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电影里面达尔文大部分时间处于自己的回忆与臆想出来的和女儿的对话当中。
此时的达尔文痛失爱女,又遭遇到自己的研究即将推翻人们的信仰的巨大变革中,他内心的苦闷达到了极点。
女儿安妮是几个孩子中最聪颖的一个。
她有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喜欢研究自己的兴趣,最爱听爸爸讲关于科学的故事。
她为了支持父亲的理论情愿被恶毒的牧师跪在岩砂中,这表明她小小年纪就有这一种倔强和执着。
在很多次达尔文给他的孩子们讲关于科学与自然的知识时,孩子们都无知的望向他,只有安妮懂得父亲在讲什么,这也使达尔文对她特别的疼爱更造成了安妮死后他长期的臆想与精神不振。
女儿成了父亲的知己,支撑着他的精神。
她一直引领这他直到那本巨作的出版。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挺不错的符合我的口味。
嘿嘿此片把一代伟人平凡化却让人们更能体会他的不平凡。
造物弄人啊!
近亲结婚导致他们的女儿患上了先天性疾病。
因为心爱的女儿的逝去,一心要否定上帝和灵魂的达尔文,倍受病痛和幻觉的困扰。
一方面,他极力痛恨上帝的存在,不相信上帝造出了各种各样让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自己生活方式,一方面又在女儿的幻觉里不能自拔。
他在否定上帝的同时有深信不疑的认为上帝在折磨他。
伟人也有脆弱的时候,达尔文几乎被击溃了。
他们用一种叫做水疗的治疗方法治疗疾病,但效果欠佳。
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脆弱,为了女儿,他跪在上帝的面前,恳求上帝放过他的女儿。
但这并没有用,上帝依然带走了她。
达尔文这无依无靠的灵魂还要寻找慰籍,但是科学只能让他越来越疯狂,心里你越来越无依无靠。
医生在治疗时问他,他是否有信仰。
精神的疾病还需要精神的药物来治疗。
没有信仰就无法痊愈。
这又是一个悖论,造物弄人。
都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灵问题的问题只能用心灵的钥匙来解开。
科学在这方面最终是无能为力的。
科学的问题靠科学来解决,人的问题需要人来解决,精神的问题还要靠精神来解决。
女儿的死让科学显得虚弱无力,科学不能挽救人的生命,只能稍微延长而已。
人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信仰。
无论那信仰是人还是上帝。
造物弄人,开始,本片充斥的是一种灰色恐惧感,传达给我的是孤独、无助,也许达尔文要受到谴责,也许上帝真的惩罚他,但信仰救了他,家庭救了他,超越才是创造,的确如此。
达尔文,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一个为家庭奉献的男人,一个因大女儿的过早夭折而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依然坚强学术的父亲。
那个年代,宗教严重的影响着社会对自然科学的本质,达尔文,左右为难,他自己深爱的妻子笃信基督,而他却越来越坚信世界上没有上帝的理论。
他已经严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信仰与理智、真爱与真相的战争中。
这是一个特别的关于达尔文和他如何撰写巨著《物种起源》的故事。
一段激情美满的姻缘被史上最危险的理论-进化论所拆散。
一个伟大的理论因为一个孩子的逻辑而幸免于被埋没。
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的追求者,同时又遇到了自己的真爱的人,真相与真爱如何取舍?
内心苦痛的挣扎让他们情何以堪?
达尔文的美丽妻子是伟大的,虽然与达尔文有着亲缘关系,导致女儿早年夭折,面对达尔文在当时近于疯狂,遭到世俗唾弃,违背宗教的科学理论,她没有放弃他,她说:“今天我永远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明天我还是要嫁给你!
”达尔文的理论说,历经自然界竞争、饥荒与死亡,可想而知只为达成一个崇高目标,即是随后高层次物种的出现。
当地球依循固定轨道运转不息,物种演化自单一原型经过无数次转变,诞生出最完美的形态或持续迈向尽善尽美的结果。
由此可见生命何其伟大。
当真相与真爱走到我们的面前,我们也要逐渐进化成更好的人,诞生出最完美的结果。
真理与真爱都很伟大!
突然想起了以前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叫咪姆的动画,讲的是一个小小的咪姆带着小主人公穿越到每个奇迹发生的年代,了解每个科学家的生平,很了不起的一个东西,可惜找不到了。
其实想来,我们那个70年代,其实并不缺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很多很好的东西留下太多好的记忆,至少从这方面来说是充实的。
电影本身,说得是达尔文走出丧女之痛的故事,但感觉上拍得有点断断续续,比如宗教,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方面的冲突,其实原意应该是达尔文在女儿死后始终纠结于自己的观点遭到天谴,和爱妻的对其的那一丝恨意。
在上帝至上的氛围中长大,却要去从事违背自己信仰的事,这样的观点深入下去,可能影片最后的和谐就无解了,那我们看到的达尔文就无法作为一个感性的父亲和丈夫而存在,所以电影弱化了这段冲突,也始终给我有点偏柔弱的感觉。
有一本传记叫《达尔文,他的女儿与演化论》,不知道影片是不是改编至此,单从介绍来看应该是,对自己来说,看过一点严复的《天演论》,但据说这东西带着若干政治的见解在内从而有点偏离了《物种起源》的论点,多看书总是好的,但每一本都去看,会懒、会累,以后吧。
首先,走向成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
这是我最想表述的一点,也是在电影或者书籍中,最难表述的一点。
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数据统计工作本身是枯燥乏味的。
比如这部电影,达尔文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研究了各种动植物的细节,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而引人注目的成果只是水到渠成的结论。
可是,犹豫人们过度的重视结果,结果往往忽略了走向成功的漫长、曲折的道路。
想“走捷径”,又谈何容易。
类似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而不同》一书中,也是类似的情况,描述了大量的开心、振奋人心的结果,但是对于期间过程的漫长、曲折,往往只能用简单的例如“漫长而痛苦的三个月”之类的简单描述来体现。
其实,这才是真正最困难的地方。
再看袁隆平,多少年的努力才达到想要的结果。
因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非常曲折的。
其次,走向成功,挑战权威的代价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宗教权威在那个时代对于社会的控制已经到了非比寻常的地步,挑战宗教、挑战权威,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多少算是足够?
没有人知道。
不断被烧死的“异教徒”,只是这些代价中的一部分而已。
片中的那些更小的事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足够的代价是必须的。
另外,家和万事兴。
达尔文要挑战宗教权威,压力可想而知。
但是最感动的,确实他的妻子对于他的不断支持。
虽然持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一直到孩子过世,丈夫精神已经混乱,都不离不弃的支持他,支持着这个家庭,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达尔文也很难坚持到最后,取得如此的成就。
这是一部比较平淡的电影,讲述了达尔文《物种起源》成书的艰辛历程。
值得一看。
看的第一部传记类的电影,一开始有些看不懂,觉得略显枯燥,到了中间觉得还挺好看的!
为达尔文对女儿的爱和对生物研究的坚持而感动,感觉这部电影更侧重于达尔文的情感,比较少描绘他的成功和事业。
感觉他的成功更多归功于家人吧,和他对科学的坚信。
我想在那个时代的伟人,能冲破宗教信仰去相信科学,验证科学,并且写出举世闻名的著作,一定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世人的不理解,宗教界的打压,家人的劝阻。
可达尔文拒绝了上帝创造生物的说法,坚定了自己《物种起源》的理念,才让这一理论流传后世并千古留名。
获得成功必须要付出点代价的。
很好看的一部传记电影。
773. 2010-3-5 Creation(2009),造物弄人。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巨著,还是划时代的思想著作。
它的诞生第一次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将生物学研究演变成极为重要的生命科学。
而当时的西方社会仍处在基督教会的宗教思想主导之下,达尔文惊人的发现和理论在保守派和宗教势力分子眼中无疑是异端邪说,达尔文被视为是“谋杀上帝的人”,从根基上推翻了上帝创世说的《物种起源》则成了“魔鬼的《圣经》”。
尽管如此,达尔文的科学思想的传播并未遭到阻止和扼杀,1859年11月24日,《物种起源》出版的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乃至世人皆知的常识。
影片所讲述的,就是达尔文是如何完成这样一部影响了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要作品,以及在撰写过程中他生活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
相较于其他传记电影,达尔文的生平和《物种起源》的起源对我有着更多的吸引力,我一直觉得他对生命起源的探究是自然科学界无以伦比的成就,而创作《物种起源》的过程也必然充满了故事。
没有让人失望地,影片在艺术性和纪实性中间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平衡。
编导并未如我所预期地细致还原了达尔文做研究的细节和写作的过程,并且低调地回避了达尔文理论和宗教理论的直接交锋,基本上只有片段的闪现和表面的情景观察。
但是看起来这样的处理并无不可,毕竟与其把功夫用在记录学术研究上不如更多地描写人物故事,电影需要有剧情性格,不能拍的像Discovery一样。
于是影片更多的着墨点在于达尔文的历史事迹:达尔文有一个聪慧的大女儿安妮,她是爸爸“天马行空”故事的最忠实听众,然而不幸地染上了据说是猩红热或是肺结核,终究治疗无效去世。
安妮的去世让达尔文承受巨大的悲痛,从那时起他彻底和宗教划清了界限,因为万能的耶稣救不了心爱的女儿。
另一方面,达尔文和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妻子之间存在严重的精神隔阂,共同话题十分缺乏,安妮的去世更使两人的分歧达到了最大化。
婚姻问题造就了达尔文精神世界的孤独,乃至他一度患上了幻想症,常常对着脑子里的安妮说话。
达尔文对于自己的学术成果,也并不是斩钉截铁地有所坚持的,他心中最大的顾虑和担心,就是真理对上帝的顶撞,真相对人们的冲击。
达尔文是一个学术界的天才,却算不上一个杰出勇敢的科学斗士,畏手畏脚的达尔文若不是在莱尔、胡克、赫胥黎及格雷等科学家的鼎力支持和鼓励下,著作也许不会写成。
就连《物种起源》写好后,达尔文都将它的处置权交给了身为基督徒的妻子爱玛,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爱玛选择的是将手稿焚烧而不是同意出版…… 电影中的情节设计或许有戏剧性的虚构成分,我宁可相信真实中达尔文会留一手。
从故事中可见这位科学伟人实际上有着非常脆弱和懦弱的一面,尽管过着如贵族般的田园生活,投入在伟大的学术研究中,但内心里却一直饱受着天人交战的折磨。
影片看到最后是令人感动的,我感到体内的血液在澎湃跃动,不能说是为达尔文所取得的成功所感动,而是为人类对于未知真理的探索热情所感动,即使历史上没有达尔文这个人,之后的某一天也必然会有另一个人谱写出一本大同小异的《物种起源》。
人类这股探索的热情将永不止步,人类的大脑和社会的发展也会一直因着这股热情才不断地进化演变。
Darwin: Thus, from the war of nature, from famine and death, the most exalted object we are capable of conceiving, namely the production of higher animals, directly follows. 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 that whilst this planet has gone cycling 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law of gravity,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evolved.关于达尔文夫妇的小八卦:· 达尔文的妻子爱玛实际上是比自己年长一岁的表姐,两人一共生有10个孩子。
身为大科学家的达尔文先生居然也是个近亲结婚者。
· 片中达尔文夫妇的扮演者保罗·贝坦尼和詹妮弗·康纳利也是现实中的夫妻。
两人的表演非常棒,这是一次完美的casting.影片选在2009年上映有着特别的意义:刚好是纪念达尔文的诞辰200周年以及《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
相信所有对达尔文感兴趣的人都会从本片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并且,作为传记片它是十分好看的。
P.S. 好久没去教会了,真想把这片子带去给那帮教友看,考验下他们的属灵度量……(这一段开玩笑的啦!
啊哈哈哈 XDDDDDDD)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
于是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
所以说被达尔文放在嘴里含着的样子奇特的甲虫也是从上帝那双神秘而万能的大手里蹦下来的。
但是达尔文又把这甲虫捡起来,用一本巨著告诸世人:世界并非神创。
这部电影展示了在这部石破天惊的著作问世前,其作者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
这是一部将达尔文拉下神坛又将其去符号化的电影作品,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在宗教神学包围中单打独斗的科学怪人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爱家人,会哭泣的男人。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讨这部电影中反映出来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和我的感想。
一、达尔文的学术研究影片中多次出现达尔文院子里的木质鸽舍,这是达尔文请人在他伦敦郊外的达温宅造的,并有人专门看着这些鸽子,为达尔文不时提出来的要求对鸽子进行解剖等操作,或者有选择地让鸽子进行交配,观察其后代的变异,这是为了比较不同的鸽子在形态学上的差异,这对研究动物起源和动物分类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知道十九世纪的英国有过一股鸽子热,有时女王也派鸽子参加信鸽大赛。
达尔文的鸽舍最鼎盛时有上百只鸽子,他还很自豪地写信给朋友,邀请他们来自己家里看“全英国最好的鸽子”。
出版商给在收到达尔文《物种起源》后给他回信,提到《物种起源》的书稿难懂而又缺乏证据,建议达尔文将其改成一本有关鸽子的通俗读物。
如果达尔文当时听从了编辑的意见,那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就是一本《鸽子起源》了。
不过也可见这些鸽子对达尔文的在学术研究和休闲生活有多大的影响,。
达尔文的女儿安妮最喜欢听爸爸讲珍妮的故事,珍妮是伦敦动物园的一只大猩猩,达尔文观察它的表情,并发现这与自己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在襁褓里的一举一动尤其是面部表情都有着惊人地相似,我想这也是激发达尔文“人的起源是猩猩”的想法来由之一吧,在电影中,我看到珍妮穿着干净的衣服在达尔文的怀抱里像是他的女儿,达尔文和它握手,玩耍,丝毫不像现在的研究者们隔着玻璃窗远观动物就能发表一些看法,我认为只有达尔文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
电影中有一幕很和谐很美好的片段就是达尔文全家去海滩玩,他带着几个孩子看岩石,跟他们讲述沉淀在这里的沙粒是几百万年前这里发生过强烈暴风雨的迹象。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有举例说到“沿着由不很坚硬岩石所形成的海岸走走,并且注意看看它的陵削过程是有好处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这些记录无不展现着达尔文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各种迹象并习惯记录,这些记录不但使他的学术著述更加丰富具有说服力,也成为了后人研究他的重要资料。
也可见达尔文在科学研究方面涉猎之广。
二、达尔文对宗教和信仰的态度谈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宗教气氛。
哥伦布的航行和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都意味着必须推翻有关创世、生命、宇宙和所有事物的来源和目的的整个框架,并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头脑思想的变化,教会也没有可能实行独裁统治,因此科学家们不会重蹈布鲁诺的惨剧。
在多重因素影响作用下,我简单地把达尔文对宗教的态度按照人生经历划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1、小时候的达尔文受传统思想教育,信奉圣经,还在剑桥大学修读神学成为牧师。
2、22岁的时候,他开始了“贝格尔号”科学考察旅行,此间,达尔文收集了大量的一手生物、地质资料,并都记录下来。
这次考察对达尔文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开始怀疑物种不变论。
这种怀疑态度在达尔文成家生子之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他在很多方面流露出他对宗教的怀疑与不合作态度。
电影中亦所表达:家人在饭前祷告,感谢上帝时,达尔文只是尴尬地坐在桌子一端拿着刀叉等待祷告结束;一家人去教堂做礼拜,所有人都在唱着赞美诗,只有达尔文一个人闭着嘴巴。
在爱女安妮生病(无确切记载,但据考证推测应该是肺结核,在当时属于无法医治的疾病)阶段,达尔文又对宗教展现了一些信仰,这主要表现在他向圣母祈祷,向上帝许诺,只要安妮能好起来便余生相信上帝。
这一时段非常短暂,使我不得不怀疑此时的达尔文是否真的寄托了希望于上帝,还是受吓于水疗师告诉他的:除非你有信仰,否则世上的水都治不好你。
1851年,安妮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这对达尔文的影响非常大。
从此,他开始倾向怀疑主义。
我们不能说达尔文从此没有了信仰,因为达尔文只是失去了宗教信仰,他还有别的精神寄托;也不能说达尔文就是一个无神论者,这一点他本人也是否认过的,但我觉得不可知论是对他的心思更为准确的描述。
随着哲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达尔文的认识加深,也出现了很多对达尔文的信仰假设。
比如说把进化论看做是一种基要主义的神学,或者是一种维护科学正统的工具,这些简化的符号化标题背后都有不同的推论和证据,我认为随着人文科学研究的玄学化,自然科学也无法避免这一趋势,但达尔文与《物种起源》带给我们的精神、物质财富是无可比拟的。
三、达尔文与家人达尔文的妻子艾玛是比他年长一岁的表姐,有过10个孩子,其中3个夭折。
有很多人把三个孩子夭折的惨剧归结到达尔文与艾玛的近亲婚姻。
电影中的达尔文也想艾玛说过:“也许我们不应该结婚,因为我们的血缘太近了”。
大女儿安妮10岁时死于肺结核,可是主治细菌感染的青霉素在大半个世纪后才被发现投入使用,当时的流行药品中都是汞、砷等重金属。
另外电影中提到的一个治病方法就是水疗。
据我研究发现水疗的几个基本作用就是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降低疼痛感、消除水肿,这些对安妮的病症丝毫没有帮助作用。
二女儿玛丽活了三个星期后死亡,当时的医学可以说是极度不发达,新生儿死亡可以说不是令人意外的事情。
小儿子查尔斯在两岁的时候死于猩红热,猩红热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致命传染病,他的好友赫胥黎也有一个孩子死于猩红热。
并且,达尔文的其他孩子都非常有作为,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看一个结论就把达尔文的婚姻称为败笔。
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镜头就是达尔文将写好的《物种起源》书稿交给妻子艾玛处置,这位纯正的基督徒最后却让达尔文将书稿寄给出版社出版。
那一句“愿上帝原谅我们”彻底让我感受到艾玛这个女人的伟大。
这一句话不是对达尔文反对神创世界的讽刺,而恰恰让我们看到了教会一直宣扬着的神创论的松动和艾玛对达尔文的支持。
电影中反映最多的我想应该是达尔文与女儿安妮之间的感情。
从片头开始就是达尔文不顾摄影师的责备给正在拍照的女儿讲故事;安妮因为在课堂上和老师争论恐龙的存在被罚跪至膝盖青紫时达尔文怒气冲冲地要去找老师理论。
然而安妮死后,达尔文对安妮的思念充满了他的世界:还有爬到安妮照片里的蝎子,在福尔马林水里呐喊着爸爸的安妮的声音,将培养瓶击碎逃出来的小蝙蝠们……安妮粉红色的连衣裙在雾霾的巷子尽头消失,达尔文却始终找不到她。
幻听和幻觉充斥着达尔文的生活,他痛苦不堪,又开始进行水疗,但是收效甚微。
最后改变了达尔文这种困境的还是妻子艾玛,他们大吵一架,矛盾冲突关于现实,关于安妮,关于忏悔。
但是时间总回不到过去,艾玛选择:即使是明天,我还是会嫁给你。
达尔文终于振作起来,他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开始不久就有两个年轻人跑来达尔文家催促他写书,这两个人就是在历史上也赫赫有名的虎克和赫胥黎。
我觉得这两个演员很好的表现出了他们对达尔文和进化论的期待,和真人有着神韵上的相通,这部电影在演员上还是很有严谨的精神的,演员们的出色演技也令人佩服。
毕竟是电影作品,其科学严谨性还有待考察,我试着找出一些电影中关于时间安排和科学理论上册纰漏,只有几条线索,但还没有足够时间继续考察下去,不在此赘述。
电影在达尔文寄走书稿之后戛然而止,最终一幕是他带着女儿回家的背影,画面平静而安详,与那部书稿引起的革命相比照,展现达尔文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博学家的全面形象。
我想,创世纪可以这么改:神说:要有人,世界开始了进化。
尼采曾说过上帝死了。
真正让上帝完蛋的其实达尔文。
至少他让上帝的全能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现在上帝的重要性更多的体现在精神意义上。
他让基督徒从绝对地迷信中解脱出来。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达尔文对女儿安妮的深爱,看到了达尔文精神上的分裂,看到了他在物竟天择和上帝之间的迷茫,也看到了达尔文那个时代的蒙昧。
电影总体感觉不是很好,没有特别打动人的地方。
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达尔文的葬礼全程使用基督教仪式
伟大的诞生,总是曲折。
好吧,对我来说有点闷
原来达尔文也得过精分。科学家,太超前也不会被当时社会认可。孩子的夭折因为近亲结婚。
天才通常情商都不高,达尔文这样的就算好的了。
有点沉闷,有点没有中心思想
伟人也是人。先驱不是那么好当的。
瓦解自己和他人信仰的基础是残酷的行为。
跟鬼片儿似的。
原来达尔文和约翰纳什一样都有精神分裂症,而且还都有个长相酷似詹妮弗-康纳利的老婆
海报很美好,电影很糟糕
Creation.LiMiTED.DVDRip.XviD-ALLiANCE
这个切入点太弱,也拉的太长,拍达尔文拍成这个样子,真令人失望
以独特的切入点聚焦一部伟大专著的诞生,对于现在基督叫仍占统治地位的许多西方国家而言依然有现实意义
"人类的情感与动物并无本质区别,必定是经过进化而来,而不是上帝创造的。没有丰富的剧情悬念的传记电影,能讲出如此动人的故事,转化掉晦涩与愤怒,用温婉的节奏,像不惊动晨露的晓风,真是不容易。"
你會相信這場關於進化論的狂想曲嗎?。
理性与信仰的纠结与重生。。。2012.4.3
那么多美国人居然不知道进化论,物种起源和达尔文
不能当传记看....除此之外还是非常不错的
达尔文的故事。居然是夫妻档。不过俩人蛮配的。游离余凡间的赶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