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喋血》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片子,可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就认为是主旋律的片子就是空洞的说教,显然该片并走不出这种俗套。
但我们,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我们的生活恰恰是这些人用生命换来的一点都不假。
这段历史,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忘记?!!!
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想用片中潘达徽和罗仲霍的一段对话来铭记该片。
我们从生下来就开始失去失去童年,失去青春,失去爱人只到失去生命有什么能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我们活过吗一场用炸弹做礼花的葬礼不是谁都有机会赶得上的起码在这个充满闹剧的年代里我们能证明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场闹剧说的多好,我们怎样活着才让我们的人生不至于是一场闹剧呢?
他们是为了革命、为了理想、为了民主,为了让更多人生活得更好。
那我们呢,拥有现在的一切,我们是否有更高的理念值得我们去追寻?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
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
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
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
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
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
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
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
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
宣战诏书何处寻?
言说帝后西秋狝。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
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
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
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
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
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
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
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
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
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
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
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
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
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
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
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
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
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
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
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
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
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
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
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
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
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
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
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
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
(本文来源:百度百科——(2009年高考古体长诗,被评为“最牛满分作文”)
刚刚看过《英雄喋血》。
喋血的镜头几乎不见,但英雄的气概还是得到比较好的诠释。
之所以说它是主旋律电影,我个人认为跟它的拍摄风格有很大关系。
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属于平缓叙事型的风格,把黄花岗72烈士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形象以小桥流水的方式表现出来。
但还是让人感受到了那时候革命人的淳朴情怀:为了中国民族的未来,牺牲自己又算得了什么?
里面的高剑父和潘达微刻画得都相当不错。
之所以说有些超越主旋律,是因为主旋律通常是歌颂党的,但如果比较那时候的社会背景,你会感到和今天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高剑父和潘达微他们可能革命的对象是现在的党。
可能,党在投资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想到有的观众(像我这样的)能有这样的体会。
里面的温碧霞很搞,不知她和广东省的领导们有什么暧昧关系,能逼着导演选她做第一女配角。
她扮演的帮派老大的“情妇”(老大一直把她当妹妹看),15岁被老大从妓院赎身,跟了老大15年,也就是说应该30岁,但里面的扮相至少50岁!
尼玛,看起来比帮派老大都大,怎么被人赎出来的?
革命片穿插一段,黑帮大佬与“妹妹”的情节,感觉有点突兀…罗仲霍向方弘治解释完美熙的心思,方痛心疾首,居然还能答应罗突然的请求,这转折简直…脑洞奇大!
不过,方弘治对这个在心尖上的女人的“出轨”,不仅是弄死,还连带把对手做掉。
这种处理冷酷精明到极致。
单看这一段本身是出彩,虽然跟整体故事关系不大。
首先要先感谢小米兼老驴,ziyue,and 低调的小九姐的赠票,使喃和喃们有机会在这秋风沉醉的晚上有功夫回忆百年前英雄们....其次喃想说温姐老了,豪哥老了,校长也不是二十五岁了,就曾小胖还那么青春永驻再次不看战争场面,不看故事情节,粤式景色还是挺漂亮的最后喃要咆哮了:编剧阿亲咱情节能不这么一帆风顺不?能不这么一帆风顺不?
又是一部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片,讲述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两位岭南画派大家高剑父和潘达微穿引其中主导剧情。
曾志伟、谭咏麟和温碧霞的客串为影片增加些许看点,但也难以掩饰其他演员的平庸演绎和影片的一般制作水准。
片中故意淡化口号和说教的灌输,平平静静的讲述那时人与事的种种事迹,以最平淡的方式演绎了英雄们的故事,反而没有片名《英雄喋血》那样来的威猛暴力。
也许这只是一部院线投身制片的试水之作,中规中矩和谨小慎微也在情理之中。
希望这些势力之人中能在参与影片制作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货真价实的经验,真正的去理解和感受电影对人们的意义,而不是只关注短期的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利润值。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产电影事业才会更健康更成熟的向前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光点。
周末去影院观看了《英雄•喋血》,原本对主旋律电影没有太大的兴趣,同时片中也没有《建国大业》大片豪华的明星阵容,满足观影时数明星的那点小乐趣,不过在看过16日首映的朋友强烈推荐下,自己没有hold住就去看了,影片果真是别具风味。
影片长达109分钟,观看时景竟然没有丝毫的疲惫,也许归功于独特的选材、紧凑的故事情节和亲切的岭南风情。
《英雄•喋血》并不跟随传统辛亥革命主旋律电影 “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大家闺秀”之风,而是走起了“小家碧玉”的路线。
对于主旋律影片波澜壮阔的阵容,硝烟弥漫的战场,观众早已经司空见惯,《英雄•喋血》在选材上不走寻常路,主要表现了黄花岗起义前的紧张准备和失败后收尸的场景,从侧面体现了革命精神和战争场景,观看时颇为新鲜。
片中人物塑造继续延续着“小家碧玉”的路线,摆脱了塑造革命伟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而是让他们回归了生活化的人物,甚为亲切。
高剑父邋遢的造型,罗仲霍的市井气,两大主角形象深入人心,一个豪气过人,幽默诙谐、张扬而从不畏缩,一个胸怀坦荡,淡定冷静、内敛精忠。
回想起同是赵崇基导演的另一部影片《夜•明》,片中将孙中山平民化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生活还是爱情,记忆深刻的是孙先生生活中也要自己通厕所、自己洗菜做饭。
整部影片的场景尽显岭南小清新的风格,感觉格外亲切,将广州百年前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码头艇仔粥的叫卖声,随处可见的粤式早茶和烧腊,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以及本土的粤剧等场景均浮现在眼前,还有广州人熟悉的地方,例如南海影视城、清晖园、三元里以及燕塘等名词频频出现,心中时不时泛起涟漪。
这部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珠江电影集团出品、广东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英雄•喋血》,以本土人的视角拍摄黄花岗起义的历史,尽显岭南小清新风情。
我觉得赵导的影片还是不错的,《一路有你》拍得有范。
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可这部喋血片的剧情实在是狗血,一群辛亥革命的誓死之徒成天只会嚷嚷,并未有精心的准备,这只能怪导演未将它展现出来,而展现出来的只有黑帮片(辛亥革命烈士帮广东第一黑帮收拢丐帮),爱情片(辛亥革命之徒与与黑帮夫人搞暧昧,结果黑帮老大杀死夫人,却被辛亥革命之徒的一番话给感动),演员们表演很另类(影帝们演的很癫狂,妄图演出革命烈士的铿锵热血,男主角从头至尾表情淡定,语气不变,唯有偶尔一笑),我想说好的演技得有好的故事作支撑。
该片从剧情上实在是狗血,轻重不分,什么都要,结果什么都没。
虽然有这些缺点在里面,但导演贯穿整片传达的那份对自由的渴望的主题并没有在这残缺的故事里凋零,感动了部分观影者。
还有作为港片导演的赵导,该片的片名好像有像《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致敬的意味在里面。
希望革命烈士们能像发哥一样热血豪情?
9月16日,由珠江电影集团出品、广东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英雄•喋血》拉开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影片的序幕。
《英雄•喋血》与《辛亥革命》作为两大重头戏,可是两部影片的剧情却出现了矛盾之处,影片中均有黄花岗起义的内容,《英雄喋血》中的精华潘达微为烈士敛尸、造墓,而《辛亥革命》为烈士收尸的并非潘达微,而是变成了李冰冰饰演的革命女杰徐宗汉(黄兴的夫人)。
同时,《辛亥革命》出现了孙中山送这封遗书去林觉民的家里交给陈意映的情节,与课本中收录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也不相符。
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呼声,其一认为电影就是艺术,不需要死板的拍摄成纪录片,其二认为在这种事关历史的创作上,态度必须要严谨,重要的历史时刻,不适宜修改。
对此《英雄•喋血》的导演赵崇基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历史题材的电影,其实从创作初期开始都是要经历大量的史料考证和调查,然后才去结构故事,而故事的演绎方面也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关于《英雄•喋血》的拍摄,赵崇基导演表示,电影本身是调查了很多历史资料之后,根据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设计的剧情,你完全可以理解成我们是照着历史来拍。
但那个时期,参与起义的人有很多,你又不可能完全照搬历史,那样就只是一个纪录片。
所以我跟编剧谈的时候,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感动人,所以这次电影里哪怕只有几场戏的配角,都会有很立体的性格。
同是由赵崇基导演拍摄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影片《夜•明》,被称为“《英雄•喋血》姐妹篇”和“《英雄•喋血》前传”。
在孙文先生于槟城筹款和与陈粹芬爱情故事两大历史重要事件的基础上展开了合理的推测,不仅讲诉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还避免出现与历史不符的剧情出现。
因此,历史题材的电影究竟该如何把握历史真实性和电影艺术性之间的平衡点值得深思!!
我们生来就在失去,失去童年,失去青春,失去爱人,直到失去生命,有什么能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我们活过吗?!
一场用炸弹做礼花的葬礼,不是谁都能赶得上的,起码在这个充满闹剧的世界,我们能证明,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场闹剧!
--- 罗仲霍如果不是因为冲着君豪去的,恐怕我也会像很多人一样,错过这部献礼片。
壮士断腕,河山泣血。
讲述辛亥革命黄花岗72烈士起义故事。
它完全不同于一般的一部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片,没有热血的口号和说教的灌输,平静内敛地讲述那时人与事的种种事迹,反而没有片名《英雄喋血》那样来的血腥暴力,在潘达维的哭泣声和炮火声中,我仿佛看到了罗仲霍、高剑夫在战火中冲锋,为了唤醒更多的国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这部无战火的战争题材片,能把主旋律拍成了文艺小清新,对我来讲,算是惊喜。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结尾处,那童稚的声音的一句句林觉民的《与妻书》,仿若凄凄凉凉的雨滴,敲打着我的心,为了理想和自由,勇于牺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称之勇!
真的勇士,不畏生,不惧死,不是头脑发热的热血莽夫,他们是明知道失败,也愿做唤醒国人的践行者,很多人都知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但远离那个年代的青年一代,有多少人知道那个牺牲前后的总总人或事。
无论怎样,谢谢这部电影,起码让他们的形象对我而言,不再是停留在单薄的纸张上的历史事件,而是变成那些在那个沉默屈辱年代里曾经真实活着的人。
尚未有人评分。。。冲着不喜欢的谭咏麟就先一个低分吧
武昌起义,除了黄克强又有几人被世人所知,真就是一将成名万骨枯
曾经参与
赵炳锐这演员会演戏吗?怎么感觉跟景甜一个意思?
原来是主旋律电影。
谢君豪!!
真的,电影很好。不教化,有种感受中国人智慧的电影。
起义前一晚罗仲霍叫住惠如说“哎~你就这样跟我告别啊?”惠如说“我不跟你告别”一甩辫子就走了,没曾想这就是诀别了。
2012.3
很小的时候看的一部电影,至今还印象深刻
看不懂
虽然有很多瑕疵,但是看完后电影的一些情节深深烙在了心里,很喜欢这么平淡又不平凡的电影。
全片港普还是有点尬,不过看回那段历史真是唏嘘。片中的《与妻诀别书》旁白还是有点感人。
电影3星谢生+1星。比我想象得好太多了,文艺片,摄影很美,岭南风情也足,画家有热血,文士有傲骨。最后平地拔的部分没拔上去实在是差了些意思,此外整个电影的感情温存怅然中又有侠气,情节和故事的张力说不上,但让我来一点没想暂停也没负担地看完了。除了结尾部分,确实是意外喜欢了。
那是温碧霞么?!
也是冲着谢哥去看的。赵炳锐也蛮让人惊喜
汝等悲壮哉!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革命者总令我情难自抑。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不只是革命者,更是一群飞蛾扑火的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雖然人物形象性格有些單一,但比《辛亥革命》好看,哇哈哈哈
谢君豪 赵崇基 温碧霞 岭南文化 太巨星參演拉低評分, 違和感, 智叔是靈魂人物