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定理

The Zero Theorem,明日定律(台)

主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梅兰尼·蒂埃里,大卫·休里斯,卢卡斯·赫奇斯,马特·达蒙,蒂尔达·斯文顿,本·卫肖,桑吉夫·巴哈斯卡,鲁伯特·弗兰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罗马尼亚,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零点定理》剧照

零点定理 剧照 NO.1零点定理 剧照 NO.2零点定理 剧照 NO.3零点定理 剧照 NO.4零点定理 剧照 NO.5零点定理 剧照 NO.6零点定理 剧照 NO.13零点定理 剧照 NO.14零点定理 剧照 NO.15零点定理 剧照 NO.16零点定理 剧照 NO.17零点定理 剧照 NO.18零点定理 剧照 NO.19零点定理 剧照 NO.20

《零点定理》剧情介绍

零点定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一个“奥威尔式”(Orwellian)的受严格统治而失去人性的社会,国家的上层建筑为了监视人民控制思想,将眼线散布在生活、工作场所,甚至网络上。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演一名性格古怪的计算机天才Qohen Leth,然而生活本来按部就班的他注意力却渐渐为一系列“虚拟性骚扰”所分散,并且“领导人”叛逆的儿子也让他头疼不已。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智慧超群的他开始实施一个神秘的计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蔡李佛另一街区恋爱进行时奇幻精灵事件簿玉观音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之传奇兜兜古剑飘渺录天地无限恐龙王国梦寐以球老房之秘控制铁锅传奇有种你爱我追风战警青田街一号流氓督察夕灵传说定格恶魔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勇者斗恶龙爱情史倚天钦差遗迹兄弟恰似爱人我爷爷和奶奶的故事逃生舱如果究极进化的完全沉浸RPG比现实更可恶的话外婆的新世界康奈尔之盒

《零点定理》长篇影评

 1 ) 看别人说的天花乱坠,我觉得然并卵。。什么鬼啊

2013年《零点定理》,什么鬼,其实我觉得本人智商还算正常,但是还真没看明白。。

别人黑不黑我不要紧。。

我还真不信都看明白了。。

我还真没觉得有什么看点。。

什么鬼啊。。

根本看不下去好不好。。

不管是什么流派。。

我觉得一般人都会看睡。。。

唉难的的破电影。。。

没事还是别看了。。

看在别人都觉得非常牛X的份上,多给一星吧。

推荐指数:★☆,(1星半,满分5星)

 2 ) 妙想天开的哲理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联想到一个词“妙想天开”,后来在我检索影片信息的时候,1984年导演曾拍摄过一部叫做《妙想天开》的影片。

总体来说还是能看完坚持到结局的片子,结尾看似突兀,实则说明了科恩的可悲,正如一生都在等一个电话,没有追求,放弃了女神的表白,孤独的活在自己的空虚里,“比今生更重要的目的,都会使今生变得没有意义。

”以我的理解,这似乎告诉我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3 ) 自负的悲剧

感觉好像很厉害的样子虽然我没怎么看懂电影,但是莫名的感觉有点像是《黑客帝国》的前传呀对我来说这个电影就是一个自负的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被耍的团团转,然后知道真相之后承受不住打击,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寓意丰厚!

电影最开始男主大叔玩得那个游戏出现了两次我都没看明白这是玩什么呢!!!

好好奇呀!!

之后发现男主玩得游戏或者其实根本不是游戏,而是智商的训练方法?!

但是智商高得人有自负,男主大叔绝对是为了秀智商优越,所以玩游戏的过程中,因为一直没能通关,所以整个人都感觉有点崩溃了!

这样不好虽然男主大叔很聪明,但是感觉有点单纯呀···遇见的小女孩和管理者的儿子都能让他相信然后他和管理者的儿子发生了一段复杂的奸情,bob帮助男主看到了前途的方向,然后就是一些快乐的看不懂的东西啦反正整个电影我都没看懂····电影里出现的所谓的宗教寓意对我来说主要目的就是让我觉得有点阴森的吓人,有点像是丹布朗的风格的样子也不知道导演想讨论的是哲学还是数学,反正都不是我等凡人可以理解的

 4 ) 纯粹流行文化批判

没文化真可怕之:我意识不到我没文化,所以真可怕在主观上也就不存在了。

如今能够激起我写影评的电影已经不多了,但是此片让我感触良多让我想了很多也有很多想说的。

之前简短的看了一下此片的介绍便弱弱的觉得这应该是一部神片于是去豆瓣上看了一下评分只有6.4分,这让我感到随着豆瓣的普及现在豆瓣的用户质量也在下滑了。

这部电影是当今世界少见的能够反映现实问题的作品与当下好莱坞电影形成显著区别,当今的好莱坞电影包括流行文学主要还是儿童文化产品,是以童话和神话为核心世界观、价值观的少儿文化产品而真正能够反映现实的成人题材确是少之又少,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习惯了流行文化的观众无法理解这部独树一帜电影的主要原因,因为观众的脑子平时用得太少而真正要用的时候已经用不习惯了。

这部电影主要还是反映现代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矛盾关系的一部电影。

其中大量反映现实的场景被导演用天才艺术化了(印象最深的要数聚会场景和主人公在游戏机前玩游戏的场景),本来对现实的反映就不是易事,但导演居然还能够用自己的天才将其艺术化视觉化就更让人拍案叫绝了。

导演反浪漫的手法也是独树一帜的,不仅表现在叙事结构上也表现在影片的结尾上(虽然最后还是给我们留下一线生机,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大师与才子的显著区别)影片最终对功力主义的解构也是让人拍案叫绝:老板,我们为什么要去证明零食定律,我们为什么要证明 everthing is nothing。

老板说:because of profit。

一句话把当今世界的功利主义愚蠢价值观批判得体无完肤(我认为当今世界人的主要问题还是缺乏自我反省,无法用人类最伟大的能力:意识,去进行自我认识)整部影片我们都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主人公是一个没有自我没有独立人格的矛盾个体(因为他没有认识到他是一个I,我是我这一基本问题他都认识不到。

一个人连我是我这个问题都不知道,却还偏偏去向外在世界寻求矛盾解除(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人格都还没有独立每天就想着去谈恋爱,以为可以认识女的那就好玩了。

结果两个自我矛盾还没有能力解决的个体结合的结果就是显而易见的制造更大的矛盾了。

所以说这注定是悲剧就像影片中表现的一样。

或者是怎么想法子可以多弄到钱,要不就是想着法子去偷拐抢骗,不劳而获,要么就是害人害己。

因为矛盾一直在那里,你不觉醒发动自我意识去解决那矛盾就永远在那里直到你死你还没有觉醒那你一辈子都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改变,因为一个连自我都无法认识的个人,那他的命运就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了,他只是受并且永远的受就像一头猪,一个动物一样。

)这不仅是可笑愚蠢的也是悲哀的,这个个体的命运因其自我没有觉醒所以注定是悲剧的。

)如主人公邂逅女主人公,那么这两个不健全两个心理都有问题的矛盾体的结合注定是一个悲剧不会像一般好莱坞电影中所展现的那样出现一个happy ending(成人世界和童年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成年个体所要迎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完全不同于儿童期的)。

导演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博我们哈哈一笑,而是要让我们思考。

导演是用一种荒谬感的手法来表现一个十分现实的根本价值观问题。

如此深刻但又精彩的作品怎么让人不赞叹导演的天才?

整篇导演都在讨论后工业时代的信息科技时代的今天的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看不懂就说不行,这也是没文化的人为什么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主要原因,可悲可泣。

 5 ) 哇看起来好高大上

布景,演技,镜头,无一不高端大气上档次这部片子其实我关注的焦点是近年没见过的新奇布景,演员身上个性的服装(不包括主角),不明觉厉的台词,荒诞的世界背景,让人感觉到新奇,一种兴奋感油然而出至于剧情嘛,个人感觉纯粹是瞎扯蛋,吃饱了没事干撑的欧美电影越来越没有突破,题材貌似越来越少,大片厂热衷于翻拍,续集,但脱颖而出的这种片子嘛。。。。。。

猎奇的可以看,自以为小资的可以看看然后故作悲哀的深思,咱们老百姓嘛,没事洗洗睡吧,别浪费时间了

 6 ) 人间乐园/冥界景象

这部电影如果除却散布在电影里纷纷扰扰的艺术的象征和宗教预示,完全就是个很无聊的电影,如果再除去看似睿智的对白和零点原则的悖论探讨,基本可以沦为一个三流肥皂剧。

先说下故事的主要情节,一个未设定时间线的某个未知时空里,一个每天等着某个神秘电话的程序员(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为数学家),在屡次要求见老大后。

最终在部门主管的趴上得偿所愿,与此同时也认识了女主。

光头男主屡遭女主调戏,渐生情愫,甚至想与女主发生关系。

而另一边,大Boss派了他的儿子去帮助男主在程序工作上的进展。

而在和女主,Boss的儿子之间的双线发展下,男主开始了改变,不论是饮食或是信仰上。

并最终在破除对大Boss的崇拜下,砸烂了系统,跳入黑洞,达到了彼岸。

先说电影里的艺术意象和宗教元素。

人间乐园和冥界景象是两幅Bosch的代表作,即Le Jardin des délices 和 Visions de l’au-delà(有兴趣的可以去谷歌下两幅画)。

Bosch是Flamande画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的粗看极具装饰观察性,细察下,他的画作往往人物繁杂,有一个自成一系的宇宙观,而主题则总是围绕宗教展开,特别是末日审判这个主题。

电影里的设定可以分为两部分,宇宙黑洞和人类社会。

相对应冥界景象和人间乐园。

电影里,萦绕在男主人公脑海里的黑洞画面,Bainsley和他一起畅游在他脑里的时候,两人在黑洞边游走,最后被黑洞吸入,几乎是借鉴了冥界景象里的构图。

而最后的场景男主打破一切,跳入黑洞,是敢于面对死亡,进入冥界。

这个场景又加入了些混沌哲学理念,黑洞收缩,宇宙爆炸,又是一个新轮回。

宗教意味明显。

人间乐园的意义,就好像电影里的人类社会设定。

在一个未知的时空里,科技非常发达,人们的生活极其依赖网络,与此同时,一切也都在大Boss的监控下,所谓的Mancom公司。

Big Brother的设定,是直接出自奥威尔的那本著名的1984,而间接的形象,早就在几千年前刻在历史里。

即上帝的设定。

Big Brother即上帝。

什么样的人,可以让你心甘情愿地相信且甚至觉得被他关注是种荣耀,也只有上帝这个设定。

而Mancom公司的标注,除了在中间的马特达蒙的形象外,还有上帝之眼,也就是那颗监视人类的法眼。

而在Big Brother里是无处不在的电视机和广播,在电影里,是遍布全教堂的微型监控,随时随地督促工作的电话和即时被服务器扫描的电脑。

有趣的是,电影选择在一个哥特风格早期的小教堂取景,且内部装修,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风格壁画或者雕塑。

仔细注意了下,电影场景里那个红色躺床是和画家David的Portrait de madame Récamier里同款(几乎,一般来说可能是路易十六风格或者帝国时期风格。

),不过画里家具是蓝。

而红色躺床后面是面破败的壁画,一副是罗曼时期风格,另一幅是哥特时期风格。

教堂里圣母像则是巴洛克风格,最奇葩的是教堂的彩色玻璃居然是新艺术风格,进门的黑白相间地砖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风格。

整个教堂场景可以说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尝试,通俗点,混搭。

或者,可以理解为大杂烩。

一个住在教堂里的宅男,床搭在管风琴的音管上,床头挂着一副哥特晚期风格的Pieta, 圣母哀子像,把教堂的受洗池做洗碗池用,将礼拜堂处理成工作室。

宅男几乎足不出门,这么多年在家中,不是玩Dota,而仅仅是为了等待一个电话,来自未知的招呼,那个他等待多年的声音将会告诉他的人生使命。

这个形象设定,让人很难不把他和修道院的僧侣所联系起来,特别主角造型还是个光头。

女主的设定,就颇带Marie-Madeleine的味道,援交女对应妓女的职业背景设定,与男主的纠缠情节,原来居然还是大Boss付钱来考验他。

Bob,电影里大Boss的唯一的儿子。

虽然是个小屁孩,但身兼巨任,负责说出导演交待的各种对白用以点醒Qohen。

作为一个对自己名字非常执着的程序员,电影里说的最频繁的台词就是名字的拼写,但他很容易地接受了小屁孩送给他的代号,Q。

而后,男主拒绝Bainsley的示爱,Bob与其在公园里的对话,引起Q的思考,完成使命。

当晚回家,Bob突然生病发烧,被男主放到浴缸里降温。

Q发现Bob昏睡在浴缸中,并把Bob从浴缸里拖出,这个突然的情节可谓是宗教寓意明显(可以对照耶稣复活的绘画作品或者Bill Violad的艺术视频Emergence.) Q用尽一切力量将门挡住,但是Bob还是被那两个白衣保镖带走,鉴于保镖长的奇葩,还是不要联系成天使的好。

回到电影情节里,Q的程序员的工作内容,更像是数学家,不停地计算,如果一个参数错误,之前的成果可能就会被推翻,在电影里即做好的电子模型也会瞬间倾塌。

大Boss在听到Q的抱怨后,委派给Q的工作任务是探索一个被称为Zero Theorem,即零点准则。

需要Q没日没夜的忙活。

Zero Theorem,一个百分之百和零接近的东西,即是没有。

什么都没有,才是完完全全准确的零。

几乎可以说,Q摒弃正常人的生活,去追求一个无限接近零的东西,即是追寻“空”,即一个悖论。

在数字模型上,是完全可以综其一身的追寻,可以抛弃爱情,专一工作,去接近一个虚无的概念。

而之后,Bob在告诉Q,根本不会有电话打来,告诉他的人生使命,Q开始怀疑人生,小屁孩再告诉Q,Zero Theorem的答案就是”无“的时候,他只是抵触的,并且不接受。

而最后经由大Boss之口,再复述这句话时,他不信到信,再到信仰的蹦塌。

就像后面的片段里,他把系统电脑砸了,巨型处理器的管子拔了,可系统还是能自动恢复。

一个看似无法摧毁的东西,用小铁锤一砸,整个系统即分崩离析。

(暗喻苏联解体或柏林墙的倒塌?

)大Boss临消失前,告知Q,选他只是因为他是个循规蹈矩的人,给予他这个工作任务,他会一直努力完成。

一个人在追寻一个无意义的事物时,他的人生就附有了意义。

看完片子,会发现,导演废了好大力气,原来就是讨论混沌哲学,且还让Waltz亲自示范跳进黑洞。

其实,20世纪末出现的混沌哲学,东方一句话搞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和无,就仅仅在一念间,退一步海阔天空。

于是乎,Q找到了他的彼岸。

N.B :如果硬要给这部电影定性,我个人的见解,必须划到装逼片一类。

马特达蒙的造型是按Karl Lagerfeld设计么?

老佛爷如果挂了以后,达蒙一定是演老佛爷最佳人选。

连Mancom上大Boss的Poss也是学老佛爷学得有模有样。

还有Tlida再次丑角演出,龅牙,光头唱Rap都出来,请女神慎重牺牲自己。

 7 ) 影评 - The Zero Theorem - 《诸神的黄昏》

这是近年来吉列姆作品中格局最小的一部,却以精简充实的剧本,褪去了所有可能的噱头和旁枝末节,并用最娴熟的套路,和一贯的从巨蟒马戏团传承下来的风骨,冷静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可以说是对十九世纪末尼采身处的欧洲的复刻,也可说是吉老爷子对于《妙想天开》的再思考。

可惜,对于看惯了老爷子炫技的观众们,却没能看出他透过部小品剧所散发出的在技术上举重若轻,以及在思想上的睿智沉淀,反而大骂剧情生硬,台词空洞,这何尝不令人唏嘘。

这是一个古典和科幻交织的奇妙世界,由极端的后现代商业主义所统治的理想社会,物质极大充实,精神却重现了如同十九末欧洲一样的空洞,“你已经厌倦了佛教和科学教吗?

蝙蝠侠救世教也许能提供答案。

”这样似曾相识的论调在影片一开头就映入观众眼帘;而当“生命就像病毒”这一明显脱胎自巴勒斯拼贴理论的布道从年轻医生的嘴里说出的时候,几乎就能认定,本片是吉列姆对于虚无主义运动的一次大总结。

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对号入座的问题了。

尼采认为,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大体有三类人,身背着已死上帝蹒跚前行的旧形而上学者,碌碌终生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和方兴未艾的积极虚无主义者。

用这个标准,不难对片中各角色进行符号化的分类。

女主角班思丽、各色小职员和消费者属于第一类;管理人的儿子鲍勃属于第二类;特别的,管理人充当着代理上帝的角色,被第一类人崇拜,寄托信仰(但是从他一句“时间已经不多了”以及影片末尾的一系列唯利是图论来看,也可以认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只不过是利用大众的恐慌投机倒把);主角科恩,则贯穿了每一类,在故事发展中,实现了完整连续的转变。

尼采认为前两类人是病态的,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深渊,终将死去。

第一类人自不用说,现有的上帝已经无法寄托他们的最高价值,而他们为此继续寻找的新上帝,不可避免地,也携带了否定生命价值的致死形而上基因——这就是班思丽为什么即使是在虚拟现实之中,也不愿意象征着宗教偶像的夕阳最终落下;第二类人,因为放弃了上帝的信仰,除却了一切权威,公开否定生命的价值,却不能创造足够坚实的新信仰,从而导致了“本能”上的持续衰弱——这就是为什么鲍勃会说“我只能进行短跑”,而且最后身体状况会急转直下。

那么,在将各角色逐一对号入座后,就不难看出本片的发展脉络了。

科恩最开始是一个隐性的虚无主义者,缺乏信仰,惶惶不安,直到有一天接到了一通神秘电话,以为找到了真正的形而上寄托,产生了一种得到彼岸救赎的错觉,从而开始因为并未真正完成这个救赎而越发焦虑。

代表着上帝的管理人则利用了这一点,开始逐步利用虚幻的信仰力量吸取科恩的生命力量(在片中表现为剩余价值),于此同时,他也利用着应招女郎班思丽,在虚拟现实中持续激发着科恩对于美好彼岸的向往。

直到鲍勃的闯入,他既是管理人(上帝)“独一无二”的儿子和继承人(即耶稣),又因为深谙形而上上帝的虚无和病态,否定着任何权威,拒绝为服从任何信仰,从而形成了一种矛盾的价值观,却无法找出真正的解决办法。

这才有了科恩之反诘:“如果你认为一切皆虚无,怎么还会相信人有灵魂。

”当然,鲍勃的灵魂论其实还是打了擦边球,触及到了部分真理,因为这里的所谓“灵魂”,其实就是尼采所说的积极虚无主义者用于重估一切价值的强力意志。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鲍勃处于消极和积极虚无主义的转折处,而正是这种模棱两可,才使得科恩产生怀疑与拷问,从而最终达成转变。

当然,促成科恩转变的,还有发现班思丽真实身份及其认识到旧形而上学者信仰脆弱性这一契机。

早在虚拟现实中,科恩对于夕阳不落的虚假性的质问,就成为了二人分道扬镳的转捩点,这也为科恩最后拒绝班思丽一起寻找幸福彼岸的请求,做好了铺垫。

最终,借由鲍勃的逐步虚弱,科恩进一步认识到了消极虚无主义者的无力回天,才有了大刀阔斧的灭神桥段,这标志着科恩彻底与形而上上帝的决裂,投向了虚无主义。

当然,为了与消极虚无主义者相区别,让人确信他是一个积极的虚无主义者,才有了科恩穿上“灵魂搜寻者初号”,开始寻找强力意志的情节。

在影片的末尾,我们得以欣慰地看到,科恩独自一人,然而并不孤独地,降下了虚假无力的夕阳,欣然迎接了这“诸神的黄昏”。

理清了片中的种种设定和思想,那么对于其他一些旁枝末节的理解(如科恩的人称问题,以及一系列宗教隐喻)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另外,文首说到的“巨蟒马戏团之风骨”,简单来说就是充斥在片中各种使得剧情发展的无厘头情节,这些情节看似目无章法而十分狗血,实则可以看成是一种混沌理论,而这种混沌的处理方式,又恰好和积极虚无主义的大破大立相得益彰,可谓是无心插柳,佳偶天成。

作为总结,我们可以拿本片与《妙想天开》进行对比,除去电影制作技术的区别,二者有着几乎一致的背景设定,却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小职员山姆从头到尾都是标准的旧形而上学主义者,因此最终选择了斯多葛主义,将人生永远定格在了脑海中的虚假彼岸;而科恩面对同样的设定,却发生了质疑和转变,最终选择了彻底的虚无主义,开始了新世界的价值重估。

由此可以看到,30年过去了,吉列姆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促成了他对于《妙想天开》的故事进行了再思考,而对于《零点定理》,这一几乎名义上姊妹篇,抽去了对于视觉奇观的可能重复,着重阐述思想内核,最终颠覆了之前的结局,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本片是老爷子哲学体系的一次升华,以及对于自我心愿的一次极其私人化的补完。

 8 ) 典型英式电影,充满了各种哲学思考

影片名:零点定理主题:探讨人生的意义内容:讲述在近未来的人类生活——高度监控和无隐私状态下、机械化的工作(犹如游戏机式的工作)、精神上的高度空虚。

主人公Q一直在等待那个能告诉他人生意义的电话,而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他渴望得到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却在紧凑而压迫的对“零点定理”的论证中濒临奔溃,随后在与应招女郎和管理者儿子的接触下,慢慢重新追寻人生的意义。

探讨的问题:1、人生的意义?

管理者一直在试图论证的“零点定理”,即宇宙的产生和灭亡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由一个奇点而产生的空间时间,最终也将被一个超级黑洞吞噬,一切的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即是一切归零,0=1。

那么人生又有何的意义呢?

一切都将消失殆尽。

2、宗教/信仰的作用?影片中提到的有佛教、基督及各种新兴的宗教,都试图给人生的意义下一个定义,而这些对死后的信仰,是否使得我们如影片中所说一般,忽略了眼前的美好,而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3、反乌托邦的社会科技的发展、物质的极度丰富,是否能填满空虚而寂寞的精神?

alone和lonely又是如何区分的,在满是人的氛围中,是否更让人感觉孤单呢?

4、爱的作用?

对应影片中,即是应招女郎的作用?

给Q的人生带来如何的意义?

5、英剧的情景设置与《黑镜》中某个故事的设定及其相似:近未来每人居住在一个盒子中,上班内容是对着各种电视节目踩着健身单车,极致的娱乐化社会。

其各自的同异在哪?

 9 ) 零点定理:有些赛博颜色的“油渍车库”未来中的混沌哲学思考

特瑞·吉列姆的“奥威尔三部曲”最后一部,继“妙想天开”“12猴子”之后的最终章就是零点定理。

它延续了“妙想天开”的反乌托邦世界:受监控的 生活,机械的工作,无处不在的人群意识控制。

主角Qohen就是那么一个小棋子式的人物,等着一个电话,追求无法追求的真理。

在这个世界里有遥不可及却四处潜伏的“管理”,用电光纤就能做情色生意的女郎,虚无又反叛的电子神童。

虽然依旧延续着反乌托邦世界的老生常谈,但却不乏一些播撒在片中的各种新哲学思考,并由一种依旧充满吉列姆情调但却崭新的美学尝试--吉列姆式美学新的火花虽然继承了“妙想天开”的精神,但零点定理中描写的世界已经从妙想天开描绘的20世纪近未来移步到了21世纪的近未来。

霓虹色彩的狭窄杂乱街头,奇异的工作装置和主人公所住的古旧却又未来的废弃教堂。

比起刻意做出未来感的新异建筑和太空感的服饰与电子用品,零点定理的世界更像是染上赛博未来色的“油渍+车库”摇滚。

近未来的世界混合着被抛弃的上世纪过去和颇有信服力的未来预想。

那些破旧涂鸦的墙上装满的显示屏广告版,流动着股市情报跟垃圾广告,那异样的好似游戏厅但充满闭塞感的工作空间和派对上老旧被抛售的旧房子。

人们用ipad一般的电子用具照耀着自己的脸,公园的巨幅赞助商及繁多的禁止事项提示板。

反乌托邦的概念非常的明显,却使用了崭新的美学方式来进行表达。

也许是电影受限的成本和短暂的37天拍摄时间,反而造就出了这么一个特别的未来空间。

零点定理虽然在资金上远不如12猴子,但在视觉空间跟科幻新概念上都丝毫不逊色,谁说科幻美学只能存在于大片的前提呢?就像吉列姆自己提到过的,现在的电影跟真实的社会一样,贫富差距悬殊,只有商业市场和极度低成本的草根电影。

对于打破这种现有状况来说,零点定理也迈出了相当的一步。

--奥威尔、人生的意义,爱是否能胜过一切零点定理像一只半熟的鸡蛋,混沌不确定的内核散播满了各种不同的思考,就如电影中尝试证明的混沌世界一样。

其中作为奥威尔三部曲最后一部,反乌托邦的题材自然是 片中不可缺的元素,然而比起主题,反乌托邦只是以自然的生活背景中体现,或有时似有似无的从主人公Qohen的嘴中吐露出。

“理论上说我们都是孤独的,就算是在充满人的环境里”片中也讨论着人类思考的永久话题:我们为什么存在?

我们从哪里来又去到哪里?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让人不禁想起吉列姆的巨蟒时代,“布莱恩的一生”“人生七部曲”,尤其在片子的前半,诙谐幽默的对话种掺杂的人生探讨有着巨蟒曾经的影子,而整部片子主角不停尝试证明的“零点定理”就是为了证明一切皆无意义,但电影本身并不全是虚无主义的论调。

还有就是描绘社会中人只痛苦的电影经常会讨论的主题“虽然人生像屎,但有了爱就能活着”。

不无例外的,主角Qohen的苦闷生活中的一丝光明就是与金发女郎的虚拟约会,甚至让他想放弃对一切的执着和忧虑。

爱是否能战胜生活,片中也并没有答案,只是相比"妙想天开"的彻底绝望,零点定理的结局给了个模糊的希望而已,好比宇宙和生命只是黑暗和虚无的一个小错误所产生的一样,爱仿佛也只是规条世界中的一个小误差。

--规列混沌产生利益/混沌的代价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几句引人思考的话之中,最记忆尤深的就是马特达蒙饰演的“管理层”所说的话。

Qohen一直在做得程序并非为了证明“一切皆无”,而恰恰相反,是“无中生有”。

就像管理层说的,将无序排列出有序有很大的利益。

在人人追求“多余价值的利益”“事实结果”的世界里,将“无”变成“有”是最大效益方式。

而一直在用系统性的方法去证明混沌的东西本来自身就产生了悖论。

事实上“0”与“1”就是对混沌规列的最大例子。

无法用定理描述的宇宙,才能达到真正的混沌。

最相似的哲学理论恐怕就是道家的“阴阳”,阴与阳就像无和有,有中带无,无而生有,循环相合就是混沌的世界。

虽则喜欢明确答案的人会无法接受“零点定理”不深挖也不下定论的半熟状态,将电影看成一种半成品也不为过,然而这种半成品状态又反而是零点定理的特色,这种无法自理的发散性思考又何尝不像混沌世界的实态。

“人们总顾着追求人生的意义,死后的世界,却忘了过现在的人生”--虽则没有明确的声音,但这句话恐怕是整部片子最意图性的提醒,就如同结尾一样,Qohen毁灭了规律机器,不论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他“灵魂”内部的,在茫茫黑洞中,寻找“爱”这个小失误,也许才能找到当下的快乐。

 10 ) 一个科学宅男的证明之路,留下来的全是思考

0等于100%贯穿整部电影所说的,简单的来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一个事实存在的东西我们要证明一下为什么这个事实存在,这种对于真理的追求值得赞扬不过对于这样的痴狂真的有点乍舌。

电影说的就是一个科学宅男的证明的存在事实的过程,各种后现代的风格展现,看似美好却总有一种莫名枷锁让人闯不过气,特殊的场景设定和人物设定加上满屏幕的数学公式看的真是醉了,不过整体风格画面还是很有趣的。

电影到最后说了不知不觉的结束了,感觉没有完整的故事发展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的云里雾里的,电影出来出彩的画面以外其他的我个人的水平有限看不出来什么,感觉真是醉了,不知道导演在展现过程中有没有那种像男主那样的纠结。

一句话说感觉:节省时间,生就是为了死,死就是为了生,ok收官大家看影评就好不要看电影了

《零点定理》短评

我喜欢,就推荐

6分钟前
  • Andrea
  • 力荐

都2013了,科幻还拍成这样?不知所云。怪里怪气,倒像是魔幻。

7分钟前
  • 风絮川
  • 较差

Jazz版的Creep还蛮妖~其余真无聊

12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较差

虽然结尾几分钟看得有些迷糊(还没反应得过来),但无疑这是部好片啊,虽然披上了科幻的外壳,但内里的思考很让人兴奋。关于零点定理结尾终究没有证明得出来,但也无需证明了,只是,导演的悲观在于最后依旧给了主人公一个戈多。

15分钟前
  • 文白
  • 推荐

以前看过,现在又看了一次,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就是超现实主义的精神享受。其实就是将自己代入其中一种幻想体验,没必要去特意定位、翻译主题隐喻什么的。

19分钟前
  • SherlockYale
  • 推荐

什么玩意

22分钟前
  • Silas
  • 较差

这么大的卡司阵容到底在给我讲什么?

26分钟前
  • 弋江超人
  • 较差

我都很佩服自己看完了竟然,简直浪费生命,又是存在主义理论辩驳,不知道外国人多爱纠结这个,存在本身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么深奥的话题不能好好拍么,用了一堆自以为是的隐喻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让人完全摸不到头脑,最后两话完事,这才不叫烧脑,这就是导演矫情,反正没什么天赋就对了。

28分钟前
  • 憧憬
  • 较差

疯子拍给傻子看,正常人最好靠边站。

29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画面很美,太文艺看不懂(囧)

31分钟前
  • brit99
  • 还行

展现了未来文明的可能走向

33分钟前
  • Glund
  • 力荐

什么乱七八糟

36分钟前
  • 李师傅
  • 很差

这部也是把当年的我看傻了。

40分钟前
  • 前后目的地
  • 较差

克里斯托弗演技很屌,故事很有深意,就是没看太懂。。。

44分钟前
  • 松香
  • 很差

TILDA女王又来了

48分钟前
  • 珏玨
  • 推荐

给懂的人看

50分钟前
  • Ms Atomic Bomb
  • 力荐

如果0=1,他就是独一无二的。可是他没有证明0=1,所以他也就不是。既然不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在茫茫宇宙中,大家都是0。只有当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0的时候,所有才是1。

55分钟前
  • 隐没。
  • 还行

我操!

56分钟前
  • 这世道
  • 很差

2014年7月19日12:21:54,果断没看懂啊,乱糟糟的感觉

57分钟前
  • 对抗拖延
  • 很差

试图否认自身平庸的中年男子,独自一人对抗着世界的虚无,最后发现戈多是假的,爱情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砸烂一切之后彻底堕入混沌幻象。虽说监控私隐这种事情很有现实背景,但处理得这么装X的也是好久没见过了。这是一个悖论,需要别人告诉你生命的意义这件事本身就证明了你生命的无意义,而追求探索的目的是希望证明生命的无意义这件事又有什么意义??顺便求一双没有看过Christoph Waltz的肉体的眼睛。

58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