到被告人借机为自己做了最小化的完美人格构建,从到控告方与控方证人不断缩小被告脱罪的可能性到辩护方和被告人轮番使出“种族主义”“自相矛盾”“可能不等于肯定”等经典辩护手法,从控方站在超越被告人格和主观故意的高度直奔犯罪事实的总结陈词再到辩方终于打出了“无罪推定”这记重拳在谋杀罪这一单项罪名辩护中为被告完成脱罪。最后结尾也是很有象征意义,法庭还在宣判完整判决,却被被告方庆祝单项罪名不成立的庆祝声打断、淹没,更凸显出哪怕仅是一场庭审中很小单元的成功抗辩已足够体现司法文明和程序正义
五六年来最优质的法庭戏,视听技巧值得反复研究没有闪回,事实不会重复发生;没有内心独白,思绪活动不会外放观众在听众席,观众是陪审团,观众如社会缩影表面上处处宣泄情绪,实则在理性框架内压制着情感的牵引力。连结案陈词都无时不提醒着:这只是律师们表演的一部分这一切都透露着导演的态度:他假装偏袒着谁?他实际在嘲笑着谁?一方站在法律立场上过度审视犯罪,一方树立道德高地却顾左右而言他但警方确实有着暴力执法和种族歧视,证人们也不如理想中那样诚实可信而被告也在借力打力,依靠运动造势,疯癫下是口供前后不一玩语言游戏,借父亲经历来掩盖自己的神经质借事讽今,嘲笑着左派疯狂后的样子与思想畸形演变,讥讽保守势力的不堪一击和虚张声势一如法官在上宣读着其他确凿的罪状,下面早就狂欢一片高喊无辜
除了一开头律师A匆忙跑进律师B办公室的画面外,其余部分全部在审判庭(以及少数审判庭旁的被告休息室)里展开。开头有个字卡,之后就没有旁白没有闪回,完全靠法官的问询、证人的证词、控辩双方的对峙外加法庭现场观众的呼声勾勒了被告人Pierre Goldman的复杂肖像、描绘了案件本身和司法进程的种种疑点,也展现了70年代的某些时代面貌。讲故事的能力非常过硬,而且到最终也并不给出真正判断(或者说导演的判断就是法庭的选择:疑罪从无)。最近几年法国有好几部优秀的庭审片:从《圣奥梅尔》(庭上庭外两条线,技法很多)到《坠楼死亡的剖析》(通过庭审来不断flashback的经典做法)到本片(只有庭审现场,靠词语与简单有效的镜头语言),风格不尽相同但都还挺好看。
【SIFF】台词句句不离东欧不离犹太裔,他既是法国活动家又是南美自由战士,那么多的政治符号宣传口号让这部电影创作原点就像是一个命题作文的产物,但如果你告诉我社会的现况已是如此了,那好吧,高度寓言化的政治隐喻已沦为现实,那些法庭上狂热的追随者与欧洲议会上的雄辩闹剧别无二致,民粹的声浪愈发高涨,情绪的魔鬼愈发张牙舞爪,理性的思潮注定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哑炮。
于是法庭终于被调度为一个不断脱轨的即兴舞台,它展演“目击”的自然性所具备的令人震怖的权力,也给出一种言辞技艺与情感-政治相接合的强度。
这法庭秩序是完全控制不住一点啊……
省掉《坠落的审判》那样的“前因”,直接切入占据几乎全部篇幅的庭审;也就意味着必须用强大厚实的文本,让这一切都足够成立。在整个过程中,观众时刻被挑战自己的看法以及一开始可能会相信的东西,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国别间的司法运作方式。它时而插入幽默供以调剂,时而插入深刻的发问来让这起事件的之所以不同得到更多阐释。当然在电影结束之后再去查找原型人事的一些事实,会发现电影里有些忽略了;好在到最后仍是流畅有力的。
【2024百老汇法国影展】庭审戏几乎贯穿始终,全片只有三个室内场景,4:3的画幅、各种特写和近景镜头,逼仄的视角汇聚观众的目光,更考验演员的演技。其实这类庭审戏看过的也不少,映后被多位观众提及的《坠落的审判》就是典型代表。本片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其人物的特殊性赋予本片不一样的魅力,看得出导演在尽力还原历史真实,也在努力在情感上平衡原告和被告双方,但本片主角戈德曼的个人魅力并未得到充分展现,镜头前的他情绪不稳、颇具煽动性,庭审最终的结果似乎也被情绪左右,宣判时戈德曼粉丝们的欢呼令人毛骨悚然,真相与公平正义也许不重要,立场才是第一位。上述的东西至今依然影响着全人类,本片对其的具象展现是全片最具价值的地方。映后导演拒绝回答主持人提前准备好的问题,与观众进行了1个小时的互动交流,还蛮真诚的。
在电影院看睡着了好几次的一部电影开头二十分钟就知道导演和编剧想说什么了,“波兰”“间谍”“反犹”“种族歧视”“革命”几个关键词一出电影的主旨昭然若揭格式上非常工整的一部传统庭审戏模板,几乎像一个纪录片,但因为太工整,整个电影的节奏太平太慢,像1993年的电影而不是2023年的电影,看完就懂了《社交网络》的伟大
7th PYIFF,抗诉之前都是在审判“偏见与傲慢”。
基本由庭审戏组成的电影,单一的场景,逼仄的机位,中近景交错的构图,各人的脸部特写,调度与剪辑的巧妙结合,基本没有音乐(甚至连片尾字幕也是无声),而煽动的发言与没有证据支撑的言语的交锋,还有场下统一的呐喊,则组成了本片的最佳配乐,这也显得几个法庭的沉默时刻尤为珍贵,就连完全无关、跨越半个世纪的观众看待这场罗生门般的庭审,也无法确切地知晓所谓的“真相”,看似是对一个人的审判,其实是两种立场的对抗,而这种争辩依然延续到现在,这也是电影映照现实的最佳时刻。7.6
把这么多社会问题搅成一锅粥,都装进一个法庭里,导演有点儿水平,然后发现是冷战和疯女人的导演,ok,fine
#76th Cannes#导演双周 出色的法庭戏 庭审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